城市设计的特征范例6篇

城市设计的特征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1

【摘要】本论文以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并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情况,对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一、前言风景园林设计实际上是我们城市绿化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强地域化特征的体现可以大大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二、影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因素1、城市广场景观系统规划 在城市新、旧两个中心区,建设、改造市级中心广场,在新的中心广场建设中,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整体设计”概念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旧的城市中心指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武林广场、少年宫广场的规划改造,以及其它城市节点的塑造,提高区域景观连接度。 对杭州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3个城市副中心广场的区位、规模进行定位,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在各个城区中心区块,建设富有特色的区级广场。杭州主城区拱墅区的拱宸桥被誉为古运河第一桥。在新建的拱墅区区级广场―运河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突出体现该区块的运河文化。 2、主题鲜明的地域景观规划

主题鲜明是指通过整合建筑、水体、绿地、铺装、标志物等等景观构成要素,赋予这个特定地域的广场以鲜明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的广场景观,如商业广场、水景广场、雕塑广场等等。 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既指有形的城市自然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人文特色。杭州自然景观优越,不仅有秀美的西湖、连绵怀抱的群山,更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蜿蜒穿越城市,可谓得天独厚。突出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不仅指要遵循生态规律、保护杭州当地的自然要素、强化地理特征,适应当地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还要挖掘、保持、延续城市的民族、风俗、历史、建筑等文化特色。3、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景观规划 在广场景观塑造中,要重视人在广场中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充分体现出对使用主体的关怀、尊重,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如:在广场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中,要考虑各个广场的服务半径、人的步行距离,合理布局不同规模层次的广场;处理好广场空间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关系,将城市广场的步行系统纳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架构合理的步行体系,保证人的安全,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在广场设计中,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的塑造,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实现广场的“可留性”;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地形、绿化、铺地等不同景观要素,构筑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封闭及开敞程度的空间,从而满足对人们多样化行为需求的“行为支持”。通过历史人文景观的塑造,丰富广场文化内涵,强化广场空间作为社会向心空间在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上环境艺术小品的尺度要符合人的生活尺度。人的尺度体现了对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使人产生亲切感。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地域特征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自然特征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2、风景园林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能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四、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1、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就地滞洪蓄水低碳园林设计建造中我们应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修复与保持,针对自然界大量雨水通过市政管网不良流失的状况以及较多园林景观采用洁净自来水进行浇灌的需求,我们应科学建设雨水利用区域性措施,进而全面实现就地滞洪蓄水,科学解决雨水供求显著矛盾现象以及植物与园林景观用水灌溉问题。园林工程建造设计中,利用雨水涵盖渗透与集蓄两类途径。渗透雨水包含渗透沟、渗透池与渗透铺装等。位于丰富降水或含有补充水源区域,我们可利用人工洼地或低势天然绿地构建渗透池,进而创设小型富于生趣的湿地。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区域则可采用渗透沟或砾石铺装形势进行雨水蓄积。2、科学建造绿色低碳园林构筑物园林构筑物可借助巧妙构思与丰富形势实现增汇目标,我们可在建造园林建筑进程中应用地下、半地下或架空底层方式与立体绿化屋顶、墙面手段合理提升绿地与绿化面积,并全面丰富建筑设计建设风格,为人们创造出多元化园林景观视角并构成低碳园林的独特风格。同时半地下或地下园林构筑物还可显著降低夏季、冬季建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效果。同时我们还可布设太阳能采光板为顶篷或框架面结构,巧妙结合建筑物与太阳能,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可令构筑物形势丰富创新。再者合理设计与恰当布置风能设备也可形成创新型低碳园林景观。3、创建循环净化污水系统为有效解决城市污水循环净化问题,我们可通过低碳园林设计、依据自然力量将湿地人工系统设计为处理污水场所,排入城市污水于该湿地系统中借助植物根系减缓或降低水流速度,利用异质多层土壤拦截沉降悬浮物,进而有效排除与沉淀杂质。同时我们可种植涵盖净化能效的种类植物于湿地系统中,例如小香蒲、芦苇、花叶芦竹与千屈菜等,进而全面将过滤水内的有害有毒物质吸收。污水中植物较难吸收的各类有机组织则在土壤中滞留,可借助微生物分解作用将其变为易于被吸收的气体与无机盐,而后再行释放至空气或被植物吸收,这样一来水体中的污染化学物质便被有效去除,进而实现了净化污水目标。完成净化处理后污水则可用于灌溉园林景观用水,进而形成了污水的循环再利用,该低碳环保过程可谓易行简便,耗费能量较低并可显著节约电能应用。4、适应性选择低碳环保建造材料在园林建设过程中,降低园林工程碳排放量的显著直接方式便是选择耐久性强、碳成本低、后期保养维护少、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实施园林建设。为降低运输成本我们应就近或选择本地材料,进而令运输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我们应尽量选用竹藤、木材等低碳环保材料,而减少应用玻璃、水泥、钢材等高碳材料,降低园林工程建设进程投入碳成本量。再者我们可合理寻求已使用、已成型的建材实施重构与改装,令园林工程材料创设持续利用效益,还可回收可再生、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进行重新锻造并生成新型环保材料,进而降低炼铸、开采成本,借助多元化丰富园林工程材料的统筹循环利用实现降低建设园林工程耗碳量。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继承低材高用的良好传统,运用拆除、碎砖混凝土建造路基,将拆除碎石、砖瓦设计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路面或墙体。在园林工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多应用节能led灯具丰富景观,并节约电能消耗,利用草地代替人工草坪,提升植物物种多样性。在立体绿化建设中可大范围应用乔木,适宜选择粗放管理物种,进而有效降低园林工程维护管理耗费的碳成本总量。5、景观园林绿化要融合城市的人文情怀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发展的历史,都包含着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和人们当时的生活特征,城市景观绿化是政府部门汇聚民心,全民同乐、共同享受的好事、实事,公众的人性化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因这些引导而逐渐增强。要想提高城市的品位,仅有花草树木是难以体现城市人民的文化底蕴、历史习俗等等,所以,绿化过程中比如考虑人文历史、地理风貌与园林绿化景观的充分融合,做到绿色中有灵犀,衬托着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而市民的人文雅兴、文化习俗、民调风格等等都应在不经意之间散落在城市中所有的花草树木当中,向频繁的人际流动展示着城市情景合一的美好风光。6、鼓励公众参与,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性需求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人性化决定了它必须有公众参与。政府主导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公众参与,如当社区小区绿化时,召开专题讨论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广场公园绿化可以采取网络在线讨论等方式,既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也能避免与开发商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一举两得。个体差异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尤其是系统化城市景观绿化设计中往往不能兼顾不同地点,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职业群的文化特色、活动空间、休闲方式等等,这就需要规划多种类型的公园、小区,为各种群体提供适宜的活动、交流的绿色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人性需求。五、结束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呈面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还要与其它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使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参考文献[1]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10[2]朱祥明.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中国园林,2010[3]张晓瑞.传统与现代―――浅析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J].安徽建筑,2011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城市客车形态特征线

前言

城市客车造型的好坏是决定整车外形美观与否的先决条件。客车造型犹如人的身材和脸蛋,身材、脸蛋的美观与否是给人最直接的第一视觉印象。大多数人出行,一般选择的交通工具多为城市客车,因而广州城市客车外形的好坏也能体现广州城市的风貌。为此,整体外观的设计对广州城市客车的整体设计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整车的视觉效果,也影响城市的风貌。

1 城市客车总体布局设计

从总体布局而言,城市客车造型主要分为方基调和圆基调。方基调线型简单生产容易多为城市客车采用;圆基调线条柔和,多为中高档城市客车采用。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方和圆的区分己不明显,两者互相结合,体现城市客车造型柔中带刚的气质。其外观设计的主题是“滞圆角的立方体造型,去除棱边塑造优雅、亲切、安全的形象”。

相对来说,城市客车的侧面造型以简洁明快为特征,头部则最能反映造型的风格,体现出城市客车的特点。

目前主要流行的城市客车车头结构可分为平头型、半长头型、大曲面流线型。平头型客车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采用,其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驾驶员视野好,制造工艺简单,但空气动力性能不佳,多用于低速的城市客车造型。缺点是客车前部碰撞安全性较差,空气阻力系数一般较半长头型客车大。半长头型客车主要在欧美国家的轻型客车中采用,其最大优点是客车前部碰撞安全性好,空气阻力系数一般比平头客车要小。两前者线条挺拔,视野开阔,车内空间利用率高,大曲面流线型充分考虑了气动特性,给人以饱满、圆润之感,但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车内空间利用率较之平头型为差,主要用于高速客车造型。由于城市客车的车速比较低,所以空气动力性能的影响不是很大,但随城市公交车的速度在提高,空气动力性能的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大曲面流线型是未来城市客车车型的发展方向。

2 广州城市客车形态的特征线分析

为了使客车的设计过程变得简单,人们以造型法则为基础,引入了“特征线”的设计方式。特征线定义为:在产品造型中,对产品的特征形态、表达意象产生重要影响的线条,即影响产品特征与造型风格的关键线。本文则采用“特征线”来对广州城市客车的外形进行研究。

2.1广州城市客车的整体轮廓特征线

英国知名设计师Baxte r在其著作《产品设计与开发》(1995)中提出:“人们观察物体时,先快速扫描整体,然后才注意其细部。通常前期的认知过程具有整体意象优越性,因此整体意象优先性也会形成对细部观察的影响或支配。”根据Baxter“整体意象优先性原则”,城市客车的外形整体造型在视觉前期中,占影响人类视觉的统治地位。由此推断出,外观整体轮廓的线条更易影响人们对城市客车的观感与意象,这也正符合设计中的“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则。

我们将红色轮廓线定义为A1、A2、A3。我们知道造型的基本元素由点、线、面构成。点构成线,线组成面,面再构建为体积。A1、A2、A3的轮廓线则可以构建成各种样式的城市客车造型。我们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A1轮廓线决定城市客车的侧面的轮廓,A2轮廓线决定城市客车正面的形状,A3轮廓线决定城市客车前围或后围的上下面和前围或后围弧度的大小。当A2、A3轮廓线形态保持不变,而改变A1轮廓线的形状时,城市客车的前围或后围的形态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A1轮廓线在前围或后围位置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时,城市客车的前围和后围会明显的呈现出直面形、斜面形、曲面形。城市客车前围和后围的直面形、斜面形、曲面形即前面提到的平头型、半长头型、大曲面流线型型客车车头结构。由此看出,A1轮廓线决定半长头型、大曲面流线型客车车头结构的总体轮廓。因此,可以判别A1轮廓线对整体客车造型的影响最大,A1轮廓线时客车造型轮廓的主特征线,A2、A3轮廓线形为次要的特征线。

2.2 广州城市客车的整体轮廓特征线规律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形式总是与当时人们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联系着的,造型艺术形式不可能跨越当代的生产方式与技术水平,也不可能脱离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随之不断改变,这些改变也同样反映到各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中,同样地,城市客车造型也不例外地随着汽车生产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城市客车造型同样受到各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变化,在造型形态风格上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广州城市客车外形的发展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广州城市客车的形态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广州城市客车的车型少,大多数车型为凸型。这一时期汽车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国内没有汽车生产厂家,所有的汽车、客车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且客车都是由卡车改装而成。这一时期各个城市的城市客车的车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期是从我国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时期是模仿期,广州城市客车车形的特征轮廓线是圆滑平头式线形。与同时期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城市客车相比,广州城市客车的前围突出,具置是在风档下线和栅格上线部分广州城市客车的挡风玻璃与侧面连接采用了圆角化过渡处理,这样增大了驾驶员的视角范围。这一时期,广州城市客车的底盘仍然是由卡车底盘改装。发动机前置、拖挂式铰链城市客车在广州部分地区运营,这也是国内少有的城市客车车型。

改革开放前期,广州开始大量使用铰链式城市客车。80年代后期,广州从香港引进一批双层巴士,此时城市客车的轮廓线逐步向平头式过渡。

第三期是从90年代到现在。90年代初期,铰链式城市客车双层巴士、在广州停运。这一时期,广州城市客车的外轮廓线以直线为主,即平头式客车比较流行。近年来,大曲线、曲面流线形城市客车开始在广州出现。

2.3 广州城市客车的局部特征线分析

对广州城市客车的局部特征,从前围、侧围和后围三个方面来进行特征线的分析。前围包括风窗上下线、前灯区上下线;侧围包括侧窗上下线、窗柱线、腰线(上下蒙皮分界线);后围包括风窗上下线、车身装饰条等等。局部特征线的处理对城市客车的外形关系极大,线条的粗细、方向、转折、位置与排列都要仔细推敲。为了使城市客车的造型有一个整体性,我们必须对局部特征线的构成进行分析整合。在城市客车的造型中要注意线条的多样性,做到既重复又有变化,既多样而又统一。

2.3.1 前围

城市客车的前围总成在外形上具有重要意义。前围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线路显示部分、风窗玻璃部分、灯区与中网部分、保险杠部分。

从城市客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客车的前围造型经历了几次大变革:由凸出形式到半包围形式,最后发展到全包围形式固定下来。在前围轮廓线不变的条件下,城市客车的前围造型主要取决于风窗玻璃部分和前灯区上下线部分的特征线变化。为此,本文对广州城市客车的前围部分的分析主要从风窗玻璃部分和前灯区上下线部分来进行特征线分析。由于线路显示部分是城市客车的特有设计,本文对广州城市客车的这一部分也作简单的分析。

(1)前围风窗上下线分析

当城市客车发展到箱型结构后,初期城市客车的前围风窗玻璃由2块或4块组成,在风窗的中部立柱将风挡玻璃从中问左右分开。这种结构主要是由于加工工艺决定的,其风窗上下线多以平行线为主。风窗的高度比现在城市客车的要矮。后来城市客车前围风窗玻璃发展为单块整体结构。

风窗上下线线形对前围造型的影响。

风窗上下线归纳看出,风窗上线的线形变化很小,平行于地面。风窗下线的线形以直线、弧线、折线、曲线、斜线为主要变化形式。弧线分为上弧线形和下弧线形两种形式。在40~60年代,下弧线形在前围应用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客车的发动机为前置,进风栅格的造型所决定的。当后置发动机逐步取代前置发动机后,进风栅格的造型逐渐变成前围的装饰部分。此时风窗下线的造型变化就更自由,其变化特征就更加显著。

目前广州城市客车的风窗下线基本上以弧线为主。这种造型给人以喜悦的感受,因此应用较广。斜线、不规则曲线在广州城市客车风窗下线中应用较少,因为其造价成本较高,事故后维修难度也较大。

(2)前灯区上下线分析,

前灯区的分割线造型是由车灯的形状和中网保险杠部分组成,构成了前灯区上下线的部分。车灯区上下线主要有直线和弧线两种线形构成,形成不同曲线在前灯区部分的分割。前灯区上下线的变化主要形式。

(3)线路显示

线路显示部分是乘客区分的重要信息来源。设计这一部分时要注意显示的远距离可分辨性,并根据车型的大小规格达到我国公交车辆的显示区长宽尺寸要求。在造型方面要注重前围左右上角部与车顶、侧面的过渡处理。线路显示系统由传统的指示改为电子路牌后,乘客很远可以看到线路显示,方便乘客,但电子路牌容易老化、损坏,造成线路显示不能识别。使用电子路牌城市客车在没有发动时,在始发站不能辨别线路造成延误,电子路牌系统将来有待改进。

从广州各个时期的城市客车来看,其线路显示部分从只在车顶显示“线路名”到在车顶显示“始发站”、“线路名”、“终点站”,再发展到车顶既显示“始发站”、“线路名”、“终点站”,车身侧围也显示各个“站点名”,现在“始发站”、“线路名”、“终点站”的显示又从车顶位置改为前围玻璃窗内,线路显示系统也由传统的指示改为电子路牌。近来广州出现了各个“站点名”的线路显示从车身侧围位置变化到前围下部位置的城市客车,这样有利于乘客看清来车的行车路线,方便选择所乘车辆。

广州城市客车线路显示部分的形状也有变化。起初在车顶位置,是凸显出来的,后来在车顶位置与车顶是半融合状态,最后是完全融合状态,最后则从车顶位置改到前围玻璃窗内。由此看出,广州城市客车的线路显示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方便乘客出行。

2.3.2 后围

后围的设计与前围有许多相似之处,应与前围的风格保持一致。在功能上后围对视野的要求不高。后围的风窗上下线和车身装饰条的设计限制较少,设计变化较大,因而造型变化多,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城市客车为后置发动机车型,则必须有发动机舱通风的设计,以保证发动机机舱的有效散热。

2.3.3 侧围

城市客车的侧面主要有侧窗、车门、侧围板组成。当今城市客车侧面的曲面形状总体上是比较简洁平滑的,主要靠各部分的分界线来实现总体的分割和比例的协调。由于我国车辆右侧通行的原因,所以上下车门、线路显示牌装置等均设计在右侧面,所以比左侧围的设计更为复杂一些。在布置这些门、窗、围板及其分块的时候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由于这些部件的矩形特征,使侧围成为直线集中的部位,这些部位的少量曲线设计可以给整个侧面带来生动的效果。广州城市客车的玻璃窗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前广州的城市客车多为活动式车窗,改革开发前为升降式,由于广州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降雨量多,为了关窗方便,将车窗改为推拉式。由于大量空调城市客车的出现,广州城市客车的车窗变成固定示。

(1)侧窗的特征线分析

对广州城市客车的侧窗上下线进行特征线分析,可以发现其线形规律。广州城市客车的侧窗上线都是直线,没有变化。广州城市客车的侧窗下线线形有以下几种形态:与车头、车尾部分连接的侧窗下线为折线或曲线,中段以直线连接;与车头连接的侧窗下线为折线或曲线,其后部均为直线;与车头连接的侧窗下线为折线或曲线,中段为折线或曲线,而与车尾连接的侧窗下线则为直线带有阶梯的形状;侧窗下线为一条直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特征线是构造城市客车形态的关键线,局部特征线通常是各种线形的组合,它使城市客车的外形既具有整体统一性,又具有特点。城市客车局部特征线使用曲线,会使城市客车外形不显得单调呆板;但曲线过多,会造成直线与曲线的均势,得不到统一的效果。城市客车局部特征线采用折线,通过线条在方向上的变化可以产生明显的节奏感。而线形问的连续圆滑过渡可以产生流畅活泼的动感效果。

3 广州城市客车的设计分析

就城市客车的形态设计而言,其难度是否能有更为新颖的创意,在保证形态新颖的前提下是否能与现有的城市客车有很好的统一。针对广州城市客车外形特点,设计方案以传统的方基调为主体结合圆基调线条,突出客车的车内空间利用率高,视野开阔,体现城市客车外形柔中带刚的气质。线条为圆弧形塑造出广州城市客车优雅、亲切、安全的形象。因此,以圆润、活泼、可爱为主题,作了部分风格较为前卫的新造型供参考。设计方案如下:

对城市客车前围来说,在整体外形上可以有几个方面作评价:

曲面及曲线:确定整体造型风格,广州城市客车的外轮廓线目前多以直线为主,近年来,大曲线、曲面流线形城市客车开始在广州出现。结合圆基调线条,使硬朗直线向曲面及曲线过度,使的城市客车外形给人以饱满、圆润之感,增加客车的亲和力,突出广州城市的文化特点。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城市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城市设计、产业经济、自然生态、历史、建筑、景观等等的内容。因为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和历史都有差异,所以每个城市应当是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每个城市的文化,其实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时候,就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从当地的主导产业、建筑的风格、或者是历史遗址,甚至说只是街道的整洁程度,还有地铁站、公交站的设计,还有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交往的方式。每个城市的市民走路的步伐、办事的方式这些,都会反映城市的气质和文化。

1 解读城市空间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范畴很广的概念,由于文化背景、国别、历史以及法律制度等的不同,其理解及其含义也各不相同。公共空间,从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是区别于私有空间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具有空间实体的形态特征,并且能够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以及社交的场所,它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为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广场、公园、街道、绿地、自然景观等物理空间范畴。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其一:它是依附于城市建筑实体而存在的开放的空间体,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并具有空间的界面、围合、比例的空间体形态特征。其二: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市民,它是市民社会活动的公共场所。

1.2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纵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自然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差异性的特征。自然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每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均是基于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往往也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性。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依据各自的需求有意识地建造城市及其空间,并通过这种建造表达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创造性。人的能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特色的主导因素,将城市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合起来加以创造的做法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基础和根基。每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及其景观的形成都是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性的体现。差异性。这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趋同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交流的场所,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的流动和迁移,思想意识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城市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趋同的特征。文化性。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2 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文化问题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在公共空间建设中,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城市文化主题特色,对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和社会教养水平会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2.1 地域化与国际化

地域化与国际化应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多以具有国际性城市特征作为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建设发展目标。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误区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追风逐浪的现象屡见不鲜。世纪广场热、新天地热、微缩景园热、大草坪热、大树进城热等曾经盛行一时,在各地城镇都能找到巴黎凯旋门、北京天安门、圣彼得堡冬宫和华盛顿国会大厦等粗糙低劣的仿制品。这种不研究创造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却盲目克隆外国外地成果的行为是没有前途的,其所复制的东西因缺失文化价值,早晚会遭到被拆除的命运。有人说,当前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已从工业产品发展到城市和城区,是有一定根据的。在我国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在各行各业都在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奋斗中,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也必须摆脱桎梏,走创新之路,用实际行动支持原创现代空间和建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地域化是在充分J知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提升和凝练,具有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自然背景。而地方主义则表现为拒绝创新和融合,墨守成规,在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适宜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时,仍然坚守不变,最终趋于衰败。

2.2 功能化与视觉化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规划设计点,而且是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就是伴随城市居民生活交流的需求而产生的。但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在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却过度重视美化,忽略了实用功能性。在某一些城市的广场,道路过分的追求感官冲击,要大、要美、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城市公告空间应该有的功能性,使得占用了大量土地的城市公共空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个做成交通干道的商业街,即使建筑再仿古,失去了商业街应有的功能,它使人们看到和想到的只是交通干道。丰富和美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应是在保证其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的,是通过景观建设体现城市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方式。

2.3 等级化与排他化

城市文化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物质性表现得最为明显,而精神性表现,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体会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的表现则很难。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通过某种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的融合性和接纳性,也可以传达城市的排他胜和封闭性。等级化与排他化是城市文化综合性特征的表象。等级化是指功能等级化,而排他化则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的空间分异。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要积极倡导与实践人性化设计理念,创建人性场所:尺度宜人,设施完善,通达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宏大叙事”,而是处处为普通人的普通事着想,夏可乘凉,冬可纳阳,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赏有风景,娱有场地,一切皆为使用者的舒适和惬意。

结束语

城市空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仅仅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地域独特性,还要发挥出城市中所带有的文化独特性。要融入不同的文化,把握城市的发展需求,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地域特色中找出一条新的出路,设计出国际范。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美感而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场所,要把功能补充完全,让城市文化与城市的空间完全融合起来,让市民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要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推进我国的整体建设。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福州;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 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城市景观,是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州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景观文化及其空间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亟需我们去研究。

一、福州城市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保护观念的淡薄导致特色文化的消失

福州素以特有的文化底蕴饮誉中外,福州一向以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其魅力。但如今,福州引以为豪的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的福州拥有国内最值得称道的欧式建筑、环境优美的广场、公园和城市滨水空间。而在如今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在渐渐的消失。

(二)全球国际化的影响导致文化取向趋同

随着国际化的影响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疆界,使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上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特征逐渐趋于同化。上世纪末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盲目仿效国内外典型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使这些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与福州的城市内在文化出现不相匹配南辕北辙的问题。

(三)盲目的开发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文化消亡

在福州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开发的盲目性,缺乏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景观的尊重与保护,缺少与城市个性、历史特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导致城市景观空间中地域文化特征的丧失。

二、解析彰显福州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福州的地域文化特征

1.欧域遗风的外来文化

从1898 年起福州作为南方的交汇枢纽和航运中心,就开始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建筑。建筑样式类型多,质量、艺术价值高,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教堂、商店、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福建市的主体形象。同时,福建人一直把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具有典型的欧域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

2.绿意情迷的榕城文化

哈尔滨地处热温带地域,温热的地域特征赋予了福州城独具魅力的绿意文化。福州是我国榕树艺术的发祥地,自来有榕城的美誉。福州人注意从文化角度审视绿化资源,在不断探讨挖掘其历史渊源、总结积累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绿意文化。

3.独特的夏季文化

福州的夏季生活极具活力与魅力,内容丰富,比如福州之夏音乐会、福建国际啤酒节等。因此弘扬福州的夏季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别注重夏季活动空间与景观特色的创造,增加城市景观的凝聚力。

4.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城市,具有多个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在福州城市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彼此渗透、或消或涨、或扬或抑,形成了福州特有的文化脉相和人文精神。

(二)遵循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在宏观层面上对地域文化的定位要与城市历史底蕴及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相互协调。借助地域文化内在力量促进城市景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在中观层面上,对于地域文化认同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相互协调。通过建构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来推动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民心。在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氛围与城市景观的基调相协调。协调好城市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讲究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合理的空间建造理念。使城市居民在城市景观活动时能够体会到城市的地域文化氛围。

1.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

建设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需结合福州特有的地域文化,以个性化和人性化为设计原则,以舒适性、宜人性和特色鲜明性为建设目标。福州‘三坊七巷’的特色文化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模仿的,这种特色文化是福州城市最具魅力的特质,是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应该在城市景观中加强利用,从而加深城市的特有文化内涵,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体现外来文化特征

福州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恰当引入外来文化的相关设计元素,除景观小品、景观设施、小型建筑等物态要素之外,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印迹,领略异国的风情,进而充分体现南国古城的文化价值。

2.尊重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印迹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但是我们不能遗忘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文化,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特定区域的空间表现、建筑小品等构筑物的设置来进行相关地域文化意义的表达。

3.融入现代性设计元素,体现时代性

这是以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景观质量的关键所在。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是文化时代性的标志。无论是地域文化原生态的挖掘,还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需要融入现代性的文化要素。只有与现代性要素有机结合,地域文化才能更具渗透力、蕴含力和影响力。这里说的“现代性的文化要素”,既包括现代科技,又包括文化表现,还包括媒体推介等诸多方面。

4.营造现代城市景观并体现多样性

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能够增加参与活动的人数,满足人们活动的心理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营造空间景观多样性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比如建筑、街道、树木与花卉、水体等方面。考虑各种景观要素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观景心理,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使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地域景观特征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视觉环境。

三、结语

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构关系,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景观也同样反作用于地域文化。福州在优越的绿色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本文依据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特色文化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提出构塑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各个元素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的城市景观建设策略,希望能够为体现福州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景观建设做出贡献。

城市设计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名城;景观设计;南昌市旧城区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发展才具备了强大的载体,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将其创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来.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所在,景观的内涵和价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现出来.通过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体力、脑力等劳动创造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沉淀、积累以及升华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包含地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众多具备明显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献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才能够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找到这些印记[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选择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再现,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选取时,有时需要以本地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为根本,从中进行探究、发掘,经过反复推理分析,将这些无形的素材转变为现实的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1.2历史名城区

所谓历史名城区指的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能够对社会生活及文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城市空间,不仅包括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能够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风貌、以及景观意象等,见证了本城市发展的历程.

1.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指的是把视觉上能够呈现的事物或者抽象化的事件以特定的形式进行整合,然后表达出来,全方位展现景观的意象、形式以及意义等各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必须赋予目标可量化的形态,包含形状、尺寸、颜色、材质等等,从而展现景观的表面属性;从意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目标进行必要的符号化处理,赋予目标景观一定的内涵;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等一系列象征性因素,使得目标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2].

1.4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关系紧密.一是在对地域文化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能够激发出设计者与景观设计创作有关的灵感.必须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了解充分、对人类文化及自然互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全面,才有可能创作出更有价值的景观设计;二是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在传承中才有了有力载体,而且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得以延续.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便是要求设计人员从目标场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出发,发挥出现有景观要素的作用,营造出和整体景观相融合的空间.采用哪种形式把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景观设计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土地、水、建筑以及雕塑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注重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在表达方式中注重“四位一体”.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人文和自然的关系具备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

1.4.1水、土资源利用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水资源由于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提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充分表明了水资源和土地在地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作用[3].

1.4.2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在人类智慧与能力的基础上,在历史长久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演变而来,属于人们长期生存的安全据点.在一个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将其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必将发展成为文化的结晶.

1.4.3雕塑传承

作为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雕塑也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这个城市文化品位以及传统的体现.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尽管城市文化具备多种艺术形式,但是城市雕塑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的.

1.4.4乡土植物种植

在城市发展中,乡土植物种植具备特殊的含义,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能够识别的植物景观来反映本地区的景观.不同的地域乡土植物种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适当引入乡土植物,尤其是本地可食性景观的引入,能够将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大大提升.

2南昌市旧城区概况

南昌市简称昌,也称英雄城,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千米,总人口424万,城区人口达135万,属于全国三十五个特大城市之一.南昌市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以南,无论是水上还是陆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自古流传下来的“襟三江而带五湖”便是指南昌市.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南昌曾经有豫章、洪都等多个称谓,历朝历代的县治、郡府之地都设在南昌,带动了南昌的发展,并且一直呈现繁荣之势.南昌历史悠久,向来以文化古城而著称,南昌境内的安义曾经出图国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充分印证了南昌的历史[4].截至2016年,南昌的文化遗址有六百多处,人文景观十八处,自然景观二十六处,现在南昌市正在打出建设旅游城市的口号.国务院于1986年首次将南昌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据统计,南昌市现包含部级、升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处.多年来,南昌市以其特有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游玩,同时也有众多客商来此投资.南昌市的东城区包含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西城区包含梅岭、宗教旅游区等,都属于南昌市旧城区的范围.

3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原则

3.1文化保护性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必须注重当地的特色文化,可以发挥植物的植物文化特性,用来展示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留,并促进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的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景观设计应该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功能区不仅要有利于游客的欣赏,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4南昌市旧城区在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作为江西省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南昌市旧城区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滕王阁、滨水绿地沿江大道等,都是南昌市旧城区的特色.然而受到现代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利益被人们所忽略,在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道路景观缺乏系统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道路景观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以部分改造为主,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各街道单位入口处的绿化由于面积、建设经费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条街道的单位入口处绿化的风格、形式及质量各异,街道景观缺乏美观.此外,在植物配置中,旧城区往往采用建设道路在先,绿化补充在后的策略,在道路设计时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本市市花文化等因素,导致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目光短浅.老城区的行道树种类不多,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行道树多以樟树、栾树种植为主,而灌木中的红花檵木占据了大部分.多数街道的绿化在生态及景观艺术性方面的创新不大,道路景观比较单调,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没有展示出南昌市旧城区的地域文化,同时,街道景观的管理与养护水平还有待加强.

4.2绿化的随意性较强

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有的建设单位或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设计目的,而不以大局为重,也不注重整体景观效果,旧城区街道中的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4.3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5].对于南昌市旧城区而言,景观设计除了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交通,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例如,在旧城区普遍缺乏公共休息设施,公交站台绿化缺失,一些分车带的植物种植不合理,绿化隔音效果较差,有的却十分密集,植物选择也是比较高大,驾驶员视线被遮挡,人行道宽度设计不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人性化理念的表现.

5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策略

5.1丰富植物种类

注意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在植物种类的选取上注重多样性.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南昌市新城区及旧城区的绿化中植物种类丰富,但是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这是由于很多植物只是起到点缀作用,多数绿地仍然被种类有限的几个树种占据,例如樱花、紫叶李、樟树、栾树等树种的种植率较高.此外,无论是旧城区,还是在新城区,樟树的种植率都过高,容易出现单优势现象,不仅无法提升人们的欣赏景观水平,而且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出现.为此,必须均衡种植多种植物,科学搭配,注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

5.2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

在南昌市旧城区,植物配置形式也是比较单一,为此,可以在种植时引入群植、对植等多种方式,使得旧城区景观呈现多样性,还可以引入垂直绿化和绿篱相搭配的形式.注意到南昌市旧城区的道路比较拥挤,绿化面积不大,可以在绿化时引入攀爬植物.例如,在立交桥等地区,种植一些爬山虎.可以充分借鉴参考新城区凤凰中大道、新府路等地区的绿化方式,将观赏类植物和传统木本类植物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主体道路景观.

6结语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区景观设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旧城区以往的优美景观质量却呈现下降之势,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地区文化特征缺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在保护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丰富植物的种类,改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南昌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蓓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鹏,彭蓉,田国行,等.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探析[J].林产工业,2015,42(4):57-59.

〔2〕张仕棋,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77-78.

〔3〕辛艺峰,王锋,傅方煜等.岭南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塑造———以广东省东莞市霄边花园公寓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为例[C].//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论文集,2006.25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