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破坏青少年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氛围的巨大因素,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加大德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比重,防微杜渐,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再发生。

1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次数整体呈上升态势,今年一共发生校园欺凌暴力案件510余起,今年一月至十一月,全国检察机关工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其中中学生占79.3%,男性在涉案未成年人中占比高,达到了99%,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女中学生在涉及聚众暴力伤害等校园暴力案件的人数和次数均有所增加。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等构成了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伤害类和侵财类案件所占比重大。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以及作案手法也更为简单化和突发性,有时一个小的碰撞、口角、一句玩笑,甚至眼神、微小日常摩擦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于事件当事人生理上是种痛苦,对于受校园暴力伤害学生的心理上,更是种折磨,不但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生活,对于其他学生以及学校而言,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被破坏,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2青少年校园暴力时间频发的原因

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直接诱因大部分都是很简单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如一句玩笑话,眼神不对,微小的日常摩擦的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导火索,所以更多的是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心理发生变化,容易被激怒,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2.1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缺失,养成了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青少年由于家长各种原因,疏于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关怀缺失,以及在日常家庭活动中的不好的习惯,被青少年模仿并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心理的病态和行为的不当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

2.2学校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学校更多的重视智育,不把德育作为学生日常重要的学习内容的话,青少年由于缺少引导,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受阻,在面对困难时,不去正常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滋生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想法,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是校园暴力发生的推动力。

2.3社会舆论、媒体及影视作品的错误宣传:我国对于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未成年人的侥幸心理。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此外,一些为了表达作者独特观点的影视作品中,为了展现所谓的江湖道义,包装上了有黑社会,街头混混打架斗殴形式,这些不好的因素,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了形式和手段。

3思想品德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意义及基本策略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是提高中学生青少年自身思想素质,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使青少年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参与,不制造校园暴力,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目的。

3.1利用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和道德观教育:中学的思品教育老师要坚持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普法力度,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制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对于一些由于我国法律建设存在的缺陷,而没有对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惩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及时对这种现象进行阐述,标明法律立场,并不意味这些青少年就不该受到惩罚,及时说明后果,杜绝因侥幸心理,想去钻法律的空子的想法的产生。此外,也要加强道德观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

3.2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和自我教育原则加强对青少年的校园教育:在对青少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听取青少年对于相关法律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及时拨乱反正,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集中解决大部分学生对于相关法律感到困惑的地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落实到学生身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原则。老师也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3.3注重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老师要积极的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建立学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营造更为完善的思想教育氛围。还可以定期与社区派出所联系,做相关主题班会,根据具体事例,就其受惩罚后果对学生进行讲述,树立法律权威,提高思想整治效果。思想政治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最直观生动的展示校园暴力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帮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

4结束语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配合,才能做到更好,杜绝校园暴力,更好的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性与基本途径[J].2016,15:151-153.

[2]黄菁.试论中学校园暴力的德育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88-90.

[3]保虎,李春丽.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3:38-43.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2

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是特指在校园中及其周边地区,由在校学生或伙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心理或财物进行侵犯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攻击。它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安全的最大隐患,虽然发生比例不高,但危害大,影响面广,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笔者主要从心理角度就职业学校暴力行为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探讨。

一、职校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1、精力过剩与缺乏学习目标的矛盾。由于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初中毕业的学生生理已基本成熟,精力充沛却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而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倍增,但学生的文化素质却逐年下降,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性就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有、吸烟、偷窃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在初中就是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家长也奈何不得。这些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弃儿”,升入职校后如果学校、教师不能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重塑他们学习上的信心,那么,他们会重新失去目标,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学生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

2、好动好奇与缺乏判断力的矛盾。有人认为,青少年在花季年龄容易染上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但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中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同学实施暴力是犯罪,甚至将这种暴力行为作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一种能力。在职校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职校生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容易为社会流行的各种“时髦趋势”所左右,追“新”摆“酷”,不加选择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信息,所以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当前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但是他们不能正确判断正义与邪恶,却更多地欣赏其中的暴力场面,加上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电视中的“黑社会”团伙以及作案手法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一部分,这是一些校园暴力发生的直接诱因。

3、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职校生性机能已基本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在职业学校有许多暴力行为是为异性争风吃醋、相互妒忌造成的。

二、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动机

在职业学校发生的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争勇斗狠、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等,其动机和意图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义气性暴力行为。受江湖侠士的影响,相当依部分学生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较重,朋友被骂、被打,不是千方百计地予以调节,而是帮助朋友谩骂、攻击对方。有一职校女生因为朋友受了委屈,把对方叫到校外打了二十几个嘴巴。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这种暴力行为的主要动机。这种行为很有可能使学生之间拉帮结派,造成群殴局面。

2、报复性暴力行为。有的学生受了别人的气或吃了亏,通常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法,向对方施以更加严厉的报复。其动机主要是为了报复,在他们的观念里,“你让我吃亏,我也让你吃亏,有来有往,天经地义。”其实,有时别人只是无意间让他吃了点亏,或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能让他大打出手。例如,某校一学生在食堂打饭时,由于拥挤不小心把菜汤翻到在他人身上,结果该生被叫到宿舍里拳打脚踢,致使左耳膜破裂。

3、模仿性暴力行为。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但认识事物较为直观、肤浅,识别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很弱。有的职校生缺乏移情能力,意识不到攻击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只觉得别人的攻击有意思或者能显示自己,于是就仿效别人的暴力行为对他人施以攻击。网络、文学、影视等作品中宣扬的“英雄”大都是依靠暴力获得成功,这成为学生心目中模仿的榜样。专家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80%以上的是玩游戏和网络游戏。游戏中,杀人如同玩笑,而且杀人是一种成绩的指标,谁杀人越多谁积分越多,越优秀;每个角色都有几条命,丢了一条还会有,玩不过去可以从头再来,长期潜移默化,就使他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不懂得珍爱生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消息,感到很震惊,对十几岁的少年把刀子刺向同伴感到不可思议,谁又能说得清楚,当时在他的心里他也许把同学当成了游戏中的对手,现实的他和网络的也他不一定分清。再就是在网络中练就的冷酷、无情在现实中也会表现和发挥。

4、习惯性暴力行为。个别职校生由于以前发生多次打大小小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形成了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了习惯性暴力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与意图往往不明确,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时可以发生,情绪高涨、精神亢奋时也可能发生,甚至有时只是为了消遣取乐,凑凑热闹。

5、手段性暴力行为。这种暴力行为只是一种手段,以此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成绩差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尤为强烈。一个经常被老师同学忽视的学生会突然爆发攻击,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6、冲动性暴力行为。职校生的暴力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常常表现在行为者动机单纯,没有什么预谋,在外界刺激下突然发生,如某校两同学为一个口角而动手打起来,没想到造成了一死一伤的惨案。

三、建立校园暴力的预防机制

校园暴力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对施行暴力的‘问题少年’,或者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施以心理上的矫治、生活上的关爱,以及行为上的引导,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暴力机制。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应从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避免极端现象的出现。因此,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学校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十分落后,这一问题不应回避,因为学生已逐步显出了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性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排除不健康的好奇、恐怖、甚至模仿心理。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积极预防校园暴力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首先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同时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防止和解决后进生学业不良的问题,对他们加强个别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又可以延长学校的教育手段。学校教师应经常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

3、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职校生法制意识淡薄,不能用法律约束自己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积极开设法制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学中可以聘请一些法律专业人士任教或是担任顾问。由于他们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心里,使学生明白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利用法律解决矛盾冲突的道理,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现在许多学校采用聘任校外辅导员制,请法律人士定期开展讲座;有的辅导员将少年犯带入校园,让他们做报告,以身示法,达到教育、告诫学生的良好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增强教师和家长的法律知识与意识,更好的去指导与约束学生,避免更多暴力现象的出现。

4、教给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挑衅行为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3

2011年5月27日,瑞安市陶山中学发生了一件暴力犯罪事件,三名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打死了一名学生;2010年3月17日,遂溪县乌塘中学发生了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010年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校的韩国学生赵承熙在宿舍楼及教学楼,使用两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导致33人死亡。2007年5月15日,广东电白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叫吴建国的初二级学生,用刀捅死两名学生、捅伤4名学生 ……

硝烟没远,伤痛没去。面对如此之多的事件重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新反思校园暴力事件呢?

一、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不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 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已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第三、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对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便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苗头。

二、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生理成长处于特殊阶段叛逆、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学校因素:

(1)教育体系功利性倾向明显,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易生挫折而制造了失意者。学生成绩不理想容易心灰意冷 ,产生矛盾易通过暴力解决。(2)教师过分注重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藐视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兴趣丧失,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功课不佳的同学容易自暴自弃。对他们而言,每天校园的生活是不断的挫折、愤怒、失望。日积月累,情绪上容易失控。(3)学校片面强调学习,缺乏心理辅导,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引导较少,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辨别是非能力薄弱。(4)学校没有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过分苛求,学生没有得到学校期望值,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自甘堕落。(5)由于文化与阅历的差异,学校与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管教的看法存有差距。沟通不到位或联系不足,致易生纷争。学校与家长没有了教育合力,学生的教育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6)由于种种原因,校园暴力处理不透明或处理不当,从而引起学生不满,并质疑师长偏袒或能力问题时,便加剧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辅导能力与技巧不足时,也容易引发师生冲突事件。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由于生计奔忙,疏于管教,长期没有团聚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形同陌路。家庭气氛不和谐,子女感觉家庭冷漠、缺乏关爱及安全感,容易接受外面不良诱惑。(2)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缺乏指导能力,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亲子教育活动,很少参加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知识讲座。

(3)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或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如过分的严苛或溺爱、父亲与母亲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或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致子女做不到而感到失望且失去信心,从而走到外面去,寻求负面的认同。

(4)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家庭暴力、虐待情形较频,子女耳濡目染到不良行为,有样学样,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5)实质上或形式上的破碎家庭,离异家庭增多,直接推动了暴力事件的增多。我所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0%左右的当事人其父母离异,亲子教育缺失。

(6)家庭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思想不端正,怨气大,不思进取,寻求不当发泄,诉之于暴力行为。

(三)社会因素:

(1)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社会风气较重功利和享乐,而轻忽伦理道德,人情冷淡,人性与良知遭到践踏,造成社会脱序与迷乱,青少年面对如此社会环境,往往得到负面暗示,导向错误。

(2)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于不知不觉中模仿暴力行为,而易生暴力事件。

(3)有的农村还存在聚众滋事现象,有矛盾纠纷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聚众滋事,把问题放大、闹大,以暴力处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往往得到错误启发,遇到问题也是采取暴力行为。

(4)文明风气得不得张扬。好的没人学,坏的没人理,久而久之,社会风气沦落,文明气象弘扬不起来。

(四)传媒因素:

(1)大众传播媒体的暴力犯罪新闻报导频率偏高。为迎合观众追求感官刺激需求及赚取巨额利润,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暴力、色情与犯罪新闻的报导往往以夸大、煽情的方式将案件膨胀处理。许多研究指出,暴力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等)在新闻上有过度渲染、夸大报导现象。

(2)媒体过度渲染报导如犯罪分子细节性地描绘犯案的经过,极可能促使青少年发生积极模仿的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少年犯罪的主成因以犯罪新闻参照为主的占40,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警惕。

(3)犯罪少年不仅较正常少年常看影视,同时更有喜欢观看暴力犯罪影视的倾向,调查表明,喜欢观看暴力倾向的收视者,更易引发暴力攻击行为。

(4)阅读暴力、色情的书籍、杂志等不良书刊,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极易激发其欲望,并为其未来暴力行为带来动机与方法。阅读愈频繁,愈有可能对他人(尤其是女性)产生攻击行为。

三、远离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网络,只有这三者有机联结起来,才能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宁静、和谐。

(一)学校方面:对于校园暴力,学校要承担重要责任。

(1)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加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认知能力发育已较好,对于真善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把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严格自律,培养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2)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使他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宣传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将法律与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同时多邀请属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机关到学校讲课,进行互动活动,对学生直观教育,增强法律知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和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长期受到压抑却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大脑一时想不开,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正面教育,也要教给学生抗暴御辱的道理和方法。美国教育界不否认社会存在犯罪,存在罪恶,他们认为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等。教给学生应对危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指导学生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校园安全

 

2010年3月23日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以及之后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将校园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加入到了这场校园保卫战中来。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其实,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安全外,虚拟世界中的校园安全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关于“什么是网络暴力”,法律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以键盘和鼠标作为武器,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捏造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图片、视频等信息,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或者对某些自认为不道德的现象在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乃至谴责,侵犯当事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伤害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网络骚扰”、“网络攻击”、“网络欺凌”和“网络勒索”等。曾经在网络内外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怒事件”等等就是网络暴力的真实写照。

在网络暴力蔓延的今天,校园这片净土也不能独善其身。校园网络暴力就是网络暴力在以校园学生为主体的网络世界的延伸,甚至超载网络世界的界限,成为导火索,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而且由于校园网络暴力发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在大社会环境背景下,网络暴力公众事件的当事人身份相对模糊,茫茫人海,就算是进行地毯式“人肉搜索”,也未必都能找到当事人;但学校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弹丸之地了,学生要通过帖子内容的蛛丝马迹寻找始作俑者并不难,而学生群体更加容易表现出来的冲动性和从众性往往会对事件起着“无风也起浪”的作用,使得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比社会网络暴力事件更加容易激化,当事人在相对狭小的校园环境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部分当事学生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抑郁、幻听幻想等严重的精神问题,有时人身安全还会受到影响,进而学生人际关系恶化,校园气氛紧张,危害性不一而足。

另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外,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手机和其它便携式网络设备在这个群体中日益普及,多元化的短信、彩信、飞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通讯工具,可以让学生基本上做到随时随地地交流信息,但如果出现校园网络暴力事件,这些工具无疑也会起到了放大和推波助澜的效应,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也正在于此。

那么校园网络暴力日益严重,学生这些花季少年也成为“网络暴民”的原因有哪些呢?应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正如前面所说,做事往往带有较强的从众性、冲动性、叛逆性等非理性的特点,对于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生中不乏主动挑起矛盾的“先行者”,但抱着看热闹心态的“跟风者”、“打酱油者”的人数更众,后者对暴力事件的跟帖、转载等热炒行为无疑更加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很多学生自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依仗不记真名的ID和匿名的“马甲”身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而“网络的世界是没有警察的世界”,违法被发现的风险很低,加上网络沟通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没有或者难以监管的世界里“躲猫猫”,纵横驰骋、为所欲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享受着风险趋近于零的所谓“想说就说”的畅快和“自由”,实质上是高举道德之旗,大行“暴力”之实。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在社会不断开放包容、信息交流日益方便频繁的今天,社会风气,包括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一个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而校园网络暴力正是社会网络暴力在校园范围内的反映。比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不少网络游戏、动画片和电影等文化娱乐媒介,里面充斥了“很黄很暴力”的镜头,渲染以暴制暴的所谓“正义理念”,不仅让学生颠倒是非,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容易导致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影响自我判断的客观与公正,使得对暴力的态度有可能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校园网络暴力行为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演变为日益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有效降低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呢?可以从网络管理、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法治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网络管理。从学校的方面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学生,包括学生网络方面的管理,并且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学习生活在校园里(特别是寄宿制的学校),校方有管理上的便利性和直接性。学校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网,制作学生喜欢的栏目,随时关注热门网站论坛的动态,及时更新校园网内容,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反映的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干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发寓教于乐的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尽量让学生乐于留在学校,减少校外上黑网吧的机会;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利用校园网访问外网时将影响较坏、思想低俗的网站屏蔽,或者限制上网浏览内容,培养学生自律、负责任和安全的绿色上网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从社会的方面讲,网络是社会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内,社会对网络的管理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国家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暴力事件的管理规定。在近年发生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往往没有尽到内容审查和监管的义务,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是导致暴力事件升级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有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报纸还援引从网络上获得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网络暴力中去。对此,政府监管乃至惩罚的力度还要继续加大。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二、重视学生的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作用无可代替,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通过自我内化的力量遏制甚至杜绝校园网络暴力,意义重大。

人文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其核心学科是传统的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可以促进学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提高了,其情趣修养也会越来越高雅,离低俗暴力自然也越来越远;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宽容、平和的心理态度,营造尊重他人、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信息交流环境。

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网”,我们不能期望把网络世界打扫干净了再让他们进去,必须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网络面前学会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上课、讲座、视频、墙报、辩论赛等方式,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网络,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受益匪浅,也可以滋生潜伏暴力,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当事人生活秩序被打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不是超越道德法律的虚无世界,不是自我放纵的天堂,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网络相关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并不代表现行法律就不能制约网络违法行为。造谣诽谤、毁坏他人名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已将保护个人信息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也有望通过专门立法获得保护,这些法律规定,虽然并不是针对网络的,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并不能说在网上违法就无法可依。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学校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在网络上正常行使个人的自由权利,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要将现实中必须尊崇的道德和法律同样作为网络世界的规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一个成熟、理性、负责的网民,让网络远离暴力,远离校园,不参与校园网络暴力,而在遭受校园网络暴力时,不能屈服忍让,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向家长、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直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三、加强法治建设。校园网络暴力严重的可能涉及法律问题,例如侵犯隐私权等,但我国在网络隐私权等方面的立法保护还有欠缺,就算是对现在备受争议的、已成为网络暴力行为典型代表之一的“人肉搜索”,以及提供“人肉搜索”平台的网站,应尽什么样的义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处于互联网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但相对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规范无论从效力等级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可喜的是,随着网络方面立法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例如正在修改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就包括网络侵权方面的内容。

相信有了法律正义之剑的护航,加上严格的执法,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校园网络暴力行为能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的网络天空更加纯洁,青少年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越,马兵.网络暴力犯罪的应对困境、原因及对策.职业时空.2003年04期

2.秦平.治理网络暴力需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法制日报.2008年9月4日第001版

3.刘敬,张志超.“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亟须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给予制止.中华新闻报.

2008年9月24日第C02版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5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

校园暴力教育的意义范文6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案例

1、校园暴力事件

暴力指的是用非法的手段,恶意侵犯他人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极端行为,它具有违背人性、侵犯基本人权、违背社会法制、违背基本伦理等特点,是极具社会危害的伤风败俗行为。而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事件的外延,它主要发生在各大中小学校校园以及学校周围,以故意杀人和伤害他人、抢劫强奸等暴力行为,侵害在校学生和教师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的是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而狭义的校园暴力则是专指,那些发生在校园以及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2、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暴力事件始末,我们可以归纳出暴力事件是有相当显著特点的。从山西附小的小学生暴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暴力事件的主体是不分年龄段的。同时,超过一半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角,都处于阶段学习的中期,很少有新生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在进行暴力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时,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大都是学校没有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而是过分看重成绩。在小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及家长只会一再责备,没能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山西附小的勒索事件,还是呼伦贝尔市回族小学校园致死案件,我们研究德育的人都应该从小学生暴力事件中,归纳出德育的有效方法,维护小学校园安全,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错误人生观,从幼年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犯罪的发生。

3、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突出案例

发生在山西鸡山小学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向校园里的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零花钱,甚至还拿烟头在同学们的手腕上烫疤痕。他不仅抽烟、喝酒、去网吧,还毫无同情心的伤害自己身边的同学。这一件件不规范的行为,使社会上的大众表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学生做的恶劣事件。

无独有偶,2013年6月,呼伦贝尔市的一所回族小学发生了校园致死事件。学校视频显示,六年三班的某位学生,毫无征兆的朝身后的同学进行暴力攻击,将其按倒之后疯狂的拳脚相加,在同学的阻拦下,这位同学还两次挣脱用脚攻击倒在地下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在场。事后老师到达现场也没能对同学进行任何救助行为,导致同学的死亡。

在如今的社会里,小学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而这些校园暴力的主角完全不懂真情二字,他们任意践踏他人,如果任其发展,将来也必定危害社会。为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分析

1、学生个人因素

校园暴力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年龄与校园暴力的类型也有关系。经过普遍观察,大多数校园暴力的主角在自身人格方面都多多少少有些缺陷。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学习成绩都较差,控制力较弱。并且他们的猎奇心理极强,容易对烟酒、毒品等产生浓厚兴趣,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学生自身缺乏自信也是导致学生使用暴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学生为了在校园里有存在感,但是在运动、成绩等方面又比较欠缺,这样会导致他们用极端的方式表现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拥有了错误的价值观,但他们自身却没有发现自己的三观错误,而是一味地认为这是所谓“酷”。再加上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有些发育较早的同学易产生早恋心理,从而导致同学之间争风吃醋,使恋爱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

有些小学生具有狭隘心理,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心理健康问题。狭隘的人无法完整地看待人和事物,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于自身和他人都是极为不利的。[1]这样的学生往往非常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将别人不经意的举动牢记在心,这也为他们今后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可以说狭隘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家庭的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贫困山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大批的贫困生群体。这些贫困生群体受环境及家庭的影响,容易产生自闭心理。而在城市里,家庭的贫富差距更会激化学生错误心理的产生。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盛气凌人,学习生活中处处排挤家庭拮据的孩子,这会使家庭拮据的孩子在童年就产生心理阴影,再加之少言寡语,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据北京的一所高校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将近六成的贫困学生会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卑、而羞愧难当。可以说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除了自卑之外,还会让贫困生具有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中更加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为了不被他人看不起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努力的拼搏。当然也有小部分的人选择掩饰自己贫困的背景,通过“打肿脸充胖子”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这样至少不会被人看不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校的“贫困绿色通道”很少有人会去使用的尴尬现象。他们用自己极强的自尊掩盖起了自己脆弱的内心,他们看似坚不可摧,其实他们的堡垒就像是一张 “纸老虎”,任何一点小小的闲言碎语都会让他们难堪,让他们暴跳如雷。

其次,家长的疏于管理,会使小学生放任自流,导致恶习难以改掉。甚至有些家长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给予的都是责骂和处罚,没能给孩子需要的关怀,这样会使小学生心理严重受挫,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有的家庭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例如有些家长全然不顾小学生的心理及生活,每天沉浸于享乐,给小学生树立了坏的榜样。年纪越小的学生往往模仿力很强,对于家长的日常行为,小学生很容易被其熏染,从而导致人格的缺失。

3、学校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学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不小的差距。过度重视学生的智育竞赛,德育工作表面化、大搞形式主义化,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制以及价值观念教育等问题仍然存在。

学校是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管理和对学校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暴力事件的发生几率。如果学校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那么就会使学校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进而致使某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形成强烈的挫折感,这样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将内心不满情绪宣泄在他人身上,往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一系列惨案。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小学生普遍具有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加上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的不够重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抵制不了一些不良诱惑,导致学生因为满足内心的贪欲而引发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容易使教师以及家长忽视学生的成长,无法有效疏导其产生的暴力倾向,最终导致对暴力事件的解决和预防缺少必要的关注和长效机制的现象。

三、暴力事件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

1、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园生活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离不开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那些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中,很多被害者都存在歧视甚至戏弄犯罪嫌疑人的低素质行为,可以说他们本身素质的不高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而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最主要的。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讨论的内容和话题集中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加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要开设心理治疗室,给那些心理出现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但有点狭隘的学生则要注重培养与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多让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拔河、足球赛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合作分享的重要性。而对于那些因贫困而自卑的学生,我们不反对给他们提供资助,但是学校更加应该采取理性的资助手段。在进行爱心活动时要切身考虑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不仅不利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还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而对于那些存在极强的自尊心的学生,要加强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当今学校大都注重成绩,几乎没有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沟通。因此,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要多安排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或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的学习使他们掌握一些与他人沟通、处理交往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也是维护小学校园安全的基本措施。

3、教师应灵活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

当同学之间的矛盾要激化的时候,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及时干预制止。首先,老师要及时解决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激化。老师在了解了孩子间的小矛盾时,及时做做两孩子的思想工作,引导合理解决同学间的小摩擦,事情就不至于朝坏的方向发展。

其次,老师解决问题要公正。小孩间闹矛盾这是家常便饭,老给老师告状,也会给老师带来很多麻烦,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矛盾的方法,告诉他们自己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孩子们解决不了的事情,这时老师还是要秉公处理,尤其是发生在“好学生”和调皮学生之间时,老师应该对事不对人,公正处理,这样才能服众。因为学生心里本来就敏感,如果老师处理不妥,就会激化学生间的不满情绪,甚至会使同学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第三,切忌“和稀泥”。有时候老师谁也不想批评,充当和事佬,在理不在理各打五十大板,会使得孩子的价值观混乱,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基本的是非曲直,老师有义务应到引导孩子去认识,尤其是小学生,所以处理矛盾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建议改正的方法,褒贬适当,这样就能减少一些矛盾的发生。

第四,要做好善后工作。老师处理矛盾时,势必会批评到某些同学,有的同学的某些做法或许会在班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影响,这时,老师一方面要安抚做错事的同学,让他没有顾虑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要教育班上孩子不要去取笑刺激他,应该以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同学。对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孩子,要积极给与肯定。不要让孩子一朝做错事,永远被人笑话,从而使孩子留下阴影。这样会使孩子做了错事隐瞒或为自己开脱,不敢承认错误。

第五,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事事以自我出发去处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唯我独尊。所以,在集体生活中,因为这类原因闹矛盾的也挺多。老师对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教育,凡事多站在别人的位置想想,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心胸开阔,凡事不要斤斤计较,从而减少摩擦的发生。

第六,孩子间发生矛盾时老师应积极处理,尽量避免把皮球踢给家长。家长必须一起面对时,老师应该协调解决,不能让家长剑拔弩张。现在的家长都很心痛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偏听容易促使事情处理的复杂化。所以学生间有矛盾时,老师处理相对会更能兼听,老师也应积极处理,而不是用把双方家长叫来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有时不得不请双方家长时,老师言语要委婉,并且要让双方家长都以爱孩子为出发点,就事论事,引导家长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对孩子则尽量少指责,虽然这件事做错了,但其他方面的优点要不吝夸奖,对孩子充满爱意,这样就更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使家长间相互谅解,获得教育孩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