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方案范例6篇

研究工作方案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校外事;档案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07-02

一、焦作市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焦作市共有三所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所高校积极开展诸如聘请外籍教师、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外事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图像、礼物等各种外事档案。三所高校在保证外事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不断努力,但目前三所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

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工作进行执行力度。在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中,因其外事工作起步晚、对外合作与交流少,外事活动形成的档案材料少,学校存在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例如,国家教育部在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规定:外事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系统、准确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1]。虽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有这样的规定,实际情况却是综合科档案室只是负责上级的文件、批复、审核等红头文件,而对于学校与国外学校间的具体外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却允许外事办公室进行收集、归档和保存等工作;在焦作大学则是外事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者身兼外事办公室成员和学校档案室管理者两职,责任上没有明确的分工。

(二)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三所学校均没有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三所学校的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共有9人,其中,河南理工大学5人――档案科4人、国际交流处1人;焦作大学1人,同时兼外事档案的所有工作和学校所有档案的工作;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人,综合档案室1人,外事办公室2人。在这9人中,只有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者中的1人是自修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其他人员则都是医学、生物、英语等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才。这些工作人员既不熟悉档案管理的流程、方法等业务,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他们刚上岗时,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如何有效收集、积累材料,采取何种方法归档、保存等等,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他们的日常学术研究领域也非档案学方面的,平时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因此,这些工作人员既不能被认为是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定义为是专业的外事管理人才。

(三)管理手段落后,时效性不高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于社会的影响与要求与日俱增,因而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展的必然。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新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的形式存在[2]。然而,因为思想上对外事档案的不重视和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目前,焦作市高校对于外事档案的管理仍处于传统手工有纸化记录、整理、归档、保存的阶段,并没有研发专门的适合本校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这就会产生档案前与档案后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不一致的脱节现象,难以保证材料的原始性。此外,将电子化的材料再转变为有纸的档案的工作要求,首先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管是在归档入柜,还是整理、验收时,都是一个需要耗时费神的过程。其次随着外事档案的不断累积,学校也需要不断更改档案管理环境以及增加人员。

二、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客观因素。焦作市因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无论是经济发达指数、交通便利指数还是对外开放程度都没有省会郑州市的高,更比不上沿海地区。这样的环境难以吸引国外企业、高校等来焦作市进行合作与交流,不利于学校开展外事活动。因而产生了焦作市各高校外事相对比较少、层次比较低、管理者不重视的现状。

其次,学校自身是影响焦作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主要因素。现将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比较。三所学校均地处焦作市,但是各学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情况却是大相径庭,河南理工大学采取的归口管理,学校档案科和外事单位有明确的分工;而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则学校的档案室与外事办公室的分工不明确。再将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进行比较,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市,其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与河南理工大学相差不多,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河南大学的档案馆,在规模、人员配备、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比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成熟和完善。所以,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利弊不是绝对因素,学校自身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优化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强化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3]。因此,高校要实现外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必须转变思想。首先,变不重视、忽视的思想为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的思想,明确责任意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高校的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枢纽[4],而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是保证这一“枢纽”畅通与否的关键环节,对学校的外事工作、对外知名度、科研和教学发展以及学校对国际高等教育形势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变传统的外事档案管理思想为先进的电子化或信息化外事档案管理的思想。当今,网络技术、电子办公技术日趋成熟,其高效、快捷的特点使得网络技术应成为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会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便于调档查看和对外宣传。故步自封,只能是被淘汰。因此,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加强业务培训,明确责任分工

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的成效。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曾说过:“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同样,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也需要众多的人才,而且是专业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水平,必须有专业的外事档案管理人才做支撑。但对于学校而言,招纳新一批专业人才并非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因为人才的招纳势必要造成人事的变动,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已上岗的工作人员虽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对档案管理工作已有经验。所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和外事部门的档案责任人定期去省内外档案管理成熟的高校学习,或聘请专业人士来校培训,并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交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总结。二是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理论,了解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动向。学校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要强调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档案科(室)要做好统筹工作,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规范,及时督促外事部门积极做好收集、积累、归档和上交的工作;外事部门按照档案科(室)的要求,委派至少一名的外事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所有材料的收集,定期(比如一个月或其他的周期等)整理已有材料,进行归档,如期上交档案。若外事部门逾期或是未交规定的外事档案,或上交的材料不合规范的,档案科有权督促或责令返工修改材料的权利。学校对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一年进行至少四次(每学期两次)突击考核,对于多次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或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其本年度的评优资格等。

(三)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资源数据库

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既是连接学校与国内外的窗口,又是教学、科研对外收集情报资料的数据库[5]。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学校的对外宣传力度,摆脱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的限制,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国外的合作。因此,高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例如先学习和效仿信息化档案管理比较成熟的外资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其电子管理系统。然后根据本校实际,组织专业人才构建本校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外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原有的纸质档案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创建外事档案信息网,加大学校的对外宣传,摆脱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弊端,并以快速、安全、可靠的途径提供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国高校来访,适时地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高校的师生在出国学习或是访学时,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宣传本校的文化,增加进行外事活动的机会。

高校的外事档案见证了一所学校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信息量不断汇聚的过程。焦作市三所高校中存在的外事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其他学校也能找到,并且问题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学校必须加大日常的管理力度,改进档案管理机制,为外事工作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可勤.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J].中国档案,2001,(4):21.

[2]张焕.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J].中外健康文摘,2010,7(7):272-273.

[3]赵先明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6.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企业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02

0 引言

企业在处理日常工作管理事务中需要将档案资料合理归档和保管,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文书处理工作。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和企业基本制度完善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创新方法,利用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1]。

1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企业档案管理需要在日常行政工作中结合经验和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转变,进行档案资料管理升级,综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如果企业对文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就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料保管不到位、档案分类混乱等现象的出现,影响档案的有效利用。企业档案管理是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如果档案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对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知识缺乏等情况。同时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安排不颍难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因而档案管理的内容性质也不同,这就导致单一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所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由于缺少专门的管理理论研究难以达到系统化要求。企业档案管理统一标准体系建立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是否到位。在企业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中,缺少专业的管理手段,人工操作是主要的工作模式,使工作效率低,速度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2]。

2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方法

2.1 转变观念,不断学习

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档案资料管理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另外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观念需要及时转变,认识到文书处理工作是企业档案信息保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对于档案管理要结合实际、更新观念、创新方法,追求档案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另外在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收纳所有资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的特点,保存具有利用和参考价值的档案,在改进信息检索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需要与时俱进,在现代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及时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促进企业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的提高。

2.2 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企业档案管理中,需要采用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实现企业文档管理的前端控制管理、集成管理和全程管理。前端控制管理主要就是要对搜集和整理后的档案信息内容和性质进行区分处理,例如对于不适应企业发展规划、参考作用不明显的资料可以不必录入系统进行保管,可直接销毁;对于具有重要的文书保管意义,像企业发展年鉴、投资规划和企业资产清算以及账务处理等资料则需要重点保管,实行长期或永久性保存。企业生产、管理内容复杂,对于不同性质的档案资料都要区别分类管理、保存,提高管理质量。集成管理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工作严谨性,减少疏漏,同时需要将档案管理形式和观念进行延伸,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全程管理原则是企业档案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档案管理不能视作单一性的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合作与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率[3]。

2.3 完善制度规范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离不开具体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实践工作中,要将档案管理的原则性内容进行制度化规定,对于不同类别和用途的资料需要进行人员区分管理和专项管理,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文书管理工作主要就是资料的收集、分类和归档保存,对于资料的收集归档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例如在企业的文书管理中,需要根据文件内容和问题进行分类。主要档案类型分为请示、通知、批复、信函、决定、会议记录等。可以对资料的保管期限进行划分,可分为永久、长期、短期等,保管期限到了再分析决定是长期保管还是永久销毁,便于今后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料进行查找利用。对于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都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形式归档,将企业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化规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4]。

2.4 加强基础设施

企业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模式,加强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制定人才培养技术;硬件设施方面,企业需要对档案信息管理、检索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提高管理专业化、技术化。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企业需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和互换和共享,为档案管理提供更具效率性的参考意见。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工作行为规范体系,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建立旨在通过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完善,创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5]。

3 结语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下,需要不断发挥创新精神,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网络信息使用水平,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档案资料保管是一项专业、严谨的管理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杜娟.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案研究[J].城建档案,2016(05):79-80.

[2]赵颖.如何推行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J].兰台世界,2016(S1):106-107.

[3]宫春影.探究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J].信息化建设,2016(06):267.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3

《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方案》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xx]34号)要求,为加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动我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以新药研发为驱动,重视开展仿制和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推进创新药物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药研发,搭建我省新药研发必须的成药性评价、药效学研究等关键技术平台,攻克一批药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大品牌药品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切实惠及三秦百姓,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旨在整合我省优势药物科研资源,搭建创新药物和转化应用研发平台,加快创新药物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我省创新药物的研制能力,完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三年内,在全省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推广、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创新药物和研究技术,为创建陕西医药大省、强省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省内制药企业及科研机构,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组建。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我省创新药物协同研究体系,优化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模式,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应用平台。

主要任务是引领创新药物研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药物研究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创新药物研究专业人才等,具体包括:

1.组建基础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创新药物的发明、发现与研制,尤其是创新药物优效性、安全性和药物质量可控性评价及药物生产集成化与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新药的产出与产业化进程。

2.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提出本领域重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退行性疾病、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障碍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药物研究,取得一批创新药物的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

3.选择陕西省年销售过亿元、安全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等)进行技术提升与二次开发,孵化一批高品质、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上市药品大品种,推进我省上市药品产业链的发展。

4.通过搭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环境;培育创新药物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完善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管理机制,促使我省创新药物的长足发展。

四、要求和程序

(一)申请的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单位须为我省从事新药研究的机构,鼓励多家单位产学研结合联合申报。中心与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变,依托单位从组织措施及人、财、物等方面须为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供科研用房1000平方米以上,近5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及软件等资产原值总额1000万元以上。

2.中心须具有突出的创新药物和转化研发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近5年,牵头主持过不少于3项省部级以上新药创制项目;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累计获得新药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不少于5件。

3.中心须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由长期从事创新药物研究的专业团队组成,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不少于5人,专职科研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带动省内相关学科的发展。

4.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基础设施、仪器维护及人力资源保障等条件,每年投入该中心的专项科研经费合计不低于500万元。

5.中心要建立与创新药物研发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组织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二)研究中心的确定程序

1.省科技厅将按照定期、集中受理、专家评审的方式开展确定工作。

2.申报单位在填写《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建设申报书》后,将加盖公章、手续齐备的纸质版《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一式8份报省科技厅,同时提交电子版。

3.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

4.省科技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通过相关程序确定,并对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下达批复,授予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并挂牌。

(三)省科技厅对中心进行年度检查和绩效考核

1.年度检查于每年年末进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中心应及时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送省科技厅。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钳工;机械操作;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84-01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钳工操作质量及其水平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基础性地位不断突出的背景下,对于钳工在技术上的掌握水平,以及在机械操作方面的质量,均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同时,钳工作为一项突出技术性的工作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在实际性的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对钳工中大量操作工艺的应用(特别是钳工作业中,划线、锉削这两项基础性的工作)。对钳工工种的操作人员而言,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对相关工艺技术的操作,在实践工作中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工件加工能够高水平的完成。本文即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钳工划线操作的质量控制方案分析

在钳工划线操作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所加工工件表面位置以及加工余量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需要衡量毛坯的基本形状与尺寸是否与设计标准相符合进行检查。同时,在划线操作的过程当中,针对毛坯料所出现的表面缺陷问题,可以通过借料的方式对此类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在钳工划线操作的实施过程当中,比较常用的机械操作工具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划线平台;2)钢直尺;3)高度尺;4)90°角尺;5)划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为了确保划线线条的的清晰,就需要在划线操作之前,对待处理工件进行预加工(主要的加工方式为:于需划线部位涂抹一层均匀性的涂料)。一般来说,在此环节的处理过程当中,对于表面相对粗糙的工件而言,预处理过程中可涂抹石灰水与牛皮胶相配合试剂的方式,提高涂料相对于工件表面的附着性。同时,针对已加工的工件而言,预处理过程中可涂抹硫酸铜溶液、或者是酒精色溶液。同时,现阶段所使用的记号笔标注也是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

同时,钳工划线操作之前,还需要对划线操作平台以及待加工工件进行清理,特别需要针对表面存在毛刺的工件进行去除,防止划线的准确性受到不良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对待加工工件的图样进行分析,确保钳工人员能够对工件需加工的部位及要求有充分的认识,所选取的划线基准应当保障能够与设计基准完全相同。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来看,比较常见的划线基准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平面作为基准;2)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中心线作为基准;3)以相互保持垂直状态下的平面与中心线作为基准。

2 钳工锉削操作的质量控制方案分析

在钳工机械操作的过程当中,锉削操作工艺主要适用于对平面、曲面、以及相关复杂性形状表面的加工作业。在钳工所需要掌握的三项基本操作技能当中,对于锉削技能的掌握是最基础性的环节之一。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钳工锉削操作质量的可靠与有效,就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锉削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作业姿势进行有效控制。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在钳工锉削操作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姿势会直接对整个锉削面的加工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要求钳工操作人员两脚之间的兼具以及站立位置相对于钳工操作台的间距合理,防止间距过大或过小(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大,会导致操作人员的重心过低,无法确保对锉削加工压力的合理控制;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导致锉削操作中的推力发力控制出现一定的问题);2)在锉削操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锉削方法进行可靠且有效的控制。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可使用的锉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为顺向锉法;二为交叉锉法;三为推锉法。首先,在顺向锉法的实施过程当中,锉刀面与加工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相对较小,在操作人员两手用例的过程中,无法保障锉刀始终沿直线方向运动,可能会在锉刀前后摆动的情况下,出现加工工件平面中凸的问题。因此,在采取此种方法进行工件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沿加工工件的表面进行均匀性的横向移动。其次,在交叉锉法的实施过程当中,考虑到锉刀部件与加工工件表面表面接触面积较大的实际因素,对锉刀的控制要求相对较高,在锉削过程当中,对于锉痕的观察相对清晰,且能够确保加工平面高处余量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的去除;3)在锉削操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对锉削速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锉削速度过快或过慢,防止加工工件表面出现不平整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锉削操作中的锉刀能够始终沿直线方向运动,多将锉削操作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30次。

3 结论

钳工是整个工业生产体系中,关键性的操作工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技术性,需要对其实施可靠的质量控制,确保操作水平的稳定发挥。在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实际操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引导钳工操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行为,尽量的避免出现操作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分别就钳工机械操作中,划线操作以及锉削操作实践中的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珠,郑卫刚.钳工装配中“Ⅰ”型改“L”型系列工具应用[J].机械制造,2013,51(1):55-56.

[2]杨杰.钳工平面锉削操作的质量问题与技能训练方法[J].考试周刊,2011(29):165-166.

[3]闻建兴.基于适应企业岗位的中职钳工实训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5):133-135.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小组工作

作者简介张俊桃(1977—),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江天光(1974—),男,南昌航空大学党委组织部,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江西南昌330063)曾 勇(1976—),男,南昌高新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江西昌 330096)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和谐校园视域下学校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H0804)的成果之一。

每年九月,大学校园都会迎来一批批稚嫩而又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和好奇的大学新生。他们告别熟悉的中学校园,告别父母、亲人和朋友,迈进了完全陌生的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与他们在中学经历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很多大学新生感到难以适应。几个月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很多新生就产生了心理问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的群体,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方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根据笔者近年在高校中对新生进行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得知,新生入校后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学习方式适应问题

基于升学的压力,大学之前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摆脱对老师的过分依赖。这对习惯了老师主导监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新生面对这一转变不能适应,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往往表现为上课时茫然,下课后亦无所适从。

(二)专业适应问题

在入校之前,新生们一般对将要学习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进入该专业不是出于个人意愿,比如笔者所在的社会工作专业,很多新生对该专业一无所知,大部分学生都是调剂而来,导致对所学专业不认同或不满意。若缺乏专业认同,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茫然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大学失去信心。

(三)生活适应问题

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大学新生有不少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在家中被父母或亲人照顾和呵护着。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需要具备自理能力,不少大学新生对此适应困难。

(四)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中学时的人际关系主要围绕父母、老师、同学而产生,在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同学交往方面,也主要以学习上的互动为主,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宿舍人际关系最容易出现问题,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出现摩擦和矛盾。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又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往往易使矛盾激化。

(五)经济适应问题

在经济方面,学生主要是消费者,中学生的消费一般是由父母掌控,消费也主要用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新生在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也逐渐自主。但大学新生缺乏自主消费经验,面对各种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大学中攀比消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导致很多新生盲目和非理性消费,经济上出现问题。另外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一年几千元的学费使他们难以承受,很多贫困生甚至生活窘迫,常为生活费感到为难,同时,面对城市和农村生活强烈的反差,自己物质上的贫困常使他们感到自卑,深怕被别人瞧不起,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绪情感相交织,使很多贫困新生产生适应不良。

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作用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而发挥出来。

小组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方式,使它在介入大学新生适应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小组工作符合大学生喜合群、从众性强的特点。参加小组活动的大学新生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有共同的成长课题,面临类似的困扰。小组工作有助于帮助成员学习群体经验,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第二,小组的接纳性能使成员获得情感的支持。在小组中,成员能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的感觉,找到归属感,彼此相互支持,共同去面对问题,有助于降低成员进入新环境后因为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

第三,小组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环境,小组成员可以在其中发展适应。小组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小组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再现,在充满信任的小组氛围中,小组成员可以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发现和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此外,在发展适应行为过程中,小组活动还有助于帮助成员学习社交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小组工作能帮助成员重建理性认知。小组将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员组合在一起,为每个成员提供了了解他人和自己的机会。在小组中,成员去观察、分析其他组员,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帮助成员纠正不良的自我认知,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的方案设计以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据。

1.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研究小组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小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适应与成长小组”应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可凝聚小组成员的向心力,催化小组内的气氛,激发成员建设性的行为与开放性的反应,在和谐温暖的小组心理气氛中,成员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攻击行为如此,适应行为也是如此。大学新生通过参加小组活动,相互分享各自的人生经验,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小组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的适应。

3.柏恩的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该理论用于检查交往双方关系是相辅、互补,还是矛盾、冲突的。它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关系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新生“适应与成长”小组借用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使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

(二)活动项目的选择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专业适应、学习方式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经济适应等方面,据此可对小组的活动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通过“找变化”、“20个我是谁”、“戴高帽”等活动促进成员探索自己,深化自我认识,识别和接纳自己的独特性等,达到肯定自己、提高自信、拥有积极心态的目的。通过“火光熊熊”、“价值拍卖”、“丧失练习”等活动使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通过“撕纸”、“过关问路”、“自信训练”等活动,使成员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通过“目光炯炯”、“玫瑰幻想”、“抛开你的烦恼”等活动,帮助成员掌握学习的方法,给成员必要的建议,帮助其摆正心态,正视困难,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生活馅饼”、“生命线”、“自我SWOT分析”等活动,帮助成员明确目标,学会自我规划,使他们不再迷茫。

(三)活动方案的实施

小组活动共进行八次。

第一次 押相识。其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互相认识,帮助成员消除陌生感、孤独感,制定小组契约,让成员更清楚小组的目的和限制,引导成员正向的沟通,逐渐形成小组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 押大风吹、滚雪球、棒打薄情郎、组员心声、签订小组契约等。

第二次 押信任之旅。其目的是进一步拉近小组内成员间的距离,使成员之间更加熟悉和了解,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小组凝聚力,初步建立小组内成员的信任关系。活动内容包括:夹球比赛、众志成城、盲人探路、表露真情等。

第三次 押自我探索。其目的是促进成员自我探索,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成员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勇敢面对自己的短处,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尊重和自信,在此基础上认识他人接纳他人。活动内容包括:找变化、20个我是谁、戴高帽等。

第四次 押价值观探索。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帮助成员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解开千千结、火光熊熊、价值拍卖、丧失练习。

第五次 押沟通无限。其目的是鼓励成员进行积极的、主动的人际交往,走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在活动中使成员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提升人际交往的自信心。活动内容包括 押撕纸、过关问路、自信训练、抛开你的烦恼等。

第六次 押学习之道。其目的是帮助成员回忆以前成功的学习生活,讨论现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成员觉知自己的学习的困境。同时也给成员必要的建议,帮助其摆正心态,正视困难,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活动内容包括:凤凰涅、目光炯炯、玫瑰幻想等。

第七次 押畅想未来。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明确未来的目标,学会科学管理时间,规划自己的生活。活动内容包括:人椅、生活馅饼、生命线、自我SWOT分析等。

第八次 押总结告别。其目的是让成员整理自己在小组中的收获和感受,帮助成员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获得离开小组后的生活的信心,合理处理分离情绪,结束小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押我的收获、祝福卡片、歌声中告别等。

概言之,小组工作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使之在帮助大学新生解决适应问题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新生开展“适应与成长”小组,不仅能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而且能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但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还比较缺乏,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中还不被重视、不够普及。应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小组工作能在大学新生中广泛开展,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斌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其社会工作处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黄川栗.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方法探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4.

研究工作方案范文6

根据国家、省、市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经市环保局党组研究,决定通过“双推双考”的形式,对市环保科研所长一职进行调整,现制定一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本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强化责任、调动干劲的目的,努力打造一支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着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心齐气顺的大好局面,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

5坚持用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三、推荐岗位

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

四、基本条件和资格

(一)条件

1、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思路清晰,思想解放,开拓进取。

3、具有履行科级领导岗位职责的理论政策水平、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4、忠诚党的事业,热爱环保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勤奋敬业,品德优良,清正廉洁。

5、作风民主,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6、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7、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8、身体健康。

(二)资格

1、市环境监测站在编财供人员,现任市监测站正科级非领导职务或任副科级领导职务两年以上(2009年11月30日前任职的)。

2、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

3、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学历。

4、年龄在46周岁以下(1965年12月31日后出生)。

五、基本程序及步骤

(一)大会动员。召开市环境监测站全体人员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宣布《市环境保护局党组关于市环保科研所长职位实行“双推双考”工作实施方案》。

(二)民主推荐。印制《市环保科研所所长职位民主推荐票》,对符合条件人员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分市环保局领导班子推荐和市环境监测站中层以上干部民主推荐两种方式(双推)。

(三)笔试。内容包括政治基础知识和业务工作内容两个方面,实行闭卷考试(一考)。

(四)组织考察。根据民主推荐结果和笔试成绩,按照推荐岗位1:1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抽调机关有关人员组成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及综合素质、群众公认程度、计划生育等情况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考察结果客观公正地写出考察材料,并向环保局党组汇报(二考)。

(五)组织决定。召开市环保局党组会议,根据“双推双考”人员的民主推荐、笔试及组织考察情况,按照职位条件要求,研究确定拟任人选,同时在市环境监测站进行公示。

(六)任职。根据市环保局党组研究决定,对拟任人选按干部管理权限及有关程序,办理上报审批和任职手续。

六、严格监督

本次环保科研所所长职位“双推双考”工作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适时公开、公示有关情况,接受监督。要严肃纪律,防治和排除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不准弄虚作假、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确保“双推双考”公开、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