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例6篇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剂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一套从竞技体育衍化而来的重竞技,轻健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结反思我校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建设改革研究方向,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就研究过程和成果情况小结并提出对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从1998年开始,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删除了以往竞技划太强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课程。从形式上改变了一个单元两个教材,五次课一个单元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采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开设有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终身性的项目,如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初级拳,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业务专长,从而调整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2003~2004学年,结合我校“3+3+2”培养模式(三学期基础课,三学期专业课,两学期实践课)将体育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新生入学后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第四―八学期实行选修课,逐步形成了我校非体育专业“3+5”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程;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在前3学期选修3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3.学生在8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

课程内容:

1.体育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11项;

2.体育选修课:体育概论、形体训练、体育舞蹈、乒乓球等17项。

二、教材内容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以一套比较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教材。因此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新的教材的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2002年5月对现行体育教学现状与现用体育教材的分析,经过在本省有关院校调研编写了《新编大学体育教程》教材,填补了我系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

2003年,我校《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进行选课,这样《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又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在2004年我系又一次组织全体教师结合开课模式,根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现用教材作为参考内容,以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基准,组织骨干教师力量,做广泛的走访、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售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讨,拟定教材初稿,在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及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出符合健康教育思想、适宜我院实际的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系列丛书。

《体育与健康》单行本,共7册。其中包含了1个总册(包含学校体育,体育健康运动处方,体育娱乐与拓展训练,游泳运动等内容),6个分册(篮球、排球、健身与健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内容),从多方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并体现出多面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课,去订购教材、这样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节省下经费的支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出去培养,请进来指导,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2001年重点课程评建中深感我们课程组学历层次较低,硕士研究生比例为零,对课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为此体育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从2001年对课程组成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送出深造,充实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截止2003年7月,有14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进修班的学习,均已结业。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深造达到90%以上,另外我们还自己培养在读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引进硕士三名。

2.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系年轻教师的比例大大增加,为使年轻教师很快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很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很快脱颖而出,独当一面,是摆在我学科面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我们采用以老帮新,进行传、教、带,根据教师的业务专长,选派副高职以上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目标。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系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不断的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使每位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

四、科学研究

1. 我部结合2001年6月省教育厅体卫处在杨凌召开全省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精神。召开了体育部科研论文报告会,会前体育部全体教师作了成分的准备,研讨会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仅目前教学改革方向及我系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为我部今后教学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制定每学年召开一次,体育教学科学研讨会。

2.结合学校津贴分配制度制度,我系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3.科研立项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前,因为任课教师对科研立项理解得不深,目的不明确,从而忽视了科研立项工作的开展。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部对此项工作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明确了目的,认识到了重要性,从而加大了该项工作的投入。

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到正确的积极导向作用,真正改变原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用身体运动素质的测试指标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不管学校怎样开展体育运动,只要能达标就合格。对学校而言,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据此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场地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来安排适合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来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从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尝试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课程组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我校大学体育课在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教材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体质健康测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新的“3+5”教学新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一切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于2003年被评为校级一类课及校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课程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70―03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的发展

多年来,在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是作为三个独立的课程进行设置和建设的。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根据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新学科的产生、发展,并结合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程归纳、总结、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即《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是体育专业的年轻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概论》课程与《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概论》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与弊。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概论》课程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缩短了教学进程。其次,《概论》课程的开设对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全面把握知识体系的能力提高了。弊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因为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低,致使学生学习困难增多,造成各年级学生在这门课的考核当中及格率偏低,使得《概论》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其次,对实践性教学的标准提高了,开发校本教材和辅导教材时间紧迫,范围宽泛,不确定因素增多。第三,对实验室的设备要求更加全面,对原有解剖、生理和保健实验室的整合难度加大。

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升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专业特长,要加强《概论》课程的建设,通过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重视岗位技能训练。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促进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2 《概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概论》课程建设以体育职业院校“训学结合、以训为主、协调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以运动实践为依据,结合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和营养学,将知识点融入到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探究能突出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一步规范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概论》课程建设的目标

《概论》课程建设的目标是紧密结合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突出“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运动训练专业所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理论,初步掌握课程的认知、操作、实践技能,如:人体主要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形态、结构、机能的变化规律,运动处方、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推拿、运动营养调控等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体育理念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体育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4 《概论》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概论》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实验能力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每个模块的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每一模块的知识讲解结束后,再进行实践、实验能力的强化。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首先,掌握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结构、形态、功能特点的变化规律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医务监督方法和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其次,能用医学的简单检查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医务监督。掌握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一般处理方法、急救、诊断、按摩、营养平衡、运动处方等技能。第三,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5 《概论》课程建设

5.1 教材建设

为使教学内容体现为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实践服务的理念,针对学生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教材建设应以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为特征,以校本教材开发为中心,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根据职业技能岗位需求,整合课程,重构课程内容,选取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及资料,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使得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与适用性,具体如下:

5.1.1 教材建设要体现为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特点

体育职业院校专业的课程教学要体现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重点,突出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特色,为运动训练专业培养体育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体育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运动员、基层教练员、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因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实践中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课程教学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教学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的。

5.1.2 教材建设要体现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比其他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小,文化基础较低,属青少年时期。因此,《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反映出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教学训练规律,又要考虑到青少年时期的教学训练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

5.1.3 教材建设要体现为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服务的教学内容体系

原有的《概论》课程安排未摆脱“完整”、“系统”和“全面”的教学内容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内容体系既脱离培养目标又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不能充分反映体育职业院校专业的实践要求。因此,《概论》课程的教材建设要体现为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服务的教学内容体系。

5.2 师资建设

教师是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水平高,理念先进、重视实践、有凝聚力、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学团队,并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是《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概论》课程建设中,争取选派中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结构和教研、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学术造诣深,动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到体育行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能针对该课程的建设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注重教学成果的积累、整理、完善和经验交流。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应进一步开展和加强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尽快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启用民族教师给汉语班讲授课程。

5.3 实验室建设

过去,体育职业院校分为解剖、生理、保健三门课程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理论验证、模拟职业实训环境和课程技能操作,还需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间课程实验室,并投入资金购置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尤其要加大运动营养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完善实验室的配置与开发。此外,还需要能满足课程实验要求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5.4 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使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56学时);第二模块:人体运动科学规律(16学时);第三模块:运动与营养(12学时);第四模块:运动与恢复(40学时)。《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概论》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体育职业技能为导向,创立“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即融课程与实习、实训为一体,融知识领悟与亲身体验为一体、融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一体。在这一模式下,提供真实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实践环境和现场操作的场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技能操作的掌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现出运动训练主干课程为体育职业技能培养服务的理念。

5.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概论》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基础理论知识“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练学结合”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辅以直观教学方法,如:图片、挂图、模型、电动展示板等。

5.6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数字影音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各种相关图片、音像视频资料的展示,以图片、动画、电动展示板等来生动、形象地显示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声、像、色”从视、听、触觉来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5.7 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对于学生而言,《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的知识点通过《概论》课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要达到融会贯通是不可能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概论》课程现有的课时量难以保证教学需要,应分别增加理论和实践授课时数。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成绩与问题,建立课程建设档案。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

综上所述,《概论》课程建设是体育职业院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实用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教学管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和总结经验就能把课程建设抓出成效,为体育职业院校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健.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蕴琨,阎守扶.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30.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肺功能状况)的现状,是各医学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提出了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多年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通过连续多年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因此如何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是加强医学院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所面临的问题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决定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随着每次监测结果的公布,呈现给我们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我们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的测试,以及连续多年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呈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体能部分指标中,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下降明显,形态、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呈下降趋势,同时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医学事业的栋梁,分析找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我们改进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 w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际工作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2>由于医学院校对现代体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决乐体育”的理解片面,从而使“终身体育”仅成为一个口号而未得到深人发展。(3)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且不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从而疏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4)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得不够紧密、不甚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锻炼。(5)学生参加锻炼不能持之以恒,锻炼的方法及选择锻炼的项目不够科学合理。(6)由于现行《标准》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比先前执行的k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所降低,使得学生整体的合格率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过关,从而降低了对自己锻炼标准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设置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体育课程是由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蔽课程两部分组成的。首先要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建设,但由于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是有限的,所以对体育课程的建设还要通过发展体育隐蔽课程来不断完善。通过体育隐蔽课程的进一步渗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1.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设置的内容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肺功能的锻炼项目。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其开设的体育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目的。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呈下降的趋势,而这两项是反映学生肺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肺功能水平的锻炼项目。增强肺功能通常采用的手段是进行有氧耐力的锻炼,增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在体育显性课程设置中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增加中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它以有氧供能为主,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肺功能水平。此外,有氧运动的方法很多,除了中长距离的耐力跑,还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爬山、韵律操、太极拳、步行等项目的锻炼。总之,加强体育显性课程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使他们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加强医学院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促进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各医学院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正逐步提高,但相比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学校体育设施的投人应达到学校总体经费支出的1%一1.5%)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各医学院校应继续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资源,以求创建更加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优良的体育健身设施,来促进体育课程的建设。(2)加强舆论宣传,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各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建立和完善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板报、墙报、广播等方式向学生传输体育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更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内涵;通过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逐步使“终身体育”从一个口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促使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得以实现。(3)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体育教师,因其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近距离地直接接触学生的特点,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与深刻。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品德修养、业务水平、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因素。(4)合理安排课余锻炼,深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人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配合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早操是医学院校学生一天中唯一的、固定的、可长期利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协调配合,达成共识,严格执行早操制度,督促学生进行早操锻炼,使之逐渐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同时,体育部门应做好组织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认真做好工作,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与方法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佳效果。

    (二)正确理解《标i}),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4

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运动技术类课程,师生间的互动性更强。将微信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动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沟通方式的改变,它打破时空限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或WiFi 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微信的出现给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尤其是大学生已习惯在“移动”的状态下,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内容,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以“微”著称,学习者能在短时间通过便捷的方式学习知识。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微信支持下移动教学的模式,并且在做了详细论述后,以游泳普修课教学实践了该模式的各个环节,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旨在将微信广泛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相关理论和概念

1.1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历经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M.C.Wittrock)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2 移动学习概念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1.3 课程设计原则

1.3.1 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突出体现学生为中心。

1.3.2 以情景教学为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引出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3.3 以协作学习为主体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以达到学习掌握的目的。

1.3.4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学习者通过各种信息资源,将“碎片”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体现“微”的便捷。

1.4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体育微型移动课程设计过程

1.4.1 学习内容的设计 要注意短小精湛的特点,根据游泳教学大纲,选定蛙泳技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按照课时进度分阶段进行教学,其中包括熟悉水性的练习、漂浮练习、蛙泳腿部练习、蛙泳手臂练习、蛙泳手臂与呼吸练习、完整配合练习。每个视频或文字可通过网络下载筛选相关视频,也可自己根据相关内容拍摄编辑,控制在3 分钟以内为佳。

1.4.2 相关链接的设计 相关链接的设计中,教师就是知识资料的收集者,选取适合学生学习和了解的相关知识。在选取内容上,包括游泳有关的卫生知识、技术动作的演变、奥运冠军的相关训练方法。在相关链接的选择上,要注意形式多样的原则,视频和图文相结合,以直观的方式调动学习者的兴趣。

1.4.3 课中、课后交互化的设计 在此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学习体验的设计,学习情感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录像的微视频应及时上传,通过移动设备现场讲解并纠正正误,学生课后练习后也可上传微视频,教师应及时反馈评价。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要注意以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微信支持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微型移动课程设计与研究的应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关键词查阅中文文献234 篇,重点筛选其中58 篇;以微型移动课程为关键词查阅中文文献172 篇,重点筛选31 篇;获取本研究相关文献分析并获得理论支持。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 问卷设计的目的是统计分析微信支持下的高校游泳普修微型移动课程教学效果,包括推送时间、学生学习游泳技术动作的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发放5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9 份,有效回收率分别90.9%,利用重测法计算出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相关系数为0.81 ,符合统计学及研究要求。

2.2.3 实验法 实验对象:2013 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验时间:2014 年9月至2015 年9 月;实验过程:在微信支持下进行微型移动教学实验。本文通过实践微信各个功能在游泳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案例的形式完整地演示了该研究中所设计的微信应用于“课内外一体化”游泳教学的模式,从而证实该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

2.2.4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 软件对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分别归类作定性分析,结合文章研究的需要进行选择分析与讨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体育微型移动课程学习案例及效果分析

微信支持下微型移动课程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教师课前准备阶段,二是课堂教学控制阶段,三是课外微信学习阶段,四是评价与反馈阶段。

如表1 所示。

教师课前准备阶段:(1)分组建群。(2)分割教学内容,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确定教学子目标。此阶段教师在微信群中,上传运动技术教学相关概念、技术要领文字说明、视频文件、flash 动画演示等。学生通过课外自主学习首先从视觉上建立起直观的动作概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视频慢动作演示,边讲解边演示,对较复杂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如水下的划水动作)。学生边看边提出疑问,教师及时解答。课外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助学习,查阅相关链接进行学习。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可将自己的动作由同伴拍成微视频上传微信群,教师集中给予点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3.2 微信支持下的高校游泳普修微型移动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3.2.1 移动微型课程教学内容推送时间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学生使用微信进行游泳课的学习主要时间段是晚上进行学习,最高占87%,中午占27.6%,早上占12.8%。由此可见,这样的时间分配情况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19:30 ~ 22:00 时间段,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较高。男女同学使用微信学习的时间在早上和中午时段存在差异,而晚上的时间段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教师利用微信进行课外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推送教学内容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19:30 ~ 22:00 时间段。

3.2.2 学生在微型移动课程中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学习者对微型移动课程满意度分析,可以得出93.8% 的同学认为通过微信学习可以了解更多的游泳相关知识,85.2% 的同学通过微信学习可以增强技术动作的学习能力,77.8% 的同学提高了学习兴趣,62.4% 的同学认为通过微信学习可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总之,通过微信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以前的被动学习改为现在的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客观效果分析,通过微型移动课程教学后,及格率达到100%,救生员、社会指导员的通过率达到100%。

3.3 教师应用移动微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教师应用的效果分析得知,94.4% 的教师认为微信教学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且利于技术动作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对于Flash 等多媒体教学来说,教师不用掌握太难的多媒体技术,并且资源可以共享,实现集体备课。教师只需整合有效资源,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即可。另外,可以实现无纸化教学,更环保。综上所述,这样才能够起到减轻教学工作量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在微信支持下高校体育教学微型移动课程是符合认知理论、建构理论具有短小精湛的特点,学生更易接受。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在微信支持下学习运动技术,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减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量,便于操作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建设的资源不足

体育课程建设资源不足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体育课程建设就是保证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体育课程。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存在很大局限性。高职院校一般会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和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再加上我国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天气比较炎热,高职院校会设有游泳项目;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所以经常会设有滑冰等冰雪项目。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和体育器材有限,这也是影响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2.体育课程自由度有待提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体育老师在一学期只开设一项体育运动课程,比如大一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太极拳,那么整整一学期的体育课都要学习太极拳,而不能进行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自由度不高,对建设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有很大的限制性。

3.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待完善

体育课是很多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因为体育课程集理论学习和娱乐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程不规范,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大纲,导致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是重娱乐、轻教学,远远偏离了体育课程原来的教学宗旨。在大学体育课方面,一般是老师给一个球组织大家一起玩,期末的时候进行体育考试,这种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制订出规范的教学大纲。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对策解析

1. 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前,首先要分析调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情况,然后增设相关的体育课程,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滑轮、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尽可能多地增加体育项目,从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壮大不同体育项目教师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提供足够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资金投入,除了国家政府投入的资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政策吸引当地的商家为高校投资,以便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1]。

2.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学生多样性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订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允许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建设体育课程上,通过3~5节课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有一定了解,从而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体育项目。

3.完善体育教学大纲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高职院校要把体育课程的课堂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相结合,并根据这些目标,制订科学、合理、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2]。

三、 结束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其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一系列整改对策,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6

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枢纽,是学校教育能力的核心元素。有效领导学校课程建设,这是当前中小学校长正在履行的新职责,也是校长专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有鉴于此,本文想和校长朋友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基于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如何科学认识学校课程建设在学校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从课程改革到课程建设

学校天天和课程打交道,那么,学校在课程领域应该干什么呢?前些年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课程改革,当前,或许需要更多关注课程建设。

自2001年我国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以来,课程改革逐渐成为中小学热议的话题和实践的重点。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探索,推出了许多大刀阔斧的举措,如重视校本课程、课程生活化、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广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等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不少实践成果。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校长和老师日益认识课程、思考课程并逐步变革课程,慢慢树立起了课程改革意识,即学校课程需要不断调整、革新,需要不断“做手术”。课程改革意识的确立,相对于以前学校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言,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基本性质、结构和方向的选择。在课程论界,课程本质上是知识还是经验?是生活中心还是学科中心?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是学习实用知识还是发展一般能力?是打好共同基础还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这些有关课程基本性质、结构和方向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从世界范围来看,课程改革就是不断具体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课程改革的常见做法是用B替代A,基本逻辑是A不行,B很好,所以弃A用B。一段时间后,发现B也不行,又用C替代之。再过一段时间,发现C问题也很,多,于是,又回到A。由于ABC各方案不断粉墨登场,又不断黯然退出,在世界课程发展史上,就整体呈现出课程左右摇摆的所谓“钟摆现象”。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大抵是基于某种课程主张来回答课程的基本问题,难免陷入主义之争、道路之争的漩涡。这或许正是世界各国大型课改鲜见成功范例的根源吧。如果学校总是按照这种改革逻辑左右摇摆给课程“做手术”,未必有利于持续稳定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来思考:学校能否在课程改革之外,真正把课程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所谓课程建设,就是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不断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合理把握和具体落实课程标准,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实施的教育效能的各种努力。如果说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主义之争、是方向定位,是课程理念与方案的更迭,那么课程建设强调的是实用理性、是问题解决,是课程持续的提升与发展。打个大致的比方,课程改革是“做手术”,课程建设则是“养生”、“锻炼”:遇到大病当然要“做手术”,但有病没病就“做手术”,恐怕健康人很快也给整残了:“养生”、“锻炼”是不断增强自身活力,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以为,就学校发展来说,课程需要改革,更需要建设。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基础教育优质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正在成为新常态,这客观上要求对课程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例如,一个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否越多越好?课程热萏近实际生活,是否越生活化越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是否信息化程度越高越好?课程的跨学科综合,是否越综合越好?在课程实施上,是否学生活动越多越好?在课程管理上,是否越凸显学生个性需求越好?等等。课程改革总体指明了课程朝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个性化发展的方向,但是,实际的分寸把握和实现机制问题,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的填补,离不开课程建设,即学校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目标精准化、课程资源多样化、实施形式个性化等方面自觉进行课程创生活动。分析多年的课程实践可以看到,有些学校从实际出发,注意辩证把握知识与生活、分科与综合、共性与个性、守成与变革之间的合理分寸,具体措施得当,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学校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具体措施也不怎么到位,不但没有解决好原来的问题,反而又催生出一大堆新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课程改革方案,在不同的学校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局?究其根源,每个学校在课程自主建设、积极创生上下的功夫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学校真抓实干的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宏观设计落地生根的根本举措,是学校真正在课程领域大显神通之处。

二、从校本课程到学校课程

课程需要建设,那么,课程建设的对象或重点是什么?自课改以来,广大中小学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了大量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当前,从校本课程建设转向学校课程建设,正在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新动向。

校本课程建设热潮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谓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由学校自主设置、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课改方案出台后,广大中小学的关注点、兴奋点迅速转向校本课程开发,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小学,每个学校累积开发的校本课程数以百计,即使一些普通学校,一般也会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几十门。在校本课程建设热潮中,涌现出了很多课程建设的经典案例。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设了一门国扔窝Э纬蹋每年组织学生在国内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黄土高原),游学课程融地理、历史、文学知识于一体,融文献研究、社会访谈、标本采集、科学观察、报告撰写等方法于一体,堪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范例。校本课程开发热潮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门类,拓展了课程形态和资源,可谓硕果累累。

但是,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小学是否只要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就够啦?这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校本课程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在学生身心发展中,校本课程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毫无疑问,校本课程提供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资源,但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并不是课程建设的主战场。如果学校把全部精力投入校本课程开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闻不问,是否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正是基于这种反思认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开始出现一些新动向,如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学科大纲研究、教材二次开发、学科资源库建设、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等等。透过这些动向,可以得出一个大致判断,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工作正在转型升级,即从局部的校本课程开发转向整体的学校课程建设。

所谓学校课程,就是指学校用来培养学生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学校里实际存在并组织实施的各种课程。也有专家称之为“本校课程”。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独立的课程意识,作为开发主体的课程权利,分解地看待课程:而学校课程强调的是学校综合的课程意识,作为实施主体的课程权利,整体地看待课程。关注学校课程并不排斥校本课程,它依然是学校课程中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组成部分。但是,学校课程的确不等于校本课程,它包含学校在课程领域的所有工作。就课程设置主体而言,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分,但是,从课程实施主体来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一样,都是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的,学校同样负有具体建设的责任。而且,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格局看,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成分,是培养国民基本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基本保障,是学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战场,如果学校不在国家课程建设上多下功夫,恐怕就是舍本逐未了。由此可见,从关注校本课程到关注学校课程,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逻辑决定的。

关注学校课程,这就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对象,是课程建设方向的合理回归。

三、以学校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如上所述,学校课程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那么,在整个学校发展战略中,如何定位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呢?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学校课程建设正在成为学校群发展的战略高地。

基础教育群发展的实质,就是从教育规模扩张转向教育质量提升。学校靠什么提升教育质量?师资(包括管理人才)、课程、教学、德育、管理、学校文化、社团活动等都对教育质量有重大影响。在微观层面看,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关键;在宏观全局看,课程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枢纽。首先,课程仍诘匕含着教育质量标准。课程标准设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格(热莩煞趾退平层次),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形式。深入研究课程目标与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就建立了、细化了学校内涵发展的质量标准。例如,当前一些学校积极开展学科大纲研发,意图把比较抽象的国家课程标准细化为融内容要点、水平要求与行为表现于一体的学科大纲,就是把一般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可贵探索。其次,课程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核心的文化养料。学生身心发展是学生汲取人类文化养料和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课程通过内容的选择、加工和组织,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文化养料,并合理规划其学习吸收的进程。课程资源建设事关用什么资源来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保障。近年来,众多中小学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建立校妊Э谱试聪低常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学科核心文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历史人物、案例、习题、图片、教学视频、动态信息,等等。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育人功能就真正落地生根了。最后,课程是学校资源配置和有序运营的核心基点。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的配置,都与学校组织实施的课程密不可分;学校诸要素的运行,也是以保障课程教学任务为主线而编排的。由此可见,学校课程建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确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是学校需要重点经营的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