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内涵范例6篇

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1

理念;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38―01

“赏美”意指对美的追求、欣赏,是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具备赏自己之美、赏他人之美、赏世间万物之美(即美我之美、美他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心境和能力,进而追寻和体味生命的价值。“赏美教育”其精髓内涵是赏在发现、美在践行,意思是要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践行美。这样,学校的教育过程才能由一种牵强的“内化”变成一种涵养的过程。只有保持“赏美”的心态和具备“赏美”的能力,师生才能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美的关怀、珍视、向往与呵护。

一、赏美教育为师生的生命美奠基

学校核心价值即学校的教育哲学,赏美教育回答学校为什么办教育的问题,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思想影响思想的过程。作为师生教学与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应该为师生生命质量负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的生命发展,促使师生不断追问人生意义,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珍爱生命,感悟生命的美好,形成核心价值取向,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认识到,学校要为师生的生命美奠基,就要从学校的核心任务“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应该是:教与学的统一即立美与审美的统一。教师的教的活动应该是立美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审美活动。但教师立美本身也包含了立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学生的审美活动本身也有审美主体的立美创造。因此,如果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了“赏美”,则教学双方立美与审美活动就实现了统一和交融的效果。

二、以美立校,和谐育人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有人讲,和谐就是美,和谐造就美,和谐与美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人的身心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如果因身心矛盾尖锐,造成身心严重失调,甚至出现人格分裂,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能否全面发展关键就在于是否落实到了人的身心上,是否达到了人的身心和谐统一。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呢,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的身心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和完善人的身心;在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愉悦人的身心,实现从认知、意志到情感的升华;在人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美的境界,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里面也充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只有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整个课堂、校园、人际关系才会变的很和谐,那么所有学生和教师也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的美的场所了。

三、至真、至善、至美的校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只有遵循真善美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当今中国物质生活相对富足,需要精神文明与之相适应而发展。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生命优化、人的生存价值和人之为人的生活,更加呼唤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期待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人类的活动中,教育是直接作用于人和人的发展的活动,是最应该而且是最能体现“真善美”的活动。我校长期形成并确立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校风,其中“至真”“至善”“至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校教育的本真价值追求。

四、以美静心、以美养涵、以美启智、以美导行

“静心、养涵、启智、导行”教风,其具体涵义是:静心指宁静心态,养涵指蓄养涵养,启智指启发智力,导行指指导行为。静心、养涵、启智、导行是一个逻辑的整体。

静心是前提。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心态平和,才能专注,才能理性。教师只有做到静心,才能提升自身涵养,才能专注于教书育人,才能心思缜密,才能规范行为,做到为人师表。

养涵是指培养内涵、修身养性。对教师来讲,养涵主要是指培养增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具备积极乐观、温文尔雅的心境。教师只有善于养涵,才能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启智是启发智慧,用心灵启发心灵。教师之所以为人师,主要体现在启智方面。从教师的教学来讲,启智是指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2

关键词:教学;启发;引导

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也就是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就有启发式教学的做法,孔子曰:“不惯不启,不悱不发。”圣人主张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由于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启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型高素质人才,所以现代教学中也一直在大力倡导这一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具体学科,是古往今来就存在的,当初孔子时代的教学基本上也就是中文。因此,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且更应该重视和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方式。

有人将启发式教学喻为引路,老师好比向导、引路人,很贴切,教学重在引领,内涵为开启智力、把握方法,笔者很赞同这一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路途,起初知识浅陋,方法缺乏、简单,如果让其自学会有许多懵懂,像行路一样容易迷失方向,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向他指明道路的方向――该向哪里走?为何向那里走?老师仅起航标灯的作用,是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不能扶着、拉着、带着学生往前走。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现实中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并非如此,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及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和影响,不少老师思维定势,乐于“讲”字当头,一讲就是一节课,学生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思考、讨论、活动和操作训练的时间、空间,这种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学生感到厌倦,长此以往,严重泯灭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智力得不到开发,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发展了。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一、老师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去“迎合”他们的心里和喜爱,知道了他们的所喜所爱、所思所需、所作所为,在教学语文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启发引导,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与学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会感到语文学习有趣、生动,心里会想着学、想着说,也有话可说,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以更大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效益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且会倍增。毫无疑问,其效果要远远高于那种满堂灌式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

二、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的心神沉浸于课文的场景和意境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而想得远、学得快、记得牢,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努力通过课文的情境展示、情结渲染、角色扮演、知识迁移等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知识(教学内容)、学生、老师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情理共存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现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那种春光融融、万物复苏的景象,有助于让学生走进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

三、方法上的启迪

教是为了不教,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如阅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将课文的很少一部分设计教学重点,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找出重点语句、语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再进一步对文章意蕴和内涵的美的品味,包括其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经常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和实践中去自行运用课堂上获得的方法进行体验、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四、提问式的启发

启发式的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的适时适当的问题来实现的。课堂上的问,是一种很深的艺术和学问。问的数量要适当,不是说问题越多越好;问的问题要有问的价值,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难题,那种一看就知的问题就没有问的必要了;问的时候要正是“火候”,恰到好处,“该出手时就出手”;问过之后,要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的时间;难的问题可分解若干个子问题,呈梯度式地提出……过难的问题,务必不要提出,不仅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反而会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春》一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如何写?请简要加以阐述。春光明媚、树木泛绿、雨水渐多,学生对山的“朗润”“水涨”很容易理解、回答,但太阳“脸红”,要涉及物理、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才能作答,不易衍生出新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课堂上老师要少讲、精讲,重在启发、引导,老师的职责是“导”,要表现出“主导”作用,把较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育人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主动地表达,着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3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服装设计教学;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在物质条件不断被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群众的审美水平也逐渐提高。在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中,服装是社会群众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服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服装设计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服装设计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虚拟服装设计理念

虚拟服装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极为现代化的设计方式,服装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设计的想法在电子动画中进行仿真的模拟设计,这是一种极为创新的设计理念,多应用在立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设计师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沟通,同时很快在线对客户的设计要求进行反馈。这样一来,客户的意见能够及时被采纳,不仅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而且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此外,在服装销售的过程中,通过虚拟服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师可以依据客户提供的信息数据,快速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展示客户的着装效果,大大提高了客户的自主选择性。在虚拟服装的设计理念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及时引进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业务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服装设计技能,提高学生的虚拟服装设计技术。

二、绿色服装设计理念

近几年,生态建设、文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就使得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全新服装设计理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群众的生活节奏,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很多人都向往宁静、休闲的田园生活,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展现出宁静、自然的设计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素材设计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明确地体现出主题和搭配技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设计素材,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感知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到设计材料市场中接触设计材料,提高对材料的认识。另外,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效融合设计主题、服装材料和设计技术的能力,进而在体现绿色设计主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服装设计质量。

三、文化内涵服装设计理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服装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文化内涵延续到今天,仍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文化内涵成为服装设计的主要创作依据之一,是提高我国服装设计理念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专业业务技能,而且能够展现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满足社会群众对服装审美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增加历史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服装演变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服装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创新服装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我国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促使服装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服装设计教师应积极分析现阶段的服装设计理念,进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作者:胡婷 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宏英.服装设计教学受到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启发[J].品牌,2014,(10).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英语教学

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多的知识性传授,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是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经常用启发式引领课堂教学,教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下面谈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思考有机地结合,尽最大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即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在古代,有许多注重启发式教学,如孔子的《论语·述而》篇有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时,不去启发。

德国教育大家斯多惠对启发式教学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他认为“教育即引导”。他的观点是: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也有精辟的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明事理:注重引领而不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鼓励而不强迫学生的意志;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思考。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有许多老师不理解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错误地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满堂问”表面看起来“热闹”,但如果不注意设问技巧和设问对象,教学效果往往成效很小,有时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浪费并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时机并巧妙运用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如下技巧。

(一)感情激发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心情乐观有助于激发人的思维,心情苦闷则会抑制人的思维。如我在教“My Hometown”这一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在家乡拍摄的有代表性的图片,并用英语介绍,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每个学生讲完后,我作赞美性点评。我也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照片进行饱含感情的英文介绍,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巧设情景法。

教学中创设某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英语,不但所学知识点记得牢固,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another,the other,others的不同点时,我用学生的钢笔作为道具,说了这么几句话:“There are two pens.One is blue,the other is green.There are two pens.One is black,another is blue.There are four pens.One is black,others are yellow.”学生听完后都点头称是,彻底掌握了这三个词的区别和用法。紧接着,我就请了几位同学说出他们通过这三句话对这三个词用法的理解并造句,结果全部正确。可见,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巧设某种情景来学习英语,这样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课堂所学内容会更深刻且不容易忘记。

(三)精心设疑法。

宋朝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也是探求知识的起点。教师的教学技巧表现在会不会巧妙“设疑”。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与一般的课堂提问不同。它并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他们解疑的兴趣。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应用后者。此时,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未必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这样,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不直接告诉答案,通过巧设“悬念”,让他们回去查资料,充分理解后再告诉我答案。

三、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已为广大教师教学所认可。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非“灵丹妙药”,也不一定会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有的放矢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前,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性格特点、年龄特征,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等规律,做到讲求实效,才能事半功倍,这叫“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他们的知识范围、深度、接受能力、爱好,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用同一启发方式对待所有学生。

(二)营造和谐气氛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启发。如课堂气氛沉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正常进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应该通过建立良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教学活动达到真情交融。

(三)及时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5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想审美、敢审美,这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其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重于指导、引导、诱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这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被统治者,师生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审美意识才会得以激发,审美潜力才会得以挖掘,审美能力才会得以培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

音乐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常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审美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创新设计各种音乐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情境,就是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和学生内心需求之间搭建的富有启发性,尤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对音乐追求悬念的一种桥梁 ;也可以运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氛围,例如通过图画、幻灯片、视频、音频、CD、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鉴赏中创设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每个教室里都配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音乐家的画像,有歌剧、舞剧等经典剧照或用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摄影作品来装饰,营造出典雅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以音乐美的感染。在课前或课间,有计划地安排播放优美、恬静的乐曲,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音乐气氛。音乐鉴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是培养音乐情趣,提高鉴赏、表现、创造审美能力的基础。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人类生活。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鉴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从中感觉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像黄河水一样不可阻挡。

四、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启发与培养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已有审美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启发与培养。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审美水平。因此,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学生心理想象为出发点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例如,以学生的生理听觉为基础,教师要创造一种课堂上热情、大方、可亲的形象,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的特点,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入到探究音乐的审美奥秘之中。这样,学生才会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五、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节目,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启发式教学内涵范文6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个很有趣也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这门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上课气氛活跃,积极思维,上课举手踊跃。使我欣喜的是,即使在相对枯燥晦涩的语法课中,老师设计的语法练习在经过讲解之后,学生做起来也很是得心应手,正确率相当高。我自信满满地认为这堂课效率颇高。课后来个小测验,结果傻眼了,成绩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说,学生们做得很差。这是为什么?

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系统地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然而,怎样正确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我们必须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启发就是教师上课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并不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简单内涵,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启发的效果也不取决于提问的次数。所以,那种“三句半式”的问题,答“是”“不是”,绝不是启发式教学,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毫无可取之处。课堂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深度,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对于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培养哪些能力、需要哪些预备知识都要心中有数。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要考虑其逻辑性和科学性,反对不严密的提问和简单的提问,如由学生答“对”或“不对”。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必须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并照顾两头,反对太难或太易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标新主异;要有周密的考虑安排,要注意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反对无计划、随心所欲,信口提问,并且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误区二:启发学生一定要用深刻困难的题目。

有的老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只适用于那些难的学生不会的题目。其实不然,在设计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的不同,对不同学生,教师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简单的问题用好启发式教学,往往对学生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脑,让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误区三:启发式教学是万能的,所以可以适用于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再回到文章的起点,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教师切忌滥用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启发式”教学方法实质而言,教师的“启”在前,而学生的“发”在后;“启”是“发”的前提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如果不给条件或条件不适合,“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会启而不发或“发”得不透、“发”得不对。可见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点,如果启而不发,则应在教师这一方查找原因。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另外,还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运用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在课堂中高效正确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伪存真,在摸索中不断改革,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九云.英语启发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