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9 12:52:34
一、创设情境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严谨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感到无趣和枯燥。为了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带入课堂,通过故事的引用将数学知识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积极独立思考。故事情境要对学生具有启发价值,带动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大象爷爷将小兔子和小猴子请到家里一起过圣诞节。这时候,大象爷爷拿出备好的160个苹果,分给大家。大象爷爷一共请了16只小兔子,22只小猴子,大象爷爷拿着这些苹果不知道要怎么分。这时候小兔子说:大象爷爷,你可以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样每份就是80个,然后给我们小兔子组一份,给小猴子组一份,然后我们再自己分。大象爷爷听了后再问小猴子的意见。小猴子说:这样分对我们来说不公平,小兔子他们每人能分到5个苹果,而我们平均每个人都分不到4个。这时候大象爷爷就苦恼了,到底该怎么分呢?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教师:同学们帮大象爷爷想想办法,怎样分才会公平呢?学生都被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去寻求合适的答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利用实际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将生活实际融入数学课堂中,能够增强学生熟悉感。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减法的时候引入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以此来启迪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间多媒体教室里有120个座位,有一个班的学生去上课,当学生都坐好之后,还有35个空座位,请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容易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又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时、分、秒》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对时分秒有更好的了解,教师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平时吃饭会花多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下平时跑操的时候,绕操场跑一圈大约会用多长时间。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科学有效启发,推动学生进步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而不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通过实施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推动学生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简单的知识内容处启发、引导学生,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知识内容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本节知识内容。首先,教师为学生出几道计算题:“25x3=38x8=18x6=”让学生回忆这些计算题的做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增加难度,给出难度较大一点的计算题:“12x14=”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基础去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很好地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内容,还在探究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无形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优化课堂问题,拓宽学生思路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问题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问题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开拓学生思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课堂问题的优化,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时候,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分数:1/3、1/6,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都很积极地思考,很快就有学生回答: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肯定和赞赏。教师接着问:那如果我让这两个分数相加,能算出结果吗?为什么呢?教师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思考方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促进有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五、总结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优化教学方法,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马萍 单位:江苏海门市国强小学
第二篇: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一、简要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真实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推动学生自发进行知识学习。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找寻合理的教学启发点。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启发式教学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也更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体的实践应用
1.老师“启发”、学生“尝试”
要想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完全展露出来,老师就必须视学生为课堂主体,保证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统统服务于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实际的启发式教学开展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教材中所提及的数学知识点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真正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简单计算题目:97+36=?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便会开始动手计算,有的学生拿出草稿纸列竖式计算,有的学生数数计算,还有的学生用心算得出最终答案133。通过多种形式的加法计算,学生基本都可以得出结果,老师此时便可示范给学生这样的计算步骤:97+3+33=100+33=133,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尝试,真正实现老师“启发”、学生“尝试”的模式。
2.“引领”效果优于“牵引”
“引领”与“牵引”两个词语意思虽说略有相似,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却表现得截然不同,“牵引”更加明晰地展现老师在课堂详细讲解的每一处知识点,而“引领”则更多地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引领”比“牵引”的教学效果更优越,也更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比如,老师在讲“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因之前已经学过“整数的乘法与除法”这一知识点,所以老师大可不必详细讲述具体的乘除步骤,而是重点说明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应如何标记,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此知识点的关键要领。
3.坚持“精准”“巧妙”要领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坚持“精准”与“巧妙”的要领,这才能确保老师真正把握住启发点。“精准”就是要求老师应精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启发点,而一般启发式教学多在知识衔接之处广为使用,旨在保证知识衔接的顺畅、流利,帮助学生把握整个知识框架;“巧妙”是要求老师重视启发的巧妙性,这是因为数学学习需要巧妙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然而并非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和技巧,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构思,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熟练运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跳出了传统死板教学模式的怪圈,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提供给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优良环境,并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积极引进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老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启发的精准度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王寅琰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法探究
一、运用提问式启发,引导按图索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为了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找出学生思维漏洞、现存困惑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提问式启发策略包括怀疑型、含蓄型、推导型、观察型、悬念型、究因型等不同的形式,可以运用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回答,教师提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答的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设计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教学相长。提问式启发与其他启发方式相互融合运用,主要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不断摸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运用提示式启发,促进豁然开朗
提示也可说是教师的介入,提示式启发方式需要遵循有效介入原则。提示式启发基本上是在学生产生思维矛盾、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给予点拨,包括奠基性、例示型、关键型、比较型与实验型等不同的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都需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能力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制订针对性的思维启发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例如,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明白为什么课文会用那么大的篇幅叙述雨来的妈妈追赶调皮的雨来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进行提示式启发:“雨来面对小鬼子的威胁、屈打是如何逃脱的?”学生回答:“凭借机智,跳到水里跑的。”那么教师再提示“为了表明小英雄雨来的游泳和机智本领,就在前文进行了提前叙述,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交头接耳,仔细分析,得出是全文的铺垫,由此,学生深入了解到语文作文的相关方法。
三、运用示范式启发,鼓励拓展分析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在普遍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示范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跟着老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自己运用与体验,获得知识与能力。示范式启发是基于教师规范性的示范来展开,以此启发学生掌握某种方法、技能。包括操作型、口语型、解题型、潜在型等示范形式。各种形式都围绕教师规范化的示范过程来展开,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获得解决思路,并且实施创新运用、思维发散与实践分析。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学习是在《再见了,亲人》之后,教师可以运用示范式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自学。通过两篇文章中的用词、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进行对比分析,展开示范式学习,深入理解《金色的鱼钩》中阐述的中心思想。两篇文章表达了对人民、对战士的崇高敬意,都是在叙事中写人,并且感情深厚,运用相同点、不同点进行示范讲解,鼓励学生自学,提升学习能力。
四、运用图示式启发,构建知识网络
图示式启发就是运用字母、符号、线段等形式来勾画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点指明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它包括推理型、展示型、体系型图示,不管是何种图示启发方式,都需要是最简明、最突出的符号与网络形式,以此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示式启发方式能够很好地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类比联想记忆、分析与探索新知识,从而拓展知识网络。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示式启发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教师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配上文字、语音,实施图示式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阐述文章表达的故事。之后,学生进行同桌故事阐述的学习过程,明白故事讲述的内容,并分析这个故事给人们的道理。教师之后总结点拨,其实,青蛙也没有错,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区域不同,获得的思想方法也会不同,人生过程中,需要转换思维思考问题,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满足。
五、运用假设式启发,实施猜想验证
假设式启发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以某个虚构的事例来阐述某个观点,逐步推导、分析,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性,由此启发学生认同和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个错误观点深信不疑,或者犹疑不决,教师不能采取硬性遏制的方式,应该结合假设式启发策略,也就是归谬法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总结与归纳出正确的观点。假设式启发与数学中的反证法类似,都是从错误面,也就是正确面的反面进行分析,首先假设错误观点为正确,之后结合相关条件进行推理分析,继而推导出引发矛盾或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错误观点,得出正确结论与知识。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采用了假设式启发方法。在学生阅读并初步学习了文章内容以后,教师假设“如果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作者按照他的想法,将鲈鱼捕捉上来,并带回家,再占为己有,那么今后的三十四年的旅途中,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该如何?作者又会踏上怎么样的一条旅途?”之后学生交头接耳,分析得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把持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父亲的教导让他明确自己心中的规则,一直恪尽职守,以道德为人生准则,人生旅途走得稳健。”通过假设式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分析,深入了解文章思想。
六、总结
1.巧妙设置引例
人们的思路往往是从具体到一般,因此,教学中新内容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堆栈内容的教学设计中,以具体的问题“将十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作为内容的导入,同时采用一题多解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和对比。首先,分析问题。数制转换问题是计算机的常见问题,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入点,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会更自然,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回顾将十进制数转换为某一进制数的一般方法,即“除R取余法”。然后,讨论进制转换的程序设计方法。启发编程要点:数据采用普通数据存储,如定义一个数组,来存储余数,同时存储十进制数N,进制数R。整个程序设计采用简单的循环结构,并引导其得出解题的具体步骤。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能很快得出程序代码,此为问题的第一种解法。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程序代码的优缺点———问题处理较简洁明了,但简单循环结构的处理方式导致程序代码的冗余度较大。由此引出主要内容———堆栈及其运算。
2.引出堆栈及其运算的相关内容
有了前期问题的导入,学生对学习堆栈这种数据结构的兴趣大幅度提高,笔者从两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讲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存储形式下数据的常见运算。数据的存储不仅是一个学习单元所关注的内容,每个人对于数据存储都有自己的理解,别人的经验、结论并不能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思考,不断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堆栈数据结构的存储特点及相关运算。最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系统性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系统化知识结构。
3.启发学生另寻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堆栈这种数据结构,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制转换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转换过程中的规律,即余数具有“后进先出”的特点,进而引导其用堆栈处理数制转换的过程。首先,分析使用堆栈后,数据在堆栈中的存储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余数需要存储在堆栈中,并进一步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变化情况及所应做的操作,其变量及所做的操作如表1所示。其中被除数N即为要转换的十进制数,除数R为要转换的进制,商K为操作中的中间结果,余数J为最后需要存储的结果。其次,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得出数制转换过程中的流程图,进而得到使用堆栈后的程序设计的语句。此为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根据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其讲解过程中,巧设疑问,本着师生互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例如可设立“堆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性质如何”“如何利用堆栈来存储和管理余数”“循环体中的程序语句是什么”等问题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设置的个数和时机应恰当巧妙,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前期、前中期、中期和后期,并在各个阶段中设置一个问题,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发挥问题的功能。
4.问题的分析、比较和引申
至此,学生对堆栈及其应用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不仅对堆栈这种数据结构的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堆栈的应用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一定的阶段适当重复并夯实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对其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数据的存储方式和代码的可读性及重用度两个方面启发学生比较结果:数据的存储方式不同。第一种仅采取数组的方式存储,没有统一的运算;另一种采用堆栈存储数据,并运用入栈和出栈的运算来完成数据的处理。程序的可读性及代码的重用度不同。比较而言,第一种方式程序的可读性较差,且代码的重用度不高。同时,引导学生对堆栈的应用进行扩展,如“括号匹配问题”“表达式求值问题”“迷宫求解问题”等,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结语
启发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启而迪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在围绕教学大纲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更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有计划地设计,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习是备课的重点,也是关乎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2各种启发式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方针,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包含多种教学手段。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包括提问启发、对比启发、类推启发、病例启发等。
2.1提问启发式教学
即教师将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进而对知识点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时,可以提问:“关于瞳神紧小病因病机的学说有哪些?”。通过引用倪维德《原机启微》“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搏水,水实而自收”,提出“什么是强阳搏实阴论?”通过引用黄庭镜《目经大成•八十一证•瞳神紧小》“因劳伤精血,阳火散乱,火衰不能鼓荡山泽之气生水滋木,致目自凋,而水亦随涸”,提出:“黄氏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如何认识?”。通过上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将该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实者为外感热邪或肝胆火热,火邪攻目,煎熬神水,黄仁受灼,致瞳神展缩失灵;虚者为劳伤肝肾或久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神水受伤,瞳神失养。教师运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2对比启发式教学
对相似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总结归类,找出异同。例如“针眼与胞生痰核均表现为胞睑硬结,二者如何鉴别?”,引导学生从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症状、病势、病程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疾病。也可以是不局限于某个章节,模拟临床,直接从症状着眼,例如“患者自诉视一为二,应考虑哪些疾病?”。对比启发式教学是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运用横向思维,改变了僵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巩固了教学效果。
2.3类推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医眼科之前,均已学习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中医眼科学亦属于中医体系的一支,故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聚星障之风热客目的辨证论治时,从症状上来看,由于病邪为外感之邪气,故推导出该型病情较轻,以黑睛浅层点状混浊,抱轮微红为主,全身症状、舌脉同外感风热的表现;继而推导出其治法应以疏风散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4病例启发式教学
一、借助奇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策略是基于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的关键策略,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起点就是运用奇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应运用启发式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激励学生思考,牵动学生思绪,鼓励学生探索。教师创设有趣的导入情境,能促进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效果。导入的形式可以有演示实验导入、生活话题导入、最新研究成果导入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与发现导入过程中的关键点,激发学生思考、互动交流、合作分析,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在学习“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有趣的导入。教师创设如下实验模式:(1)将废注射液针头端剪断磨平,并将活塞推到较低的位置(不要推到最底端),再与学生手臂有肉处接触,如此便封闭了一定量气体。之后向外拉活塞,并放手,发现有部分肉挤入活塞并有疼痛感。(2)将注射液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将活塞缓慢地往内推,之后放手。学生会发现向内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力越来越大,而放手后,活塞会慢慢恢复到原状。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展开分析、认识、归纳与总结,得出“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一定量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体积减小,压强增大”。由此,结合启发式导入方法,将教学基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思维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能根据教学情境,通过观察、联想等活动,展开实践探索与互助交流,提升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精讲点拨,引导科学分析
导入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阶段,知识的精讲点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此时学习知识达到成熟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重点呈现以后,教师将相关联的知识、方法,通过生动、精要地讲解,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断呈现出来。精讲点拨过程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需要运用水到渠成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胆识与勇气,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与建构知识网络。知识的精讲点拨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理清分析思路,重难点点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与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有效提升。例如,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正压力、接触面”因素的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启发思维,从小型演示实验中发现规律,从自主探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学习“杠杆”相关知识时,关键点也是需要学生了解“力与力臂”的关系,教师点拨重难点,鼓励学生抓住核心,实践探索,不断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升物理科学素养。
三、巧妙设置疑问,注重思维逻辑
亚里士多德曾经阐述“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可以看出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能够刺激学生开始思考、分析与发现。日本的相关研究人员将课堂提问分为两部分,一种是“无效提问”,一种是“重要提问”。而区分这两者的标准,就是观察提问是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提问应该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过程。所以提问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入手,由问题开启思维与发展思维,之后构建创新性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启发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主体上,应该形成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核心;在教学结构上,应该形成以师生互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讨论的方式,教师有意制造思维障碍,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完成探索和发现,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巧妙设置疑问。“节日中的小灯泡都是连在一根线上,是串联还是并联?家用电器之间每个电器都会占用一个插孔,是串联还是并联呢?”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回答出关于并联和串联的相关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展开实验、实验分析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学习关于“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探究了电压相关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与思路,再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分析“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教师设问:“串联电路分压,并联两端电压相同,那电流规律如何?”学生结合电压的探究方法,展开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规律。通过启发式教学思路,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四、重视精简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的过程是思维发散与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也需要重视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已有知识与方法的反思、回顾与分析,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点拨与归纳。通过重视精简小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延伸,构建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精简小结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鉴于学生自主探索结果的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剖析错漏、归纳分析、推导结论,具体、科学、系统地领悟知识的内涵与形成过程。不过,精简小结与传统的总结不同,它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思路、知识拓展的总结,也包括对学生的自我总结,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展开思维主动性的贯穿与渗透,鼓励学生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相关知识时,借助探究活动“口吹硬币跳栏杆”,猜想“气体压强与气流速度有关,气流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再结合“吹纸实验”“给水面上两只小纸船进行冲水实验”等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现象分析与观察总结,得出探究结论:“在气体与液体中,流体速度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通过精简小结,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启发式教学策略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策略不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内容、目标、形式与教学方法方面对其进行了否定与变革,但并不是进行机械地改革与变通,启发式教学模式具有动态性、思维性、灵活性与系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运筹帷幄,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思路、寻找方法、探究路径、构建网络,从而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能力水平与逻辑思维。
作者:梁乡新 单位: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写作启发式教学
一、背景
本课为牛津8A第二单元“Task”课时,该单元通过对英美国家校园生活的比较,促进学生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达到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综合利用本单元提及的有关信息,通过完成调查、填表、听力、描述、写作等一系列任务,最终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设计准备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启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观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案例描述
在本课开始前,为了让学生回顾复习前面所学的英国和美国学校的生活,我用PPT呈现出时下比较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和千颂伊的图片,设计了一个未来他们的孩子长大了,面临升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加以联想谈论英美国家学校的各自优势。照片一打出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起来,谈论的话题不仅复习了Reading中的内容,还复习了Integratedskills里的知识。在交流了英美国家学校生活后,我将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又安排了一个活动———调查学生对目前学校课程、作息时间的满意度,Whendoyouliketobeginlessons?Whatsubjectsdoyouliketohave?Howmanylessonsdoyouliketohaveaday?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designyourfavoritetimetable),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时间的满意度,并说明原因。学生踊跃地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的课程表,学生们的分工合作让小小课程表看起来很独特。例如配以不同的颜色,配上卡通图片等,彰显个性。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的Question-naire,完成问卷,小组之间互相问答,进行讨论,然后由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小组汇报,诸如此类一系列的热身环节,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所以在进入课本B部分Daniel’sidealschool之前,我针对每一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timedoeshisidealschooldaystart?Whatdotheydointhedininghall?Howmanystudentsarethereineachclass?Howoftendotheygoonaschooltrip?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同时这也暗示学生在他们自己写文章时,也应包括这些方面。然后,在了解了每一段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归纳每一段的mainidea,Para1:Introduction:startingandfinishingtimeofschool;Para2:Lunchtime:length,location(地点),food;Para3:Subjectsandopinionsaboutthem,schooluniformandsize(规模)ofclasses;Para4:Environment,facilities,(环境与设施)Clubsandactivities.为学生理清了写作思路。有了上面的一系列铺垫后,到了学生自己的writingtime了,学生可以参照前面的Questionnaire里面列出的问题组织写作要点,归纳写作提纲,合理组织语言。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其他信息,然后给出作文中要注意的几点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标准,互相批改作文。
三、课后反思
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启发式教学呢?教师应做到有启有发,而且设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感觉难以回答,无从下手,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激发小组互动,组际竞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或许会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应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煽风点火”,并且这“火”要煽得恰到好处,而这所谓的“煽”,不就是教学中的“启”吗?有启有发,启而有发,才能在有形的教学中无形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赋予教育教学生命新活力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启发学生,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这才能赋予英语教学新的活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共享英语课堂的魅力。
作者:尤蕾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启发式教学思考
一、重形式提问和认知提问,轻实质设问
一项针对一线教师的调查表明:76%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是衡量启发式教学运用效果的标准.这样,启发式教学在实践中往往演化成简单的问答,而且大多数问题直接指向学生的认知活动,不需要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也很少能够激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式教学呈现“形似神散、貌合神离”的状况.
二、重外在情境启发,轻内在情境启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7-9年级学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时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过于追求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倾向,情境创设忽视数学的自身特点,不能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存在着重外在情境启发而轻内在情境启发的偏差.
三、重思维结果启发,轻思维过程启发
笔者在数学研课活动中发现,教师较多地倾向于启发学生获得问题的结果.教师往往对问题有一个预设的答案,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逼近教师期待的结果,出现了重思维结果启发而轻思维过程启发的偏差.数学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是问题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方法的表象,而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思考过程而非对答案.因此,教师在注重启发学生获得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加以启发,使学生能体验和感悟到数学思维方法的精神,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法.要纠正这些偏差,我们就该思考,如何设问,如何设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充分地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通过主动建构和探索体验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发现,将课堂以“问题串”为主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又将多个情境以相关联的问题串成“情境串”,将数学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供探究,这样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不仅自主性得到极大地显现,更让学生能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下积极思维,从而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四、结语
在数学教学时,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恰当运用起点低、思维含量高、层次分明的“问题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教材层面看,教材是一幅凝固的、简约的“画卷”.它不可能有太多的闲笔来描绘编写者的意图.它往往以牺牲知识发展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来达到简约性的目的.但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与思想却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这样说,教材是“简约而不简单”.那么,怎样体现出教材的不简单呢?我想恰当使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以有效的数学“问题串”作为载体,可以把凝结在数学知识中数学家的观察、试验、归纳、概括、逻辑推理与证明等思维活动有条不紊地打开,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陈?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第四篇:基础课启发式教学思考
一、“基础”课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出发,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等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其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辨析思考、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教师归纳总结等方式导入理论阐述,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答疑释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性。这种教学法在教学策略上不是将基本理论简单化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灌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案。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三是以培养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弄清问题的实质,并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1.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专题化的教学体系。
在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全国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专题教学体系。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从问题出发,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凝练为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让你的人生走向辉煌、如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怎样锤炼高尚品德等12个专题,每个专题设计出若干问题,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使教学体系专题化。
2.精心设计研讨题目。
设计好研讨题目是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从大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出发,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题目。研讨题目的确立要有针对性和探究性。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究性即研讨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研讨题目的确立要注意克服单纯强调“基础”课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性,忽视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组织学生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是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组织交流研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让一名学生针对研讨主题做重点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对不同意见展开课堂讨论;另一种方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形成研讨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研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教师要充当好交流研讨的策划者、师生互动的营造者、创新思维的挖掘者的角色,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掌握好交流研讨的节奏、控制好交流研讨的局面。对学生的正确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和错误认识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使讨论能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在组织学生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启发引导的适时性和适度性。适时性即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避免出现放羊式的失控现象和无人发言的冷场局面;适度性即教师的引导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索和讨论,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出现一言堂的状况。在问题思考、交流研讨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点评等方式归纳总结,把学生的不同见解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对于交流研讨中出现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层次思想困惑,要善于引导,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三个自信”。
4.拓展深化理论分析。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导入理论阐述,并对理论阐述适当拓展延伸,将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理论界学术界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理论阐述之中,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深化。“基础”课教学从问题出发、突出问题意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科学分析和准确阐释。在理论阐述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用科学的理论分析来说服人;善于用鲜活的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先进事迹、数字数据等鲜活生动的感性材料感染人;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朴实生动的语言吸引人,提高理论阐述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过还要证明得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和预测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光明灿烂的前途。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资料,善于运用这些事实资料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对提高理论阐述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运用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题教学的全过程
1.实施前提
“活学活用”路径强调的是“用”,即学生会使用新学的单词,扩充自身的语料库,增强语言交流能力,以“用”来强化记忆,来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语言储备不够,尤其是语法储备不足,往往会难以融进教师的讲解情境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例句式讲解,在此种被动的信息接受中,学生原有的语言储备未能积极调动,加之教师语言知识的积累又直接影响语言情境的创设,如果单词情境设计得僵硬、死板,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区也就更不能得到强大的兴奋刺激,从而降低了自身单词记忆和运用的学习效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高涨的教学热情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设计、积极思维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高水平的教师修养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保证。
不得不承认,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双边都有极大的热情投入。笔者所在的全国最大的预科生培养基地南昌工学院的教学管理规定,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等,教师可有权给出占学生该门课程学期成绩30%的平时成绩,所以笔者以小组回答问题来加减平时分这一奖惩性措施,来提高学生参与到问题启发式教学当中去。
2.实施过程
符号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学说,即语言作为符号,伸向能指和所指这两级。语言符号的能指即语言的发音和书写这两种表现形式,所指即语言的意义,这其中所指又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所以,笔者在语言教学中,力图肃清学生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范围内的困惑,以此来设计问题情境,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案。下面笔者列举一些适合在单词讲授时启动的问题情境。
(1)翻译
单词讲授中,如果能设置汉译英,学生可较好地体会单词的使用方法以及英语意念的表达和中文的不同。例如,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mpress).Impress,作为动词,impresssb,即给某人留下印象,所以中文中的名词宾语却要在英文中转换为动词谓语,翻译为:Heimpressedusdeeply.而英译汉,更是能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
(2)填空
填空题的设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据题目情境选择词汇表中的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一种是补充完整与单词有关的词组,即补充单词在表达意思时,在英语的语言结构中还需的介词、副词等。英语是表音文字,大量的意思表达还是借助与单词相关的短语构造,所以,填空题的设置可以触动学生理解英语和汉语语言元素的差别,从而适应英语式思维和语感。
二、实践中的困惑与探索
1.1启发式教学要求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当中,要求学生要培养德、智、体、美多方向的发书法教学展,德育尤为关键,其融入于各科教学之中,书法教学也是其中之一。书法融入德育,书艺结合人品。
(1)教学中传授爱国情感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蕴涵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是无与伦比的“龙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无论从中小学生到专家学者,从家庭妇女到政府官员,书法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作为高雅艺术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推崇。
(2)教学中传授道德情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中结合着书法史中的典型范例,让他们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做人道理。学生受到熏陶再加之书法艺术本身的引导作用,这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陶冶了性情,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优良的品德基础。
(3)教学中传授哲学伦理
书法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滋养与哺育下,中国书法除了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特色特征,而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在平日欣赏和讲解字帖的时候,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字体结构的完美,还要懂得书法字帖的内容,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形式美、线条美以及内涵美。
1.2读帖时引导想象
例如宋代秦少游非常欣赏政黄牛的书法,秦少游问他的笔法,政黄牛答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顾喜儿童字,观其纯气。”政黄牛认为孩童的字如水成文,出于自然,有纯美之韵。他通过自己不断摸索和想象,领悟到儿童字的单纯之气。同理,学生读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1.3书写之前引导想象
王羲之曾有:“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的宗旨。上课时,要经常抛出一些问题,适当的教导学生关于字打算怎样去写,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提问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1.4书写时也要具有想象力
写字是把心中的字的形象通过笔墨技巧而显现在纸面上,要边写边想,边想边写。
2.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2.1加强审美教学的建设
我们的书法教学首先让学生从练习书写姿势开始,然后慢慢的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书法课堂上一定要强化欣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增加学生自由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意识到,学生没有自由这种不良现象广泛存在于传统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转变,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基本措施。要给学生评价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自我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同时还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调整和矫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良习惯。
2.3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设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渊远的根源,“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理念[1],到了今天,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英语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反馈来实现教学。
(2)启发式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启发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由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敢质疑,并分析解决问题,找到真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敢质疑的精神。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英语知识,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得到真理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仅仅教给学生最后得到的结果。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将其贯穿英语教学整个过程,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提问启发法、比喻启发法、反诘问启发法、点拨疏通式启发法、示范式启发法、情景式启发法。
(3)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启发式英语教学与注入式英语教学相比,具有优越性。注入式教学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注重的是结果,没有教给学生方法与过程,学生依然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没有发挥老师授业解惑的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学生疑问积累,学生会感觉到学习越来越困难,不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致学生难以继续深入地学习下去,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导致英语教学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启发式英语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入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所以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语言输入,而衡量教师语言输入效果的标准应该是学生对输入信息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借此进行的语言输出情况。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按照语言的习得规律掌握语言知识并加以实际运用,并在课堂上按照所习得的语言规律,进行语言输出,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语言输出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首先,老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等各个方面后,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友好、民主是其主要原则,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最后,教师要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英语问题采用下列几种启发方法:①点拨启发,教师要针对问题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②设疑启发,在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提出疑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故谬启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故意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错误,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将这些问题提出来,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④创境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
3.结语
1.1启发学生智力快速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置于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造性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强调引导、启迪等能力,使得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竞技性,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3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帮助学生适应自身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顽强的意志。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自身问题,鼓励学生发展自身,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整体思想素质。
2.启发式教学常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非常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2.1直观启发
直观启发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感性认识出发,给学生操作、演示本身熟悉的知识和体育技巧,以便帮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正常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挂图、定向和分解示范、播放幻灯片和录像等高等的教学手段,能够全过程的分析体育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关键技巧,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
2.2提问启发
体育教学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设计问题,并且要善于质疑和解疑,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开动大脑和实践动手能力。比如体育老师讲解弯道技术时,可以结合物理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将向心力、离心力等基本原理应用于弯道跑体育教学过程中,讲解身体内倾的原因,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
2.3形象比喻启发
形象比喻启发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新的体育理论和技能,并且能够借助联想等思维模式理解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教授学生时可以使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得问题更加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激发学生的联想功能,使得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像铅球和不规则石块,哪个滚动的快?再联想到前滚翻身体该团成什么形状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动作?那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去注意自己身体是否团身够圆,很快解决了教学难点。
2.4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模式使用关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用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技术,并且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实施深入的分析,以便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层次的深度理解,使用观察对比、概念对比、视觉和动觉对比等加强体育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注意体育教育的动作技能,实施分析比较,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本质。例如在篮球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作按拍球运球动作与拍打球运球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运用、对比、分析,这两种动作那种动作能够更好的控制球?那种动作更好看?那种动作才是正确的运球方法?学生通过对比两种练习方法,再通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提示,很快能掌握正确的运球方法。
2.5练习启发
体育练习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采用启发性练习可以提高练习效果,练习存在多种多样化,其具有很强的新异刺激能力,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开展诱导练习、辅助练习、组织竞赛等,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练习启发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手段包括很多种,通常使用体育拓展游戏模式进行。体育拓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设计游戏,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传授游戏经验,并且不断的持续性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体育拓展游戏,适应新的学生体育教学需求。体育拓展游戏可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拓展新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锻炼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智力、体力同时发展。
2.6方法上的启发
体育教学采用方法层次的启发模式,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极其渊博的教学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体育技能和技术,以便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动能力和教学感染能力,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步骤,恰当的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教授学生掌握单杠前上动作要领时,教师只需要把相关的动作讲解清楚,学生即可从两臂进行用力,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方法,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同类的体育训练过程中,较快的掌握新的技术和动作。
3.启发式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笔者在开展启发教学过程中,实践探索多个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经验,根据自身体会,发现开展启发式教学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执行方案,因此实施启发式体育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3.1启发式体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
启发式体育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中,其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首先,启发式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因此设计启发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时间分配;其次,启发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体育专业教材,具有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划合理安排启发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突出教育效果。
3.2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基础组织启发式体育教学
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
3.3启发式体育教学要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要交代学生掌握相关启发教学规则和要求,保持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能够按照规则和学习计划,开展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