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例6篇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1

关键词:教材;学段;教法课例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case study method, the practice method to " the same material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eaching lesson study " as the carrier to develop teachers primary school sports discipline knowledge were studied.

【Key words】Learn the lesson; teaching materials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响亮提出“品质锦江、品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师站在了推动“品质教育”的前沿。从区域性统一管理要求及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出发,三年前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就小学体育学科确定了“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法研究”的主题教研形式。目前,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建设中,体育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体育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通常来源于旧体育教学大纲与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虽然给予了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的自主性与弹性,但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处于茫然、手足无措的状态。

“同一教材”应从两个方面理解:1)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都要教授的内容,如:前滚翻、立定跳远、跑步等。2)同一类教材:以前滚翻为例。在小学水平一学段是一个教学内容,到水平二学段就有连续前滚翻、前滚翻两叉成蹲撑转体180度……到水平三学段又有前滚翻接后滚翻接肩肘倒立等组合动作的教学内容。从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不难发现,都是以前滚翻技术为基础的教材,教材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同一教材”。

2 体育学科知识的界定

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最适于体育学科可教性的知识。体育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把体育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与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区别开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就特定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作为体育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但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其构成来看,至少包括特定体育学科性质、课程安排、学生前概念和错误概念的知识等。体育教学知识的获得由体育学科知识、表征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评价的知识构成,它是教师的特殊领域知识,即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解的形式。

3 研究的阶段安排和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明确定义

①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连续上研究课,然后针对重点解决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

②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最适于体育学科可教性的知识,即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体育教师经验定律或通则性知识。

2、资料查新,认真分析

体育课课例研究的范围为跑、投掷、跳跃和技巧类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段呈现。如下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全面调查,分析问卷

结合“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法研究”进行课例研究时制作了针对一线体育教师的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实践性知识有部分积累。根据教学时限划分教学经验,即教学时限越长的教师,其教学经验越为丰富,教学游刃有余;教学年限越短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待提高,尤其是组织教学、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

2、收集资料,积累典型

结合“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法研究”的课例研究课进行,呈现了不少的典型案例:

案例1:跑——设立标杆,奋勇向前

成都市东光小学周洪荣老师在水平一跑的教学中采用了树立“标杆”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在无形之中就被这一个个“标杆”而激发出来。

案例2:投掷——秘制口诀,规范动作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刘利明老师在水平一投掷的教学中,用口诀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投掷时动作不规范,没有节奏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口诀对动作的节奏进行调整。

案例3:跳跃——巧用器材,事半功倍

成都市江家堰小学的罗军老师在水平三跳跃的教学中对器材的使用上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案例4:技巧——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成都市教师进修校附小的魏江华老师在水平一学段技巧的教学中重点解决学生团身紧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对“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法活动”下的跑、投掷、跳跃和技巧教材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

2、撰写研究故事、教学心得及论文等。

4 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法研究”的教材知识框架(以走跑类教材为例),如下表:

5 反思及设想

(一)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结果,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得以不断地完善提升。

(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不同教材在不同学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及教材的本质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对教材进行归纳整理时比较关注学科横向和纵向以及大知识板块的分析,但就运动技能的迁移性学习以及递进性掌握、体能牵制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红 《浅议中小学校学生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体育教学 2009-8

[2] 宋学光 《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中国学校体育2007-2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2

【关键词】 陕西;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一、前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是城乡学校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对促进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校园图书馆等网络信息库,以“中学体育”、“体育资源”为检索词,查阅相关期刊、书籍资料信息,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就陕西省中小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师的配备、体育经费与信息资源等体育资源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效度为0.88,信度为0.82,满足调查问卷的技术要求。此次调查共涉及学校312所,其中城市中学90所,城市小学74所,农村中学73所,农村小学75所。其中问卷的回收率为98.72%,有效回收率96.79%。(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3对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情况比较分析

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体育教师一名”。调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平均数是1:501,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数量严重不足,低于国家标准的一半。但是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的数量要高于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最接近国家标准的是城市中小学,城市中学为1:442,城市小学为1:443;师生比例较低的为农村小学,为1:219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极其缺乏。缺额教师人数最高的为城市中学,达到90人,缺额人数最少的是农村小学,缺额人数为37人。但这不能说明农村小学的情况好于其它学校,是由于小学在校人数远少于其他级别学校的在校人数所致。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只有6名,调查得知在农村中小学存在着大量其他教师兼职体育课的情况,农村小学尤为突出。

2、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配置情况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现状调查,城乡中小学体育场地能满足使用的有33.11%,而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合计为49.34%。场地器材的配备不足制约了城乡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中小学配备的体育场地使用状况达到比较充足及其以上的比例是23.33%和38.36%,高于农村中小学的比例5.4%和0.00%。而在能满足学校体育使用状况方面是城乡中学的比例高于城乡小学的场地使用情况。体育场地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是城乡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占到90.77%。

实地考察得知,城市中学体育场地相对比较宽裕,体育场地种类多样,大部分有田径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等运动场地,比较高级的中学还有标准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设施,场地设施比较规范,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求。而农村中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田径场地,有的只是规划出一块空地作为运动场地,有的只有简单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且场地设施不规范,设备陈旧。但是因城市规划、学校的商业开发的行为,城市中小学的运动场地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

调查发现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器材的可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96%的中小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有24.5%的中小学校认为仅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使用,而35.10%的学校认为较为不足,严重不足占28.15%。从整体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从城乡学校情况来看,在体育器材“比较充足”方面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城市小学、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较为不足和严重不足合计比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农村中学、农村小学、城市小学和城市中学,比例分别为68.92%.、63.25%、52.05%和46.67%。调查得知,由于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学校体育器材的增加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体育器材的不足。最近几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学校的数量也在减少,器材的增加或者更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器械品种单一,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学生的需求。

3、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差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从对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学校体育经费(2012年度)调查得出: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农村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集中在5千~1万和1千~5千元。体育经费投入达到1万元以上时,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随着体育经费从1千元到1万元的逐渐增加,城市中小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远远好于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数额和比例。

4、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信息化资源差异

2004年,陕西省“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信息技术设备开始装备农村中小学,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进入陕西城乡中小学和改善陕西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状况最好的是校园互联网,拥有率为56.73%,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都配备了互联网设备。但农村小学的普及率最低,只有28%。城乡中小学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学校占到19.43%,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从学校所拥有的现代教学设备数量来看,城乡学校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城市中学学校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所占比例比较高,而在农村小学无现代化设备的学校数量达到41.33%。从这种差距中我们看到一些问题,即国家在推行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和实施一些新的教育方案时都是先以满足城市学校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去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样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显著。

5、陕西省城乡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比较分析

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开展和实施状况方面,体育课能够严格执行学校数量比例占到了44.91%,基本可以执行学校比例占到了47.22%,偶尔执行和不能执行的学校比例只占到了6.47%。这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的实施状况良好,有部分农村小学不能执行,占7.8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体育课时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在调查中城乡中小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开课率为2节的比例最高,占到70.04%,在开设2节以上的比例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占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只有农村小学存在有每周开课在2节以下的情况,占到33.56%。

在陕西省城乡学校中体育课教学时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主,城市中小学使用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其中城市中学达到了80.31%,农村中学达到67.38%,城市小学达到了75.76%,只有农村小学比例较低为37.54%。在这三级教材中,有36.79%的农村小学无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可以看出:在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要高于学校自编教材的比例,这一方面说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仍按国家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的,教学内容缺少本地区特色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欠缺,没有能力编写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个性化课程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学校是没有体育教材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陕西省专职体育教师缺编比例超过国家标准的一半,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师生比例最低的为农村小学。(2)50.66%的城乡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能够满足体育工作需要,城乡中学要好于城乡小学的情况;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体育器械不足使用的情况。(3)城市中小学对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大的金额是1万元以上,高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投入。城市中学各方面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都较为齐全,而农村小学无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比例为81%。(4)城市中小学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比例高于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没有体育教材;体育课每周2课时以上的学校只占到了21.57%,其中城市中小学好于农村中小学。

2、建议

(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农村体育教师权益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师不流失,进一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2)根据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要求,配足必配类场地器材,配好选配类器材,达到一定的配备标准,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物质资源得到基本保障,为上好体育课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3)学校要按课标要求满足体育课的课时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这是“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资源差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 任姗姗.江苏省扬州地区城乡初级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D].扬州大学学报,2011.5.

[3] 黄珂.浅析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J].新西部,2010.24.

[4] 冯发金.黔南布依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2.12.

[5] 洪克明.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3

2020年学校党建类工作动态被诸城教体和潍坊教育微信公众号转载共计15篇。在潍坊日报刊发党建工作稿件2篇。其中,先锋做引领教育“美”起来-诸城市小学构建“向美教育”党建品牌在潍坊日报教育版头条刊发。构建向美课程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将向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总抓手,努力实现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全员育人、环境育人。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构建以“美”为内涵的向美教育。以美育人,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形成向美品格,从而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品格完整的真正的人。

将立德树人放首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的向美教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基石,立美德,完善人格,以美的德行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以五育并举为引领。探索向美教育之下的向美课程,即真美德育、智美课堂、健美体育、雅美艺术、行美劳动。以真美德育是基础,智美课堂是支架,健美体育、雅美艺术、行美劳动是延伸。向美教育牢牢立足五育并举,打造不仅仅是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单一性教育图景,认定只有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汇聚成一幅多元化、活力化的教育图景。

让文化品格做目标。向美教育之下的文化品格引申为向美文化,以建设文化学校、品格家园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学校、教师、学生的成长是向美文化的立足点,在和美校园中的感受文化之美、环境之美,在最美的校园中,成长为最美教师、最美学生,让美成为滋养学校发展、教师提升、学生成长的活水;缔造完美教室,让完美教室成为文化和精神的故事发源地。实施课例研究,让教育改变真实发生。学校依托课堂教学,深化课例研究,追求教研实效,让教育改变真实发生。2020年,学校确定了课例研究的专题“核心概念视角下的基于标准的单元整体设计”。

建立四级教研体系,三级研究路径。以纲为领,撰写学期课程纲要;围绕核心概念单元整体设计,分解落实课程纲要;整体推进课时研究,构建“一备二说三磨四研五思”五大环节,运用量表,系统完善和整体构建课例研究模式。按照以下流程进行。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学情前测单进行调查,确定学习目标;基于目标教学评相一致的进行课例设计与实施;为了解本次设计的核心概念是否能深入知识的本质,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够很好地达成目标,对学生进行后测和访谈,教师跟进反思,以获得全面而科学的改进依据。然后进行新一轮设计与实施,最后撰写研究报告。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手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结合教科院引航课例研究风向标,学校的向美教育智慧团队先后多次调度课例研究教研会议,以推进全学科的课例研究为内容,整体顶层设计向美教育之下的课例研究,让课例研究基于标准,基于学习、基于研究,打造研学一体化的课例研究模式。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的居家学习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模式。特殊情况之下,是工作,更是研究,是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坚守学校,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出发,用心设置线上+线下的居家学习模式,创新向美居家学习课程,让学生和家长度过既有意义又充实的居家学习阶段。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

1.引言

目前,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使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使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设计法。

3.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3.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在案例的策划准备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为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准备。通俗说指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3.2分析研讨,拟订方案。

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初步拟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3.3亲自动手,撰写案例。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案例的撰写阶段。在对案例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进行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描述真实具体,详略得当,情节跌宕起浮、合情合理,素材取舍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简洁生动,文笔表达流畅。

3.4总结反馈,分析评价。

在案例设计的总结阶段,要根据案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需要把它总结深化,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指导后继的教学实践。

3.5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5.1鲜明主题。

体育教学案例总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借助主题反映事件的内容或形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个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5.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亦即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啰唆。主要描述事件的大概场景,概括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问题。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者做好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5.3案例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任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5.4细节描述。

主题确定后,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是整个案例的主体部分,切忌在叙述上简单化、表面化,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

3.5.5案例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思路,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还要交代最后的结果,即采取多种形式的某种教学措施后的即时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反应,还包括教师的基本感受,因为让读者了解或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

3.5.6分析点评。

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撰写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对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评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点评时,要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3.6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评价的指标。

尽管目前对案例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体育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3.6.1对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

从整体看,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选题的本土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案例决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素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翔实性;案例表述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流畅性;案例撰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6.2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

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思考讨论题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分析的深浅清晰程度、课堂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3.7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注意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案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7.1注意案例的广泛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仅仅依靠教科书或案例库中现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资料,将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搜集起来。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收进来。这既能增强案例的广泛性,又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7.2在案例中故意设置悬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检验和实践已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恰当巧妙地在案例里设置一些不同的悬念或陷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已学过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了讨论,巩固了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7.3案例要能引起争议,有分析阐述。

案例内容越是有争议,案例的层次、角度越复杂,越能引起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的争议与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更进一步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因此教学案例写作,不仅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且要有教学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学现象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这样在有争议又有分析的教学案例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更加深入、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7.4加强案例库的建设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

案例选择离不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则为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对搜集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系严谨的案例库,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5

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课程只有福建师范大学开设,其他高师均将其置于公共课程中。在专业学科课程的设置方面,各高师、各专业有所不同,但都包括按学科大类划分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提供给学生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如福建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其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专业教育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及相应实验等。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怎样教”的学习内容。近年来,高师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开设微格教学、汉字书写、教师口语等,但主体仍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教学见习、实验设计、毕业论文等。前期各校一般以学文、大理的通识课程为主,中期和后期转向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分流培养模式,最后一年完成实践性环节。新世纪以来,高师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诸方面进行了改革,如福建师范大学从2007年起着手充实和调整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内容和结构;闽南师范大学在2001年全面实施“一次分流+相对主辅修制”培养模式,2002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2006年修订培养方案;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启动了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宁德师范学院在2006年实行学分制。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

二、福建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师范学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类别不全,比例失衡”。

(一)教师教育课程类别不全

1.教师情意教育课程缺失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是职业自,高深的专业理论、成熟的专业技能只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专业情意才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的是教师会不会、能不能,那么,专业情意则强调的是教师爱不爱、愿不愿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情意主导着学术性和职业性素质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是维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地是,福建省各高师对教师专业情意培养研究有待完善,尚未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通识教育课程科类单一

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课程设置应强调基础性和广博性。福建省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艺术、近现代史、法律基础、专业基础课、教育学、心理学等。分析其学分构成,可以发现,“两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和“工具课”(英语、计算机)学分占50-56%,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分占7-12%(福建师范大学除外)。总体说来,通识课程科类单一,门类不够广泛,不能较好地发挥通识课程的功能。

3.缺少面向基础教育学科的课程

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内的专门技能。高师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各高师课程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素养,缺少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基础教育及其新课改研究不够,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教育实际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教育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和中小学教育不合拍,致使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基础教育新课标从学科的角度对广大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等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但是高师学科专业课程依然固态自持,缺少面向基础教育学科的课程。4.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类别单薄。高师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一般要包括教育理论课、教学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其中,教育理论课提供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技能课训练学生从教的专业技能,教育实践课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建既体现专业课程性质,又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同时保持学科内在逻辑系统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应由理论层面、技能层而和实践层面三方面构成’,每个层面的课程又由若干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构成相对合理的模块。”福建省各高师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理论课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践课主要是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教育技能课主要是普通话、教育技术,课程类别显得单薄。

(二)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失衡

1.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衡,选修课比例偏低

福建省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课程(公共课)和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专业课)为主。各校普遍把通识教育课程分成必修、限选、任选三类,把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从学分所占比例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约占64.9-80%不等(注:此数字不含实践类课程),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约占5.1-11%不等。尽管各高师不同专业情况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专业必修课学分所占比例都在70%之上。相对而言,必修课比例较高,选修课比例偏低,对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支持不够。

2.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比例失衡,后者比例偏低

长期以来,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在学术素养培养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着力培养学科专家型的中学教师。这种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做法导致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过低。据计算,福建省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60-72%不等,而教育专业课程仅占7-12%。这一比例低于国内有些省份,更远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般水平。尽管和原先相比,各高师教学计划中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比例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并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高师教师教育优势的彰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实践课程比例偏低

从逻辑上说,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应包括教育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目前,福建省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采取利用4-6周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验、调研和设计等实践性活动(有个别高师的个别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所占学分比重一般不会超过16%,而理论课程则占到总学分的76%之上,这使得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实践课程比例偏低,实践课程在地位上从属于理论课程。

4.教师专业课程类别比例失衡,教育技能课程比例偏低

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保证。福建省各高师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课程构成类别比例失衡。其中,教育理论课占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的16%左右,教育实践课占10-15%不等,教育技能课占不到2.6%(有高师甚至没有开设这类课)。可见,高师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中教育技能课开设严重不足。教育技能课开不足会影响学生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三、完善福建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若干建议

(一)以“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指导,扩充教师教育课程类型

“师范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实现教学的专业化,确保未来学校对教师‘量’和‘质’的需求。”课程设置作为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性、支撑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调整要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指导思想。“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改革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拓展学术视野,增强综合能力,提高学术性、研究性,营造教师培养的宽厚学术氛围,改进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性培养的有效性。”根据教师专业化理论,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至少需要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临床知识。其中,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旨在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性”素养,教育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临床知识意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性”素养。据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提供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提供学科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提供教育学科知识)、实践课程(提供教育教学临床知识)四类。高师可以以此为线索,围绕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扩充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课程类别,如将这四类课程中基础课分解为相关的若干课,将核心课拓展为学科群,增设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设置演示课、活动课、技能课和实践课等,以完善课程结构,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能力。

(二)依据“实践取向”的教师价值观,调整教师教育课程比例

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进行调整。参照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做法,各类课程比重应调整为:普通文化课程30-35%%,学科专业课程30-40%,教育学科课程25-30%(其中,教育理论课15-20%,教育技能课占10%),实践课程15%(其中,教育实践课占10%);必修课占50%,限选课占30%,任选课占20%。针对福建省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比例失衡现状,我们建议:一是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加强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选修课,如增设一些能沟通科学和人文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作为限选课或任选课;增加教育学科选修课程(具体做法下面有论述);加大基础教育学科课程,如增设新课改专题、基础教育学科研究专题、国外基础教育等选修课。二是加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重。提高教育技能课程的比重,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如开设教师职业技能(含三笔字、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学科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技术、教育科研方法、学生学业与生活指导、教育评价技术、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作为限选和任选课;拓宽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课程,如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家传记等作为教师专业情意教育限选课,开设教育评价、班级管理、中小学德育辅导、中小学心理咨询等作为选修课,将教育学、心理学分解为现代教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基础、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作为必修课。三是加大实践教育比重。延长实习、见习的时间,积极试行顶岗实习制度;创新实践课程,如增设教育调研、教育科研、教学设计竞赛、第二课堂、学困生辅导等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小学合作,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邀请一线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三)肩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使命,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体育教学课例范文6

一、课题学校情况简述

1.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从“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着手,探讨合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教师通过对课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师在运用卫星资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目标过于笼统分散,应集中到点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第三,资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课题组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途径:分析与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与处理卫星资源+分析与服从学生特征。通过对以上课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教师达成共识:即在每一个课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重新制定了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分析了卫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对象,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教学设计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师在这堂课一开始时并不是急着播放课件,而是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件。观看过程中一边学生看,一边让学生认真听: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同时,把课件应用到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边听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该校课题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过循环的“教学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不断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预期的课题研究目标。

2.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

该校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光盘当电影看、全课件式上课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后期,该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感受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使用起来方便、轻松、高效。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该校教师参加了校内和校外17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广泛收集资源,认真“整理”资源,并提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然后把开发的资源存入资源库,让所有的教师共享。课题组通过举行课堂教学应用大赛,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及不足,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形成了符合该校实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们能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二、分析比较课题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所学校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农村中小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开阔学生眼界。下面比较分析以上两校开展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主要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该校将这一课题分解为三个子目标:l.卫星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这样的划分有针对性,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点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该校的研究报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这三个子目标的具体研究情况,使我们无法从清晰的研究过程中看到研究的实效,不失为一个缺憾。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到整个语文学科,覆盖面大,难度也增大了。但是该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得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丈学科涉及到许多内容,不仅有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有文学素养、人文品质的培育,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课题有针对性地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校都做得不够细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两所学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为辅,使研究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两校都在研究前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运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在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实、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的奖励更多一些。同时在研究中两校教师都很好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研究过程

在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两校都经历了研究设计、具体实施、经验总结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总结也穿插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在研究报告中,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只以余光宏老师的教学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对其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没有进行翔实说明,使研究成果显得单薄了一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以颜丽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但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的不够详细具体,无法使我们看到整个语文教学在课题研究的总体研究情况。这是该校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4.研究成果

通过近三年研究,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经过课题研究,明晰了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模式环境下,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运用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卫星教学资源应用途径;构建了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很多教师优秀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汇编了教学光盘、卫星接收教学资源、典型课例课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为语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为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的积极性、制作课件、设备操作的能力普遍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探究意识;有效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并形成了适合该校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激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