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例6篇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1

论文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2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技工学校专业课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3

【论文摘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基础教学模式类型的介绍,对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式、综合观的论述,阐释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意义,对教学活动有提升理念、指导实践、提高效果的作用。

1 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bruce joyce)和m•威尔(marsha weil)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高校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助于适应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体现育人本质。

2 基础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样式”。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实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学实践抽象,有理论特性。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2.2 基础教学模式介绍。“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以下常用的基础教学模式中升华产生的。

2.2.1 讲解——接受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该模式的内涵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优越性可以使传统的讲授法有机地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师生互动,结合讲授进行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训练,实施德育教育等,就能收到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成效。这种启发式的讲授法更具发展性、适用性。

2.2.2 示范——模仿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对形成技能非常有效。该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2.2.3 环境——模拟训练模式。环境模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通过模拟训练,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起到教练和裁判的作用,适时对其指导、启迪、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形成训练课程的教学。

2.2.4 体验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其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毕业岗位实践大多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运用于顶岗实习期间。从实践效果分析,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5 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是通过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运用学校或社会现有资料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关键之处是培养学生兴趣。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定的能力。

2.2.6 观察教学模式。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得以应用,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验证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展专业知识,获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工艺手段,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专业背景或某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图片、影像、动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

2.2.7 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一真实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习者完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范例教学通过具体范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师生互动性强。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2.8 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以是一项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力量。

2.2.9 项目教学模式。是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某一系统的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课题,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并能有所收获。该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具体学生的个体评价着重其通过项目教学后能力的提高、情感发展的评价。学生是模式中的教学主体,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九种基本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些部分相近或相同,选择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它模式,也就是说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每种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这些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掌握和熟练运用模式的关键是更有效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并总结提高。作为一个教师,如能集中研究和使用其中2至3种模式,就能提高教学技能。“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

3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真正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在教学策略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十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善教学活动。他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方面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同时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贯穿于其中。

4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包含着教学环节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综合评价教学的观点。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三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不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而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讲课堂教学没有规律性。“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只提出基本环节或结构要素,不规定程序和基本环节的取舍标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优化组合时遵循五条基本原则:①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即尽量采用那些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渠道较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②与“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即边学边实验,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多媒体手段。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类在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优势和校内外的设备出发,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⑤高效率的原则。即选择费时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综合评价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综合观的又一具体体现。首先,“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品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评价包括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把技能领域的评价具体化、可操作化和量化,同时对情感领域的评价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和量化。第二,强调结果和过程评价的统一。第三,重视学的评价和教的评价相统一。即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是否爱学、是否会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有科学性、逻辑性等,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第四,主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简而言之,综合观就是将各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再配之以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终产生“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特有功效。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振朝.论课堂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原则,《教育广角》,教育有方,2005年第3期,第14页

[2] 唐晓杰等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 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4

【论文摘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基础教学模式类型的介绍,对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式、综合观的论述,阐释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意义,对教学活动有提升理念、指导实践、提高效果的作用。

1 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2 基础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样式”。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实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学实践抽象,有理论特性。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2.2 基础教学模式介绍。“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以下常用的基础教学模式中升华产生的。

2.2.1 讲解——接受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该模式的内涵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优越性可以使传统的讲授法有机地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师生互动,结合讲授进行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训练,实施德育教育等,就能收到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成效。这种启发式的讲授法更具发展性、适用性。

2.2.2 示范——模仿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对形成技能非常有效。该模式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2.2.3 环境——模拟训练模式。环境模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通过模拟训练,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起到教练和裁判的作用,适时对其指导、启迪、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形成训练课程的教学。

2.2.4 体验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其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毕业岗位实践大多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运用于顶岗实习期间。从实践效果分析,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5 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是通过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运用学校或社会现有资料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关键之处是培养学生兴趣。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定的能力。

2.2.6 观察教学模式。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得以应用,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验证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展专业知识,获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工艺手段,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专业背景或某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图片、影像、动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

2.2.7 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一真实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习者完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范例教学通过具体范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师生互动性强。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2.8 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以是一项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力量。

2.2.9 项目教学模式。是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某一系统的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课题,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并能有所收获。该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具体学生的个体评价着重其通过项目教学后能力的提高、情感发展的评价。学生是模式中的教学主体,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九种基本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些部分相近或相同,选择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它模式,也就是说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每种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这些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掌握和熟练运用模式的关键是更有效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并总结提高。作为一个教师,如能集中研究和使用其中2至3种模式,就能提高教学技能。“教有定则,教无定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

3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真正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在教学策略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十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善教学活动。他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方面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同时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贯穿于其中。

4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5

瑞 安 安 阳 一 中 张 春 辉

[前言]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深入,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如何进行美术新课程教学开发,已成主要的探究课题。启发性教学这古老而新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究中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理论依据]:从教育史上看,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从心理学看,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地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情绪状态;“悱”就是迫切的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谈清楚不可的情绪状态。教师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和“悱”的状态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在传授知识时开导指点,通过举一隅,引导学生探索,达到“三隅反”,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在欧洲,启发式教学思想也是源远流长,虽然没有正式出现启发式这一概念,但许多教育家的教学论思想是与启发式相通或者相近的。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题法”就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方法。

[启发特征]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思考也是启发。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解决是启发,学生们通过实践式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启发教学可以按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有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

[学科特征]美术是人的意识的物体形态,具有以物体材料创造艺术形象的可视性,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具有人文性和技艺性,是人创造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性。既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传达人们的主观情意性和艺术观念,表现出多元性、多样性与无标准答案性,强调创新性等。

[实践运用]启发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讨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培育其创造性人格。在美术新课程教学,启发性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可谓为教学的“点金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效率,决定着美术课堂教学的成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笔者探究了启发式教学在美术新课程中的运用。

(一)明确目的,把握关键。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各种能力(空间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审美能力、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怎样做到,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应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动机和兴趣。采用探索性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并培养学生组织、定向、适应、实际操作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笔者在黑板上画了

问“这两个图形是什么位置关系”,答“并列关系”,“左右关系”问:“如何使它们成其它关系“,答:“前后关系”,“上下关系”问:“如何画出”于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很认真的进行。学生画出很多归纳为: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关键引出学习的目的。并点拨学生怎样掌握其绘画表达方法。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美术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学习服装搭配》一课,当讲到生活中的服装是如何搭配的时,一位学生提到校服。刚好学校校服新穿在学生身上。学校所定的校服的搭配正好有欠缺,学生有些不满。在这个关键,笔者抓住火候,让学生讨论一下校服的搭配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如何运用其它的方法进行弥补。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自主的去探究其中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更能理解服装搭配有关的知识。并取得更佳的效果。

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当,速度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适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宜。恰倒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手绘线条图象的表现》一课,其作业的要求是用绘画的线条表现一件事,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用卡通形式或图标形式表达你一天的生活。同时启发学生,一天的时间可以用时钟、太阳、等来表示,人物可以卡通或简笔的形式进行,这样联系学生绘画技能掌握的实际,在作业上给以一些点拨,在适当的作业难易中给以选择,引发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更深的知识 。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美术新课程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地遨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取得成功。创境激情,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的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的技能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唤起了学习创作的欲望,产生了创作作品的乐趣和巨大的驱动力。例如:《生动的效泥人》一课,笔者通过迅速的捏、按、塑等手法进行塑造出一个个可爱的小泥人:使学生处在“愤悱”的状态,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多种手法也会让学生产生造型的美感,而为学生客观上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的空间。

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而创设悬念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纸的立体表现》一课,笔者将纸折几下、剪几下,打开纸变成了一幅丰富的图案,再折叠几下,就出现一个具体的现象,这样启发性的示范,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习纸塑的兴趣,掌握其技法的强烈欲望。

(四)设置疑问,激活创作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现成的问题有价值。例如:在《线条表达物象的空间感》一课中,介绍书中四种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质疑。“除了这些方法就没有其它的方法进行表现吗”?让学生带着质疑进行探索,学生会找到其它表现方法。从而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线条表达物质空间感的技能和技巧,达到学习目的。

(五)引发想象,壮胆增毅。

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创新在于能够激活多向的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想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火炬,是智慧起飞的翅膀,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例如:《物象立体的表达》一课,笔者在黑板上画了

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联想了很多,大饼、气球、太阳、足球、瓶口、空洞、葡萄等。让学生无限的想象。这时,笔者就启发,这个图形同学已说出了很多,无非分平面的和立体的说法,如何利用你的空间想象力,来完成几个圆形的立体感的物体呢?这时学生纷纷的要求动手画一下,积极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能动的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表现物象。

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大胆探索。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学好美术技能。启发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美术作业时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纸版画》一课中,学生自己做的母版怎么也印不出完整的作品来,这时这位学生有些泄气。笔者正好巡视发现后,启发该生:母版的凸凹是否明显,印时在印的纸上面是否垫上一张较硬的纸进行。通过这方面的启发,这位学生修整自己的作业不足。结果印出了非常成功的作品。笔者以他为例,给以展示和表扬。同时启发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探究方法,克服困难。学生创新的行为,如果娄遭失败,就可能使学生沮丧而失去信心。创新精神无从树立,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当学生的 想法不够成熟时,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或学生众人的智慧,助其想法成熟和丰富,对不够完善却眼新意的作品,教师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对其提出改进意见,使其完善,助其成功。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深化创造水准。

启发式教学,不是指某一种具体方法,只要具备以下启发式基本特征的教学方法多可以叫做启发式教学方法。美术启发教学在实践中系统的体现如下:

美术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语言为主法

谈话法

提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观察比较思考和判断,进行师生谈话。

讨论法

启发式讨论。例如:利用纸盒的六面体,经过稍许加工可以做成什么并引导学生讨论

以形象为主法

演示法

实物、模型、范画、幻灯、录象、制作示范。例如:中国画如何调墨、蘸墨只有直观演示才能操作运用。

随堂欣赏法

以挂图、幻灯影视、直观形象欣赏感染,启发学生激发创新

观察比较法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任务,启发学习中善于比较观察。

以辅导操作为主法

辅导练习法

一语点拨的指导,可以拨开学生心中之迷团而顿悟,启发学生想象。

总之,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启发性教学的探究,使笔者深感启发式的教学魅力所在。对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等启发式的教学观念。如能较好地掌握运用在美术教学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笔者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探究,不断总结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习求知欲渴的动力

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范文6

一、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指的是学员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一定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科学素质,长期的教学实验已经证实,启发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必须明确“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运用于课堂教学法,而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指导思想。所以,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课外辅导、课外作业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考试和测验的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启发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启发、问答启发、演示启发、练习启发、实验启发、讨论启发、情景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学导启发、探究启发、教学媒体启发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启发式教学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3.1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培养学员科学精神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它是学员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诱发学员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逐步培养学员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1.1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明确具体,越有利于教学,越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使学员产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在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把学员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与外在行为表现结合起来,用了解、叙述、说明、解释、判断、比较等一些表示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学员内在心理变化

3.1.2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和启发学员始终专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员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员引入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间,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而有趣;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4问题要富有启发性;5问题要联系学员已有的经验。教员就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员渴望了解的知识点,联系学员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部提出问题,使学员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又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专心学习.

3.2坚持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员良好的认识素质和心理素质

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简明概括,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从教学过程上看由注重教忽视学,强调听忽视练、强调学员去继承而忽视学员去创造的呆板、毫无生气的以教员单一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合作且以学员参与为主,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体验的协商式讨论过程.从教员担当的角色上看,由师道尊严转变为与学员平等的知己朋友.尊重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营造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员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反应,使师生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使学员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3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

同一类问题,教员应抓住典型范例,解剖分析,揭示规律.再把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员自己去分析、去解决,培养学员思维的灵活性。

3.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宗旨。然“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知识要转换为能力,除了积极思考外,还应努力实践,所以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及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起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已形成了共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所以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依赖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端正的学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应该在课外实践活动上下更大的功夫。这些活动包括组织学科竞赛、进行趣味化设计、开展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申报并开展学生科研课题等。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注重与科研的结合。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因此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开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绝好方式。对学生而言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挑战,通过参与相关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还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