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理论范例

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起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大胆设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和技能,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认知水平,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要求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统一过程。中学政治课的现实感很强,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在中学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很强的必要性。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过程。因此良好的教学过程要求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是增强政治课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的要求

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思维立场出发,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学生从现实生活理解知识,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政治课的说明力增强,立体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理论的同时,能更好地反省自身,从而使政治课理论能够更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四)是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人。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老师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

二、中学政治课启发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和掌握程度不足

许多老师缺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不够,关注度不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求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理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保证启发式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由于不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如同“盲人摸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持排斥的态度,没有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方法,不能在上课时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积极思考。

(二)启发式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启发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普遍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思维敏捷,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观念里,他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拖慢自己的上课节奏,同时也会耽误好学生。教师们的思维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即使运用了启发式教学,也缺乏普遍性,这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宗旨和原则。

(三)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问多答

在政治课上,许多老师进行非常多的提问,并叫学生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老师认为只要课堂能活跃起来,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不可否认的是,课堂上多问多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但形式主义的问答只会使政治课失去意义。老师在问答的基础上,需要精心设计出几个发散性的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才具有重大作用。

(四)存在着启而不发的现象

在中学政治课中,笔者发现政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不能够得出老师满意的答案,老师没有很好地进行二次启发,而是直接代替学生得出答案,学生没有思维的突破口,思维方式没有转变,不能够得到进步,政治课中的理论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有时有点困难,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要不断进行启发。

三、中学政治课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价值意义,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探索。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把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可以将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按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去严格要求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度。而且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来,加强政治课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中学政治课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则是真正的主角,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政治课堂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起到辅助作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在政治课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之下进行“发”,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老师直接讲出答案。这样启发式教学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教学质量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启发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中,老师要把问题作为启发式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老师在课堂进行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它的形式不是固定僵化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这需要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资料中探寻问题的破解之道。政治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老师可以将身边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展示在多媒体上。

(四)优化教学模式,做到启发结合

政治课堂中问题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老师的设问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问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对政治课堂的浓厚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学习,学生自己找出疑惑点,然后老师在针对性的讲解下,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一致的过程,争取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东艳.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陈红梅.谈谈中学思想政治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要求[J].成功(教育),2012(7).

[3]朱克晨.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2

1.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员依据教学目标,通过案例所呈现的具体典型情境和故事,创设一种能使学员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员对隐藏于其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在讨论过程中教员再通过案例引入对所讨论内容进行进一步启发、引导、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员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发掘,从而使学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人格,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认知学习的目标。因此,通过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积极主动思考,充分挖掘其思维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员方面看,就是帮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便认识本质,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学员方面看,就是不断地进行知识重组,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诸多优点。第一,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以案例为线索的提问、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形成了“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开放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第二,可以培养学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其重点是学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让学员获得理论知识。第三,可以组合教学形式,优化评价标准。教员考察的不是学员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而是对问题的独创性解决能力。因此,评价方式更灵活,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标准更有利于促进学员的发展。

1.2教学案例

对于教学案例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专家们对它的描述不一。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但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报道”。汉森“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启发性”。不论对案例的描述如何,都应该具有现实性、完整性、时代性、有效性、典型性等特点。传统教学中的案例,通常以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呈现,由教员在课堂上直接给出。然而,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进步,校园网络环境的逐步建立完善,教员借助网络平台,能为学员提供越来越多的在线教学案例。

1.3在线教学案例

相比于传统教学案例,在线教学案例除具有传统教学案例所应具备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线教学案例不再受文件格式和大小的限制,因此能更可能更多地引入音频、视频等形式,常常以多种形式的结合呈现出来。

(2)案例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教学案例往往是具体的某一个情景,但通过网络链接,可以很方便地把相关的案例信息联系起来,大大丰富了案例内容。传统的教学案例一般由教员设计提供,但在线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员和学员都可以参与,案例内容在不断的交流补充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3)使用手段更加灵活。传统教学案例一般出现在课堂教学,教员主动引出案例,学员被动接受学习;而在线教学案例还可更多地用于课前预习、课后讨论等环节,学员可以主动地通过网络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2基于在线教学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越来越丰富的在线教学案例,本文提出了“基于在线教学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按照“问题牵引、案例驱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理念,将问题开门见山引入课堂,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促进主动思考,课堂上通过答疑、讨论、辩论等方式,逐步挖掘事实真相,启发学员举一反三,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课外通过文献阅读、小组研讨、制作教案等形式,帮助学员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研讨问题的能力。

2.1问题情境营造

为了让学员积极地开动脑筋来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提示矛盾,创设出问题情境,而营造情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恰当的案例。此时的案例内容上应该是生动的,学员感兴趣的,形式上应该是多样化的,能吸引学员眼球的,而在线教学案例恰巧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在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中引出问题,使学员感到这些问题是新鲜而有趣的,自然就会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和主动思考。在情境营造过程中,教员要特别注意学员的情感,要千方百计有意识地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直接关系到该学员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实际效果。

2.2问题讨论分析

在引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解析之后,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使学员获取知识、激发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问题得到深刻的认识。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问题资料梳理思路,通过课件表述观点,对发言顺序、讨论内容、参与形式要周密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不断互动,此间可能不断发现新问题,针对新问题再进行解答或研讨,循环往复。在问题的采集与解答过程中,一是要区分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根据学员所提问题难易程度不同,进行逻辑梳理,划分层次,区别对待。二是要区分个别问题与共性问题。要抓住学员不同的提问视角,把握问题的指向所在。三是要鼓励学员不断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员提出问题并自己分析、解答问题,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案例启发推理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讨论主题,在问题讨论分析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案例材料,为学员之间的相互讨论提供素材,由此加强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加强烈,从而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由此培养学员的主题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案例驱动下为了更好地达到启发效果,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的启发式教学形式。一是矩阵对比法,以矩阵的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促使学员联想有关的旧知识,对比新知识,思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设想诸种解答的方案,积极进行分析综合。通过矩阵对比法可以训练学员的归纳性思维。二是鱼骨图法,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可以清晰明了地反映各原因相对问题的重要程度,并指出影响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因此,在讨论问题产生的前因后果之类的问题时,鱼骨图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形式,通过不断地讨论分析,对鱼骨图进行绘制和不断完善,可以训练学员的逻辑性思维。

2.4知识理解发掘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提升环节,通过前期讨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如何从问题的表面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并加以应用创新,实现“问题-知识-应用-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员进一步启发式总结,从而使学员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员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总结归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原理,使学员知道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除了前面提到的矩阵对比和鱼骨图,通过思维导图法进行启发式总结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形来表征知识,辅助思维的认知图,通过思维导图来组织和表征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员能轻松地掌握整个知识架构,把握知识体系。它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层次,从而帮助学员进行有效的记忆、分析和决策,可以训练学员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上四个环节可以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3在“指挥信息系统”课程中的运用探索

3.1实施过程

此部分的授课目的是通过分析前三代的发展规律,启发学员从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个方面,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第四代系统,第四代系统具备哪些基本特性,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体制。

(1)教员在课前布置学员学习并查找前三代系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在线资源,以及介绍典型系统的相关背景资料。

(2)提问:系统演化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第四代系统?第四代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员根据前期所学展开讨论。

(3)教员在学员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出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并通过舰队的例子说明平台中心战和网络中心战的区别,说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系统演化的两个主要因素。通过对比的启发式方法分析第四代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而分析第四代系统的技术体制,在此过程中,可不断穿插案例,引导学员举一反三,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4)总结归纳第四代系统的军事需求、基本特性和技术体制,归纳系统演化的动因。

(5)营造进一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员思考第四代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和应对?思考第五代系统将可能具备什么特性?如此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员不断发掘新的知识。

3.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基于在线教学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员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教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授课教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军事素养,能对实战问题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指挥信息系统”课程与军事和技术都密切相关,既涉及到的指挥、装备、演练等军事内容,也涵盖系统架构、顶层设计、高新技术等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一个仅仅专注于专业技术的教员,而与军事脱节,在案例教学中很难有底气引入好的实战实例,学员就很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空想家,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一个没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教员,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诸多的专业理论,不能将理论系统化,不能举重若轻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案例,学员将来就很难以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眼光去面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这些都是与我们培养“能打仗、打胜仗”人才目标是相违背的。为避免上述问题,一方面,可以采取与部队相结合,提供教员到部队观摩见习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及时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

(2)需要有丰富的成体系的在线案例素材和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在线案例教学需要有丰富的案例素材。所选案例应当真实,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实践性。“指挥信息系统”课程目前收集的案例主要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已有案例主要来源于书籍、文献和网络,来自于部队实践特别是我军部队的案例甚少,在讲解一些实际问题时缺乏说服力;二是已有的案例素材虽然数量较多,但还缺乏一个成熟稳定的在线教学应用平台来对这些案例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找机会多与部队交流,多了解多收集我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现状;另一方面,对案例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丰富的成体系的在线案例素材库,建立在线案例资源管理平台,方便案例的管理和使用。

4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3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解答应用题,就能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比较也是数学的一种思维方法,掌握它的关键是既善于求同,也善于见异。例如下面两道应用题:(1)修一条乡村公路,第一天修了1800米,第二天修的比第一天的3倍少600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2)修一条乡村公路,第二天修了4800米,比第一天修的3倍少600米,第一天修了多少米?通过比较,启发、诱导学生发现两题的相同点都是把第一天修的看作1倍数,第二天修的比第一天修的3倍少600米。不同的是(1)中1倍数是已知的,求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而(2)中是已知的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求1倍数。通过比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想象能力

1.丰富学生的想象。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以平面几何知识为契机,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想象。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可采用直观教具或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房顶、三角架等,并告诉他们认真观察,在头脑中形成三角形的平面几何图形,然后再举出生活中一些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空间概念,光靠观察实物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去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摆一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记忆空间概念。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想象力,也是开拓智力的好途径。

三、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1.小学阶段引入概念,我们可采用直观教具,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对直观教具的分析概括中,发展观察力,如长方形概念的引入是在对黑板、书本等实物的表面形状的观察基础上,让学生数出有多少边,多少个角,以及哪边长度相等和各角的关系,从而形成长方形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都能得到发展。

2.在计算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如:计算45×37+45×63,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周密思考,再启发学生怎样可以简便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促思维开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探索少,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应该顺应新形势,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主动活动时间,养成用心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专心听课、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和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坚持“三多”。第一,多自学。我采用课前自学、课中自学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甚至他们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帮助。第二,多审题。我要求学生在审题时手上拿一支铅笔,边读边写、边想边说,遇到应用题时,找到已知条件划??“”,找到问题划“”,找到关键字词打着重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当然解题能力也大大提高。第三,多操作。小学低年级儿童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操作量,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练一练,这样,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动静结合,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如《实验数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内容之一,原因就是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教材中有一个测量身高的内容,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只见有的学生站着量,有的躺着量,可爱极了。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会想到许多办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学习的小主人。

五、结语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4

《工程流体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流体力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其中实验研究主要是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流体现象进行观测分析,总结出流体运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通常采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理论分析主要是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定律,加以数学分析的手段,对流体运动进行分析研究;数值计算则是利用数学语言将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的计算方程,这些方程组合在一起成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流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来解决各种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缺乏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彻底改变。

(一)帮助学生建立流体力学的思维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独立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心电向量;心电图教学;启发式教学;心脏激动模型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对临床疾病诊断、风险分层以及疗效评估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技能。有研究[1]表明日常临床工作中多达30%的ECG诊断存在一定纰漏,部分纰漏直接导致了临床治疗的不当。如何培训和提高临床医生的ECG诊断技能降低诊断失误率,是临床ECG教学的重要目标。临床医生之所以觉得ECG诊断难以掌握,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心电本质—心电向量理论的理解[2,3]。传统的ECG教学较少启发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生还是通过记忆不同疾病的ECG变化来进行ECG诊断。培养学生剖析ECG变化中潜在的心电本质和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解释ECG变化能力,需要教学过程中长期启发和反复实践,这是传统ECG教学的短板。区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具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4]。心电向量理论由于过于抽象晦涩,其理解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思维启发,采用启发式的引导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因此,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模式有助于强化学生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解释和推导ECG变化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实现ECG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对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教学契合

ECG教学的目标要求ECG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临床医生掌握ECG诊断的技能,为此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服务于这一目标。ECG实质上是心电图机描记“心电活动”的产物,心电向量是因,ECG是果。正常及异常ECG的诊断均可由心电向量这一“因”来推断出,对心电向量理解的铺垫会对临床医生ECG诊断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6]。因此,心电向量理论教学应贯穿于ECG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实现ECG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模式回归心电向量这一心电本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式强化剖析ECG变化潜在的心电本质和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解释各种ECG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ECG诊断能力。区别于传统的ECG教学,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目标靶向更加明确,更契合ECG教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目标要求。

2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实施过程

2.1调整教学主线,拓展心电向量理论知识

针对传统ECG教学忽视心电向量理论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线进行了调整:①归纳出教学大纲中完全依靠记忆不需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记忆不做讲授,空出学时用于心电向量理论授课。比如正常ECG各波形及间期的正常值、QRS波形的命名原则等。②对心电向量理论进行阶段强化授课,使学生形成知识建构与整合。结合心脏解剖及生理学知识,由心电活动过渡到心电向量,由心电向量过渡到综合心电向量环,由心电向量环过渡到额面和水平面六轴系统投影,实现概念之间的自然过渡。通过透彻地讲解心脏电活动如何产生ECG的波形,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心电向量与ECG波形的联系。③拓展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的心脏激动模式、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结构等相关知识,利于学生建立“临床疾病-心电向量变化-ECG表现”的知识联系和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在预留时间或课下实践作业中融会贯通这种诊断思维方式,逐步掌握ECG的诊断技能。

2.2借助可视化心脏激动模型优化心电向量理论的讲解

由于心电向量理论过于抽象,学生的理解难度以及传统的讲解难度都比较大。为此,我们借助三维可视化心脏模型结合激动标测技术来讲解心电向量理论。三维激动标测技术可在构建心脏可视化解剖模型的同时精准标测出正常及疾病状态下的心脏激动模式,是揭示各种心电现象的金标准[7]。而心电向量正是心肌激动产生的,三维可视化心脏激动模型让原本抽象难解的心电向量转换为学生熟悉的心脏解剖。这种讲解方式用直观的立体图像替代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可直接从心脏激动模式推断出其心电向量,使原本抽象的讲解更加直观化、趣味化和生动化[8~9]。比如在理解正常QRS波是如何产生时,首先展示给学生正常心室的三维激动模型,根据激动图学生就可了解到心室的最早激动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1/3处,该处激动后会产生心室的起始综合心电向量VI。该向量由于朝向右前,在肢导六轴系统的投影背离I、aVL导联,因此I、aVL导联产生q波;在胸导六轴系统中的投影指向V1-2导联而背离V5-6导联,因此V1-2导联产生r波,V5-6导联产生q波,这就是间隔向量的ECG表现(图1)。以此类推,心室的中间综合心电向量VM主要由左室心肌激动产生,其向量朝向左下;心室的终末综合心电向量VT主要由心室基底部心肌激动产生,其向量朝向右后上。再根据其在不同六轴系统中的投影就可推断出VM和VT向量所对应的QRS波形。将这种逐层递进的讲解方式结合三维可视化心脏激动模型,更能启发学生运用心电向量理论推断ECG变化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掌握ECG。再比如,讲述心肌梗死定位时可结合心脏血管分布实体模型进行讲解。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或模型表现出来,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2.3利用微信互动平台强化实战性训练

学生有了对心电向量理论理解的铺垫,还需将其融会贯通于ECG读图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ECG。为此,我们通过微信互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ECG实践平台,定期推送临床典型的ECG用于学生的ECG实战性训练。学生按规定时间将ECG诊断及诊断依据上传至平台,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定期对ECG的诊断思路进行解读。针对每一期实战训练,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后推送至平台,便于学生回顾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推送下一期内容。这种实践平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限制,完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诊断ECG的能力。

2.4规范考核标准,着重于读图能力考核

传统的ECG考核标准还是以知识点考核为主,且ECG知识在诊断学考题中的占比很低,这显然不符合启发式ECG教学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考核重点应侧重于学生的ECG诊断能力,制定了一套ECG考题库,用于不同阶段学生ECG读图能力的考核。这套考题一方面可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ECG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励学生通过不断看图实践强化自己的读图能力。

3教学效果评价

将这种启发式ECG教学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诊断学课程及见实习课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形象化、逻辑化的心电向量理论讲解让大多数学生解决了大课后遗留的难点、疑点问题。同一期学员分为传统教学组(n=50)和启发式教学组(n=50),在ECG临床实习结束后采用实践读图考试以及不记名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客观评价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实践读图考试:每份考卷包含10张ECG,每题10分,写出ECG诊断及其诊断依据。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教学方法满意度;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程度;③教学方法是否增强理解和诊断ECG的能力;④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启发临床思维方式。设定评分为无、一般、明显3级,分别记0、1、2分。统计分析表明,与传统教学组读图考试成绩(73±9)比较,启发式教学组的实践读图考试成绩(89±9)较高,(P<0.01);与传统教学组问卷调查分值比较,启发式教学组的问卷调查分值较高(P<0.05,P<0.01),见表1。教学效果评估结束后,我们对传统教学组的学生进行了ECG启发式教学的补课与实践辅导,以确保学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4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面临的问题

基于心电向量理论的启发式ECG教学更契合教学目标—提升临床医生的ECG诊断技能,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促使了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逐步过渡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授课技巧要求更高。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ECG专业知识和对心电向量理论的透彻理解,能够将心电向量理论、心电现象潜在机制以及ECG变化的原理讲透,并能及时解答学生反馈的问题。启发式ECG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会从心电本质对重要的心电现象和ECG表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运用心电向量理论解释ECG变化。此外,教师还需掌握更多的授课技巧,灵活运用实体模型、病例分析、三维激动模式图等教学资源工具,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尽量直观化、趣味化和生动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才能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②需要成体系的在线学习资源和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学习资源的筛选必须关注选择的契合度和开放性,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实践性。所有筛选的学习资源都必须经过科学设计、编排,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系列推送,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优化,剔除掉过时低价值的学习资源,及时纳入优质的学习资源,分类汇总最终形成体系的在线学习资源库。同时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在线管理平台,方便学习资源的管理和使用[10]。微信互动平台仅能满足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并不能作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资源存储平台,由于信息纷杂不便于学生回顾学习。因此,如何构建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来管理学习资源和监测学生学习动向,是未来启发式ECG教学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5结语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6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在课堂传授中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抓住其与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承上启下的教学方式,创造新颖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及自主思考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空气阻力”这一章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空中下落速度的快慢是否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回答不是.此时老师可以将两块大小不一的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一致.正当学生得意时,老师话锋一转: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质量无关,但是日常生活中真的一直都是这样吗?接着老师可以将一片纸片和一块铁片从同一高度落下,发现铁片先落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上述问题,并促使其将已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此时老师可再次发问并引出空气阻力的概念.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弹力这一节的时候,可以先拿一个乒乓球在地上弹几下,并提问学生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并分几次使用不同力弹起乒乓球,由此来引出弹力的大小,并设问学生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样生动的例子就会使得课堂显得生动,激发学生的解决疑问的兴趣,同时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也发散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思考能力.这样,通过设置两组不同的实验将学生带入课堂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带动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二、诱导给解题创造思维条件

诱导可以给解题创造一定的条件,适当的诱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例如在讲授“内能”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自主思考推导问题,老师可以在演示了地面运动的排球后问学生: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答:动能.老师再问:那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是否会运动?分子又是否具有动能呢?学生会回答:分子在不停运动,应该也是具有动能的.然后老师可以将排球举起,问学生:排球和地球相互吸引时,排球具有什么能量?学生:势能.老师再问:那分子间有没有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呢?学生答:分子间互相吸引,也有引力作用.老师:那分子是否和排球一样具有势能呢?学生答:相互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弹簧实验,将弹簧压缩后问学生:被压缩的弹簧之间存在什么力?弹簧各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会回答:弹簧各部分有斥力作用,弹簧具有势能.老师再将话题引到微观层面:分子间是否有相互间的排斥力?学生答: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作用.老师:那相互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呢?学生:相互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老师最后再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在这一案例中,老师通过逐步推进,由宏观讲述到微观,用排球和弹簧作为宏观层面的对照物,通过设置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一直到微观层面,从而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诱导,使得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意识,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阶段,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透彻.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并没有生硬地将物理学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对知识的记忆也更深.通过诱导,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平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之后一般仅仅具有感性的认识,启发式教育便是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透过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使得学生透过感性的思维,利用推理能力,使思维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老师通过设疑、诱导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给学生一个争辩、推理、解惑的过程.如在讲述摩擦力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分别演示将一张纸夹在一本书中的情景以及将两本书每页互相交错夹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问学生:将它们分开所需要的力是否一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回答:两本书夹在一起的情况更难分开.老师此时可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同时发动同学们自发讨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两本书每页互相夹在一起更难拔开.此时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摩擦力的印象更为深刻.之后,老师还可以再次发问:自行车的车轮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呢?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引发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同时,通过对自行车车轮的受力分析,指导学生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对于受力分析图更为得心应手,将知识掌握地更为牢靠.学生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便会互相研究这一课题,并开展相互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总结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7

1.本科启发式教学手段与方式尚待完善。面对“注入式”教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也针对自己的学科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如理科教学在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大量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文科教学中也采用了随机提问、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撰写论文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推动了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发展,但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仍然缺乏专门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

2.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对“启发式”教学理论与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教学思想,如熊梅1998年出版《启发式教学研究》,周兴国的《“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辛儒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等。这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实用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块教学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而提出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质教育是现今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应落实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就是在各门本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科素质教育也应该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

二、模块教学理论构建的创新性

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创新性表现如下。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寓于本科课程教学之中。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十分丰富,有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口头表述素质、礼仪素质和文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方法也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面对学生最多的时间是教学。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62学分的学习,以1学分18课时计,本科学生在四年中面对教师的学习就有1116节课(或课时)。如此可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结合各个学科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划分教学模块,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模块教学理论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表述教学等教学模块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采取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针对科技档案科研素质教学内容,采用了“培养学生问题式选题思维”“;专业论文撰写范式学习”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申报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各个团队先合作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在3个主要环节中,各个团队相互讨论、点评和修改不同团队的论文题目、大纲结构和论文内容,教师最后进行总体点评。这样,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3.模块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模块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撰写高水平的教材。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讲稿实际上扮演了教材的角色,大部分学科理论知识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依据教师的讲稿,结合科技档案管理最新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方法,将讲稿撰写成高水平的《科技档案管理学》教材。二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模式。采用或撰写新教材后,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教材即笔记的理念;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使同学从过去“记教材”的学习模式转化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的有效方式;第三,学习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笔记,学生的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更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笔记量减少了80%,从而为“启发式”教学活动拓展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问题

1.模块教学的划分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在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划分为理论、实践、科研和表述教学等模块,在各个教学模块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展示法、宏观到微观层次学习法、概念分解组合法、主题词扩散记忆法、预习与复习法等;在实践教学模块中,采用管理流程演示法、计算机模拟管理法、实验室模拟管理法、实习基地管理实证法等;在表述教学模块中,采用主持复习与讲课法、角色互换课堂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模拟辩论法和主题演讲法等;在科研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框架选题法、问题式思维培养法、学术规范性训练法和团队科研法等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则要根据各个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划分与设定,以进行针对性教学。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问题。科技档案管理学采用的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的学习模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有二:一是思维方式的参与,也就是角色换位思考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转换角色,思考“如果我是教师,我怎样进行课程教学”的问题。思考方式由宏观到微观,具体而言,由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安排。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引导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图,以作为该课程学习的纲要与指南。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如全班同学按顺序担任复习主持人,在每次上课之前,抽查复习学习过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安排两位同学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每人讲授10分钟。同时,由同学轮流担任讲课主持人,主持讲课并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各个学科可根据其课程特点进行设定。

3.学习小组团队学习方法的运用问题。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基础,具体运作方法就是以5—6个同学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如在复习教学中,复习主持人可就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回答出问题的全组同学加平时成绩分。在科研教学模块的学习中,由学习小组共同提出论文题目,设计论文提纲,分工完成论文的撰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修改论文,指出论文中的不足,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各个学习小组共同商量提出科技档案的分类方案,设定整理流程图,共同完成科技档案分类、组卷、案卷排列、案卷编目和上架的整理工作。总之,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

启发式教学理论范文8

【关键词】消化内科;启发式;讨论式;应用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育

消化内科课程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1]。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均是医学院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消化内科采取单一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在2010—2020年《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注重学思结合[2]。教学越来越重视多样化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将责任与权力下放于学生开展启发类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故而本次研究分析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作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9月—11月本校72名在校生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0名、女62名;年龄16~18岁,平均(17.83±0.62)岁。女教师3名;年龄35~46岁,平均(40.62±2.37)岁。

1.2方法。全部学生接受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法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1)启发式教学:问题①:服用了抗肿瘤药物,极易引发急性胃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②:肿瘤细胞有何特点?待学生回答后,接着抛出问题③胃黏膜细胞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类细胞杀伤作用大?问题又简至繁,再提出问题①质子泵抑制剂为何作为上消化道出血首选治疗药物?提示学生胃内环境等信息。问题②pH值对止血有影响吗?学生可能会回复当pH值超过6.0时才能发挥血小板的诱导作用,而pH值不足4.0时,止血效果受到血凝块溶解的影响。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可设置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活跃。(2)讨论式教学:以案例形式开展,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以及得出结论4个环节。其中案例则由教师精心设计,第一步骤将病例背景、患者主诉、查体、辅助检查以及现病史清楚展示,每一环节设置1~2个问题。案例资料提前至少2周分发至学生手中,学生自由组合4~5人一组,选取组长1名,给小组分派任务。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前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意见。讨论课堂上,教师根据情境和问题,让小组代表发言,表明本组观察得到的结论,组间相互交流,意见不合时可进行辩论,教师此时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等各个小组都完成了汇报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对比学生应用讨论式与启发式教学法前、后整体学习成绩变化,以理论知识考核为准。分析学生接受学生启发式及讨论式教学法实施前、后笔试、面试评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2.0软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学生接受教学前、后的笔试、面试成绩。实施后,学生笔试、面试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实施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