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教学范例

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范文1

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用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一文中,就把反帝反封建和抵御自然灾害列为农民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低下: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差较大。

第一,农民思想政治觉悟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以建国时期对农民觉悟的界定为依据,即坚持集体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国家利益为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当前农民思想觉悟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符。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意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滑坡严重。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社会的封建迷信死灰复燃,部分农民头脑中封建思想严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缺乏,不讲廉耻;

第三,农村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农村社会管理缺乏、治安混乱,宗族门派习俗重新抬头,争霸打斗事件不断,恃强凌弱现象普遍。

农民教育弱化:农村社会中的农民教育无论从教育体系还是教育主体看,都存在着日渐弱化的事实与发展态势。第一,从农民教育体系看,一方面,传统行之有效的、广泛存在于农村基层的社会化农民教育随着农民教育机构的逐步解体而停止;另一方面,农民教育的正规渠道也处在日益弱化中。第二,从农民教育的主体看,无论在农民自身还是政府官员的态度上,对农民教育的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大多数成年农民虽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苦于无力接受再教育,不少农民日渐养成了只管种田、不问国事、政事、集体事的冷淡态度;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官也存在只要农民交钱、服管、不上访闹事!就是好农民的评判态度与做事准则,根本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对国家长远发展与党执政的战略意义与政治意义。

重视扫除农村文盲的基础教育:在当今的社会中不少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很多缺乏良好基础教育的农民,由于缺乏因有基础知识而导致的贫困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扫除农村文盲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必须加以重视。

重视科学文化的教育:正因为一直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社会经济才得以快速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同样的农村地区要获得发展,加强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举措。

启发教学范文2

 

有声思维实验研究在国外已历经20年,主要是对职业译员和非职业译员的翻译过程进行考察,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相关研究见L?rscher[1-3]、J??skel?inen[4]、Séguinot[5]等。在国外,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证研究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成为翻译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而国内目前只有相关理论介绍[6-9],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如个别小范围的案例研究,如,蔡寒松、郭嘉钥[10];蔡寒松、刘葆婷[11]),但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并开始应用于翻译教学中来。为了把有声思维实验结果转换为翻译教学的指导力量,进一步把翻译过程研究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对22位翻译初学者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实验记录,分析了初学者遇到的问题类型,并结合翻译思维过程揭示了问题形成原因,提出了在翻译教学中的解决方案。   一实验过程   实验主要考察学生译者使用翻译策略和翻译单位的情况,实验前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选取受试对象:22名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来自一个自然班,自愿参与,该群体为翻译初学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翻译培训,只在课堂上接触过少量翻译练习。   第二,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在选择时考虑到了以下几点:有足够的问题让受试报告;难度适中以保护受试的自信;是译者熟悉的领域和话题。根据这几点要求,最后选取了两段翻译材料:一段是英译汉[13],另一段是汉译英[14]。   第三,确定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方法。实验运用有声思维方法收集语料,让受试边译边说,同时进行录音。受试可以使用词典等工具,主试不对受试的活动进行干预。语料分析主要采用标注和统计的方法,翻译策略的标注沿用WolfgangL?rscher(1991)的分类标准,而翻译单位的标注采用词、词组、小句、句子四个基本单位,使用Monoconc软件协助检索。TAP实验在某大学的语言实验室进行,过程如下:   1.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译者对实验方法的操作,让受试熟悉有声思维的过程和整个实验步骤,所用材料不用于真正的实验。这一阶段根据受试反应可长可短。   2.录音阶段。在语言实验室,22位受试在进行翻译作业的同时,报告自身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被录音。然后,将带有口头报告的磁带收起,结束录音。   3.转录阶段。实验结束后,剔除不合格的录音,得到21份英译汉和21份汉译英的口头报告。主试把收集的口头报告录音转录成书面形式的口头报告,在此过程中,停顿、语气词等都被转录,错误的单词也同时转换成相应的书面形式。   4.标注阶段。口头报告转录完成后,对42份口头报告进行标注,标注符号主要是翻译策略使用和翻译单位划分的符号,部分符号标注及其注释如下:<BEN11/STR2/PRO2/FEMALE>HerecomesRP[Thesubjectrealizesaproblem.]erSEARCHSP[Thesolutionremainstobefound.]astory.(P)SPY[Thisisconsideredasthepreliminarysolutiontotheproblem.]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翻译策略的分析报告   定量分析时,用软件Monoconc对各个翻译策略和策略成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索和统计,以下是实验结果:   第一,英译汉过程和汉译英过程使用各类翻译策略的频数存在差异。通过统计各组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标注中用RP表示),发现英译汉比汉译英的问题多,基本说明本次实验中前者比后者难度要大。见下表1:英译汉过程中,学生译者使用最多的是第五种策略(STR5),即反复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策略,进一步说明,英译汉中译者遇到了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与此相比,汉译英过程中策略5使用次数少得多,基本上采用了前两种较为简单的策略模式。   第二,不同学生译者的策略使用情况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如下表2所示:由表可见(篇幅所限,表中只列出了4位本科生的策略使用情况,但统计结果包括所有译者),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从翻译两次的译者表现看,非策略过程平均每次7.5到13.5次;对于翻译一次的译者,从6到19次不等。而从策略过程来看,有14位受试的策略过程小于非策略过程,说明多数学生译者的翻译过程趋向非策略过程,但也有8位受试情况相反。并且,策略过程中使用策略的情况也从2次到18次不等。可见,从策略使用情况看,不论是策略过程还是非策略过程,学生译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是,策略使用与翻译质量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策略使用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表现的关系,也可能反映了译者的翻译态度和实验表现,如果译者较为认真,在遇到问题时所用的策略一般较为复杂,处理过程比较谨慎,反之说明译者在处理翻译问题及其整个片段的可接受性等问题上比较草率。   第三,从处理个别翻译难点情况看,各个译者的策略使用情况有差异。我们把翻译难点分为理解难点(REC)、表达难点(PRO)和两者共有(REC&PRO)三种情况,从学生译者中任意抽取三名受试,考察汉译英过程中翻译问题和翻译策略的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可见,三位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遇到的理解问题很少,共1处,并且所用策略2也较为简单;而理解和表达问题共2处,采取了较为复杂的策略4;表达问题最多,共22处,分别采取了策略1、策略2、以及较为复杂的策略4和策略5等来处理。很明显,汉译英中的表达问题是最常见的翻译问题,主要处理的策略以较为简单的策略模式为主,说明在表达难度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就具体翻译方法而言,在处理个别翻译难点方面初学者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倾向。例如,在处理汉译英中的“金刚”一词时,统计发现,学生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字字对译,把金刚译成“goldandsteel”,这一译法基本占了43%,而另一种则是音译“Jingang”,只有1人音译以后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而由于理解偏误或不理解而造成的误译及空缺现象有4人,按照上下文猜测词义并意译的只有1人。学生之间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比较接近,基本停留在表层翻译的层次。同样,英译汉过程中的困难词汇处理也基本上以表层翻译为主。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在初学者遇到困难词汇时,往往从表层入手,采用字字对译等方法处理,结果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甚至翻译错误。在简单的翻译策略模式下,译者的选择往往过于粗糙,考虑的因素也欠妥,上面提到的文化词“金刚”,很多初学者在没有明白原文意义,也没有考虑读者接受力和感受的情况下,任意处理,说明,初学者对翻译的理解还处于表层,没有从翻译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出发来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加强翻译理论指导,从宏观导向上给予引导,从方法上根据翻译问题给予具体示范。#p#分页标题#e#   (二)翻译单位的分析报告   实验对22位学生译者的翻译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用[W](词),[P](词组),[C](小句)和[S](句子)标注他们使用的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者注意力的大小及所处理的语言单位大小划分翻译单位,如果译者集中处理某个词汇,如“金刚”、“种子”等,则用[W]进行标注;词组为翻译单位的情况如“Thisismostprobablybecause最主要的原因是[P]”;小句作为翻译的情况如“Still,itisratherdulland…而且它的种类非常单调[C]”;而整个句子用作翻译翻译单位的例子如:“Englishfoodhasabadreputationa-broad.英国的食物在国外口碑很差[S]。”实验分析发现:在英译汉过程中,本科生使用最多的是词组,词次之,小句和句子最少;而在汉译英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句子,其次是小句,然后是词和词组。可见,译者使用的翻译单位具有多层次、动态化的特征。见下表5:实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从翻译方向看,英译汉使用的翻译策略多于汉译英,说明本次实验英译汉较汉译英难度大;(2)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汉译英的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解决问题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4)从具体翻译方法看,在解决翻译困难时,以字字对译为主要方法,基本处于表层翻译层面;(5)学生译者使用的翻译单位具有多层次性和动态特征,随翻译方向、翻译难度、译者语言水平、翻译经验等因素而变化。   三实验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有声思维实验可展示学生翻译的部分思维过程,尤其是处理翻译问题的过程,因而可有针对性地指导翻译教学和培训工作,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对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声思维实验方法可多方位展示译者的思维过程,摆脱以翻译结果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从过程的角度观察译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更科学地评价其翻译表现。传统的以考察翻译结果为焦点的模式,主要通过判断结果正误来测定译者的翻译表现,对造成翻译表现的因素并不了解,而通过有声思维实验,则可直接观察到造成各种翻译错误的原因,并可据此对翻译错误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2.有声思维实验结果对翻译教学策略的指导。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用策略和问题都不同,因而有必要对不同表现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展示授课教师的思维过程,或展示具有典型错误的同学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正建议等,以更有效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这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互知,也可增加教学互动,起到更好地示范作用。   3.有声思维实验结论对翻译教学内容的启示。从学生所犯的错误看,在具体翻译方法、词义推理、词典使用等方面都缺乏系统训练,急需方法论的指导。实验结果显示,学生不仅在个别词语的翻译上存在问题,在句子结构处理及其语篇衔接方面都存在语言问题和方法问题。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学生过度依赖原文字面意义和结构,不敢或不知如何推测词义及转换结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英汉差异较大的词语表达及句型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另外,从学生翻译的思维过程看,多数学生译者翻译仍处于表层,没有深入到意义深层进行探讨,所用翻译单位受语句结构制约严重,对所译材料语篇性认识不够,因而有必要在翻译课上加强语篇理论的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翻译的语篇性和翻译过程的层次性,引导其从孤立词语的处理向连贯语篇的构建层次转换,并培养学生从表层翻译向深层翻译转换的意识。   4.有声思维实验对学生职业态度的要求。实验显示了学生翻译问题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翻译态度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等问题。从学生处理翻译问题所用的翻译策略结构看,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所用策略不一定复杂,说明有的学生知难而退,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翻译精神,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翻译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之认识到作为一名译者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还要有百折不挠的职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职业态度,学生在培养翻译能力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职业意识,争取实现由普通学生向职业译者的华丽转身。   5.有声思维实验对翻译教学任务的启发。穆雷[15]曾指出,翻译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职业翻译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因此,学生译者不仅要认识到翻译对象即语言的重要性,还要意识到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目的及其读者需要等方面的重要性,使之从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翻译的普遍规律,认识到翻译的交际本质和目的性,认识到职业翻译是交流过程的组成部分(让德利尔[16])。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意义转换,更是人与人的交流渠道,只有遵循一定的“翻译之道”才能达到互知互通的目的。因此教导学生从语言翻译向交际翻译转换也应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总之,翻译教学要加强理论指导,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功能、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度,从语言维度向交际维度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华丽转身。   用有声思维实验考察翻译过程对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可展示译者所犯错误及其造成错误的思维过程,还可针对这些思维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并可通过展示正确恰当的思维过程加以示范。但有声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德超[17]曾建议有声思维实验要在操作层面规范化、严谨化,控制有影响力的变量,且要加强方法论的研究。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源限于同一所学校的受试,样本量偏少,所揭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声思维作为检测翻译质量的有效方法,其研究结果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值得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启发教学范文3

关键词: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案例启发;情境启发

法学教育的目的,既是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是使其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灌输型、教条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向引导型、实践化、开放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是我国近年来法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在法学教育中逐步引入更加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潜能发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顺应这种变化的必然趋势。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个古老教育思想的复兴。一般认为,启发式教学在东方的思想源头是孔子有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论以及朱熹等人的注解,在西方的思想源头则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式。就其共同点而言,两者都注重对话和交流,都重视从学生自己内部引发思考,获得智慧和知识①。围绕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学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例如有观点指出,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操作、演练,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②。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③。此外,也有学者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地位为依据,将教学模式划分注入式、讲演式、牧羊式、启发式这四种模式,指出了启发式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程序与教学评价方面区别于其他三种模式的特点(见图1)④。学界有关启发式教学内涵的阐述各有侧重。总体而言,不同观点均承认,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法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解决目前法学教育实践困境的现实需要。首先,法学教育在属性方面具有双重性。法学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从特点来看,当前的法学教育往往重通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传授知识、轻实践训练,以致严重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⑤。其次,法律职业对象具有特殊性。国家的法律规定集中反映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从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法律职业的接触对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有着极为复杂的工作对象,这也要求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⑥。最后,法学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法学学科的发展伴随着法学内部各学科的不断融合,也伴随着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⑦。因此,学习法律的学生,需要对法律以外的多个学科有所涉猎,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伦理学,等等。而交叉学科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才可能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法学教育的启发式教学强调在尊重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思维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形成教师精讲、个人学习、反馈总结的良性循环,建立适合法学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流程。法学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意在避免前面所提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在积极思维过程中去理解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灵活、广阔,能将所学知识联系的法学实践中去⑧。具体而言,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主要采纳以下几种方式:

1.问题启发

“疑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逻辑起点,“疑问”的产生源于教材、书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法学教育中的问题启发可以采用“三疑教学法”,即解疑、激疑、质疑,让学生在解疑、激疑、质疑的螺旋式发展中增长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所谓“解疑”,就是教师对教材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解释,将新的观念传授给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之间的矛盾产生,引起学生对原有认识结构产生困惑,激发学习动机;同时还复习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⑨。启发型教师不但要善于解疑,还要善于“激疑”,也就是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疑问,把学生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他们动脑筋。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解疑,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解疑和激疑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也就是要学会“质疑”,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2.案例启发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是,法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正因为这些特征,使得实践性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中,案例教学始终居于关键地位。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以锻炼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早于1829年由英国学者贝雷斯试行于法律教学实践,此后一百多年来,案例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经典的案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或步骤:一是案例选择与准备。选择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现实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应当说明所选择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其学习的目的,准备好相关理论知识。二是案例引入。结合理论学习的内容,向学生分发案例,明确案例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采用客观还是主观方式进行讨论。三是个人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法学知识积累,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形成书面的分析报告。四是组织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既可以以主观的、当事人的立场参与案例剖析讨论,也可以中立角度客观评述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五是结论发表。对组织讨论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发表最后结论。六是教师讲评。教师对各组结论进行评价,着重检查分析步骤是否得当,论证依据是否充分等方面,而不用强求结果统一。

3.情境启发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电化教学、角色扮演和多媒体技术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法学教学过程,情境启发也应运而生。所谓情境启发就是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将法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提高。情境启发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也较好的呼应了法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征,因此成为普遍为师生接受、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情境启发教学方法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晓楼在《法律教育》一书中就“主张在法律学校里,应当设置一个完善的模型法庭,其构造与设备要和普通的法院一样,在演习的时候,都应当照诉讼法的规律进行。”现在我们常说的模拟法庭教学,一般是指在法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法庭角色,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来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而法律诊所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借鉴医学院诊所教育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委托人“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这一做法是让学生以律师的身份为委托人提供咨询与服务,在法律事务的实践中积累法律职业技能,培养法律职业意识。2000年,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首批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拉开了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帷幕。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习者往往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与信息的角色,而通过问题启发、案例启发、情境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学习者的角色也会发生相应转变。在启发式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性不断变化演进,学生将最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启发式教学成功实施的主要要素,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由于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在法学教育中运用上述启发式教学方式尤其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才能提高其对司法实践具体问题的考察、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在法学教育中,无论是采取问题启发、案例启发,还是采取情境启发的教学方式,能否以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中的关键。

三、启发式教学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的注入式等教学方法比较,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有赖于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主体的投入,会对原有教学体系的多个方面提出挑战。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发式教学是师生互动式的教学,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特别是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更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课堂掌控能力,但是从目前法学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来看,大部分是纯理论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很少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往往难以适应启发式教学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在教师队伍的构建上,要同时注重教师“走出去”与法律从业人员“请进来”:一方面,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高校法学教师更多地接触实践、更好地了解实践,例如鼓励教师到司法实务部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挂职、实习,鼓励教师兼职各类诉讼案件,等等;另一方面,应当广泛邀请律师、警察、检察官、法官等法律从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讲授实务课程,并由他们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与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启发式教学需要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教育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激励、监督、管理选拔和推广等多种功能。与启发式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评价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片面的考试分数评价方法,而应该是涵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质量等多个因素,结合教师评价、自我评价、讨论小组评价等多方评价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因此,需要创新构建灵活多样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多层次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启发式教学的后管理。此外,启发式教学需要更好的教学条件进行保障。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其与传统教育模式所需要的教学条件相比往往具有投入更大、成本更高的特点。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为例,一般需要设置专门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这些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法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也要求学校积极争取司法实务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团体机构等各类型社会资源的支持。从外界支持的内容来看,不仅是经费投入方面的支持,也包括实践部门在师资、案例来源等方面的支持。

四、结束语

启发教学范文4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现代音乐的推广已经成为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开展声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在我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有所发展和普及。推广民族音乐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代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推广民族声乐和美声音乐等乐曲形式,逐渐成为我国推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声乐启发式教学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具体模式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灵活多变、清新婉转的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其高亢和悠扬的曲风为我国声乐启发式教学课程注入了一剂清新的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音乐学习的精髓。

一、声乐教学启发式训练中的前期培养

在前期的训练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与呼吸原理。在发生原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感受到呼吸肌对气息的控制、逐渐感受喉咙的打开及声气相结合。在前期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呼吸原理,从发声原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逐渐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深入理解发声原理与学生声乐表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表演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共鸣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共鸣腔,从共鸣训练的科学化方法入手,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音乐养成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能顾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初步做到气息与声音的支持,保持喉咙的打开、声音位置的统一。学生在将喉咙完全打开之后,在着重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声音响度、保证声色优美的过程入手,让学生的声音位置的掌握更加准确。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强调对于学生中声部、低声部声音强度的训练,还应该强调对于学生高声部歌唱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内演唱简单的歌曲,然后慢慢的开始学习演唱《牧羊姑娘》等声乐演唱比较悠长、嘹亮的音乐表现训练。

二、中期训练强化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热爱

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音乐来源于生活、取材自生活,所以音乐作品也要恰当地反映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自古至今,音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衍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代中国人使用笛子、芦笙、缶、古筝等乐器来奏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演唱方法真实而自然,声音比较贴近自然,具有很强的说唱性,常常结合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运用原始的演唱方法将声音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叙事性,适合普通大众演唱,通过其亲民的特点表达出群体一定的个人情感。在声乐训练中强调对于学生声音敏感性的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的敏锐程度都能够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对美感深浅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学生的声乐表达技巧提高

在现代化的启发式声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气息的控制和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的音乐表现曲目,通过对学生的声乐训练面进行提高,让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强化型的训练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发生区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对于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将喉咙的打开及声音、气息的训练更加娴熟地结合子啊一起,从而在声乐表现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曲目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能够基本完成歌曲《花非花》、《摇篮曲》(舒伯特)的相关演唱活动。

三、后期训练启发学生掌握典型的声乐表现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发声训练与个人身体条件培养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去接触一下西方声乐的表演与教学训练,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能够更快地上一个台阶。众所周知:欧洲的美声唱法却比较注重声音技巧的把握,通过音域宽广的高音演唱,将真声和假音糅杂在一起,具有音乐演唱表演技巧上灵活多变的特征。美声唱法对于个人的嗓音表达基础条件要求比较高,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中调动自身的肺活量,将身体内部的共鸣腔体整个调动起来,这种美声唱法本身有自己在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色,在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歌唱者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还能够切实地提高演唱选手共鸣腔的音域和歌声的响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共鸣原理之后,在发声训练中熟练地做好将共鸣腔体的打开与声音位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巩固和强化上述所列的基本理论的知识,强化日常性的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逐渐接触并且能够完成歌曲《渔光曲》、《问》等高强度表现形式的歌曲训练课目。

结束语:

启发式声乐教学活动强调对于学生的认知型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先易后难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稳定性,其次培养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表现出音色柔和优美或者刚健壮美的音乐表演。

作者:潘杰华 单位:广东肇庆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26-30.DOI:10.3969.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DOI:10.3969.

[3]林妮.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J].学术论坛,2012,(6):213-216.DOI:10.3969.

启发教学范文5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即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为依据,结合现有多样化教学手段,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中实现知识点的全面传授,其强调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予学生,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课程特色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学生相关素养、技能的培养为方向。根据Photoshop的功能特色来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技能。Photoshop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它的特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面印刷品。如图书封面、招贴、海报、广告摄影的后期修整。二是影像创意。影像创意主要是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技术,通过对现有图层、工具等重新组合或有目的地处理,实现完整明确的内容传达,以达到原本图像与创新性理念的充分融合。三是网页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作为网页图像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网络应用技术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其网页制作方面能力的培养意义也逐渐突显。四是三维场景后期制作。建筑效果图中人物与配景的颜色常常需要在Photoshop中增加并调整。五是界面设计。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构成,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hotoshop处理技术进行界面设计可以在保证软件功能的同时提升其美观度和逻辑性。根据Photoshop的特色功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它的制作过程及效果,让学生体会到理想的创意设计可以通过这个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并将这种求知欲与好奇心再转化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掌握知识的价值,学习此门课程离不开创新意识。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结合课程特色,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深入掌握此项技能。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启发诱导的过程

教学中新的知识点的引入是启发诱导的关键。如何把学生吸引过来,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因此根据学习内容,教师应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领域。每一个效果图的制作,都将通过各个功能逐一实现,每个功能的掌握,学生必须做出努力。学生受个体求学经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从最简单又出效果的照片修饰开始,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再进一步有意识地利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完成相比更有难度的任务,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也有利于有效学习氛围的搭建。

四、结束语

启发教学范文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已遍及全球各地。孔子在有关农业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在“泛爱众”的情感诉求下,他在政治上提出“德政”,经济上主张“富民”,同时在教育上倡导“仁义”教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爱好自然,保护生态,珍爱生命。孔子把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建构人的内在的精神文明的功能密切联系,究其思想的很多观点对当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孔子农业教育思想内涵的探讨

(一)突出施以“德政”的农政思想教育

国泰民安的社会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孔子思想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他要求为官者以民为本,格守政德,体恤民生。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在他看来,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德政”。《论语•为政》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如果为官者用道德诱导、感化民众,用礼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民众就会心悦诚服。他坚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如此,四方民众就会被感召纷纷来投奔了。他教育弟子必须懂得为政之“所重”在于民(人民)、食(粮食),同时,还教导弟子为政为官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不要过度“伤民”、“害民”,而尽可能“仁民”、“爱民”,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的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二)主张“富民”的经济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是谋求社会秩序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孔子本人虽然鄙视生产劳动,但是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要求“使民以时”,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劳动者要慎重、宽厚,使民安心于农业生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孔子把足食放在了第一位。人之为人,足食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主张富民。《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4]孔子一方面提倡“富民”,另一方面主张对富人加以限制,实施轻摇薄利。“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7]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与百姓之苦,主张减轻百姓税赋,与百姓共度时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有若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时刻为民众着想,考虑其负担和承受能力。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富民”、“爱民”的经济思想。

(三)倡导以“仁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化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以德政“庶民”,然后发展生产而“富之”,而致富之后的守成之路是“教之”以化民成俗,使国泰民安以致天下太平。在《四书集注》里朱熹阐释孔子“庶、富、教”的思想说:“庶,众也。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孔子力图通过“教之”以使民做到“富而无骄”和“富而好礼”。为此,他格外关注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倡教化百姓,让百姓懂得“仁义”之道。他认为,弘扬“仁义”之德性,无论是对个人、对家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极为重要。一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以追求“仁”道为己任,教育弟子树立“无求生以害仁”的理想人格和“有杀身以成仁”的崇高气节。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个人生命去实现的人生价值目标。而“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看来,人们要做到仁,就应爱心广博,人与人应该互敬互爱。他倡导爱人要推己及人,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将此亲爱之心推及到社会,实行广博的爱,即从“亲亲之爱”到“泛爱众而亲仁”[5]。同时,他认为,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应当具有类的意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即以广博的胸襟对待他人,使其与自己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孔子特别重视“义”。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0]所以,孔子一再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0]以此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提升。

(四)注重“生态”保护的思想教育

先秦儒家提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蕴涵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表明儒家文化与深层生态哲学的有机融合。儒家的生态哲学开始于孔子的“仁”。“仁”就是爱,爱他人,爱自然,他将仁爱泛投于人间生命。据《礼记•祭义》记载:“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主张“不时不食”、“取物以时”,如果不遵照时令,即便是砍一棵树,杀一只野兽,都是不孝。孔子非常重视动物的永续利用,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1]的思想。他很注重对动物的保护。在他看来,人对万物应持一种通他物之情,能与天下万物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否则就是不人道。同时,孔子十分喜爱大自然,他用自然的山水来与人的精神品格相比拟,认为人与山水、与道融为一体,不仅乐在其中,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的启示,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9]#p#分页标题#e#

二、孔子农业教育思想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至今,所蕴含的思想和精髓,超越时空界限,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借鉴和利用。孔子在毕生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反对他的学生从事具体生产劳动,但是他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只有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才能确保国泰民安以致天下太平。对于其有关发展农业方面的思想,尽管在当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对我们今天高等农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在当前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运用于教育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为此,在今天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中,我们对待孔子的农业教育思想,应该是扬弃而不该抛弃否定,是借鉴而不是泥古,是一个发掘、提炼、再创造的过程,以期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合理转换吸纳,使传统思想富有时代特色,达到灵活运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借鉴孔子主张“德政”的思想,大力加强农业类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孔子所主张的“仁政德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推进“以德治国”方略有启示意义,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来看,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政为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观,时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仁民”、“爱民”,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千乘之国”办事之人,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2)发扬孔子的“富民”思想,对于实现富民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3]可见,农业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命存续,更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与社会稳定。“我国十多亿人口,八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14]鉴于此,作为农业类院校,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第一需要,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热爱农业事业、积极投身农村基层、服务“三农”事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发展农业、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体会人生存在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大力发扬孔子的“富民”思想,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引领民众不断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达到最终实现富民强国战略,其作用深远,意义重大。

启发教学范文7

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

从12世纪初在欧洲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开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20世纪初,由“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农业院校威斯康星大学首先提出大学应该直接为社会服务,将大学的职能从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扩展到服务社会。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在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MorrillActof1862)颁布之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初,该校校长查理斯•范梅斯提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为全州服务,使学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范梅斯于1904年开始对威斯康星大学进行改革,在他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立足于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把教学、科研与社会结合起来的,尤其强调大学主动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使得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将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这一理念也被后人总结为“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办学的重要理念,这一思想在国家立法的支持下在全美传播开来,既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又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新模式。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代,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对促进美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大学应该主动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所认同并纷纷效仿,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院校都极为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并不断促进农业的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相结合。美国是实现大学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功能的典型代表,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大学为中心,由大学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1914年美国通过了《史密斯-莱弗法》,该法案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各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农学院后来逐步发展为州立大学,如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合作开展,并以农学院为主,这就奠定了美国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并使之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农业大学、州农业试验站、县农业合作推广站3个系统组成,具体包括130多所农学院、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56个农业试验站及各县设立的3150个以上的农业合作推广站[3],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推广系统,推动着美国农业产业从生计农业向更具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转移。荷兰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却是一个农业强国,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很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荷兰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通过各大农业院校、研究所、国家设立的推广机构、特有的农协组织、商贸系统的私人咨询服务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完成,具体运行机制是在国家农渔部的宏观调控下,由荷兰国内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和马德勒支国立大学的兽医学院以及其他5所高等农业学院和国家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简称农渔部)下属的约20~25个研究所一起承担着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科研任务;全国12个省设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推广站为农户提供试验、示范及其他无偿服务;农协组织负责社会和经济推广;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私人企业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4]。在整个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不仅仅承担着农业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推广任务,例如,协助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传播先进科技、参与农民培训;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新知识、新技能;接受农民咨询,帮助农民决策,与推广机构和农民共同研究生产及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加拿大地广人稀,农业劳动生产率居于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其发达、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是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型的职业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并在各省迅速发展起来。社区学院是一个通称,包含各省的农业学院在内,例如阿尔伯塔省的奥兹农学院(OldsCollege)和雷克兰地农学院(LakelandCol-lege)均开设有2年制的职业培训班,学生学业合格即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社区学院作为加拿大实施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办学形式灵活,尤其注重以行业需求为核心调整课程开发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用技能为宗旨,同时重视教育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加拿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很大,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学校教育科研经费充足,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农牧场设备精良,生源充足。

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教育结构多元化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的共同特点。以三元化高等农业教育结构为例,综合性大学的涉农院系主要以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为主,侧重于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以开展专科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侧重于应用型、推广型农业教育,一些农业院校集教学、研究、推广于一身;基层农业职业教育多以面向基层农业工人和农民的短期培训为主。这种“金字塔型”的结构适应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同时给各级各类涉农院校提供了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化的结构模式,即包括综合性大学中的涉农院系和专门的农业院校。这种结构模式下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虽然在学历教育上培养层次和体系较为完整,但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结构,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需要。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不断优化和完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

发达国家高等农业院校都非常重视根据农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例如,加拿大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开发体系是以行业需求为核心的,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非常注重实用性,充分考虑到行业和雇主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疑受到行业和雇主的青睐,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法国的高等农业院校也十分注重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随着农业范围的扩大,法国的涉农专业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除了传统的农林牧及其相关专业以外,还开设了诸如牧马、国土整治、环境保护、森林维护、农业旅游等专业。另外,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院校还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与考核。例如,美国高等农业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到农场等地方参加一定的生产实践,并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才能顺利毕业;韩国的农业专门学校也规定学生必须利用一年时间到农场体验实习,并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调整步伐滞后,而且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都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p#分页标题#e#

农业的发达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及健全的农技推广制度。发达国家高等农业院校都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促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推广。例如,韩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按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利用政府拨款开展农业生命科学、畜产品加工、高品质园艺以及环境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不论是高等农业院校培育的新品种,还是开发的新技术,都要上缴韩国的农林部,由农林部通过下设的农技推广机构传授给农民;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还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我国历来也十分重视先进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以来,农业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科技成果转换率也跟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远。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积极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走一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服务。

启发教学范文8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改革。高校教师需要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通过深入了解和多角度的审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对于学习书法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书法艺术真正走入他们的心里。

关键词:

书法艺术;启发式教学;想象力

随着人们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始被普遍推广,而且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书法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通过书法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以及书写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对书法艺术进行系统欣赏的过程中,给予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妙。

一、高校书法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所设置的各个学科都非常适用。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和对书法艺术的认知能力,把传统书法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学生接受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对他们进行德育以及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高校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书写能力,还要让他们懂得掌握书法艺术中所运用到的多种技能。通过对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分析和体会,充分感受到书写者所表达出来的个性与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高校书法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开创的思维方式,真正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德育品格。

1、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书法艺术与德育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在对书法进行临蓦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什么是“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事迹,对他们的行为和品格进行评判和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书写风格,还要引导学生把人品与书品充分的结合起来,让自己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对自己的行为和性情进行一个良好的改善,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2、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校书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书写的基本技巧以外,还要向学生传递一种对美的热爱之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信息,可以同时拥有画的灵动和诗的韵味,以及舞蹈的飘逸,还有歌曲的悠扬。所以,高校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充分感受优秀书法艺术作品中这些丰富的美感,真正领悟到它的优美与高雅。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独的东方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在世界各国艺术中独树一帜,拥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高校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通过对字体结构和传统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字体本身所具有的结构之美,和字贴中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到整个字贴所展现出来的形式之美以及内涵之美。

3、通过启发式书法教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高校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贴,对字体的结构进行揣摩,更好的理解书法中的书写概念,通过体会什么是横鳞,什么是护尾等,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习者不断加深对不同书法结构的印象,还能够养成对事物进行积极思考的习惯,让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书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书写练习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书写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在心里事先对字体的结构进行一个大体的构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书写的时候能够一气呵成,做到自然流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所要书写的字有一个正确的构思,了解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养成一个事先构思的习惯,带着思考进行书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书法的各种书写技巧,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三、在启发式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1、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自由

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放在主导的位置,很难发挥学生对于书法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拥有足够的学习自由度,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内展示出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书法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一篇字贴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对自己的感悟进行不断的开拓和补充。

2、加强对审美教学的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书法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基本的书写技巧转变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对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书法欣的赏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像参加书法展或者去历史古迹等对一些书法真迹和碑文进行观摩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书法的品位和鉴赏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结语

高校书法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对于学生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高校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多种书写技能和书法知识,在书法艺术的熏陶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到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作者:王艺璇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波,梁晖,李广松等.念动训练法在书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大家,2010,(8):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