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例6篇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1

摘 要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展开了研究,以求为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德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此外,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有价值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规范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社会中,哪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思想、文化、身体素质)愈高其生产力发展越快,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更高。所以,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5—02

一、前言

高校德育是由德育的各项基本要素和相应的配套制度、规定构成,是一个有形、有序、可行、可控、可测的稳定系统组织,是按计划执行的德育实践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是完整的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1]。体育德育是指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良性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外德育研究的比较分析情况统计来看,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多数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德育的理论探讨,很少从单个学科的层面去分析德育的渗透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德育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价值以及相互联系,并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高度概括了体育的功能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清晰地指出人的身体及其感觉机能是构成所有知识技能、社会行为的物质基础。目前在高校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独立实体,对教育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和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却主要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教育很难实现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德育如果脱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其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其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因此,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渗透高校德育的功能,大学生在认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这样的德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社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优越性:高校体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建构而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优越性表现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使学生们不仅热爱体育运动,更要在运动中感受一种体育精神,树立勇于拼搏的决心和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认同并鼓励学生的运动实践体验,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让体育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3]。

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师影响学生的过程,而是双方交互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首先是由体育教师的主动活动发起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的主导,但由于大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最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中内化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将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自主性内化”。

2.重视隐蔽的德育课程、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的渗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德育内容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社会变革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充分发挥体育课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拓展德育传递的空间,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实施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始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体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或是在体育课程中师生之间做一次坦诚的交谈、聊天等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有效避免老师直接说教的缺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隐性课程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施德育时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重视高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熏染作用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与大学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德育融于生活,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方面的功能。良好的体育课内外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阳光、空气和土壤,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所以我们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课堂组织形式上都应该始终贯彻德育的教育目标,未来的校园必然是开放的充斥德性的生活化的校园,所以,要注意挖掘、整理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体育课内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施展个性的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不断研究德育教育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不断适应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工作需求,凭借教师的个人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强品德修养,拓展文化视野,激发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高情操的师资队伍,在实施过程中主动调控发展方向才能使德育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建设中国完备的高校德育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4(03).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02-02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是整个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点。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是决定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评价和效果,影响教学全局的根本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既是一个根本的理论问题,又是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可分离、经常涉及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首先应明确“教学”与“目标”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过程,或者说是以某种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所谓目标,是这个教育过程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大部分学者所表述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定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人的一生中,高校体育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实施终身体育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个阶段的学校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在生理上已过了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趋于成熟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思考创造能力大大加强。在心理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虽然仍处在心理未成熟、不稳定、不平衡的阶段,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和中、小学生比较起来,有较强的自律性,认知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因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业,而且还应使体育成为贯穿其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模式的变革始终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体育小组教学模式发展到了“引导——探究”模式。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划时代的大教育观。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能力”,而目标教育模式则顺应了改革的趋势。所谓目标教学模式就是在遵循教育学原则和借鉴“掌握模式法”优点的基础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育教学总目标和技术阶段目标进行课时的设计,选择适合实施的体育教学方法的一种理论。

二、目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目标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学目的都很明确和具体,但其在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目标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努力程度和韧性;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行动参与组织与体育相关的活动的积极胜;有利于提高学生辨别练习技术的优缺点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编排竞赛的能力,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实施终身体育锻炼夯实基础。目标学习法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充分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专项课教学中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性,优化了课堂气氛,促进了个体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埋头学,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被抹杀,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习效果不佳。而目标教学法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下,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增加彼此的了解程度,对于课堂的知识传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学习目标达到的内在机制都有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而且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主体。

由此看来,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是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体育教学与目标设置时的应用关系

(一)设置的目标既可操作又便于评价

目标是人类活动提供的直接调节器,调节个体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活动表现,为个体的活动提供方向和重点,使个体通过内部的比较过程,运用主观掌握的标准,评价当前完成任务的情况,随时监控活动的进行。因此,目标可以通过诱导自我投入、坚持奉献和不懈努力,改善一个人的自我激励,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在体育教学中,应当结合个体的基础、机能和体能等特点,设置相应的目标。机能可根据个体的肺活量提高程度和基础心率变化等指标作评价,体能可根据个体的运动基础,通过时间、距离、次数、重量等预期达到的目标作评价,向学生传授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课外自觉锻炼,达到目标。

(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长期目标确定后,应注重短期目标的设置,对个体而言,合理科学的目标会使个体获得成功的信息和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越能唤起和激励锻炼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使目标的实现。

(三)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相结合

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的目标,它对于激发动机最有效;模糊的、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则少有激发动机的作用。

(四)现实目标和不现实目标相结合

现实目标是指通过艰苦努力仍可达到的目标。不现实的目标是指不论通过多少努力也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现实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一定的成功,自然会增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动机更有效。高难目标可能有助于达到个人的最佳成绩,激发个人的最大潜力,但如果未达到所设置的目标,也可能造成失败感,使自信心和兴趣受到损害。

(五)定向目标的评价

任务定向是强调纵向的自我对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心理定向。它有助于内部动机的维持和提高。自我定向则强调横向的自己与他人相比、注重社会参照、以超越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自我定向对内部动机有损害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营造一种高任务定向的气氛,以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设置任务定向的目标;第二,尽量多地以学生本人体育成绩的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进步的基础,即多进行个人比较的评价,少进行社会比较的评价;第三,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淡化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制定定量目标(如距离、次数、时间、重量) ,使特定目标更具体化,便于执行。

四、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要求教师因人而异的制定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的分解,目标面向全体,同时考虑最优化教学结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了此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更快地提高战术意识及技术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是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将目标教学法进一步实施于体育院校的教学中,并逐渐取替传统教学方法,这无疑是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我们的专任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交叉学科的先进教学思想和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更熟练地掌握专项训练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和基本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参考文献:

[1]刘伟春,李志清.明确目标与模糊目标的教学设置对排球垫球教学效果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6-388.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商洛地区;高中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

一、前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10多年了,以树立健康教育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主,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体现体育教学的健康观和教育功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为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而做足准备。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体育课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体育课的教和学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以改进,实现共同进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商洛地区10所普通高中,以每个年级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为本文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向随机抽取的10所高中发放体育教师问卷36份,学生问卷360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该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

(3)访谈法。对10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和负责人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各高中的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走访10所高中,了解到90%以上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数量,高中一、二年级以每周两节体育课为主,开设的体育项目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高考因素的影响,高三年级的体育课开设情况就不是很好,在高三年级的体育课上都不同程度的处于停课让学生复习文化课,或者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只重视了学生的应试能力,素质教育就无从体现,其带来的影响也是将体育教学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具体的问题如下:

(1)体育课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目前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体育课的教学,95%以上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指派专门教师授课。由于教学组织单一,教授内容没有创新,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但又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必须统一授课,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也就影响了体育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体育课程的动力。

(2)体育课教材陈旧,教法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在体育教育中,教材的使用是占很大一部分作用的,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以外,课外还可以用来学习,而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使用的体育教材跟教学大纲都不配套,这就很难让学生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也就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仅教法落后,而且学法也是相当落后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必须尽快加强新教法、好教法的普及和运用。

(3)高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下降。对于体育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泉,通过对商洛地区普通中学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调查,42.8%的学生对体育课都有浓厚的兴趣,23.4%的同学有兴趣参与体育活动,这两项的总和为66.2%,另有33.8%的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或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表明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参与体育课的,这说明了高中体育课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通过访谈了解,有的同学往往只喜欢看体育比赛,并不热衷参与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兴趣,合理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体育。

(4)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减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是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参与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是否通过参与体育达到健身、健心目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下表调查中,每周参与三次以上的仅有19.5%的学生,32.5%的学生每周 2—3次,每周1次的占36.9%,10.8%的学生不固定次数,可以看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离学校工作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他们把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学习上,其次是场地、器材短缺以及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女同学参与的次数明显少于男同学,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他们的参与意识、个人性格习惯有很大关系。从表2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商洛地区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教师的年龄大多在23—30岁之间,这说明在教师中青年是骨干,要以青年为主力为学生服务,发挥青年人得优势。教龄中45岁以上的老教师比较有经验,这样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带动年青人共同搞好教学。目前没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教师,其中本科学历占35.5%,专科学历占64.5%。这说明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学历结构不合理,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

3、教学场地器材投资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校教学场地不足,一个学校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到几千人不等,但是体育场地的数量很有限,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这些主要的场地数量不够,有部分学校没有400田径场。

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就是篮球和羽毛球,在这两个项目上,学校给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还是不够。

四、结论

1、在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高三年级的体育课开展的不够理想,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面对高考压力,学生学习方向转移,所造成高三年级体育教学成效差的结果。

2、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没有创新形式教学,吸引不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氛围中来,所以这也在一定形式上反映出体育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的失败将体育教学变得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商洛地区普通高中体育场馆设施不够完善,由于教育投入资金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器材匮乏,体育设施破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在客观条件上制约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苏家本.巢湖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7(10).

[2] 赵庆铃.南阳市中学体育课边缘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2007(6).

[3] 赵希荣.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8(3).

[4] 王永刚.蒲城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师生互动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7(4).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字】体育教育;分项教学;兴趣

1 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无味,又苦又累,在这种情况下又极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要我学”到课外的“我要练、我要学”。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但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从教学内容着手。学生凭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这体现出自主性,他们会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听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投入体育锻炼之中,对自己选修的项目有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选修课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高一年级实施分项教学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寻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最佳策略。

2.2.2 实验研究法: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确定进行设计、实施分析。

2.2.3 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借鉴成功者经验,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2.4 调查研究法:以测试、问卷、访谈、观察比赛的形式了解学生情况,为本课题提供现实依据。

2.2.5 总结研究法:依据课题研究目的,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类,然后不断完善,改进知道策略。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3.1.1 应当说体育分项教学形式是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的,是适应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的。通过分项教学,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动性,个性创造力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运动技能健身方法的掌握这一对关系也得到初步理顺,促进了学生体育情感的养成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3.1.2 体育分项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自我意愿和发展需要,满足了其兴趣爱好,因而羸得了学生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通过学期结束时的问卷调查表明,85%的学生认为开设体育分项教学“非常必要”,健美操班女生的认同率更是高达93%。

3.1.3 体育分项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改变约束性强的班级授课制,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体育意识,还使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走到了一起,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强化了学习积极性,优化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明,8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选修项目上进步“非常显著”。

3.2 分析

当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是学生运动兴趣发生变化。由于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起初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一段时间后,少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在各项目之间的串门现象,篮球班的学生想去足球班,足球班的又想去乒乓球班等。为了稳定教学秩序和保持各教学班人数的均衡,中途是不允许学生随意调班的,因此少数学生不经老师同意就跑到其他教学班,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发现这个问题后,任课教师加强了点名,串门现象有了好转,但浪费时间太多,练习时间减少。不少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此提出意见,认为需要改进考勤方法,不然太耽误时间。

第二是体育项目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兴趣多种多样,而任何一所学校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3―5个运动项目供选择;为了教学需要,学校有可能对已经选择好项目的学生进行调整,以平衡各项目的人数。对这部分被调整的学生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在第二次重新选项的时候,教研组要优先考虑他们的志愿,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可以培养、改变和迁移的,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引导。

第三是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还不够。问卷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除了学习选项项目外,还“非常必要”和“有必要”学习其它运动项目和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有的学生说,反复练习某一项目会觉得单调、枯燥,很想再学习其它项目或做游戏作为调节。因此,如何安排学习内容,安排多少课时,几个项目又各有特点。譬如乒乓球和足球,运动负荷相差很大,它们之间如何协调等,都需要再作深入研究和落实。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分项教学形式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适应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通过分项教学,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动性,个性创造力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运动技能健身方法的掌握这一对关系也得到初步理顺,促进了学生体育情感的养成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4.2 建议

由于是尝试选项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及时的制定措施去解决,所以有一些建议如下:

4.2.1 按选择项目建立新的教学班,选配班级干部。

分项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项目的选择性,这样势必导致教学组织形式的转换。原来一个自然班中由于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基础的差异性,学生根据课程设置自主选定,组成了以项目为中心的新教学班。如何组织管理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做好的工作,我们尽量引用原来的班干部,着重挑选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和有高度工作责任心的,以及项目技术具有一定基础水平的学生担任班长、组长等职务,做好助手并参与管理。

4.2.2 加强教师的备课。

在教研活动中紧紧围绕本学科项目的特点,注重教研氛围,开展教研课题。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及所反馈的导向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地进行研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做到精益求精,教学计划的制定从年度、学期、单元到课时都要精心安排,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选项教学与身体素质练习并重。

4.2.3 教学手段要新颖。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新颖的教法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激发的情感易于倾向爱好,促使全体学生以积极地姿态、创造性的进入角色,然后发展到自觉表现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总结出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不断提出的要求。这样,我们的路才能更好地向前走下去。

4.2.4 科学的指导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体育学法指导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与辅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中尽量抓住生理、心理特点的普遍性,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差异性,发挥主体的内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2.5 完善考核体系。

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和促进身心发展,而不是象竞技体育一样,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指标,去追求运动成绩和竞赛的名次。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评估与评价,以学习态度和表现、进步程度为主。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慎重地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发挥激励作用,学生才能自发的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采用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改变“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积极主张全面的、有特点的评价学生。通过考核促使学生重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根据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要求,每个项目一般每学期安排2―3个考核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在考试中,不固定具体的考试时间,当学生认为可以达到考试要求时,随时可参加考试,学生对考试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敢于考试善于考试的能力在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措施高中体育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8-02

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渗透,体育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显著,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化教育措施的发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又产生了新的冲击,对于实现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高中体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知识讲解的主动地位,而学生则是处于知识接受的被动地位,由此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感。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改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教育措施主要是指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创新型的教学措施等,以对学生形成激励措施,并促使其强化学习效果,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经过实践研究表明,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进一步加强研究,并促使此种教学模式更好的进行课堂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表现出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当将其推广应用,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1、创设浓厚的体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浓厚的体育教学氛围里,学生能够更好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跟随教师的讲解而进入学习佳境,从而提升课堂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教材知识转换为能说会动的多媒体形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各种体育动作的学习技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信息接收器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游戏,如即兴跳高、跳远或投掷等体育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掌握,从而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提供直观的动作讲解,降低体育学习难度

利用现代化教育措施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动作讲解,将体育动作中的难点分解,以帮助学生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背越式跳高这一体育项目时,很多学生只能够学习到大概,并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精髓,由此导致其在训练过程中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会出现损伤,严重影响到其后续的体育学习。而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动作讲解,将背越式跳高过程中的高难度工作缓慢化处理,以让学生看清楚跳高技巧,同时还能够进行暂停和重放,向学生完整的展现整个跳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动作讲解方法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只能瞬间完成动作的弊端,对于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多媒体播放体育盛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将体育当做一门课程来学习,并没有太多重视,更多的是看重文化课的学习,由此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各种体育项目的了解较少,而有些学生为了减少体育训练,甚至采用逃课的方式来逃避体育学习,由此使得传统体育教学难以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而这与学生及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有密切关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体育盛事,如四年一度的奥运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健儿的奥运精神,并对其产生激励作用,以不断树立体育健身的意识,加强体育学习,满足体育教学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运动会,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及其素质发展要求。

4、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一些技术性高的体育动作,而这些体育动作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示范进行学习,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前,应当针对课堂教学知识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各种动作原理,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动作学习的重要性。如在学习篮球动作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篮球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篮球比赛,并通过慢放、暂停、重播的方式向学生仔细讲解相应的切球、空传、联防等战术性动作,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示范,促使学生能够即学即会,这样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后,也敢于通过实践训练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及实力,从而更深层次的领悟动作要领,快速掌握相应的动作技巧,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结束语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育措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成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技巧,并将其充分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更好的满足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永强.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31)

[2] 黄海燕.利用多媒体优化体育教学[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