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宽中有窄,冷热兼备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话,可能会被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合性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类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收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养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而,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还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希望毕业之后从事股票买卖工作的,可以考虑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经济学专业。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内涵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43-03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通过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许多文件提出,高职教育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指导方针已经很明确,但指导方针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对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人员而言,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把握好专业定位策略的方向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顶层问题后,才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高职教育真正的特色之路。

高职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近二十年,成就突出,但问题也同样突出,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认同度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老问题,除了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以外,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类、商科类专业中,使得高职院校的文科类、商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突出,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此都颇有微辞。这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但这一基本问题在实际层面的解决差强人意,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分析成因,以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战略依据 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确定高职院校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的依据和战略方向。因此,如何分析、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高职专业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探索和总结,应该说高职院校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方向考量是无异议的,问题出在如何做和如何真正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专业定位时,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特点差别很大,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尤其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和中部以及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为两大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上区别非常明显。以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这一类型的专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区域表现出人才需求供销两旺,而在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这类专业多数处于人才就业对口率普遍偏低的状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别以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专业的特点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态特征相吻合,是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ESP;课程定位;教学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实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从事的是金融、商业等对外接触多的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就目前而言,经济学专业英语教学形式化,学生无兴趣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引入ESP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ESP理论及其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ESP理论及其与EGP和双语教学的比较

ESP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和waters(1987)强调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它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前和未来十年的研究热点是:ESP的课程设计如何把涉及某学科或某职业的专业知识、日常交际英语和简化的学科性英语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培养ESP学生参与专业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EGP是通用英语的简称,即我们常说的公共英语或普通英语。它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通用词汇,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也就是大多数运用英语的人都使用的那部分语言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词汇和语法[2]。

双语教学,英国朗曼出版社《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其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即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和专业研究的能力[3]。双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专业能力的提高。

因此,ESP不同于EGP和普通双语教学。ESP的教学重点在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是语言课,但不是过深过细的探究某方面的系统知识,而是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以传播专业知识为目的,英语只是一种媒介[4]。,所以ESP教学是介于EGP与双语教学之间的一门课,ESP教学的内容应是不同学科在专业交际中应遵循的一般规则和通用技能,并将其运用到本专业的交际实践[5]。

因此,ESP教学基于EGP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同时又高于这两者,更加体现了语言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2.ESP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全国高校普遍重视课程与国际接轨,但因为多方原因,造成一流大学多以专业英语学习为主,地方院校大多以EGP和双语教学为主。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查阅,一些西部地区高校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大都明确标明为双语课程,如重庆邮电大学开设的经济专业英语,通信英语,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营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重庆工商大学开设的旅游学概论、金融学、会计学等也大多是双语课程,有的表现为教授专业词汇或翻译,有的表现为专业水平的提高。但是ESP的交际性体现功能不多,达不到国家培养计划的实际目的。

因此,经济学专业英语课程有必要从双语教学专向ESP教学。要实现课程的ESP改革探索,首先有必要进行有效的课程定位。

二、经济学专业英语课程定位的原则和方向

经济学专业英语是面向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定位首先应与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综合类和专业类的大学学生就业方向不同,课程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大学生学的经济英语毕业后很难派上用场,到了相应领域有工作需要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学,所以根据ESP的需求性原则明确课程定位非常必要。综合类大学的经管类毕业生和专业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还是有些区别。综合类的大学经管专业学生就业分布的范围比较广,适应性比较强。而专业类大学如邮电类、医学类、农学类、体育类、艺术类学生就业就有自己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自己的相应领域内。邮电类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情况,根据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通信类,邮电类行业,其次才是金融等行业;而医学类像重庆医科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在各级医院和卫生防疫检验部门工作,综合类大学和专业类大学的就业本身有自己的特点,这就给我们的经济学专业英语的课程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首先,就教材来讲,要建立ESP课程,教材首先要体现能够交际性的特点,同时教材选择能够体现学校定位方向,并注意相关经济学领域信息的前沿性,即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学术动态,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交流层次。

其次,就教师来讲,要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要拥有经济学、管理学、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否则就难以适应经济学知识的日益更新,难以支撑经济学专业英语的跨学科教学。

再次,就教学过程来讲,要营造ESP学习环境,用真实语料,针对综合类和不同专业类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研究课程性质,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营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ESP指导下的经济学专业英语课程定位

1.教材的选择

ESP要求教学内容趋向于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不仅仅是教授一定领域中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而且要能够将其转化和表达应用。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学英语教材中,大多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性,它的主要内容大多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主,根据超星图书馆数据,相关教材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济专业英语(上)、(下)》,外文出版社的《市场经济英语》、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经济英语》等,具体来讲,基本都包括以下内容:what is economics,demand and supply,Price elasticities and demand and supply,cost of production,monopoly,等等,整体上看,都是初级宏微观的内容,并且课后题通常是考察读者的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如“Disscuss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economics of scale at the level of a firm”,方向性不强。部分教师为了体现知识的原汁原味,直接将英文原版教材引进来,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它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剖析讲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里面虽然用了大量案例,但是难以没有突出交际的特征,应该说内容比较笼统和基础,且以上教材大多版本比较老,内容更新不快,而体现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或者以现阶段相应领域经济发展问题为题材的介绍专业知识的教材不多,经济学专业英语教材的修订和更新迫在眉睫。总体来讲,经济学专业英语的教材选择应该突出基础性或专业性,即可以包括经济学一般性知识介绍,或者联系相关领域经济实际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容,究竟应该以何为主,就要看本门课程安排的学期段。

2.根据课程设置安排经济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如果本门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前,如在一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中,这门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应该以经济学一般知识讲解为主;如果课程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因为之前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如果内容仍然以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相当于中文转成英文,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有一定的倾向性,向语言技能性靠齐效果更好。教学内容上可选择的讨论问题就比较宽泛,如专业方向是投资学,就多引入投资学内容,一般性问题如国家的严厉的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中国制造业能否重振旗鼓,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讨论,可以引发大家的积极参与。医学类大学可以讨论中国医药改革的方向等,邮电类大学可以讨论中国联通和电信宽带的垄断问题等。这些都是联系实际的拈手可来的例子,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体现出经济学理论来自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特点。

3.师资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专业一样,经济学专业英语教师基本来自于外语学院,或者来自于经济学专业本身的自有师资。后者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是语言能力不强,难以实现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一定比例的汉语教学的方式,即双语教学,侧重点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而来自于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师,虽然语言能力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侧重于词汇和翻译。这种师资力量的不对称,造成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么偏向双语教学,要么偏向EGP教学,两者造成的结果就是与ESP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基于ESP教学的特点,实施ESP经济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专业和语言水平兼备,提高师资水平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决: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请外语学院的教师执教,但是这些师资要经过经济学专业知识培训;请经济学专业教师执教,但是他们可以通过“送出去”参加英语培训的方式提高英语水平。师资水平是决定ESP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ESP教学理论,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等,目的是通过大家的参与性,提高经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如用团队项目教学法学习,如在Demand and Supply部分中可以设置角色扮演题:You are a student of economics.Some vegetable growers come to consult you about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production plan.Present a 10 minutes talk on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Entirely Competitive Market to them.Bear in mind that you need to clarify the relevant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functioning of the price mechanism in order to guide them in their production plans.这个role-play帮助同学理解微观经济学中需求供给及均衡理论,提高表达能力。大家学到这部分的时候大多数已经对宏微观经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要用英文来表述就需要一定功力。首先要对基本术语和表达了然于心,同时要学会用完整英文表述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需要作图以便于直观了解。这时引入团队项目教学法就比较有效。此教学法需要小组同学有人做编剧,有人做导演,有同学做演员,有同学准备道具,有英语比较好的同学做语言指导,角色可以兼任,目的是把10分钟的情景剧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定要注意的是,同学们面对的对象是农民,所以讲这个理论的时候不能太艰涩难懂,一定要符合大众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就需要查资料,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告诉菜农怎样种植蔬菜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防止谷贱伤农。在这个例子中,要求组长根据小组成员个人特点进行角色分配,并督促大家在课下按时完成任务并组织排练。在上课期间,要说明每个同学所做的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在最后环节进行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及评分总结,此项目活动便结束。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学专业英语在经管类学生知识结构中有着重要地位,ESP教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哑巴英语”和提高学生竞争力问题。随着ESP研究的不断展开和实践尝试,相信我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水平将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段丽斌.国际上ESP的理论研究历程和动态[J].大家.

[2]蒋向勇,邵娟萍.ESP课程教学特征与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3]徐国琴.高校双语教学的定位与改革思路[J].教育探索,2011(8).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5]蒋向勇,邵娟萍.ESP课程教学特征与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世界发展速度加快,我国为了紧跟世界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一来,进入了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化。尤其是在我过进入WTO以后,对外经济进一步开放。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方面,我们必须跟随我过改革开放的脚步,对农业经济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出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世界型人才。

1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原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曾为农业部门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过去,政府主要以直接的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制定并解释经济政策,以经济政策直接指挥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是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适应政府农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经济管理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轻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多地借鉴经济学专业,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

2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门人才。

必修课包括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部分。(1)通修课。通修课24门,58个学分,是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政治、德育、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这方面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科类基础课。科类基础课10门,29个学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计量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科类基础课是对经济管理类涵盖的各专业共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3)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5门,12个学分,是指体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分别是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农业经营学。必修课中的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三个平台的学分比例分别为58.6%、29.3%、12.1%左右。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科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力求丰富多样,内容新颖,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公共选修课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共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即文化素质教育类、生命科学技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与管理类、环境与生态类、数理与工程类、医药与健康类、政法与社会类。要求学生应修满10个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应选6个学分。(2)科类选修课是在学科大类内根据各专业的共性而设置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完善和补充跨专业的科类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基础,至少应修满6个学分。课程分别是:公共关系学、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经济应用文写作、投资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3)专业选修课是体现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至少应修满12个学分。课程分别是:土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畜产经济概论、生态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农经专题、产业经济学。(4)科类方向选修课是学科大类内体现专业交叉、专业融合的4组较为系统、联系紧密的课程模块,一个模块体现一个科类方向,科类方向突破了狭窄的传统专业方向,能够有效地拓宽专业面。为此,学生需在2个以上模块中选修12个学分,且至少在一个模块中修满6个学分。

3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前后比较

3.1 课程类型的设计。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 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2013,10(03):167-176.

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10-2.5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