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例6篇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策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位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结果,对促进新时期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了以讲授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动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知识和自然规律,这样可有效防止教学方式的僵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由于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教育的基本学科,对学生的创造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成熟,探索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教学实践中。目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育考试制度存在弊端,教育观念落后

从某种方面来说,当前语文教学考试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高中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上大学,而忽略了语文综合知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作用。传统语文考试制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出的评价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它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语文教学方式影响着考试制度,而考试制度的建立又对教学模式起着反作用,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严重阻碍着语文学科的科学发展,让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教学活动单纯为考试服务,扼杀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2.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认为是正常教学中的另类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升学、考试。此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严重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认识水平分歧较大。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了解不足,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求,盲目地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教学进程中不管不问,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造成不少学生盲目学习,走了不少弯路。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和协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转变教育理念,完成教学主体转换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理念,完成这一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和体验学生的思想观点,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质疑和表达意见,对学生的创新观点进行表扬,支持他们去探索问题的实质。

2.教师定期培训,提高研究性教学能力

教育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品德,通过建立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语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是促进现代语文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对教师研究型学习科目的培训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维模式深刻变化的过程。

3.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估机制

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通过展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紧密相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分别从教学主体转换、教师教学模式培训和建立学习评估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益的对策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贾佃海.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1,(26).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而诞生的,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适应了初中语文的发展趋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意识的提高。综合性学习模式的出现,适应了这一需求,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动力。因此,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备受瞩目。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教学活动不够丰富。

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时,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课程活动选择过于单一,只是在语文课堂上增加了部分教学场景,并未添加实质性的教学内容,难以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的语言学习时,没有给学生创设巧妙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进行资料收集时,采取应付的态度只是简单的从网络或书籍上进行摘录,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上,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到素材的诵读上,忽略对素材的研究和讨论,并且一旦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往往不再重视收集的素材将其丢弃。此外,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上单一,只是简单的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作文创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题的选择上不够合理,为了应付综合性学习的硬性要求,往往选择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追寻人类起源、探索人类未知等,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只能采用读写的方式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综合能力、课堂掌控能力、课堂教学引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对课程教学的开展都是不可忽视的推进因素。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师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师在综合性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忽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多层次、多层面知识的融合,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时,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几个代表性活动,采取走形式的方式开展相关教研活动,通过表面工作应付上级的调查。还有部分语文教师根本没有开展综合性学习,只是对学生提出象征性的建议,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探讨;其二,缺乏综合性学习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综合学习的开展时,单纯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知识与能力的联系,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综合性学习的专业知识匮乏。主要表现在部分语文教师采用综合性教学的方式进行传统语文教学。

3.学生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其一,忽视语文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对自己的帮助不大。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功利性,不适合当前的语文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是帮助其升学的工具,不需要采用复杂的教学形式。正是学生没有从意识上提高自身的认识,导致学生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忽视其重要性;其二,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不够积极。在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时对学生观察发现,认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性。或许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分依赖老师和教材,错误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从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部分学生不注重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掌握。

二、解决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重视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想推进综合性学习,就必须注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得教师树立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从对于教材的全面的理解上,深入地体会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例如,在人教版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上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不能有效的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因此,需要通过培训,详细地讲解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特点、使得教师系统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内涵。从而能够自主的、熟练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培训掌握一些授课的技巧,以及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2.进一步优化教育的环境。

为了更好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在重视升学的教育的同时,教育的主管部门也要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对于教学,我们通过深入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教材的理解,教法的研究,教案的设计获得全新的体会。进而通过综合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3.转变思想,积极创新。

教师作为传业授课的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真正的内涵和意义,加强综合性教学的培训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参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锻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改革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以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字:化学教学;问题解决学习;元分析;问题表征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20–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从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就是认知操作的一个过程。正如安德森所描述的,问题解决是任何指向目标的认知操作程序[1]。纽厄尔与西蒙从问题的特性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的一系列操作[2]。由于问题解决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对问题解决的描述和界定也不断丰富。问题解决常被理解为是一种能力、一种教学过程、一个教学目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创造性活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式、一种心理活动[3]。

问题解决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这种学习方式以问题解决过程为载体,学习者需要学习怎样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4]。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应是以化学学科的学习作为问题解决的背景,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与教的过程。

在我国的理科教育的研究中,从学科学习的角度探索问题解决学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对“问题解决学习”的探索,包括在概念的使用和理解、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另外,作为理科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亟待探究的议题。本研究试图从当前化学教育领域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问题解决研究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入探索问题解决学习。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化学教学》期刊中关于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问题、问题解决等关键词筛选近十年所有论文(2000-2010),获得67篇相关论文。

1.2 元分析思路

本研究的元分析进程主要依据认知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兼顾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对论文进行分析和解构。本研究的分析模型由“问题提出和表征”、“问题解决”两个单元组成(见图1)。

图1 本研究的元分析模型

在真实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与教的过程中,对于“问题”意义的辨别是尤为重要的。为了明确化学教学中真实的“问题”,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问者的身份。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由于他们所处的问题情境以及话语方式都存在差异,导致“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2)问题的表征方式。既考虑学科存在的特性,也考虑不同的问题表征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问题的有效表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5]、认知方式等都存在着相关。

本研究的分析模型中还包括对“问题解决”模式的确认。要让学生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要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不同的心理模型无疑会决定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心理模型往往出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之前,指导着问题解决的进行。

1.3 统计比较

以元分析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Excel 2003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状况,并思考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 整体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收集的全部文献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显示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文章或内容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占总量的20.9 %(如表1)。这一现象初步表明,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作为理科新课程重要目标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表1 各年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篇数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2000至2010年间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重点在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如图2)。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为14.19 %,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的论文都占16.63 %,教学策略的论文占14.19 %。该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中各个主要因素或组成部分都是目前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文献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化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环节中。尽管对问题本身特性的研究以及学习者问题的认知特性等方面还不是很多,但人们也正将目光转向这些方向。为了进一步了解化学教育领域中这类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特征,本研究在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3 问题的定义和表征分析

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明确“问题”的构成是其首要任务。在本研究所分析的文献中,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者及其问题的特点。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问题解决起始于一个问题的表述或已知的初始状态[6]。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的起始状态。目前,在理科领域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其真实性[4]。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能够促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学习或教学。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大班授课制度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限制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以及提问的质量。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化学课堂还是以教师提问为主。本研究所选取论文中,有49篇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有12篇以学生为主导者,有3篇认为应该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还有2篇未提到提问者。其中,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的研究表明,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配合相应的问题情境,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二,问题提出的学科情境对问题表征的影响。在教师问题呈现的过程中,问题所处的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里的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对应的学科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学习的必要途径,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7]。涉及问题情境创设的22篇文献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2)问题情境的素材;(3)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4)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从各自所占比例(见图3)来看,有关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的研究还较少,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第三,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和转换信息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不同层级的表征。教师的提问方式包括话语内容的科学性以及问题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由于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理论理解的局限性,目前几乎没有研究涉及这个方面。

4 解决问题过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表征,可谓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要面临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步骤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在所选论文中,17.39 %的论文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表明目前教师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以实验为主,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征。17.39%的论文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表明知识体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如表2)。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元认知的控制以及运用合适思维方式的重视程度还较低。

表2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各个步骤所占的篇数

在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指导着具体过程[8],它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所选取论文中研究的教学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指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即提问、解决、反馈。第二类是用具体的化学习题来解释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策略,其中类比、分解、逆推、探究、程序、整体、模型、推理信息、反思这十个策略[9]是比较具代表性的。选取的论文普遍比较重视教授学生和新手教师如何解题,多为教师的经验总结。把问题解决学习过程视为解决练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还有较大的区别。

此外,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模型也决定着问题解决。人的心理机制非常复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3]。所选取的文章中多数强调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约有44 %关于思维的文章认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但在理科教学中,学生心理机能的科学性以及外部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5 研究结论反思

基于先前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问题解决研究的受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第二,问题主要以教师设计为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三,问题解决过程体现化学学科特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当然,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后续研究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本质和特性没有给予很准确的定义,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比较缺乏(如表3),有55.22 %的论文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依据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论文相对较多。看来,研究者所理解的问题解决学习可能还有所偏差。

表3 2000-2010各年论文的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极少有研究用较为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如表4)。多数文章都运用了所谓的案例法,表现为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利用经验解释问题。归纳出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科学性不够,缺乏可迁移性。

表4 2000-2010各年论文的研究方法

最后,关于问题表征、教师的提问话语方式、问题解决心理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在结合目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方面还嫌不足,多数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在问题解决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经验化和应试化,依靠并强化记忆和算法的教与学模式仍然盛行,高水平思维技能找不到生长的土壤[3],启发式的教学难觅踪影。绝大多数的研究依旧把问题解决的策略简化为做题方式,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相径庭。同时,在自我监控和元认知方面的研究颇为欠缺。

总之,化学学科中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9.

[2]张琳瑜.促进问题解决学习CLEs理论研究与实践―以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地理课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5.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8,58,75.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0.

[5]李芳,王祖浩.高中生化学问题表征中信息识别深度差异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8(2):13.

[6] [英] S.Ian Robertson.张奇 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

[7]于淑儿,王存宽,沈兆良.试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化学教育,2002(3):11.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方法;解决建议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09-01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流行和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本文通过对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期发现国内网络英语学习的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展望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一、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综述

就研究视角而言,人们对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培训,侧重于对听、说、读、写、词汇等各种微技能方面的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对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比重较大,而学习策略的培训涉及较少。从微观层面来看,对网络听力学习的研究所占比重很大,而对口语策略的研究甚少。从研究对象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把目标集中在了大学生或成人身上,尽管部分研究论述里并没明确提及研究对象,但在有明确提出的英语学习者中,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英语策略研究的对象以成人为主。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成人的学习自主性强,有运用策略的自主意识。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目前从事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高等学校,研究高校学生比较方便。

二、关于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总的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关于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有人从课前和课后两个角度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策略: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英语语言实践活动,课后利用网络环境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强化听力训练,加强师生互动。这些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调动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协作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为网络教学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学生能接受多媒体辅学,针对多媒体辅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缺乏情感动力、没有交流互动、弱生英语学习思路和方法有偏颇等,英语教师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好人机合作。

研究发现,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减少学习焦虑、大量获取语言信息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仍然大范围地存在。言语焦虑、考试焦虑和负评价恐惧是他们英语学习焦虑的主要方面。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网络自主化学习模式在各高校逐步得以实施,由学习策略缺失引发的学习障碍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文章根据语言学习策略理论,针对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培养模式,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关于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

网络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书面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口头报告、日记、书面对话、回忆研究和电脑跟踪等。其中,被使用最多的是书面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当然,若能同时选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混合研究,则可以更好相互补充,更全面揭示的问题所在,也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我国内学者和研究者关于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既显示了学习策略对网络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揭示了策略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策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在策略的总体使用方面比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频繁,学习效率也相应更高。

四、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我国关于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目前大致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在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覆盖面上,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对单独的情感策略的使用和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研究过多关注网络外语教学某处细节的研究,而对于决定这些细节的重要性、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不够;一些研究过于关注理论探讨,忽略了实践的探索。

2.在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度方面,一些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比较低级的策略,对高级的如思维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的研究深度不够;部分研究的目的性和目标性都不十分明确,设计方案和研究方法也缺乏科学性指导,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少信度和效度,研究略为浅显,量多质少。

3.在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广度方面,对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等几种语言技能的策略研究并不均衡,且重复性研究较多。相比较而言,网络听力研究比较完善,且效果良好,但对写作、阅读、口语、词汇网络学习策略研究在数量上则略显逊色。

4.在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方法方面,目前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问卷调查方法,而其他一些诸如个案研究及混合研究等方法的使用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案设计方面,以横向对比的研究偏多,而对反映学习者策略使用能力的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不够。最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时也被强行分离、独立进行,研究方法略显单调。

以上列举的若干问题是当前我们在网络英语策略研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在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意识地改进或避免,必然会将我国的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推上一个新高度,从而推动我国网络外语教学研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开展。

以上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寻找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诸如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等适合网络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方法。目前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分析、评估、实践和思考,建议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可以成为开展网络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可行方法之一。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存现句;语法;对比;习得

一、引言

存现句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1]从语法的角度看,存在句同时又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句式,加上语义本质的限制性和他们的语用性,存在句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2]且这些方面的成果很多。 本文拟就国内自从1996年以来对英语存现句的研究做一综述。

二、英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

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焦点。戴曼纯、崔刚[3]分析了英语存在句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确指性与一致性。认为,确指性和一致涉及句法及非句法因素,诸如语篇、情景等,不可能只从某一个角度对它们作出一个系统全面的解释。戴曼纯[4]探讨了英语存在句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文中详细综述了生产语法学家,尤其是乔姆斯基对THERE的研究。但是,结论认为,还有一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是最基本的句法属性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一致问题和副主语的确指问题均未在这一框架内得到很好的解决。

有关存现句中虚词there的解释在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玉柱[5]专门对存现句中的THERE研究进行了回顾,从there作为格传递者到there作为位置填充成分,再到there作为LF词缀。文章指出这些分析方法能部分的解决一些问题。但都要各自的一些缺陷。文章最后提出,“在没有方位地点词组出现的存现句中,there作为独立论元出现;在有方位地点词组出现时,there作为该方位地点词组的LF层面上的同标共指成分。”熊仲儒[6]在回顾格理论的发展中指出,近年来,Chomsky从THERE是LF上的词缀说又回到狭义句法处理格问题。Chomsky的近期处理减少了格的神秘性,比把there假设为LF上的词缀更易让人接受。但还是遗留了不少问题让人探讨,比如说there的句法地位是什么。

潘海华、韩景泉[7]对英语存在句的THERE的语法地位给予新的解释:存现动词语类选择一个双层小句结构作补足语。其中,表存在实体的DP与表存在处所的词语先构成内层小句;然后该内层小句充当逻辑谓语以虚词there为主语再度构成外层小句。由于格的原因, there从外层小句移到时态句的spec-TP位置,依靠指示语—中心语结构关系进行特征赋值,将there的语义无解格特征以及T的语义无解人称、数量与EPP特征一并删除。

这样,就对格的问题和一致性问题有了很好的解释,“DP由于和表场所的短语构成一个主谓短语做谓语,所以,它就不存在赋格的问题。而该谓语与there存在着数的一致性要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there与DP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要求”。

对于存现句中的动词的研究,赵彦春[8]澄清,把存现句中的动词一概当作作格动词是错误的。文章通过对作格动词的分析,指明Burzio和其他存现句研究者对作格动词的误解,并指出,英语存现句中的动词大都不是作格动词。概念的澄清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英语存现句的认知研究

英语存现句的认知研究是学界目前热点问题之一。梁锦祥[9]把存现句分成指向性和存在性的,并重点分析了指向性结构,将这一结构分为四部分,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张克定[10]对there结构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运用图形、背景关系解释英语there-结构,文中提出一个假设,即英语there-结构是一种触发语+过渡+图形+背景结构,其中的there为触发语(Trigger),动词为过渡(transition),之后的名词性短语(nominal phrase, NP)为图形(Figure),表示时空的短语(phrase of space/time)为背景(Ground)。张克定[11]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呈现性there-构式中信息传递的状态做了认知解释。在呈现性there-构式中,PVNP和时空短语分别为图形和背景,前者以后者为参照而得到突显。这就从认知上解释了该构式中的PVNP所传递的信息为什么不能完全是旧信息,而必须是话语新+听者新信息或话语新+听者旧信息。郑银芳[12]探讨了there be结构的产生、发展和语法化的整个过程。

四、英语存现句的功能语法研究

张绍杰,于飞[13]概括了存在句的话语功能,有话题导入,情景信息设定,话题列举,否定话题存在,断言结论或展望。同时,介绍了功能语言学者韩礼德,汤普森和黄国文的对THERE结构的主位分析的观点。王勇特别对存在句中的there的进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从三个纯理功能的角度通过分析其在不同功能结构中的作用。文章发现,尽管there在存在小句的经验意义中无参与者角色,但它在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一、它的人际意义是充当小句的主语,对完成存在小句的交际功能不可或缺;二、它的语篇功能是和存在过程一起充当主位加强成分,凸现和强化存在物作为主位的语篇意义。邓仁华[14]回顾和比较了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的存在句研究,指出Halliday、Fawcett、黄国文、Thompson 和黄国文的存在句主位分析中的问题或不足,并尝试对存在句的主位分析进行一些补充和完善。

五、汉英存现句的对比研究

金积令[15]将汉英语存在句的相似之处归纳为四个方面:信息结构、动名词短语线性秩序、语义功能及话语功能。金文还认为汉英语存在句有四大不同之处。余国良[16]从语表结构、谓语动词的类别及存在主体的语法特征三个视角探讨了英汉存在句的异同;韩景泉[17]、李京廉、王克非[18]从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存在句的不同之处。

六、英语存现句的习得研究

(一)实证研究

戴曼纯、梁毅[19]借助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特征核查理论和语段推导理论分析存在句的句法特点,用实证调查揭示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在句的情况。朱武汉[20]在普遍语法和子集原则的指导下对含有兼语的存在句的习得情况进行研究。

转贴于 戴根据句法运算的难度解释了各种句型的习得顺序差异。认为句法运算步骤越少的存在句,学生掌握程度越高。实际上,当一些成分成为固定的词块后,可能会出现运算简化现象。如there’s这种缩略形式。并且,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也不太会考虑句法运算步骤。笔者认为对于这种习得差异,完全可以用标记理论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

朱文在范围选取上只选择了含有兼语的存在句的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不能完全得出存在句习得的全貌。

(二)语料库研究

黄冰[21]、黄冰、何安平[22],孙静、赵雪爱[23],刘爱军、张会平 [24][25]等对中国学生使用英文存现句从不同角度与本族语者使用情况做了对比研究。语料库研究集中对比了中国学习者与英语为母语者在句型结构使用方面差异,也有总结中国学生使用句型和语法错误等方面的规律。但是,从语义,语用等多方面结合研究的偏少。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对英语存现句二语习得的借鉴

杨素英等[26]考察了以英语(印欧语系)、日语、韩国语(阿尔泰语系)等不同语言类型为母语的学生习得汉语存现句的状况。此类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语言类型和语言习得规律之间关系的了解。同时,可以将以英语为母语的习得者学习汉语的规律与以汉语为母语习得英语的规律做对比,这样可以加深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七、结论

除了笔者所列举的以上重要的方面,当然,还有从语篇、英汉翻译等角度研究存在句的。存在句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所有语言中共有的表达方式,深入研究存现句,对语言类型学、二语习得有着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Frezz, R. Existential and Other Locatives [J].Language, 1992 68(3) :553-595.

[2]高文成,张丽芳.英汉存在句结构的定量认知对比研究-----以BNC和《围城》为语料 [J].外国语文, 2009(4).

[3]戴曼纯,崔刚.英语存在句研究二题确指性与一致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4]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存在句研究[J].外国语, 2001(1).

[5]唐玉柱.存现句中there 现代外语 2001(1).

[6]熊仲儒.存现句与格理论的发展 现代外语 2002(1).

[7]潘海华,韩景泉.虚词there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 当代语言学 2006(1).

[8]赵彦春.作格动词与存现结构症结 外语学刊 2002(2).

[9]梁锦祥.关于指向性THERE 结构 山东外语教学 1999(3).

[10]张克定.英语there-结构的认知解释 外语学刊 2007(2).

[11]张克定.呈现性there-构式的信息状态与认知理据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1).

[12]郑银芳.There be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13]张绍杰,于飞.英语存在句信息传递再探索一兼与谷化琳先生商榷.外国语,2004,(2).

[14]邓仁华.存在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外语学刊,2007,(5).

[15]金积令.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外国语,1996,(6).

[16]余国良.英汉存在句的比较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17]韩景泉.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 现代外语,2001,(2).

[18]李京廉,王克非.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5, (4):350-359.

[19]戴曼纯,梁毅.中国学生的英语存在句习得研究[J].外语研究,2007,(6).

[20]朱武汉.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习得之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1).

[21]黄冰.中学生There BE句型使用情况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第8期, 2005,11-14.

[22]黄冰,何安平.中国大学生There BE 句型习得初探[J].现代外语,2007,(1).

[23]孙静,赵雪爱.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使用者对于存现句使用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4]刘爱军,张会平.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存现句肯定式的使用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5]张会平,刘爱军.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作文中存现句否定式的使用特征-一项基于中外写作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6]杨素英,黄月圆,高立群,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07,(1)59-70.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学习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出现在美国,并对我国中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我所在的学校近十年每学期都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我也指导过很多学生,辅导的课题多次获奖。同时我是我校研究性学习展示的评委,对我校学生所做的课题有直观的接触。但我仍然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够,所以我以研究性学习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能与我的教学相结合。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法是有矛盾的。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种学习活动来推广,而又不改变现有课程、教材体例,必将给我们负荷很重的基础教育增加新的负担。所以在目前,以主动积极态度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同学不多,大多数同学抱着混学分的目的参与,研究课题小组成员良莠不齐,课题完成质量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应该承认我们的学生并没有一种天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才能,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非常重要。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是责任心所致,和正常的教学工作没有关系。教师自身对研究性学习也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运用,对指导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专业储备。所以研究性学习进入中学,形式上师生都参与了,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在我校教育中扎根,我想这种现象不是孤例而是有着普遍性。

具体到我校而言,目前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做研究性课题时间紧张,所以课题研究不充分,抄袭或生搬硬套资料或观点的低质量课题屡见不鲜,课题研究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不能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所选课题很难驾驭,或与教材关联很少,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受到影响。在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做课题功利色彩过重,能选拔到学校参评的课题很重视,对于普通课题则草草了事。学生在研究性课题展示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这也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要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