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例6篇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1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校;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制度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内,为了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科研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体育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行为等多个方面内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在正确指导原则的引导下,采用严谨、多样的方法,围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精神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主要包括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宣传及体育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

1、 高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

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包括高校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建设、体育雕塑和体育宣传栏的建设以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建设等多个方面。

首先,高校校园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及体育器材的建设,是开展高校师生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基础条件。良好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条件,能保障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高效、顺畅、有序进行,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维护。因此,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建设,是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前提。

其次,高校体育雕塑和体育宣传栏的建设。体育雕塑和体育宣传栏的建设是弘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的体育雕塑和体育宣传栏建设不仅能激发高校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第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网络,不仅是信息社会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和弘扬提供的一种有效现代化工具,也是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一种新方式,是高校师生获取最新的体育文化理念的一个有效窗口。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必须关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建设问题。

2、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也是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术水平、执教能力、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并进一步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与本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具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体育师资队伍,并采用现代管理手段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教育教学观念紧跟当代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从而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特色。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其精神层面上指的是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沉淀、整合提炼出的反应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综合。高校校园的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要想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管理层及教育者要树立对体育价值的正确认知

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工作,高校管理层及教育者首先应对体育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明确体育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能力,还包括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加强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意义,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工作,必须加大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在进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时,可采用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来说,常见的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条幅宣传、文字宣传、网络宣传、讲座宣传、活动宣传。宣传栏宣传指的是将高校的宣传栏作为宣传阵地,进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方式;展板宣传指的是采用宣传图版,将要宣传的内容挂在校园指定的各个位置,从而达到宣传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目的的宣传方式;条幅宣传,指的是采用在校园内特定位置悬挂与弘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相关的条幅进行宣传的方式;文字宣传指的是通过印制体育小册子、体育手抄报等方式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进行宣传的方式;网络宣传则指的是利用校园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加以生动形象宣传的方式;讲座宣传,则指的是通过邀请体育领域内的专家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进行解读、阐释,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的宣传方式;活动宣传则指的是体育活动、体育文化展等方式进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宣传的方式。由此可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根据本校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组合运用。

除此之外,在进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具体说来,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工作必须遵守:指导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效益性原则以及反馈性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成效。

3、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弘扬科学的体育精神

要想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推进体育的实践教育,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科学的体育精神的弘扬。在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如: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竞争开拓等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可在组织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落实。例如:可通过体育竞赛加强公平公正、遵规守范精神的教育;通过团体性质的体育活动,加强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等。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是介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的一个中间层面。它通过人的一定的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加以呈现,涵盖体育规章制度、高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组织等多项内容。

1、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首先要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制定完善的体育制度

目前,我国教育相关部门颁布了多想体育法规,如:《学生健康体质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在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时,应首先贯彻落实这一系列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体育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以便使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

2、 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应健全高校的领导机制

健全学校的领导机制,是保障高校各项体育工作顺畅、有序进行的前提。因此,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必须健全学校的领导机制,建立一个由学校体委、团委、学生处以及体育部为主导,以各个院系体育部、学生处、团委为基础的完善领导机制。

3、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工作,需整合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关注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并对其加以相应的规范

(1)体育课

体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时,还要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传承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必须对体育课的组织进行有效的规范,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上课出勤等都要严加管理,保证课堂内容的乐趣性,教学组织的连贯性、科学性。

(2)高校体育文化活动

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文化节、武术节等。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持续时间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比较多,在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体育特长、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和魅力,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的激发、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特点、有利于本校体育文化特色弘扬的文化活动方式,并对其加以科学有效的规范,使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3)体育社团

目前,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体育社团或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定期举办体育活动,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活动期圈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体育社团的作用,科学、及时的对体育社团的组织方式、运行模式、经费管理、活动开展等做出相应的规范,力求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有序的、健康的、规范的体育活动参与平台。

(4)竞技体育活动

高校校园经济体育活动的举办和发展,能够很好的调动本校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热情,从而带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竞技体育活动范围十分广,涵盖了诸多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这些竞技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所引发的关注更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加强和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的工作中,要注意关注高校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发和创新 ,而且尤其要关注有利于弘扬学校特色、民族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竞技体育运动,并在保证高校竞技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组织开展程序的规范,以保障其高效、有效、顺畅进行,实现健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目标。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长期地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加强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上思考体育文化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以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通过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内心深处受到体育文化的感染,深知体育锻炼将给自己带来的宝贵财富,自觉地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另外,这些年来学校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大,经费开支少,忽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导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受阻。因此,健全领导机构和体育经费保障是各项工作畅通的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体育教学部全力以赴,学生组织、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具体落实,共同努力,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 2004(09).

[2]朱柏宁. 校园体育文化探析. 体育与科学[J]. 1999(02).

[3]王艳云,左成. 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 2006(09).

[4]解毅飞,刘旭.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简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 1995(S1).

[5]潘丽萍. 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 体育文化导刊[J]. 2002(03).

[6]宋军,邓艳艳.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与终身体育.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5(04).

[7]陈媛媛,炊遂堂.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 2004(04).

[8]李宏,朱晓武,华静.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0(02).

作者简介: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媒体 媒介文化 校园媒体人

一、比较研究视域下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在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繁杂、各活动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高校如果缺乏校园文化活动整体运作的长远思路,将会导致“经营”混乱无序,这无疑是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品牌”策略的巨大震撼力在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上已经不容置疑。

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是学生工作的内在价值、发展理念和外在竞争力的体现,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为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全国及各省相应推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评选出的校园文化品牌虽各有特色却都体现了这样的共同点,即:“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彰显个性,体现办学特色”、“参与面广,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如同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生命力一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也很有生命力。通过对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可以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练和广泛认可,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求。

以获得浙江省优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校园文化品牌为例,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有着以下特点:

1、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校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现大学精神的。如浙江大学

“重走西迁路”,浙大人从回顾中感受百年风雨铸就的大学精神,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把西迁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营养和不竭动力。

2、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浙江传媒学院“用礼仪点亮生活,让文化涵养心灵”的“礼仪文化”、浙江理工大学的“T台文化”等都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办学特色。

3、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服务社会的特色,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农林大学开展的以规划“绿色校园、绿色农村”,传播“绿色文化”为主题的“绿色家园”活动,既有时代特色又体现了农林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普适价值观的。如温州医学院提倡关爱弱势群体的“特奥”志愿服务文化。

5、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生生长需求出发,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既锻炼他们的才智,也满足了他们成长中的需求。如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飞扬三月”女生节“倡导人口文化,引领女生成长”。

二、校园媒体及其影响力

校园媒体是高校校园内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是广播、报纸、电视、期刊、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介在高校校园内的运用。广义上的校园媒体还包括:海报、横幅、橱窗、宣传单、移动宣传车、壁报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这一新兴的通讯工具作为第五媒体开始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并因其具有即时、便携等特点迅速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喜爱。校园媒体从诞生以来一直是身处高校院墙之中的师生员工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即便是信息沟通方式多元化,社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园媒体依然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每天定时响起的校园广播、引起热议话题的校园论坛、公布校园活动的海报和横幅、内容丰富的壁报都是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也丰富着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

三、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效用

1、校园媒体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组成部分。

校园媒体本身即属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即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媒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一贯坚持的精神理念、信息采编准则、编辑记者的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以及与受众的良好关系等。 校园媒介文化的党性、先进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某种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同时,校园媒介文化的变革、创新与发展趋势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向。校园媒体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媒介文化的建设,为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2、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校园媒体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马克思在阐述新闻理论时就曾说:“报刊活动的目的是经常而深刻的影响舆论,报纸是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 校园媒体在对校园文化品牌的深入理解、评判和反思中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使文化内涵得到认可和接受,进而培养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方向发展。

3、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宣传作用。

校园媒体是展示校园文化品牌的一个窗口,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独特内涵,向社会校园文化品牌的动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4、校园媒体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主体的素质培育创造了条件。

校园媒体的根本任务是紧密围绕学校党委和行政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这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所要达到地目的是一致的。

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多种多样、图文并茂,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便于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进行生动形象地报道传播和理性分析提升,使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培育作用。

霍克海默说:“收音机和电影决不亚机和枪炮的作用。” 而且校园媒体几乎没有市场的压力,这就使校园媒体能在发挥各种媒介的先天优势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其内容的高质量和理性化,发挥师生继承和创造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达到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作用。

6、校园媒体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历史记录者。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周都有新进步,每月都有新成绩,每年都有新总结,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都通过校园媒体予以报道和记载。校园媒体始终都在忠诚地记录着校园发展的点滴,是校园文化品牌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四、新形势下校园媒体在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1、社会媒体多元化的形势下校园媒体的发展困境。

校园媒体网络多元化,公众舆论更加分散。短短时间内,校园除了传统媒体,有线网络、手机、3G甚至是4G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扑面而来。学生对网络和手机的使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尤其是手机上网功能的实现和微博这种即时信息渠道的使用,自媒体时代到来了,学生本身甚至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且速度更快、途径更便捷。传统的校园媒体突然间变得失去了吸引力,在高校这个相对独立的传播空间里,师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并且四通八达。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使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选择信息的行为自主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获得独立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任何媒体想轻易取得“霸权”地位,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各种教育或者文化培养已日益困难。

2、在对校园媒体的整合中主动适应运用新的媒介形式。

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使得校园媒体依旧成为对广大在校师生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必须在实现现有校园媒体整合的前提下,主动适应运用新媒体。

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同媒介也有着各自的宣传侧重点和不同的宣传效果。校报是高校的机关报,因其非线性传播的特点,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和对重大事件进行评论,缺点是信息量小、出版周期长;校园广播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简短的优势,亲和力强。其缺点是受众范围有限,播出时间短,以学生为骨干组织力量,节目质量受到影响;校园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加,但是由于制作经费较高电视媒体尚未在高校内普及;校园网络因具备了随时更新、流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但建立完善的网络站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各高校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上有很大不同。其他形式的校园媒体,如海报、宣传栏、宣传横幅、壁报、宣传车等往往就单一事件、特定主题进行宣传,信息性强,但是由于局限于一定的宣传场所,宣传范围有限。如何更好的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就要将现有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和联动,不同的媒介确立自己的宣传侧重点,通过联动报道,使其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宣传报道立体化呈现。

当下,手机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沟通联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优势明显,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和信息,而且覆盖面广甚至可以涵盖在校的所有师生员工,这就打破了传统校园媒体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将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平台,建立属于自己高校的手机无线网络群,通过手机即时的进行信息传播成为高校在校园媒体建设中的必然选择。手机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优点还在于,其内容既可以是简短的活动通知,也可以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手机报,因此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在对校园文化品牌宣传中大有用武之地。

五、加强校园媒体自身建设,服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1、保障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必要的资金注入是保证校园媒体能够高效运行的首要条件。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一样,只有在一定的机器设备到位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运行,同时,宣传设备的好坏与宣传效果的好坏一般情况下成正比例。可以试想,校报发行范围的大小、发行数量的多少,校园广播的线路铺设、播音系统的质量,宣传海报的精美程度,宣传橱窗的更换频率,校园网络的速度和设置的完善程度等都与投入的经费相关,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宣传的效果。购买必要的机器设备完善硬件建设,是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的物质前提。此外,每年还必须设置专项经费以用于设备的维修和系统的升级。

2、注重业务培训,提升软实力。

在校园媒体这个群体里,扮演着校园媒体人身份的除了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之外更多的则是有着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而除了专业院校和较大规模的综合类院校外,一般高校没有播音、主持、传媒甚至是新闻等专业的学生,因此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骨干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腔热血,干劲有余,专业不足。从事校园媒体管理工作的老师也不见得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这就会出现几个没有专业背景的指导老师指导一群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这些从事着校园媒体工作的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进行专业进修的空间,可以“请进来”即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从事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来校为其做专业培训和讲座;也可以“送出去”即送其到多到社会媒体和其他高校媒体去交流经验,多去参加由高校或专业协会举办的业务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知名社会媒体人来校做嘉宾,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增强了校园媒体的凝聚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良、干劲充足的校园媒体人是加强校园媒体建设的软实力保障。

3、完善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校园媒体人。

高层次、高品位的媒介文化反映了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这需要通过媒体业务人员的行为标准来体现。校园媒体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和采编制度。报刊需要加强培养学生记者的写作能力、采访的语言能力;广电媒体要着力打造 “名记者”、“名主播”,使这批人成为有力的“舆论领袖”,增强和提升校园媒介文化的丰富性和影响力;校园网络的编辑记者必须提高对网络媒体特性的认识,对互动论坛要制定语言行为规范细则,还需要培养正确处理“网络冲突”等方面能力。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校园媒体人队伍,才能保证以实际行动培育和展示优秀的校园媒介文化从而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蓉.校园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卷第4期.

[2]丁柏铨,王雄,董秦等.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构建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不仅承担着提供优质教育的职责,还应负有为学生营造和谐、安全学习生活环境的责任。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只有构建好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才能充分确保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1、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埋头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生源是否优质,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管理理念落后。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校园管理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管理的思路和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管理而言,也应坚持和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应建立为师生服务,从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安全管理理念。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安全管理部门虽然存在,但其作为辅助部门很难得到足够重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就给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带来诸多障碍。校园安全管理必然要得到人力、物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存在安全管理人员短缺、技术防范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多数高校往往在发生一定影响恶劣的校园安全事故后,校园安全问题才会引起足够重视。

3、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目前,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职能不明确,政令不畅通等原因致使这些制度无法贯彻执行,大都流于形式。往往多数人认为,校园安全就是学校保卫部门一个机构的责任,在教学单位中得不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缺乏全面有效的制度措施保障全员重视、全员配合。

4、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愈浓厚校园环境愈安全,越发有利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宣传和教育,高校校园安全知识宣传存在渠道少、方式单一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尚不足以使校园安全知识人人皆知。现在一些高校管理部门也会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一些校园安全宣传的展览、讲座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到宣传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宣传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二、全方位构建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对策

高校校园安全绝不是校园内某个管理部门或者某几个管理人员的事情,要做好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协调好各方力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一个全方位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1、以人为本,确立系统、和谐的系统化安全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重要性,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对学校师生的尊重与关心,努力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由“行政命令式”向“服务型”转变。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增加政治安全服务、治安安全服务、安全教育服务、安全防范服务和窗口服务的功能,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塑造良好形象,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

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校园安全水平。主动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使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内部形成有效合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安全管理部门内部的凝聚力,确保其更好地为校园安全服务。

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还应以系统化、精细化为目标。只有确保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系统化、精细化,才能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切中要点、抓住关键,全面梳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全面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防控体系。

2、有效整合,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创建专业化的安全管理团队。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人力防范肩负着重要任务和职责,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加强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教育,强化其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增加投入,加强物防设施建设。物防实施是校园安全防控的一道关键防线,高校应该增加投入,在校园内合理配备物防措施,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提升校园安全系数。在建设好物防设施的同时,还应当配套好相关管理制度,保证物防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引进技术,建立全方位智能化的技术防控体系。技术防控作为人防和物防的重要补充,在校园安全防控中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将先进科技引入校园安全管理,建立校园安全监控枢纽,构建一个以防盗报警系统、电子巡逻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智能化的技术防控体系,以适应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3、营造氛围,加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完整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设置、编排、师资力量的配备和课程的考核等,力求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安全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将安全教育付诸于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实践让其更好地领悟和掌握安全知识。

依托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安全宣传阵地。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可以依托社团活动,将安全文化宣传和组织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社团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安全文化传播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开拓安全宣传新渠道。在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宣传过程过,不仅要利用好传统的媒介和平台,还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移动网络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扩充校园安全文化宣传阵地,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创立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武育.高校校园安全的几点思考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2] 刘兵.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3] 郭永强.试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预警机制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04).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环境;营造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环境的优化)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是指高职院校内与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教育因素的一部分,在高职生品德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特征

1.1.1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力始终指向学校的培养对象——高职生,并以影响和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

1.1.2作用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由各种与高职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事物所构成,诸种构成要素并非机械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并共同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系统整体效应。

1.1.3教育方式的隐含性。这是环境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外在的明确要求,而是设置一种场景或氛围,让教育对象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目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认同,自觉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1.4教育作用的双向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人工创设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对德育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主要力量,使环境反过来对德育对象施加更为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与德育对象的能动选择

为了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环境的营造必须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强化环境有效影响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高职生对于来自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具有能动选择性,这种能动的选择表现为积极的接受、或消极的抵触,甚至有意识地摆脱些环境的影响,转而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3校园文化与德育环境的关系

1.3.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德育环境作为培养高职生品德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构成要素是高标准的,即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高品位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来讲,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用正面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来影响学生;从形式上来讲,要与德育内容相适应,既保证内容的实施,又易于高职生接受,即要有可控性与系统性。

1.3.2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高职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绿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所构成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只有当一定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2.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高职院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要求)的关系。

3努力营建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3.1必须确立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

3.1.1必须牢固确立党对宣传舆论的领导。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关键。

3.1.2必须牢固确立育人意识。宣传舆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使高职生真正处在学习成才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宣传舆论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弘扬宣传舆论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充实宣传舆论的内容。

3.1.3必须认识宣传舆论环境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对宣传舆论环境的营建,要以建设为重点,把宣传舆论工作列入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正确处理宣传舆论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常抓不懈。

3.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对宣传理论研究,主要是重视对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环节、宣传客体,宣传效应的研究,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3.3树立学生典型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从而为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增添光彩。

3.4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重视对传播渠道的监控。加强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管理,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党和政府对宣传舆论工作领导的必要保证。

4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1和谐人际关系环境的特征

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具有真诚性、情感性、愉悦性和熏陶性四个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能起到某些课堂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4.2.1坚持以人为本。

4.2.2理顺各种关系。

4.2.3重视情感的培育和投入。

4.2.4继承传统文化。

4.2.5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5

【关键词】小学校园 人文教育 环境 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64-02

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如何建设好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已成为目前所有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在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借鉴多个校园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与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散发魅力园林景色、再创辉煌教育成果"的新型小学校区。

我们通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提出了一点思路,在此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供参考。

一、行为培养方面

培育以人为本、合乎规律、引领发展的理念文化;培育行为文明、健康高尚、严格自律的行为文化。

1)领导行为文化。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高品位的职业境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远的战略眼光、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学习与超越的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2)教师行为文化。一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二是强化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三是搞好校本培训,建立统一的业务学习制度,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四是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求发展;五是加强教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评比。

3)学生行为文化。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强化学生习惯养成;强化各类活动礼仪、仪式规范。鼓励孩子学习古典行为文化,多涉猎古诗文,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培养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科学世界观。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鼓励孩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

二、文化宣传方面

创办我校的校刊,宣传我校的教育文化。校刊主要从老师学生行为规范、传统文化学习、校园各项事业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入手。初期可以小范围印刷传播。后期网站建成之后,可以转换为学校新闻,在学校网站上。

创建学校网站,加强学校网络媒体宣传。网站始终坚持以"围绕大局、服务师生、改革创新"为办网宗旨,形成以新闻报道、新闻专题、图片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闻网站。

在新闻宣传报道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不断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使新闻网更好地为学校老师和同学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内外友人全面了解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学校宣传某些政策或学校需要申明重要信息的时候,通过网络公布信息,将会更加便利、快捷地促进学校的宣传工作。

三、校园环境美化方面

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指校园内以启迪和教育学生为目的的文化建筑小品(如雕塑、壁画、碑记、亭榭、校史展品等)、宣传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广播系统)、人文景观(如校友亭、同学林等)的建设管理。文化设施的建设必须纳入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中去,与园林建设同步规划和定位。文化设施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和富于责任感、献身精神的熏陶。文化设施的建设还应该反映息县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当地优良文化的宣传教育者。

校园外部可以增设栏目报亭。通栏标题可以是六个板块:"师德规范"、"校长寄语"、"教师誓词""温暖的大家庭"、"名师风采"、"学生风采"。也可以征订一些适合老师、学生就读报刊,张贴在报栏。

校园外部还可以增加若干名人雕塑,增加学校人文气息。校园外部可以根据条件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充分发挥我校的文化特色,完善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处文化长廊。各办公室、教室的规章制度张贴上墙。更换、补充各教室内外(包括墙面)里已经陈旧的名人名言、国旗、伟人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保证办公室每个房间都有绿色植物。

四、小结

在校区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搞好校园文化的硬软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传统文化共享的平台,提高师生的素养,为学校未来上升发展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通过这一建设来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集聚精神和力量,从而带动学校建设和师生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小学教育再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海霞.边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以二连浩特市第三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孙俊梅.乌海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陈友水.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课程・小学 ,2013,(11):105-106.

[4]赵桃艳.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5):259.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6

论文摘要:“平安校园”建设是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这项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本文从“平安校园”建设的意义出发,通过对“平安校园”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的分析,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平安校园”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保障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中国的“平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平安校园”,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作为一名身处第一线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就“平安校园”建设谈几点拙见,权作探讨。

1.“平安校园”建设的意义

从国际大环境看,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政权的颠覆,始终在对我国高校进行着渗透。随着中国不断走向开放,中国高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已与国家安全形成直接关联,创设平安的校园环境是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从国内大环境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大学有近2千万的在校学生,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各类学生的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各类学生伤害事故有2000多起,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这样一些现实情况,“平安校园”建设理应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向更高目标发展并保证这一发展的必然需要。“平安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1建设平安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社会由众多单元组成,只有各单元平安和谐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高校集中了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1.2建设平安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平安校园正是这种要求的根本和基础。

1.3建设平安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为了高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不仅使全校的师生员工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4建设平安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平安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正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环境。

2.平安校园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平安”二字,在《辞海》上的解释为“安好”。如全家平安。其应由《诗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引申而来。“安”为安全、安稳;“平”为平坦、平定。“平安校园”与“建设”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基本含义上看是指在政府及学校各级的倡导和努力下,通过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设置和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使这种校园环境得以保持,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状态追求。简而言之,平安校园就是一种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校园运行状态,从这一基本含义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平安校园的特征性指标,至少应包括稳定、秩序、理性、和谐四项。

稳定是相对于动荡而言的,即平稳、安定。首先,稳定不是仅指校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稳定,而是指高校的整体稳定,包括政治稳定、教学稳定、校园生活秩序稳定、人心稳定等;其次,稳定不是静态的、凝滞不动的稳定,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僵滞不变的状态,而是指其结构在运动中保持某一固定形式和基本一致的适应方式。

秩序即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有序意味着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校园秩序是校园各个有机体在运行变化过程中,其内部各个方面保持相对平衡、稳定和协调的状态。无序则意味着上述状态的破坏,意味着偶然的、混乱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渗透到了校园生活之中,广大师生在混乱无序的校园环境里不可能有安全感。

理性,是人们主观认识力、分辨力、感受力、控制力的集合。在平安校园建设上倡导理性,实质上就是增强广大师生的是非善恶分辨力和行为控制力,减少或消除情绪化的盲目冲动,通过理性沟通,诚意地进行讨论和协商,交换意见,遵守法规,遵守以理服人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惟“理”是从,从善如流,以达到共同的认识,并据此共识来处理事情和治理学校。

和谐,意味着人际关系的融洽、宽松和团结。主导高校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广大师生应从发展需求的高度审视处理自身发展的关系问题。和谐校园将是稳定、秩序、公平公正及其基础上的理性化社会的集中境界,是平安校园建设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平安校园建设创制的是一种校园环境状态,追求的是学校稳定发展和广大教师安心于教学,广大学生安心于学习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高品质目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以上的四项并非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部指标,而是基础的、典型的、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具有前提性、指示性和代表性。

3.如何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当前,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3.1要抓认识,在思想上努力克服“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克服“理论上重视,实践中忽略”的现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我国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稳定是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条件,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平安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自觉把本部门工作放在建设“平安校园”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开展、去提高,找准本部门开展平安建设的切入点,从履行本部门职能职责出发,努力从源头上抑制和消除产生各种不平安、不稳定的因素,共创校园平安大局。三是克服“消极应付”的情绪,树立有所作为的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充分认识到,与平安建设相关的校园建设安全、师生安全都是一个高校综合水平的反映,是一个高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3.2要抓机制,在构建上建好四个机制

一是权责一致机制。要建立起学校引导、部门实施、全校师生参与的平安校园建设的立体三维模式。建立此机制要放手调动基层组织的作用,在赋予充分权力的同时,形成上下级责任的连接。二是权利保障机制。平安校园建设从现象上看是学校主导,但真正的决定力量在于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生权利的保障制度和救济渠道,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三是治安恒定机制。校园治安问题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直接问题和基本衡量指标。要把校园治安管理变短期的管理为长期的管理,变被动的管理为主动的管理,减少校园各类案件的发案率。四是道德宣化机制。当前我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理顺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广大大学生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关系和建立一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道德标准。道德宣化要以广大大学生为重点,倡导他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和对待社会及社会现象,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分辨善与恶。

3.3要抓宣传,在宣传上努力实现“五化”

一是宣传规划要系统化。把宣传“平安校园”的任务,纳入年度宣传规划,每一主题宣传内容相衔接,长计划,短按排,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同落实。二是宣传内容要人性化。精心选取体裁,融教育、启迪和警示为一体,提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三是宣传形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除了原来已有的媒体、广告、宣传栏等阵地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四是宣传手段要立体化。图文并茂、声像同期。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各种手段,深入宣传,不断拓展“平安校园”的宣传空间。五是宣传活动要经常化。宣传长流水,不断线。把创建宣传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每一年度、每一时段的宣传内容、重点、形式、活动等都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力求每个阶段都有主题、内容、载体和相应的活动形式。

3.4要抓重点,在内容上注意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构建信息网络,拓展信息渠道。可以设立部门安全联络员、班级安全委员,形成有效的信息网络,多层次、多渠道拓展信息来源,确保信息顺畅。二是加强调研,排摸不安定因素。针对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不安定因素排摸,强化措施,增强预见性、敏感性,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维护学校的政治稳定。三是健全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未雨绸缪,应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师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在素质提高上下功夫,根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聘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也可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安全防范的知识制成多媒体,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对师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五是要健全治保组织,加大打击力度。根据学校综治工作思路,应继续完善学校治保组织网络,发挥基层组织的功能,督促各部门落实和履行综治责任和义务,发动学生群众中骨干分子参与治安防范活动,共同维护学校治安秩序。同时,尽力配合公安部门查破各类案件,开展专项整治,降低各类案件的发生,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感。六是统一条块,使防火工作系统化。要认真做好防火安全工作,使学校的防火工作朝着法制化、统一化、规范化的目标前进,要加强对义务消防员的业务培训,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安全检查,通过“119”消防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火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司士强.创建“平安校园”之我见[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