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分析范例6篇

文化旅游分析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化/条件/素质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中国的旅游业,可以说,其旅游产业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的,我国对旅游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本文拟就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涵义、旅游产业化需具备的条件及我国旅游产业素质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作一理论探索。

一、旅游产业化的涵义

旅游产业化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其涵义问题关系到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现存的研究成果确定其三维空间颇费思量;其次是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交织关系错综复杂;三是旅游产业化还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人才、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约。但是,旅游产业化涵义的研究应当承担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描述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描述中国旅游业和加速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为研究问题起见,可将现代旅游业“冻结”在特定的时空中作为抽象化了的静态比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象中国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极具发展潜力、旅游业又相对落后的国家,旅游产业化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取行为——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曾把产业社会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开展产业化的社会(IindustrializingSociety),后期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IndstrialiadeSociety)。他认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是高生产和高额大众消费的社会。(注:〔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302页,1984。)日本学者是将产业化社会按时间维进行阶段研究,本文尝试对旅游产业化按空间维进行对比分析,应属同一时间序列中的横向比较。

从上述研究角度出发,旅游产业化便内涵着静态与动态两种表现形式,包容着结果和过程两种客观状态,贯穿着业态和业势两大研究取向。由此,可以用简要的两句话为旅游产业化下个定义: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一是指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指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并最终步入其中的业势。

二、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实现旅游产业化的条件是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1.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标志

现代化既是一种与近代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相适应的时代观念,又是包含着十分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的社会经济体系。旅游现代化涉及到经济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

按人均收入可将经济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豪华型。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美国旅游资料中心等机构的调查分析,美国旅游临界点在年收入1.5万美元,超过这个收入的家庭比低于这个收入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两倍。年收入在2万至5万美元的家庭,其作出旅游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现代旅游业是在“小康型”向“豪华型”发展的时空之中展开其腾飞的产业翅膀,旅游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经济现代化。

社会服务现代化既是旅游现代化的外在条件之一,又是旅游现代化的内生条件。作为外在条件包括:便利、快捷的国际旅游通关、签证服务,旅游人身保险和医疗服务,旅客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整洁清雅的旅游环境等。作为内生条件包括旅游六大要素的多层次服务:现代化的交通服务、通讯服务、购物服务、导游服务、线路及客房的预定服务及娱乐设施和发达的酒店服务。

文化现代化则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旅游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静态的审美观,是封闭性文化,在其文化基础上很难垒起现代旅游业的殿堂。现代文化是一种涌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放的、动态的文化,形成一种独具时代价值的文化格局,从而对旅游现代化产业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工作制度、休假制度及利用闲暇时间去旅行都是现代文化价值取向的结果。

文化现代化在一国之内不是对异质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异质文化的探索、借鉴和融合。对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的魔棒。

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现代化,一切现代科学都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在观察、实验、整理、分析等冷静的客观手段之中,包容着人类追求发展、探索自然的激情和渴望。因此,以求知为原动力的探险旅游、科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样,具有现代文化潜质的人,并未见得收入有多高,但在其精神追求、情操陶冶、视野开拓、价值实现等文化动力驱使下,会视旅游为自我发展之必需。离开人类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旅游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

2.国际化——旅游产业化的空间跨度

旅游国际化的表征是一国国际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没有国际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很难成为现代产业。法国的罗贝尔·朗加尔左他所着《国际旅游》一书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化的国际旅游繁荣时期。随着旅游国际化的进程,其左经济层面上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旅游国际化不仅成为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被视为一国社会与文化进步的重要象征。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乃至国际经济的发展。

旅游国际化的结果,使国际旅游成为旅游经济中的高级层次,从而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作为持久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良策来考虑。作为旅游客源国来说,客源输出的结果,使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得到强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保持心理上的优势。作为旅游接待国家来说、国际游客进入的结果,使其持续稳定地获得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3.规模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基础

根据美国人索尔斯坦·维布伦在其所著《休闲阶级理论》一书中的分析,从1936年起,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付薪假期”社会法,旅游才由富人所特有的活动开始进入劳动大众阶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旅游活动在全球获得巨大的进展。1990年国际旅游人数达41500万人次,比1950年的2350万人次增加了16.7倍。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次将达30亿之多。

旅游业规模化的集中表现是大众旅游(MassTourism)的形成。大众旅游一是指旅游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大众,旅游也不是少数人的奢移行为;二是指现代旅游开始形成的有组织的包价旅游为代表的规范化旅游模式。即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安排下,按预定时间、路线和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完成旅游全程活动。

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并非所有家庭都有条件外出旅游度假,还有相当数量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旅游的开支。对此,有些国家采取由政府、雇主、工会或社会团体提供赞助或补助的办法,组织外出旅游度假。这便是所谓“社会旅游”(SocialToursm)。这一做法,也大大推进了旅游的规模化。

既然规模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条件,那么规模收益理论如何解释旅游经济问题呢?在旅游需求为一定的前提下,旅游供给生产要素的增加(如星级饭店的增加),只能在客观上对原有客源市场份额进行“再分配”,这就会产生规模效益递减,并造成业内过度竞争,如削价倾销等,加剧了规模收益递减的走势。在旅游需求方面,其规模经济问题就会有很大不同。客源规模的扩大,对旅游供给形成两大效应:一是对景区、景点和饭店、购物、餐饮等,增加的旅客会产生“帕累托效应”,促成规模效益递增;二是可刺激旅游供给数量的扩大,使规模效益不变或递增。

4.市场化——旅游产业化的运作方式

旅游市场化的落脚点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1)市场规模,即一定的大众旅游市场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游经济严重格讲是需求导向型经济,不能离开旅游市场需求去考虑旅游发展问题;(3)市场取向,即彻底告别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接待型旅游”的观念,按市场规则引导旅游活动;(4)市场真实。旅游市场化并不是凭主观臆愿去“制造市场”,如各种低劣粗俗的人造景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这个“节”那个“节”等。旅游经济是立足于地方旅游资源的一种特色经济,将旅游资源按市场需求转化为旅游产品应当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

三、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分析

通常来讲,产业素质是某一产业的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产业化,在外部要受国民经济产业素质的影响;在内部是由其自身素质高低所决定的。

1.旅游产业技术能力

旅游产业中的“技术”,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技术,也包括智力形态的软技术。硬技术一是指旅游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与应用,二是指旅游业本身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如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未来宇宙城,日本的高山游览索道等,其硬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另外,科学技术本身也会成为旅游以光产品。美国航天基地、机器人工程,中国的三峡工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科技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去观光。事实上,由于旅游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这些行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都表现为旅游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旅游业的软技术,是指旅游业的管理技术,包括行业管理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和环节管理决窍等。在一定意义上,软技术比硬技术更显需重要,更具价值弹性。一项硬技术水平很高的旅游产品,由于软技术跟不上,会导致亏损甚至失折。相反,一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旅游项目,由于管理得法,营销有术,会赢得市场和顾客。

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业技术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旅游装备落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少、管理水平低等其原因除了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低之外,与把旅游业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无需提高技术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如果说科技在旅游业广泛应用受到客观局限的话,管理落后的层面是可以扭转的,软技术的优先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2.旅游业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

旅游业产出能力是指旅游业能提供的全部旅游产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有力在旅游业是一种待消费的“库存商品”,产出能力转化为市场能力则是一种飞跃,进入不了市场的产出能力是毫无价值的。从一般意义讲,产出能力与市场能力达到均衡状态为最佳,即供求平衡。但旅游业供求的特殊性,使其供求规律有特别的表现。当旅游业的客房供不应求时,在短期内不可能象加工业通过加班加点赶制出来。因此,旅游业拿出能力的事先储备是由行业特殊性决定的。其产出总量和结构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总量,二是政府的“行业准入”行为。而这两方面的约束,都应当根据产出能力的存量和市场能力的实现率来确定。1996年我国涉外旅游饭店的床位出租率为55.2%,这表明旅游饭店的产出能力过剩及市场能力不足。因此,对饭店新增产出能力的宏观控制以及饭店自身努力扩张市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是扩张产出能力的又一途径,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可增添游客的兴致,延长逗留时间,从而提高产出总量。

3.旅游产业管理能力与获利能力

旅游产业管理能力包括宏观管理能力和微观管理能力两个层面。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法律法规的约束、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及行业管理的协调上。宏观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体现为市场竞争有序、利益主体行为合法、旅游区域合作广泛等。微观管理能力是旅游企业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水平的综合反映。企业组织设计、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流程安排、服务质量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市场开发与促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等等,均是旅游业微观管理能力的应有内容。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2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想起1952年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3

一、文化旅游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跃入历史新时期。工商业经济产业的发展促使部分投资产业集中在农村,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大规模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李强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中指出:旅游城镇化是指由于旅游经济而带来的城镇化,它除了指人口由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转变之外,还包括城市景观在农村的剧增,甚至包括旅游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地震之后,北川旅游城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究其原因,文化旅游的发展是羌族灾后经济恢复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感知当地文化气息,学习当地文化传统,获得新知识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将羌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开发资源对于灾后重建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党和政府的大支持下,在勤劳智慧的羌民的努力下,如今的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震后重建的羌寨第一村———羌寨吉娜。此地位于北川和安县的交界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美轮美奂的建筑鳞次栉比,极具民族特色。羌民的居住建筑被称为碉楼,这里的碉楼全是用深色的瓦片堆砌而成,而且十分高大,气势恢宏。碉楼的外墙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墙面材料,显得朴素淡雅。有些房顶上会立上一块白石,高耸入云,在白石间插上各式的羌字旗,旗子随风飘扬。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正门上披着羌红,羊头骨也正挂中间。除此之外,家家阳台上摆放的盆装花卉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灵气,成了青山绿水间最好的点缀。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羌民向人们展示他们绚丽多姿的服饰,奉上美味可口的羌族食物,跳起热情洋溢的锅庄舞,真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境界。

二、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羌族文化源远流长,十分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羌族地区的自然与历史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既可以保护当地文化,又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一)必要性条件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可以与其他风景旅游区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且距离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较近,地处九环线上,四通八达,路况良好,对于外来和本地游客来说都是十分便利的。因此,此地与其他羌族集居地一样,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适合发展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有致的碉楼,多姿多彩的服饰,辉煌大气的舞蹈,忠贞不渝的信仰,独具特色的美食,羌族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使人着迷。概括分析有以下几点:首先,羌族地区风光秀丽,山青水秀,群山环绕;其次,羌族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如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信仰、一年一度羌历年的盛况、健康美味的饮食、美观大方的服饰、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勇敢无畏的大禹文化、革命年代的红色经典、灾后的大爱无疆以及感恩祖国的人民信仰,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最后,羌区的羌族村寨、新建的文化博物馆、新开发文化旅游景区和地震遗址等有形文化旅游资源,都是羌族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的物质载体。3.广阔的市场条件。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羌族的歌舞影视演艺事业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需求,加之文学作品的宣传,羌文化已经被大多数人知晓并接受。以前,来此旅游的大多是本地人或距离本地较近的游客,而现在,更多来自省外甚至海外的人慕名而来,说明羌文化的影响已经扩大至全世界。其次,寨后羌文化博物馆、生态园里的旅游纪念品、家庭农场里自家的羌绣、农家乐中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这些旅游新品都成为吸引眼球的新焦点。旅游市场一旦被打开,也就不愁没有客源。4.党和国家的有利政策。2008年地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震后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物价、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同时,为了尽快恢复当地的经济,特意将旅游产业作为解决当地就业和吸纳外来投资的产业,申明旅游产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这些举措在羌民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可行性条件1.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意义。羌族文化是羌族先民们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羌族文化渗透于羌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通过习俗、饮食和文化来体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将羌族文化推向市场,成为一种可产可销的商品,使羁系于深山的羌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4]。在这一形势下,对于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虽然,地震使羌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人,只要有人在,文化就会存在。震后,在羌民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或生态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有游客参与的锅庄舞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也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因此我们建议羌民在接待游客时可将地地道道的本民族生活方式直接传达给游客,使游客了解到这种古老的文化精髓,把这种古老的文明传播出去,以便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2.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首先,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平日里羌民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器具成了人民眼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宝贵财富,将原本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加工改造,其身价也就翻了好几倍。其次,由于近几年来农用耕地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跌,羌族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开始瓦解,羌寨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向市场经济做尝试。最后,由于羌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沿线的各种厂房和商铺渐兴。独具特色的农家乐自然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吃穿住用行一应俱全,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这样一来市场必然扩大,收入倍增的梦想也就会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

三、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在物质形态方面体现为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在精神形态方面体现为人民素质不断提高,城镇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改变。在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的完善。

(一)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转变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首先就要转变羌民的思想观念。一是要唤起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因为从本质上讲,要发扬文化就要有一批有积极主动保护羌文化意识的人去实践;二是要培养他们走出去的勇气。很多淳朴的羌民在面对外来游客时,并没有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自家的农家乐中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膳食供游人享用。因为缺乏规划和组织,羌族文化的韵味并不浓厚。其次要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联动开发,形成旅游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最后,在羌文化的开发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应该帮助村民解决资金和宣传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羌民收入,这才是加快羌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明智之举。

(二)完成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是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志。要实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除了战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经济。对于大多数的羌民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他们宁愿外出务工。因此,留人最好的方式便是给他们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农家乐、生态园和自助农场的建设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要想富,先修路”,古人的话告诫我们交通对于人类发展有多么重要。交通的改善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因为交通的改善,人们进行物资交换的频率就增多了,这样商品交换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与人的交往圈就扩大了。因此,人们可以到较远的地方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尝试和改变,逐渐也就改变了他们千年不变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化高科技所取代,进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是城市发展的血液,除了交通之外,公共设施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比北上广和一些内陆城市,不难发现发达地区的公共设施十分完善。因为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公共设施是人们工作之后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完善的设施是城市建设成功的重要体现。此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外界进入本地提供了渠道,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建设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保障。生态园、自主农场和农家乐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完善,这必然会加快商品市场的流通速度,由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4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狐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2001年,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如今,经过短短几年

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着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 牟光蓉 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

[3]孙爱丽 王 曦: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100.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5

【关键词】融合动力 需求层次理论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85-02

一 旅游演艺与文化创意

1.旅游演艺的内涵

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景区现场以及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统称为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来源于传统表演艺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传统转向现代,大量传统表演艺术都面临着难以适应现代文化的困难,面临消失的危险。然而,现代社会又催生了旅游业的发展,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纷纷挖掘本地传统表演艺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包装后推出旅游演艺这一旅游形式,并取得了显著发展。现代旅游演艺脱胎于传统表演艺术,而传统表演艺术是某一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现代旅游演艺的灵魂就在于文化。

2.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

文化创意是指文化的原创性、创新性,是指蕴含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独特的内容与崭新的形式,简单地说,文化创意就是用创造性的想法对原有文化形态进行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理念及产业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超越经济领域与旅游业快速结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当前的创意旅游即指文化创意旅游。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现代人对文化的关注日益密切,对旅游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是创意旅游的素材,对文化的消费和体验是创意旅游者的原动力。在文化创意旅游中,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

旅游演艺是旅游的业态之一,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具体化和继续发展。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都以文化为基础,都离不开文化,两者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所以文化是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共同属性。正是这种共同属性,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拥有了共同的基础,才使得两者能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也使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融合成为可能。此外,创意这一要素非常重要,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使旅游演艺不会长久拘泥于某一段固定文化状态,从而有力地促进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

二 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动力分析

1.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

传统旅游者对旅游对象主要停留在直观观赏和简单的体验上,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尤其是体验旅游理念逐渐兴起以来,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在文化创意旅游大力倡导发展的今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同时,旅游者已开始从传统遗产保护式的旅游原真性向注重符号的后现代旅游原真性转变。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认为真实性是超真实的,是真是假,是原件还是复制品,是实体还是象征,无关紧要,是对真实进行仿制、模仿的像,以一种超真实而存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主要说明了心理需求是从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不断由低向高递增的过程。有学者据此理论与桂剧旅游演艺结合,分析旅游者在观赏桂剧时在五种心理需求状态下的各种具体表现。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契合了旅游者心理层次需求的顶端部分,对社会交往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不甘心把自己当作过客,希望在旅游演艺中通过亲身体验及互动交流满足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对受他人尊重的需求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演艺多元性、娱乐性等需求希望能够得到旅游演

艺表演者的响应,从而使旅游者感觉到被尊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在旅游者欲使自己的想法、需求在旅游演艺中得到体现,而表演者为迎合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也做出必要的改动,从而使旅游者自我的意志得到体现。

旅游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既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又给旅游发展造成了压力,在当今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中,旅游者的需求必须被重视,旅游发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旅游演艺而言,其发展也应跟随旅游发展主流和趋势的步伐,才能使自身的地位稳固。单纯简单复制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可能在一时会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最终可能会丧失大部分旅游者。

2.现代科技进一步推动

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旅游演艺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甚少,可现代科技在旅游演艺中的表现则是实实在在的。传统表演艺术除了单一的舞台和必要的道具和简单的工匠技巧应用之外,其表演效果自然十分有限,难以在视觉、听觉、嗅觉、情绪渲染之中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旅游演艺对科技的使用远远超出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能力范围,使传统表演艺术只存在想象中的场景得以实现,这具体表现在:(1)音响效果。传统表演艺术舞台声音除了表演者说场外,就是后台有限乐器的伴奏,而且无论是表演者的说唱还是乐器伴奏都只能停留在原声而不能使声音扩大;现代音响系统实现了声音的电子化,不仅扩大了表演者说唱和乐器的声音,而且乐器在数量、搭配、合音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进和提高,并且能对音响效果进行修正。(2)灯光效果。传统表演艺术基本上是没什么灯光效果的,可用的只是自然光和火灯光,更谈不上什么灯光搭配;现代舞台灯光效果主要借助电力,从光的颜色、光的搭配、光的投射方式等方面完全开启了一个新的舞台格局,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效果。(3)影像效果。传统表演艺术没有影响效果,主要是在幕布上绘制一些简陋的图像;现代舞台运用先进的投影、摄像技术,通过对电脑技术的应用,可以播放录制影像和制造虚拟景象,并且已经实现了舞台的3D化,创造了立体式舞台,这一系列的现代舞台影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内容和效果,是传统表演舞台无法比拟的。

科技因素对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融合的影响十分巨大,不论理论设想多么合情合理,如果在技术环节上不能实现也是徒劳。科技因素是区别传统表演艺术和现代旅游演艺的关键,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的深度融合永远依赖现代科技来实现。

3.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规律的需要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产品发展的经典规律,1980年由Butler提出。Butler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中生命曲线呈S形,分别代表介入期、发展期、稳定期、滞长期和衰弱期六个不同阶段,说明每个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无限的,必须要精心保护以延长其存在时间,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总体原则上都不会脱离这一规律的制约。如果对处于稳定期的旅游产品不精心维护,紧接着必然会走向滞长期和衰落期,相反如果对处在滞长期和衰落期的旅游产品重新整合提升,就会从滞长和衰落阶段转向复兴阶段,从而延续新的产品生命周期轨迹发展。

当前,关于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还没有学者系统进行研究,但笔者可以坚定地认为,作为旅游业态之一,旅游演艺产品一定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必然经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任何一个旅游演艺产品都不可能跳出这一哲学命题。从旅游演艺产品竞争的关系来看,新形式的旅游演艺产品出现就会将原有旅游演艺产品置于被动地位,即使原有旅游演艺产品正处在发展稳定期,也会因受外部性原因影响被迫沦入滞长和衰落阶段。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旅游者对旅游演艺产品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旅游演艺产品会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这样的旅游产品一定会被旅游市场淘汰,跟上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步伐,就会延长处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时间。从旅游演艺产品本身来看,旅游演艺产品自身处于对文化基础的不断挖掘之中,对新的现代科技不断使用之中,对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理念和模式应用之中,即使旅游者的需求暂时未表现出来,但旅游开发者对预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趋势,在没有旅游者需求外在压力的影响下,也会对旅游演艺产品本身进行提升发展,引导和创造旅游者需求,最终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从多角度上看,旅游演艺产品都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既然旅游演艺产品符合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延长其生命周期就十分必要。旅游演艺产品的基础是文化,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也是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最主要路径之一,而文化创意就是延长旅游演艺产品生命周期的动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的发展,旅游演艺是旅游业当中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文化创意和旅游演艺是两个不同的业态,但两者又有文化这一共同属性,因此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将进一步推动旅游演艺和文化创意的结合。

三 结束语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6

一、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一)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从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秦皇岛体育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其自身发展的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有:1、面对体育项目的旅游市场开发,最有效的途径是保持客源的稳步增加。可面向不同的旅游群体,从不同角度增加整体收入,以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增加各行业间的互补性。2、拓展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实现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来看,体育与旅游的有效结合,使人们从体育旅游的开发中愉悦了身心,释放了压力,提升了兴趣。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便捷性,快速性,直观性,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打造,吸引不同旅游人群进行观摩体验,使体育旅游的优势最大化。4、整合并扩大有效的体育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目前,体育旅游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各服务机构和相关机构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和开发,一些体育旅游的相关管理不到位,使体育旅游在某一地区还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面对秦皇岛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现有良好的发展氛围、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下,使秦皇岛体育旅游从质和量上都能有所突破。

(二)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1、作为我国唯一以帝王命名的城市,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秦皇岛同时也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从秦始皇的行宫遗址到堪比陕西兵马俑的明万里长城以及古代帝王观海的大量诗文墨宝,无不体现着秦皇岛旅游浓厚的文化底蕴。2、秦皇岛旅游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发展,其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部级公园3处,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3、秦皇岛地处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交界处的环渤海经济开发中部,优良的港口、便捷的交通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了方便,使得秦皇岛的旅游客源日益增多。

二、秦皇岛地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人群年龄层次分布情况

以人口特点细分的年龄标准,秦皇岛体育旅游的游客可分为老年游客、中年游客、青年游客、少年游客和幼儿游客。从秦皇岛的整体旅游情况来看,参与到体育旅游的游客中来看,老年游客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差异,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相对比较慎重;中年旅游者心理趋于成熟,旅游的理智型往往胜于冲动型;成年游客不仅在消费上注重身体享受,更在品质上趋于方便舒适的感受;青年游客表现了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体育旅游中探险、骑行、游泳、帆船等项目颇受年青年青睐,因此秦皇岛体育旅游应根据不同的群体,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旅游项目,推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三、秦皇岛地区不同收入人群对体育旅游活动的态度差异性分析

从秦皇岛体育旅游的主要客源的整体情况来看,一般面向主要是以北京、天津为主的消费群体,其中月薪收入在1000~2000元的游客所占的比例为52.13%作为普通消费群体占据了秦皇岛体育旅游的主要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也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需求,在未来秦皇岛旅游的开发中,进一步做好普通消费群体,大胆开拓高端体育旅游开发。

四、秦皇岛地区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的目的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精神享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的体育旅游活动将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将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调节的重要途径。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旅游活动,能不仅具有消除烦躁情绪、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高尚情操等作用,还是比现代城市生活环境下的一般体育活动都难以达到的,由此可见,体育旅游活动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五、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一)以高水平体育赛事为契机,大力发展秦皇岛市体育观战游秦皇岛具有足球市场的优势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良好条件及成功经验。2008年秦皇岛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男足、女足的小组赛和四分之一决赛;奥运会足球比赛期间,秦皇岛接待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极大地促进了秦皇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影响和促进了秦皇岛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另外,随着2016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到来,秦皇岛作为河北华夏幸福足球队的主场必将引起旅游者和球迷的关注,借助这一优势及条件可以大力发展体育观战旅游。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强秦皇岛市体育旅游文化宣传通过依托央视、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加强对秦皇岛体育项目和赛事的宣传和推广,打造秦皇岛市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并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设立公众服务平台,简单、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介绍具有秦皇岛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群体进行互动与参与,实现信息媒体的全覆盖。

(三)与旅行社共同开拓体育旅游文化主题项目,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依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景区和旅游网络图,建立开发项目库,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如“挑战自我”拓展训练、绿色世界之旅等。积极鼓励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观赏性、娱乐性,以体育表演为突破口,适当开发出一些参与型项目,使秦皇岛体育旅游文化得到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