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例6篇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1

(一)如何把握授权的度

授权的度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效能的发挥和营运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若对管理者授权无度,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无能为力,何况一个内部控制制度?舞弊必然产生;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不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落实、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为原则。

(二)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因而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的重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对象中的关键层面是企业的权力控制者,内部控制是对权力控制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增加了提高受控度的难度。笔者认为,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二是决策层的受控程度和以身作则。

(三)如何提升和规范控制程度

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靠人治,而要靠制度、靠办法。一个好的制度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正如邓小平说的,“许多事情人说了做不到,而一个好制度一出来就能办成。”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让管理者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怎么干”的标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四)内部控制信息不一定是投资者需要的信息

企业向投资者提供的信息既要满足充分披露的要求,又要考虑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信息超载的负面影响。从公司治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来看,现阶段的投资者更关心的是企业运营的效果,即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非关心其过程,他们对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并不明显。这样内部控制的形成和发展缺乏有效的外部动力和压力,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

(五)内部控制的评价可能超越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当前,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是站在报表审计的角度上,为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广度和深度而进行的,测试和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报表数据的公允性和真实性有影响的部分,即内部会计控制部分。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目前的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大都为会计、财务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他们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每个企业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等都是不同的,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更是深入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只有职业经理人员才能有效地制定、评价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注册会计师只能对执业过程中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企业的管理当局参考,并且声明不对外披露和使用。

二、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理性思考

(—)内部控制的合理设置

对内部控制的合理设置可以借鉴COSO报告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业务项目设置内部控制的缺陷,且对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其设置程序如下:

1.构造业务循环模型。根据企业业务规律的特点,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循环可有多种模型,常见的有:①收入及应收款循环,支出及应付款(含工资)循环,生产(含成本、存货、固定资产)循环,财务(含现金收入、支出)循环。②销售和应收款循环,购货与应付款(含固定资产)循环,生产(含存货、工资)循环,筹资与投资(含收益)循环,货币资金业务。③现金循环,筹资循环,采购循环,工资循环,存货、生产循环,销售循环。④销售及收款循环,采购及支出(含固定资产)循环,生产(含成本、存货)循环,工资循环,筹资循环。⑤销售收入和应收款循环,支出和应付款(含材料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工资)循环,存货和固定资产循环,筹资和投资循环,货币资金业务。

2.分析常见弊端。在业务循环模型构造的基础上分析业务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这个过程实质是风险评估。业务循环的风险来自记录错误、违反会计政策、欺诈和侵吞、非法交易、资产流失等因素。判断业务常见弊端可通过总结归纳企业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错弊教训,也可采取“合理怀疑”,即对假设不予控制可能造成的损失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主观推测。

3.提出内部控制要点。针对常见弊端设置相关内部控制要点时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关键控制点:指在一个业务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环节,如果没有这些控制环节,业务处理过程很可能出现错弊,达不到既定目标。设置关键控制点的目的是发现和纠正弊端,如为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明细账和总账之间的核对是关键控制点;为保证银行存款的正确性,由非出纳员核对银行对账单和存款余额就是关键控制点。②补偿性控制:指能替代前道控制作用的控制,通常设置补偿性控制的目的是对前道控制失控的补救。要根据每一类业务处理的重要程度设置数目不等的补偿性控制点,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分析:内部控制对防范业务活动的错弊发生只能是“合理保证”,控制成本不能超过因实施控制而获得的利益,即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里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第一,无论采取哪种控制都应考虑控制收益大于控制成本;第二,当有些业务可以通过不断增加控制点来达到较高的控制程度时,就应考虑采用多少控制点能使控制收益减去控制成本的值最大;第三,当控制收益难以确定时,应考虑在满足既定控制的前提下,使控制成本最小化。

4.设计内部控制文本。内部控制文本是指导落实内部控制实施的文件,要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和特点采用适宜的方式,以保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控制手段中应充分引入信息技术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年末检查财务错误和舞弊,大部分的内部控制的预防功能被限制了,这也同时影响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和审计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能力,打破传统的检查模式,树立“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和业务操作中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将凭习惯发现问题和事后补救的做法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同时,企业应在新环境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完成产、供、销业务的连贯,实现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系统。

(三)对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考

1.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内部控制的重点应当是企业内各层管理者之间的监督、约束、协调等工作。不同企业各具特点,只有企业自己的管理者和员工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其实际情况,对比较复杂的内部管理工作采用内部控制就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便于查找深层弊端,及时进行反馈。而且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下层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对较少,高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控制也相对简单。与此相对应,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应放在对高层管理者的控制上。首先,股东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单纯依靠监事会等内部控制组织难以保证其控制结果。其次,高层管理者具有相对多的权力,其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或作出其他不合规行为的手段更为多样和隐蔽,这对控制的要求较高,因而需要建立相当严密规范的外部控制程序对其加以约束。再次,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信息往往是需要对外公布的信息,这就要求控制必须具有较高的中立性。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2

【关键词】外贸政策;出口导向;弊端;进口

一、前言

201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支持、巩固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着力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等5个方面推出14条政策措施。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是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即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也经历了4个阶段,从最初的国家干预,“闭关锁国”式对外贸易政策;到如今的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外贸政策;我国的外贸政策,也在中国特色主义道路上不断摸索着,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而我国的外贸政策一直遵循“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方针。

“引进来”,就是吸引外国资本来我国进行投资,这样的初衷是为了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的出口,成熟自己国家的幼稚产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刺激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升自己国家产品的形象,增强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三、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弊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土面积辽阔,劳动力低廉,价格优势,以及政策导向,在过去的30多年来,我国的外贸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可在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高达39569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92倍,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1.9%,在这个高度上,已经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保持高速增L了,再加上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莫测,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

1.外贸顺差的弊端

在之前,我国一直注重并提倡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地位,顺差,即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认为出口的越多,外贸增长越大,我国经济发展就越好。在这种默认下,各地方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甚至不择手段地增加出口,比如恶意价格竞争,各地方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市场混乱、结构失调。

2.外汇储备过多的弊端

我国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由此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过多,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一个公司的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资本负债结构虽有不同考量,但都遵循一个标准,也就是外汇(流动资产)都不宜超过短期负债,这样虽然流动性增强了,但收益却大大降低,会造成资本的大大浪费;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国际上一定会呼吁我国人民币尽快升值,可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降低,且国外投资也会大大减少。

3.具体措施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外贸政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引进的投资,促进出口产品,比如对于引进的外资给予低廉的租金、良好的位置、优先的通道;比如对出口的企业,实施高额的出口退税制度;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将最优良的资源占为己有,而其他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提升技术,创新产品;接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失调,众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纷纷转型成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增强了内部竞争;此外,由于从国民收入中得到的税收需要补贴这些企业,那么用于民众的比重必然大幅降低,会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平。

四、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改进建议

1.增加对进口的重视

我国应该认识到进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进口产品之后,居民消费的选择性变多,也会刺激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善,消费,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手段,通过合作和学习,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尽快成熟;再者,增加进口,可能反而会刺激出口,我国企业在学习到国外的优点之后,改善了产品,提升了质量,也会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从而增加出口。

2.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间,我国产品的形象似乎一直是没有技术含量,虽然出口份额越来越大,可我们掌握的都是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或者就是单纯的资源输出,而附加值的增加、核心的技术一直掌握在其他国家,这样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发展经济。我们应该着力于提升自己的技术,增加产品的创新性,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3.针对性、动态性保护

我国对于外商投资,应该注重引进的外资质量,通过针对性的优惠措施,让投资集中到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出口企业,应完善退税政策,针对性进行补偿,且应与宏观环境、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浩.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6):64-67.

[2]王伯仁. 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J]. 科学之友:下, 2006(12):111-112.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3

关键词:末端治理;清洁生产;规划环评;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审核

1 引言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清洁生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是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的传统战略到污染源头预防和生产全过程优化控制的转变。笔者基于清洁生产的理念,着重探讨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积极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 传统环境战略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环境战略偏重于处置末端产生的废弃物,将保护环境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相分离,主要是在生产和生活链条的终点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以降低污染物对自然和人类的损害。事实表明, 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上走的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整体的、长期的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即使在外界的环保、能源等高压政策下,也存在侥幸心理,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不可否认,末端治理的环境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活动,但事实证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所带来的弊端日渐突出,一方面,高额投入的末端处理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部分可回收资源得不到有效回收而流失,造成资源浪费,产品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对环境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会造成间接的二次污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惨痛的教训面前,人们已清醒意识到,末端治理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我国今后人口、经济增长的趋势看,环境保护将会长期面临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三大压力。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就难以取得重大的进展,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重重困难。

3 清洁生产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

清洁生产是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基础。它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组织(包括具有自身的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团体,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组织有关的方方面面,强调的是源削减,削减的是废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而在清洁生产理念基础上拓展的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是在企业群落之间,在企业进行源削减,做到清洁生产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用和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提倡并实施将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

清洁生产理念建立在物质平衡理论基础上的物流分析结果认为, 在生产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 ,废物的减少都对企业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有促进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通过人类的具体劳动,一部分转变为具有价值的商品,一部分转变为废弃物,产生的废物越多,则生产资料的消耗越大。事实上 ,废物只是不符合生产目的、不具有价值的非产品产出 ,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若合理利用 ,则废物不废。所以清洁生产可最好地体现了生产资料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 ,环境污染无害化 ,是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模式。

4 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1)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出发,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技术手段,结合环境承载力研究,积极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赋予的各种职责,以规划环评为技术手段,从经济发展规划入手,积极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结合环境承载力研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环境管理制度。《环评法》中明确规定“一地三域”综合性规划以及十个专项规划均需要开展h境影响评价,对拟实施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规划环评应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在不违背和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另外,规划环评绝不应仅仅局限于保护环境,应由以环境质量为主的评价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特别是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功能区划、交通发展、土地利用等对环境和资源有深层次影响的方面,由基于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上升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期实现经济、产业、交通、能源等各领域的绿色发展。规划环评的实施应从决策层面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到政府综合决策中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让规划更好地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

(2)从清洁生产审核入手,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规,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促进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树立环境保护部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新形象。

首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切入点,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使企业环境保护变被动为主动,树立环保部门的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新形象,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二,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落后生产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限制和淘汰技术落后、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工艺、设备和项目,鼓励低污染和无污染、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技术和项目,将使新建工业项目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文件中应明确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包括原材料消耗、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量等,并作为验收指标列入验收表中,将清洁生产分析落到实处,稳步提高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第三,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督。为保证强制性和促进自愿性清洁生产的实施,要认真做好企业情况的摸底调查,核定应实行强制性或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公布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名单,要求列入名单的企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3)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为机遇,以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的制定为切入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生态工业是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运行的物质循环方式,通过园区内企业彼此之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内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一个区域总体资源、能源的增值,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的表现形式。应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定经济发展主线,通过对物流、能流、信息流的分析,积极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设计工业化城市路径,以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制定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光.论推行清洁生产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3).

[2]刘颖辉.“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J].中国环保产业, 2002(6).

[3]杨 卫,雷进杰.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对策[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4,4(4).

[4]治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5(5):21~25.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4

教材分析

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明白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点和弊端,应该怎样规范市场秩序。本节课知识内容丰富,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把握其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以生活逻辑来贯穿呈现知识逻辑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身融入教学情境,切实感受市场配置资源在我们身边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道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了解市场调节、市场体系的含义;懂得市场调节的必要性和存在的缺陷。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市场调节的方式和优势,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做到从正反两方面阐释道理。

3、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分析市场调节存在的缺陷,理智认识市场的作用,为下一目充分理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好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

2.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市场调节的弊端。

3、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经济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第二课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每天消费的产品都是利用各种资源生产出来的。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离不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什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解这些问题,就会明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何能够成就中国经济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市场调节

学生活动: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得出结论:生猪紧缺,供应量减少,需求增加或者不变,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定时期猪肉的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猪肉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类社会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多样的、发展变化的。

知识点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对矛盾要求社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提高利用效率,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知识点2: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材料一: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是经济周期的实例。“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材料二:供求,即供给和需求。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二)市场调节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1.价格机制

探究活动: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各组分别以果蔬、服饰、手机、汽车或者其他商品为例,通过其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分析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进而总结出市场调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来实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要辩证看待市场配置资源的有点和弊端,明确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主要方面,弊端是次要方面。

通过学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参与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诚信观念。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5

一个有希望的企业,它的内控是严密的。因为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内部管理应越严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常说的管理混乱,准确地说是管理秩序的失控,是内控的失败。内控失败带给企业的危害是内伤型的,是以牺牲企业的利润和队伍的凝聚力为代价的。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中,业主将其视为竞争力的储备,从决策开始瞄准的就是国内外的市场空间及企业份额,期盼着尽快实现项目三大目标,尽早加入国际竞争的主流……然而,企业在追逐效益的时候,切莫忽视经济领域的舞弊及管理的漏洞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它表现在:①决策环节的无效投资;②资金使用环节的侵吞、转移和挪用;③设计环节的差错失查;④招标环节的幕后交易、违规操作;⑤合同环节上无原则让利;⑥采购环节的“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次”;⑦施工环节的偷梁换柱、粗制滥造;⑧工程审量审价环节的内外勾结……这些问题使得企业资产在不健全的各类制度下不显山、不露水的悄然流失……

因此,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又有约束机制的、覆盖固定资产投资一切领域的内控体系仍任重道远。

一、内控——企业壮大的“内功”

今天,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全速将企业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已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业务流程实行再造和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中,无一不是以强有力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被职能不清的、管理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受控的、可追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内控。

内控是要靠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法规和制度的遵循性”过程。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地执行组织策略,实现高效率、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与自动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二、企业的“经济良医”——内控制度审计

国际审计大师劳伦斯说:内部审计是内部咨询师,是家中的宾客(是经济良医)而不是街上的警察。不仅要寻找那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而且要为改善业务提供指南,不是处分众人的事后诸葛亮,而是鞭策人民励精图治的咨询师,它不仅关心事情是否做得恰当,而且关心该做的事情是否做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伴随着分权化,出现了部门责任制、经营责任制,各级管理部门享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其掌握的资源财产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制定的方针政策,下达的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程度必然要表示出越来越大的关心及疑虑。内部审计人员于是被授权代表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去监督检查,从事最高管理当局想做而未做的工作。

内部审计比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对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对内抑制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健康发展。现代的内部审计不仅能查错防弊,而且能为自己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国际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在内控制度审计中,内审人员遇到问题找方法,使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尽快被采纳,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履行职责,做好部门的“经济良医”,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当好领导参谋,这是内部审计追求的目标。同时,在内控制度审计中,评价制度的缺陷直接涉及权利的分配,这将动摇原有的利益格局,因而,其阻力和风险比其他专项审计要大的多。内审人员更应提倡敬业精神,具备随时为国家和企业的利益而在所不辞的牺牲精神,深入一线,使每一条审计线索的突破化为一条切断流向不明渠道的财路;每一项审计建议的实施成为一笔实实在在的管理创效源泉。使审计的预警效应带动所有相关部门各自敲响警钟、承担责任、联手管理,使审计成果直接转化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效益。这正是管理得人心、监管出效益的人心所向。

三、循环——内控审计的“尚方宝剑”

常规的内部控制方法有目标控制法、组织控制法、授权控制法、程序控制法、措施控制法和检查控制法等。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需要,审计方法的改进已时不我待,“循环法”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进入我们视野的。现代企业业务整合的成果,使得职能型的结构向扁平化转化,每一道流程在信息化建设中向“零距离”拉近。循环审计以首尾相接、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为对象,摒弃了传统方法中忽视接口部位管理的弊端,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纵向到底的源头审计法、横向到边的终点审计法、采购与付款的内循环法及跨越部门、专业的外循环法等均是这一思路的运用。

在内控制度审计的专用技术上,传统的方法有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而按“循环法”的理念,则有了图文并茂的“傻瓜图”制度描述法。

以下是我们对某一销售建材的小企业的内控制度评审所采用的“循环法”和“傻瓜图法”。

例:某小企业生产渣料,内审人员在审计时,首先召集所有与渣料经营有关的营销、物供、生产、仓库、财务等部门的管理人员,请他们描述渣料的来源地、计量、入库及渣料生产、营销全过程。审计人员决定从供应环节到本企业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及收款环节进行“循环”,在大循环中进行穿行试验,很快发现它在计量上的问题及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我们创立的“傻瓜图”产生了效应,促使该单位管理层立即采取措施建章建制,阻塞了漏洞,请看后图对制度的描述。

四、管理中最可怕的事实是规章制度既不废止,也不执行

世界上没有庸人、懒人,只有创造庸人和懒人的环境。如果你走进施工工地,当有很多人在偷懒时,你不要责怪他们,问题在你为什么不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因而内审人员在管理中应有目的的收集问题,剖析问题,将这些问题按性质分类,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针对每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的现象,每一类问题的提出和剖析的深入,一定会带起另一类问题的暴露,如对工程超预算的问题分析时,会引起设计变更的问题,追索涉及变更的问题,又可能涉及立项、合同条款争议、材料代用、现场签证、管理失误……等一系列问题,这正是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法。建章建制的任务就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各个击破、打歼灭战,当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基本得到控制的时候,我们便已经把工程造价全方位控制各个链条有机地连接起来了,然后一个环节带动一个环节,促使整个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将制度渗透到工程造价控制的全过程,覆盖建设投资涉及到的所有领域。

同时,应对内强调控制,对外强调法制,因为法制建设是控制的基础和条件。现有的市场准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制度,为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体制提供了条件,并将成熟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定,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五、案例:

“舞弊审计”为突破口,有效健全内控制度

切记: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不可忽视经济领域的欺诈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

(一)个案简述:某检修工程由A公司施工,A公司转给其控股的B公司,B公司再转给某个体承包人实施。合同内容主要为站舍厕所的部分修缮等零星工程。经审计,该个体承包人充分利用了工程接口部位的薄弱环节,采取夸大工程性质、虚列工程项目、高估冒算、篡改预算的手法,使一项质量低劣、造价不大的小工程的结算款超过实际造价数倍以上,并造成了已在财务部门办妥全部付款手续的事实。

(二)舞弊审计报告中的原因分析

这项工程虽然金额不大,且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在全公司也极为少见,但反映出我们的各项工程管理制度上还存在弱点。公司领导非常重视,支持审计部门以此为契机,重新修订公司的各项检修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投资计划不准:上述工程的投资计划的随意性较大,以新建一座“三无厕所”的费用额来确定部分修缮工程的金额,为部门的层层审核埋下了隐患。

2、立项审核不严:管理人员在确认立项时,没有认真履行到现场实地确认的程序,对基层厂申报的“注水”项目没有及时纠正,为高估冒算留下空间。

3、产权厂、主管部门验收工程、审核工程量失职:结算中明显没有实施的项目未删除、超出实际工程量数倍以上的没有扣减且质量低劣但在其结算单上将其评为优良工程,审查人员的严重失职是造成弄虚作假的关键原因。

4、审批单传递程序存在漏洞:预算由施工单位自持送有关部门审批,而预算书在部门之间的传递又没有相互核对和反馈的程序,给弄虚作假、经济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

5、工程转包导致公司利益流失:经认定,该工程系B公司包给某个体承包人实施,工程的施工管理、预算编制、财务结算均系个人操作。工程款到位后,向B公司交一定的管理费,其余款项归个人所有。挂靠行为使产权厂、主管部门放松了把关的警惕性,造成公司利益损失,也败坏了被挂靠施工单位的声誉。

(三)发生在舞弊审计之后的举措

    1、凡涉及这一审计案例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均受到处理,该个体承包人已移送司法机关。通过对这一案件的查处,带动了相关部门各自敲响警钟,主动承担责任,起到了联手管理的预警效应。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朱镕基总理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抓住典型,跟踪落实”的指示,要求以审计部为主体,重新评价现有的内控制度,重新修订相关制度,尤其是专业管理接口部位的链条一定要联结成闭环。

2、审计部历时二个月深入基层和部门,针对各环节的问题,对症立策,调查研究起草了《建立检修工程管理制度的审计建议》。

为了检验这一制度是否可行,我们在2002年4月到冷轧厂年修项目中对这一制度的运行进行了技术试验,结果认定它是可行的。公司主管部门按照审计建议制定并会签了《检修工程管理若干规定》,下发全公司执行。之后,相关部门围绕这一文件要求修订相关制度,保证了政策规定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在《武钢工人报》开辟《武钢内部工程市场公示栏》,建立《内部工程市场发包及承接情况公示制度》,每月二十五日公布武钢所有工程承、发包情况,并设立了举报电话。

经济内循环的弊端范文6

【关键词】财务舞弊 产生的因素 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种类

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舞弊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侵占资产;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使被审计单位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如: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或挪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二是做出欺诈性财务报告,可能源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美国安然、世通,我国的红光实业、银广厦,琼民河等舞弊案件均属于这一种类,如以下情况:

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变造。

2.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3.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做出虚假不真实的表达。

4.故意或蓄意使用不当的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分析

由于舞弊存在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舞弊亦有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宁愿尊重客观事实,也不愿去冒这种风险。但是,一旦面临某种压力和诱惑,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冲动就会变得强烈。正如joseph t. vrells指出的,财务报表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存在两个特征:(1)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2)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表舞弊产于压力”,法尔莫公司正是由于亏损的压力以及美纳斯急欲筹资扩张的欲望才铤而走险,走上了造假的

不归之路。

三、舞弊产生的风险因素

1.舞弊者的需求。如动机或压力,财报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具体表现为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影响。个人生活方式或财务状况对公司敌对情绪。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增多,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业务利润率不断下降,严重或持续的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管理或治理层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票或债券,因为追求个人奢侈生活条件而侵吞资产。管理层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有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以上情况就给舞弊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2.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环境。财表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具体表现为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对管理的监督失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组织结构复杂,存在异常的法人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大量采用分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交易方式,垄断某些业务,从事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或市场风险大的经营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充分或独立审核不力,交易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对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支出的审查薄弱,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以上这些方面都给舞弊者创造条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3.舞弊者心理方面。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异常或紧张。只有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解释,舞弊者才能心安理得,而不会惴惴不安。舞弊者可能对自身的舞弊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解释。如,侵占资产的员工可能认为单位对自身的待遇不公平,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者可能认为造假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公司的集体利益。

四、可能导致舞弊的交易或事项

1.非预期会计方法或估计的变动,尤其是公司绩效不良时。

2.相对于销货的成长,应收账款及存货出现不寻常的增长。

3.发生使公司利润大幅度变动的非预期交易。

4.财务报表被签发保留意见,或更换会计师,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5.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

6.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

7.盈利能力逐渐下降,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

五、财务舞弊的解决方法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减少会计核算的弹性空间。要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在遵循《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证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构筑“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这一基本模式。要加强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要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赋予股东广泛的诉权,在明晰股权的基础上,再强化股东的股权意识,这对于发挥股东作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好处。

3.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评估、完善。在防范舞弊的方法中,最为大家公认的就是建立良好的控制制度,因为几乎所有的舞弊事件都是与内控的薄弱环节相联系。防范舞弊重要机制是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因此,我们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消除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4.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5.倡导诚实正直的企业文化。为从根本杜绝舞弊行为,要在企业形成一种忠实诚信的氛围,一方面企业最高当局坚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定期在进行内部宣传,在雇佣员工时应考虑道德品质。

6.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行、证券、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