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例6篇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1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身心发展的全面引导,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效率很低,影响着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就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问题作一论述,以期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讨论。

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作业、考试,应付挫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可分为心理辅导与学习辅导两种形式,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辅导不同于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虽然学生辅导渗透在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但学生辅导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保证行政管理有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学生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泛滥的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差生”的出现,以及更好地治理“差生”是数学教育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地进行学生辅导,也是“防差”“治差”的一条有效措施。

心理辅导,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排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从心理辅导的作用看,一般具有三项功能:①发展性功能;②预防性功能;③补救性功能。其中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发展性功能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预防性功能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困难、挫折有准备,力图通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识,以避免由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失落感与不必要的焦虑,并懂得主动寻求帮助,不惧怕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补救性功能就是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更正、弥补,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仅停留在弥补性辅导方面,忽视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这种弥补性辅导体现在对考试、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出现错误的更正上,只是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错误出现在何处,如何改正,而较少从深层次上追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补救性辅导有它的片面性。而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深层次的问题,强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学生内心深入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细心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错误中悟出如何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不断修正错误,那么经验就不断积累,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补救的目的是预防再犯,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可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以补救性辅导为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三者要密切配合,从根本上根治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2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网络课程 应用现状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Course Application in an Adult

Colle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Sha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online courseseducation institute, Zhejiang Province for th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the curriculum. Article statistics of 2009 to 2013 counseling online course platform all relevant data, concluding the case, the level of division, Normal category from each of the online courses, online courses each college project, the phases of the project as well as online courses each tranch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al result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drawn application status online course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education; network courses; application status; survey and report

0 引言

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函授教育作为一种灵活便利的成人教育形式,由于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提高个人素质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函授教育在生源竞争、师资紧缺、工学矛盾等方法面临着新的难题。2000年,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是要通过建立全国开放式教育网络,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来构造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

为深化函授教育改革,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促进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型,从2003年到2007年,成教院申报学校并组织研制了六次网络课程,共计立项130门,达5426节课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函授教育,实现了函授教育网络化。那么网络课程使用现状如何?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调研。

1 网络课程应用现状

1.1 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从2003年到2007年,按结题情况划分,已结题118门,未结题12门。结题率达到91%,未结题率为9%,结题率较高。按课程层次划分,专升本为104门,高起本为2门,高起专为24门,其中师范类课程105门,非师范类课程25门。

从2009年4月到2011年9月,第一期网络课程题库建设1个;第二期建设4个;第三期建设2个;第四期建设3个;第五期建设3个;非师范类网络课程题库建设3个。

1.2 学生使用情况

第一期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4366人次;第二期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1792人次;第三期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2506人次;第四期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3590人次;第五期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1675人次;非师范类网络课程共辅导人数达1148人次。

从辅导次数来看,第一期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19次;第二期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25次;第三期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37次;第四期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20次;第五期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20次;非师范类网络课程辅导次数达42次。

1.3 教师使用情况

以2009至2011年为例,2009年教师共访问课程1716次,作业46次,批改作业498次,访问论坛1376次,发帖62个,回帖591个;2010年教师共访问课程1943次,作业59次,批改作业498次,访问论坛1362次,发帖68个,回帖535个;2011年教师共访问课程777次,作业29次,批改作业118次,访问论坛537次,发帖16个,回帖267个,呈逐年下滑态势。

2 应用现状分析

2.1 网络课程立项标准趋于规范

从2003年第一期网络课程研制开始到2007年第五期结束,从申报情况来看,网络课程的标准趋于规范,如逐步规定了课程的申报要求和项目主持人的素质,量化了课程的各项数据。每门课程的科研经费逐渐增多,优化了支付方式,例如降低了首付开发经费,增加了题库验收合格支付情况,这有助于提高项目人员的积极性。

2.2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资源建设是网络辅助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根据网络辅导平台调查得知,课程存在着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等问题。从各期已结题并在使用的网络课程看,已建题库的课程比例偏低,大多数网络课程并没有设置题库,即使设置了题库,大多数也只是简单的几道选择判断题,有完整题库的课程几乎没有。因此,函授学员不再在线练习所学内容。随着课程申报标准的细化,科研经费的划分也规定了有题库的网络课程经验收合格后才支付费用,这也有助于促使课程建设者关注到这方面。

2.3 师范类课程使用情况不良

从调研结果可看出,师范类课程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立项不能结题和结题没有投入使用的情况,第一期结题率为75%,第二期结题率为81.8%,第三期结题率为96.6%,第四期结题率为86.4%,第五期结题率为95%;与此相对的非师范类课程使用情况良好,结题率为100%。从使用情况来看,第一期使用率为66.7%,第二期使用率为55.6%,第三期使用率为53.6%,第四期使用率为57.9%,第五期使用率为78.9%;非师范类课程使用率高达96%。

2.4 网络课程使用率低

从2009年到2013年,共开设81门课程。其中辅导使用1至3次的网络课程数量为73门,所占比例为90%,辅导使用4至5次的网络课程数量为8门,所占比例为10%。教师使用网络课程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访问课程的次数偏少。由此可见,网络课程的可重复使用率偏低,大部分课程使用一次即不再使用,只有极少数课程多次开展,达到了重复利用的效果。

3 改进建议

3.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

从教师使用网络课程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积极参与到网络辅导平台与学生进行交互,一方面原因是平台交互功能不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的态度和责任感是更为严重的问题。首先,教师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在教学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技术应用能力,积极使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工作。再次,教师要提高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主动探寻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相长的互动教学模式,不断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创新。

3.2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不仅从题库的数量上加强,更要体现网络辅导的特性,因此,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思考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与开发。在交互方面,多建设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促进情境化教学,设置清晰便利的导航系统,便于使用。

3.3 加强非师范网络课程建设

从历届网络课程使用情况分析,非师范类网络课程立项25门课程,全部结题,结题课程中有24门投入使用,非师范网络课程课程的结题率达到100%,而且使用率达到96%,大部分课程也多次开课,从此看出课程受到了学员的欢迎与认可,因此,可考虑加强非师范网络课程的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海军,马国刚.网络教育那些事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平,郭慧珍.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4):38-41.

[3] 纪望评.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整合的研究与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16-18.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3

关键词:日常管理辅助;辅导员;系统功能设计

一高校辅导员日常教育特点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涯的“第一个”教师,亦是“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能够随时接触到每一个学生或者每一个团体,是大学生的大学生涯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生作为当代特殊群体,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雄厚,但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独生子女氛围使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缺乏自我调节和鉴别能力,需要在大学四年的成长过程中得到适时的规范和引导,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因此,辅导员是大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石,亦是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生导师”。辅导员的重要地位决定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罗万象,全方位覆盖了大学生成长规划,紧密地结合大学生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包括学业生涯规划、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校史校情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教育、法律知识普及等多方面,渗透于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认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辅导员日常教育局限性

高校辅导员以一人之力担负起大基数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必然导致其工作种类纷繁、历时长久、信息收集困难等多方局限性。辅导员的有限精力致使其教育工作仅停留在日常管理层面,而极易忽略其“人生导师”的职责。(一)工作种类纷杂辅导员工作覆盖面广,包括学业成绩、社区生活、专业认知、学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竞赛组织参与、就业信息推广等多方面。而辅导员日产教育需多方顾及,缺一不可。工作种类的纷杂往往使得高校辅导员焦头烂额。(二)教育对象范围庞大高校辅导员日前以一人之力面对数百学生,而因大学生行动的不可控行,极大地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大学生的多样性,使辅导员的教育工作需因人而异,为不同情况的学生规划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辅导员分身乏术。(三)不间断性全日制大学生的特性导致辅导员必须二十四小时时刻待命,寒暑假、法定假日也不例外。长期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高度负荷,使辅导员的身体状况、工作效率易出现状况。

三辅导员日常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辅导员日常管理需求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对象、环境、目标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是中国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前沿,辅导员怎样顺应时代,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管理模式,将辅导员从繁杂工作中解放,成为学生思想、行为的人生导师,构建“互联网+管理”具象化的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新模式,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时代的产物与高校教育日常管理结合,着重开发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系统,促进辅导员提高办公效率,以达到智能化、综合化、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兴起,信息化也成为了高校管理高效化不可逆转的潮流。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其中,高校学生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最大,加强高校辅导员办公自动化建设被广泛认可。当前被开发的高校辅导员系统主要用于校方与辅导员之间的办公沟通,主干的工作由不同的分支系统支撑构成。以本校为例,辅导员办公主要依靠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门户、本科教务系统、就业系统、奥兰社区系统等,分布散列且大多仅限WEB端的办公,极大地增加辅导员工作的冗杂度;举办活动方面,仅有PU等平台,为学院、学生组织活动的申请、举办增加了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主要通过第三方社交软件(微信、QQ等聊天软件)交流,急需一个高度集成的高校辅导员综合管理办公交互系统。(三)积极意义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本系统以规范和管理辅导员工作出发,加强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的综合性辅导员辅助系统。它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课、档案管理、沟通交流等多类功能集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对学生管理,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管理工作预见性、系统性。

四辅导员日常管理系统设计

(一)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主要设计七大功能:管理学生基本信息、通知公告、活动的申报/管理/展示、辅导员授课、应急消息处理、班级考核量化、请假销假。具体如下:(1)管理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学籍信息、学习成绩、竞赛获奖、社会工作任职情况等,其中辅导员可修改管理任意数据,学生仅对自己的基本信息具有查询功能。(2)通知公告。考虑信息的保密性,辅导员可依据信息可传播范围,选择学生类别范围公告,相应的学生群体具有相应的信息接收功能。(3)活动申报、管理、展示。针对班日活动、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心理健康月等庞大的活动数量,依据其举办流程的相似性,将活动的举办统分为活动申报、管理、展示三个层面。任意学生具备活动申报权限,经辅导员管理审批后开展活动,广大学生群体具有活动报名、评价等权限。活动结束后,由发起者上传图片、总结等予以展示。(4)辅导员授课。辅导员课程为辅导员日常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学生入学教育、就业信息、毕业生教育等系统化整理,通过网络课程的手段开展。辅导员具有上传视频权限,学生具观看视频、签到打卡的功能。(5)应急消息处理。发生紧急事件时,学生通过客户端发送实名制应急信息提醒,辅导员端立即收到强烈的铃声提醒,便于辅导员随时反应,做出应急处理。(6)班级考核量化。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具代表性的数据分类处理,将其按统一标准量化,便于辅导员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7)请假销假。由学生客户端写明理由提出申请,辅导员审阅后予以回复,若准假则系统自动发送电子假条,请销假记录自动备份在案,于减轻辅导员办公流程的同时,实时密切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学生端的用户量。

(二)系统设计创新点

(1)辅导员日常管理便捷化、办公沟通一体化。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杂,本被设定为人生导师却为日常琐碎劳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日常管理系统系统,辅助辅导员实现办公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和信息资源化,将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合理地归纳并删减流程,便于辅导员系统地接收、信息,了解学生实时动态。(2)学生消息接收即使化、信息查询便捷化、申请便捷化。结合高校“学校-学院-辅导员-班干部-学生”日常管理管理体制,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类通知信息的接收传递流程繁杂。无论是奖学金申请、成绩查询、活动申请,还是请假事宜,均需以各方软件和纸质版材料为媒介分级上交,高校辅导员管理体系集中管理信息,简化流程。(3)应急消息提醒功能、辅导员授课功能等功能创新。①应急消息提醒功能:全日制大学中辅导员二十四小时对学生负责,系统设置应急消息提醒功能,便于辅导员针对应急事件做出及时处理,从而保证学生求救有门。②辅导员授课功能:当前信息传播方式缺乏能动性与有效性,将辅导员教育以在线视频的手段呈现,以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增加知识传播的可靠性。③班级考核量化:众多繁杂的数据令辅导员面临工作量庞大的困境。设置班级考核量化功能,将数据按统一标准量化,使数据明朗化,便于辅导员横向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

五结语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4

[关键词]小组协作学习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习

引言

21世纪高等教育学校教学中,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强大的网络空间以及资源共享促进了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为协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随之优秀网络平台的出现又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网络协作学习日渐成熟。

《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面对地理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实践。课程致力于通过协作小组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最终服务于地理教学。

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确保网络协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网络协作学习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跟踪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3月―6月。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8级师范生,即《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选课学生,总共61人。此外还包括课程的任课教师1名,辅导员4名。

研究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鼓励竞争机制督促小组学习,小组内部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小组成员通过地理多媒体软件的学习,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共同完成一个与地理相关的作品。

协作小组

小组划分采取学习兴趣与多媒体软件技术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小组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同时弥补软件操作能力的差距。课程总共划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3-7人,由组员选出1名组长。除任课教师外,每个小组配备1名辅导员。

本研究在网络小组协作学习中加入辅导员角色,设定辅导员的参与程度,以此来研究协作学习中辅导员不同程度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辅导员由曾经选修过此课程的研究生担任,且均有过课程助教经验。一方面确保辅导员知识技能符合课程要求,另一方面也拉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便于协作学习的展开。辅导员所在小组类型不同,其职能亦有所不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参与以下学习环节: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

以任务为导向的协作学习,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规范的学习过程管理。小组成员总体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决定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因此根据辅导员参与程度不同将小组分为以下三类:

A类小组中,辅导员根据成员学习基础和能力布置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辅导员参与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等学习环节;B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辅导员参与问题答疑、提供资料两个学习环节;C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助教只参与提供资料一个学习环节。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小组在协作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类小组协作学习过程比较规范,具备完善的交流和成果共享方式,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B类、C类小组的学习过程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时间和方式,其中有些小组没有交流和成果汇报的环节。(见表1)

表1:小组协作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

1.协作学习积极性

课程将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小组页面作为小组协作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台统计跟踪功能提供的数据显示: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A类小组的网络协作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B类、C类小组;此外小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差别,个别同学的网络学习活动性较差,组内协调还不够成熟。

其中,小组点击数最高达379次,占全部点击数的16.55%,最低点击数104次占全部点击数的4.54%,大部分小组点击数百分比维持在10%左右,小组活动频率基本持平;而人均点击数最高达到74次,最低为22次,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为35,过半数小组人均点击数超过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各个小组的网络活动数据显示,组内最高点击数为144,将近组内平均数的3倍,组内最低点击数为11占组内平均数的1/5。

2.协作学习效果

1)协作学习小组组内评价结果显示,组内成员分数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组员之间认可度非常明显。大部分同学对组长和组内积极贡献的组员表示认可,对于参与协作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组员也给予了客观的分数。协作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高的2个小组为B类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低的小组为C类小组。

其中,90%的小组组内评分在优秀(8分)以上,组内评分结果中组员的最高得分为9.5,最低得分为7.0。其中同一个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不超过1分,不同小组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不超过3分。此外,10个协作小组中有6个小组组长为组内最高分。其中自评分环节将近70%的同学自评分数高于其他组员评分的平均分。

2)小组协作学习成果整体评价结果显示,各类协作小组之间差异不大。成绩最高的3个均为A类小组。成绩最低的2个小组分别为B类、C类小组。

问题与讨论

此次研究中前3组优秀协作小组均为A类小组,这些小组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具备以下特点:1、协作学习任务明确具体;2、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3、完备的例会交流和资源共享模式;4、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空间和资源;5、组内成员定位、分工明确。

不难看出A类小组网络协作学习成绩优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在学习中发挥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作用,这些是在B类、C类小组所缺乏的。

调查显示,与辅导员目前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相比,学生对于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造成了对小组学习成员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高度要求。因此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和辅导员的适度参与非常必要。但是如何确定教师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如何在网络协作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理论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黄玲子,黄荣怀.协作学习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5

【摘要】数学课后辅导工作一直是当前各校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每个学校的生源特点,课后辅导的策略也演变成了学校高三教学的一个特色,然而师生经常感叹高三时间的短暂,为某些学生惋惜。为了不让学生的高考留有遗憾,学校的课后辅导工作应在高二年级就逐渐展开。高二年级是高中学习生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是学生心理动荡的阶段,它没有高一年级的新鲜感,也没有高三年级的紧迫感,可能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为此,课后辅导能让学优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困生取得应用的进步。

关键词 课后辅导;高二数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给予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今后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的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更需要拥有学习方法。因此,课后辅导应该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学习的潜能,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好的习惯来自一个从自觉、自律到自动、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课后辅导。课后辅导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在学业、品德、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的课后辅导要有针对性、绩效性、渐进性和严谨性。现以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为例,谈谈高二学生数学课后辅导的策略。

二、我校高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的高中学校,目前高二年级在校学生380人。这届学生在高一年级两次期末大型考试的成绩对比中可以发现,整体成绩有明显的下滑,成绩两极分化情况比较突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对高二年级380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调查:(1)学习兴趣;(2)学习习惯;(3)课后学习情况;(4)学习及考试心理;(5)师生关系;(6)班级学风及人际关系;(7)家庭环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结合自己平时对一些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部分学生有两极分化的倾向。

三、学生高二数学学习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的原因

高中数学的教学难度与初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在叙述上严谨、规范,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明显增强,知识难度大,习题量多,对解题要求灵活,计算繁杂,具有“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再加上高一第一学期的课时紧,教学进度较快,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学生的原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摆脱不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学习没有主动性,预习环节不过关,上课忙于记笔记,对所学内容,没有真正理解。还有很多同学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不爱动笔,不重视解题过程。

(三)教师的原因

初中教师在教学上重视直观教学和形象教学,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做题一般是机械的模仿与重复。高中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对推理论证要求高。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反差,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二年级,学生文理分科,面对新的班级和同学,面对新的教师,是个重燃学生信心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除了了课堂上要适当变革外,更应该抓住课后的时间,对学优生进行指导,让他们继续保持优势;对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转化为中等生,甚至是逆转为学优生。

四、高二数学课后辅导的策略研究

(一)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并重

学优生一般长期处在“金字塔塔尖”,很少品尝到失败的滋味,容易滋生高高在上的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薄弱,成绩的起伏往往会让个别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经常发现学优生在高考中失利的例子,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经常给学优生做些难题,一来是打击下他们的优越心理,提醒他们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需要探索;二来是让他们能学会从容面对各种试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学困生通常很自卑,对学习有畏惧心理,缺少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困生有所进步,教师应从鼓励学生开始,一次谈话,或者不经意间的表扬,亦或是给某些学生来个“私人定制”的题目,让学生慢慢的亲近数学,觉得自己能行,进而信赖数学教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知识辅导与学法指导并重

大部分学困生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但成绩总是上不去,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进行课后辅导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学法上存在的问题,让学困生切身体会从“认知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比较有科学性的学习方法,要让学困生学会思考,这样成绩才能很快提升。

对于学优生,教师也不能忽视学法的指导。对部分重思考、轻过程的学优生,要及时给予纠正,让他们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关注解题过程,课后认真复习,不断总结、归纳和反思。

(三)课后辅导形式

1.集体辅导集体辅导是最高效的辅导形式。我校每周有两次数学辅导课。辅导课上高二数学备课组一改往日教师一讲到底或教师一言不发的极端情况,对数学辅导课做了精心安排:(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3页)

(1)数学辅导课上教师首先将新授课里的知识点与学生共同回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使记忆更牢固;(2)教师精心准备训练题目,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应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教师对学生易出错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设计些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提高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组各层次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一对一辅导一对一的辅导效果是最好,针对性强,教师不仅能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相应的辅导内容。一对一辅导通常是针对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

3.学生互助辅导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编为一组,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一组5-6人不等,由学优生来解答学困生的问题,并给予适时的评价、鼓励,班级的学习小组之间定期举行评比,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组内成员的学习热情。

4.分层辅导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分别编组,做到每组学生学习情况基本相同,然后定期给每个组给予辅导,组内成员间水平相当,便于进行小范围的集体辅导。

(四)数学课后辅导中应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效能意识

教师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辅导也是如此,辅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辅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暴露自己的错误,要勇于让学生“犯错”,学生通过犯错、改错中查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探索解题的新方法,进而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迁移。要让学生通过让学生制定短期目标,从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到一次测验达到的分数,都可以通过不断的累积,提高学生的效能,从而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五)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数学纠错本数学纠错本可以记录下学生平时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的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重现。

2.做好作业订正要盯住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好订正和分析,并做好错误归类及同类题目的再整理,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3.养成反思的习惯要从听课反思、解题反思两方面入手。听课不反思,就是被动接受,学到的知识也是肤浅的,很难灵活应用。教师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开展学生的数学课外辅导是一项很费力费神的事情,教师们的课时已经很多,教学任务很重,在已经很少的休息时间里再去辅导学生,是对教师素质的极大考验,只有拥有高度责任感、高尚师德和与学生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经过半年来高二年级的数学课后辅导的实践,学生的数学成绩进步明显。

参考文献

[1]王锋.略议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J].学周刊,2011,(9)

[2]江式慷.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

高中数学辅导教程范文6

【关键词】学生服务中心 推进 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05-02

近年来,为了强化服务育人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育人水平,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了学生服务中心。随着学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学生办理许多事务已经不再需要找辅导员,而是直接到学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办理,这有效地帮助辅导员从烦琐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工作中心重新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形成。本文试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并从流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事务烦琐

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体现在辅导员要负责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事务,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是属于辅导员管理的范畴。据统计,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整个工作时间的70%左右,如教务处要求辅导员指导学生选课、处理学生课程免修免考、英语B级报名、毕业证发放等;财务处要辅导员指导学生使用网上缴费、催学生缴纳学费、发放新生校园卡等;保卫处要求辅导员协助办理暂住证明、户口迁移;同时还要开具各种证明、组织学生购买保险、传达并布置学院各部门的各项活动,等等。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的不明大大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尽管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如是实行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等,但是这些措施仍然不能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二)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相对滞后

辅导员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培育者。大学生正处价值观定向、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加之“90后”大学生承受压力、对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业困惑等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此,辅导员可通过展开主题班会、学生谈心谈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然而,由于辅导员经常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很难有精力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通常是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做个别辅导,这样难以进行事先预防辅导,从而难以将心理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扼杀。

(三)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各高校的辅导员趋于年轻化,一般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加之大多数辅导员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学管理专业的,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辅导员陷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无法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这种情况下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虽然不少高校都会定期开展短期的辅导员培训会和辅导员交流会,也提高了辅导员解决了日常事务和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高职学生在生源、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思想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样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

学生服务中心是一个以教育服务理论、服务育人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工作主体,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在对学校各部门职能有效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规范的服务管理、优秀的服务团队和全方位的服务内容,向全体学生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对实现辅导员专家化、专业化以及工作精细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专业化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管理学生和组织学生的能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极其重要。为了方便学生办理各种事务,许多的高职院校把越来越多与学生相关的日常事务集中到服务中心办理,学生办理许多的日常事务,不需要再通过辅导员,直接到服务中心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各种证明的开具、学生教务事务的处理、投诉和保修报警等,这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可以参加一些长期的、系统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心理咨询培训、就业指导培训。这样,辅导员逐渐向思想政治教育师、 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靠近。

(二)用定量分析方法帮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健康引导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不仅仅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平时通过开展定期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第二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自己,塑造人格完整。学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学生迟到旷课、学业成绩、就业情况、未毕业情况进行分析和信息挖掘,并把分析的结果发给辅导员,让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就业困惑,从而指导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主题班会和进行有效的谈心谈话活动,时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三)有利于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注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提倡我们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学生服务中心根据辅导员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丰富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从而简化并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改变了辅导员经常陷入事务性工作的现状,这样,辅导员能够更深入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对主题班会进行设计,无论是主题班会题目的选取还是内容的整体设计,从而实现主题班会从“促管理”向“强教育”转变、从“随机化”向“系列化”转变、从“经验事务层”向“科学规范层”提升,让主题班会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对每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辅导。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及存在的心理困惑,主动掌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而及时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三、运用学生服务中心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学生服务中心,简化辅导员日常事务流程

简化学生事务流程,实现学生事务简单化、信息化,将越来越多学生事务的处理与辅导员剥离,为辅导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辅导员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实现辅导员由事务型、被动型向发展型、主动型转换。如补办学生证,学生不需要再找辅导员提出申请,只要登录学生事务网上申请平台提出申请,然后到学生服务中心就可以直接办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事务工作的效率,而且可以让辅导员从学生证补办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运用学生服务中心建立与辅导员数据共享的机制

全面、系统和及时的学生信息数据分析,才能实现辅导员学生引导工作的科学性,增强实效性。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透明、高效的数据资源共享网络,实现数据同步对接,确保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等方面的全方位了解,如学生服务中心每个月实行业务数据报告制度,辅导员只要登录学生事务数据分析平台,就可以查看到学生最近一个月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及时将各部门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学生动态信息,确保辅导员对学生信息了解的及时性。

(三)运用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反馈机制

一个新的平台执行是否顺畅,离不开辅导员对学生的广泛宣传以及对学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不断反馈。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与辅导员建立反馈机制。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最为了解,因而辅导员应定期通过学生事务互动平台、学工战线系统等渠道将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对服务中心的意见反馈给学生服务中心,不断丰富学生服务中心内容,提高学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从而为学生服务中心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服务中心将新增加的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反映给辅导员,以便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工作,把学生服务中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满意”的服务理念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形成“有问题到学生服务中心,有困难拨打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的习惯,使辅导员逐渐从烦琐的日常事务咨询和办理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学生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很大的机遇,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的实现。辅导员应该做好学生服务中心的宣传工作,把学生服务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宣传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学生服务中心应该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让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辅导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自己真正成为思想教育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事务中心的运行模式――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院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对当前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问题的理性思考[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6)

[3]精细化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示范项目“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党高工宣[201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