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合作 大学共同体模式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还依赖于在各种联合的关系中获得丰富的资源,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构建大学共同体是高等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系统,都需要通过一个真实的共同体来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一、构建大学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和基础

1.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国际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这种国际化发展不仅指的是跨国科研机构的合作,还包括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在国际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培养。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大高校势必要将进行跨国际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来。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资源共享、科研活动来实现信息和技术的互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各大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国际合作理念,还要具备国际化意识,根据大学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够提供的最佳基础设施,寻求国际间院校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还要强化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建设,实现跨国界、跨文化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构建大学共同体。

2.非实质性与实质性的交流理念

构建大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基础就是非实质流与实质流。前者主要指的是,针对学术交流的内容结成合作关系,以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的形式对某个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术质量,并让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化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后者主要指的是,以教学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某个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大学共同体承担的职责是,强化这种团队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促使教师和学生在国家化的交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信息和技术,引进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教学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交流体系。

3.USAC 理念与宗旨

USAC包含有Study Abroad、Curiosity、Adventure、Knowledge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将出国学习与好奇心、冒险以及知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模式。USAC 理念认为出国学习或生活是教育国际化的最直接的方式,不但能够最快速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推动大学共同体国际化,缩短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USAC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有:1、构建大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组织成员的资源,促进组织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成员的资源优势和个人特长,提高资源利用率,将资源共享;2、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团体具有共同利益;3、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个成员的个性化研究,使其发挥最大潜能;4、加强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良好的再合作关系。

二、构建合理高效大学共同体的途径

第一,提高理念建设,使大学共同体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构建大学共同体的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从整体上实现高效教育的国际化,因此在大学共同体的建设中,我们应当根据大学自身的教学需求,适应于自身的教育发展,跟随社会的进步,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

毕竟不管构建哪种形式的大学共同体,追根究底是要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目标的大学共同体,无法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应当凸显教学的核心价值,从本质上提高教育质量,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做到如下几点:

1.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加强学术核心建设,构建自己独具优势的学术体系;2、明确大学共同体的学术服务理念,掌握好学术核心,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3、落实教学任务,深刻认识大学共同体的重要性,以课堂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教学系统。4、统一理念,建设高质量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建设意识。

第二,优化学术发展形式。

单一化的学术形式不利于构建合理高效的大学共同体,因为单一化的学术形式会制约学者的发展,不能够有效的协调学者发展与共同体建设之间的矛盾,影响学术资源共享并导致学术研究走入瓶颈。在构建大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加强学术的综合性发展,实现单一化学术向综合性学术的转变,构建完整的大学共同体模式。根据多层次的学术发展需求,重视实质性教学,把研究和教学都纳入主体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术体系。通过重新界定学术内涵,优化学术交流形式和学术发展形式,以实现平等交流为目的,保证各种学术发展形式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第三,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大学共同体。

目前比较普遍的大学共同体模式有两种:其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内容包括互派留学生,引进最先进的师资力量,将国际化教材和科研成果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合作院校的教学经验,科研项目的合作等;其二是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交流会,校长论坛、教育论坛等等。任何一种合作方式都是建立在跨国际、跨文化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构建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且符合发展趋势的大学共同体,赢得双方的共同获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USAC作为成功典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共同体能够在国际教育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结束语

在构建大学共同体之前,我们应当对大学自身的学术条件、资源水平、师资力量有所了解,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随后才能在构建大学共同体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构建合理高效的大学共同体,发挥大学共同体应有的作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琰,郭飞君. 关于我国大学共同体构建模式的思考[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7:114-116.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2

【关键词】社区教育;共同体;对策研究

社区教育作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它弥补了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不足,促进了人和社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无围墙的教育,其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协调社区内的组织和人际关系、优化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社会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校园外和职场外的成人,特别是一些缺少关注的弱势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教育就是平民教育。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面对社区居民学习的参与度不高、教育缺乏活力等问题,大力倡导、积极培育“社区教育共同体”,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社会学中共同体一词最早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中引入,滕尼斯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滕尼斯认为“血缘共同体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为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在相同的方向上和意义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主要由社区学院、社区分院、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等不同个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联盟。

目前,普遍认为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是指社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的一种社会教育组织形式,把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高校、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所有参与组织人员享有。其中,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这三者既是教育资源供应者,也是学习者。

二、以美国为例的国际社区教育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美国的社区教育生动体现了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本质内涵。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基地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对于社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共识,其众多特点足以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1、社区学院属于社区

社区学院把自己看作是社区的一部分,为社区发展服务是其最高宗旨。社区学院时刻关注着社区的建设、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尽量从教育服务的角度,从培养训练专门人才,从提高社区民众素养的角度积极参与其中。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系科设置,乃至教学内容都是经常变换、更新的,以尽力满足社区的需要。

2、学费便宜

在所有高等院校之内,社区学院的学费较为低廉。通常学生只付学费和各种专业课程所需费用的1/3或以下,其余2/3左右的经费来自于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甚至所有的费用都来自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家境不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于联邦政府、州政府或民间赞助者的助学金、补助或帮助。此外,学生往往可以住在家里,这样也就减少了住宿的开支。

3、面向大众

社区学院对大众开放,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人都可以入学。社区学院的教育资源无论体育场馆、剧场礼堂、图书资料都向社区居民开放。教师、职员一般都是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的骨干。

4、办学灵活

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灵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社区学院对招收的学生不加限制,却能满足文化基础、年龄、能力、经历、家庭背景、学习目的等各不相同的各类学员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系科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社区学院更是紧密结合社区需要,该停则停,该设就设,该更新就更新。在对社区学院

的访问中,提出长线与短线专业、统编教材、学历与非学历等问题。

5、课程设置从需求出发。在州政府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各社区学院可开设各种对他们本学区有价值的课程和科目。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根据本社区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设置系科、专业。 同时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共同商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并从有关企业聘请顾问教师,在为社区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解决了本社区成员的就业问题。

三、我国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社区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其教育机构具有开放的特点,同时,由于社区教育的个性化显著、异质性大,单个办学机构根本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成人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因此,“共享”就成为解决这一瓶颈效应的必然选择。社区学院作为国内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主要模式,其目的在于整合社区内外各教育资源,为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而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但目前,社会教育组织在社区教育课程的丰富性和专业程度还不够,还存在着经费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社会教育组织由于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难以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另外一方面,政府教育资源的不足,社会单位企业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政府主导性与社会主体性的缺少融合度,达不成教育资源的集约共享,这些因素成为社区教育深化发展的瓶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

2、社区教育引起并得到了多数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不少地方的党委、政府出台了有关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文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和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如2011 年 1 月 5 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自 2011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这一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上海终身教育已经纳入地方性法规建设。

3、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从2000年至今,教育部已经先后四批批准了11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中有34个实验区被批准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加上各省批准的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已经超过了300个,形成了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开展的梯度发展格局,社区教育实验区已成为社区教育的先行和骨干力量,推动了全国社区教育的不断提升。其中,上海作为较早探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城市,如今社区教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从 2008 年起,上海市就基本构建成18 个区县有社区学院、每个街道有社区学校的社区教育体系。目前上海市约有 4000 多个社区教育教学点,教学点的覆盖率达到 76%。宁波市作为开展社区教育较好的地区,其江北区8个街道(镇)挂牌成立社区教育中心,44个社区和97个村建立市(村)民学校,其中17所成为首批标准化市(村)民学校,宁波江北区已基本实现了社区教育全覆盖,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突破50%。社区教育规划目标是到2013年,江北区将有80%的村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80%的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和70%市(村)民学校实现标准化,力争使市(村)民社区教育参与率在60%以上。

4、社区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各社区教育实验区能够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并拓展、开发了一批社区教育资源。例如,南京建邺区在资源整合方面卓有成效。建邺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培训载体的建设与发展,由区文明办、教育局、人社局、区卫生局、区科技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区关工委等33个部门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于2006年整合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成立了全省第七所社区培训学院。整合成员单位课程资源,加大教材与课程开发力度。同时,政府作为社区教育机构的主要投资单位,成为成为保障市民的最基本的终身学习权利的有效载体。

5、社区教育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各社区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创建了一大批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等

织。

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1、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社区教育共享机制不健全。3、社区教育模式有待创新。4、社区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5、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6、社区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共识。社区教育委员会、当地政府、区教育局通过加强宣传,游说更多的教育资源提供者、教育资源使用者加入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也可以使全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意义。

2、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机制。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经费支持、行政监督、法规规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共同体共建实效,适时地制定长效政策,完善资源共享反馈机制。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要承担沟通协调、经费赞助、参与评估、资源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3、发挥各类社区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可靠的资源优化整合保障机制。

(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实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可操作。要想做到让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服务中心、个人等教育资源提供者达成共建教育共同体的共识,地区政府必须从上从下做好协调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个人、单位和社区资源的全面共享。

(2)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政府要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充实社区教育的资金。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的教育资源服务,政府要对其进行评估,适当给予补贴,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以社区内的机构和设施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馆等组织机构的场地、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组织员工培训等,发挥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等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围绕社区及居民共同的发展目标,尝试着将政府的力量,与驻区单位的力量、社会民间教育组织的力量和社区居民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构建起的一种混合型、综合性的合作、互动、分享的新型社区教育共同体,让社会资源集约共享,为满足地区内全体成员的教育需求服务,提高社区的参与度、覆盖度和满意度,形成社区教育的推动力和发展合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英.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2]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4.

[3]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4]李卫英,学院与社区互动的机制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北美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机制分析与启示[j].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scg266)。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京津冀;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51-04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深层次整合成为必然要求。2015年5月31日,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邀请来自京津冀地区的17所职业院校和21所医院、企业参与了联盟建设。联盟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全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优质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校院合作、社会服务和科研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对接,为京津冀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京津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1]。京津冀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在l生职业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因此,突破区域格局,实现京津冀地区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教育资源集群与规模效应,实现区域性的卫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产生的背景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3年,该区域晋升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承担起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京津冀区域拥有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与医疗资源,教育、医疗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然而其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悬殊,区域教育、医疗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内教育、医疗如何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构建更高的契合度,实现提高区域内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是摆在京津冀面前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京津冀区域教育、医疗合作与协同发展起步较早,但成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行政壁垒的阻碍、要素资源流动积极性低的掣肘、协同效益显现周期较长的顾虑等。新时期,应不断加深对协同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选取6所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天津1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1所,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河北4所,分别是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

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开设护理、药学、检验、影像、中药、康疗6个专业。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卫生管理、财政金融、制药技术、食品药品、机电设备等类别的19个专业。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涵盖高职医药卫生大类7个专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学类3个、护理类2个、药学类2个、医学技术类4个、健康管理与促进类3个、康复治疗类1个、食品药品管理类1个。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紧贴区域产业布局和人才供求关系,设置护理、医学营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在内的13个专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机电设备类、市场营销类和公共服务类等8类17个专科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康复治疗类、卫生管理类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类等7个类别12个专业。

(二)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师资结构现状

师资力量是推动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力量,通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可以衡量学校的师资力量[2]。各院校为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在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队伍,2015年北京卫生职业学校生师比为15.47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12.071,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9.101,如图1所示。几所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5%,其中,天津医专为45%、邢台医专为38%、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达50%。天津医专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为32%,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29%、邢台医专达68%。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广泛开展“双师型”专任教师建设,“双师型”专任教师均达到了30%,天津医专高达83%。同时,坚持校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采取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见图1。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现状

各卫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包括成人护理、护理学基本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母婴护理、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实务、药物检测分析技术、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0门;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有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分别是基础护理技术和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省级精品课9门。 三、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使共建共享缺乏全局性的引导与协调。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涉及多个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一项跨区域、跨院校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并通过有效的管理w制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二)校际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联盟内的各院校教学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共享平台建设缺乏,难于实现资源共享,使得资源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保障制度,各校对于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缺乏积极性。

(三)资源开发主体及类型单一

教学资源开发多数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不够,不能实现校企共建,且在资源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在数量上,优势专业资源丰富,小专业及新开办专业资源较为匮乏;在类型上,文本类资源相对较多,媒体类资源相对较少,如动画、微课、幕课等在线课程。

(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也是导致校际间教学资源成果难以实现共享的重要原因。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发行为规范、制作内容要求、管理平台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支持等方面没有供各院校共同参照的标准。这就导致各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没有统一的构建理念与开发思路,更不可能站在校际共建共享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媒体资源和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同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资源的后续维护也相对缺乏,造成资源的使用率不高,成效不明显。

四、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策略

京津冀地区的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均衡,构建本区域内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共享与优势互补,不仅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建设满足卫生类高职教育需要,并能有效促进区域卫生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推动其他领域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应用效益,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前提

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使之能长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实现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是要在不断增强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性与先进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同时避免教学资源盲目性与重复性建设,为进一步实现联盟内教育教学的互联、互通、共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之前,应该首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统一规划,并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监控机制和评估标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成立责任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因此,由联盟内各院校推荐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专家作为委员,成立隶属于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的教学资源联盟工作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是非常必要的。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源建设标准,并在经委员会评估通过后方可在联盟平台上进行发布、共享。

(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原则

1.优势共享原则

京津冀卫生高职院校,因服务环境与服务方向的侧重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对于那些在学科或专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院校,应成为此类资源建设开发的主体,其他院校也可以进行补充,起到辅助作用。经委员会评估合格后上传至联盟平台,从而实现各院校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2.协作互补原则

对于不具明显优势的相同学科或专业而言,联盟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对于此类教学资源则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委员会则应充分做好协调工作。

3.权责共担原则

为了保障联盟院校及院校教师的知识产权、经济等利益,充分调动院校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平台经审核后上传的所有独立知识产权资源都进行唯一性编码,并根据劳动附加值赋予相应价值,联盟内院校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可以根据约定采取免费、互换、付费等原则,同时产权单位或个人承担资源原创的责任。

(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内容

构建区域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保障下,其实质的内涵建设核心即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网络课程及资源共享建设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在构建网络课程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3]。京津冀一些卫生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各院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接到统一建设的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联合开发建设在线优质课程及课程资源。打破传统授课地点和时间限制,供广大师生自由学习,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课程及资源的建设[4]。

京津冀各卫生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与课程实际情况,将各院校优势资源充分整合,通过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答疑、作业批改、学生互评、考试等形式让教师、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学网络资源平台建立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共享课程模块,再以建课单位为依托,建立班级管理,建课院校学生以实际班级为单位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其他院校学生通过网络选课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访问量与使用量给予建课单位相应补贴。

2.人力资源共享建设

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的生师比有所差异,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模式,改变教师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可以设立联合教授,使专业带头人和学科紧缺教师成为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领域的共同教师,根据预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在区域学校之间流动授课,缓解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5]。推动院校之间优质人力资源共享,鼓励各所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教学。在师资共享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积极推进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共享网的建立。

3.课程认证共享建设

在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推行课程认证和课程学分互认,相同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认证管理办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则,打破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刚性要求。由委员会专家依据《课程认证管理办法》评估认证课程。

各卫生职业院校之间以课程为基础试行学分互任和转换,不同高校课程选修经过认证的并通过考试所得学分能够得到京津冀联盟高校的认可。学生学习网络共享课程并达到一定要求,通过本校认定后,也可转换为本校相应的课程学分。

参 考 文 献

[1]韩庆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37-38,42.

[2]梁旭,张凝宁,郝晶晶.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状及评价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133-136.

[3]刘新业.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交互共享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39-40.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4

[关键词] 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FT13.35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无围墙的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区、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先后批准多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社区教育资源稀缺。二是社区教育个体办学能力较弱。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四是管理手段单一封闭。五是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变社区教育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是社区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找到了新思路。本文试图探讨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路径机制来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分析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他面向民众,尤其是草根民众,是一种弱势群体优先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的教育问题。它的重大责任就是要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社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依旧存在普遍认知程度不够,参与缺乏主动性,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社区教育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

“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联盟。它是草根阶层接受全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开放与共享是其开展的核心理念,要想培育社区教育联盟,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力度、大范围的普及措施,使所有城乡与社区内的居民、单位、机构、教育组织等都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来。若社区中普遍存在着“社区教育共同体”,才能使一些对参与社区教育没有主动性,没有教育基础的群众不自觉的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2.改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社区教育肩负着普及大众教育的使命,却面临着软、硬件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短板,同时社区教育机构个体办学能力较弱,群众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开放与共享的特征能很好的改善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使共同体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树立共同的愿景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成员单位可以为共同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合作资源,丰富共同体的实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地区内各部门协调合作,使社区教育发展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造和谐社区的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为了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推动社区教育大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队伍不断壮大,告别了曾经的大院,人们普遍感觉孤独,失去学习的兴趣。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谐社区的建设就面临着困难。“社区教育共同体”将居民以教育为中心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创造和谐社区,就要从人本出发,将人与人用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社区教育共同体”正是以个人的学习需要出发,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和谐化发展。

二、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结构模型

1.组织框架

这种以成人学校为主体,联合乡镇成人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街道社区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等不同个体,围绕共同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想充分发挥地区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社区共同体,必须从共建教育基地、搭建网络平台、教育项目结对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混合型、综合性的合作、互动、分享的新型社区教育联盟,搭建起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形成了以政府推动为主,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的力量,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教育社会化管理工作格局,使社区教育覆盖面更广、参与性更强、课程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现。

2.理论及内涵

根据合作教学理论和资源共享理论,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组织合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关于它的概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温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内涵主要有。其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是一种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把合作教学理论用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把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共同愿景。为了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必须联合在一起为了这个共同愿景加强合作。

“资源共享”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早期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可以共享,可以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的集中可以吸引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在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套用“劳动力共享”理论,将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的集中必然存在资源的优胜劣汰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被保留、重复的教育资源被整合,这样使用者能更高效地找到高质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大大提升。“资源共享”,其本质都是最大利益的共享,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追求的是从各部门教育资源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为了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共同体内的成员单位本着资源共享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时都积极提供本身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合作对方提供的教育资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提高了社区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基本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试图建立整合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的实施路径,共分五步实行,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共同体(如下图所示)。

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模型图

三、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分析

为了实现社区教育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通过整合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育资源,围绕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受教育者,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最终努力实现教育的本职价值,即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建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

为统一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与办事权限,设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由几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政府官员,加强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的领导权;二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可以代表社区居民的意愿;三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种教育组织的代表,既可以代表社会组织部门的意愿,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性,有利于资金的筹措;四是社区教育机构的代表,可以有效发挥学校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要明确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成员的权责关系,社区教育应该形成“政府宏观引导,教育机构主管,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局面,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掌舵者,要凭借其行政权力在动员整合社区资源上特有的优势,包括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即提供政策法规资源;用民主、法制、引导的方式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为社区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协调社区组织与社区单位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

2.通过项目结对,构建各种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

通过项目结对开展合作,是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共同体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把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单位、社区居民以及地方政府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到项目合作中来。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通过对所在地区社区街道所有潜在教育资源的调查,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数据资料库,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委员会成员应该积极向当地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宣传、面对面交流,获得各方对社区教育的合作意愿和需求,通过确定一个项目来达成双方的合作。例如,南京市华侨社区委员会牵头与社区内医院达成协议为社区居民服务,通过整合南京医科大学、省人民医院、省口腔医院、友谊医院、眼科医院等健康教育资源,建立起健康教育基地,给社区内的居民免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免费体检。与体育中心达成合作,整合体育中心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全民健身教育基地等。

3.创建社区学院与网络交流平台

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建社区学院和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社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以及把社区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社区学院是为社区居民或社会弱势人群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是以传播先进文化、打造和谐社区、推进区域发展为目标,由街道办事处统筹监管,社区居委会协办,居民、社区、学院、街道四方共建共享,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普及性的一体多元化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实体。学院以对社区成员实施教育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综合教育培训、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咨询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等多项功能。社区学院的创办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种实践形式,且这种实践方法是被无数成功案例证明行之有效的。创办的社区学院应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为办学原则,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旨在提高市民素质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另外,是搭建网络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开通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和在线学习,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开放交流的继续学习的平台。通过平台既可以让成员享受互联网学习带来的快捷和丰富,也达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驻区单位为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师资力量,主要是社区内的高校、教育机构等。要想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首先要有充足的各方面知识具备的师资队伍。如法制学习共同体、健身学习共同体、健康教育共同体需要各方面素质的老师,面对师资力量的不足,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通过招募一大批志愿者来从事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其即可地解决社区人才缺乏兼职教师难找的问题,也可以节约了一部分的资金。

5.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投融资体制

由地方政府和驻区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资金经费作为支撑,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在开展项目结对时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合作的正常进行,才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政府要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充实社区教育的资金。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的教育资源服务,政府要对其进行评估,适当给予补贴,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证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顺利构建,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本文从政府和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政府能有效、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内各活动单元的互动,确保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合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实现该教育共同体的高效率。要想做到让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服务中心、个人等教育资源提供者达成共建教育共同体的共识,地区政府必须从上从下做好协调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个人、单位和社区资源的全面共享。

2.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机制

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经费支持、行政监督、法规规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共同体共建实效,适时地制定长效政策,完善资源共享反馈机制。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要承担沟通协调、经费赞助、参与评估、资源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3.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利益平衡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在开展合作及资源共享过程中,必须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参与互动的,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此时,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多方互动合作对社区教育的积极影响,应积极承担起架设多方互动的桥梁。政府部门应联合成员单位共同协商运行决策,创新机制,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方的共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以均衡处理,必要时由政府作为第三方提供帮助,做到互动合作时真正实现利益平衡、融合协调与发展。

4.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资源共享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要想实现各方教育资源完全共享首先要树立开放互助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开放共享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开放不仅是资源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校园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社区单位也要参与到资源开放共享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教育添一己之力。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成员单位所享有的资源和要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源,共同努力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2]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9)

[3]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4]厉以贤.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56

[5]金红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2010(03)

[6]黄萍萍.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5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三、结语

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范文6

[关键词]公共财政 教育均衡 区域协同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这其中事关发展大计的是基础教育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关于教育均衡的思考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

1 立足一个理论基础一基础教育的公共品属性

理论界对教育的属性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公共物品观点。巴罗把教育当作纯公共产品来理解;劳凯声认为教育产品就是“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典型公共物品”;一种是私人产品观点。公共经济学的权威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罗森等从教育产品的提供效率的角度出发,将教育视为“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臧旭恒认为教育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教育实质上是一项私人物品;另一种是准公共产品观点。布坎南认为教育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具有“拥挤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张铁明认为教育产品是一种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有性的服务消费品;袁连生认为“教育的间接消费特征决定其准公共产品属性”。

其实,关于教育屑性之争很多事立足于教育本身的特质来分析,注重于从教育的提供角度来分析。笔者认为如何正确看待教育的属性,不仅应分析教育的提供,更应该注重教育的产出效应,同时应该结合教育所处的客观经济与政治环境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从教育产品的产出效应来看,教育的效应是基于个人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提升,最终反映在公共效应的提高上。同时,教育对公共投资的依赖性也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民众而言,对政府投资教育的依赖性是明显有着差异性的。再者,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属性,普遍的理论认为,基础教育更多的具有公共品的特点,需要政府来普遍提供,而高等教育则具有了部分俱乐部产品的特质,需要市场介入,按照市场规则来优胜劣汰。

2 好两个现实环境基础一规范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1 规范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关于公共财政的建设目标理论界已经有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公共财政应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宗旨;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以及实行民主决策和充分接受民主监督。

从理论角度来看,完整的公共财政建设思路涉及四个层面:即规范化的公共支出划分、分层公共收入划分、均衡财政转移支付、分级预算制度。从当前中国财政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共支出划分和公共收入已经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基本划分清晰,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规范化的符合均等化要求的均衡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财政发展的区域均衡要求。

一是继续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权分税财政体制,建立中央与地方在事权分设基础上的财权分割;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以直接税为主导的税制改革,强化税收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促进全社会收入的相对均衡分配;三是要规范公式化转移支付制度,体现支付均等化目标;四是要促进预算制度改革,促进部门预算、绩效预算在我国的深入推行。

2.2 推进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0s年2月,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层次:

(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需要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

(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

从实际来看,要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经经发展与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即要树立起以经济发展促服务建设的理念,只有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体系才是长远和持续的,需要建立为公共服务体系支撑的财政支持;二是处理好当前财力与长远目标需求之间的关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史个持续的长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结合各地实际财力,有步骤分层次推进,防止误人盲目建设的误区,导致财力供应紧张而影响服务水平的问题出现;三是要处理好公共服务供应主体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与家庭自身、第三方组织(NGO,NPO等),这其中包含营利性目标和非营利性目标,对于义务教育而言,还是需要强调政府提供的主导地位的。

3 实施三个发展途径一财政公平支付、教育资源共享、区域均衡推进

3.1 财政公平支付:财政公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过程上说,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从经济角度来看,有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从制度层面来说,有决策公平、执行公平、监督公平。过程角度的公平强调财政实施程序,从制度层面着力于国家政治司法制度的建设,一般来说,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的公平,即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经济公平立足的是市场化分配制度,强调投入产出的和谐与效益统一性;社会公平则更多强调公正和均衡,体现社会财富的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相对均衡分布。

3.2 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是导致目前教育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财政难以一步到位解决教育硬件投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整合目前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机制。

其一:错时就学,可以针对各地教学硬件的差异性,实行错时上学制度,即将城市教学设备较好的学校在假期对农村学生开放。组织农村学生在假期集体到城市上学,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设备优势,开展校际之间的错时学习制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二:教师互派,实现优质师资力量的均衡共享机制,加大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互派力度,实现软性教学资源的共享;其三:淘汰资源再利用。城市较好学校的淘汰资源目前主要是流向废品市场,其实完全可以将这些淘汰下来的仍可利用的教学设备等

免费赠送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3.3 区域均衡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受教育权利均衡、区域间教育均衡、城乡间教育均衡、校际间均衡、学生间均衡、教育层次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教育结果均衡等多个方面。这其中,区域均衡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均衡推进顺序应选择从县域均衡、省域均衡到全国均衡推进的思路。

首先要考虑的是县域均衡,重点是城乡间均衡,主要工作中心在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攻坚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以及农村教育软环境的建设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实施农村教育经费低保制度,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其次是省域均衡,重点是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下的均衡,因为地理和历史问题,省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还是很大,需要客观评定各省教育发展现状,根据各省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财政教育投资的标准;最后才到全国均衡,重点则是教育质量和结果的公平,从全国高度来测定教育质量高低,从就业角度来给全国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

4 构建四轮协同驱动的均衡发展模式一政府主体、财政杠杆、学生中心、教师主导

4.1 政府主体: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品,中外政府无一例外地承担了基础教育的责任,只是政府介入基础教育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承载主体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家庭本身,而地方政府在财力向上收缩的情况下,逐渐弱化了财政的教育投资功能,这样势必会进一步恶化低收入地域的义务教育状况。

我们都清楚义务教育的公共品特质决定了它应该由政府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这样就要求从法律高度来约束政府的投资行为,改变政府趋利性投资的目标唯一性,将义务教育投资的规模按照当地学龄儿童数加以明确规定,确立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投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2 财政杠杆:公共财政的基本特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财政在这里必须要起到很好的杠杆作用。义务教育均衡的根本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享有,财政的杠杆作用在于通过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均衡推进。

可以增加教育预算投入,增设国家教育专项基金,从预算角度来强化财政投资教育力度;对事关义务教育发展的行业可以实行减免税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个税见面政策;适当时候可以考虑代为地方发行教育国债,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完善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补贴制度,改变过去的补贴到政府的方式,直接补贴到个人和学校。

4.3 学生中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依法治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等受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就需要打破目前的户籍制度,一切以学生学好为中心,改变过去的出身定教育机会的局面,提升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