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等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等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医学教育;实习;教学

近年来,为响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流趋势,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以输出“社会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并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传统的讲座式教学,又出现了情境式、案例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等多种教学法。近来,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方法又掀起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TBL以其在优化教学环节、增加学习趣味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被多所医学院校接受和应用。目前,TBL教学法在国际医学院校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一定的成功,我国部分院校也逐渐引入TBL教学法。本文将在回顾TBL概念、提出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TBL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并提出TBL在医学教育尝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1TBL的概念、提出与发展

TBL教学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教育方法,其根据多个参考因素,将一个大数量班级的学生均衡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经共同学习与磨合后形成一个团队,以这个团队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队优势学习并解决问题。最近一次关于不同年代学生对学习态度及知识获取方式的meta分析结果表示,新时代的学生由于在网络时代获取知识更加便捷,学习需要更多的反馈,因此更喜欢通过亲自实践和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是仅靠听讲座被动灌输学习[1]。在TBL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管理整个课程的设计者,而学生则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课程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课程实践参与和师生间信息的反馈。在实践中,TBL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时间,该阶段由带教教师分配给学生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第二阶段:小组共同学习阶段,并进行测试,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其中,作业应基于“4S”原则,“significant”即准备对学生来说很重要的问题;“same”即所有学生针对相同问题创建共同的话题讨论;“specific”即问题需要个人和各团队小组做出具体选择;“simultaneous”即所有小组同时进行报告[2]。第三阶段:团队小组成员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3]。TBL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学会利用知识材料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TBL教学模式最初是为解决学院学生人数增多、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最早应用于商学院和法学院,为适应美国医学院校扩大招生的现象,该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医学生物教育领域[4]。近年来,TBL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并接受,受到更多高校的认同。每年,关于TBL的研究文章数量稳步增长,在2011-2016年增长了3倍以上[5]。

2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的应用现状

目前,全球包括日本[6]、韩国、印度、新加坡、阿曼[7]、美国[8]、黎巴嫩[9]和澳大利亚[10]等多地多所医学院校采用了TBL教学法,并在多门医学课程中采用TBL教学模式,且取得了成功,为TBL在医学教育界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2.1TBL教学模式在医学课程理论教授的应用效果

TBL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课程的理论教授中。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理论课往往教学时间最长,在期末考试所占比例最大。魏红蕾[11]就TBL在我国医学教育的应用现状meta分析中表明,不论是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临床医学课程,TBL教学法在我国主要应用于课堂理论授课[11]。TBL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突增、师资短缺的问题,而面临同样问题的非洲多所医学院校在采用TBL教学方法后,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师资、教学设备不足的教学危机,还发现学生对TBL教学的态度非常积极[12]。悉尼医学院以基于PBL的TBL教学方法实施医学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TBL教学展现出更强大的兴趣[8]。应用TBL,原则上意味着医学课程不依赖于较大的师生比例,可改善PBL的弊端,适应高等教育中学生数量增加、学术人员减少的挑战。TBL不仅能够允许较小的师生比例,还能够创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美国新泽西州医学院VASAN等[13]在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方法,发现TBL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了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GOLDBERG等[14]在组织学教学的研究中亦得出同样的结论。STEEL[15]在微生物疾病的课程教学中采用TBL方法,进行微生物病原体犯罪现场模拟教学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TBL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疾病中病原体的学习及认识,值得在中学到大学过程中各种生物学、微生物学或健康级别的课程进行广泛推广。除此之外,TBL对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优势。美国的PILEGGI等[12]将TBL教学模式运用于诊断学教学中,发现TBL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诊断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TBL广泛运用于西方医学理论课程的教授中,并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在我国,TBL正处于初步应用阶段,有医学院校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但使用TBL教学的医学院校和课程还相对较局限。TBL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的比例较大[16],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17]。山西医科大学[18]、天津医科大学亦在医学理论课程教授中使用TBL并取得成功,为TBL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使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TBL教学模式在实习和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医学教育理论课程中运用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多次成功试点后,许多医学院校[19-20]正将TBL纳入临床前教育课程教学,但现有文献中对于TBL运用于临床前教育的试验证据相对较少。见习和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医学生通过临床的学习掌握临床工作的基本技能、工作方法、工作原则,顺利通过这个阶段,完成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TBL教学法在理论课中所体现的优势,在见习及实习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实践与认可。WARRIER等[21]在密歇根医学院进行了为期3年的TBL教学,分别在儿童发热、腹痛、贫血、肺炎、营养、哮喘等6个模块的实习中使用TBL教学,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强调了TBL允许学生批判性地对待学习材料的益处,且论证了TBL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程满意度。除此之外,该项目是第一个证明使用TBL教学有利于知识保留并延伸到下一学年的试验,这与后期ZGHEIB等[22]在美国贝鲁特大学医学院进行的TBL纵向随访研究结果相似。VASAN等[13]、TAN等[23]的试验亦得出同样的结论。ALIMOGLU等[24]在阿卡德尼滋大学神经病学见习中采用TBL试点教学,从知识保留、课堂内学习者参与、学习者反应等3个方面对LBL教学法与TBL教学法进行比较,证明TBL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知识保留有效性,且认为TBL教学也能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展现出更大的教学效果。对医生来说,理解和反思自己及团队成员的情绪,可能对患者的护理和安全产生影响。当团队成员能够在团队环境中意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识别和管理团队成员情绪时,这个高效运作的医疗团队就很可能提高患者治疗结果的成功率。因此,团队情商是医生一项必备的素质。BORGES等[25]在精神病学实习生的对照研究中,建议医学院在临床训练期间应考虑TBL策略。因为TBL不仅能使团队能获得与患者护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对团队情商及团队互动质量的提高带来额外的好处[25]。重症医学科的病例复杂危重,需要多学科合作,要求医学生应能进行知识横向比较和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TBL教学在重症医学科见习和实习中仍可体现出独特优势。澳大利亚某医院分析参与TBL研究的32名重症专业护士对TBL看法,认为团队学习促进了重症护理人员专业属性的培养,而专业实践知识能使护士提高对重症患者护理安全的信心[26-27]。CURREY等[26]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某医院急诊实施TBL方法,其认为TBL为参与者提供了积极的学习经验,即使临时团队,使用TBL仍能产生优异的临床效果,并建立团队合作、团队。目前,在中国的重症医学领域,亦有少数学者在部分危重病种的教学中尝试应用TBL教学模式,且大多数取得了教学成功。首都医科大学通过探索TBL教学方法在脑血管危重症合并急性肺损伤综合征患者教学中的应用,发现TBL教学法有利于复杂病例的学习,在学习讨论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比较,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28]。中山大学[29]、复旦大学[30]、新疆医科大学[31]都将TBL应用于见习及实习的教学中,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上可见,在实习阶段,TBL对医学生进入临床具有助益。

3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尝试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2

讲台上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既是学生接受医学知识的启蒙者,又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还要逐步地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无论在课堂内外主动地与学生联系、接触,谈人生、理想、学习,不要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现象。教师本身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品德修养,这是因为教师无时不在学生的严格监督之下。

2知识性要素

高等医学院校有三宝:人才、图书和仪器。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倍增,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篇科学,有30万项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由60年代的9.5%增至90年代的12.5%。因此,医学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的优势,无止境的向专业知识纵深发展。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素养,才能精通业务,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3开拓性要素

现代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学习与其说是医学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如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绝非是单纯性传播前人的劳动成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具有创新性脑力劳动。创新性思维便是开拓性要素中的法宝。思维要具有敏捷性,要在传递迅速和大量的反馈科学技术、信息中经常地进行科学论文的交流,参加必要的会议,从中迅速捕捉最新信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潜藏的科学知识。只有开拓性教师,才可能造出锐意创新、有所作为的人才。

4组织性要素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发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全部思想的诱人性、丰富性展示给学生。只有坚持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主宰,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现代医学的整体性渗透越来越强,知识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学科之间出现了交叉,已无明显的界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按学生认识规律,合理组织教材,创造性组织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因材施教,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紧跟科学发展步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德才兼备,能把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掌握。否则,教师即便是满腹经纶也无法得以传授。医学生要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绝非死读书能达到,至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和行动方法。而任何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处事技巧的根基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性要素。其本质的东西还是熟知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辩证法。

5总结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3

(一)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人教育学院临床、护理、影像、检验、口腔各专业,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对被试者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在15分钟内完成,要求被试者当场答卷,研究者当场收回、核查,发现漏填、错填,及时更正。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80份,经核查,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100%。对数据统一编码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1.年龄普遍较大

66.1%的成人医学生年龄在25~40岁。25岁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7%,40岁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0岁。和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社会阅历较多,实践经验较丰富,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较弱,学习精力不足。

2.女生所占比重大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12、2013、2014级校本部成教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女生约占75%,她们有韧性,意志力强;全部学生中近一半已婚,已婚学生中79.4%已有小孩,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照顾,来自家庭的责任和负担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只有42.1%的学生每天能学习1小时或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3.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有工作经历和临床技能,但医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参差不齐,85.7%的考生是初级或以下职称,中级职称占13.2%,副高职称占1.1%,普遍学习勤奋,知识面较广,对问题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也有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带着问题来学习。

4.工作压力大,学习动机带一定功利性

据调查,98.3%的成教学生已工作,且绝大多数在医疗一线,医务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时间不稳定,78.6%的学生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10小时或更长。绝大部分学生要上夜班,每月上夜班2天以上的占73.2%,4天以上的占44.6%,医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功利性强,据调查,52.1%的学生深造目的只为一纸文凭即为了职称晋升。

5.家校距离远

由于能够提供医学成人教育的学校有限,很多人必须到外地学习。据南医大校本部成人学生调查显示,在本市医院工作、车程在1小时以内的仅占总人数的30%,在1~2小时的占36.4%,在地级市医院工作、车程在2~4小时的占21.8%,在县城或乡镇医院工作车程4~6小时的占总人数的6.4%,甚至有5.4%的学生车程超过6小时,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路上,这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了不少挑战。

(二)成人医学教学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医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成人医学生来说,则难度更大。

1.实验、见习课不足

实验课应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成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必修课程。而目前成人教育重招生、轻教学。各类成人医学专业的课程基本是参照普高同类专业设置的,对成人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考虑不多,缺乏针对性,专业实验、见习课安排不足。尤其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和实验高强度运转,虽然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课时数,但因条件限制,实验课不能正常开设,有些课程干脆不做实验,实验、见习开课率极低,并且效果不好。

2.实习分散,没有系统的指导

实习是规范临床技能、养成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成人医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实习期间大部分回原单位工作代替学习,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指导,虽然他们在医务工作一线获得了很多临床经验,但对于理论知识及医学新知识、新技术非常缺乏,多年来成人医学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3.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很少

长期以来,成人医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没有全面系统设置人文社会学科内容,或比例不合理、内容单调且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渗透应用到医学领域,导致成人医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据统计,以我校为例,目前普通本科教学中人文课程(不含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11.3%;而成人医学课程中除医学心理学课程外,没有人文课程。其次,成人医学生从事的医疗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各异,现有课程中也没有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不能充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到课率不高

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一般采取集中式面授,在一定时间内把学生组织起来上课,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难度较大,加之实际承担成人医学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如上临床课程的青年教师,上课内容单调不生动,即使举病例也是成人学生在工作中常见的,新鲜感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缺课。再者医学专业课程量大,教学内容多,工学矛盾更显突出,又影响课堂出席率,由于学生到课率偏低,教师讲课的激情无法释放,教师备课积极性降低,课件制作单调乏味,到课率再度下降。另外,成人医学生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学习效果没有保证。多种因素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制约着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面对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成人医学生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成人医学生社会角色具有多维性,年龄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及个体差异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从成人医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1.实行弹性学分制

由于成教医学生学习时间不集中,工作年限有高有低,学生差异很大,学年制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因此最好实行学分制,即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选课和学习。

2.自我管理为主,管教结合

成人医学生大多为临床一线工作者,服务对象是患者,工作量、服务量大,岗位要求其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自律的意识,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他们同理性强的特点,可在班级中选取年龄大、有威信、成绩好的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适时开展各类专题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考评时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以课堂教学为辅,建立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

因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生之间比较陌生,班级集体感不强,班主任应全程负责,抓住每次面授机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为学生建立班级学习群,在班级群中共享教师的教学课件,或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将学习资料发送给每位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保证学习效率。

4.规范考勤管理

增加平时考勤在最后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在考核中加入平时课堂表现一项,以调动学生来校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成绩、到课率、参与集体活动三者结合,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科学评优评先。对于很少来校学习或马虎应付的学生,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依据学生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态势和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保持其科学性、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成人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新观念、新技术。当前,成人医学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减少面授时间,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适当增加实验、见习课,多讲临床实用知识,如临床病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行为之中,并通过其一言一行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成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逐渐消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是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在制订和修改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关注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增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医患沟通技能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医学生必须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懂得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哲学、历史、伦理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养成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医疗工作,并增开一些与成人医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专题讲座。

(三)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成人医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多数学生来自医疗第一线,学习目的有一定功利性,轻基础、重应用,怕理论、爱实践,这就对临床教学以及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成教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一定实践技能,更需要遴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聘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定期通过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进行培训,组建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内在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将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让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成人医学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集中面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扎实,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放到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上去,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信息量的流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上网学习,给他们拓宽学习时间、空间,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要依托网络学习来完成形成性评价,降低“到课率”的敏感性,不断总结完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教学,尽量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临床教学目的。成人学生一般基础医学底子薄,加之年龄偏大,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确有难度,但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全日制学生更加全面,这不仅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可以使他们结合自身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从调动学生主动性入手,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将基础理论知识揉合到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讲解,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共鸣。许多学生在工作中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故有研究者建议,将学分制引入到医学成人本科教育,同时将论文写作纳入学分的范畴,这样可以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掌握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度。组织具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见习、实习,广泛听取带教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较差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授课老师提高教学技巧,指导临床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实践中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做好临床授课带教老师的评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考核标准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4

(一)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需求

根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统计,我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最多竟然达到75门,必修课的总学时数平均高达425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3/4,在加上医学就业标准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人才流动性差等因素,使得目前医学生的学业压力激增,医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此,艺术素养培养在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医学生能够主动参加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绝大部分是出于对艺术的憧憬和向往,其主动性和自发性可以使在学习和生活中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良好的释放。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素养培养活动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自信,善于与人交流,心理问题极少。

(二)艺术素养培养是关注医学生智能培养的必然需求

著名学者霍华德•加登纳认为:人的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其中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和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实践证明,上述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八种智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因此,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此外,每一部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能够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浓重的构建主义色彩,这对医学生主动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艺术素养培养对高等医学教育发挥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艺术素养培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如今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基础水平程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资助下,都接受过一种或多种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对于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

艺术教师的艺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决定了在艺术素养培育中“教什么”的问题。尤其是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同时也可以细致地解读和剖析学生在理解艺术作品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强大的艺术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方法论上激发学生接近艺术、体验艺术和享受艺术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2.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医学专业的特点

医学院校的艺术理论素养培养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医学生,其专业背景、艺术兴趣、理解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如何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知识、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效地传播给他们,这对艺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的艺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医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具有逻辑性、思辨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

3.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人类的多种智能结构都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而且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思想、认识、批判和评价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因此,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其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就是极为多元的。在此情况下,艺术素养教师如果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就容易出现对其所传授的艺术作品所反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意图了解不深、理解偏差的现象,甚至会向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和思想立场,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艺术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素养,加深文化底蕴,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不断丰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功能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得以完成,因此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便承载了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平台教育部提出:以校园艺术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对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借助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通过合唱、诗歌朗诵、红色经典回顾、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艺术活动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2.艺术知识和艺术才华的展示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艺术大师和艺术团体走进校园,举办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类高雅艺术的专场演出,使医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更多地接受艺术精品的熏陶,从而用艺术知识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艺术表演,提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锻炼舞台表演能力以提升自我展示的自信心。3.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平台大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和艺术团是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如合唱团、舞蹈团、文学社、书法绘画协会、摄影协会等校园艺术团体,都是由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这些学生在团体骨干的带领下,通过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艺术专业水平,同时还能够自发形成具有本社团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群体性格,并且加以传承。这对于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完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

医学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医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关于艺术素养培养课程的设计,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强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原则,如果将艺术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主要涉及艺术素养培养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且每个方面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或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发挥艺术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2.需要性原则医学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课程要根据医学生固有的特点和自身需要加以设计,不能照搬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主要应该面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整体思维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医学美学的审美能力加以考虑。

3.可行性原则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医疗改革;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在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求更好的满足时代需求,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现阶段第五次改革已经得到大面积推行,在此背景下,高等医院教育的临床教学管理也应作出适应时代的变化。

一、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的问题

1.教师队伍方面的问题

教师是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的关键,目前来看,教师方面的管理相对滞后于教学需求。主要集中于教师数量、教师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由于我国医疗系统建设渐渐完善,在医疗改革环境下,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教师数量的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体系和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学内容方面的管理也存在问题,即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比例较大,实践内容依然不够丰富,还是要依靠学生在实践乃至工作后自己缓慢积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速度。

2.教学体系方面的问题

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的体系流程是相对固定的,多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该体系在以往相对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但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渐渐出现了无法适应的问题。比如教学集中于课堂,课外教育几乎为零,同时课堂教学过于严肃刻板,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够。医疗改革环境下,专业知识和其他能力应该均衡成长。

3.社会压力方面的问题

社会压力给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频发的医疗事故、医患纠纷,这种影响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等各方面。我国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足见医疗工作者是被尊重的,但当前时代由于医院产权性质的变化,医患关系出现许多问题,这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出现了暮气沉沉的情况。

二、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增加教师数量、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日渐增多的教学任务,也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切合时代所需。目前来看,大部分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教师就职于公立大学,在未来的教师队伍相关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民办大学,使其承担更多教学任务,但该措施具体施行时,需要注意办学资质和教师水平,避免鱼目混珠的情况。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现代医疗改革内容,并将之作为基础理论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并在实践中逐渐加深掌握。

2.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要点是使整体教学符合时代特色,基本内容是增加实践内容,注重课外延伸。实践内容的选取需要注意结合医疗改革背景,比如增加去医院进行实践的时间,并通过了解医院工作内容的方式深入理解医疗改革的具体措施。课外延伸方面,可以由学校或者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等,与退休医护人员、患者等交流沟通,了解相关人员对临床医疗和教育的看法,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体系。

3.建立并利用沟通平台

良好的沟通是改进工作的基础条件,就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而言,最简单、广泛的交流平台是互联网平台。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均可以用作交流,其具有受众广泛、交流方便等优势。与患者、学生、其他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诉求、学生意见,并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经验,提升本身管理的能力,更好的抓住管理重点。

三、总结

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疗相当系统的各方面元素都受到影响,包括医院、患者和医疗教育机构等,就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而言,存在着教师队伍方面、体制方面和社会压力方面的问题。探讨问题并针对性的寻觅解决方法,有利于下一步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以及医疗事业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医学教育;办学思路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卫生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旨在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医学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启动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模式逐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在保障人民健康、培养大批医学人才的同时,也成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实践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医学科技飞速发展、国家政策重大改革、满足国家更高的健康需求的新时期,高校如何适应国家及自身继续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办学形势

1.国家政策层面

(1)2011年2月12日,国家卫生部卫人发〔2011〕15号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提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目标:“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2)2017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7〕63号《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及要求:①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②强化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对高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动态管理,质量评估与专业认证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后不达标者取消招生(收)资格。

2.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层面

2017年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持续增加。2011年至2015年,国家投入42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500多个县级医院、1.8万个乡镇卫生院、10余万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6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83394个,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更加优化,国家已构建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体系。

二、办学情况

1.以调查问卷数据说明高校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问卷范围为全国23所高校主管继续医学教育部门,问卷结果显示:21所高等学校于2008年至2010年间每年都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占比为91.3%;17所高等学校对卫生技术人员参加CME所获学分进行年度审核,占比73.9%;11所高等学校对附属医院的继续教育活动进行年度评估,占比47.8%。问卷结论显示:高校是全国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单位,开展医学继续教育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

2.继续医学教育办学基本情况

(以三所重点高校为例)(如表1,P128)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目前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医学高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面向中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优质的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受地域和工学矛盾的限制,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2)经费投入不足。据调研结果,高校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办学成本,以政府专项支持一部分、高校自筹一部分、学员单位承担一部分为主。如需开展大规模普及型项目,存在经费支持不足的问题。(3)办学质量有待提升。项目课程研发实效性不强、师资力量不够、缺乏专业的办学管理和服务团队等问题,是影响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思路

高校需要认清改革趋势,找准高校定位,从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着手,以服务医改、服务基层为宗旨;以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为指导,探索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服务平台,以满足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

1.构建“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力开展“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构建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网络环境,实现高校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与省市、国家卫生计生委建设的继续医学教育网络的互联互促,全面提升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形成医学教育资源供给途径网络化、全覆盖的格局。通过运用“慕课”、微课、移动端等信息化技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参与,接受最新医学学科技术和知识,有效解决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学员的工学矛盾问题。

2.加强经费保障机制

在国家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机制,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的背景下,高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支持,争取财政性投入适当增加,为全面落实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大规模组织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需的经费保障。在经费保障制度完善方面,全国各级各类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均统一由国家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建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分级分类开展,对于全国最急需、最偏远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由国家财政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3.全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一是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探索基于医学卫生技术人员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继续教育需求的个体化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二是在项目课程研发方面,以学校的学科优势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项目研发侧重于面向社区、农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由政府主导及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培训项目。同时整合以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人文科学、心理健康为重点的共需科目培训课程,研发面向全员的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的专题教育项目,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项目;三是将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三支师资队伍纳入学校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适应继续医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俱佳的师资队伍;四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团队建设,定期为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医疗单位和医学研究部门从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专业化培训服务,以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提供继续教育培训;五是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根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的整体流程和关键环节,建立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即实施前重评审、实施中重过程、实施后重效果的体系,以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医学高等教育;PBL教学模式;教育改革;

    一、PBL内涵解读

    1.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2]。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式或互动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的单向教学方法;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3-4]。

    2.PBL历史回顾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先把PBL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的优点,倡导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PBL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大规模展开。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PBL得到了大会推荐;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实施,目前,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以上;日本全国80所医学院校中,已有39所院校(48%)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另有14所院校(18%)已决定引入。据WT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我国最先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开展的。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PBL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

    3.PBL实施要点

    PBL基本授课方法是一个完整的师生共同参与、彼此沟通、合作学习、具体回馈、自省重建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典型的PBL课程由8~10名学生,加1名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负责控制课程进度,确保达到计划要求的学习目的,协助学生主持者制定表格,以表达学生研究结果外,更主要的是于一周前为学生提供案例或问题情境,使学生为探索问题的解决而提出多种假设,从而确认最可能的假设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共享经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核实结论的正确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自由问答。在PBL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者、激励者、协助者;学生是主动探索者、概念细化者、问题解决者、经验更新者、知能转化者。前提条件:①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②学生必须知道什么是PBL。③学生必须了解自己在学习中怎样做和做什么。

    PBL实施的基本流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即以问题为中心(该问题必须是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所能遇到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问题,无固定解决办法和过程);提供材料,与本问题相关;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在每个问题(或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口头、论文);必须依据PBL的目标去测量(比较)学生的进步;

    PBL案例的编写:PBL教学对教案要求比较高。只有高质量的教案才能保证PBL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所选取的教案事例注重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规定学习领域(轨道)并且适合预设目标;拟定的问题应该适合学习深度、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理解水平;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与随后实践相关;将基础知识揉合在临床案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案例中线索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寻求答案;问题应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研究案例得出的学习目标应能够与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2.1  开放性和探究性。PBL可提高教师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对教师而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其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编写临床案例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或温故而知新或得到某些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2  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随之发生的是知识、技能不断更新,迫使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和技能要不断提高、转化的手段亦迅速更新,尤其使属于生命科学的医学更新、发展得更快。因此,传统的“灌注式”教学越来越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适应社会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无论是接受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手段,还是为了适应未来临床工作或科学研究而必备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从学会自己寻找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开始。PBL明显减少了传统教学形式中教授和学习负担,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另辟蹊径。

    2.3  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养成积极学习习惯,提高理解能力、学习技巧以及克服困难能力,受益终身。

    2.4  培养学生能力和技巧。培养锻炼诸如团队合作精神、主持能力、倾听与记录能力、互相尊重与宽容美德、对文献的评价(捕捉、整合、判断)能力、自我指导式学习能力、文献使用能力、表达能力与技巧、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开展积极思维,运用多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直到得出结论,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p#分页标题#e#

    2.5  全员性、交叉性、系统性。这是一个整体性参与的过程,能激发并约束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把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关联起来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PBL实施的难点和缺点

    3.1  师资不足。目前能用、善用PBL的教师明显不足。表面上看,运用PBL教学法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这是因为,我们的多数教师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所受的教育教学方法基本是“灌注式”。而现行高校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素质相当、数量相当、适应需要的PBL教学师资。

    3.2  旧习难改。多数学生长时间习惯于“灌注式”,习惯于知识的单向输入,常常觉得PBL教学要自主学习,比较困难,费时,费精力,难掌控,效果不好。

    3.3  PBL教学法的实施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先进便捷的图书馆、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必要的模型、教学录像等,必须给学生提供查阅参考书及文献资料,收集知识点的平台。PBL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课时安排的问题

    3.4  学生有时无所适从。要查找研究大量参考文献,面对大量陌生信息;要使用这些文献资料;要写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纲;要参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议。

    3.5  难以产生讲座式的学习效果。PBL几乎无法做到象传统形式的讲座那样有时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即通过聆听大师讲座就可以学习到高水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3.6  难以在多门课程或同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连续使用。这是因为:①PBL的每一个完整周期至少要一周时间(其中包括教师筛选问题、编写案例,以及学生接到问题和案例后查阅资料、搜集资料、撰写问题的解决提纲、参加小组讨论、形成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辅导等环节而耗时较长);②每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都使用PBL是十分困难的;③连续使用将势必产生前后两个PBL过程的重叠,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难以操作,对学生而言,应接不暇,其教学效果将难以保证;④多门课程交叉或同期使用PBL,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授课内容选择上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8  有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PBL是一种集教学过程和结果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而现行的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多为注重最终考核成绩,尚未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采用PBL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快速有效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方法。学会自学和终身学习,真正实现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5],随着新知识和新信息的飞速增长,根本不可能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所有的新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一出路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最终成为独立学习者[6],PBL教学法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手段,必将会给今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lbanese MA,Mitchell S.Problem 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J].Acad Med ,1993,68:52

[2]Vernon DT,Blake RL Doe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work ?A meta analysis of evaluation research[J].Acad Med ,1993,68:550

[3]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4]赵芳,刘芳,马金海等. 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 (9).50-51

高等医学教育范文8

培训中教导代教教师注意几方面:(1)带教老师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带教老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及时检验和了解实习生理论掌握情况,并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解答实习生提出的问题,用临床实际问题对照理论知识,帮助实习生更及时、更全面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完成学生向医生的转化;(2)能正确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带教教员能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正确治疗方案;(3)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临床理念下,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是保证医疗质量、维护医护人员自身形象的重要工具。带教老师应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向实习生传授沟通技巧,指导实习生如何在当今复杂的医疗实际中得当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自进入高校工作以来,在不断强化教学管理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结合医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自身特点,笔者对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方式进行了总结,包括以下几点:(1)鼓励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代教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在带教中用语言和体态进行鼓励性评价。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等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2)分组法。“分组法”以小组为主,培养协作精神,在医学实习中采用分组教学,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习。(3)延迟法。在医学实习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的错误,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延迟对错误信息的评价,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实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学会主动而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二、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提出就业力(Employability),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在强调就业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入了就业市场、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方面,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医学应届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从校园到医院的转变,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从学习到工作的延展。如何应对医疗的压力与医患关系的挑战是高等医学教学的一大重点。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内容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30项基本要求和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2部分,《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实时的、比频繁的测验更丰富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除了评价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种量化方面外,还适合于评价道德、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策略等无法量化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一个高校医学毕业生而言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价,可以促进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提高。

1、主动学习能力

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医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加强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2、创新能力

(1)敢于创新。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承担风险敢于创新。你的努力可能不会每次都最终成功,但会增强创新才能和发展未来可用的技能;(2)建立自信。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会抑制你的创造力,建立自信是如此重要;(3)为创新投入时间。每周安排一些时间,集中花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4)克服消极态度。根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2006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你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据这项研究报告的首要作者亚当•安德森博士说“,如果你正在做需要有创意的工作,或者在一个智囊团,你会想在一个有好心情的地方。”着重消除那些可能损害发展创新能力的消极想法或批评,多鼓励学生。医学教育同样需要创新,这个要求不仅是对医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医学教育人员的要求。

3、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协作的本质是共同奉献,只有大家不断地分享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断吸取其他成员的长处和优点,遇到问题都及时交流,才能让团队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家要把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和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灵活运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建立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无私奉献,团队成员因此而互补互助。

三、形成性评价对教育理念改革的促进作用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个别化、协作式、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教学。师生互动支助式学习的理念是将教学看作教与学的配合,是双方的互动。教师支助应包括:(1)有比较详细的指导计划。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控制学习过程和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2)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如教会学生对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学习方法的技巧,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3)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才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2、强化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收获而不断地修正教师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所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活动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授课教师能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4.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互动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