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1

论文摘 要:分析总结了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员的特点,提出高等院校图书馆应承担起这一教学任务,信息教育工作者应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工作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求人们必须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为了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学院,为提高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办学形式,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的确立和引起高度重视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信息意识和道德伦理,又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的创造与表达能力,还包括信息的评价能力、开发新的信息资源与软件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人和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在当今信息数量激增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能使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拥有信息素养对于每个成教学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我国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出发,探讨成人教育学院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途径。

1. 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员的特点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的从业人员,是培养“当班人”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学生对象的广泛性、办学主体的社会性、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办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发展的快速性与持续性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成人教育学院学员多数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部分学员已成家立业,年龄较大,因此,成教学员具有相对独特的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

1.1学习目的明确,实践能力强

成教学员具有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思维方式和性格习惯等方面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与自己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紧紧联系在一起,能明确把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而且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有着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深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与自主学习意识,能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并且成教育学院的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边学习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学习。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能意识到知识能力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从而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恒定的学习动力。

1.2社会阅历广,自制能力强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由于多数是社会在职人员和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相对来说思维比较理性,思想比较成熟,不容易意气用事,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能够比较好的管理自己、约束自己,能在较长时间内和集中在学习上,形成对学习的专一性和持久性,这有助于克服惰性、松懈等不良倾向,有助于排除因工作、生活、婚姻、家务、能力以及其他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困扰,坚持学习。成教学员社会阅历较为丰富,其学习是建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和概括,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并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成教学员懂得怎样选择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能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1.3个别差异大,在校时间短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多数为在职人员,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知识库和结构、人生阅历及受社会因素影响程度不同而导致了各自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同,同时每个人还扮演着不同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相对于高等学校的统招生来说,年龄较大,工作家庭事务较繁忙,因此,个别差异较大,使得成教学员学生整体结构具有复杂性。有些学员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链接不够系统和完整,学习压力也相对要大。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法,因成教学员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复杂多样,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相对要短,非常有限,因此,成教学院的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技术和方式很好的完成各科教学任务。

1.4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养能力不高

成教学院学生普遍对信息素养认识不够,对信息需求大多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学习相关,尤其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相关信息需求最为强烈,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满足,往往忽视了自身整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另外,成人高等学院不专门设置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和培训,使学员在校期间不能接受系统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导致成教学员获取信息的能力低下,在信息检索中遇到困难没有能力解决。总的说来,成教学员对于信息缺乏敏感性,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寻求的创造性;面临纷乱的复杂信息时,自觉的评估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地做出准备判断,寻找到所需信息;对信息意识的理解较为狭隘,思路不开阔。

2. 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培养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主要取决于知识与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提高人的智能水平,而要提高人的智能水平,就全面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信息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

信息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世界各国都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美国国家科学顾问委员会1999年2月提出的《新的千纪年信息技术前沿草皮书》指出:21世纪人类对于高性能的去处和通信的要求将日益增长,培养每个公民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上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的能力将是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

计算机素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处理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手段。今天的人们,要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必须从提高信息能力入手,而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用信息工具特别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对信息的追求已转向了对信息工具和手段的重视,计算机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素养之一,成为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学院的学员而言,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学会信息检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面的开拓,也有利于总结前人经验,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成教学员的信息素质,就是给予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3. 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需要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专业的教师来授课,专门的实习场地来操作。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保障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中心,开展成教学员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不可推缷的责任。

3.1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素质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首先要使成教学员了解到信息素养教育对自身素养的重要性,把信息素质和个人的学习能力、潜能的挖掘联系起来。如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普及到各行各业,只有掌握了如何使用各种传播媒介,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并最大利益的利用信息。因此,学院上层领导要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并使每一位学员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员个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是培养成教学员信息素养的关键。

3.2开展面向成人教育学院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

由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学员在入大学前很少能获得信息素质教育,因此,成教学员深造阶段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使学员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较高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开设的一门信息教育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学习掌握利用检索工具从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的一门方法课,现阶段在高等学院本科阶段为必修或选修。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门,应积极与成人教育学院联系,建议成人教育学院每个专业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文献检索课选修,这样更利于文献课的开展和落实。面对成教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时,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应大力推荐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教给他们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身边公共图书馆,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可以利用网上空间,设立比如QQ群等的虚拟学习平台,实现学生老师间的实时互动,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3.3面向成教学员开展知识信息培训

高校图书馆针对在校生一般都举办新生教育、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图书馆资源,并充分利用。面向成教学员兼顾工作家庭在校时间短的情况,也可以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信息培训服务。比如,在学员入学初期可以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把图书馆所拥有的软件资源及硬件设备介绍给大家,使学员对本校图书馆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校时间快捷方便的使用;还可以针对成教学员专业性强、知识获取针对性强的特点,开展相应学科和专业的读者培训,介绍馆藏电子信息、纸质信息以及网络开放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在专题培训时,注意给学员提供较长时间的上机操作,能很好的弥补学员在校时间短上机时间有限的问题,能切实提高学员计算机检索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快速有效的途径。

3.4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协同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成教学院必须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鲜明特色、基本素质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到成教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把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师教学过程,才能把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才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才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书馆可以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方式,建议专业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专业学科或课程为学生提供如何在这个领域进行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专门教学。

3.5坚持开展多种模式并存的信息素质教育

许多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

事,不能坚持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不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因此,我们还应依托图书馆网络平台,继续坚持完善现有的服务模式(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在线咨询、讲座),逐步开辟新的服务渠道,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的得到服务。比如开设网络课堂,使成教学员抽出极少时间就可以进行学习;利用Blog,创建学科信息库,打造学术交流平台,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及时分享其他同伴最新捕获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也可将wiki引入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汇聚众人的智慧,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率。

小结:成人教育学院学员有其学习目的明确,实践能力强、社会阅历广,自制能力强、社会压力大,在校时间短的特点,信息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秋虹.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石德万等.论成人的信息素质教育〔J].成人教育,2007(10)

[3]王永志. 成人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对策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02,(1)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2

1.1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2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3钟健能.抓紧培养吸引使用人才[N].组织人事报,2002-01-13

4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3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领导的重视,是学校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校党政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还在时间、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保障,拨出专款作为科研经费,定期举办教育科研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还请专家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具体指导,使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领导走在科研的前列,以身作则。学校领导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我校教职工搞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论文比赛活动,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詹漪君校长负责的省远程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电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xx顺利结题,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德清副校长和张彩娟副校长都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全部结题,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人员,根据教师不同的才能合理分工,xx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信息处(原教学支持服务处),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设有一名主任,由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工作、积极肯干的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成为学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学校科研信息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指导各级课题的操作等。今年在学校迁入新校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又增设了一名副主任。

二、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为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每年以不同的幅度增长,今年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约1000元,另外教师每人享有一定的培训经费,基本满足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的需要。我校早于1997年装上了宽带网,并且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和u盘;学校阅览室每年征订400多种杂志,其中各类专业杂志和教育杂志近三分之二,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如xx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论文交流,请了省市电大专家进行点评;xx年请了省电大科研处专家举行了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讲座;xx年组织了学校教研组长和科研骨干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参观学习。现在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学习、研究制度。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教研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着作,如学校组织学习了《第五项修练》,要求每位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心得体会。同时,为了让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校园信息化”培训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开放教育的课任教师在完成教学辅导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期末上交。

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把科研活动跟每年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者,学校还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对其进行奖励,去年学校共奖励了近二万元。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自xx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学校开始逐步将各科研成果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凡一年中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获奖成果进行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教师提供复印资料二份、电子文稿,以此作为学校奖励的依据。另外,还在学校共享文件服务器上设有科研信息处栏目,专门存放有关的科研资料及各课题的相关资料。

四、积极参与论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三年以来,曾有54篇论文在省市电大评比中获奖,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张彩娟副校长的论文在杭州电大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另有10多篇论文在萧山区科协和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如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专修学院党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考》获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懿伟老师的论文《基于web的考核系统的研究》获萧山区科协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总结,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金。

五、科研效果明显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校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三年来,学校一共承担或参与了八个项目的课题研究,其中主持承担了四项省远程教育学会的年度重点课题研究;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子课题“现代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另有许红平老师参加了浙江省高教学会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冯凤仙老师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xx年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第五子课题《村落的生活世界》的研究;陆建祖老师参加了省电大课题《中国古代文学cai课件制作》;学校在本学期成立了学校网站建设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在设计网站时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突出为教学支持服务功能,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学校网站充分考虑学生的的需要,我们提供了网上报名系统、网上录取查询系统、网上成绩查询系统、网上留言咨询系统、网上图书馆系统(图书资料正在整理中)等。针对开放教育学生我们推出了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师生短信交流平台、网上视频点播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学校网站在第二届省电大网站评比中被评为最高的五星级。

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办校刊《萧山电大教育》,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期,共发表文章238篇,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校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57篇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表,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张彩娟副校长、冯凯等老师的在《中国成人教育》,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基层电大联合办学的实践研究》、汪敏里等老师的在《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吴信贤、姜红等老师的在一些大学学报中。在研究中,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六、努力方向

1.继续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

2.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认真检查落实研究计划情况,严格把关,做到有检查有记录。

3.积极做好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的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我校科研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学院科研工作七月总结(二)

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xx”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

(1)xx年7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

(2)xx年月7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xx”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

(3)xx年7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

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

(1)7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

(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积累。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

1.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

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3.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

4.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

5.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

三、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

四、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

五、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六、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

七、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

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

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

3.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21-02

一、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即将就职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工作流程,融入学校,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帮助新任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教师转变身份、提高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明确规定,培训以《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后加入《大学教学技能》,一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能够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开阔教育视野,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熟悉教学工作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高等教育法概论》的目的在于使教师知晓教育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树立依法教学的理念,成为知法、守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在于使新进教师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通过多年的培训,教师管理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且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就当下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来说,部分学校和新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部分新教师对培训没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因为,现在大多数高校招聘教师时,要求的学历颇高。一些年轻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无须再进行岗前培训,也有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更有些新教师认为,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所属学校要求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就职前的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能够顺利结业而已。还不乏一部分人认为,取得高校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就可以为开展以后的晋升工作做铺垫。他们岗前培训的目的和思想动机都不纯正,只是形式上的参加而已。

2.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化。上文中已提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基本上是从199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已将近17年。可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内容还是当时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后又加入《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这些培训教材内容虽是比较丰富,学术性也较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以应试为主的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教育改革后的新发展。另一方面,从培训的方式上来说,形式也比较单一。培训方式还是以培训老师授课为主、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教学内容枯燥,应用性也比较弱。这些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上的单一,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3.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培训结果如何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结果不够好就相当于没有进行培训一样。所以,他们对培训的考核也十分重视。可是,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核来看,考核机制并不理想。现在,衡量培训结果更多的还是采用闭卷(或部分开卷)考试,题型和形式上基本还是老一套,考试内容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相差较远,只要按授课教学中提示的重点,考四级硬背就能应付考试过关。这样的考核只是考察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四、针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研究

1.提高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认识。新入职的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民教师,进行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成为合格职业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岗前培训,可以缩短成为合格教师的时间,还可以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之道,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因此,各高校应该大力宣传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培训学员可以深刻了解到培训对学校和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使一些新老师能够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培训的作用,而不是用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动机来对待培训。

2.注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多样化发展,培养有独特性的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学校可以在国家的有关规定下,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科的需要或是教师的培训需求来进行一些个性培训。比如,教文科的教师应注意语言能力表达的培训,而教理科的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在培训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现代教育、教育网络的多媒体运用等。培训的方式上,不是一定要培训老师的讲述,可以在此基础上让新教师进入大学的课堂给学生授课,培训老师可以对新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学员的重复学习。

3.健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不仅是考核新教师对培训内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可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能否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的标准。考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一种是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学校可以适当沿用以前的闭卷考核形式,但是只作为考核成绩的二分之一。在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有经验的教授组成。面试考核新教师对学校、教师职业、工作岗位的认同度,考核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如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力等。这些多样性的考核方式,全面了解新教师培训后的真实情况,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上岗前的必经环节。经过岗前培训后,新教师拓宽了教学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教学能力。所以,只有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才能使新教师快速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转变实际角色,提高入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琳,乔雪.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2).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籍 电子档案 管理

2001年,教育部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推行了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制度;2006年,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使用。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高校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电子档案管理。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办学形式、培养层次、学制的多样性使得档案管理难度很大,而成教档案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学籍档案管理。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成教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学籍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识模糊。一部分成教管理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把成教当成普教的附属品,甚至还有少数分管成教工作的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将它看成创收的渠道,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和认识上模糊不清,故不能摆正成人教育的位置。这些体现在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按岗配备专门人才,档案管理混乱等。

2 管理手段落后、模式陈旧。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操作或者没有取消手工操作方式,没有上升到“电子”的高度。学籍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如新生名册打印、教学计划管理、毕业名册打印等各类有关学籍档案的管理,虽一部分使用了计算机,但仅采用单机操作,计算机的价值只是打印的工具而已。这些管理手段落后于形势,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忽视学籍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成教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人员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和原则性。但是许多地方高校普遍忽视了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并且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到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领域。

4 信息技术领域内的难题制约着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水平。从电子文件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看,电子档案仍像传统档案一样具有形成阶段、管理阶段、处置阶段。但电子档案管理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无形的东西,装载在某种介质上,并且必须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懂”得其组成规则的工具才能看得到它,没有传统档案的直观性。可以说,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的技术难题很多。

将手工管理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信息进入网络,即从档案的实态转换到虚拟态,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网络传递的是档案,信息用户得到的是复制品,而非档案原件。网上黑客与病毒的客观存在及用户根据自己利益对信息的取舍,可能使档案信息内容更改。这些人为因素会影响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时所用的载体相对于纸质档案对环境要求更高,寿命较短。载体的不稳定性必然影响信息的真实性。网络更新一段时间后,要找到电子档案的原版比较困难,这必然使档案凭证作用受到影响。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1 明确管理目标,强化管理意识。成人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创新型人才”和“社会急需和广泛就业型人才”为目标,以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工作。而学籍电子档案管理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了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来做好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学籍电子档案管理过程的每一项工作。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同时,需要强化管理意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籍管理队伍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自觉地认真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要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增强统计分析问题的技能;结合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善于总结摸索出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不断创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全面提高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和能力。

2 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现今所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按纸质文件档案来制定的,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技术。高校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电子档案”充实到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中去,并对原有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进行适当合理的修订,并对与之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也给予重新修订,使管理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规范和加强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对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籍档案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实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招生到毕业,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环节,学籍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坚持原则,管理到位,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认真做好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3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电子档案的优势最大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实现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网络化、一体化在硬件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光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开发出与之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

为此,成教学籍管理部门应当争取学校的大力支持,应尽可能地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出适用于本校的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应包括新生报到注册管理、在校生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纸介质档案管理、毕业生管理、数据接口等模块,涉及到学籍管理的方方面面。此管理系统应运行在因特网上,学生能在千里之外能够查到自己的学籍状态;教师能在家里能够查到自己什么时候该去哪个教室上课。

高等教育学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66-02

高等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调控的过程,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高等学校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优化配置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以更好地履行高等学校的职能,达到组织的目标。

20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门槛迈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组织结构日趋复杂。民办高校的特点是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管理上更倾向于行政集权,导致管理人员有更多的资源支配权。和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中,青年人员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辅导员岗位和教务管理岗位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担重任的青年管理干部队伍,对民办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的来源与现状

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的来源十分复杂。有些是民办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留任的,有些是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是从教师转为行政管理干部的。他们大部分在本科或者硕士阶段学习的都是非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的知识,并不具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背景。虽然学校也会对他们组织一些关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培训,但是培训只限于报告或者讲座,实务培训较少,且培训内容不系统、不具体。青年干部参加其他管理水平较先进的高校访问、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过多的是凭借自身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工作,在民办高校发展之初,他们的摸索与经验还能搞好管理工作。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民办高校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他们的管理有效性逐渐降低。他们的政治素质、领导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高效的业务能力逐渐捉襟见肘。

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同时还面临自身发展的困惑:学历的提升,职称的晋升,待遇的提高等。民办高校一般都是中层干部管理科级干部,而科级干部的管理自较少,人员配置方面大都是一人多岗,可调动的管理资源较少,青年管理干部事务工作十分繁重,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以外,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工作效果很难有大的突破或取得一定的成绩。青年管理干部除了要接受学校管理能力的考核,还要接受科研能力的考核。除此以外,还面临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的压力。三重压力使得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陷入窘境,工作积极性降低,很难发挥其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民办高校以生为本,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按职务、职称等制定薪酬。工资薪酬横向分成二次就业和第一职业两类人员,纵向分成管理和教师两大类,其中管理类按照职务制定薪酬等级,教师类按照职称制定。由于学校的薪酬制度倾向于教师系列,具有中级职称的青年科级干部的校内津贴明显低于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此外,教师还有超额工作量奖励,行政管理干部没有额外补贴。收入的差距,加剧了青年管理干部内心的苦闷。

2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岗位设置不精确

民办高校由于其资金来源都是学生的学费,所以对学校人、财、物的使用要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在人员岗位的设置上,也会一人多岗,特别是对青年管理干部的聘用。在实行二级管理的高校中,院系青年管理干部需要同时承担人事、教务、行政、财务、资产管理、档案等事务性工作。不同大小的院系工作量会有不同,简单地以学生人数来划分所需管理干部的人数是不科学的。由于院系大小的不同,管理人员人数的不同,导致岗位设置不精确,虽然同岗同酬,但是没有同岗同工作量。这样势必导致青年管理干部人员心理失衡,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2.2工资制度不透明,考核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借鉴了公办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公布了各级各岗工资标准的区间。但是工资制度依然不透明,具体主要表现在工资标准制定的依据没有公开。个人对于自己的工资水平所处等级没有知情权。特别是对于青年管理干部,没有结合工作量大小,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职称水平,单单按照岗位执行是不合理的。另外考核机制也不完善,积极有效地完成工作和懒散应付地对待工作,工资待遇没有区别性地对待。一段时间后,该制度会造成青年管理干部工作慵懒,相互观望,低效的管理效率,整个学校工作会滞后。

2.3青年管理干部晋升空间少

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人员的职称评审参加的是行政系列的晋升。相对于教师系列,学校晋升名额较少。且由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不相关,科研能力较弱,加上外部环境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晋升难度很大。学校暂时不能解决大多数青年管理干部人员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研究员及以上的晋升通道。管理人员出现自身发展的“瓶颈期”。

2.4待遇偏低,与其他系列相比差距大

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与其他系列人员相比,工资待遇偏低。同样的中级职称,行政管理干部相比辅导员、实验员、教师人员差距较大。工资待遇与其工作付出不成正比,虽然其承担的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千头万绪的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其岗位要求不允许其出现任何偏差。

3加强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建设的对策

3.1自我素质的提高

民办高校青年管理干部面对困境首先要勇于面对,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从思想上承认高等教育学这一学科,对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要主动学习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多阅读相关的文章,为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提供理论保障。同时,还要多参加高校间的交流与学习,多向管理水平先进的高校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机会不是别人给的,要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要虚心请教,不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要学会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3.2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工作阶梯制度

学校首先要根据管理、服务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制定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岗位责任书。该管理干部岗位责任书要有明确的职责义务、任职条件和任期。其次要构建一套管理人员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高校其他人员考核指标同时实行。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考核和监督管理。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工作阶梯制度,一岗一阶梯,多岗多阶梯,多阶梯相应的工作量大,职责义务繁重。但同时也对应多梯级的激励机制。采用多层的激励体制能满足青年管理干部的合理需要,激发其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加其成就感和荣誉感,容易形成青年管理干部的自我激励和发展机制,有利于整个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

3.3完善管理干部机制,改善青年管理干部的待遇

民办青年管理干部中大部分是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没有合理的职称机制,而一般工资待遇都是对应职称或行政级别来制定的。虽然教学管理工作责任大、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但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职称体制让他们并没有得到付出劳动所应享受的待遇。他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工作经验,写出一些文章,向研究系列职称迈进来提高自己的职称。只有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增加额外补贴,才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品质,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

3.4健全竞争机制,提高青年管理干部的积极性

通过青年管理干部之间的竞争和对他们的激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通过相互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对于那些学历层次低、不思改革、责任心差、工作形式传统的管理干部进行分流。对于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只有真正建立青年管理干部的激励竞争机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中来,创造一个高效益的管理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教育,2008(20).

[2]战新华.激励高校教师的理论选择与措施[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3).

[3]赵敏,臧莉娟.对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4]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