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范例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范文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如“重数量规模轻内涵质量”“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大而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回归高等教育本质,也重新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教育的定义及本质

广义上讲,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知识、提升人们技能、影响人们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道德品质培养、技能培训和体力素质锻炼的一系列活动。以此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在不断地对教育本质进行探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即交往,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下一代的沟通接触,达到灵魂的觉醒;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人实现自身的价值;美国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即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其功能;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则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提升生命的价值。

2高等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的本质,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也一直在进行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只是有的学者把高等教育的特征归结为本质,如上层建筑、生产力;有的学者把高等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本质,如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有的学者把高等教育的目的归结为本质,如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研究又出现了非本质主义的倾向,持非本质主义态度的学者在本质问题上持建构主义立场,认为本质都是人们在思想建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既定的、不变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3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探究

3.1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一个具备成熟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从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性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2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高等教育的产品是什么,也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知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传授和研究的是高深知识。对于学生来讲,不是这些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未来去运用和创新知识,进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3.3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教育范文2

计算思维几十年来在学术界中一直存在争议,直到2006年,JeaneteeWing描述计算思维是能够使学生在所有领域可以获得成功而需要的一项思维技能。Wing有关计算思维的理论和著作有着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计算思维的学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的主要参考材料,用于将计算思维贯穿于12年的义务教育之中。尽管着手点在义务教育之中,然而,除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之外很少涉及计算思维,但是计算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潜力亟待人们去发掘。文章的目的是审视当前计算思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状态,并讨论计算思维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关键词:

计算思维;高等教育;STEM

一、介绍

计算思维是人类在思维过程中参与制订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一种思维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快速地、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1]。计算思维几十年来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定义。1962年由AlanPerlis最早提出,同时阐述了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在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编程入门课程[2]。基于他的研究SeymourPapert在1980年使用编程语言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正如所望,程序性的思维(即“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被认为是构成整体思维技能的一部分[3]。直到2006年,JeanetteWing在ACM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发表了“计算思维”这篇文章,从此,计算思维得到了新的定义。Wing的文章提出计算思维不只对计算机这门学科的专家有用的一种技能,而是任何人在解决问题和发现计算解决方案时都能使用的心理过程。在这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被视为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计算思维可视为一项与所有学科有关的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因此,Wing认为:“像对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我们应将计算思维加到评价每个学生的能力中去”[4]。

二、计算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

在高等教育方面,对计算思维的应用则较为分散。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早期阶段的教学而言,计算思维技能问题仍然是热门的研究课题,也是在各个重要的、有革新性的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但是许多对计算思维在交叉学科感兴趣的,要么是具体的机构,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要么就是较大学院专业的分支机构。而没有机构将计算思维作为一个基本的技能融入到除计算机科学以外的几个学科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1.计算思维概念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容易在中小学通过务实专注教学方法来解决它们,却成为高等教育中更注重研究领域教育的潜在障碍。2.除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对于从计算机科学分离出来的计算思维方法和简单的应用计算机程序去解决数据问题的区别了解不多。3.即使在计算机科学中,对于计算的理解也是有限的。有些问题是可计算的,而另一些则不能。可能,在人文和其他非科学领域核心训练问题的构建是一种非计算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用“可计算”方式来构建这些问题也许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当前理解计算的局限性可能被新兴计算模型所改变,例如自然计算和并行交互计算[5]。在本文中,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现状以发现计算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潜力,希望能够为构建计算思维教育提供一套明确的方向,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计算思维。

三、计算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在大学教育中,关于计算思维的实践教学研究依然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中。Miller和Settle对计算机科学和非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树(路径)遍历的多个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样本表明进行过非结构化学习的学生比经过传统教学的学生表现的更好[6]。有研究表明,基于游戏的学习可能是复杂计算思维技能训练的有效策略。这种游戏原理的理解有可能早在60年代初就被提出了[2]。更多现代的研究将解决谜题游戏作为一种方法介绍编程的入门课程。它的原型最初是一个电脑游戏,学生使用混合的方向和命令移动头像来通过较为复杂的系列“脑筋急转弯”问题[7]。作者认为,“作为学习内容的游戏玩法,使学生理解了编程的工作原理,并使用这些原理作为游戏元素来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而使游戏成为有意义的事”。其后续的实验表明:“游戏可以支持可视化的入门性的编程结构“[8]。作者希望通过更大的样本量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探索他们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与计算思维的假设。在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创新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取决于跨学科的兴趣和延伸。Roberts等人设计了计算思维与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进行交叉的训练方法并进行了拓展[9]。Curzon等人提出“最美的计算是工程、科学、艺术;它没有明确的边界,并涉及到每个学科。这种跨学科的方法给了我们机会来提高学生除计算机以外的兴趣”[9]。通过计算机与非计算机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将计算这种思想与各专业相结合,以促进专业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重叠的概念[9-10]。Navlakha和Bar-Joseph提出了如何在系统生物学和计算思维的各种概念交叉点上进行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出现在“传统”(基于图灵)的概念中。例如神经网络的概念。在物理学方面,Ca-ballero,KohlmyerandSchatz使用VPython编程环境引入计算思维概念介绍力学课程教学。他们发现“解决一系列计算作业中的问题之后,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塑造出一个新的问题”[11]。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未必能建立一个成功的模型,但通过对质量问题分析和调试技能的额外关注,性能将会得到提高。Hambrusch等人研究并创建了属于科学而非特定领域的计算思维主修课程[12]。此课程能够满足一般的计算要求,大学中应用编程和计算思维概念处理物理学、生物学和统计学中的问题。从学生的进入和退出统计中分析,在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中学生的完成度有所增加。将计算思维方法纳入非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之外的学科是很困难的事情。一是由于“计算”概念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计算思维是仅限于使用一个封闭的、基于图灵模型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观念。当考虑科学知识时,创建“命题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存在二义性风险的。例如,自然语言理解一直是计算机专业领域所研究的重点课题,其中所涉及到的语义网络、本体映射等都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而研究的一些成果已经有大量的应用,若从此来看人文学科与计算机的交叉意义已非分析那么简单。将计算思维加入到人文与艺术领域的主修课程中,需要适当的介绍计算思维的原理。为非技术专业的学生介绍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类型,以便更适应学科的发展。Soh等人提出更为详细的跨学科计算思维课程[13],这个是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提出的计算项目,并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进行通用。这一项目跨越了计算机、工程、人文和美术等多个学科。框架提出了多种途径,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根据工程、科学、艺术或人文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生设计计算机科学课程。学生还将参与协作学习活动,不同的学生群体将分配到跨学科项目中的不同工作中。将计算思维纳入大学课程,问题主要集中在分析和设计的教学设计过程而不是发展和实施步骤。教学设计者将计算思维视为其他思维技能等同;因此他们设计计算思维课程所使用得策略类似于那些用来教学的一般化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建立计算思维和教学设计与技术衔接得更好和更具体的教学设计战略。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范文3

美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着全世界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的学制、教学及其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认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教育改革

美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着全世界的学生。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的学校中美国占7所。美国的高等教育世界闻名,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大学拥有开放包容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团队、严格的教学管理,研究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区别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很有限,其主要职责是向各州分配教育经费,以及向美国国内的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美国各州设有州督学或教育总长,负责制定全州的教育政策,领导并贯彻这些政策,而私立大学由校董事会掌管行政权,公立大学的校董事会对本校的各项制度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美国大学的学制

美国大学的学制分为两个层次,即两年制和四年制两种,类似于中国的大学本科与高职的两级学制。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提供学士学位课程,多数四年制学院的专业设置范围包括文理科的一般教育(LiberalArts)、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及一些比较专门的或应用型的学科,但入学要求相比两年制学院要高。美国的两年制学院提供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完成两年的课程之后即可取得准学士学位。两年制教育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当于四年制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即一般性教育,在申请四年制大学时,所修的学分可以累积;另一类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课程是实用型的,毕业后就可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两年制学院的名称,翻译成汉语为地方学院或社区大学(CommunityCol-lege),这类学院通常是地方政府主办的。两年制学院学费比较低廉,入学要求也不高,不仅能够提供优质课程,还和名牌大学有固定的转学关系,现在许多中国学生开始认识到其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将美国社区大学作为申请常春藤大学的跳板,曲线救国。

(三)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

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严格,本科生淘汰率非常高,是真正的宽进严出,很多大学四年制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美国学生成绩共分为13个档次,成绩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比如,如果学生有5科成绩在“C”(包括“C”)以下,就会收到学校的通知,要求学生短期内必须提高成绩,否则会被退学。再比如,以医学、法律两个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为例,这两个专业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因此竞争十分激烈,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成绩单中出现一到两个“B?”、“B”或“B?”,就有可能会因为不够优秀而遭到淘汰。根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匹兹堡大学的四年毕业率62%,华盛顿大学的四年毕业率为25%。因此,美国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学生都很勤奋。美国学生凌晨一两点睡觉,早六七点起床的现象非常普遍。在2014年美国厚仁教育的《中国留美大陆学生现状白皮书》中,通过对515个留美被开除的中国学生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留美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为GPA(GradePointAverage),即平均成绩点数过低,占到62.1%,其次为学术不诚实,占21.4%,并且学校排名越高,淘汰率越高。在这一点上,说明美国大学十分注重教学质量,中国大学则相形见拙。

(四)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美国学生如果要取得学士学位,除了需完成四年制的全部课程,即掌握多学科的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外,还需在某一具体的领域里,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本科阶段,学生每周上两至三次大课和若干次小组讨论课(Seminar)。在小组讨论课上,教师不讲课,而是事先布置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是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教师每学期会布置大量的论文,学生需通过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或在实验室进行的独立研究后,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论文。而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的设置,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评价本专业最前沿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教学模式,目的都是通过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有共同之处,高等教育也分三年制的专科(也称作高职高专)和四年制本科两种。在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后,中国高校实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但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问题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但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是否合适、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方面是企业用工难,一方面是就业难,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包括各种高级技术工人。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还远远不够,老百姓从思想上不认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校扩招及适龄人口的减少,使职业教育的生源成了大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结构有关,如果国家想让职业教育真正为国民经济服务,还需多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例子,在教育结构及教育政策上进行调整。

(二)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

与美国大学类似,中国高校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这对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校行政权力和教学管理权力的划分改革,却阻力重重,大有举步维艰的迹象。中国的高等教育沿袭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行政性管理大于学术管理,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学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等教育改革,缺少的不仅仅是破釜沉舟的勇气,还需要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改革的成功。

三、美国高等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因此,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地方院校(CommunityCollege)的发展模式,重新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调整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结构,适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投入,加强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当减少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其次,缩短高职院校的学制,改三年制为两年制,节约时间成本。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可采用“快餐模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这样学生和社会两者都受益;第三,加大对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的投入,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采用类似于义务教育的培养方式,对这部分学生减免学费,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最后,采用灵活的学制,解决学生的上升通道问题。对于想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认同其在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效仿美国,可累积并免修相关学科,实现不同学制之间的有效衔接。

总之,通过调整结构、缩短学制、减免学费、解决学生的上升通道等方式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便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结束语总之,中美教育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美国教育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能够认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调整教育结构,使人才培养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作者:刘昕 马冬虹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江,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5).

〔2〕韩梦洁,张德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市场机制[J].教育研究,2014,(1).

〔3〕戴维•拉伯雷,周勇.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7).

〔4〕韩梦洁.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11).

〔5〕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1).

高等教育范文4

目前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就业压力增加、工作变动频繁等现象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通用技能。本文介绍了欧洲GS计划的概念、GS计划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以及GS计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大学生通用技能培训体系的创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就业压力增加、工作变动频繁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其他技能(通用技能)训练,以提高自身满足多种职业需求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旨在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宽口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或称通才教育)”。2002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以“工商管理类”的名义首次在国内进行“大类招生”,揭开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序幕[1]。随后被国内大学普遍接受和推广,成为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模式。然而,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重通识轻专业等问题[2],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本文,拟介绍欧洲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借鉴。

1何谓GS计划

GS(Genericskills)是指可转让的,跨部门的、横向的、关键的、核心的、基础甚至“软”的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和管理能力等。欧洲从1990年开始调查,发现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和培养措施与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越来越不匹配。因此,为提高高等教育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自2000年开始欧洲的一些大学开始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括了GS计划。GS计划又包括了很多具体的项目(表1),其中近十年来很多项目都达到了欧洲联盟的层面,本文就欧洲探讨的GS计划做一简要介绍。

2欧洲的GS计划

近十年达到欧盟层次的GS计划项目。从2008年开始在欧盟层面上共实施了11项GS计划项目,包括倡议、战略、议程、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涉及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及社会调研等多个层面,有效的提高了欧洲大学生的通用技能水平。

3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存在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各高校已意识到该问题,也积极探索并实施了诸多措施来解决或缓和此矛盾。本着洋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借鉴欧洲在此方面的做法,了解GS计划,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通用技能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大学生的通用技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用社会。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或探讨。

3.1提高对通用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通用技能是一个人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稳定工作的重要保障。比如其中的沟通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便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牢固的、长久的。进而此人便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任何东西都昂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相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闹笑话,甚至得罪人、失去朋友,亦或更糟,增加工作的难度和事业的不顺;再如管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都属于通用技能的范畴,可见通用技能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加强通用技能的提高。高校及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应增加相关的课程体系或培训机构,增强大学生通用技能的培训。

3.2理清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关系

通用技能很重要,但不能掩盖或忽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两者应该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如果说专业技能是人类主食的话,那么通用技能就是主食的配菜。有了主食可以安身立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了配菜可以其乐融融(可以保住工作,并使工作变的得心用手)。但是,如果只有主食(专业技能)没有配菜(通用技能),生活(工作)会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只有配菜没有主食,便会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会命之不保(丢掉工作)。因此,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同样重要,前者可以立命(找到工作),后者可以安身(保住工作),不应厚此薄彼。

3.3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通用技能教育体系

鉴于通用技能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借鉴欧洲等国的经验,应加强我国的通用教育研究和实践,尽快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通用教育体系。如加强大学生的通用技能调研和社会工作通用技能需求调研,明确通用技能现状,找到技能缺口;进行高校通用技能培养体系调整,做到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如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服务的内容、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加强与高校衔接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企业及个人的通用技能培训及需求反馈、评估工作。最终形成系统的通用技能教育体系,已解决社会需求与就业人员技能不匹配的矛盾。

作者:张海艳 李玉全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平,王志刚.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3):6~9.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高等教育范文5

1.1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化

慕课的开放性,创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平等的大学。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不光提供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本土一流大学的在线课程,还为世界其他名校提供在线课程平台。另一方面,慕课对学习者没有限制,无论你是什么国际、什么学历、什么年龄、都可以注册免费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络课程,真正做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共享。

1.2颠覆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希望改变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实现在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一直没有落到实处。慕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高校任何教授的任何课程,这就促使教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网络课程,不但要增加知识的点和面,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慕课这一平台,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教师之间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3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由于慕课平台本身的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不再像传统教育时那样,一个班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同一门课程同样的课时。学生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对于不易理解没有掌握的反复学习,对于已熟练掌握的甚至可以跳过不看。

2.慕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虽然慕课的出现,解决了我们现行教育中一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同任何一种教育模式一样,慕课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2.1知识体系不完整

慕课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育,没有一个严谨的课程体系,学些什么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传承、衔接。不客气的说,完全是一个大杂烩,缺乏知识体系所应具备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如果学习者是为了获得学历,那么,系统的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慕课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要培养出可以独立与社会担当大任的人才。而这一点坐在电脑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混合教育,一方面学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规定必修课程以及课程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选择喜爱的教授所开设的慕课进行在线学习,课堂学习可倾向于动手操作或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2.2完成率低

由于慕课课程的学习不光是免费的,还没有门槛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等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注册学习人数爆满,退课率高的现象出现。有报告指出,很多大学开展的慕课退出率可达80-95%。以Coursera中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参加注册学习的学生有5万人,而最终完成课程的只占到7%。这一问题也应根据学习者学习目的的不同分开来看。如果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取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某一点的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取学分。那么逃避最终的审核认证来规避消费导致数据上的退课率居高不下,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高校学生在学校指导下选择课程,学分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某门慕课课程的退课率持续增高的主要人群是这部分学生,那么需要思考的不是慕课这一授课形式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授课教授本身存在什么问题。

3.结束语

高等教育范文6

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悄然兴起的一支新生的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对于弥补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和规模的扩张,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如何防范和化解办学风险,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和办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执行校长李钊博士对这一领域作了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已于200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在著作中,李钊教授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大量翔实而权威的资料,主要运用了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对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研究和办学风险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书构思新颖、论述全面、客观真实、见解独到,是一部全面研究民办高校风险问题的创新之作。综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研究思路的新颖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该书以分析现状、阐发理论、服务现实为运思方向,以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现状——风险成因——风险防范对策这一逻辑关系为明线,以民办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博弈为暗线,借鉴公共管理理论,在全面剖析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办高等学校防范自身风险的应对之策,深入探讨了政府在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扮演角色及其履责路径,从而形成了研究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问题的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表现风格。基于这种思路,该书安排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作者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在分别阐述一般意义上风险的定义、特征和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定义、特征。第三章透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五大主要风险,即市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教育质量风险与政策风险。第四章从内外两方面剖析了我国民办高校风险形成的原因,深刻指出:政策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及社会歧视与偏见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产生的外部成因;融资机制不通畅、办学理念不科学及内部管理不规范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风险的内部成因。第五章从办学理念、财务管理、教育质量、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实现学校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第六章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深入探讨了政府责任的内涵,分析了政府在民办高校风险防范中履责路径,深刻指出:引导观念转变、实施科学规划、完善法规政策、建立财政资助、强化宏观监管、提供运营服务,正是现阶段政府责任中最为核心和最迫切的内容。

清晰的研究思路,充分彰显出作者深刻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探索力度。该书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而且研究方法有突破,风格表现有特色。李钊博士在撰写过程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对20多所知名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归纳总结了这些民办高校在防范办学风险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又将美日等国私立大学成功经验贯穿于对我国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的主题研究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民办高校为防范办学风险所实施的发展策略,以及政府在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相应责任与履责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运用了10余个案例、20多个图表以及大量的数据来论证其观点。通过这些数据与案例,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实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他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个案,阐述了文化建设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指出:如果仅仅从风险防范本身来谈论民办高校的建设,那是浅层次的,是很不够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民办院校的风险来自它文化的贫弱”,因此,民办高校强大起来、昌盛起来,根本在于它逐步且迅速积厚的文化,“厚重的文化是学校化险为夷、走向稳定繁荣的磐石”。正是作者坚持了纵横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该书给人以通达、信服之感。

二、研究视角的开拓性和理论观点的创新性

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该书又一特点就是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的创新。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在日益深入,当前主要集中在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意义、现状、趋势及对策等方面研究,以及民办高校产权、政策等专题性研究,而对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日渐积聚的风险问题,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该书将风险防范管理理论引入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管理领域,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发生、性质、特征、成因及其防范策略。这种研究无疑有利于弥补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和拓展了民办教育的研究领域。

该书不仅视角新颖,还提出了较多的创新性的观点。比如,著作透彻分析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特征,深刻指出:与营利性企业的经营风险相比,民办高校办学风险既具有一般性风险的共同特性,如风险的客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双重性、潜在性等特性,但作为非盈利性的高等教育组织,民办高校更多的是有着与企业风险所不同的自身特点,如更为严重的危害性、急迫性、复杂性、社会敏感性、群体性;与公办高等学校不同,民办高校是一个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办学的顾客支持型高等教育机构,这种特殊的发展道路与生存方式,决定了现阶段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易遭受更大的风险。又如,该书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全面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深刻地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一样,是天然的公共部门,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容放弃其责任,应充分发挥好其“引导者、规划者、创设者、监管者、资助者、服务者”的职能,着力打造风险监管机制的共享平台,真正成为当代社会风险的最后守护者。这些分析以新观点和新见解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为学术前沿增添了一些亮点。#p#分页标题#e#

三、理论研究的求实性和政策指导性

科学的理论研究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服务于社会实践。伴随着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与规模的迅速扩大,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问题日渐凸现。以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1991年以前,陕西批准成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7所,合并、注销5所;1992年—1996年,批准成立101所,合并、注销27所;1997年—1999年,批准成立34所,合并注销33所;2000—2002年,批准成立10所,合并、注销31所。从1984年的第一所学校开始至今,平均办学年限只有9.7年,而且最近几年机构合并、撤销数量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从1992年到2002年,陕西省共批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45所,合并、注销91所,倒闭的比率为62.75%。此种情况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据民办教育网和全国民办高教委2001年的一份总数为1134家的全国民办教育机构名单的跟踪调查表明,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停办或无法查询。2003年民办高校比2002年减少了100多所。1996年5月18日,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盛会,共有400多所民办高校出席了这次大会,而到2002年,当年与会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仅存40所。随后几年,民办高校倒闭事件不时在各媒体上出现。时至今日,仍显示出逐渐增多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江苏培尔学院倒闭开始,民办高校的兼并在民办普通高校中已初露端倪,如四川天一学院、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海南卓达旅游职业学院等已先后被其他院校兼并。民办高校的倒闭和兼并,似乎有从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向民办普通高校蔓延的趋势。民办高校倒闭和撤消数量的上升趋势,从一侧面说明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在日渐加剧。民办高校的运营困难或倒闭,虽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也是民办高教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优胜劣汰;但是,民办高校从事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其运营困难或倒闭,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还涉及到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如何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成为民办高校投资者和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重大问题。李钊的《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这一著作,抓住民办高校日益凸现的办学风险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它不仅运用了足够的数据与案例来深度阐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的产生、构成要件、影响因素等问题,还用很大篇幅着重阐述了基于理性思考之上的防范办学风险的应对之策,构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方案。这些应对之策与方案,符合民办高校办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为现实服务的强烈意识及责任感。该书还有一个重点特色,那就是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中的政府责任,彰显了理论研究的政策指导性。

高等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新型教育手段,如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纷纷进入高等学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教育产业的结合,并不是单纯的“1+1”,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互联网与教育产业的深度结合,在不取代传统高等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以及方法进行补充与创新。[1]基于此,为了避免互联网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综合考量“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过去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教育规模以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2]其中,积极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取得以下作用。

(一)缩小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教育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想要缩短这一差距,不仅要切实提高我国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该转变当前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接触并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区域教育差距缩小以及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等成为可能[3]:第一,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传统概念上的教学场所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构成,即教室、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等。其中,教室主要承载着知识传递的职能,实验室则是对理论知识与教学成果的验证,实践基地给予学生直面具体工作场景、体验工作流程的机会。在一般情况下,教室与实验室归属于学校,但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管理,而实践基地更多的属于企事业单位,也就是说,这三者分属于不同部门或单位。这就增加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难度。但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则不同,诸如远程实时控制设备、虚拟仿真技术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加入,可以为广大师生构建一个融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室,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教育资源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部门,用户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所需信息,这就为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提供了保障。

(三)为个性化、智能化学习创造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不同个人、不同基础以及不同诉求都可以从中获得最恰当的学习方式。从内容上划分,可细分为入门级、中级、高级,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来选择相应级别进行学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应用,以及学习者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整合、调整以及改进教学方法,让学习者的学习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实用且具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选的学习途径有以下几种,即纸质教材、课程直播、课程回放、即时通讯以及随堂笔记等。教师可以对上述几种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以创新思维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价值。

(四)有效降低教学资源的生产与使用成本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或学校制作课程时所需素材的获取将更加便捷,且成本相对低廉,尤其是在课程开发制作完成后,该课程可以重复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使用以及传播成本会大大降低。使用人数越多,则课程成本就会越低。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的使用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5]学习者在明确自己的学情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免费课程或者付费课程的学习,同时不会受到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次数的限制,从而在降低学习者使用成本的同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

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作为倚仗。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当地教育设备数量以及质量满足“互联网+”对教学硬件环境的基本要求,从而确保“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团队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也面临着重要挑战:其一,角色的转变。在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知识的讲授被安排到课前进行,这就使得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知识创新。其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量大,种类繁多,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专业水平[6]:第一,及时掌握信息获取渠道。除了获取教育资源的常规渠道外,我们需要加强与一些含有海量教学资源的网站、客户端等平台的交流合作。通过网络服务系统,如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平台来获取更多信息。第二,掌握网络信息制作技术及工具。慕课、微课等新兴事物的推广与应用,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实现创造了机会。对此,我们需要了解微课教学规律,掌握相关制作技术,比如截图工具、视频编辑工具以及语音编辑工具等,从而提高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互联网+”时代下,大量的教学资源获取成为现实,这些资源包括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的专家学者的论著及相关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在线上与专家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在“互联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身教学模式以及方式方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我们需要正视“互联网+”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失衡的局面,提高教师团队的信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一条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美娇.“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2]雷怀英,王童.“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3]林凌敏,浦玉忠,任玉荣.“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0).

[4]徐文新,张学兰.刍议“互联网+”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1).

[5]吴淑娴,谭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7(3).

高等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东盟;越南;影视传媒;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中国教育部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行动》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持续推进我国与各国的教育合作。越南作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合作伙伴,对越南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快相互间的教育合作,助力“四个推进”计划的实施。根据越南政府第14/2005/NQ-CP号决定《越南大学教育2006年至2020年基本与全面的革新》以及第711/Q-TTg号决定《2011年至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越南的高等教育建设要与国家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匹配,要以使越南逐步融入全球化国际关系以及越南人民日常学习需求为导向。

二、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教育现状

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建设导向下,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并不能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提并论。因此,就目前而言,以河内国家大学、河内理工大学和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在影视传媒类专业建设上,尚无建树。相反,以河内戏剧电影学院以及西贡国际电影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影视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虽有不足,但已经较为完整。

(一)高等学位教育:影视叙事技能为主导

当下,越南的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学位教育,由河内戏剧电影学院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教育为代表。河内戏剧电影学院是一所专业的艺术高等教育学院,办学理念是,为期待从事电影、电视、戏剧方向的学生提供专业化培养。学院拥有深厚的越南国家认同感,并通过培养越南年轻人,为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河内戏剧电影学院正计划发展成为越南培训戏剧与电影艺术的主要学校,它将对越南戏剧与电影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产生强烈影响。该学院提供四年制的戏剧、电影、舞台设计等专业的学士学位培养体系,依托学校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如电视编辑专业的学生往往毕业后可以在越南本地的电视台从事编辑工作,或是报纸和杂志编辑部的记者,抑或说曾参与电影电视和传播领域的公司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选择进入全国相关艺术培训学院成为老师。该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越南的相关艺术领域提供人才,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在培养方案建设方面,河内戏剧电影学院也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以电影导演专业为例,第一学年,向学生讲授黑白摄影技术,户外摄影和室内照明技术,并配合操作摄像机指导学生的构图技巧与机器运动技巧;第二学年,通过指导学生练习外部照明和内部照明等摄影技巧,使学生具备机器运动的框架布局和设计的能力;第三学年,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制作具有内部声音的短片,并尝试独立拍摄完整的短片;第四学年,引导学生练习胶片相机拍摄艺术。通过培养,力图毕业生可从事摄影棚、电影摄制队、各部委电影制作单位的摄制和摄制(摄影导演)工作,或可在全国电影和电视培训学校担任电影行业专业研究人员或研究助教。

(二)职业技能教育:就业适应性为核心

西贡国际电影学院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此类院校旨在,为越南人民提供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该校成立于2002年,为学生提供长期以及短期课程,包括编剧、摄影、导演、摄影总监、电影剪辑、电影,电视节目制作、音效、电影特效,3D动画等。此外,学校还定期与越南乃至世界著名电影电视领域的许多电影摄制者和老师组织讲习班,短期研讨会。学校教室的设计与每个专业的要求相一致,试图提供专业的教学场所。例如,表演教室提供了“声”“台”“形”“表”四门表演基本功的所需的一切空间;电影编辑教室课可以达到每位同学一台电脑等等。除常规专业教室以外,学校还为影视传媒工作室改建了摄像机和照明系统,以服务于课程推进以及横向项目推进,常为社会联营公司承担演员培训、电影后期制作的作用。

三、越南影视传媒类专业教育特征

(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

不论是河内戏剧电影学院的高等学位教育,还是西贡国际电影学院,影视传媒教育的办学导向更多是以培养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继而为越南社会提供更多的艺术人才。对学生艺术理论的培养还远远不足,但结合越南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此培养体系面向传媒生产第一线,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确保毕业生可以充分满足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从现阶段看,可以快速推进越南本国传媒人才建设进程。

(二)艺术院校“重艺轻传”

越南影视传媒专业的教育目前由专业院校所承担,河内戏剧电影学院,西贡国际电影学院皆为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上具有专业素养,可以对艺术人才进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艺术技能培养,但对传播学的教育还没有起步,呈现出明显的“重艺轻传”的特点。其他高校也尚没有涉足相关专业。顺化大学设置了艺术学院,但是没有包含传媒相关专业,河内国家大学、岘港大学、胡志明市国家大学、荣市大学,则暂未发现与传媒相关专业设置。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产业在越南的不断兴起,如何及时建设、丰富越南综合类大学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使之更好与越南社会发展、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相匹配,则成为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司达,赖思含.中国大陆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特征——基于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参展影片的定量研究[J].艺术评论,2019(189):29-41.

[2]关于《越南大学教育2006年至2020年基本与全面的革新》的第14/2005/NQ-CP号决议[Z].2005-11-02.

[3]关于《2011年至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的第711/Q-TTg号决定[Z].2012-06-13.

[4]河内戏剧电影学院官网[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