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知识范例

高等教育知识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社会 高等教育公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也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知识社会中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而知识发展水平在区域竞争中存在着的诸多差距,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0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1]因此,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是知识社会的诉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高等教育公平与知识社会诉求相契合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界定

    公平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不懈动力。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追求教育公平也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1866年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2]然而教育公平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今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包括:第一、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到同等对待。第二、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第三、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公平涵义的界定,大多也都是以对教育公平概念的认识作为基础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高等教育公平“即高等教育权利平等或机会均等”、“是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公正”、“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从法律、经济或伦理等角度作出的考察和界定,都具有其独特视角和合理成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公平一个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从高等教育对象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公平可以界定为:处在同一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获取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享有共同的高等教育资源与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期待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结果。

     (二)知识社会的鲜明特征

    “知识社会”的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知识社会的特征,众多学者给予了阐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专题中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也是学习社会。鉴于此观点,具体来讲,知识社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知识社会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知识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谈得上有价值。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必然会在深刻总结、提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促进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2)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任何社会形态必然以一定的经济形式作为基础,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或者说知识是生产力的首要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3)知识社会是一个创新成为社会主要驱动力的社会,知识和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社会的经济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征。[3]知识社会经济和社会特征都清晰地告诉我们,知识社会的最鲜明的特点和最具主导性的因素是创新。创新是产生知识、创造财富的源泉,是知识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三)高等教育公平在知识社会的体现

    如前所述,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它要求着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终身学习去不断完善,而高等教育则成为完成这一环节的重要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行,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更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知识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知识社会中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及中等以后教育。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社会更加要求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在知识社会里,高等教育公平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知识社会影响教育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审视古往今来的教育,我们发现“统一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教育情结。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往往潜藏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个体性忽视和不尊重,不易激发其发展自身优势的能动性,使得学生在被动学习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从公平的视角来看,意味着教育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平。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差异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者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这样才真正符号教育公平目标的要求。#p#分页标题#e#

    (二)知识社会影响教育过程,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知识社会归根到底是人们理想追求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知识与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而知识教育则成为一种创新与理想实现的重要途径。可见,知识社会当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与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是教育过程的几大主要构成要素,高等教育过程亦然。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主要也表现在这些过程要素上,体现在: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互动凸显,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更加注重;教育内容上更加贴切学生的合理需求,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将由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经典的学习形式转向现代新兴媒体下的多样化学习形式;教育服务管理向以人为本模式转化,教育管理的行政规定取向向学习过程导向的转化,教育网络的建立、知识物化的途径、长效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等。[4]在知识社会的影响下,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 知识社会影响高等院校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比例关系,大致可分为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科类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宏观结构,和队伍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材结构、课程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微观结构两部分。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结构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科技进步发展的知识社会时代中,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多地依靠核心知识和人才的支撑。所以,知识社会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不断需求核心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做出方向性调整,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三、知识社会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探析

    2008年4月,OECD了“面向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从管理、财政、质量保障、平等、研究创新等各角度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八大趋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供给方式多样化;增加了更多的异质性学生群体;治理结构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全球网络化、互动化和合作化的趋势逐渐增强。而在不断面对教育公平问题,解决教育公平的今天,虽然从教育机会的扩大、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教育公平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高等教育依然面临极大的挑战,在满足公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仍存在差距。近期,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表明,高等教育领域内,不仅要重视教育机会的公平,更重要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微观教育公平,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因此,要积极采取对策发挥政府、社会、高校的合力,确保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整合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政府与社会要优化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

    丁玲在《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与对策》中讲到:“我们在政策抉择中,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有效补偿机制,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生。”的确,要实现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有权利享有平等的高等教育过程,人人都获取预期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结果,还必须尽可能地缩小教育的差距。而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是在现有状态下政策构建和制度建设。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政府与社会都有责任不断完善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公平的外部教育环境。因此,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弱势学生群体贷款资助体系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高校教育公平的制度政策环境义不容辞。其次,促进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开拓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丰富社会力量兴教办学的形式,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度,把全社会的热情和力量都凝聚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上来。

    (二)高校要创新高等教育过程要素

    当然,政府在制度环境的完善上,主要是制定的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高等教育公平的一系列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而这些制度的效果如何,外部影响作用的大小,最终还具体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即高校在微观教育过程中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的程度。要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就要重视教育过程要素的创新,促使微观教育过程中的高等教育公平。1.牢固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公平观念。高校教育者应意识到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差别,强化正确的教育公平理念,深入理解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并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还应充分认识教育公平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系,现同中有异、和而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同时,应该看到教育公平是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公平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制度的制约,我们应该意识到现阶段的教育公平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相对的机会均等和公平,它是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5]。2.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个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条件、不同的个性特征,其发展程度也有着不同。所以在教学形式、内容上,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具体的学生在具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要求程度等上实施一些不同的教育措施。一位学者说“虽然给强者以不利条件是不公平的,但给弱者以补偿却是可能的,相对公平的”。另外,知识社会下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新兴媒体教育技术,不仅有效地缩短了知识传递的时空距离,而且实现了同一知识的多维呈现,增强了知识的可感可知性。新兴媒体教育技术的充分应用为教育者实施公平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者作为教育公平理念的直接践行者,应正视自己教育媒体运用能力的局限性,主动学习并借助现代化新兴媒体创新教育中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在同一起跑线的发展机会,使每位学生充分享有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3.提升教育者素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状态中受教育者是否充分受教育的权利,关涉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所以,一所高校首先要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者。对于队伍的建设,可以大胆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加强活跃在第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强教育公平执行    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加强师德教育,秉承民主、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真心、用心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关爱每一位学生中,保障他们的学习权与发展权的实现。同时,教育者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不仅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树立和个体能动性的发挥,还尽心营造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位学生在个性发展同时感受教育公平的意义。#p#分页标题#e#

    (三)学生要提高公平意识,争取公平教育权利

    高等教育公平不仅需要社会构建公平实施的平台,高校提供学生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教育者树立公平应用的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学生提高公平的意识,积极争取教育公平的权利。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意识和权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向社会、学校、教育者提出公平的合理化建议,使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其次,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争取教育结果的公平。目前,从教育实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按考分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基本实现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这并不能保证进入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或许受到公平的教育,但因客观存在的某些特定差异,也较难获取公平的教育结果。因此,受教育者——学生主体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力争使自己不断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知识社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北京.2009-12-15

[2]隋献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3]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2

进入2000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充分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伴随越来越多的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确定民办高等教育成败的因素。而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民办高等教育是否拥有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而民办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又取决于教师知识的管理。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

高等教育教师是高校教学知识生成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从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将促进民办高校教学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了解和掌握教师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提高教师素养有效手段。

一、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就是教育,同时高等民办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一般来讲有四个任务,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但是根本的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当今社会愈来愈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认真落实学生参与实践、推动在校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习环节来完成的。因此,高等教育教师的知识管理是高等教育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web4.0和工业4.0的来临,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创新在大数据时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更加不可取代。

二、民办教师知识管理的优势

1.民办高等教育有充分的自主性。民办教育体制是民办高等教育最明显的比较优势,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在融资、用人、内部管理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性,通过人力资源教育要素市场,建立机动灵活的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机制。2.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制度。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举办者、理事会或董事会、校长、监事会组成的治理结构,形成了研究和决定民办高校管理重大事务的有效程序。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理事会或董事会决定办学重大事务,民办高校校长负责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执行民办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决定。既保障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投资人在重大事务上的决策作用,又充分发挥校长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民办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工作效率和效益。3.民办高等教育专业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民办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民办高校开设新专业之前都做市场调调研,根据企业的人事部门岗位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实际的新专业。同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4.民办高等教育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角色愈来愈显得重要。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是实现教学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在教师知识管理上大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利用民办高校自身内部管理自主权较大的优势,建立有效教师队伍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优化民办高校师资结构,优选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三、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知识管理的挑战

1.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挑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退休返聘教师较多,中年骨干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年龄结构断层较为严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学位学历层次偏低,博士学历的教师基本留不住,比例不及15%。除退休返聘老教师外,职称层次不高,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出高职称教师较难;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来自于“985”、“211”高校的较少;刚跨出校门的研究生较多,有实践经验的较少;同时,一些民办高等教育吸纳较多本校毕业或同一类高校毕业学生,“近亲繁殖”现象普遍。2.民办高等教育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的挑战。学生学费是民办高等教育收入的基本主要来源。学生学费既要用来改善办学设施条件,又要用于支付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因此想改善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较为艰难。而公办民办高校的教师工资、基建投入等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收取的学费很大部分用于改善教师的福利,支付教师课时津贴,较之得到更多的福利。总体来看,民办高等教育教师往往做着类同的教学工作,但福利待遇不能与公办民办高校差距较大,心理落差自然而生。3.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流动性过大的挑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归属感不强,没有事业编制和退休保障,社会、民办高校提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不足,教师看不到较好的前程,机会与条件成熟,或考国家机关公务员,或考有事业编制的公办院校,或到待遇更高的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乃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当不易,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知识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4.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知识管理与评价的挑战。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知识管理愈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管理与应用水平己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是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和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对教师知识管理更是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没有形成被公认的科学和有效的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范化的进程和民办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探索科学的教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知识管理的创新与拓展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受到web4.0和工业4.0的影响,“互联网+”将渗透进每个专业。高等教育作为研究传播知识与学问的场所,是知识生产、传播、创造和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其中的生力军。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智慧生产力,增强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民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对策

1.实施人本管理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观。民办高等教育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取得优势,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观。目前有的民办高等教育的人事管理部门以"事"为中心,被视为从属的,不创造价值的部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民办高等教育内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必须与时俱进,站在高校层面的知识管理目标的高度,将人力资源管理至于知识管理中来。适应以web4.0和工业4.0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的服务。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和培养是一个长期契而不舍的过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管理理念也不断更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观,才能使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立于不败之地。2.建立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规划。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管理是为实现民办高校整体目标服务的,必须通过知识管理,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规划。2.1根据自身定位、知识管理特色的民办高校,制定具有柔性的性长期教师队伍知识管理规划,并以此为依据,相应制定中期战略规划和短期操作计划。包括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人员和成本计划。这些知识管理规划和计划,与民办高校其他规划和计划密切相关,相互协调和约束。2.2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人才,根据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的需要,把吸引优秀教师人才作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资源。2.3以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为指导,做好教师个人职业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长期知识管理规划和需要,又兼顾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规化发展,做到两者相结合。只有民办高校与个人知识管理相辅相成,教师的人力资本,才能不断升值和创造新的价值。2.4通过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增强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3.建立民办教师职业素质的保障机制。以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为导向,建立民办教师学习型组织继续教育体系,把继续教育作为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目标的抓手,形成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知识管理型终身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鼓励校行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使民办高校站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前沿;加强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知识管理整体水平。4.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依据知识管理,改革薪酬制度,合理运用激励措施,要积极发现教师对新知识的需求,激励教师追求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组织绩效,完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目标体系。建立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民办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5.确保人力资源发展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的教师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主力军,民办高等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拥有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具备一定特长的骨干教师和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形成知识管理的核心竞争力。5.1实施规范管理,以人力资源知识管理为目标,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严格绩效考核,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民办高等教育可根据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目标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5.2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民办高校知识管理目标、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招聘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新学科、新知识的各类进修,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5.3与高水平大学合作,充分利用公办高等教育及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展知识管理的深度和宽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Web4.0和工业4.0时代到来,将为民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知识管理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搜索智能化、信息个性化、数据整合有效化、信息服务高效化等诸多特征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民办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内部建立一套不断知识更新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体系,完善的知识更新制度,促进民办高校和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良性运转,形成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然.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竞争优势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0):90-91.

[2]张君,杨光辉.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以潍坊某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6,(23):173.

[3]王义宁.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1-112.

[4]陈贝.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5]郭兵.知识是管理之基管理是市场航船之舵[J].科技信息,2012,(01):668.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3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必须在知识创新中处于领先位置,尤其创新人才更是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高等学校由于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其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既要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追求知识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肩负起这一重任,高等教育必须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这么说,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处理不好,便会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阻碍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路径。

一、知识经济的界定及特点研究

对知识经济的界定,学术界的认识比较一致。从整体来看,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创造、流通、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其不同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与经济简单组合的产物,而是一种将知识和信息作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型经济。从特征方面分析,知识经济首先是信息化经济。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对于主要的劳动者而言,并不是谁拥有了资源或者拥有了社会财富就是成功的,而是强调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良性互动。其次,知识经济是智力经济。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再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相反,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成为重点,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看重。

二、从知识经济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初步实现,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也缺乏提供科学教育的服务体系,无论从普及化、市场化还是终身化等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既要重视基础,又要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强调的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差甚远。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与人合作。第二,教育内容与方法不够合理。一直以来,高校扩招都是高等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等因素也使得“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从知识经济的实际分析,不难发现各高校教育内容设置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发展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拥有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文化素质,逐步拓展知识领域。在教学方法上,单纯地依靠考试来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程度的传统考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需求。所以,在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应注重使用“启发”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1.多元化的改革方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当前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机遇,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与人才需求,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实现改革目标多元化、改革政策多元化、改革主体多元化,以多元化的革新促进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第一,多元化的改革目标。长期以来,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让高等教育趋于相同,缺失了特色化的部分。为了摆脱这一现实的困扰,更好地培养专业型、个性化的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先要从目标着手,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要设立不同的改革目标。比如,一般的院校要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管理上,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追赶大众化的改革步伐;具备社会或国际知名度的院校,要将目标定位在加快自身的现代化改革上,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提升竞争力。第二,多元化的改革政策。“一刀切”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一点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结构调整中体现出来,大部分大、中专院校在撤销和合并的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措施,导致后期社会出现了本科毕业生供给过剩而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需求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由单一转向多元,由重知识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要。第三,多元化的改革主体。分对象、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政策,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要求。在内陆农业大省、工业大省,高等教育改革要依托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将应用型、技术开发型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借助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进行多元化、特色化的现代化的改革。无论是改革目标多元化、改革政策多元化还是改革主体多元化,都是高等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必须重视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助力。2.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逐一进行创新与提升。第一,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思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教学思想上必须从更高的层面着眼,树立国际意识,适时适当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积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突出表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合一,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教学策略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手段、步骤等方面,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冲击,高等教育教学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无论翻转课堂、移动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对于所有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甚至还要从更广的意义上寻找到更加科学的策略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第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实现现代化,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国家主导型、高校主导型还是利益协调型,这些高等教育改革模式各有利弊,各个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模式,同时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更加现代化、更加高效的模式助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时代,也是我们全国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十分关键。全国各高校应认清现实,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总结自身不足,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教育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稳步迈进,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代金花.论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系[J].商业时代,2008,(20):4-5.

[2]曾长秋.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2001,(02):78-83.

[3]杨金石,赵明宪,李蕾,孙爱军.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3,(02):17-19.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4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高等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为社会发展和知识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最主要的特质,而高校是管理、传播和研究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改革措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分析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化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智力和文化等无形要素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而信息文化产业又是市场中发展最快、产值最高的突出产业。由这一现象也可以看出,知识、信息和文化等要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知识、文化等要素的关系愈加紧密。知识成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资本要素之一。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入社会市场,带来了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知识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正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仅仅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大量投入,而是越来越依靠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文化的创新等。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将逐渐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特征

知识、文化和信息等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是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在国家间、企业间和个人间的形势愈加严峻。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的创新,知识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竞争要素。国家应当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创新体系,包括教育上的创新,科技上的创新,信息共享上的创新和知识上的创新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保持并增加自身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三)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化特征

由于知识、文化和信息等资源的使用是完全绿色、无污染和可再生的,因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式与传统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传统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存在着过度开采资源和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知识经济下,科技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并不断研究和创新出新的科技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不仅反映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更为科学合理的认识,而且是对传统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创新性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模式会根据社会现实不断调整和适应发展现状,以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文化等资源在互联网媒体的承载下,能够实现无障碍的实时传播,因此,知识经济也呈现着全球化的特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合作经营,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这些现象无一不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特征的表现。知识经济时代依靠着知识、信息和文化等无形资产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这种依靠知识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是以经济上的全球化为基础的。以美国为例,美国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开始转变依靠投入大量自然资源的方式,转而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并充分利用世界大市场的有利资源,推动自身经济呈现强力增长态势。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经济是呈现出全球化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高等教育的管理特点分析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现代化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顺应重视知识、重视文化的时代特征是决定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应用都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重要议题。建立健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985年我国国家教委办公会议通过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发展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对于高等教育决策的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今后一定要作为大事,花大力气抓好。”我国国家教委重视优化和调整高等教育的管理结构,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高校管理能够运用各类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我国教育部在1993年建成了教育科研示范网,1995年又使其接入了国际网,为我国各高校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新型的方式,也深化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法制化特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宪法规定的基本国策,而依法治校是我国各高校在实际中践行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体系在逐步发展完善。1980年,我国五届人大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一法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步入了正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在当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层次合理的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体系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各项有关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具体实施依据,在总体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行为都能“有法可依”。但我们仍然应当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程度的深浅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我国应当在变化着的社会形势下,不断深化、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深。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自主化特征

高等教育法制化是我国高校遵循我国依法治国进行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高校在管理上的自主化特征也十分显著。高等教育实施的自主化管理,是各高校有权力及时调整和规划自身建设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实施自主化管理,有助于其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自主的做出管理决策。我国高校的管理是拥有着具有战略性特征和前瞻性特征的工作,各高校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对高校的教育和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明确高校自身的建设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协助各方力量进行教育计划的实施。高等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调整优化之中,自主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当前社会我国经济和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自主管理特征愈加明显。1998年,我国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的过死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我国高校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与协作,也离不开对自身的明确管理认识。因此,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化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途径

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应当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并优化管理方式。知识经济时代十分注重对于知识要素和人才要素的把握。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本质即是应当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提高创新意识,顺应时代要求来发展优化自身管理水平。然后针对各高校内部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自身教育方式的改革与提升。同时,还应当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水准的教师队伍,来完成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通过建立并完善教师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来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

(一)改变传统教育管理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社会形势,而新的社会形势也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在注重知识、注重创新的当今时代,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体系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先进科技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寄寓了新的期望,使得高等教育体系之中的各高校在学校发展方向、教学目标、教学规划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有了崭新的内容。高校应当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摒弃传统的把保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取得文凭作为教育目标,应当树立不断创新、培养综合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新兴产业和高素质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承担起自身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促进自身发展。

(二)优化现行教育管理内容

在高等教育树立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优化也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的教育系统内部应当自觉优化课程系统,推动高等教育教育内容方面的改革提升。我国各高校应当建立系统有效的培养教育考核机制,根据培养周期的特点,在学科基础、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培养等方面提高高校教育水平。高校应当强化专业学科基础,还应当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科应用水平。强化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鼓励发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探究的精神。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鼓励自主性学习,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深化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课程、专业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专业结构布局,实现高等教育的培育内容和社会发展轨道的对接,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提升高校师资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的实施离不开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对自身师资力量的管理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师德体系建设,而师德体系建设也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应当建立并完善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不同教学特点的情况,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评价。避免单纯以成绩来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应该将教师的品德、成绩、创造力和能力等方面都纳入考核评价制度之中。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管理也应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优化管理和培养人才的水平。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虽然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但也应当遵循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优化调整自身结构和管理方式。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优化,都是根据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性的统筹规划。通过对高等教育内部各个资源的合理调度,来达到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英.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J].校园之窗,2004,(12):36-38.

[2]张炜.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创新[J].创新论坛,2004,(25):4-7.

[3]张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情报,2003,(10):38-40.

[4]郭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状况和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5):55-59.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教育;融合策略

一、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当中,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发展过程当中,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特征都存在许多共同点。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建立了稳定的发展平台。第一,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致力于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对社会的充分开放,自学考试是以国家考试的形式,推动个人学习和助学。报考者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比如说学历等级、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素质、职业。第二,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以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主,不会受到地方的政策限制,也不会受到院校专业设置的制约[1]。根据社会需求,满足办学办考的条件,就可以开展,刚开设的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也可以立即停办。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推广,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第三,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充分突出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要充分凸显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职业资格和社会考试责任。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逐渐和国外的品牌机构合作,对于国内的一些急需项目进行了有效推动,建立了越来越权威的考试组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解决了低学历者转岗就业的一系列问题[2]。对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了解,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模式非常新颖,具有一定创新性,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了充分结合,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学考试更加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接受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职业的人才,也捍卫了受教育的基本原则,使得制度的建设和教育的变革保持同步化。

二、加强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策略与途径

现阶段,自学考试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自学考试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融合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一)对自考传统专业进行改革,实现自学考试与职业能力教育的融合

自学考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整体的成本比较低,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需求。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自学考试整体机制逐渐得到了优化,助学机构也在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得到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质量管理体系较为严格,随着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设备资源越来越丰富,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1.自学考试可以适当加入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设定更加清晰的职业资格标准,以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更加明确的了解。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需要进行充分结合,通过教育对职业行为进行规范,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对职业资格的标准进行设置,使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加考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认同感。加大力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实验和实习,不断对综合技能进行提升,在设计课程过程当中,要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结合[3]。在培养职业能力的所有方式当中,自学考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考生通过多环节,能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也能锻炼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达成自学考试培养目标。2.加强自学考试和职业能力教育课程的综合考核,及时对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自学考试的学习模式是自学,需要将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充分联系,教材当中应该对职业的标准、规范行为、职业道德准则、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明确,选择合适的内容编进教材。对职业技能课程的考试形式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调整,在自学考试体系当中,不同的专业会对应不同的实践性课程,彼此的考核标准存在差异,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管理,很难达到学习预期目的。

(二)了解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校合作

构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平台,强化各个层次的衔接力度,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人们在就业的过程当中,不满足于以往的大专层次的教育水平,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平台,进行学习。

(三)将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有机结合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持证上岗。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许多行业对业务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只有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相关行业[4]。劳动者在求职以及任职的过程当中,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资格凭证,用人单位凭借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录用,无论是境外求职,还是国内就业,都需要持有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凭证,为了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个人竞争能力,需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往的学历凸显人的知识背景,为了增加职业的现实可能性,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了提升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助学机制和助学引导政策。自学考试在开展过程当中,可以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终身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自学考试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就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了创造双赢乃至多赢的发展格局,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雷正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03(09).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6

本文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当前成人高教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联系我国成人高教的办学实际,论述了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才或人才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源、人才和知识归于一体,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有没有必要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本文拟对成人髙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成人髙等教育尤其是业余大专班不必要或不需要开展素质教育。其理由是:业余大专班学生大多是在职干部和职工,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来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髙专业理论水平,有的甚至只是来取得文凭,因而无需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即取消平时测验、甚至学期结束考试都应取消,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误区之三,素质教育就是减少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而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就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髙动手能力。误区之四,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各种科技小组活动与文娱体育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归根到底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淸。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知识挑战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面临的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物质生产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产力仍处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二个补课阶段的矛盾。第二,科学技术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矛盾。第三,人的素质普遍提髙,劳动力结构趋向高知识化的需要与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的矛盾。第四,知识作为主导资本最终取代金融资本居于核心地位的需要与目前金融资本仍处在核心地位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及其引发的矛盾,正确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提髙全体人民的素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而基础则是教育,不仅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髙等教育和成人髙等教育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髙素质的髙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2.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性强的“应用型”髙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品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提髙全体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成人髙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核心,以市场竞争力为主要表现形式,按经济规律运转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发展规律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消亡,优胜劣汰。国办成人髙等教育正面临民办髙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冲击和成人自学考试的冲击以及行业办学的冲击。各种办学实体对成人生源的争夺,使成人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办成人髙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市场的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同时,要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这既是培养髙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4.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生动实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社会的共鸣。二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各种实验、试点和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素质教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广大师生的一种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各地推行素质教育试点的经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声光效果及各种模拟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四是从成人生源的组成来看,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成人学生中在职干部和职工仍然是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是单位的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但专业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另有一些是从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中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差,这两类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只有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化为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应有以下主要特征:

1.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培养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精神。

2.职业能力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是要培养学生达到髙等教育文化理论的要求。二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课堂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三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髙课堂教学效果。

4.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培养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演讲会,文娱汇演,体育比赛、专题讲座、科技活动、参观调研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使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髙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5.完善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髙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是除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外,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2.5:4:3.5为宜,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较强,能达到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三是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手段,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各种模拟教学等等。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使素质教育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作者:刘桂春 秦燕江 单位:江西宜丰二中 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少兵,秦燕江.试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J].航空教育,2002(7).

[2]黄文高.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7

现今时段的高等教育,历经特有的失衡阶段、接续的反拨时段,已经找到本源的价值取向。传统架构下的高等教育,偏重去表征工具特性的浅层价值,用平日之内的单调授课,替换了深层级的人文素养升高,这样做,忽略掉了人本范畴中的侧重价值。专业主导架构以内的高等教育模式,应被着手变更。建构的新颖形式,更注重调和矛盾,凸显价值特有的指引导向。把潜在特性的情感教育,添加进拟定好的体系以内,只有这样,才会矫正原初的失衡态势,明晰应有的价值指引。

关键词: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调和

失衡情形之下的高等教育,侧重工具层级之中的价值,没能衔接起科技教育、对应着的人文培育。科技特性的科目,通常占到偏强的位置,割裂人文精神。反思这种困境,就应从本源的源头,去思索这样的路径整合。在精神层级中,注重素养水准的渐渐升高,注重重塑精神,强化多样特性的文化互通。对学校以内的学生,应侧重本源的人生指引。只有这样,才会妥善纠偏,建构可行特性的调整体系。

1取向偏差概述

高等教育偏重着的价值取向,密切关联着平常的实践,凸显了互动关系。高等教育架构之中的改革,受到多重阻碍,如偏旧特性的体制束缚。此外,价值取向表征着的偏差倾向,也限缩了改革的速度。高等教育领域特有的价值取向,可分成宏微观的细化范畴。具体而言,宏观层级中的本源取向,指代子系统表征出来的总倾向,它凸显了认知中的地位评价、思维凸显着的某一倾向。宏观特性的价值评判,是根本特性的认知评价,也密切关涉高等教育特有的多重决策,关涉平常行为。微观架构中的价值取向,比对宏观层级,应指代内部架构之中的多重要素,以及表征着的总倾向。平日的授课中,微观特性的多层价值,凸显了侧重的指引。例如,拟定好的教学活动,就潜藏着选出来的路径差异。微观框架之内的真实取向,与平日表征着的教学行为,带有更密切的关联。若要辨识取向的偏差,就应考量两层级中的疑难及偏差。

2价值取向偏差的视角分析

2.1宏观架构内的偏差

宏观特性的总取向,存在潜藏着的多样偏差。高等教育关涉的价值,可分成内部特有的直接价值、间接特性的对应价值。内部架构之中的直接价值,表征着教育自带着的本体价值,凸显了直接特性。间接架构中的价值,表征着关联特性的活动,创设出来的多重价值,带有明晰的工具特性。传统路径下的高等教育,受到儒家潜藏着的偏深影响。这种态势下,高等教育侧重本源的伦理价值,被当成拟定好的认知工具。在这种价值促动之下,建构了功利化特有的教育内涵。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之下,师生都把拟定好的测验分数,当成评判的尺度。读书密切关涉后续的前途,这种功名特性的认知目的,让师生着力去助推分数的升高。然而,若教育没能关联起今后的功名,那么人们惯常觉得教育并不带有真正价值,造成凸显着的病态倾向。能否经由高等教育培育,培养出拔尖生,是拟定好的唯一尺度。应试路径之下的畸形认知,助推了高等教育特有的畸形进展。

2.2微观架构中的偏差

微观特性的认知偏差,表征在传统特性的权威之中。人们惯常注重传统,能维护权威。这种认知带有明晰的优点,但也阻碍了新时段中的高等教育进展,带来凸显疑难。很长时段中,拟定了统一架构中的教材版本,年度之中的预设规划,也强调整合态势下的一致性。这样做,建构了单一化特有的授课构架。大学以内的各类院系,没能依循自主的判断,去预设实效特性的授课安排。授课及特有的教学关联,忽略掉了学生的自主认知。选出来的授课流程,惯常采纳单调解析,没能留出足量的探讨时间。预先拟定出来的教案,没能依循调研得来的真实情形,妥善予以改进。评判同学分数时,也忽略掉了科学特性及客观特性。单一情形之下的说教,没能建构坦诚互动的根基。这种表层以内的关联背后,是师生特有的畸形关系:没能建构平等的关联,教师惯常维持绝对态势的权威,管控着学生。保守倾向之下的价值,也在这种取向之中,被充分凸显。通常情形下,宏观层级之内的价值判别,带有明晰的根本属性。宏观取向制约到了平日之中的授课进展。青年学生特有的心态进展,受到权威约束,凸显了不利倾向。在师长面前,学生常会自卑,很难平等参与。师生缺失应有的感情互通,教师没能明辨同学潜藏着的需求。这样培育出来的人才,也缺失应有的积极特性、创新及特有的独立认知。主人翁特有的新认知,凸显出强烈缺失的总倾向。

3调整依循的新颖思路

高等教育特有的偏旧取向,阻碍了实践这一层级的进展。创设新颖特性的取向,是变更之中的概要趋势。这种新走势为后续时段的变更,提供了优良时机。这知识经济特有的新时段中,高等教育关涉的偏差变革,拥有预备着的物质根基。认知形态特有的更替,提供了稳固的思想依托。伴随主体特有的认知增添,学生渐渐明晰了主体位置,提供潜在特性的内部动力。在这样的促动下,应当创设新颖的总取向。高等教育特有的领域以内,建构起来的取向,应能促动长时段中的体系发展。预设终身认知架构内的完备体系,把实践设定成本源的出发点。终身教育表征着学习型特有的社会框架,也表征着现代特性的社会取向。应能发觉人的地位,发觉学生潜能,助推多样化态势下的个性进展。全面进展涵盖着的层面,包含细分出来的语言技能、智慧架构中的认知技巧、选出来的适宜认知路径、动作关涉的技能、认知中的心态。

4细化的调整方式

4.1精神框架内的融汇

对于高等教育依凭的本体精神,审慎予以重构。精神融汇路径下的这种重构,包含本源的价值转型。高等教育本源的价值变更,并没背离预设的多重功能。实现本体回归,就应明辨发展路径下的多重困境,整合基本特性的工具价值、高层级中的精神指引。这样做,能融汇特有的整体精神,重构这种精神。高等教育建构起来的根本指引,应当带有指向未来、塑造最优人格的总目的。每个接纳教育的主体,都应能接纳美好教育。赋予超脱特性的认知目标,才能培育出带有批判认知的新主体,创设最优的反省心态,塑造接续发展的本源指引。具体而言,自然科学关涉的科目,应能培育高层级的认知技能、训练依托的本源技能;与此同时,应注重设定出精神品格关涉的培育目标。在更高层级中,有序衡平情感认知。对应情形下的人文学科,提供可用特性的人文常识,也创设了精神延展的必备空间。人文科目预设的本源目的,是衡平特有的精神境界,创设最优的弥补价值。

4.2强调科目互通

社会科学及关涉的人文科学,应当建构互通的框架。现代时段中,科技经济特有的互动,表征着两类科目范畴中的互补。人文及特有的科学科目,依循设定好的不同视角,辨识了认知潜藏着的差异。它们带有各自调研之中的侧重点,惯用的思维路径,采纳的习惯。若要建构绝对态势下的科目混同,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不同科目附带着的根本精神,却带有共通的特性。认知依托的方式、选出来的沟通路径,都应予以融汇。若割裂双重架构下的科目关联,就分割了完备的高等教育框架。高等教育之中的融汇,涵盖不同特性的文化互通。在这种根基上,创设精神特有的领域融汇。人类接纳的文化,都应彼此关联,才会凸显明晰的实效特性。应防止单一路径下的科目叠加,注重预设的科目管理,实现高层级架构中的整合。从本源的校园精神中提炼出文化互通及融汇。不要把拟定好的一种科目架设于其他特有的科目之上。促动衡平态势下的学科进展,带有侧重价值。

4.3凸显明晰个性

未来时段中的社会,是竞争剧烈态势下的新社会。科技拓展之中,不能脱离带有创造特性的新颖人才。平日之内的多样创造,提供了接续的进展动力。培育出来的人才,应当带有高层级的创新认知。现有的高等教育架构,仍没能彻底规避惯常提到的封闭特性,以及单一特性。应着力去凸显明晰的多样个性,注重发觉个性。培育自我特有的责任认知,明辨根本取向。探究个性明晰的调整路径,并不否认预设的秩序,也并非放任。创设的新颖路径,只是接纳了凸显特长,促动独立架构之中的人格确认。信息社会独有的表征之一,是多样化态势下的多重个性。让院校以内的一切同学,都能获取长时段的进展时机。增添特有的开拓认知,培育完备人格。例如:关涉心理的特有科目,应添加这一范畴的授课内涵:教会同学去主宰命运,不受任意摆布;懂得去互动及尊重,建构最佳的自律认知。为原有的精神意境,添加挑战认知、长远的理想。同学面对平日以内的挫败,应能够抵挡住失落感,再次振奋精神。只有依循创造的路径,才能予以开拓,大胆追求更替着的新颖事物。

4.4生活化特有的变更

生活化特有的高等教育指引,是摒除惯用的传统认知,摒除深层级的权威认知,建构师生互通及平等特有的新框架。确认新颖特性的授课理念、德育及细节特性的管理理念。放下师长惯常的权威感,强调同学主体,注重独立特性的培育、创造认知的渐渐累积。选出来的平日授课路径,应抛弃掉单调解析的旧有思路,拟定双向架构之中的新颖模式。设定出来的评判指标,应能添加多元化特有的客观指标。不要把测试得来的分值,当成唯一的评判目的。思想认知之中,应建构互通根基上的平等交流。教师真诚去关爱同学,把拟定好的思想教育,予以常规化,以及细节化。例如:运用课余时段,来到同学宿舍,与同学畅快交流,明晰潜藏着的思维困惑、真实情形之下的生活疑难。这样做,就为接续的思想指引,提供根本依据。思想互动之中,应当接纳民主管理,调动起全员应有的积极性。设定出来的新颖方案,应能经由民主探究,提供发表见解样的时机。这会让院校范畴中的学生觉得他们真正变成主人,能够依循自己的思路,来创设应有贡献。

4.5接纳实践导向

书本设定好的授课大纲,应能变更成平日指引。只有带有运用价值的认知,才应被注重。实践导向特有的新颖价值,要求走出书本,让学生渐渐去接纳社会特有的大课堂。延展学生的思维,不要限缩于偏窄架构中的考试等。依循实践特有的价值认知,来变更高等教育预设的评价体系。适当缩减带有应试特性的既定指标,添加密切关涉实践的新颖指标。例如,学生表征着的认知心态、对新知识特有的接纳速度、平常的发明等,都应被涵盖在评判指标以内。应注重的是,比对中小学特有的平常教学,高等教育更贴近生活。这是因为,同学走出院校,就会步入社会。到那时,学生累积得来的求职经验、关联着的生活经验,就都凸显出来。在平日授课中,就应添加这一领域特有的认知传递。只有这样,同学步入职场,才不会觉得迷茫,才能化解掉真实态势下的多样问题。

5结语

教育依循的价值取向,潜藏在预设的体系之中,是深层级的关联因素。它用潜在特性的某一方式,影响着各时段的行为判别,以及思维倾向。长时段内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凸显艰难的倾向,是由于惯用的思路偏差。适应变更着的时代进展,应变更保守特性的偏旧思维,求得最大价值。偏差反思及调和,应当整合起微观及宏观,注重调整之中的若干细节,发挥真实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贺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黄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透视[J].求索,2014(8)

3董泽芳,黄健雄.60年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回顾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4袁芳.生态文明视域下高等教育价值的取向[J].宁夏社会科学,2013(3)

高等教育知识范文8

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通过教师自身转变观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构建合理评价体系等路径,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师;角色重塑

自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7月,我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学校转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至70%-80%。近年来,随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利好,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变革,对职业院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如何顺应变革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讲话明确指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贯通”、“衔接”、“立交”和“融合”。即通过建设现代教育体系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二是搭建教育立交桥,解决万千学子挤高考“独木桥”的瓶颈;三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无论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角色定位等方面应随之相应调整转换。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等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改革和变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除了传统教师角色以外,还应塑造以下角色:

(一)终身职业指导者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人力资源效率迫在眉睫,而终身学习也势必成为人们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必要的途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是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路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科学育人观,增加具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比重,为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提供无障碍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做全社会在职人员的终身大学。面对来源更广、组成更复杂的学生结构,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转换角色,从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转换为学生终身职业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规划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共同成长。

(二)本土产业研究者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考虑适应经济发展,特别应从本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规划设置专业,服务产业布局和地方经济,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学校背景的特点,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研究本土产业,践行“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做民族企业品牌坚定的智力支持。

(三)行业技能专家

近年来,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已经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培养具有高技术技能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技术技能水平更加优秀出色的教师。同时,职业院校也意识到,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支持的教师,也是职业院校提高校企合作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自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和努力,成效不一。在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归根结底,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利益较为少,合作成本却不低。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除了政府参与干预之外,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技能专家,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囊支持,扩大学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力,将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

(四)国际化视野倡导者

经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逐步重视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纷纷开展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高职院校势必紧随其后,学习、加入《悉尼协议》等国际权威协议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企业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探索境外办学提供了机会。因而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先学习“引进来的”再“走出去”培养,走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五)信息技术追随者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创造了突破课堂教室化的重要途径和通道,高等职业院校必将树立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而教师应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学习,积极投身微课、慕课等课程改革中去,让教育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开放大学。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路径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自身应转变理念、企业与学校提供技能提升通道、相关行政部门营造合理评价体系,协调教师、企业、院校、相关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高职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一)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修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

要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职业角色,应思想先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青年教师学习特点,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学习,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和职业优越感;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悉尼协议》等国际公认职业教育培养协议,了解师资队伍新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

(二)丰富教师培训项目,建立挂职通道,培养技术技能大师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双师型”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师资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加,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用“双证”来代替“双师”。学校一方面可扩宽师资来源渠道,重视引进聘请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相对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提供教师国际化的通道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对外交流项目,但覆盖的专业及教师人数非常有限。院校应积极搭建国际互动学习桥梁,扩大境外培训交流的规模,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相关专业院校访问交流学习;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引进更多国际知名院校网络在线课程,可以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学习了解国外办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应制订合理的考评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变观念,重塑职业角色。目前,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绩效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科研论文数量和课时量,而企业挂职、社会服务、技能水平等往往会被忽视,这对扮演行业技能专家的高职教师是不公平的。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既考虑专业理论水平,又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体系,注重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教师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教师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重任,应与时俱进,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提高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宋焱琼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30101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