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范例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1

【摘要】

专本一体化的改革模式试图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但依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课程重复以及评价机制矛盾等问题。在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合作院校双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各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后,国务院又在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纲要内容细化,确立了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直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还未打破,因此众多省份推出了包括“3+2”专本一体化改革的各种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以期填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但依旧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前专科层次的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只能参加国家的专升本考试,从而由高职院校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目前很多省份又推出了“3+2”专本一体化政策,专科院校与某些本科院校进行对接,3年专科成绩满足一定的要求后,不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接受2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2]。这些做法在原有的专升本考试的政策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学历教育途径,为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好的深造机会,但由于下列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出现了部分偏差。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要突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偏应用型的高校在突出理论能力的同时,会提及学生对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模糊[3]。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太合理,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某一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建立模型、分析求解等能力,大大高于专科层次的基本要求。此外,高职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较好地衔接,如何在分段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也经常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专升本”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诸多课程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且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后,转向了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想走的考研、读研之路,但专升本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处在弱势地位,即使考研成功,后续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也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预期[4]。这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高职教育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需艰苦的努力。

(三)课程体系的重复性问题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另一个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两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较高的重复率。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由各学校自己单独制订和实施,院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机制,缺乏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建设,造成了院校之间许多课程设置的重复。

(四)人才选拔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中教育受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职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大多是以提升教学层次为主。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改革大多围绕着项目化教学进行,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层次的提升,势必会严重影响这类课程的改革,使得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又逐步回归到以前注重理论教学的老路,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退化,并偏离职业教育的正确轨道。因此,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专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筛选时方式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应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5]。只有遵循这种原则,才能保证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五)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矛盾突出

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6]。双方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评价侧重于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般都是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开设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高职阶段并未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基础方面欠缺极多,很难满足本科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很多学生不被本科院校认可。由此可见,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使得专本一体化的进程并未按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进行[7]。对于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校,如果依旧按照正常情况下对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使职业教育最终走向学历教育的老路。

二、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思路

新形势下的专本一体化,不应该继续延续传统的“专升本”、“选修本科”或者“自考本科”等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以全局的、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专本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合作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释放,最终实现深度融合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8]。对于参与到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各高校而言,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利用合作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1>2”的合作目标。各高校之间进行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必须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高职教育是为某一行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职基础上为特定行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本一体化下的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均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发展

目前专本一体化下的课程建设和衔接还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导致各高校自身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应该依托院校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专本一体化下的各高校均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行业发展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三、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法

协同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专本一体化进程下的各高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而非理论型和研究型,合作双方需要将高职高专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工程师”的特点融合起来,而不是本专科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单独执行。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合作的过程。在高考时需要进行一次性招生,合作院校共同培养,应该与普通专升本的那种高考时招收专科生,三年后进行考试选拔,进入本科阶段相区别。在培养过程中,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共同制定,统一使用,不能走向传统的专升本的老路。协同创新也一个合作高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过程,能够极大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特定行业的基本技能了解深入,而普通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从事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较高层次的工作。协同创新强化了合作双方的培养特色,实现特色互补外,例如,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这一方面本科院校稍显薄弱,因此,通过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协同创新需要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合作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对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由于该模式特别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用企业、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机制。例如,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以及实践结果进行评定,占一定的分数额;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报告撰写情况等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根据需要可以加入试卷成绩,该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协同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合作方的相互监督。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因此在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分歧。为了更加明确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要确保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够发生偏移,不要再走上传统专升本的老路。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监督机制中,政府、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院校双方都应该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同创新,督导中的每一方都可以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做出评估,以便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该项改革顺利进行,从而让专本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专本一体化下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合作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际沟通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侯振杰 杨长春 林逸峰 王晖 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妤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5(33)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较大缺口,而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而进行创新,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人才。文章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间的联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学徒制;联系

0引言

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有着广泛的实践。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教育、劳动制度、职业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同时也能跟师傅学习实操经验与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是其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向,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高等职业教育摆脱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相关概念概述

1.1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需要从教育层次与教育种类两个方面进行界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大部分人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属于传统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的范畴,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教育与就业间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以高中文化为基础,直接就业为目的,注重理论、技术、设计成果的转换与实践。

1.2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联系甚密,是传统学徒制的再发展、再丰富。传统学徒制在手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并逐渐演变,其与现代学徒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指的是有相关技艺、经验的师傅将技术、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徒弟的过程。但由于各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各国学徒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不管怎么说,传统学徒制都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现代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也被赋予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使命。我国也曾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界定:现代学徒制旨在培养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缔结了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

2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1与社会需求脱节

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指市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重点、培育方向缺少指向性,这就很容易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变得盲目,导致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教育模式创新无从着手,培养人才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具体来看,由于绝大比例的高等职业院校因为缺少实际生产运作能力,很难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及时检验与反馈,以方便后期的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脱节,即便有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由于硬件或软件的不达标,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存在着较大差距,很多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便是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因为信息滞后,需求与培养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引发的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都将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当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着手改善。北上广等地区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市场部,负责深入社会、企业中了解市场的真实人才需求,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反馈,成为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侧重点的参考资料。

2.2模式改革形式多于内容

这里讲的模式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包括学校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高举改革的大旗,时时刻刻都标榜改革的方针与政策,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很多的改革都仅仅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到教育思想理念、人才培养环节、课堂教学实践等更深层次。以课程与教材为例,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整合,甚至编写出版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但是其中的很多资料信息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课程开发上,很多高职院校投入的精力、物力也明显不足,缺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对教材过度依赖,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对于很多新技术缺少系统的了解,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漏洞。客观来看,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追求理论化、可视化的形式改变,却忽视了实质内容的变革,缺少理论与实际的整合。

2.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尚未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社会推崇“双师型”教师,但是政府和社会层面却尚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很难吸引到一些高新技术人才,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专业教师缺乏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同时,在我国还尚未形成行业体制与教育并行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依然沿用着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但是二者作为教育的侧重点与指导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照搬评价体系很容易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结果的不客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在科研学术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还需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职业发展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扩招也极大地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配比。学生规模大,师资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将是学生能力和知识提升的重大阻碍。

2.4校企合作程度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式,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也与企业间开展了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是合作量、合作程度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停留在劳动力供应的层面之上,缺乏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治学、办学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在新时期,要注重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实训设备,在学校内开展一些初级产品的生产,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3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1国外现代学徒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启示

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有着较为成熟的运用与发展,同时学徒制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早在1993年,英国就率先对现代学徒制度进行规范与整合,并在随后两年进行多个行业的大面积推广运用。当然,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技术知识传授转变为“学徒”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在后期的实践中,现代学徒制也展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两者其本质上的不同便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侧重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现代新型劳动者。客观来看,这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关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对人才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课程类型更加灵活且实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开展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其根据社会的实际人次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对人才关键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交流、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数字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的高职院校也构建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岗位基本素养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取得从事某一行业的资质、技术证书等。(3)开展工学交替活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用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分开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实现了教育体制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间加强合作,企业与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相较于英国,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理念运用与成熟的时间较晚,在学徒制的基础上,澳大利亚也融入了更多的市场导向机制。澳大利亚在培养新学徒时更加注重其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升,相关职业培训标准的落实以及考核评估标准的贯彻。这也使得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展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时也对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讨,致力于构建起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建立起企业、学校、行业间的联系,推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

3.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创新的方法与措施

3.2.1转变传统观念,掌握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利用现代学徒制广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前提是从思想理念的高度对现代学徒制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第一,学生身份。学生不仅能够从学校收获理论知识、相关概念,同时也能在企业中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与学徒的身份灵活转变。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接“地气”。与社会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不断向社会输送素质与技能并存的专业人才。第三,工学交替。第四,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办学,丰富课程内容。在改变传统观念与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2多角度推进和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适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进与实践方案,提升现代学徒制运用的实效性。首先,学校方面可以着手构建校企一体化的结构创新体系,形成更为开放多元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企业的自身生产效益。与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制定相应的协议与规划,完成校企间的高效对接,包括但不限于校内培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者(师傅)的对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其次,创新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运作体系要与企业运作体系相关联,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招生、上课、学习、课程、毕业与招工、上岗、工作、项目、就业一一对应。最后,学校与企业还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人力物力投入,优化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在分析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才。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研发工作,推动技术的革新与新项目的开发。

3.2.3给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费、制度上的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引入还将帮助学校更加了解企业或社会的实际用人需求,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新时期的能力素养双高人才。但就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推进与落实需要更多经费上的投入与国家制度上的更多保障。一方面,师徒制的引进对师生的配比、实训设备、环境、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进行管理也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广泛筹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运作体系,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共同承担经费成本的新机制。

4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不断摸索之中也获得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客观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大量实例证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新时期的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能够缓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压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人才培养的水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英春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晴晴.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外部环境保障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01:21-24.

[3]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42-43.

[4]林嫦娥.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创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101-102.

[5]蒋海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师素质培养

摘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成长与每位任课的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教师也是这些教师中的一员。搞好职业教育,英语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关键字:

素质;培养;技能

一、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意义

1.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对社会的意义。职业教育教师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教师,每位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未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如今的职业教育环境日益复杂,主要包括:一是各高等职业院校无序地扩招,不论生源如何,千方百计地招进,生源质量参次不齐,为教学带来严峻挑战;二是独生子女过多,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或者睡觉的现象很普遍,课堂教学氛围大受其害;三是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更为客观,不再考虑学生的在校成绩,更是考虑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四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干扰学生的眼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总而言之,教育环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持续的挑战,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

2.研究教师职业素质对教师个人的意义。教育行业是全人类的行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行业,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激情。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教师的期盼。

二、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因素分析

1.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内在因素。(1)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师德水平,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基石。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明显区别。优秀教师往往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反之,普通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差些。(2)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效的知识结构,既包含某一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最科学、最合理的知识构造。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用技能,以适应未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各年龄段所学的各门课程,更重要的英语知识水平是搞好职业教育的最基本需求。(3)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英语教学技能专指英语教师利用已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组合。它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特定方式进行反复实践或模仿而形成的低水平的英语教学技能,也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无数次实践而形成的、达到特定水平的高级英语教学技能,也就是英语教学技巧。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外在因素。(1)校内环境因素。影响英语教师的校内环境因素有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最基本方针,更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主线,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指南针;二是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三是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条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但仅有正相关关系,不起决定作用;四是教师群体的教学认知水平,也就是教学定位,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还是把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一种方式。作为内在因素,直接决定了英语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改革的原因之一。(2)校外环境因素。校外环境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外在因素,或是非直接因素,但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典型的校外环境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英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出台的英语大纲、等级考试等;二是企业用人的客观性,不再将学历高低放在招聘的首位,而是客观地综合评价,招聘可培养的潜在人才;三是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就业环境不好,毕业即失业比比皆是,学好英语与找个好工作的关联度更小。总之,学习好,不一定有好的前景,这抹杀了许多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使命感。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是思想政治合格,这是作为社会主义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学校不仅要通过各种培训、讲座、报告等方式使教师具备增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途经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学生管理等多方面所面临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选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四是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开发和科研,以热点“沙龙”式座谈,创造平等轻松的交流环境,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教学业务能力;五是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能使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逐步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夯实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高职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3.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技能学习。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非割裂的。应淡化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实践教学延伸理论教学,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应用到工作中,所以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理论学习应尽可能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4.提升教学效果。(1)认真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既备学生,又备教法,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认真分析每节课的不足之处,积累经验,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单元设计、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目标。(2)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意思的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成果。(3)布置任务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个任务都起到最大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并记录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4)积极参与听课及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坚持教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探讨不同教学内容的教法,做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师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必须审时度势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作为合格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更是一个边学边实践的过程。

作者:杨曦 孙岩 曹巍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时小燕.高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管理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2]贺红.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3]张惠芳,祝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探析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02).

[4]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01).

[5]葛鑫,姜明明,王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J].养殖技术顾问,2014(03).

[6]唐淑欣.以学生就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设

摘要: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与之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便顺理成章地提到了重要的日程。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载体和平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只有将二者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深入地研究,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印发,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一、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对进一步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省级教育统筹的新体制提出了新要求;三是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央财政对转移支付的综合调整,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综合上面的几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挑战都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2、今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步伐,全面启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有效推进学分积累和转换的试点制改革,不断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的渠道,稳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大力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应用和管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大地方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成果。

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系

1、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大盘子、大方向,它不仅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现代”的要求,同时也为这个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要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创新的大框架下进行,否则,这种体系就会成为“四不像”,至少不是现代的。因为,所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体系而言的,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变成现代的、先进的,这就是创新,就是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引领作用还表现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综合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意义上的影响,它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产生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2、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器

反过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能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这是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教育体系、发展的教育体系,既与改革创新不谋而合,又能彰显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它既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应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发展视角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两种类型,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紧密地衔接起来,以地区、行业、专业为衔接点和结合点,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驾护航。当下,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已悄然兴起,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或者说是要素就是创新,这无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要从专业设置、课程规划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动脑筋,要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采取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改革办法,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新理念、新尝试,进一步加大高职创新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契合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2、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系统改革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保留和吸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精华部分,改革与时代、形势、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这些改革涉及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体制机制、办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价系统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难却步,既要雷厉风行,又要积极稳妥。因为,改革的内容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要不断总结,及时梳理,注重整改,突出实效。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各种元素本身,改革必须有所指,必须见实效。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绝不是两个孤立的话题,也不可片面强调或混为一谈。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加强研究,使其成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体,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参照,从而推动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蓉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项目来源:

该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JG16EB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年第2期.26-28

[2]“十三五”职业教育创新从哪儿破题[N].中国教育报.2016.04.05(3)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紧缺,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提升,但是随着技能在创新发展,所要求的人才也要得到一定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管理模式向融合,成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运行,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主力军。这就使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出技能型人才所接受的教育,这使得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高职人才得到创新的发展,进而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只有将其关键点做好总结,才能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第一,从管理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是依照党委进行领导的院长责任制。这使得高等职业学院中校长是整体的决策者,在校院中的党委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其学校在行政和学术的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负责。[1]第二,从组织构造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组织构造可以分为教学、后勤和学生三个部分,并且每个部门的建立都是遵循着行政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并没有将学院各个部门进行整体融合,而只是各自独立的进行管理,这也阻碍了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植。[2]第三,从教学运行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教学运行没有把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效的连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并且并没有将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到应用的范围内。在进行学生教务管理上,也没有进行特色的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其他大学并无差异,并且对专业课程也没有科学和严谨的设置。[3]第四,从教学质量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教学质量现存在以下三类问题:其一,学校过分重视学科中的体系完整性,但对教学质量中缺少实践教学,这就导致来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率自然下降[3];其二,学校没有形成一定条理的教学,在学习模式、学习制度和对课程的选择都没有一定的弹性[3];其三,职业院校没有自身的特色教学,没有开发本身具有特色的资源,一般采取统一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完全没有预想后期职业教育创新的发展。[3]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组织构造需要进行改善。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存在不同,本身需要有着一定的职业和实践性,这也使得对教学资源需要具备一些开发性,这也要求在组织构造不能单单照搬高等教育的组织模式,不然定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效率和职能,进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依照企业与社会中的需要,进而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其建造一个创新并且贴合社会的全新的组织构造。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使得在教育模式中的工学结合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学模式主要就是把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联合,主要就是先依照社会所需的人才,然后再进行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将实践教育落实。这也要求组织构造也要随之提升,使得组织构造与教育模式向符合。第二,管理理念需要进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人才,使得更好满足社会上的需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师配置上、专业设立上、教材的抉择上和课程的安排上都以此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也说明了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服务。对于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选手来讲,学校既是服务的施与者,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学生教育培养,也是在享受服务。这也说明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无法适应于新形势下各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和相互竞争,这也使得管理理念,有着必然改善的原因。第三,管理过程需要进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想要得到实现,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管理过程,以达到最终的教育成果,这就需要提升其管理过程,将办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并在此同时还要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要将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使得管理模式得以创新发展,完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第四,管理建设需要进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就是要为我国培养高技能素质的人才,而高等职业学院也需要这种办学宗旨下进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教育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这也需要管理建设不能过于单一进行,要依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师资配备和实践基地等管理建设方面的进行。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输出人才所更加青睐,这也让人们明白当代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懂得理论的全才,更需要的拥有创新型的人才,只有依靠这样人才,才能把祖国的经济飞速提升。所以现阶段,众多莘莘学子选择了更加偏向教授技术的高职院校,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需求就被大大加重了,这也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这也使得现代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正确看待高等职业院校中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升创新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黄文杰 张圆圆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宇,李金宝,邹文漪,朱科明,邓小明.模拟教学复合多媒体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13-214.

[3]薛磊,李建华,徐米清,肖瑞,陈晓云,黄宇刚.医学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4):72-73.

第六篇: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推力,应打破现状桎梏,直面教育问题,透析并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定位,从而进一步建设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国际化

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创业新型经济区的设置与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唯有明确了发展方向,才能打破桎梏束缚,才能建成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成为我们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转型关键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正处在需求侧转型供给侧的变革进程之中,在这一宏大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蕴含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构建,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示范引领。

1.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和体系建设日显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彻底,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更为显著,这一点已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体现其特有的存在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从属与延展;《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与实施,对我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纵向延伸和培养规格横向发展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实践。尤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更是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体系建设,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战略层面的支撑。

2.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应用路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基本形成了贯通中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路径。能力本位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能力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实一体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性引领作用。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打通和拓宽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养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新型校企合作的结晶。

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透彻,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实力日益增强。我国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动市场需求向有效供给转变,不断推进示范、特色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高效高质发展。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并在此统领下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学、评价的驱动创新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变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进程日益加快。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主流。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进程,应对发展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一计划直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优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也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与优化,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驱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国家经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主旋律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现实,查摆缺陷,深入反思,科学论证,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渐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率先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功能。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增长速度的减缓、产能的过剩,整个经济结构正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仍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除了进行一线生产外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提升,在发展理念上故步自封,在发展路径上墨守成规,漠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情。理念的缺失已经严重滞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减退,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展、走向国际发展的最大障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狭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经济是在发展的,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现代化、人才国际化的冲击,原有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其固有的专才教育、传承教育、非合作教育、订单教育、实用够用教育等思想理念过于狭隘,这种狭隘不单单是认识与实践层面上的狭隘,还包括人才培养趋同的弊端,直接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3.高等职业教育资本投入不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速度的不断递增,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使用等都存在严重不足,教育投入总体缺口很大,与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无法相比。这一实际情况直接导致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乃至社会对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更高要求。虽然每年都有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拨款和各种专项补贴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运营所需,但僧多粥少、杯水车薪、权责不清,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校企的深层次合作,难以建立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幅度不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走向国际化更是无从谈起。

4.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需求增长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规模和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扩张。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办学规模和院校数量扩张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反,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我国企业要发展,要顺应国家重大经济战略的调整和发展,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但是,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摆脱地域、行业的限制,能力本位思想严重,人才定位不准,职业规划草率,趋同现象显著,就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倾心建设职教集团,贯彻理实一体和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5.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创新。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理念滞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机制不活、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等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明显缺失。这种缺失直接造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动态定位体系,没能清楚认识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没能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动态发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不断创新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趋向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有效供给,就必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促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多方合作,以动态的教育结构、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人才培养举措、高效的教育质量、新型的创新驱动强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引领性发展。

1.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国际化定位。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国际化引领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本着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以国家经济战略决策为根本,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按照国家经济特点、国际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培养层次、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品牌特色、服务领域等多方面的国际化定位,形成示范、特色、优质的多元化国际办学理念和国际发展趋向,促使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最大化。

2.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的国际化定位。随着我国走向世界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规格正从地方需求、区域需求转向国家需求、国际需求,尤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涌入与冲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逼迫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索人才需求国家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突出问题。同时,国家经济的有效供给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所需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凝聚给予了国际化定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直接体现。为此,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国际化的视野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科学定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规则、举措和运营,把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教育联盟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持续学习理念成为人才成长的终生信条。同时,秉承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深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要敢于打破人才的地域与国界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英才,着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凝聚工程,最大限度地储备综合性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国际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3.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国际化定位。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出台适应这种变革的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在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情感、教育时间、教育精力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资本的有效运营,促进人才质量提升,增加人才储备,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任务链群,合理规划教育投入的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关和人才质量关,注重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师资、设施、教法、学风、校风建设,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4.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的国际化定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时展的潮流,双边或多边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日益凸显,呈现出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共享的良好态势。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新常态下的有效供给改革进程中,构建一个国家标准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国际化资源共享平台的确立,将会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开发体系,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精度和深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更加宽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已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了“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和“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定位,这一发展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教育资源优化,督促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走出国门,与国外知名学府展开深层次的合作办学,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进而实现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享有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新格局。

5.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的国际化定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厚植创新驱动根基,注重科技创新增长,着力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性整合,构建并引领国际层面发展的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中国梦”铸就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和科技支撑,从而在关系国家全局和国际化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教育引领世界发展的先机。同时,要坚守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建立完善国际层面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育退出机制,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效提升,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共进步,以评促创新、以评促交流、以评促发展,直至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开拓者和先驱者。

作者:李成森 阎卫东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秀,陈保荣.从产业需求视角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及有效衔接[J].职教论坛,2014(16).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徐兴旺,黄文胜.论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4]柏广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

[5]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

[6]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2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看到了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我国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愈加重视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指导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从世界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看人才水平和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理念的进步,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培养出的高等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和竞争力。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受到相关部门和实施区域的重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少专业人员的系统性研究。专业人员对问题的研究较多,对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和整体研究很少,研究人员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大于对实践的研究,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发展观念急需改变;其次,受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当前国内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定位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明确,现阶段急需改变传统高等教育观念,要认识到职业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在不同经济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不平均。高职教育的发展应稳步向前,不应时快时慢。由于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有弊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认识不够,政策不配套,规模与水平不相符,教育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观念上加强对技术和实际应用的重视,注重理论和实践统一,支持高职教育,那么发展前景就十分广阔。

三、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职教育的对比

在国际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发展历史并不长,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类型与其他发达国家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短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最早由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提出,根据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分析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我国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经验,提出了在高等职业发展中的有效措施和担负的责任。

四、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3

 

近年,在社会需求的强力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培养了大批高职业人才;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办学经费投入多元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贴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多样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某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成为大中专毕业生职业训练、提高的重要场所。高等职业教育在其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规律和特点,有着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型,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习教学为主,比较固定的外联对象——与产业界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等。这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社会上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仍较为严重,政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校均学生规模较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落后,高职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保障系统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后劲,特别是严重影响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考察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接触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终身学习理念”、“市场理论理念”、“能力本位教育培训理念”、“劳动力本位理念”和“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尊重职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重道轻器”等观念比较普遍,例如中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高学历、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以及择业上大都迷恋于官场、官商、官办事业单位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广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更加需要工程型、技术型和职业型的人才。特别是在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过程中,就更是迫切需要大量的职业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唯学历是才”的传统观念,倡导新时代的人才新观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努力营造尊重职业型人才、爱惜职业型人才的社会环境。当前,应建立职业型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职业型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职业型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职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职业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中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做好职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高层管理协调作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均建立了由主要分管领导主持,计划、教育、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协调教育、劳动及有关行业部门的工作,制定和落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应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一样享有相同的待遇。计划、财政、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在毕业证书、经费、招生、继续深造等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劳动人事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业能力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等方面与高等职业院校享有相同的待遇。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主要机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这会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及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经过一定的验收评估程序之后,批准验收评估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享有颁发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资格,并享受与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相同的待遇。   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政府应从有利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加快职业人才培养、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实力和培养水平。可采取改革、重组、股份制、联合、撤并、国(公)有民办等多种形式,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要打破条块分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淘汰一批规模小、效益差的高等职业院校,组建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政府应集中精力对重点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相关投资与管理,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普遍面临的资金和实训等问题。同时在结构调整中,提倡社会力量按照有关规定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办学,努力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积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以行业或区域为依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层次   新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人才的职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近10年来,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层次不断提高。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政府应积极规范和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承认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教育地位,在经过规范和一定程序的验收后,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为毕业生颁发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联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p#分页标题#e#   五、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教育界比较重视对学生数学逻辑和语言逻辑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这种思想对职业型人才培养有消极作用和影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且这些智能是有差异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是改革学生专业选择办法,加强职业能力测试。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靠学生申请的志愿来决定学生学习的专业。这种方法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个体具有的智能是不同的,不同的智能又表现为不同的职业能力倾向。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时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试,发现学生的不同智能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倾向,既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依据,又为提高培养效率、效果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能力测试、心理测试、社会实践与调查、职业活动的模拟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是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方法和手段。为了发展学生不同的智能和职业能力倾向,高等职业院校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统一课程,即必修课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修课程。既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状况,那就没有理由再坚持让所有的学生以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相同的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应寻找与智能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智能组合的学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力潜能,发展适合其智能状况的职业能力。   三是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评价观过分强调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是片面的和局限的,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从评价时间、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目标等几个方面增加评价的综合性,以发现每个学生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使学生能够在智能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是提高教师素质,适应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求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一般的职业能力外,还应拥有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的素质。一是具有观察和区分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在区分学生智能分布状态方面独具慧眼。二是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强项,并使其强项不断地得到发展。三是具有多种评价的能力,在学生从事学习或创作活动的情景中进行评价,为学生反馈其强项与弱项领域,并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四是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将学生引向社会,让社会参与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应用性强,教学方法形式丰富多样。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基本条件。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总量不足表现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比过大,教师数量不能满足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课教师相对充足,一体化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问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计划,强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工作;二是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体系,特别是一体化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体系;三是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多渠道聘用师资,特别是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人才中聘用师资,充实职业院校教学第一线;四是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七、建立综合性实训基地,搭建职业人才成长平台   实训设施不足,已成为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特别是职业培养质量的“瓶颈”。要解决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训问题,政府除积极支持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外,还要建立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公共综合性实训基地。建立综合性实训基地,一是照统筹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中心城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面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和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高等职业院校及其他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提供服务。二是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由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学校充分挖掘潜力,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三是建立企业接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并建立学生实习安全保险制度。   八、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保障体系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培养、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已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要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和督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和督导体系。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和督导队伍,科学制定评估标准,建立评估和督导制度,使之在监控办学质量,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沿着正确的轨道办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急需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工作,一是要增加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研究人员,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体系,重点建设省、市两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和核心。二是要重点研究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解决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基层教研组的功能。#p#分页标题#e#   第三,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的增加和职业教育的扩展,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体系和教材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一是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体系,成立国家和省级的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组织,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领导。二是要根据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划,要重点建设新专业教材和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材。   第四,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职业技能鉴定,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各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程序,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结合。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学术团体的社团活动,增加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期刊,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4

摘要:

我国于2014年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这就为培养外语型技术型人才提供契机。目前社会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中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各地的高职教育学校需要根据当地对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技能,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日语人才,建立日语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规划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培养经验和完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现状,结合所任职的高等职业学院的经验,讨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日语;技能型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仅日企的数量不断上升,同时中日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积极地推动企业走出去,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中国走出去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日人才是一个巨大的缺口[1]。在大连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上的诸多原因,与日本的关系比其他地区更为紧密。不仅在金融,制造业,尤其在软件服务行业中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不断增多,更为迫切地急需日语技能型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重担,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高素质和技能性强的日语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2]。

一中国当今日语教育的现状

(一)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一,虽然当今教育下培养了大量的日语人才,但是根据市场的调研,社会仍然缺少具有日语综合能力高并且兼备行动能力强的职业高素质的人才,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矛盾;第二,日语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涉及IT软件行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区域的日企;第三,国家对政府的支持力度欠缺,但是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语种教育,颁布计划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在师资、配套设施等方面加以资金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第四,在具体的高职教育的课堂教育中,整体的教育水平与知识深度欠缺,而且过度重视日语教育而忽视综合能力以及日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培养[3]。

(二)日语人才所需的综合性能力较强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日语技术型人才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需要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日语的掌握上,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的听说、翻译和读写知识以及良好的日语表达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相关的日语;在就业上,面对现代自动化时代,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对对外沟通,要兼学商务礼仪,做到与顾客良好沟通,达到理解明白客户的需求;因为学习日语主要针对于日企,那就需要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日企规范,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求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素养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抗压能力在紧张的职场中必不可少[4]。目前对日语技术型人员的标准的提高,结合现在的日语就业状况,高职教育的培养人才的任务任重道远。从其它的调研结果看来,无论是日企还是其它企业,对外招聘标准除了日语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兼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知识,反映出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特点。

(三)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着对日外包行业的不断扩大,大连地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的缺口十分庞大。虽然中日关系一直起起伏伏,当今也有一些日本企业暂停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是在我国的日企的数量并没有实质性地减少。展望未来,由于中日经济联系紧密、地理位置紧密以及全球局势的推动,中日经济合作的势头依然强劲,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大连华信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十年间培养了大批日语+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8%,就业势头良好,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日语技能型人才。从侧面反映了大连地区对日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之巨大[5]。

二培养高职教育中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

(一)高职教育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与市场需

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首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针对高职教师,为了能更好的获取最新的市场教育信息为培养日语人才提供不断更新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安排老师与相关企业签订学习协定,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事后书写报告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这样的方法,不仅对高职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日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内涵修养的提高、知识界面的拓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然后,在学校方面,学校要与日语企业进行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讨论,还可以聘其作为兼职教师。安排操作性较强和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例如日语实际锻炼、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对实习生的实习给予指导。这就会使学生接触到企业和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以实战模拟的形式提高日语的技能,同时还会让学生敏感捕捉日语企业发展的情况和动态,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前规划;其次,针对于企业方面,相关日语企业要主动配合学校和学生,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提供帮助,做到双向交流。这样才能挑选适合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间接有益于企业长远发展。只有政府、企业、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不断沟通合作中培养高素质日语人才,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二)重视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日企等企业所需要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要有牢固的日语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工作态度和精神等软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发现总结能力,通过感染企业氛围学习敬业精神和忠诚意识;举办创新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举办团队比赛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意识;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探险活动或模拟企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然后,采取学分和记录的学习体制,对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且计入综合成绩,这样的体制会使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争取较高综合素质的评分;其次,要加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日本礼仪,为学生以后与客户沟通提供方便[6]。

(三)加强高职校园建设

第一,制定并且完善学校制度和规章。在学校的管理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上,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重要保障,有效地减少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随意性,为培养日语人才和建立教育体系提供保障;第二,加大对学校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金,形成和巩固学校精神、风貌,观念价值。在加大对物质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建设,进行双向建设;第三,保持学校与外界社会和企业的交流和沟通。校园全面建设需要学生接触社会,不能仅仅只在学校的狭小范围,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思维。同时引进相关人士进行教育。

三总结

职业教育中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缓慢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现在职业教育中存在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日语人才所需的能力综合性不强、同时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本文提出对应的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解决方法:高职日语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重视高职教育中对日语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建设。

作者:高松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软件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坤.大连中等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J].教师,2014(14):32-33.

[2]王娟.浅谈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11):2-3.

[3]汪琪.中职类商务日语专业日文录入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41-42.

[4]郑佳.强化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法初探[J].华章,2013,5(10):98-99.

[5]王娟.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6(19):125.

[6]荣新星.新时期对高职日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才智,2015(35):250.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本土国际化探究

摘要

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解决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跨国国际化教育的问题,为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本土学生创造接受跨文化教育机会,培养高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介绍了我国在实施本土国际化方面的多种举措。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本土国际化;策略

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国际交流情况,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留学的学生;第二是走进来,到本国进行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第三类是在本国进行本土国际化课程学习的本土学生。本土国际化是指为暂时无法接受跨境教育的学生所提供的与课程、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相关的国际化活动或手段,强调培养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使本土学生不走出国门便可以接受国际化教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认为中国本土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低下,我国高校应该采取措施提升本土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本土学生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国际化水平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来说更低。中国要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彰显国际竞争力,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未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即“本土国际化”,满足本国和海外市场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只有实现了本土的国际化,才能有更好的基础“走出去”。所以提升高职院校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要选择。

1与课程有关的本土国际化策略

1.1国际课程体系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

高校能够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就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体系。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提出:“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2016年2月,中国伟云东教育集团并购了法国德莫斯集团,实现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更多的接轨,并引入1500余门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北京德丰特教育公司联手德国手工业协会、德国柏林国学院等开展“2025中德职教合作项目”,针对中国职业院校工科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现状,采取“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共同培养”和“实训基地共建”等多种方式,从德国行动导向学教学方法到实训车间建设标准、建设方案、实训设备配置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管理、师资培训、就业服务等全方位与中国职业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共同培养,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资格证书的引入方面,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中心与英国职业资格监管部门合作开展SQA-HND项目,促进中英两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合作。此外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在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方面与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引入了英国的护士培训资格证书、法国的物业管理资格证书、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师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培训证书等。

1.2使用海外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暂时还没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相关项目和政策,但是各省已经开始把建设双语教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认为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实现国际化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在四个专业中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并实施双语教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会计、计算机、国贸等多个专业采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授课。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中该校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由建设前的0门发展到目前的5门课。

1.3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国际上有四种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北美的CBE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职教司把CBE引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仅两年的时间就有200多所学校进行CBE改革试验;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培训部推行的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试验;此外国内多所院校引入有TAFE模式,不管在教育理念的精髓、还是专业、课程、师资、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最成功的是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全面引入的北悉尼学院TAFE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是将TAFE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革,以适应本土学生的国际化需要。

1.4教学队伍的国际化

中国精品课程资源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提出了“三化”的要求,即“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在院校层面聘请外籍教师、开展讲座和短期交流;在国家层面实施中外教师进修和培训项目,制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浙江省是国际化开始较早,程度较高的省份,浙江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在高职领域,外国文教专家的比例由2008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2%,专任教师留学三个月以上的人员百分比由2008年的4.1%提高到2015年的6%,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由2008年的2%提高到3%等。

2与服务有关的本土国际化策略

2.1“本土国际化”的政策支撑服务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化环境下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在陪同德国总理考察合肥学院的时候强调,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中国愿意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在工业4.0时代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路径规划。2015年,中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将中德产业园建立成为一个中德高端制造业项目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平台。由此看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化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发展趋势,也为能够接受跨国教育人数较少的高职提供了“本土国际化”的理念引领。

2.2“本土国际化”的资金支撑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为了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2000年中国职业教育与欧盟实现教育培训的项目合作,获取欧盟委员会151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151所中高职院校直接受益,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并且引入了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2002年前中国与世界银行签订《中国职业教育基础项目贷款协定》获取8000万美元的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的补充,实际总投入达2.1亿美元,2010年山东省获取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美元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2012年6月世界银行投资5000万美金发展云南职业教育发展项目。

3与国际交流有关的策略

“十二五”期间,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师资素质,中央财政投入至少26亿元专项资金,选派4500人到国外进修或培训。由教育部批准,国家财政部专项支持的“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计划在5年内选派500名国家示范院校和省级重点高职院校领导去往国外发达国家,针对院校治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个月的学习和培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领导还可以参加国内外联合举办的“中澳职业技术研讨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讨会”以及“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了解国内外高职最新的动态,着眼于中国高职国际化的发展。截止至2013年底,已有554名高职院校领导参与培训。2012年国家开始启动高职院校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每年在各省分派培训指标,其中境外培训500人。

4结语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国际社会对于通晓国际准则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本土国际化策略的实施能够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掌握国际一线的专业发展形势,将国际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本土职业教育学生强化国际化意识,扩展国际化视野,提升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朱迎春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016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R].2016.

[2]1500门职业教育课程引入中国[EB/OL].

[3]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3):28-29.

[4]李伶俐,罗尧成.高职教师国际化的问题分析及其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2013,(1):15-17.

[5]林辉.高职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顶层设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8-9.

[6]刘建同.关于世界银行两个职业教育项目贷款项目的回顾与总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0-23.

第三篇: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

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医疗卫生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就国内医护类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与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服务行业产业的基本功能。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卫生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为满足人们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健康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开设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明确界定了护理学、药学、医学相关类专业在专科层次上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近十年来,全国高等卫生教育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22.2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8.87万人[1],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有病无人医”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医护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尤其是201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职类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与社会发展、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和卫生健康需求相比,存在专业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建设打上“本科”烙印,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

以大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划分,按学科的特点构建医药学体系的专业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专业建设无法与产业形成有效对接,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才很难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

1.2专业设置口径过窄,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能力较弱

有些新专业的设置针对某个职业中的特定技能(比如药物制剂专业),使得人才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低、职业迁移能力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利。

1.3校企合作缺乏纽带,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不力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仍处在浅层次,医院、药厂、科研机构等部门不愿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与学校合作。工学结合缺失政府主导和政策保障,从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层面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绝大多数教师是由本专业学生转变而来,基本没有医院或企业一线的完整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专业建设。

1.5医疗设备成本过高,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不齐

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实训基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中职学校升格建成,实训基地建设底子薄,继续建设资金投入大,导致实训设施不足,校内基地建设层次不齐,实训课程无法落到实处。

2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对接产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护理学、医学专业(群)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提高卫生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3.1对接岗位任务,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医生、护士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为框架,兼顾学生的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参照护士、医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表达能力[2]。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通过顶岗(跟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要做到从单项到综合、简单到复杂,且有一定的针对性。

3.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3]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卫生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探索以医疗卫生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人管理、教师指导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完成简单的医疗医护实践锻炼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完成学生顶岗(跟岗)实训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般每个专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3~7个为宜。校外实训基地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建立校企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期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

3.3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医疗卫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典型任务为导向,以护士、药剂师、医师具体任务为载体,明确相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确定学习领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通过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跟岗)训练,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

3.4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积极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以“专业教师进医院,专家学者进课堂”为途径,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学位进修、职业考证、医德建设等途径培养专任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实践技能过硬、基础理论扎实、能够带领完成医护卫生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统筹考虑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医院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

3.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管的长效机制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技术攻关研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优化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育适应卫生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卫生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或职教集团为核心,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定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与长期合作医疗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内设立专家工作室,校外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制订标准与规则,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任务。

4结语

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专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专业建设[4]。对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原因,专业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因此,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工作。

作者:王婧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莉娜,郭岩.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37-39.

[2]张雷.卫生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2014(9):249-250.

[3]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1-3.

[4]杨玉南,周英,陈丽峰,等.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5):667-668.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意义

【摘要】

文章从关键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关键能力;意义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就业这个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所以,职业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而为明天工作的人一定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为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实际工作中,高职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关键能力”。在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当务之急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键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关键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通用能力,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对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简言之,它就是指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专业能力。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及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DieterMertens)先生于1974年在一篇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所谓“关键能力”,就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1],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关键能力”虽然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德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事物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做事能力和智力成熟度;二是社会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三是价值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个性能力和道德成熟度。英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的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我国劳动保障部制定了关键能力的八项内容。它们是“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2]不难看出,不论是哪种理解和定义,对于关键能力而言,其内容大同小异。“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技能和知识潜能的升华和延伸,是从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和发展,是人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融入劳动者素质的集中体现。”[3]“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是为克服知识的不断更新或衰退而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4]这种能力之所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工作性质和工种以及人的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它具有“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但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却是统一的。其次,它具有“可迁移性”。随着工作环境和岗位的变化,该能力可以扩展到新的相关的工作领域。再次,它具有“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就会陪伴就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最后,它具有“发展性”。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

“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拥有高技能的从业者。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英语教学中也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那么,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能力”的范围很广,理解能力是其中之一。理解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因素之一,不仅是英语学习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必备能力。在英语课堂上,一个学生理解能力的好或差,对获取信息的量和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储备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获得独立人格的唯一途径,是发现、突破和创新的前提。“独立思考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或者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造能力,也不可能大有作为。”[5]教师要运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知识做基础。所以,英语课得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最后成为自己的财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就是自信的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和未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都非常重要。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做中学”,顾名思义,既需做,又需学。“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对“做中学”最好的阐述。学生时代获得这种能力并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是高职学生的强大优势。

(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目前,在各个企业招聘人员的要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条件中位列第二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可见,沟通能力对学生而言有多重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更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等,因为这些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学习引入,得到了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教育、保障职业发展的共识。它从一种思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当受教育者将这种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孔丽芳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4.

[2]范可旭.论高职外语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8-101.

[3]刘红英,汤海滨.浅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76-278.

[4]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5]葛杰.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60-6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GH16519。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思考

摘要:

本文对当前高职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目前高职教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解决办法和途径,展望了高职教材在新时期的立体化、个性化、国际化、终身教育等几大趋势。

关键词:

教材出版;高职教育;高职教材

翻开我国近现代史,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戚相关,贯穿于国人振兴中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国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截至2015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80所,在校生1007万人,高职教育规模世界第一。高职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在教材、教师及学生这三个重要环节上,其中教材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教材是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与媒介,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教育的质量。教材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和国民经济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现状

首先,从宏观上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已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水平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各种扶持手段、改革举措没能切实发挥有效的作用。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口号,仍无法避免高职院校的生源短缺和生源竞争问题。2014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者撤销专业点数量达到5269个。随着入学高峰的过去,以及许多地区、县市都办起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从饱和状态逐渐跌入低谷。“低计划完成率”“低报到率”“低分数”……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材建设情况。其次,就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本身而言,存在以下问题:(1)成体系、成规模的系列教材较少。许多教材由几校联合编写,各校教师就几本主干教材合编合用,或者是由科研经费补贴出版,甚至是教师个人出资出版,内容质量和出版水平都不是很高。(2)重复建设、同质化趋势严重。相同名称、相同课程的教材一出再出,互相抄袭的情况比比皆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无法保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维权官司屡见不鲜。(3)与产业融合的程度低,实用性不强。高职生从学校学得了知识技能,毕业之后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岗位,课堂知识和实际脱节,往往需要花大力气再拜师、再培训、再教育。高职教材应尤其重视实用性,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非常发达,而我国虽然有所涉足,但还远远不够。很多院校和教师的确意识到这个问题,市面上有的新版教材也试图在版面设计上、在内容构架上模仿国外教材先进的理念,这种邯郸学步方式,只是表面形式的改变,并未触及内在质量,实用性并未见明显提升,编写和出版理念急需深层次变革。从作者来说,学校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部分作者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指标而抄抄改改,匆匆成书。作者失去了主动性,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跟不上人才市场的变化、不符合实际需要。在教材编写上投入和产出的失衡也是作者没有动力的原因之一。编写教材一旦成了负担和任务,作者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出精品?浮躁之气弥漫,恶性循环加剧。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1)投入还是不投入,多投入还是少投入?出版社现在都是经营性单位,各家大学出版社也在前几年转企改制,独立核算。经营的风险不得不考虑,教材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此时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不得不做财力的投入,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切入点和团队,不仅钱打水漂,更是人力、时间等资源的莫大浪费。(2)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教材更新升级节奏很快,出版社的策划能力正经受着考验。现用的教材在互联网手段的利用上明显不足,编辑的观念滞后、思维停留在文字和纸质书本上,此类教材时效短暂,将很快被淘汰。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策划新模式已经脱颖而出,在新的层面展开了竞争。(3)优质的出版资源和具有实力的大型出版机构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然而,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高,编辑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往往不能在入行之初就享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随着互联网等新手段的介入,对编辑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有增无减,工作量陡然上升。受困于种种具体问题,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有的逃离北上广,有的转做他行。出版行业的人才队伍告急,如何留住人才,成了行业发展的矛盾,也成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困惑。最后,教材评价是教材发展的生命线,虽然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1985年起步,几经完善、修订及应用,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且相对完善的高职教材评价体系,这一缺失扼制了高职教材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因而,从时代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这一命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当前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日趋完善的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评,筛选优质品牌教材。

二、如何改进高职教材出版

优秀教材得以问世,一流的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1.作者队伍

一套教材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要加入互联网思维,要与新产业高度融合,甚至是专业间的衔接和融合。这些都需要有灵魂人物的引领。系列教材应由行业专家领衔,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能统领编写团队共同实现编写目标。

2.内容和手段

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立足“工匠精神”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研究:①结合自己学校和合作企业的特色,把实实在在的案例运用在教材中,实用性和个性化特点立即显现。②学习国外先进教材的教育思想和编写方法,引进教育资源、转化教学成果,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③把立体化思维和新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本内容,突出实训。传统的“教师”角色在实训中也许会化身为教练、裁判、助手……传统的教材也许会成为操作指南、评分表、经验分享的平台……总之,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媒介创新是提高教材内在质量的必然。

3.重视设计

设计一方面是指对纸本教材的封面、版面、配套产品等进行的“传统设计”,做出新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优化视觉效果;选用相对环保、低廉的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合理的定价来解决教材费用对学生的负担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对新媒体的“立体设计”,针对网站、教学平台、课件、微课进行视觉、听觉、行为方面的体验设计,与纸质书本相互辅助,避免把它们做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存在的摆设,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学习体验的过程,从“易接受、有意思、促提高”去考虑界面和互动的整体设计。这方面还是有许多文章可做。

4.重视修订

现用的教材一般2—3年要修订一次,个别热门专业甚至必须每年修订教材,才具有竞争力。策划编辑与作者要保持互动,一边准确地把握住行业动向,一边收集整理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有前瞻性地调整课本内容,跟上行业用人需求,也是顺应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高度市场敏感性的特点。

5.对出版社提出的新要求

全国有近600家出版社,2015年有240余家在出版职业教育教材,约占四成。出版社涉足职教教材的积极性和对职教教材的关注度都呈上升趋势。(1)前期策划。策划编辑需要具有该学科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营销能力和灵敏的嗅觉、长远的眼光。当然,关键还是编辑要有超前的理念。教材出版后的评奖、宣传、申报基金等工作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应纳入策划的范畴,在前期就有所考虑和指向。(2)中期制作和内容质量的把握。文字编辑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甚至是引导和协助作者完成教材编写,确保原创的、有价值的、创新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装帧设计:除了在基本的纸质教材的封面和版式上做出特色,现在又增添了多媒体课件、网上互动课程等内容。如何与纸本衔接?如何体现交互的意义?往往对这些内容的设计含金量要高于纸质书本,需要美术编辑具备以上的综合设计能力。(3)后期推广和宣传。高职教材利用常规渠道进入新华书店或者馆配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唯有直接到达终端,才会有快速的订单反馈。网络时代一定不能忽视网络营销,线上线下的多重服务会为教材推广加分。客户的后期维护也要由推广人员负责,做到有跟踪、有售后。推广人员应深刻理解“立体化营销”的概念。(4)加大投入。虽然在各个专业板块的教材销售竞争已经让各家出版社的优劣势尽显,但是只要找准切入点,商机还是巨大的。出版社必须加大对高职教材出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和奖励机制,确保教材开发团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探索创新的动力。涉深者得蛟龙,涉浅者得鱼虾,出版社要有长远投资教材的战略眼光。

三、高职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趋势(数字化)

201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数字学习平台具有生动、共享、交互、学习自主、便捷、信息丰富等优势。基于自愿的主动式学习、知识的自我构建、自助式学习及快速反馈、智能化技术支持的虚拟教室的学习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2.个性化趋势(产学合作)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不少人在倡导个性化办学。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为本校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不同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隐含在职业院校的文化和经验之中,包括在学校发展中被师生、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以及传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随着产学融合的加深,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将由校企共同编制,结合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特点实现产学相长,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并由校企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的,校企文化交融,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学校引入企业的经营之道、管理办法、价值观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和教材建设中来。

3.国际化趋势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时代需求,适应国际新技术、新模式、新兴业态发展,开发相关专业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高水平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引进教材的优点已被其内容和教学思路实践所验证,被广泛认可。也可以将教材引进与本土化结合,通过教育国际化途径,加强师生对外交流合作。在引进教材的使用中融入中国制造、设计和服务以及文化元素。还可以联合知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共建教材,引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校际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4.打破“终结教育”的禁锢,构建通往“终身教育”的桥梁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生一样有机会继续深造,让学生有能力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高职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给广大高职生提供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平台,提供了升华自己的阶梯。

作者:陈杉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景超.高校创新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5).

[2]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教育理论,2015(2).

[3]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J].教育研究,2013(5).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

一个多世纪以来,始创于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持续繁荣发展,社区学院这一教育模式不仅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范例。中国,越南,俄罗斯等国在探索为本国居民提供更多高等教育机会时,也采纳了这一模式,并根据各国国情进行了改变和调整。美国的近邻——加拿大提供了一个将社区学院模式引进加国并让其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成功案例。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开始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代表,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已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作为可以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市场需要的技能”的机构被广泛认可(拉扎菲)。本文以加拿大社区学院为例,对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概述,首先介绍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创立初衷和发展目标,然后梳理其主要的五种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接下来通过与加拿大的大学进行对比,说明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最后分析新时期加拿大社区学院所面临的挑战。

一、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创立初衷和发展目标

上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国内失业率很高,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60年颁布了《技术和职业培训援助法案》,通过立法强调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其资金支持。这一法案要求职业技术院校向工人提供适当的培训以满足工业发展对新技能的需要,而这些职业院校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学院。加拿大百科全书对社区学院给出的定义为“社区学院是一种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向寻求继续教育或就业培训的高中毕业生或成人提供多种专业教育。尽管各省社区学院体制不同,专业各异,但是社区学院体系中可以经过精心选择设置某些学术或应用领域的可授予学位的专业,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或职业课程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或证书,还可以包括贸易和学徒培训,成人教育提升和补习教育,英语语言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含学分的成人继续教育。”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加拿大各省之间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全国范围的教育水平基本相当。加拿大各省设有教育部,负责全省的教育管理。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的立法机关有权决定本省(地区)的教育体制与政策法规,对各省的教育组织机构、学制、考试制度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各省或地区的教育体制、结构和培养目标大体相同。为与管辖权保持一致,加拿大的十个省和三个地区对于非大学的高等教育体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展。由于每个省份和地区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各地的社区学院特色各异。但加拿大社区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与美国的模式并无不同,创立社区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更好地发展,以及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职业技能和培训(雷顿,P4)。加拿大全国大约有150所公立院校符合社区学院的标准。院校合并或新开院校使社区学院的数目不断发生变化,但是魁北克省约有50所,安大略省约有25所,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各有10多所社区学院,这些省份的数目大致不变。尽管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社区学院数目较少,但是社区学院都是每个省份和地区高等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不伦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的每个社区学院都由几个大型校区构成。

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丹尼森和加拉夫博士1986年合著的书籍《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批判分析》是加拿大社区学院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杰作,书中将加拿大各省发展阶段中的社区学院归纳为以下五种办学模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的社区学院几乎照搬了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即社区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机构,肩负着大学预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使命。那里的社区学院一直开设学术专业,为学生升入大学转换学分做相应的准备。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两个省的一些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已经有权在一些应用领域和传统领域的专业授予学位。阿尔伯塔省社区学院六年制的飞行员专业颁发了“应用学士学位”,开创了加拿大社区学院颁发学士学位的先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社区学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当地的大学合作,在上大学难度较大的偏远地区开设了可以颁发学士学位的专业。这些专业逐渐发展,直到完全由社区学院主导开设,而这些社区学院也被正式命名为“大学学院”。1995年,五所大学学院正式开设了“应用学士学位”,尽管当时对“应用”一词的定义不甚明确,但却留给这些大学学院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位专业项目。第二种模式出现于加拿大最大的省份——安大略省和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省。在这两个省份,在高等教育体制中增设社区学院的目的是为了给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增加一个出路,以及满足那些希望接受实用教育的人的要求。因此,社区学院创立之初,设置的课程均为一到三年学制的颁发证书的技能职业培训专业。这种模式没有引入转入大学学习这个概念,提供学分转换也不是社区学院的主要任务。但是一段时间后,安大略的社区学院为了应对学生对于进修深造的迫切要求,与安大略省外的加拿大大学和美国大学陆续签订了继续学习的合作协议。社区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终于促成了2001年安大略省授权社区学院颁发应用学士学位。曼尼托巴省,新不伦瑞克省,纽芬兰省,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了第三种模式的社区学院。这种模式最初都专注于技术和职业培训,都包括以就业为目的的短期培训专业,为使学生更快就业。这些专业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重点都仍以培训为主。许多学院都特别关注失业者,少数族裔,以及原住民后代的需求。只有纽芬兰省开设了一系列新专业,其中有的专业可以直接转入大学学习。萨斯喀彻温省的社区学院发展依照一种双重模式,即一方面在偏远地区开设“不设围墙的学院”,另一方面在大城市和地区开设技术学院,以服务当地社会为己任,在娱乐和文化领域设置了许多成人继续教育专业。但是这两种学院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偏远地区开始创立自己的社区学院,而城市中的技术学院也经过合并成为多校区的院校。第五种模式出现于讲法语的魁北克省,是以欧洲的高等教育体制为基础的。魁北克省的社区学院统称为“普通及职业教育学院”,该省规定,高中毕业生如果想进入大学攻读学位,必须先在社区学院学习,也就是说,11年级后,学生可以选择社区学院的两年制大学预备专业学习,也可以选择三年制的职业技能专业进行学习。后来这一模式引入了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课程培训项目,经过发展保留下来直至今日。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五种办学模式尽管各有不同,但是无一不强调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各省份和地区当地工商业的广泛参与也使得社区学院的专业日益多样和复杂,而五种模式对于可以转入大学深造的预科教育和可以授予应用学士学位的专业项目都的态度都愈发开放。

三、加拿大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很少,多数是大学。尽管加拿大的多数大学都是公立资助的,但是大学享有自治权,不受各省政府的监管。大学强调教师参与机构管理,因此各大学的管理模式都是“两院制”,由两个正式认可的主体组成,一个是高级学术委员会,通常叫做大学参议会,与另一个主体——大学理事会共同参与管理。大学教师享有学术自由,自主决定学术方面的日常工作事宜,而机构决定任课教师的聘任,课程专业的开设,以及入学标准的设定等。社区学院的出现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制度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与大学不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是经过各省(地区)政府立法创立的,因此由各省各地区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尽管宪法没有规定联邦政府对教育有直接管理权,但是自1960年以来,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联邦法案对社区学院的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提升提供了财政支持。近年来,联邦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私营企业,后者往往会与社区学院在职业培训方面进行合作。加拿大社区学院是由政府任命的理事会进行管理的。一些省份的社区学院理事会中有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代表。社区学院的首席执行官,也被称为校长或总裁,负责实施各省政府和理事会制定的政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社区学院教师会通过一个类似大学理事会的机构履行学术管理的法定职责。在其它所有省份和地区的社区学院,教学人员通常只能担当咨询顾问。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与大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各省(地区)的教育部长无权干预大学事务,但是却有权干涉社区学院的事务。这是因为各省(地区)政府创立社区学院的初衷就是尝试在高等教育体制内建立一个明确的服务于经济发展与产业相关的政策杠杆(霍根和托特,P71)。1970年,加拿大全国的社区学院教育者及各省和地区的政府共同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叫做“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ACCC)。这个组织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开展社区学院的管理服务工作。“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总部位于渥太华市,由社区学院的理事会成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

四、加拿大社区学院面临的挑战

迈入新世纪,加拿大社区学院面临的挑战有: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对其投入的资金日益减少;通过绩效结果的测评,社区学院承担的责任日益重大;学生和产业对社区学院提出的需求不断变化,要求社区学院不断调整,积极应对,设置更加相关的课程;同私立培训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全球化经济形式要求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加信息化。今天,社区学院在加拿大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仍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飞速发展变革的背景下,社区学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学生,期待社区学院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最相关最新的培训。如果说加拿大的大学本科教育体制发展相对缓慢,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学院则一直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社区学院必须正确理解并且积极应对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即为加拿大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以应对在社会和技术领域都飞速发展的世界,以及对于他们所在的社区提出的史无前例的巨大要求和严峻挑战做出卓有成效的回应。

参考文献:

[1]阿里斯发•拉扎菲.《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以曼尼托巴省的阿西尼博因学院为例》.2001.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

    很幸运有机会到国外工作学习,在赴马来西亚史丹福学院工作和学习的半年中,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深刻感受到中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别,尤其在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与国内的高职教育有显著区别。通过认真研究、比较不同之处,现将比较的结果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我国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照样被“终结教育”的阴霾所笼罩,虽大张旗鼓地打着“职前职后两手抓”的招牌,但在“学历教育独尊”的教育体系之中,承担“职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资格培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特别是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苍白无力。

    马来西亚将高职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基于“以人为本、以人为真”的思想,认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基本的人权,这种教育形式应当完全服务于作为“主体”人的职业生涯,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机会,更为社会上现实劳动者和潜在劳动力提供培训及终身学习的机会。

    二、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原高职课程体系只强调“专业对口”,强调“做事”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与人共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素质及心理素质的错位,缺乏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后劲,缺乏“人文关怀”和“终极情感”。

    同时创业教育缺失。高职学校长期以来以培养一定的工作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缺乏对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与研究。因缺乏应有的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对个人、对就业前途的正确评估。很少有人认识到把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作为个人资本投入于市场,从而顺利就业。

    马来西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特征就是:整个教学的目标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知识、涉及与本职业或本岗位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2)技能、技巧,指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态度,指动机、动力、经验;(4)反馈。这四个方面构成“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构成“综合能力”,诸多“综合能力”构成“职业能力”。

    三、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国内讲授法是最为普遍的方法,它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听讲的基本功。但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方法。此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学生不动手,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马来西亚,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可以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史丹福学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议题,经过小组的讨论和协作,每个成员都要到讲台上分析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其他小组为本小组打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四、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方式的差异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作业主要是与教材相配套的练习册,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多是一些要求记忆的知识。考试的内容也以此为准,每学期一般有期中、期末两次大规模、正规的考试,而学生在本学期的成绩也以此两次考试为重要依据。这种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状况,一些应试能力较强的学生,即使平时学习并不刻苦,亦能取得好成绩;而对于那些思维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强却不善于背诵、记忆的学生则成绩不佳。这样的考试很容易造成所谓的“高分低能”,不利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马来西亚史丹福学院的作业及考试则具有灵活全面性,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史丹福学院的作业多半是开放性的试题,一般以课程论文为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阐发并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思维,通过做论文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考试的侧重点与国内也不相同,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是否记住大量的知识和老师给出的结论,而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案的合理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例如,在史丹福学院除笔试之外,还采取PPT展示、社会实践、项目调查、书面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再采用一门课一个笔试分数的方法,而是由多种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比较中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有很多值得国内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国外重方法,轻内容;重思维,轻知识,造成许多学生理论知识贫乏。相对来说,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也很全面,但科研本领、创新能力则稍逊一筹。

    我们要继续保持、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借鉴西方职业教育中的精华,与中国的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建立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天地,真正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OL】.武汉教育信息网.2009.

【2】国外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OL】.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2010.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教育发展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扶贫话题不断被热议,与之相关的、系列的政策措施得以推广。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因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等方面意义巨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将我国拥有的大量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格局将更加适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群众的经济水平必然会随之有效提升。

一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利用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精准扶贫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如下四点:

(一)能够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第一,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并为其随后的教育夯实基础;普通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能够深入研究某些领域的专业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质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一线技术人员。第二,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来说,短时间内很难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加之培养时间较长,因而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高等职业教育学时短、教育以向学生传授能够快速创造经济价值的技术为目的,因而接受教育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收益。第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群众范围更加的宽广;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最具备工学结合特色,由于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更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而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快速的帮助学习者获得经济效益。基于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具备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典型特征。

(二)能够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现状

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交通闭塞,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很多人仅仅在接受了最为基础的教育甚至还有人未曾接受教育便外出务工,由于不具备劳动技能,这一部分人不仅就业难度高,而且很难找到能够改变贫困状况的相对较好的工作。虽然贫困地区的人们也知道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成本高、学习时间长,根本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因而很多家庭在分析完投资与收益之后,都会主动选择放弃教育。正因为存在此种情况,贫困地区家庭容易陷入“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者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并且在毕业之后快速进入岗位获得较高收入,而这无疑是帮助贫困地区家庭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

(三)能够帮助贫寒学子改变命运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属于“造血式扶贫”。据数据资料显示,约有95%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三年内,收入可以明显增长,有超过半数的高职毕业生会选择在高职院校所在地就业,高职院校针对性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平均起薪2500元/月,能力优秀者可以高达5000元/月以上,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并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高管或技术骨干,年薪可达到20万以上。高职教育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工资效益,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而这无疑彰显了“高职教育带富一家脱贫”的巨大优势。

(四)能够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涉及的范围更广、面向的人群层次更多样。高等职业教育并不限制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或是文化基础,因此,更适应于没有丰富文化知识基础、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民群众。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教育,向农民群众教授职业技能和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农民群众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旦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新格局,那么农村经济发展的固有模式将会被打破,农民的思维方式会被改变,农民更易于融入城市,更容易创新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土地的依赖性会减少,经济收入却会随之大幅度增长。

二利用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精准扶贫的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毋庸赘述,利用高等职业教育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落实时,可以遵循如下几点策略:

(一)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全面实施“精准化招生”

首先,全面加强高中教育的普及力度,扩大中职教育招生的范围、学生年龄等。全面了解中职教育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指导,夯实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为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夯实基础;其次,加大高职院校的招生力度,在录取、教育投资等方面给予贫困家庭学生以特殊倾斜,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确保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够掌握实用技能,能够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改变贫穷现状。

(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全面实施“精准化资助”

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六位一体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巨大,六位一体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在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局限。因此,政府部门还应加大贫困学生教育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力度,基于农村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补充政策,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例如,可以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档案,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中职教育费用,并在岗位就业方面予以倾斜;此外,还可以对区域内的贫困家庭进行调查,基于当地的经济收入予以贫困家庭以经济补助,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问题以及学生上学压力。

(三)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精准化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授之以“鱼”还要向学生授之以“渔”,只有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够真正在社会之中立足脚跟,拥有强的社会能力,学生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好的解决自身家庭的贫困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不断的创新改革自身的办学模式,优化高职人才的培养,深入探索“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为高职学生提升学历、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强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应将之发扬光大,要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构建完善的实践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创业教育,全面实施“精准化就业”

良好的就业是解决贫困家庭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全民教育号召下,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然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数量是一定的。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并不具备强优势,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成功就业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加大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力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合理地选择就业或是创业,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提高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经济水平、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有效手段,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意义巨大。在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可以从构建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等角度出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数目众多,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相关者需要不断的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扶贫的效果,进而实现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洁玉.有关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2):201-202.

[2]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3]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69+76.

高等职业教育范文8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仍以地方政府主导为主,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落实政策法规、统筹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方政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规模迅速扩大,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市(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行业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并获得相应的、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岗位针对性强、企事业单位认可度高、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从现行的招生层次、学制等方面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与高等专科教育同等层次的教育。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专科层次,还应包括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既具有技术应用性、技术创新性和职业针对性,又具有普通教育关照人的精神诉求、彰显人文性的特征。

二、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是和中央政府相对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分为省、市、县、乡四个级别。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或举办者以省、市两级政府为主,县、乡两级政府基本上不具备举办和管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条件。所以,我们所说的地方政府是特指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教授指出:“政府职能是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时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的一种反映,是公共行政的一种本质表现。”[2]地方政府是我国高职院校直接行政管理主体,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是管理主体,对高职院校实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因此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积极发挥地方政府职能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要积极有效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首先必须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从宏观上、战略上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从而推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贵州省地处偏远,经济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在贵州省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贵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贵州省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总数达到22所,全省计划招收高职学生81728人,实际到校61850人,到校率75.68%,在校生规模达到154310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贵州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高职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满足了贵州省贫困家庭子女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满足了贫困农村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范围,为提高贵州省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护理技术、采矿技术、林业技术、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紧缺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所有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极大的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下面以贵州省为例,具体阐述地方政府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制定政策法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及其相关实施细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省上下呈现出奋力后发赶超的态势,为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各行各业尤其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一线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人才需求旺盛,迎来了贵州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阶段,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3]48号),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认真落实贵州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贵州跨越发展战略,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了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为高等职业教育院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二)积极统筹规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政策的统筹规划,贵州省各地方政府始终将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和支持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六盘水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撑工业强市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产业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加速培养六盘水市产业发展紧缺技能型人才,加速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紧缺人才”,“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多学科、多层次,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以上的地方高等院校”。安顺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持续推进安顺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了配合贵安新区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专业为纽带,搭建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出台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目前,“3+2”连读涉及20余个专业,以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等形式实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覆盖专业达近10个,有力地推动了本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时就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财政支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1.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地方政府要通过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支持。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轻视高等职业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等。“地方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逐渐改变社会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使民众从思想上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4]毕节市委、市政府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从而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在贵州省教育厅和黔南州委、州政府共同努力下,2015年黔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201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并开展了“黔南医专•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学生交流”活动,首次实现了外派学生至境外高校进行访学和交流的活动,对宣传黔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地方政府要多途径多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教育经费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高职教育特别是工科高职教育,由于重操作、重技能训练,教育成本较大,投入相对较高。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地方政府更应该对进行扶助,逐渐加大财政资助力度。贵州省各地政府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逐年提高政府财力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用于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实训设备更新、教师队伍培养、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对于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2014年度,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拨付标准提高至与本科院校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投入。仅项目建设经费一项共投入近4196.2414万元。并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撬动地方财政,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3783.9746万元投入到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贵州省两年期间累计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达7980.216万元。截至2014年,铜仁市政府实际投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总计达42358万元;其中:35100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6000万元用于实习实训设备更新增置;75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基础办学能力。

3.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黄营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强调:“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在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实现共赢,政府是沟通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校企一体化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5]。贵州省各级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加强统筹领导,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调动学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校企一体化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逐步建立起校政企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校政企合作的基本格局。除了继续与贵州省能源局、中兴通讯公司和贵州国有及股份制煤矿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在2014年底与成都东星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贵州省政府和安顺市政府主导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与安顺市公交总公司和豪德集团分别签署了合作举办“安顺公交学院”和“豪德学院”办学协议;与安顺市林业局签订了《林业园林科技合作协议》,开展战略合作;与御茶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技能训练评估基地,以有效培养高素质茶叶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贵州省政府和安顺市政府推动帮助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环太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山东朝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签订了青岛•安顺校企合作中高端国际劳务战略联盟框架协议。

四、结语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崛起依靠的是科技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职业教育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德军 征玉韦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3(16).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辛均庚.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季雯.论地方政府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黄营满.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

摘要:

“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是一种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在对工程机械制造及销售企业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工程机械;运用维护

1“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经济学家梅尔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的,是相对专业能力而言的更广泛而基础的能力,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目前普遍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两方面,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两方面能力均是就业所需,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缺失。

2目前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关键能力内涵解读不充分。

我国职业教育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在执行中被误解为“以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以致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关键能力整合的措施不是很到位,从而不能实现在能力内容和培养方法上的互补与渗透。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所以很难凭借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它需要通过依靠各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来培养。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政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相关企业对从业者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吉林市正大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吉林市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机械设备处、沈阳铁路局吉林线路大修段等企业,采取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座谈、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等方式,获得企业对工程机械运用及维护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经对企业管理者访谈及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

4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四类岗位:工程机械操作、工程机械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工程机械管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除掌握工程机械驾驶操作应用技能、工程机械修理技能、工程机械技术服务技能和工程机械管理技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等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外,还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较短时间达到应职岗位的较高要求,并具备相近岗位的转岗适应能力。

(2)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实施中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主要面向岗位进行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得到本专业对应的各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多个行动领域,并进一步转换成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实施中推广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任务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关键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及训练,如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通过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使学生在大赛的准备、参与过程锻炼关键能力。

(4)教学评价设计中突出关键能力培养效果。

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确定等方面。关键能力是一种有别于具体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指标显然无法系统地对其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更适用于对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评价应着眼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工程机械运用及维护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如采用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任务表演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实施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

5结语

职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包括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点无论对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的人才评价及培养均有借鉴意义。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段金辉 王佳 张代军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东方建银投资有限公司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从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为切入点,抓住衔接原则,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德育;评价;衔接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德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样的德育评价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就成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任务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然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和全方位的紧密衔接势在必行,德育工作的衔接不可或缺,德育评价方式是德育工作是“指挥棒、风向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也需要衔接,他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发展。因此,探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显得比较有现实意义。

2.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所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所属高等教育司),教育目标和重心缺乏统一性,增加了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难度,导致中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对接。据近年来的研究和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没有以长远、成长和发展的视角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下移,评价内容偏向于中小学德育,高等职业教育其德育评价没有以发展、完善和固化的角度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拔高,评价指标偏向于本科生德育;评价“重心”的下移和拔高,出现德育评价方式的断层,直接影响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成长,更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3.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但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大多散见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或培养目标衔接”和“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的研究中。但这些学术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从德育或德育评价视角探讨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较少。二是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缺少统一性、协调性、发展性的理论原则作支撑,出现了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价工作的断层。三是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德育教育的发展要从多角度去探索研究和完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教育对象来看,其年龄为15至20岁左右,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每一个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德育表现,而是要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性和阶段性,这就需要,教育评价者从学生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制定德育发展目标、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发展。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受教对象,选择怎样的道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作为受教群体,存在着性格特征、学习基础、道德素质等差异,施教主体应该承认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知行统一原则

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等简单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德育成长的情况,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较多从“知”的角度进行评价,忽略了“行”的有效评估,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德育方面“知、行”严重脱节,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在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有机衔接,就要注重和完善评价方式的“知、行”有机统一。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建议

1.制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脱节,其主要结症在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德育评价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无准确的工作目标可依,准确定位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经之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同一类型教育,德育工作同根同源,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落实,确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最终,中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德育评价。

2.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这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和途径,是德育工作需要开辟的新领域、新阵地。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课程-学习-实践-评价”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1)课程:学校根据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的网络课程体系,并采用视频、慕课、动画等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2)学习:创建中高等职业院校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要在德育教育平台上进行自学的学时数,并要修完相应的课程和环节。(3)实践:设计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一致模拟游戏平台,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模拟的工作、商务洽谈、谈恋爱等项目训练,找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以模拟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修养。(4)评价:在平台的设计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标准,并把标准融入到每个环节中去,到达标准的同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实施统一的德育“学分制”

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不一样,要求人们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优良传统和美德等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意识,这个内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细致而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学年制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教育成效,学分制的“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能更好的反映学习效果。德育采用学分制的评价模式,在中高等职业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评价中的“唯我独尊”思想,采用考核和评价方式一致的学分制;二是,学分制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中要互认;三是,在实施学分制时,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成绩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或者升学中会受到较大影响。

4.引入“三方机构”参与德育评价

在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德育工作的评价者,教师即成了“运动员”又成了“裁判员”,同时,中高等职业院校评价方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这为科学的评估德育工作效果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德育评价方式,让教师回归到教育者的本质,引入“三方机构”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使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分离,德育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准确。“三方机构”可以是家长组成的评价团队,可以是社区或团体组织,可以是社会正规的专门评价机构,也可以是前面几者有机结合构成的组织;按照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开展阶段性或整体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倒逼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和德育工作的进步。四、结束语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将要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会改变;这就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建立“立交桥”,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与完善,已经引起了不少职业院校的关注,探索中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有效评价方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龚蒙 马萱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冯冬梅.五年制高职德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2014(3)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研究

【摘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职招生市场,如何使高职财经专业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无疑是最佳路径选择。只有通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年青教师的实践水平;提升科研水平,做到以科研促教学等措施,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类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机制;高等职财经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

1高等财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职财经专业对于偏向文科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招生方面可谓贡献度颇高。以山东省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为例,每年财经专业的招生数量都超过千人。在招生数量逐年下滑的大背景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这一方面是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趋好,对财经人才需求旺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财经类教育人员兢兢业业,努力教学的结果。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即考生的入学分数也逐年走低,且分数差距巨大。以2014年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专科(高职)投档为例,文科最高分为518分,最低分324分;理科最高分为539分,最低分314分,两者相差在200分左右,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靠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

2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不强

按照通常理论,高职财经专业培养的学生应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往往是,高职学生不能迅速融入工作且眼高手低。针对目前财经就业的买方市场,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往往选择本科生。所以,如何培养具有特点的高职财经人才,体现出其应有的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2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财经专业的相关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充电”,长持以往,很容易造成知识老化现象。而财经方面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特别是在企业一线,企业的财务运营也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另外,财经工作与行业特点结合得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物流行业财经、传媒类财务财经等都是新兴的财经人才领域。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紧跟财经专业的发展趋势。

2.3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由于财经专业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财经专业,这就造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办学特色不鲜明。在教学方面,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时间较少且实训模式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致使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很难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路径选择

3.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财经应用型人才,其逻辑起点应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针对90后这一特殊群体,仅靠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解决问题,有些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模拟等方法,就非常见成效。例如,在进行财经综合实训过程中,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先后设定财务科长、总账财经、稽核财经、税务财经、出纳等角色,要求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对于账务处理,采用三天一结账的方式,即三天之内必须将发生的业务全部做完。同时,采用三天一轮岗的方式,即每个人都能够尝试不同的财务岗位,指导教师负责日常的出勤考核工作。采用此种方式,学生的责任心陡然提高,在不自觉中树立了团队协同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最后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同学打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很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学生在报考的专业志愿往往由家长决定,入学后,首先要学的就是财经基础知识,这让许多学生感到财经专业太枯燥,使得学生学习财经专业的积极性大减。笔者认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

3.2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系近年来的的教学探索。以2014年入学新生为例:对于高考在500分以上的新生组织成立永拓注会班,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由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讲授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是考取注册会计师的教材;对于高考在400分以上的新生组织成立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方向)班,所选用的教材部分是考取注册会计师的教材,部分是学院自编教材;对于其余新生,全部选用学院自编教材。同时,考核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根据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贯通交流,体现动态化管理。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找到相对应的专业岗位,证明分层教学是成功的。

3.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年青教师的实践水平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处于封闭状态,吐陈纳新对广大教师特别是财经专业教师尤为重要。例如,自2012年起,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每年就全省的财经专业的骨干教师开展的国家和省级培训,效果就非常显著。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为广大财经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了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使广大财经专业教师开阔视野,为下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思路。年青教师是我们财经专业的宝贵财富。由于年青教师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非常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做好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使新进教师理解职业教育规律,熟悉教学工作流程,梳理良好的师德风范。同时,使他们明白,踏上了三尺讲台,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二是,做好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学徒式”的帮带模式,非常适合财经专业,这样可以使年青教师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是,做好新近教师的顶岗实训工作。虽然财经工作的实际操作已由手工过渡到电算化,但实际操作对财经专业无疑使最重要的。所以应下大力气做好新近教师的顶岗实训工作[2]。

3.4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但仅仅依靠学生去单位观摩和顶岗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银座商场的校企合作模式就很具有代表性。2012年2月1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银座佳驿酒店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商职学院———佳驿酒店财务共享中心”。即银座佳驿酒店的账务处理全部交由商职学院的学生来完成,学生的报酬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相当于将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处理真实财经业务实战机会。此种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运作理念,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用工模式的新探索。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强调因材施教。针对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大批量的向同一单位输送财经人才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有所侧重,例如,利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分别开设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实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只有采用这种模式,即采用精细化教学管理,才能培养用人单位喜欢的人才,做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对接。

作者:曹森 徐奇齐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潍坊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