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例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为社会输送生产、服务和管理所需的合格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适宜、重理论而轻实训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改革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上相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及标准脱节,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学校学到的技能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使学生觉得学无所用,企业也觉得毕业生不能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要解决该问题,其根本在于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分析企业对相关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以需供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才能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例如,电线电缆专业教学应针对电线电缆的制作开设“电线电缆结构设计”“电线电缆制造工艺”“电线电缆产品检验”等课程。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对接受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布置技能拓展题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接受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为其开放实训室,并由教师对其答疑,或提供教学动画,以协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在教学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由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问题,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提倡学生互相指导,加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

三、改革考核和评价方式

将职业能力标准引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题目设计依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能力本位的考核办法。课内课程注重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除了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的评价主体外,学生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每个项目的考核还实行自评和互评,期末成绩按照教师考核占50%,学生自评占20%,小组互评占30%的比例计算。将企业评价引入校外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校外实习课程的评价主体,按照企业考核占60%,教师考核占40%的比例计算期末成绩。

四、注重教材的选用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往往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前提下,严格规范选用教材申报程序,由任课教师或是教研室推荐拟选用教材,并详细说明推荐的理由。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选取教材。针对基础理论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应注意平衡教材的先进性与稳定性,避免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而导致其相关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同时,应注意保持选用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应鼓励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对于专业特色课程,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编纂教材,从而开发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特色教材,如电线电缆专业与相关电缆厂联合编制的《光纤光缆制造技术》《电线电缆产品检验》等教材。

五、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虽然投入重金购置了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实训设备,但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实训设备逐步落伍,而学校由于资金的限制,很难同步更换设备。而实训仪器设备的数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往往一个班级50人一起上课,在操作设备时要分为两组,甚至更多组才能完成一个实训项目,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及先进性。学校可通过自投或与企业共建的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延长实训室的开放时间,避免由于设备台数和时间的限制而降低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可将校内实训设备出租给其他单位做科研使用以增加学校的收入,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训条件建设。但要严格执行出借手续,安排人员认真填写《仪器设备出借审批单》,设备借出期间,如发生损坏丢失等,应按照《高等职业院校仪器设备的丢失、损坏赔偿处理办法》,由借用单位予以维修或赔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可以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可选择设备水平高、技术先进、技术岗位多的中大型先进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的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校外实训的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校企合作更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保证。

六、实行“教学、实训、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实行“教学、实训、工作环境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真实的生产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来引领整个教学环节,将教学讲授和学生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其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的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支撑知识、工作的方法;学生实训的过程则主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的巡回指导与任务验收。这样的组织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缩短了企业培训毕业生上岗所需的时间,且使实习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各自的工作。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在于“技术”,这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教师至少要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学校应鼓励教师提升自己。学校可利用每年的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机会,或者通过参加高端研修班、出国研修、国内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还可以聘请名师巡讲,或者聘请企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等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其次,学校应要求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每年要保证到知名公司、企业一线顶岗实践一段时间,以便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等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再次,系部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加强新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将交流座谈与个体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最后,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将教师的工资与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应从课程设置、教材、实训条件、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法、师资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秋萍.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2):303-304.

[2]黄华,何秀玲,南燕,等.校企合作共建高职专业案例教材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5,42(13):302-303.

[3]夏栋,谢淑润.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44-146.

[4]张晓艳.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39-4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职教20条;1+X证书;“双师型”教师;教学做一体化

2019年1月,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2019年4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1+X证书试点方案》);2019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和退役军人部联合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扩招实施方案》)……今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文件的,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高职院校,落实好职业教育改革,核心工作就是做好“怎么教”,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学习成果转换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该更注重学习的实际效果,注重学习成果的转换。贯彻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能更好的促进学习成果的合理认定和积累转换。《扩招实施方案》出台后高职院校生源的多元化,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要学会将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在一起。1+X证书制度就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相融合的结果,其中‘1’指学历证书,‘X’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关键点是让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加强高职院校与人社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一方面对接受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作为学分记录,实现职业教育学习成果可追溯,推动两者之间的成果转换,有效的促进1+X证书制度的落实实施。此外高职院校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学校还可以组织现任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广泛开设各类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自主选课获得学分,这既能满足不同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需求,同时又能促进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进而缓解师资压力。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确保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比重,鼓励教师在职培训,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实操训练,使教师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引入高级技术人才,针对职业学院自身特点,落实《职教20条》相关要求,积极从企业引入适合本学院专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加“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

三、深化课堂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自卑心理,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要激发高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迫切需要深化课堂改革,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过去以书本为主的课堂教学,改为以实践为中心,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通过“做”使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使学生自觉把书本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更具有实效性。此外,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产教融合基地,由学校或技术型企业提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高职学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既是教学场所又是企业的生产基地,更有利于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做好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认真加强学校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2019年1月24日.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2019年4月4日.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2019年5月6日.

[4]孙庆玲.高职扩招100万,急需破解三大难题[N].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5日.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服装;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传统服装业竞争日益激烈,服装专业在我国高校发展时间尚短,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率不高。如何结合现代教学理念,调整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方式,发挥服装教育为服装产业服务的只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高职院校服装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1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滞后

服装专业作为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同样重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服装专业教学上大都按照教材内容逐步进行,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1.2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起步晚,人才岗位缺乏,因此,毕业生往往毕业即在高校任职,缺乏服装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

1.3职业素质教育缺乏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就业,职业素质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依旧也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关注度不高。

2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2.1建立完善的服装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术科研的价值相对较低,高职院校应明确为社会培养真正有能力、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这一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完善的服装教学体系尤为重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服装专业作为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快捷、高效的进行服装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课程,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行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结合地方特色,传承民族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为传承民族文化,彰显华夏民族风采,应结合地方特色,建设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课程研究,促进民族特色服装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课程研究过程中,首先可以收集少数民族服饰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并结合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对传统服饰的造型、色彩和工艺加以深入研究,通过对传统服饰的再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服饰的审美,研究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教育模式。

2.3服装结构制图和服装工艺有机结合

通过对服装品种、款式特征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在服装结构制图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快速制作服装样板及面料裁片,进而通过服装缝制工艺课程的学习进行缝纫、整烫,完成成衣作品。将服装结构制图和服装工艺有机结合可以减少分离教学带来的弊端,在有效巩固学生服装缝制工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水平,通过作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高校服装教学的改革策略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服装教育只有在先进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才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扭转当前服装专业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之间脱节的局面,推动服装专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3.1贴近服装行业需求,优化知识结构

服装专业进行专业设置通常依据学科分类或者行业背景和职业分类,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见图1),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见图2)。现行的服装教育多以学科分类设置相应专业,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为主,忽视了对服装行业需求的把握,服装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亟待改变。只有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服装行业的、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人才,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根据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实施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服装教育专业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发挥现有资源设备的整体优势,完善服装教育专业群对服装教育专业建设的提升作用,依据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培养目标,实施合理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强化专业知识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统一。

3.2发掘学生潜力,引导兴趣教学

课堂是教师的战场,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发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设计出能够体现自身个性的作品。新生入学零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且无趣,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缝纫机的平缝训练,通过简单的直线、几何图形的缝制,既可以让学生熟悉机器性能,又可以通过基本的缝法训练引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机器性能有了一定掌握之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复杂工艺的学习,由简单的小部件,逐步完成成品服装的制作,进而从设计到制作一气呵成,即使作品不够完美,也能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服装行业是个快速消费品行业,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流行特征,从事服装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审美水平,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播专业知识、教授专业技能,还应着重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行培养,结合服装的流行趋势,对国内外时装特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并结合教学主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伞裙是传统的西方服饰,刺绣是古老的东方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将不同地域、不同元素进行大胆融合,使古典西方服饰展现古典东方美,形成东西方结合的设计表现形式。

4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新的教学思路,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出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松芹.略论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0):137~139.

[2]杨婕.关于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3]李同长.新形势下高校服装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7(10):52.

[4]曹黄.市场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服装设计师———服装教学改革中如何适应市场的探研[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16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模式;实践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概述与基本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和职业能力为首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舞蹈教学模式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通过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可以选拔出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才能有效地保持舞蹈艺术的发展活力。因此提高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水平,才能改变教学理念,同时会促进舞蹈教学健康有利的进步,实现舞蹈文化艺术的普及。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要求学生舞蹈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标准后,在培养学生舞蹈技术时要注重舞蹈动作技巧,可以在训练当中实践。训练自己融入不同情景的舞蹈意识当中,从而达到与实践相融合的状态,同时创造出学生的实践意识。(2)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是要求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舞蹈技术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积极主动的获得最新的知识,不断的通过自主学习,将舞蹈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舞蹈的整合性原则。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专业人才的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学生是接受者。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过硬的话,是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因为舞蹈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相比的话,舞蹈专业兴起比较晚,所以就造成了师资力量水平不足。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舞蹈专业教师落后于其它专业的教师。另一方面是由于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舞蹈专业并不感兴趣。

(二)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现如今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教师只是单一注重专业课的讲授,却没有深入到舞蹈理论和动作方面进行指导学习,却相应的忽视了舞蹈教学在德育和美育方面的作用,所以舞蹈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出来。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舞蹈教学的实践应用

在开展舞蹈教学教育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重视舞蹈教学的实践应用,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也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艺术实践应用的操作。此外每个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开展关于舞蹈艺术实践的工作活动,主要包括学校舞蹈社团,以及迎新生开幕式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亲密度。通过相互合作来提升自己,并且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练习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现如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就应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舞蹈教学要联系到实际,创建出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比如说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音乐乐器和服饰方面的知识,可以树立对民间舞蹈认识,这样就会对学生舞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何况现在的舞蹈专业就业非常困难,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解一些就业观念,同时能够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性。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应该也包括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舞蹈理论与舞蹈编导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舞蹈教学模式改革。

(三)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应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应该让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舞蹈教师应该热爱舞蹈事业,并且为舞蹈事业奉献一切,从而实现教师的价值。在提高自身专业的教育水平时,应将运用到教学的课程中,帮助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从而顺应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的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不断创建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塑造出具有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素质的学生。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全方位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所以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智力水平,从而能够逐步培养出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高等职业教育舞蹈教学只有持续不断的进行摸索改革,才能实现培养合格的智能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黄明珠.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13,08:154-14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教学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教学改革背景

在2016年12月2日举办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发挥我国人力和人才资源巨大优势、提升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扩大就业和脱贫攻坚,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在这个重大战略部署中,高等职业教育起着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化教育链、产业链融合,主动服务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尤为重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和人才。但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时期,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紧密融合的主动性不够,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不紧密,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对大量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和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的重要环节———教学与市场脱节。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既没有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也没有充分研究行业、企业发展规律,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几乎没有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参与,造成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符合,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生产需求,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二)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但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是单线条条状结构,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不一致,行业、企业没有真正地介入参与到专业课程设置中。

(三)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有自身培养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应遵照“品德养成、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过分注重,学生参与实践过少,实训力度不够,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出来,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迅速在社会中应用,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二次“加工”才能上岗就业。

(四)教学方式转变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趋向

教育改革的难处是课程,深处是教学,痛处是教师。有些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仍然实行教师是课堂主角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是配角,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缺少引导,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传递信息,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些高职院校仅是满足于在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片面理解。教学改革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

(五)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

一是教学质量评价不合理。教师考核学生时,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仍然偏重于书面理论考核方式,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则缺乏考核,但用人单位恰恰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较为看重。二是教学质量评估缺少第三方参与。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普遍采用的是教育部门的专项检查评估和业内互评方式,由于没有行业和企业人士的参与,学校不能及时掌握产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由于评估主体单一,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当然难以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教学改革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以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产业相融合,切实改变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的突出作用。

(一)建立“厂中校”“校中厂”,以“任务引领,职业情景”的工学结合模式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学校进驻企业,可以使学生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现场中,这种“厂中校”的教学模式是“车间课堂化,课堂车间化”,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项目组织、实施及管理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引厂入校,由学校提供管理和场地,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学生在校企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校中厂”真正实现了校企联合组织实训。“厂中校”“校中厂”以“任务引领,职业情景”的工学结合模式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实训,而且学生在参与职业化工作体验性操作流程中得到职业化的训练和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校企为学生搭建起“学校+专业+公司”的双创教学实践平台,借助创业园孵化创业“小老板”,以学生自主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加快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步伐。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要和市场需求紧密融合

专业与课程设置要紧贴地方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形成“一地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格局。专业与课程设置要围绕“一地一品一专业”和市场需求紧密融合,根据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素质、知识、能力的特点,确定本专业的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每个专业要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不断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的特色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络实践平台等资源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三)解构重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

教育家陶行知讲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教材只作为教学参考,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解构、重构,根据社情、校情、学情,可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一些最新的贴近市场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删减一些过时的或与不适合学情的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

(四)采用符合当前社情、学情的教学方式

学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招聘富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双向互动地建立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教师传授的知识紧贴生产,教学方式符合当前社情、学情的需要,教授的技能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制度,以标准的职业资格及技能鉴定制度规范人才培养,指导课程改革,以国家职业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教学质量。苏格拉底曾讲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激情火焰。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乐中学”“做中学”。

(五)建立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输出的产品(学生)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对产品质量的好坏最有发言权。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校内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院系评教、学生评教和社会评教制度。同时,引进ISO9001等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教育ISO9001评价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的作用,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进忠.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3-94

〔2〕刘芳.充分认识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与优质高职教育的矛盾[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105

〔3〕杨兰.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33-34

〔4〕姚晓波,陈秋媚.扎根产业园区服务区域经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实践[J].广东教育:职教,2012(8):23-2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绘画和工艺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能够将艺术思维转化为感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所掌握的艺术形式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具有长远的影响,尽管某些艺术形式并不能为其创造经济利益,但是其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哲学思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瓶颈和低谷时,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动力。

1.2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维

思维主要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者联系密切。美术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人的右脑可以影响人的美术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美术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改善学生的记忆力,所以说,艺术教育也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1.3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

美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期,同时美术教育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美术学习趣味性十足,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借助独特的艺术方式打造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产生启发,成为学生与作者思想交流、净化心灵的重要纽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2.高职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应用途径分析

2.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美术兴趣

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身心发展密切相关,而美术教育综合了学生的发展阶段、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元素。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职学生的世界观,学生可利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看到优秀作品后也会受到感染。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绘画中的形》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女生头像,而部分学生则希望画男生的头像或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此时,教师如果对学生大发雷霆,以激烈的言辞批评学生,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绘画对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其也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要素。为此,教师要给予绘画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的赞扬,之后让学生画教师要求绘画的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是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2.2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解新课前要重视课程的导入,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且也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课堂导入,如在课堂导入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务必重视课程导入的作用。课程导入模式灵活多变,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概况和教材的内容,完成导入设计。如在讲解《光色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月光曲》等经典音乐作品,在音乐中激发学生的色彩和光影想象力,从而顺利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境和意蕴,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启发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整体思路。

2.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术资源,实现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

美术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美术教材资源,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画面。学生要走出校园,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并将美术融于生活,在感悟美的同时,为学生创作提供灵感。如写生课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走进景区写生。或者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搜罗美术资源,例如经典的油画、国画和雕塑等,为学生直观地展现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的艺术品。高职教育中,美术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美术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钟瑜.南洋美术之父——林学大在马华美术史上的定位[J]美术研究,2012(02)

[2]梁柏.实用美术反向教学法教学流程研究[J]世界美术,2011(01)

[3]钟瑜.融合与创造:20世纪海外中国水墨画现代化运动的探讨[J]美术研究,2010(04)

[4]王靖靖.浅谈职业院校学生设计素描及设计意识的培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

[5]李满枝.浅谈实用美术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7(1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1+X”证书;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0引言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教20条”),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推进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国务院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得多类多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效连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推进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朝向新高度发展,培育更多社会亟需的优秀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而关于“1+X”证书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则成为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

1“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阐释

“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中提出的,其中“1”代表学生通过学历教育学习获得的学历证书,“X”代表学生获得的各项职业技能等级赠书,即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参与多种类别、多种等级的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取相应的登记证书[2]。自2019年开始,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及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力求实现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有效连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与工作经验三者的紧密结合,符合新时代下校企融合的特征,利于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转变传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就业渠道。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可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为推动我国向制造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汽修专业人才紧缺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问题

通过对当前汽修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反思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更好的推行“1+X”证书制度促进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培育汽修专业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2.1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在2018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编著和出版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也在稳步增长,根据预测2025年汽车行业从业规模可能达到628万人左右,这必将带来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修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化的产业。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有30多万户汽车(包括摩托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万,年维修产值300亿,我国汽车售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6770亿元,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汽修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修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汽修行业市场运行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汽修行业从业者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5%,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由此可见,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文化结构水平偏低已成为当前影响汽修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尤为显著。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重要主体,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汽修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对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予以优化,不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复合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能力。

2.2汽修专业人才紧缺下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教学的突出问题

新形势下,汽修市场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汽修专业复合技能型人才需求扩大与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复合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供给不足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汽修人才培育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对汽修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实践技能等的重视不足,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接存在缝隙,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学生个体需求、行业需求以及专业学科发展等层面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合与体现不足,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第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灵活性不足,缺乏与真实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对学生个体职业技能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汽修工作实践要求汽修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岗位技能,能够灵活的应对各类汽车的诊断分析、检测维修等各项工作。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通常是采用通过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受制于实训基地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学生个体职业技能的效果并不显著。第三,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影响汽修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对汽修专业学生而言,是否具备完善实训基地,会直接影响到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果。同时,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料、功能设置等各方面的完备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在汽修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进而对汽修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产生影响。此外,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面对汽修人才紧缺的现实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准确的定位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从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

3“1+X”证书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为了满足汽修行业对高素质、高水平汽修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基于汽修人才培养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立足当前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实施带来的机遇,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具体如下:

3.1优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合

“1+X”证书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与“X”证书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根据不同级别的“X证书”涉及的工作岗位及技能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分别涉及初级、中级、高级课程。学生根据个体对未来就业岗位的兴趣来合理选择不同的级别证书对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得到提升,且学生可以获得自身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例如,以“1+X”证书制度实施下的汽车运用与维修证书为例,针对汽车发动机相关教学内容,可以设置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系统、电控系统、底盘系统的检修等模块,且各模块均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级别要求。模块化过程可将几部分分成初、中、高3个级别,其中初级模块以检查技术为主,中级模块以保养维修为主,高级模块以诊断分析为主。可以根据个体兴趣和岗位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内容学习,各模块均具备完整的知识点和技能经验,且模块与模块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不断提升模块等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岗位工资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将“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紧密结合,实现高职院校汽修专业课证融合。

3.2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推进“1+X”证书制度下教学方法改革

“1+X”证书制度下教学方法改革应当从岗位需求出发,将知识积累和内容提升融入到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当中,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为基础,形成契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教学模块中,可以依据不同等级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要求,分别设置符合对应等级的工作任务。初级要求考核的是检查保养技术,中级考核检测维修技术,高级考核诊断分析技术。借助具体工作任务来开展项目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可以获得相应等级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3.3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实训基地,提升汽修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

“1+X”证书背景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生产、科研等各项功能和需求,确保“1+X”证书制度下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依据汽修专业教学模块内容对相关设备的实际需求,增加设备采购方面的资金投入,优化和丰富实训设备供给,改善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系统实训室、汽车I/M检测与排放控制治理实训室等,满足“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下各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对实训教学基地的需求,提升汽修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为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融合提供优质的条件,保障“1+X”证书制度下各课程的有效教学实施[4]。

4结语

总之,“1+X”证书制度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尝试。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清楚认识到“1+X”证书制度下课程融合互通对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产教融合下校企合作的优势,依据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关的标准,优化汽修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汽修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汽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等层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盈.我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的障碍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07):107-106.

[2]国树文.“1+X”证书制度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影响分析[J].时代汽车,2021(03):57-58.

[3]前瞻产业研究员.2021-2026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运行状[EB/OL].2020-06-2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教育;融合策略

一、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当中,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发展过程当中,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特征都存在许多共同点。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建立了稳定的发展平台。第一,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致力于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对社会的充分开放,自学考试是以国家考试的形式,推动个人学习和助学。报考者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比如说学历等级、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素质、职业。第二,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以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主,不会受到地方的政策限制,也不会受到院校专业设置的制约[1]。根据社会需求,满足办学办考的条件,就可以开展,刚开设的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也可以立即停办。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推广,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第三,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充分突出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要充分凸显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职业资格和社会考试责任。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逐渐和国外的品牌机构合作,对于国内的一些急需项目进行了有效推动,建立了越来越权威的考试组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解决了低学历者转岗就业的一系列问题[2]。对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了解,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的模式非常新颖,具有一定创新性,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了充分结合,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学考试更加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接受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职业的人才,也捍卫了受教育的基本原则,使得制度的建设和教育的变革保持同步化。

二、加强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策略与途径

现阶段,自学考试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自学考试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融合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一)对自考传统专业进行改革,实现自学考试与职业能力教育的融合

自学考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整体的成本比较低,能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需求。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自学考试整体机制逐渐得到了优化,助学机构也在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得到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质量管理体系较为严格,随着师资力量越来越强大,设备资源越来越丰富,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1.自学考试可以适当加入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设定更加清晰的职业资格标准,以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更加明确的了解。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需要进行充分结合,通过教育对职业行为进行规范,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对职业资格的标准进行设置,使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加考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认同感。加大力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实验和实习,不断对综合技能进行提升,在设计课程过程当中,要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结合[3]。在培养职业能力的所有方式当中,自学考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考生通过多环节,能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也能锻炼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达成自学考试培养目标。2.加强自学考试和职业能力教育课程的综合考核,及时对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自学考试的学习模式是自学,需要将教材和考试大纲进行充分联系,教材当中应该对职业的标准、规范行为、职业道德准则、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明确,选择合适的内容编进教材。对职业技能课程的考试形式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调整,在自学考试体系当中,不同的专业会对应不同的实践性课程,彼此的考核标准存在差异,如果不经过系统性管理,很难达到学习预期目的。

(二)了解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校合作

构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平台,强化各个层次的衔接力度,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人们在就业的过程当中,不满足于以往的大专层次的教育水平,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平台,进行学习。

(三)将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有机结合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持证上岗。我国为了和国际接轨,许多行业对业务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只有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相关行业[4]。劳动者在求职以及任职的过程当中,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资格凭证,用人单位凭借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录用,无论是境外求职,还是国内就业,都需要持有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凭证,为了有效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个人竞争能力,需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往的学历凸显人的知识背景,为了增加职业的现实可能性,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为了提升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助学机制和助学引导政策。自学考试在开展过程当中,可以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

三、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终身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自学考试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就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对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了创造双赢乃至多赢的发展格局,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雷正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