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例6篇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1

【关键词】老年卧床;照顾者;家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治疗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愈来愈多的高龄、多病患者最终走向长期卧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细心照料,其生存时限会明显缩短。因此照顾者对患者的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培训前照顾者的家庭护理知识与照顾技巧的知晓率较低,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照顾者对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功能锻炼、营养管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2

云南直过民族。农村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原因。对策。

于2019年8月前往澜沧县,对班利村和勐根村这两个拉祜族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为期两周,共收集有效问卷311份。其中男性167人,女性144人,年龄60-69岁123人,70-79岁101人,80岁及以上87人,未婚14人,初婚228人,离婚13人,丧偶49人,再婚7人,未上学95人,小学毕业193人,初中21人,高中或中专2人。

将云南、澜沧县的拉祜族农村老年人对老年护理服务的总体需求分为三类:日常护理需求、医疗护理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需要程度分为需要、一般需要和非必要需要。老年人在这三个方面的需求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一)人们对日常护理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

将日常护理服务分为六类:帮助翻身和躺下、个人清洁和护理、更换衣物被子、做饭或送饭、伴随户外活动和购买日用品。需求较高的为:购买日用品(63.67%)、更换洗衣被(45.66%)、户外活动护送(39.23%)。无较高需求者为:翻身、起床和躺下协助(70.74%)。烹饪或递送食物(29.33%)58%,个人清洁护理(28.94%)。总的来说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服务,尤其是在一些自己无法满足的方面。

(II)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强烈需求。

将医疗护理服务分为普及医疗保健知识、预防常见疾病、伴随医疗和配药、提供日常药品、康复疗法、定期免费体检诊所和上门医疗服务。总的来说,需求非常强劲。其中,需要说明前三项的是:定期体检、免费门诊(88.42%)、上门医疗服务(87.46%)和常见病预防(80.06%)。前三项不需要说明的是:康复疗法(18.33%)、日常药品供应(16.40%)和医疗卫生知识普及(13.18%)。显然,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他们不需要的,而且他们的需求非常强烈。

(III)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不容忽视。

将精神安慰服务分为聊天、缓解无聊和情绪、庆生节、老年人友谊活动、老年人娱乐活动、健康宣传和心理咨询。其中,老年人对健康宣传(82.32%)、娱乐活动(70.42%)、聊天解闷消愁(52.74%)总体需求较高,不需要心理咨询(33.12%)、庆生节(30.55%)和社交活动(30.22%)总体需求较高。虽然需求不如医疗和日常护理突出,但需求仍然很大,不容忽视。

的图1是一个堆叠的柱状图,显示了当地日常护理服务的供应情况。由此可见,大部分长者都没有听说过这些服务。由此可见,政府严重缺乏对当地老年人的日常护理服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几乎依赖于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子女。(图1)

(II)不充分提供医疗服务。

从图2可以看出,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优于日常保健服务,如免费体检、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和预防常见病。大多数老年人都接受过这些服务。但总体供应仍然不足。此外,大部分物资都是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项目,高水平服务明显较少。因此,仍然存在不完全的问题。(图2)

(III)精神慰藉服务的供应滞后。

的精神服务是缺乏的。如图3所示,除了老年人比其他服务更了解健康教育外,几乎没有提供其他服务。虽然精神慰藉服务的水平比较高,但我们提到的是最基本的。即便如此,它还没有落实到位。可见,当地精神慰藉服务的供给滞后。(图3)

。家庭养老的概念根深蒂固。

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当地的老年人年老时不愿意离开家。即使他们身体状况不佳,子女无法提供必要的照顾,他们也不会选择进入机构或向村组或政府寻求帮助。家庭养老的缺点是,老年人自己及其子女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护理,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和供应不足。

2。物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突出的健康问题,他们对三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理能力的下降、工作能力的缺乏、经济收入的减少和自理能力的丧失。随着当地老龄化的深入,养老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加,由老年人健康问题和购买力不足引起的养老服务短缺将更加严重。

3。表达需求的困难。一方面,

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老年人有表达需求的想法,他们也缺乏相应的方式。他们只能联系村干部,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能向政府寻求帮助。

。年轻人和中年人外出工作是很常见的。

的孩子在家庭养老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当地农作物严重滞销,经济发展滞后,大量中青年外出打工,家庭资源日益匮乏,孩子们外出打工,只剩下同村老人互相帮助。青少年大量外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本地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现象。2.儿童服务不够专业。

直过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即使是照顾身边的儿童,由于经济限制和缺乏专业精神,往往也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到位的服务,服务质量低下。由于缺乏常识,盲目相信当地的土方子,甚至可能对老年人造成额外伤害。

(III)村组

1。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

村养老发展滞后,没有养老机构,缺乏养老专业人才,工资低。即使当地政府或养老机构有意聘请专业人员为当地老年人服务,也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停留,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组织性,服务质量低下,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2。缺乏娱乐场所。

当地村庄群体的概念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概念大不相同。村里没有室和健身广场。老年人在闲暇时间缺乏娱乐活动场所,无法开展集体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当地的老年人很少从村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群体和老年人在同一个村庄。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足。

当地村干部服务意识强,但服务能力不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孤寡老人和患病老人给予一些照顾。条件较好的人会提供一些物质帮助。但是,由于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留在这里,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4。资源利率不高。在

的当地村庄里有许多闲置和废弃的地方。不用花很多钱,只要稍加改造,他们就可以成为老年人的休息室和中心,但很少有人利用这些资源。这不但浪费了资源,也失去了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良机。

。资金投入不足。

当地养老金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投资。虽然近年来实施定向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贫困程度深、面积大、人口多,难以为农村养老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有,也只能覆盖少数地区,导致当地养老服务不完善,养老设施建设滞后。2.缺乏政策支持。一方面,

政府对当地养老服务的提供缺乏基本的总体规划,没有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开展,现有的少量服务也没有长期有效地提供。另一方面,提供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完善,各方不协调,效率低下,影响了当地基本养老服务的提供。

3。老年人需求表达渠道不畅。r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政府与云南农村山区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需求表达机制。即使有,也不能通过村组直接理解或者孩子。而且,即使老年人表达了自己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认识上存在偏差,当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无法理解时,供需错位尤为突出。

。改变老年人的观念。

必须改变云南直达全国老年人只能接受家庭养老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机构养老金或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专业养老金服务。要让他们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逐渐缺乏农业生产能力和自理能力,他们的孩子外出或缺乏专业精神将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麻烦。

2。鼓励老年人表达他们的需求。首先,我们必须加深长者对安老服务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安老服务包括甚么。第二,我们应该让老年人了解他们缺乏什么,并准确地找到他们的需要。最后,要鼓励老年人表达需求,积极向村干部求助。

(II)老年儿童

1。改变想法。

儿童需要加强思想认识,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准确提供服务。他们必须认识到,除了物质需要外,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也不容忽视。儿童还应适当改变家庭养老的观念,了解自身的局限性,认识到专业人士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性。2.加强沟通。

儿童必须提高养老意识,认识家庭养老对老年人的意义。经常在精神上关心老人。即使要外出工作,也要经常与老人接触、沟通、沟通,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弘扬孝道文化。

(III)村组

1。与政府联系,聘请专业人士。要在

提供高质量的老年护理服务,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必不可少。各村组应充分了解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主动联系政府提供专项资金,雇佣和培训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一机制必须是长期和有效的。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专业人员的流动。一旦他们离开,我们必须联系政府并分配新的人员。2.提高村干部的服务水平。

应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强化村民监督机制,使村干部不仅能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娱乐场所,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村干部还应发挥村组的桥梁作用,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与政府联系的机会,以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村集团应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闲置场所改造为活动室或老年人日常护理场所。此外,村民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村组要强化社区功能,发挥邻里互助的作用,通过召集老人过节、过生日、开展联谊活动,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四)政府

1。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的贫困程度很深,仅靠短期政府财政拨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把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规范资金使用。我们不仅要增加资本投资,还要保持和增加资金价值,发展养老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实现长期稳定的金融资本投资,确保养老服务的长期有效提供。2.完善法制,明确各方责任。在

提供养老金服务维加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责任主体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将养老服务的提供衔接落实到位。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体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养老服务过程中不出差错。3.建立老年人需求表达机制。

政府应建立高效的老年人需求表达机制,联系村干部应充分调动老年人表达需求的积极性,确保村民选出的村干部有效服务于村民,聘请专业团队,科学评估老年人的需求,区分不同类型的需求,准确定位,及时供给。

4。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应该鼓励所有社会团体参与养老事业。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吸引社会捐款和慈善支持。非营利组织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通过向当地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来回馈政府。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指的是

[1]龙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6。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3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18—02

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等症状,如果无人护理,极易发生意外,同时在护理过程中的疏忽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在其治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120例,其中男性病例72例,女性病例48例,年龄在66-82岁(平均70岁)。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及其他差错的患者共23例,占19.1%。

1.2 护理干预 对于对照组患者只是基于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除了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相关的积极护理干预措施。

1.2.1 头痛 患有头痛症状的患者,要安排其住在安静的病房中;指导老年患者进行呼吸锻炼,使其放松心情;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使其不再过分关注病情发展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药物或按摩止痛方式。

1.2.2 意识障碍 当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时,要进行以下的护理方式:(1)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患者的病床清洁,帮助患者常换洗衣物。(2)对意识障碍的老年人要进行下胃管鼻饲的喂食方式,同时要保证食物富含高蛋白及高纤维等营养,还要补充适量的水分。(3)要时刻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状况。(4)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实时监测。

1.2.3 语言障碍 当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的症状时,要采取以下的护理方式:(1)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康复训练,鼓励老年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帮助患者克服害羞的心理,大声说话。(2)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增加对患者的性格及背景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比如适当的触摸及丰富的肢体姿势,这样可以帮助老年患者理解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帮助。

1.2.4 感觉障碍 当患者出现感觉障碍的症状时,首先要排除是因为疾病导致的感觉障碍,接着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床铺时常保证清洁,避免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期受压;把握好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温度,注意每天需要用热水擦身,加速血液循环,同时还要对身体进行被动活动恢复。

1.2.5 运动障碍 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时,要将日常用品放到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位置。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疗养氛围。一旦病情稳定下来,护理人员就应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另外,还要保证患者的卧位姿势正确,锻炼老年患者的协调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之间的对比利用x2检验。P

2 结果 通过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都好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通常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心理状态都不够良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贴心的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的康复。喜欢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烦闷,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而对于相对比较沉默的患者,则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者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每名患者还要有专门负责其病情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帮助,掌握患者的情况,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进行指导。

3.2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时刻监测,包括患者的呼吸、意识等生命特征。另外,还要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情况,及时与家人进行沟通。

3.3 积极处理合并症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症的状况,则需要在对其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业医生的帮助,在用药及饮食方面逐渐改善其并发症的状况。

3.4 强化护理安全 保证患者病房的安全性,地面铺设防滑地板,在床边设置防护栏,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要有专人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钦清.从护理角度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4

[关键词] Orem自护模式;老年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38-03

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在临床上阳性症状大多数已消失,而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敏感多疑、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妄想等,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对任何事情缺乏爱好、孤独、呆坐等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现[1]。此时仅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难以改善患者一系列生活能力衰退的表现。因此,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本研究将Orem自护模式运用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当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阴性症状,2年内没有完全缓解,最近2个月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住院时间3个月以上;患者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没有酒精、药物依赖性反应及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其中,观察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5.4)岁;病程4~30年,平均(10.6±2.3)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6例,焦虑症8例,强迫症4例,抑郁症2例,狂躁2例。对照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2~73岁,平均(65.1±4.6)岁;病程4~28年,平均(10.8±2.5)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5例,焦虑症7例,强迫症5例,抑郁症3例,狂躁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按时治疗及生命安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Orem自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两组观察时间为12周。现将Orem护理模式的内容叙述如下:

1.2.1 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住院期间完全没有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护需求时,护士应启用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①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住院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全天均有专人进行监护,如患者出现狂躁、冲动及有伤人倾向时应立即制止,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以控制其失控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房内摆设应简单安全,以防止患者摔伤、掉床等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不要过分的关注患者的举止行为,不用刺激性语言以避免激惹患者,要采用有威慑力的语言 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以自制其行为表现。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快熟悉病房周围的环境,使患者安心地住院治疗。②生活护理方面:应每天帮助患者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铺,每周安排患者洗澡3次,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等患者情绪稳定了再给他们讲解注意卫生的重要性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使其尽量进食,不能进食者给予喂食或按医嘱给予鼻饲,营养不良者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保证患者睡眠充足。③心理护理: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及其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耐心地教患者使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调整不良情绪,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教患者学会自我护理,使患者相信疾病总会被治愈的。

1.2.2 部分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的自护能力可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使用部分补偿系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患者一起进行其自理活动,代偿患者自理方面的不足。如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主动与同室病友交流,主动料理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活动,让患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完善自身的性格,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尽早痊愈。在患者活动的同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的一些不足给予帮助,调整患者的自护能力。

1.2.3 辅助教育系统 当精神疾病患者能满足治疗性自护时,护理人员应使用辅助教育系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患者知识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及疾病知识讲解,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患者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性格弱点,及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可通过画画、写日记、扮演角色等方法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此外,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寻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解决方法,如果患者疾病处于稳定期,也可让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外出,增加接触外界的机会。总之,一切做法的目的是尽量使患者获得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尽早地回归社会。

1.3 评定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两组患者行为障碍的程度[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定患者实际社会功能的缺陷和病情程度[4]。分别对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康复训练后第12周末时进行评定。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Κappa=0.8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因为长期住院治疗,与社会接触较少,日常生活比较单调,虽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了其阳性症状,但是会加重其阴性症状,如日常生活能力逐渐退化、自身性格比较脆弱、出现躁狂等表现。因此,如此发展则在住院期间会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又将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培养患者的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目的是最终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 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5-6]。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病房护士及其家庭人员的护理及社会的负担,本文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护理,旨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认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早地回归到家庭,回归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表明应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患者对周围事物参与的兴趣,增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从而减轻了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总之,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护患关系,不但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7],而且会给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信息和知识,满足患者自护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中的问题,增强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的意识。而且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亲身参与自护活动,可转移老年精神病患者对康复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的不良情绪, 使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单调、沉闷,而且患者又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从中得到锻炼,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8]。而Orem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恢复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因此,本文笔者认为,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53-1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李功安.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信度检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0,5(4):150-152.

[5] 高彩凤,姬玉平,高诚,等.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6-67.

[6] 王荣花,赵玉香.奥瑞姆自理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16-117.

[7] 陈汝文.奥瑞姆自护模式在香港社区个案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355-356.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5

江苏省昆山市老年医院老年科 江苏省昆山市 215324

【摘 要】目的:通过对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中各类因素的分析,探讨对其的预防途径;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期间进行治疗的老年病患者248 例,平均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进行日常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通过进行干预性护理,老年患者的服务满意度高达95.97%,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病患者的干预性护理,制定完善相应的规范流程,可以有效的避免老年病患者的护理风险。

关键词 老年病;护理;风险;措施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老年病患者逐年增加[1]。老年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老化,身体功能衰退,感觉、行动、思维以及饮食能力普遍下降,宜诱发各类功能性疾病。为了提高老年病患者的康复几率,加强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期间进行治疗的248 例老年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6 例,女性患者62 例,年龄为59-87 岁之间,平均年龄71.4 岁。随即分为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干预护理组124 例患者,平均年龄71.6 岁,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常规护理组共计124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3 例,女性患者31 例,平均年龄71.2 岁。两组患者中能自理者占总数的19%,部分自理者占总数的22%,完全不能自理者占总数的59%,所有患者病情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常见慢性病为主。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相似(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老年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式调查,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过本人及家属同意。

1.3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进行老年病的日常护理工作,干预护理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干预护理措施。

1.3.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识别与评估[2]。评估范围应围绕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度进行评估,根据损失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侦测程度来确定风险发生指数( 发生频率* 严重程度*侦测度),然后根据分数值进行风险评定。

1.3.2 安全管理措施

在安全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评估制度,制定风险或相关因素评估量表。利用相关管理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降低风险的发生几率。同时完善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流程和标准以及各类风险应急预案[3],建立安全护理考核标准,建立安全管理检测标准和监管制度。在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监管力度,真正将所有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方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职业技能的培训[4],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制定培训和考核的相关标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将工作标准落实的实际工作当中。

对于特殊环境以及重点设备物品的管理,应当对其作出明确的警示标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明确告知,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在位患者提供使用物品时,需保证使用物品的安全、合格,尤其是一次性、无菌类使用物品。同时针对各类仪器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其安全使用。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干预,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即使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及时的与其进行交流,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的增进了医患间的良好关系。

1.4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通过实行风险管理,干预护理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比例远低于常规护理组(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干预护理,患者对日常护理操作、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3 讨论

通过研究表明,针对老年病患者开展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几率。

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玲, 郭莉兰, 吴华颖, 田家香.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05):94-95.

[2] 徐爱霞, 齐风玲. 老年病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讨及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6(01):260-261.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范文6

【关键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帕金森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系统病变疾病,症状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直等,多见于老年人群,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时间较长,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上,针对这种疾病应用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能够有效的改善焦虑、抑郁症状[1]。本文对比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应用效果,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g我院收治的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62-86岁,平均年龄为(68.21±2.15)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63-86岁,平均年龄为(68.27±2.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帕金森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②年龄≥62岁;③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 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饮食指导。

观察组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措施为[2]:①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解、释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②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者认知度和信心。③情感护理:与患者换位思考,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缓慢引导患者养成正确的情感认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焦虑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评估的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越差,反之,表示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越好;抑郁评分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评估的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越差,反之,表示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反之,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低[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干预前,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老年患者为主,老年人身体素质、免疫能力低,发病后,生活质量变得极差,从而导致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的出现,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依从性极差,导致治疗效果极差,因此,针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4]。

心理护理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负面影响,稳定患者的情绪,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释放,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不过度的担心疾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焦虑、抑郁的产生,同时,给予患者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舒畅患者的心情,提高患者的正能量,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心理护理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极高[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臻,夏进.耳穴埋豆联合心理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73-74.

[2]高远.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32):273-274.

[3]王翠.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6(47):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