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例6篇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人力资源管理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教育学界、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管理制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制度理论、以实践管理为主的研究制度的实践三个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欧文斯等人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被运用到教育领域,针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发展。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属于学有所长的专门性人力资源。

1.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完成这一课题,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资源。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任何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2]只有合理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不断地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以及与学校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最优的配置;只有承认和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合理需要,采用综合配套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有条不紊地、高效率地进行。

1.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05方案实施的需要

“05方案”确定了新的课程设置,围绕课程设置提出了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问题。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05方案”对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自身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05方案”实施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具备有效的、参与社会运行所必备的体力、智力、技能及正确的行为模式、机制体系和劳动态度。所以,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05方案”是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最完整、课程门数较少、课程内容最多、课程知识涵盖面最宽、课程内涵增加得最多的一个方案。针对这些特点,要求“98方案”实施中的教师的能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改革和实施。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可以整合原来7门课程教师的优势互补力量,吸取“98方案”实施中的有益经验,克服“98方案”实施中的不足,使用科学、规范、统一的教材,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1.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内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益,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谐有序地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求和能力的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的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和生活的关心,“管理者要注意研究和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搭建施展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不断追求新知识、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3]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的规划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就是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的人力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规划是指使每个国家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求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量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相互匹配。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利益。三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与未来学校整个发展阶段的动态适应。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录用、评聘和调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开放有效而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需要系统地扩大和补充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起某种聘任制度,按人力资源需求经常性地进行增加、维持和调整劳动力的活动,保持人力资源需求的动态平衡,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录用、遴选和调配工作是一个复杂完整而又连续的程序化操作过程。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录用、评聘和调配系统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流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通过运用学习、训导等手段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知识水平提高和潜能发挥,最大限度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教育工作的需求相匹配,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在和将来的教学绩效的提高。严格地讲,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化的行为改变过程,这个行为改变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明显地表现出工作上的绩效特征。

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和激励

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或学校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它并非只是年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根据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效考核也应借鉴世界知名企业通用的360度考核,又称全视角绩效考核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工作业绩也是多维度的,因此,通过主管领导、同事、教师本人和学生(评教)来考核,更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业绩。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激励就是通过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但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方式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的管理就是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美国学者赫兹伯格认为,影响员工工作有两类因素:一类称为保健因素;一类称为激励因素。这种激励因素既包括酬金激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挖掘精神激励,包括良好的工作氛围、自主的创作精神、参与管理的民主意识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主人翁”意识等。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原因,而这些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渴望受到尊重、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是相符合的。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教育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相当广泛,作为这种开发借以进行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培训”。[4]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它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重教育与培训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区别于以往人事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教育培训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

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应该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的方向和效果。

(1)衔接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及未来发展。这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学校教育所完成的是基础教育和基本专业技术教育,刚毕业的学生进入高校后一般都不能马上适应或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工作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看,学校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在进入组织时或进入组织以后,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需求,不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精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出贡献,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不断更新和增加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针对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当今时代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每个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竞争力;对工作一段时间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变化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工作绩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更新符合所从事工作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增强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工作绩效不断提高,最终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绩效的不断提升。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的要求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及水平,确保教育培训有实效。具体而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培训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教育培训效益的高低和教育培训项目的产生来自于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开展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一是要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全面情况,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确实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培训加以解决的;二是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状况,哪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确实要教育培训,需要什么类型和内容的教育培训等。一般通过对“谁需要教育培训,需要哪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哪些需要教育培训,如何教育培训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等四项内容进行分析,并据此做出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教育培训成败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管部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化轨道。

(2)以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与工资、晋升和重用联系起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一种预期,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积极性和教育培训效果。将教育培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战略发展规划紧密相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培训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页.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2

一、中学教师的思想现状

总体而言,目前中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现状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他们重视追求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忙于搞科研、做项目、出成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忽视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于是,个别教师社会责任感下降,职业荣誉感不足,教书育人积极性不高,价值目标发生偏差。同时,当前一些学校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轻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学校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比较重视,对于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充分、工作体系完备,从学校党组织到各相关部门,从班主任到各任课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已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化格局。而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安排中并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位置,导致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想起来需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地位和声誉。

二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上要求多,有针对性的个体工作少。一些中学单纯沿用传统的大会动员、党课教育、集中学习、传达中央和上级文件等形式展开工作,进行面上教育,对不同教师在年龄、社会经历及思想实际方面的差别重视不够,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三是从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来看,一些学校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中学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学校知名度,争取更好的生源,培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课时、论文、科研课题等方面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业务水平量化标准,而对教师是否完成了育人工作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致的考评体系。

二、中学教师应具备的思想品德

1、思想政治上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树立了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前进方向。我们应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他们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的信念,激励他们在无私奉献中铸就辉煌人生。

2、道德品质上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活动,它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个性的人。在学生眼里,教师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是知识和品格的化身,是启迪并引导自己前进的人生导师,因而学生总是把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效仿老师。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性质和活动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我们要教育广大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优秀品德的垂范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精神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以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3、教风学风上严谨笃学、团结协作。目前,少数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严重损害了中学教师的形象。我们要教育广大教师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认真读书、深刻反思,厚积薄发;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共同提高。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丰富的相关领域知识,更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前沿知识。我们必须引导教师树立善思求变的创造开拓精神,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不断捕捉最新知识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新知识的占有者、开拓者和播种者。

三、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首先,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光辉旗帜和根本指针。因此,中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操、塑造教师的精神境界、鼓舞教师的昂扬斗志、促进教师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引导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其次,要完善制度。建立和健全相关部门及全校教职员工都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使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保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党组织要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学校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切实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

第三,要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学校党组织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要给予肯定和表彰,要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宽松、积极向上的环境i要积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加强修养,帮助他们树立威信,提高感召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推动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3

关键词:美国;奥尔波特;人格完善理论;罗杰斯;教师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39-02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任务。运用西方德育流派经验,对于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西方学者关于教师优秀道德形成的不同教育流派

(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教师优秀道德形成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思想道德形成理论认为,教师的自我思想政治学习,思想政治兴趣动机、社会思想政治环境和教师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因素都影响到教师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在奥苏贝尔的思想道德形成理论中,教师及员工的政治思想认知内驱力具有巨大作用。自我思想政治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包括认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教师渴望得到同事与学生的理解,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教师通过个人成就赢得学校及同事认同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努力学习,以求获得学校及同事的赞赏、表彰为目的的内驱力。总之,认知内驱力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学习知识与教学技巧和获得解决教学实际困难能力的动力。

(二)美国学者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

以美国学者里考纳提出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观点之一是教师人格完善论。这种学术流派认为,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之一是培养教师的完善个人品格,教师个人格完善的形成要求个教师的私人情感、工作动机和教学行为的多方面完美的接合。里考纳主张的人格完善理论不提倡单学院领导开设空洞理论课的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而主张利用一定上课时间,为教师提供道德问题讨论的机会。人格完善理论特征表现几个特征,其一,强调教师的正确的政治行为是获得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之一。人格完善理论的形成有三个过程:教师政治思想学习反映教师对社会政治的认识过程,也是自我认知过程.还是教师自我调解过程;认为教师的优秀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社会、学习优秀教师,再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对个过程才最后形成的;其二,认为教师优秀的人格道德,主要是政治道德认知、政治道德情感和政治道德教学行为等三个层次教育的结合;其三,倡导学校组织者对教师完善人格的教育,通过政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

20世纪后期,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在美国流行,其中突出人物之一是以罗杰斯“非指导性”思潮。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理论渐渐的相信不是教育时使用的技术而是关系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准确性、可行性及积极性,罗杰斯主张在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朋友般亲密的交流关系。以这种和谐的“人际交往”为基本前提,提出“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情感目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充分发展。罗杰斯提出了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非指导性”教育方式。主张使用间接的、非正确指示的、非命令方式的、没有具体详细指导的启发形式,以便对学校政治领导对广大教师作出与时代相接近的新要求。从,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的角度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观点,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政治领导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教育具有人性化的进步意义。

二、西方德育流派经验对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内外内驱力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

在高等院校,党政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为老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内驱力。笔者认为具体有两点:一是党政思想教育的干部要做好教师的榜样。我国古代云:师者,人之模范。党政领导干部本身老师们学习的模范。搞好模范教育,营造高校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离不开党政领导干部自身的模范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担负着向接受教育的教师传输道德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理论等的重任,在向接受教育的教师施加影响的多种途径当中,除了集中授课、经常性思想工作等言语性中介之外,还要特别注重非言语性传播媒介,即要注重党政领导干部自身形象的树立。在接受教育的教师眼中,党的思想教育理论的威严,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自身对待理论的态度,也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自我行动的日常的表现。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不应该仅仅是理论教育的宣传者,更应该是接受教育教师日常学习、教学与工作的带头人,因此,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应该运用自模范带头作用对接受教育的教师产生积极的推动影响,通过修身正己来对接受教育的教师施加积极的影响;二是要在各种高等院校内部营造学习政治优秀人物的氛围。让校园文化可发挥“潜移默化”的实际作用,激发接受教育的教师参与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美国学者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关爱教师

里考纳人格完善理论理论认为,道德不仅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情感和行为的问题。要培养受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要树立榜样,关怀受教育教师,让受教育教师在被关怀中逐渐形成良好德性。美国教育家内尔・诺r斯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是情感的呵护与关怀。关怀德育理论倡导德育要通过“爱护”及心心相应的方式,让受教育主体内心逐渐滋生一种“爱国家、爱社会、爱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具有关心广大学生的“公平”、“公正性”的生活、工作与教学习惯。人格完善理论理倡导通过“爱护”的手段,达到平等待人、公平待师的思想理念。人格完善理论启示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高校的德育应该是全过程、全员、全体教师与学生德育。人格完善理论是指高校党政领导及中层干部不仅学校教学过程中,而且在社会与课外都要关怀教师。对高校党政领导来说,关怀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关心教师的具体特点。对教师、思想和情感的关怀应该先于、重于教学业务和老师职业技能的关心,这是我国政治思想教育和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关怀之心。高校党政领导要树立自身模范的榜样,用心、用情、用细致的行动去关怀教师,切不能对老师空泛谈关怀的大道理。行动上却丝毫没有具体措施。只有在师生中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教师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学生;相反,如果教师没有被关怀的体验,只会以冷漠的,缺少热情关爱的情感去对待学生,结果会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产生抵触、反感情绪。

(三)借鉴罗杰斯“非指导性”德育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教师作更多隐性教育工作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46-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思想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选取上往往具有单向性、灌输性的特点,忽略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价值追求,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大学中的多余课程,无法受到师生的充分重视。更严重的是,在单向性的灌输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的思想教育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课程结束即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之结束的现象,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而产生诸多负面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个长期的、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过程,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单向性灌输的陈旧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且单纯的说教对于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来说更是无效、无益的,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是双向的、互动的、多元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的认识,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随之得以展开,“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情感交流,丰富课程的知识内容,培育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与多元模式成本较高,在各高校缩减经费、节约成本的背景下,新型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实践。但是,百年大计,关键在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探讨一条新型的路径,一方面尽可能不增加教育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应积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这一角度,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展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切换与创新有所裨益。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意义

(一)实现教育创新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墨守陈规、浮于浅表的现象,教育者创新思维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一种负担,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缺乏主动权与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模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满足于传统的课堂灌输型教学,但是具体的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使该课程成为“鸡肋”课程。因此,积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高校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目的。

(二)探寻教育价值

大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意识以其客观效能彰显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灌输了一些社会教条、道德要求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发现,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流水线作业。事实上,和专业学科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从差异化的角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因人施教,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往往被要求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而缺乏表达大学生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师生难以有效地共同交流,教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学,双方缺乏交汇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切换,可以使教学工作者积极地探寻教育的价值,使教师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切换,真正地与学生心灵相通,知道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期待,使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融入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基点

(一)双向交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基点之一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坦诚相待,充分了解彼此,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从小养成了惧怕教师的心理,不敢、不愿与教师交流,甚至见到教师敬而远之。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固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是教师也应检讨自己。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应实现充分的交流,如同柏拉图学园那样师生之间双向地交流、辩论,一起探寻人间真理。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并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有交往、有合作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平等的、富有人性的教学活动,也才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需要的教学措施是耐心讲解,思想政治教育则不是需要讲解人生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只有通过双向的、无障碍的交流,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交流过程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当前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被摒弃。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当今,高校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开设专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规范大学生行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但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不能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弥补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语言、教学艺术等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向积极方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机械、被动的交流,双方建立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基础上,大学生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沟通,教师能及时获得信息,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发展状态等有用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政治的实施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还包括拥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较高的素质等。而与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相背道而驰。许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关怀和有效的开导,遇到困难时选择极端方法解决问题。这些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开放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老师可以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另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只有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情感教育拉近、感染学生,获得他们真正认同、信任、赞赏时,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富有活力和想象力,很难吸收理论性质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他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既不是专业课,又没有趣味性,没必要认真对待。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展开及取得成效。但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抓牢、抓实。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怎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情感教育,才能走进学生心窝,否则,一切教育形式都是空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主观原因,或多或少加了自己的情感。但总体上,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缺失,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须亟待解决。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情感教育观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了相关老师的教学任务,这些老师很少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神圣伟大的职责,因此,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及相关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情感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思想政治课老师通常照本宣科,一堂课下来很少有自己的切身看法和与学生的交流,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后果。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真心关怀,他们通常点到为止,做到职责不缺位即可,有的甚至带有侥幸心理,学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等问题被相关老师抛到九霄云外,在如此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进展,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不难解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不当

凡是都要讲求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更需要大学教师讲究一定可行的方式方法。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用纯理论进行到底,理论灌输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感。有的老师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可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中却适得其反,例如:抓不住学生情感的需求,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得学生更为反感,处理课堂问题没有控制好情绪,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类似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大学生难以信服、认同和改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思想,在紧张、对峙、枯燥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不能认真听讲,反而增添对老师、学科、上课内容的厌烦、疲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情感教育的环境,例如:缺少文化环境,缺少与学生家庭合作环境,缺少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环境等。大学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灌输具体的政治内容,把繁杂的事物逻辑关系硬塞学生,因此,学生难以熟记和理解,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难以改变大学生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把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者创设优良的环境,只有情感教育合力的提高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长为符合国家要求的栋梁。

(一)培养教育工作者情感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结果。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该培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观念。高校在学期课程设置、课程计划中做好相关准备和规划,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战略,抓好全局工作,统领好教师群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后,定期向学校汇报大学生整体和阶段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谈论和交流,形成教师之间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只有学校重视,教师负责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树立真正的情感教育观念。

老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老师要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价值观是一个期望性观念和情感意识,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价值的选择、追求和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认清了自己选择职业的社会价值,才能在这个职业上有所追求、有所贡献。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疏导,让大学老师更加肯定自己的奉献和价值,平常多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工作,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融入就与老师的学生观密切相关。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观察学生、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和对待学生,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关系到教师能否启迪学生的智慧等。学校多提供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演出,老师和学生有定期的交流交谈等,这些可以培养师生之间感情,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帮助。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性格特点,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融入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用传统的理论进行教育,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颠倒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改进以往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灌输法,要用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疏导教育方法。也就是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即不堵塞言路,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情感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即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上课的方式陈旧老套,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也没有很好利用疏导的方法,在教育中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较强,单一、老套、枯燥的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其需要,更不能使学生信服。如果用疏导的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接受理论观点,提高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时融入典型教育方法。典型教育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教育,是大学生通过情感的认同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典型示范教育,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比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老师要抓住典型,树立典型,正反面结合教育,激发大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成一致的认识。

(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轻松、愉悦、民主的情感教育环境,想表达的观点受现实情况和氛围的制约,不能口吐真言,自由交流。在情感教育中,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受这两个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人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艺术表演、传统文化趣味活动、道德标兵评比等。把隐性的情感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潜移默化的陶冶、感染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营造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十分必要,特别是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网络环境。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6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罗杰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一度成为西方教育模式的主流,其教学思想影响至今。“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教育方面,罗杰斯强调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真诚交往等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必要性

(1)从教育评价看二者相契合的必要性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受教育者的定性评价,另一种是对受教育者的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由于受“重智轻德”现象的影响,教育评价更注重以文本成绩为主的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教育者口头上虽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但在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多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需要操行评价、定性评价与文本评价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进行,但对于操行评价来说,没有固定模式,难以操作和把握,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评价是受教育者自己对照自己,纵向比较受教育前后的不同。

(2)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看二者相契合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教育者对此认识不够,往往由于传统的经验方式和观念,照样采用“单向说教”的单一形式

我讲解你必须接受,一切都成为教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隔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敌,单纯的说教和知识点的讲解只能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强调“非指导性”,进而促进受教育者对自身的探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所以借鉴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3)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看二者相契合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因为只有表现出独特个性的人,才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他们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两种心理因素:一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回避,二是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充分解读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回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据权威和控制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许多学习活动没有个人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我主动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罗杰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每个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2)重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学习动机的确立,引导其进行教育的内化以促进外化的实现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内心深处树立学习的动机,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在这一“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中亦应体现人本原则,“否定以牺牲人的正当利益片面追求物的增长,否定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受教育者达到良好的自律境界以前有必要经历他律发展阶段,要求教育者适当引导或是灌输。

(3)要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将教学参与者从传统的“尊师重教”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以“填鸭式”灌输的方式与说教的形式为主,导致“读死书,死读书”的尴尬境遇出现,加之师与生之间令人紧张而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双方感情上的对立与隔阂,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避免类似影响的产生。教育者可以贴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增加指导与传授的时代性与说服力,营造积极、主动、良好、信任的课堂氛围,淡化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不过分凸显教育的目的性,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并积极参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开发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