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前景范例6篇

矿产资源前景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1

我市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西移,西部将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和原材料的接替区,这将极大地带动我市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如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事关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是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资源状况

(一)矿产资源

经过40余年的地质勘查,重庆市已发现矿产81种,已探明储量的38种,其中在全国排前10位的有14种,依次为石英砂岩、毒重石(第一位)、岩盐(第二位)、汞(第三位)、锶(第五位)、锰(第五位)、铝土矿(第六位)、滑石、耐火粘土(第八位)、水泥配料泥岩(第十位)。此外,重庆的天然气、煤(煤层气)、石膏、粉石英等高效益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目前矿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以及探明矿种的开发利用现状,其中天然气、煤(煤层气)、锰、汞、锶、钡、白云岩、石灰岩等具有现实资源优势;铂族金属、硫铁矿、粘土矿、石膏、粉石英、岩盐及滑石等具有潜在经济优势。

截止1998年底,重庆市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2915.57亿元,加工增值可达万亿元以上。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l00亿元以上的有:煤1031.01亿元;岩盐706.55亿元;石膏441.97亿元;水泥灰岩301亿元;天然气160.02亿元,5种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合计达2640.53亿元,占全市保有储量潜在价值总值的90%。

(二)旅游资源

我市山川秀美,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种类齐全,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在整个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旅游景点300余处,旅游景区45处。既有闻名遐迹的山水画廊--长江三峡,又有蜚声中外的大足石刻,享誉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山城都市文化荟萃一炉,异彩纷呈,赋予了重庆旅游资源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长江三峡、江津四面山、缙云山、南川金佛山已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水文碑林、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歌乐山烈士陵园、合川钓鱼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两大类型旅游资源构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的主体,它们的区域分布及空间组合构成了重庆市一个中心、一条 主线、旅游特色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三)水能资源

我市水资源较丰富。据统计,地表水资源总量达53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4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总量40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重庆的水电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分析表明,除三峡电站外,重庆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8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650万千瓦,占可开采水能资源总量的85.5%。全市已建大小水电站1000余座,装机容量61.9万千瓦,占全市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总量的8.14%,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我市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长寿、合川、江律、英江、钢梁等县(市),水能资源为278.69万千瓦。其次为彭水、武隆、酉阳、秀山、丰都、万州、奉节、巫溪水能资源41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289.35万千瓦。重庆水能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对重庆的经济振兴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物资源

我市生物(包括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名、优、特品种多,优势较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在国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除种植植物4000多种和养殖动物40多种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1%的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达500种左右,水生动物达100多种,占陆生脊推动物种类的17%。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约50种。另外,还有毛皮草羽用动物、药用动物和其他有益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的动物。野生植物繁多,有6000多种,其中列为部级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63种、特有和模式标本植物达47种,食用、药用、工业用等植物达2200多种。缙云山、四面山等国家、市级自然保护区从生物多样性看,堪称物种基因库,建设“天保工程”势在必行。

二、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建议

(一)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应选择天然气、钾盐、锰、铝、钡、石灰岩、煤(煤层气)、硫、锶、石膏等优势矿产,建立集约化矿业集团,加强矿产品深加工,紧紧把握国内、外市场对这些矿产品的需求,依靠高科技,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使矿产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建设以下3大国家、7大市场级矿物原料基地及矿产品供应加工基地:

1.渝东天然气工业基地

渝东天然气产于长寿、垫江、丰都、忠县、万州、开县及云阳等地,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资源总量2.38万亿m3,远景储量12000亿m3,已探明储量3200亿m3,列全国陆上及西部10省(区市)第三位。目前探明储量中剩余储量2000亿m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气东送”工程的启动,我市天然气除已北上四川,正东送湖北外,建议向西南大区贵州、湖南等省输送。同时,加强渝东地区天然气的滚动勘查开发。新增探明可采储量2000--3000亿m3,力争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80--100m3,使之成为部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议成立以川维天然气电化工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团,对天然气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的规模性开发利用。

2.渝西锶盐工业基地

锶矿是我市优势矿种,集中分布于铜梁、大足、合川一带,探明储量385.26万吨,在全国排第5位,保有储量285万吨,远景资源量达1406.3万吨,因矿石品位高、质量好、市场前景好,矿业开发利用已上规模,现已成为我国锶盐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建议以重庆天青锶化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锶盐化工系列产品,严禁低附加值的原矿外销。

3.城口、秀山锰工业基地

锰矿是我市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城口、秀山县,探明储量3631.8万吨,在全国排第五位,预测远景资源总量达20177.35万吨。目前,我市年采锰矿石约26万吨,工业产值5011.08万元,利润156.22万元,税金500余万元,是我市矿业开发中效益较好的矿种之一。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开发产品还较单一,科技合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目前经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有望在城口县找到优质富锰矿,开发锰矿系列产品,力争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80?100吨,构筑我市锰电矿业工业基地。建议以乌江电业集团、城口县燕山锰矿厂为锰电骨干企业,规模性开发锰矿系列产品。

4.南川铝工业基地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我市南川、武隆、黔江等地,已发现矿产地26处,探明矿石储量6571.28万吨,在全国排第6位,预测资源总量31290万吨,资源潜力巨大。目前,为我市私营业主开发利用,生产熟铝钒土和棕刚玉,远销国外,经济效益良好。我市铝资源潜在价值巨大,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开发铝土矿系列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氧化铝国内紧缺,市场前景较好,可建年产30万吨的氧化铝厂缓解我国内需。同时充分利用彭水电站、江口电站的电力资源,大力发展铝电联合,形成我市铝业基地。以西南铝加工厂、重庆铝厂、南川矿产品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强铝土矿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

5.万州盐化工基地

万州区、忠县及云阳县等地有丰富的岩盐和盐卤资源,已探明储量20亿吨,在全国排第2位,预计远景资源6000亿吨。钾盐为我国的急缺矿产,是国家近期开发利用的导向矿种,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以索特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拟建我市年产卤盐110万吨、烧碱60万吨的盐化工基地。

6.城口钡盐化工基地

产于城口县的巴山钡矿,矿床规模为特大型,探明储量329.9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1.9%,排第一位,远景资源量3887万吨。以川渝钡盐化公司为龙头企业,可建年产30万吨矿山,开发钡盐化工系列产品,形成我市钡盐化工基地。

7.重庆水泥原料基地

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涪陵、丰都、江津、合川以及渝东南的二十余区县,探明储量181274万吨,远景资源达100亿吨以上。目前,应加大水泥用石灰岩及粘土岩等配料的开发利用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市场需求的机遇,以重庆水泥厂、江津水泥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形成年产4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并逐渐扩展为向大西南乃于长江经济带等市场辐射的矿产品供应基地。

8、北碚轻型建材基地

重庆市石膏、滑石等非金属资源丰富。石膏主要分布在北碚区,探明储量7.8亿吨。滑石分布在秀山、南川一带,为黑滑石、探明储量2497万吨。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北碚石膏矿为开发龙头的骨干企业,随西部大开发中市场对非金属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超细、合成、提纯、改性和增白等新技术手段,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构筑以北碚石膏矿开发为龙头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基地。

9、渝南煤、煤层气、硫化工原料基地

重庆南部的南川、綦江、万盛等县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煤层气和硫铁矿资源,探明煤矿储量58.36亿吨,预测煤层气2904.4亿立方米,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控明储量53575万吨。我市煤以高硫煤为主,属目前国家限量开采的矿种,但煤层气属清洁能源,应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煤系地层硫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拟建我市的硫化工基地。

10、主城区温泉文化度假村群

重庆市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及,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应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把地热和矿泉水的开发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温泉文化娱乐度假村群,并与矿泉食品加工业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紧紧围绕我市旅游总体布局,以突出整体、突出重点、做好业品为原则,以资源为基础、把整体发展和重点景区深度开发相结合,突出区域旅游特色。对我市拟定的一个中心、一条主线、特色旅游区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

1、打好“三峡牌”,重点开发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和灿烂的三国文化、三峡文化以入精湛的名胜古迹构成了三峡黄金旅游干线。沿线有著名的丰都名山、白鹤梁水文碑林、石宝寨自然风光、张飞庙、白帝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景区景点,其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明显,开发应在现有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拓展景区和景点的旅游文化蕴涵和可游览性。同时,加强库区交通网络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形成三峡旅游线水陆空的旅游交通网络。

2、构建山城都市旅游中心和山水园林都市。重庆主城区以典型的都市风光、著名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抗战文化史迹和都市园林景观,以及息然风景和温泉度假为特色,主要旅游功能是山城风貌揽胜、革命传统教育,抗战文化遗址凭吊、观光、游乐、会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等。并以此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大区的旅游中心辐射地和国内外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地。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与主城区地热资源的优势开发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建一流设施、提供一流股务、发挥龙头效应,充分分展示重庆的旅游形象,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尤其是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万州科考旅游区和芙蓉洞猎奇旅游区等旅游资源极富特色,有的堪称世界奇观,国内外罕见,如大足石刻艺术、芙蓉洞、奉节的天坑地缝、龙缸、黔江小南海等,探险猎奇科学考察价值很大。应加大旅游资源的分区规划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力度,促进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再上一个台阶,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首先,资源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发挥资源调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先行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重点调要成矿区、重要经济区的重要和急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资源与环境评价;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方法。

第三,在调查基础上,制定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在实施规划中,严格依法力矿、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第五,对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等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做好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工作。

第六,加强对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和优势矿产基地勘查开发利用的严格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由于过去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铂矿、有色多金属矿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够,铝土矿、锶矿、毒重石、天然气等部门优势矿产的工作程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要将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需做很多的前期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是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建立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内入市场西部大开发领导管理体系,以便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综合组织协调工作。建议领导小组由一位市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为成员,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牵头组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中,代表市政府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协调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矿产和急缺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其投入来源,一是引进资金,二是矿产资源神偿费国家和市的留成部分,按项目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组织研究我市特有的铂矿、锰矿、铝土矿、锶矿、毒重石等矿产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法研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出一条适合我市特点、科技含量高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3、组织编制符合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2

【关键词】地质找矿;特点;现状;前景;思考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总体蕴藏量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或者现有的探明储量不足;矿产资源中的大多数质量不高,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多数属于贫矿,富矿和易选矿不足;大多属于共(伴)生矿,成分复杂姿致使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矿和或坑采矿,很少有大型或超大型矿和露采矿,难以形成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矿产资源在地理分布方面呈现不平衡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2、我国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分析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世界上工业制成品的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的达到70%,能源出自于矿产资源的达到90%。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原料和能源出自矿产资源的分别达到80%和95%,从事矿业生产的人近2000万,每年有70多亿吨的矿石被开采出来。因此不难看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上,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具备配套、齐全的矿种。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几十年来的勘察,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多达163种,其中有149种矿产已经探明了储量,主要包括:7种能源矿产,54种金属矿产,86种非金属矿产,以及地下水和矿泉水。目前20多万处矿产和矿点已经被发现,其中近20000万处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下面,以我国几种典型的矿产资源加以说明。

2.1我国的锰矿资源

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锰矿资源,其中分布在桂、湘、黔3个省区的约为2/3,其余的主要分布在辽、四、滇等省,目前具有30亿吨的预测资源量。在探明的总储量中90%以上属于贫矿,56%属于难选的碳酸锰矿。

2.2我国的铬矿资源。地质条件较差,成矿资源不足,是我国铬矿资源的总体现状,而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边远地区,如和新疆等地区,预测有1000万吨的铬铁矿资源储量。因为不发达的交通条件,开发极为困难,长期需要依赖国外的铬矿资源。

2.3我国的钒、钛矿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钒、钛矿产资源,但是主要伴生在四川攀枝花铁矿中。其中钛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钒矿储量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完全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4我国的有色金属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而且矿种比较齐全,其中居于世界前列的有钨、锡、钼、锑、汞的矿产。铝、铅锌、镍也有比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使近年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铜矿储量不足。

2.5我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截至1990年底,世界已发现非金属矿产200余种,其中有86种在我国已经探明储量,拥有6700处产地。按工业用途分包括:16个矿种、1100处产地的冶金辅助原料,18个矿种、2100处产地的化工用原料和52个矿种、3500处产地的建筑用及其他用途原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苏、滇、黔等地的磷矿;鲁、辽等地的金刚石矿,以及部分省区的云母矿、硅藻土矿、粘土矿、菱镁矿等。可以说,我国已经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在国际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在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中,相比于世界储量基础,我国主要的可利用储量位居世界前三位的有重晶石、硫矿、萤石、菱镁矿、芒硝、磷矿、石膏、石棉、石墨和膨润土等。我国虽然大部分非金属矿产具有丰富的储量,而且拥有比较好的资源远景,在国家当前和较长时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但是金刚石、高档宝玉石、天然碱、钾盐等的储量不足,难以满足国内的需要求。

3、我国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3.1在空间分布上,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分布着一定的矿床和矿点,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目前已知在全国各地分布着20多万个矿床和矿点,但是并非都是富矿,只是在某些局部地区集中分布具有一定探明储量矿产资源。例如煤矿资源,除了上海市以外,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现一定的分布,而又主要集中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总探明储量的92%,而其中的64%有主要集中分布于晋、蒙、陕三个省区;对于铁矿的探明储量,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都数量不等的分布着,其中的10个省区集中了总储量的80%,而一半的总储量分布于辽、冀、川三省;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分布有铜矿,而赣、藏、甘、晋、黑、皖几省区集中了75%的探明储量;磷矿的分布也大致相同,全国已知有探明储量的包括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在滇、黔、川、鄂、湘五个省区集中了总储量的77%。

3.2不同地区相对集中不同的矿产。其中:华北、东北和西南主要分布着铁矿;虽然铜矿具有较广的分布面,但也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和西南地区主要分布着煤矿,而华东与中南地区则相对分布较少;西南和中南地区主要分布着磷矿,其他地区则很少;南岭地区主要分布钨、锑、锡等优势资源。

3.3由于一定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控制矿产的形成,所以不同类型的矿产形成于不同构造的单元里。例如在我国较大的沉积盆地,即塔里木、鄂尔多斯、松辽、四川等地,主要分布着油气资源、煤炭、膏盐类矿产,而在山系之中或山系边缘地带主要分布着金属特别是大的有色金属矿床。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属于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则很少。据有关部本计算,在已矿产探明储量的45种矿产的基础上,以1990年人口数计算,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仅达到世界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的27%。这一数据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和前苏联的1/7。由此不能看出,从矿产资源满足人口的需求角度来讲,我国又是资源不丰富、且严重不足的国家。

4、未来找矿的区域前景分析

从科学角度讲,人类找矿的区域还是很广阔的。权且不说不可估量宇宙空间的找矿前景,仅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言,也还存在着十分广阔找矿区域。由于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找矿者们还没有深入探索占地球70%的海洋和荒漠,这两个区域在未来还有极为乐观发现矿产的前景。另外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还没有对另一个与找矿前景有关的重大问题给予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就是位于地球深部中的多样性矿产的及其丰富程度。可以说,人类已经有了千百年的找矿勘查历史了,但这也仅仅是对地球的局部“皮肤”进行了探索。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有丰富的矿藏蕴藏在地球深处,但是却极少有人可以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坚定矿人员的信心。

基于地质基础知识的视角来看,虽然当前很多内生的金属矿产实在地表发现的,但是从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们实际上都曾经在地下埋藏着,他们之所以在地表裸漏出来,是地质构造活动或剥蚀作用的结果。一如海洋中的鱼类,地下的矿藏生成于浅部的低温低压条件下,有些则生成于地球的深部。而内生矿产的生成环境恰恰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经过分析成矿元素、成矿组合的多样性,成矿条件的复杂性,可以推知地下必然会有我们尚未深入探索的众多的矿产富集区,而且那里极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相对于当前的地表而言,金属矿藏在地球深部的分布密度将是非常大的。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成矿规律,有足够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和经费,我们在地球深部不但可以找到深成矿藏,甚至于还可以找到被沉降到深部的浅成变质矿床。

目前,我们可勘查开采的位于地下5000米深度的只有少数矿区,大部分还是1000米以内的矿床探采深度。而如果能够探采出来位于5000米以下的矿产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千年以上矿产资源需求。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要掌握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从而能够对深层地下矿体的存在进行准确预测,并要依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金属的需求,投入足够的勘查资金。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设想:对于已有的地质和化探资料可以借助高新技术进行处理;对于深埋藏矿体,可以利用元素组合的空间模型进行预测和发现;为了发现更多的有用矿产资源,可以通过提高岩矿分析测试的技术质量得以实现;为了使矿产资源总量得以扩大利用,可以通过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上述内容都是矿业界解决资源量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在各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探索,在找矿用矿的过程中坚持新的思维和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发现新的矿产资源的必将是无穷的,人类找矿的前途也是无限光明的。

5、对于提高招矿质量和效率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足,部分老矿区经过长期开采,其储量已消耗殆尽,新矿山还存在“等米下锅”的问题,这些无不显示出比较薄弱的矿山地质工作亟待加强。事实上,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地质找矿需要进行严密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在地质勘探和矿物材料应用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同时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的突破,常常会发现新的矿床,而且应用新技术和方法,可以使一座矿转化为多个矿,可以使小矿发展成大矿,也可能使废石变为矿石。

5.1注重找矿勘查实践与区域成矿理论研究

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区域成矿找矿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选区勘查指导和找矿思路开拓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某些时候可以对矿产的勘查给予直接的指导,比如某些沉积矿产即煤、石油、铝土矿、石灰岩等。只要具备一定的沉积环境,相关的沉积矿产就可能被找到,因为相对于岩浆和变质作用而言,沉积作用还是相对简单一些的,因为它在实验室里就可以被成功的模拟。现有的区域成矿理论和找矿理论,相比于种类繁多的内生金属矿产来说,在找矿勘查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找矿实践。

高级地矿专家因为他们掌握了较多的资信,因此能够指出地表成矿层、带的展布,可以准确地提出找矿的方向和类比不同的矿床模式,然而他们对于矿床的具置却仍然难以预告,对于某地肯定存在一个特定矿种的矿床更是难以预测。因此,矿产预测者往往说某地区“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有望发现”等行话术语。

对于地球历史、认知和地球的演化,人类的研究精细度还不够,因此对于金属矿产成矿的“准确”规律,目前人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在找矿的实践中,大多数经验证明,在地质“形似”的背景下,有些地区蕴藏着矿产甚至是丰富的矿产,而与其相邻的地区虽然地质背景相同,但是可能没有任何矿产的蕴藏或仅仅是贫矿,基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矿床。

运用控矿、断矿构造的展布运动规律,认真地实际观察矿床的局部地段,就可以对矿体的去向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对找矿勘查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然而,这并不属于真正的“理论”指导,而应该是基本的找矿技能而被勘查技术人员所掌握。

对于有利的成矿条件能够有明确的认识,注重积累找矿方法,使之不断丰富,持续地探索、观察、类比、设想、预测,这是成功勘查金属矿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这么说,对于在野外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人而言,在多数的情况下,坚持进行找矿的实践远远比进行区域成矿理论的空谈要重要得多。当然,找矿者要发现和优化找矿靶区,其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成矿理论知识,并且对于区域地质背景要有准确的掌握,也就是说,对于地质找矿勘查者而言,实践和理论二者都不可或缺。

5.2要以“探索进取”精神促进找矿的新进展

近年来,在具有相对较高的地质工作程度的地区,大多数具有价值的、新圈定的矿产地,是通过研究前人的找矿地质资料,以及复查已知的矿化点而得到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科技进步推动使然。实践证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已有的地质找矿资料,并且重新认识已知的矿点,是推动找矿工作取得新成绩的重要途径。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3

关键词:矿产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学术界将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纳入一个体系来研究矿产资源的经济承载力。就此本文将对青海省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

一、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构建基本模型:

式中, STcemr,t为第t年的静态经济承载年限;SCCmr为静态经济承载力;gdpk为第k年预测经济总量。

二、矿产资源承载力实证

(一)能源消费的预测分析

1、能源消费的回归

对青海省1990-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进行回归,其存在长期关系如下:

Ycoal=0.63*gdp+3.37(5)

(t=20.56,R=0.96,F=422.83,DW=0.53)

由于结果中DW值相对较低,可能存在数据序列相关性,运用eviews6.0继续对数据进行一阶差分,结果比(5)式更优。

Ycoal=0.71*gdp+2.87(6)

(t=11.77,R=0.99,F=522.73,DW=1.87)

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成正向关系,GDP每增加1个单位能源消费则增加0.71个单位,即青海省经济增长仍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经济增长的情景分析

为了更充分地判断青海省经济增长情况,文章采取情景分析方法,按高、中、低三种情景设定。情景1是在2020年前增长率为10%,2021-2030年增长率在9%;情景2为2020年前增长率为8%,2021-2030年增长率为7%;情景3是2020年前6%,2021-2030年增长率为5%。结果见表1。

3、能源资源消费的预测

根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用表1经济增长情景分析的预测值,代入式子(6),得出不同情景下的年度能源消费量,见表2。

(二) 能源资源供给情况

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公布的数据,到2010年底,青海省累计探明的煤炭储量为56亿吨,其中动力煤资源储量为18亿吨,全省核定动力煤生产能力540万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3454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68亿立方米。能源储量基本能够满足青海省人们日常生活需求。

三、能源资源承载力评价

(一)能源资源承载力分析

根据青海省能源资源的消费预测及供给情况,带入承载力评价模型(3)和(4),得到的承载力指标如表3。

(二)基本评价

就评价指标来看,在不考虑新增探明储量且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维持在2008年的静态情况下,能源矿产资源能维持1448171亿元的经济总量,静态经济承载年限可维持在28年左右,说明能源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强。

四、结论

青海省为经济弱的矿产资源大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因素必须考虑,虽然目前青海省能源承载力相对较强,但能源资源储量仅能维持到2030年之前,如果没有新的勘探发现,必然会影响青海省经济发展。因此,从长远看在没有新能源替代的情况下青海省加强能源勘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十分重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科研创新项目.青海省矿产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ycx14059)。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4

关键词:矿区;绿化;生态景观

清水营矿区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征,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清水营煤矿是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带动和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的典型经济矿区,清水营矿区生态景观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对坏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业化工基地,矿区属半干旱半沙漠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8.0℃,气候干热,昼夜温差大。降雨多集中在7、8、9月,年降雨量最大为299.1mm,年蒸发量达2771mm。无霜期短,约在5月中旬至9月底。风季多集中在春秋2季,最大风力达8级,一般为4~5级,多为北风及西北风,春季时有沙尘暴天气。矿区总占地面积1600hm2。

2 景观概况

从景观生态学来讲,矿区景观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采矿区的开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和原有的景观效益,在开采前后,表现出十分不同的生态景观:采矿之前,虽然当地的绿化水平有限,漫山遍野只有宁条、榆树和一些野生植物,但当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功能和保护功能;采矿后,生态的稳定性被破坏,生态景观的改变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调节和物种的适应能力。

2.1 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

景观生态设计是新的美学观、生态观、价值观的体现,它着眼于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征,在一定尺度下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通过景观介质分析及综合评价提出优化生态环境的方案。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整体性,它从生态圈的整体空间格局入手,通过对自然圈耗损部分直接与间接的补偿以及对污染部分人为的进行转化与修复,从而达到治理与重建的目的。最终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2.2 设计构思

矿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协调、稳定、效益好的景观生态系统,理想景观生态系统的建立,首先是其功能的完善和协调。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功能3类,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保证这3大功能的实现。

神华宁煤化工基地清水营矿地处生态较为脆弱,受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较严重,而绿地比例较小,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严重地影响了矿区的坏境质量。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工矿企业大量种植绿色植树、种养花,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理、生化功能可以强化企业坏境的自然生态系统。减轻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弥补理化工艺治理过程中的不足,有效的提高工矿企业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大量栽植植物、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美化工矿企业环境的要求,进行植物造景,画龙点睛地配置适量的休息设施、园林建筑小品和艺术雕塑等。

设计上以绿为主,绿美结合,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在改善环境、健全生态、卫生防护、美化环境、增进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还根据矿区的具体情况,遵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和职工的健康出发,发展大环境绿化,消灭绿化死角,做到点、线、面结合,平面、立体结合,乔、灌、花、草结合,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结合。从生态学观点、净化保健观点及美化学观点出发,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到绿化、净化、美化的和谐统一。

3 总体规划的布局原则

根据矿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性质、规模大小和原有的绿化基础将绿化分为生产区绿化、道路绿化、小游园绿化和防护林带绿化。由于用地紧张所以该绿化是见缝插绿,充分利用每一块零星土地。矿区的绿化布局力求分布均匀、合理,能使每个生产岗位的工人就近享受到园林绿地的效能,以消除疲劳,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

4 结语

总之,煤矿企业的绿化在我区正处于发展阶段,把煤矿企业生态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置于现代大地景观范畴中,将生态功能和景观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满足现代生活行为需求,又有时代特色与个性的煤矿绿化景观空间,做到生态和谐、兼顾空间疏朗变化及景深层次变化,体现出生态、特色的现代矿区景观风貌,是当今煤矿企业景观设计的方向。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5

关键词:锡田地区;南岭成矿带;锡铅锌多金属矿脉;矿床类型;找矿前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15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83

湖南省锡田地区是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多金属矿评价的重点工作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金属矿勘查和评价工作,在有效的工作方法下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主要在对其找矿取得的各项勘查评价进展和找矿成果突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找矿前景。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湖南省锡田地区地处湘赣交界处,位于南岭成矿带的中段北苑,该地区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开展以来,已发现矽卡岩型、矽卡岩复合型以及云英岩型等类型的钨锡矿床,并且其中具有20多条较大规模的钨锡多金属矿脉,主要分布于锡田岩体哑铃柄地段的东西两侧以及与其内外相接触的垄上以及晒禾岭和桐木山矿区,其钨锡矿规模都在大型以上并且具有较好的状况前景。

该矿区内的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为主,其岩体为多期次入侵的复式岩体并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其中钨锡矿床及位于复式岩体的哑铃柄部位。对于该矿区来说,较为频繁的岩浆活动成为了其多样的物质条件来源,从而在晚期岩体附近以及岩体内外接触带形成了以钨锡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

2 湖南锡田地区多金属矿勘查进展

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开展以来,该地区的多金属矿勘查工作进展较为明显,截止到2013年,湖南锡田地区的垄上、晒禾岭和桐木山以及山田等四个矿段的主要矿体可估算资源量达到了超大规模,在随着勘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基础之上,其锡铅锌等金属矿估算的资源量也会更为明显的增加。

2.1 矿体特征研究

在进行国土资源调查的过程中,对湖南锡田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的钨锡矿成矿模型,并在实际勘查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以及成矿模型的不断完善,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在2008年的矿区山田矿段首次发现的大型规模的矽卡岩型钨锡矿体以及在2009东南部桐木山矿段云英岩型钨锡富矿体,并且矿床规模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而不断增大。

2.2 矿体勘查和评价的突破和进展

湖南锡田地区的锡铅锌多金属矿是近些年来南岭地带继骑田岭锡矿取得重大成果后的钨锡矿寻找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所取得的进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2.1 截止到当前,该地区内所勘查出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数量达到了8个,其中有4个为大型规模的钨锡金属矿床、1个为中型规模矿床。在勘查工作的深入过程中,未来将会至少勘查中3处以上的中型规模钨锡金属矿床。

2.2.2 通过对该地区的勘查工作可以发现,运用1∶5万水系沉积物对锡田地区内的综合异常进行圈定,发现其数目高达41处。在这其中有9处为已知的矿床分布并且具有找矿意义的甲类异常钨锡金属矿床,经过勘查工作推断,其可能具有2处大型钨锡金属矿床异常、11处小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异常,并且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找矿意义。

2.3 找矿成果及突破

在不断深入的地质条件探测以及勘查工作基础上,该地区的找矿成果以及工程成矿成果也是较为明显的,显示出了该地区较大的找矿潜力。

2.3.1 类型突破。在勘查过程中,对桐木山地区的岩凸部位进行施工共9孔,发现隐伏在云英岩型的钨锡多金属矿床共有10个,其走线控制在70~230m之间,斜深为60~410m。另外,通过勘查工作发现,该地区单个矿体的厚度达到了0.51~2.40m,矿体品位WO3为0.095%~0.78%,Sn为0.032%~1.873%,并且没有对矿体的界限进行圈定。

2.3.2 钻探施工成果。勘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勘查工作的不断总结,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和突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几年对湖南锡田地区垄上矿段进行施工钻孔的成矿率达到了89.05%,而对桐木山矿段的施工钻孔成矿率也达到了较高的88.5%。

2.3.3 深度找矿成果。在该地区进行找矿作业的过程中采用过重勘查方式和物探手段对锡田地区深度隐伏的钨锡金属矿床进行勘查,并对其勘查结果进行了有效的比较和分析。其才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对深度隐伏较大的矿床进行研究,并在根据电阻率高低异常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钻探验证的方法形成成矿新理论,在以上勘查工作中有效地证明了桐木山矿段的良好找矿成果。

3 找矿前景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湖南锡田地区的勘查及成矿地质环境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并且该地区有着较为频繁的断裂发育以及褶皱和岩浆活动,具有一定的物化探特征。就当前状况来看,该地区已经发现了多条钨锡金属矿矿脉,并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前景,其必将成为湖南锡田地区大型的锡铅锌多金属矿产地。通过对当前该地区的勘查工作程度以及重力异常和成矿地质规律分析,可以发现在该地区的岩体西接触带山田以及东接触带具有较好的远景资源潜力,最高可达到48.9×104t。

3.1 锡田岩体西接触带

该地区首先是指锡田岩体哑铃柄西部和严塘复式向斜的内外接触地带,对于垄上矿区来说,其主要有三条矿脉,其长为1100~4100m,矿体厚度为5.05~10.36m之间,品位Sn0.264%~0.332%、WO30.281%~0.675%。其次,该地区的局部地区富含Pb与Zn,当前已经探明的资源总量Sn为8.32万吨,WO3为6.53万吨。最后,该地区的南侧花里泉一带存在着较多的棋梓桥组以及锡矿山组灰岩,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土壤化探,并且具有较为有利的地层、构造以及岩浆岩条件,是其矿区远景扩大的重要有利地段。

3.2 锡田岩体东接触带

该地带位于锡田岩体哑铃柄东部与小田复试向斜的内外基础带,在该地区的晒禾岭以及桐木山矿区发现了12条主要矿脉,同西接触带相比其崎岖为小田复式向斜之一系列次级背斜,主要由是由盆泥系中上统地层组成的,发育和褶皱轴部平行或者基本平行的断裂,并且岩体内有着较多的东部隐伏延伸。该地区地带的南北长度为9km、东西宽度约为3km,在此范围内的锡品位普遍较高并且其褶皱轴部可能存在着厚大矿体,比西接触带的找矿前景更为广阔。

3.3 锡田岩体内部

在锡田岩体内部的早期和晚期岩体接触部位以及晚期岩体中发现的云英岩脉带型钨锡金属矿的数目为4处,并且从其主要的产出特征以及蚀变矿化类型分析来看,其在深部可能寻找出隐伏云英岩体型锡矿。

参考文献

[1] 熊建勋.湖南省锡田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勘查的进展及找矿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2] 余春阳.锡田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6,(2).

[3] 伍式崇.湖南锡田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勘查主要进展及找矿前景[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2).

矿产资源前景范文6

【关键词】 社会影响 总体评价 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工程 社会效益

目前为止,国内专门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将有助于尽早预防、避免或缓解因项目的实施产生的消极的社会影响或社会问题,有助于保障项目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从而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一、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指标的选择应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各类指标能充分反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效益的内涵,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取得应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数据测定处理必须标准规范,同时指标的设置也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而且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在定性方面应注重机理分析和类比分析,尽量排除主观因素,描述客观合理;在定量方面,选取的指标应简单明了,含义清楚,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且符合逻辑性,判断依据和量化标准应可靠合理,评价方法繁简得当,实用可行。

(2)相对独立性原则。描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效益的往往存在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有的指标是定性的,有的是定量的,遵循定量的数据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为实现定量评价,一般应尽量选择可度量或可测定3的特征,并使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方法来评价。

2、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文献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对各类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将该评价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评价,准则层是社会适应性、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其它影响。构建指标的依据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的过程及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各因素在系统中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对系统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系统特点,做出正确评价。在此,选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与主观推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以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

本研究邀请社会影响方面的专家以及地质、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领导,通过两轮征询,按照1-9标度法,给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经过统计,得出判断矩阵,并用特征根法算出最大特征值并算出指标权重向量W,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小于或等于0.1时,说明rij估计的基本一致,可以求得W,作为N的权重,否则需要重新估计,最后可得到各指标层权重及各指标归一化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CI=(?姿max-n)/(n-1) (1)

CR=CI/RI (2)

由AHP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从准则层总排序结果来看,D(对资源环境的影响)>B(社会经济效益)>C(社会环境影响)>E(其他影响)>A(社会适应性)。客观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重在改善环境的目标,同时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效益。

从各指标的权重排序来看,权重最大的是D6(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其次是B5(静态投资收益率)和C4(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说明专家认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首先必须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根本;其次,投资项目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效应,要做好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实现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益;另外,项目的社会影响的重要实现是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2、数据调查及评价

(1)确定评价集。本研究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分为五个等级:

V={好,较好,一般若,较差,差}

(2)确定隶属矩阵。对各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于指标Xit每个评语下的个数,则Xit对于第t级评语的隶属度为

rit=vit/∑vit(t=1,2,…,5) (3)

基于景德镇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特征,研究邀请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专家、社会影响评价专家及相关社会学、经济学专家学者共34名,组成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专家组,依据2004年至今景德镇市开展的全部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后期影响和随机地对其中1/3的项目实地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评判决策,最终形成了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结果。如评价专家组有5名专家对“社会环境影响”中的“群众满意度”指标同意为“好”,则该指标在“好”等级上的评价值确定为“5/34”。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各准则层所包含的指标相对于各等级的评价值矩阵Rk。

R1=0.3382 0.4559 0.1912 0.0147 0.00000.3088 0.4118 0.2794 0.0000 0.0000

R2=0.1618 0.2647 0.5147 0.0294 0.02940.2647 0.3088 0.3382 0.0588 0.02940.1471 0.2500 0.3971 0.1912 0.01470.1324 0.3088 0.2500 0.1912 0.11760.1176 0.3971 0.4412 0.0441 0.0000

R3=0.1618 0.3971 0.3676 0.0588 0.01470.2059 0.2353 0.4853 0.0441 0.02940.2794 0.3382 0.2941 0.0588 0.02940.3088 0.3676 0.2647 0.0441 0.01470.2206 0.3971 0.2647 0.0441 0.07350.2500 0.3529 0.3824 0.0147 0.0000

R4=0.3088 0.4118 0.2500 0.0147 0.01470.2353 0.4118 0.3088 0.0147 0.02940.1714 0.2286 0.4857 0.0714 0.04290.2059 0.3088 0.4559 0.0294 0.00000.2647 0.3529 0.3235 0.0147 0.04410.2500 0.3971 0.2647 0.0588 0.0294

R5=0.2353 0.3529 0.2647 0.0882 0.05880.2059 0.3382 0.3088 0.1029 0.0441

(3)模糊综合评判。采用普通矩阵乘法,经过合成运算,得到各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

B=WRk (4)

B1=R1×w1j=(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

B2=R2×w2j=(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

B3=R3×w3j=(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

B4=R4×w4j=(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

B5=R5×w5j=(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

记R=B1B2B3B4B5=0.3333 0.4485 0.2059 0.0123 0.00000.1587 0.3385 0.3901 0.0798 0.03280.2601 0.3640 0.3063 0.0398 0.02980.2366 0.3624 0.3273 0.0447 0.02900.2206 0.3456 0.2868 0.0956 0.0515

B=RWi可以求取项目对各等级的隶属度矩阵

B=(0.2223 0.3593 0.3333 0.0558 0.0301)

因为∑bj=1,不需要归一化处理。

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结果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0.2223,0.3593,0.3333,0.0558,

0.0301)。评语中“较好”的隶属度最高为0.3593,“一般”次之为0.3333。“好”的隶属度为0.2223,也明显高于“较差”和“差”的隶属度。同时,结果也表明,评语“较好”的隶属度高出评语“一般”仅0.026,评语“好”和“较好”的隶属度之和为0.5816,对“较差”、“差”的评定仍占一定较大比重,可见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虽然较好,但并不显著。

三、评价结论

1、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社会影响总体评价较好

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景德镇市近十年来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总体社会影响较好。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使遭到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恢复,各类矿山安全和环境隐患危害得到消除,使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充分改善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还可改善矿区投资环境,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安置部分剩余劳动力。这将极大地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当地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分析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社会效益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景德镇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以矿业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给景德镇市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留下了很多需要恢复治理的老账。景德镇市各级领导和矿区群众,充分认识到积极推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对于改善景德镇市矿山环境,保护资源,推动景德镇市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景德镇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规划2010―2012年开展景德镇市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片区11个,涉及各类矿山73个,治理矿区总面积4669公顷。

(2)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加强地方资金配套。2004年――2013年6月期间,景德镇市共有1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请到中央及地方各类资金共19505万元。景德镇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获国家立项批复,2010―2012年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另外,景德镇市每年从财政资金中配套部分资金,并以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出资,2010―2012年景德镇市地方(企业)共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将近6500万元,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3)重视前期调研规划,注重方案编制实施。合理的项目,高质量的工程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前提。景德镇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旨在摸清治理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质环境等情况,合理规划治理后土地用途,按照宜林、宜垦、宜景、宜渔、宜房等原则,多方论证,选择适宜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改善环境和矿区群众生活。同时,他们要求相关部门按规定编制治理方案,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程监督治理项目实施,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认真落实项目任务,保障工程质量。

(4)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从前期调研到方案编制,再到工程的实施,都很重视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首先必须消除各类矿山安全和环境隐患危害,保障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根本目的;其次要充分改善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另外,治理方式、治理技术和治理后的用途规划,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外,还要考虑景德镇市今后经济转型,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改善矿区投资环境,又要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要尽量安置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2、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增强

(1)加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实现投资与效益挂钩。目前,虽然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但大多数废弃矿山或无主矿山的恢复治理任是以国家或地方财政出资为主。在一些地方,存在一味新开项目,追求加大投资,却不注重项目的效益,导致大量财政资金被占用,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例如总体评价中指标B4(静态投资收益率)“较好”的评价值为0.3088,“一般”的评价值为0.25,“好”的评价值为0.1324,指标属于“较好”,但不显著。另一方面,目前,治理项目缺乏必要的社会影响评价,只是在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实施方案中涉及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评估,项目效益分析等内容,但是相关的分析或评价却十分简单,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有力的依据,并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没有突出项目实施的各方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治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将综合效益与投资挂钩,同时,要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纳入地方政府和干部绩效考核中,并提高项目社会影响的考核权重],促使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执行力度的提高,在实际项目运行中注意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2)治理项目效益实现要由单项效益向综合效益发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环境保护类项目,它首先要突出实现的就是环境效益,但也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更好的社会影响。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片面追求治理面积而忽视其它目标取向的问题,导致矿山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有所打折。如在总体评价中指标D1(矿区景观度)、D2(土地复垦增加率)和D6(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属于“较好”的评价值分别为0.4118、0.4118、0.3970,明显高于其他评价。而B1(劳动就业变化率)、B5(产业结构优化效果)、C2(城镇化水平)和C6(社会稳定)属于“一般”的评价值分别为0.5147、0.4412、0.4853和0.3824,明显高于“较好”和“好”的评价值。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项目,需要在完成环境治理的目标外,也要更加注重提高就业,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项目多元化的目标取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提高。

(3)加强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突出项目的综合效益。调研中还发现,治理项目在实际实施中,存在治理技术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治理,使得治理项目从表面上看效果较好,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例如,有的治理项目,只是对原有矿坑简单填埋,填埋土质盐碱化严重,基本上是寸草不生。为了实现增加绿地的目的,使治理效果看起来更明显,项目实施单位也只是在填埋区,附上一层20-30cm厚的黄土,用以植树种草。没有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从而改善包括地下水在内的矿山环境,实现在一个大生态系统内良性循环。在总体评价中指标D3(水质达标程度)、D4(大气质量达标程度)属于“一般”的评价值分别为0.4857和0.4559,明显高于其它评价值,也反映出了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需要依靠专业技术力量,发挥专业资质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防治结构,合理配置工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和合理的施工工艺,进一步加强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突出项目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静:农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王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 严金明、夏素华、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2005(2).

[4] 王刚、李小曼、李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以定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6(4).

[5] 楼惠新:论农业项目的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

[6] 王军、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3).

[7] 张明哲、社会效益:理论、指标体系与方法探索[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 杨庆媛、张占录、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3).

[9] 冯露: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后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10] 王炜、杨晓东、曾辉: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5(10).

[11] 李永、胡向红、乔箭: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