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例6篇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1

将电影置身于传播系统中来研究,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提出:“电影的本性就整体而言,应该涉及三个方面:艺术、商品和传媒”,“电影也是一种传媒”[3]。随着电影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电影的传播特质已毋庸置疑,它以影像符号为载体,直观、可视、逼真的特点使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超其他艺术传播形式,属于高效快捷的传播媒介。有保存和传播价值的电影会被各类档案机构留存,成为电影档案。电影档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有效的文化载体之一。每部电影都可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缩影,它作为承载文化的媒介担任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它可以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行为方式、情感抒发等人类共通的交流信息和情感表达手段,在较大程度上跨越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造成的语言和文字上的沟通阻碍,建立彼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换言之,电影语言是富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更易于被观众所理解和接纳。即使是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通过电影赋予的审美体验,观察和感知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信息。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物。“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4]。鉴于电影影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递和跨文化传播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影档案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并由此充分挖掘电影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行动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了电影在传播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也为电影投身于跨文化传播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实践中,电影档案机构已逐渐显现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保存电影影像资料,而是与时俱进地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努力作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也不断加强合作,建立国际间的联盟组织,以交流彼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和做法。

2.1组织电影展映和观摩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影保护事业的先驱、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朗格卢瓦和瑞典评论家林德格伦引发了电影档案馆的首要职责是保存电影还是促进电影文化的争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空前频繁,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纷纷将电影作为文化媒介来推动文化传播进程。电影档案馆通过展映电影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主动参与的积极作为。通过电影展示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成为了电影档案机构的一项主要活动。展映途径多为创办各种专题的电影节和展映文化活动,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受众创造机会去接触和体验视频点播或商业院线根本无法获得的影片。

2.2开展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档案馆除了电影展映,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文化研究活动。一方面,针对展映电影组织各种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电影制作人及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引导受众更加透彻地认识和了解电影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帮助受众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电影协会针对本国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电影文化活动,包括电影工作坊、讲座和展映进课堂等,甚至设立了儿童电影馆和电影俱乐部,播映经典电影、短片以及纪录片。这种从小抓起的电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接受能力,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储备跨文化传播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电影档案机构用自己的出版物和网站宣传资讯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开展相关的电影学术活动,鼓励科研项目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功效等的研究。可见,如今的电影档案机构,不仅是电影文化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电影文化项目与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电影文化的教育者。

2.3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电影档案机构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电影文化交流,也广泛参与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和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盟会议,不断增进互助合作。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一直以来延续他们的贷款项目来资助国内外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的成员机构开展公开电影展映活动及保存项目。越来越多的电影档案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电影节或电影展,宣传本土电影文化的同时,体验和学习他国电影文化。201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参加了7次在其他国家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挪威电影协会除了参展国外的电影节和电影文化周之外,还将大量的附有法语字幕的挪威故事片在法国巡回展映一年;英国西北电影档案馆则是在法兰克福、奥地利林茨以及中国广东艺术博物馆参展影片;韩国电影档案馆在哈佛电影档案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行韩国影片展映。共享电影档案资源。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借用影片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例如,东京国家电影中心在一年里借出128部馆藏影片用于38场国际电影节等的展演活动;中国台北电影档案馆借出18部馆藏影片给11个国际组织机构用于展映。“电影保存的实质并非保存电影胶片甚至活动影像本身,而是保存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记忆”,“藏和用是高度统一的”[5]。基于此,如今的电影档案馆已经跳脱单纯保存电影档案的功能局限,正充分发挥电影的文化媒介功能,通过国际档案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利用丰富的电影馆藏资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将电影作为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证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以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3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在参与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影本身以及档案管理方式的发展变革,各国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不断更新技术,以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字化存储工作十分艰巨。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档案机构的展映活动需要依托于良好的馆藏和存储。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电影档案组织在保存上全面革新。事实上,数字化浪潮一经出现,就开始冲击电影制作领域,电影被迅速数字化,放映机构也转为数字投影,大部分35毫米电影拷贝逐步被弃用,电影档案机构在守护传统胶片的同时不得不直面新物质媒介,电影存储系统的全面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保存影片,需要电影档案机构在技术研究和试验中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如此庞大的改革工程,即使是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电影档案机构也会觉得棘手。在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FIAF)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认为,“NARA目前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升级基础设备和存储能力,不仅要将大量的历史记录数字化,还要创建比以前更大的文件夹(2K、4K、HD、SD)。虽然影片保存实验室能够实现馆藏的电影数字存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网络和存储环境,我们也只能保存HD格式的拷贝。”

可见,更新现有的存储功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从而保障跨文化传播中展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次,人力缺乏。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电影文化研究的人才储备较为欠缺。电影档案机构开展的各种推介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展映、论坛和讲座需要大量从事电影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电影档案机构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这上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数字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中。为顺应数字时代,电影档案机构必须配备相关技术人才,更新机构内部的数字及网络技术。电影档案机构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帮助创建健全的网络环境以顺利与国际接轨,接受和传输最新的跨文化传播信息,从而实现国际电影档案组织间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再次,预算经费和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也是电影档案机构需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胶片保存本身需要较高昂的费用之外,数字设备购入、维护与更新也是需大量资金。另外,人才培养、电影展映、专家聘请、网络建设、刊物出版以及交流活动均需资金支撑。从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的经费来源大多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拨款,在数目上不尽相同。当前,电影档案机构大都遭遇资金预算紧张的困境。资金不足使电影档案机构在应对挑战时力不从心,相关的文化传播交流工作也受到较大制约。

4结语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2

1国内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P.Loucopoulos教授是需求工程领域的专家,它是需求工程杂志的联合主编,信息系统杂志的副主编。P.Loucopoulos教授研究主要是为大型复杂动态组织提供信息处理系统。它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工业、银行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等。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3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市档案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借此机会,我向到会的各位会员代表和论文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对当选的第二届理事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20**年,市档案学会在档案工作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成立以来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原则,遵循学会宗旨,履行学会职责,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档案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创办《**档案》,为会员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园地;开展档案继续教育活动,提高会员业务素质。这些活动对推进我市档案业务与学术的交流,配合市档案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繁荣和发展我市档案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市档案学会工作搞得好,我想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包括市领导和档案局领导,他们把学会工作看作是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具体的关心、指导,也有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支持。二是市档案学会理事会的负责同志和几位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工作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人不多,但张罗起事情来,很有热情,很有干劲。三是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大家在学术研究、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成绩。今天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希望全体会员在新一届学会理事会的领导下,能够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发展我市的档案事业,繁荣档案学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下面,我就市档案学会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档案学会真正成为党联系广大档案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

档案学会是党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它的这一基本性质要求我们在学会的整体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如一地坚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快档案工作的改革步伐,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是我们档案部门的首要任务,而学会工作和档案学理论研究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当前,全市人民正为**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个基础,档案事业作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各级档案部门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档案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结合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发展和改革的实际,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学术研究活动

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曾经指出:“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规律、新特点和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需要、新要求,进行档案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档案学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具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快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则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学会活动,在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及诸多业务工作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问题,给我们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此外,随着电子文件等新型档案载体的出现,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档案管理需求,如何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问题;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档案工作服务领域的拓展问题;适应社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推进档案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问题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是我们理论研究最现实的,也是最重大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我认为,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面对新形势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功夫去研究、探索和提出新形势下开展档案工作的新方法,为档案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会员深入到企业、机关、镇区、学校和社区搞些调查,写出一些有学术水平的,对档案工作有指导作用的调查报告或文章,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方案。

二是要加强协作。对重点内容和项目要攻关。对一些有争议、复杂的重点项目和内容,要协调进行,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找到最客观、最科学的解决方法和研究结论。

三是要围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不断拓宽档案科研工作的领域。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经济建设的脉搏,积极拓展档案科研工作的领域,努力做到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科研工作的领域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要积极开展咨询和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学术性群众团体的功能

档案学会是档案学理论知识密集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过去,我们的学会工作,相对比较注意学术上的交流和研究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看到,这只是其中的主体任务之一,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探索,也就是说观察事物的站位要再高一些,眼界要再宽一些。除了继续搞好学术交流外,还要开展一些学术理论方面的咨询、服务活动,比如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增强社会公民的档案意识;通过出版发行档案史料、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或档案专家咨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档案工作,理解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要通过档案馆和协会的共同努力,让档案馆走向社会,让社会走进档案馆。使档案事业在为党政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将服务面扩大到全社会,为社会各领域、各阶层服务,为最广大的平民百姓服务。同时,要努力组织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取得档案馆和社会各方双赢效果。

四、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市档案学会同兄弟省、市档案部门和相关学会的交流与合作

档案工作要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站在全国档案工作的前沿,就要“走出去,学进来”。这些年来,我市档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有很多需要继续改善和发展的地方,希望档案学会在这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同外省、市的档案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档案工作方式、方法和优秀的档案学术研究成果。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市社科联、市科协和市民政局的工作交流和联系,及时取得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把学会工作做得更好。

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市学习考察和调研,及时掌握和了解档案工作先进地区的新情况、新思维、新经验,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三是要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家和省的各类档案专题性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以开阔广大会员的视野,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五、要继续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健全学会组织机构

搞好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进取的科学精神做好学会工作。要加强学会的领导班子建设,注意把那些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水平和组织才能,热心学会工作的同志吸收进来。要本着民主办会的原则,充分发挥理事和理事会的作用,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加强学会管理,明确职责,健全和完善理事会工作制度,加强工作的计划性,使学会各项工作和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同时,要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这不仅有利于学会队伍的发展和壮大,而且可以使一批新上岗的档案工作人员尽快适应工作角色,并积极投入到档案学术研究工作中来。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4

实体移交和权力移交

在经典档案管理学中,归档是这样定义的:将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对于电子文件的归档,很多场合下人们仍然延续这样的定义模式,只将其中的文件换作“电子文件”。然而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采纳的逻辑归档方式的出现,却对这种定义模式发起了冲击。逻辑归档中,电子文件在归档前后的物理存储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换句话说,电子文件本身并没有向档案部门移交。不过,仍然有一个事物发生了移交行为,那就是文件管理权,即文件管理的权力由文件形成者所有变为档案人员所有。

实体和权力是文件归档过程中可能发生移交行为的两个对象。在纸质环境中,实体移交和权力移交两位一体,不拥有文件实体,便无法拥有文件管理权。归档过程中,文件管理权力随着文件实体向档案部门转移,实体保管者同时也是信息管理者,这两个角色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又是那样顺理成章,以至于档案工作者相对忽略了归档的目的是档案人员取代文件形成者成为管理权力的拥有者,而将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实体的转移当成是归档的主要内容,因而文件实体的移交成为归档的同义词。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实体和管理权密不可分的关系,拥有实体并不一定拥有逻辑控制的能力,没有实际占有文件实体,同样可以拥有文件存取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实现远程访问,可以从万里之外的计算机对本地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增、删、改等操作,可以控制文件的存取行为,可以跟踪文件的利用过程,可以察看文件的属性等。因此在网络平台上,档案部门并不一定要依靠对文件实体的拥有实现对管理权限的掌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实体管理上拥有更为专业的技能,“让最专业的人员承担相应工作”这个管理原则又要求机构重新考虑电子文件实体保管工作的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下,逻辑归档方式产生了。它提醒我们去思考长期以来隐藏在实体移交背后的归档的实质。归档是确定电子文件档案身份的过程,一旦文件拥有了档案的身份,就意味着它拥有了比形成目的更为广泛的用途,而只关注文件形成目的的文件形成者们便不再适合于继续承担管理职责,应该由另外的部门接管电子文件,档案部门就是这样的部门,它代表整个机构为电子文件发挥其更全面的价值创造条件。尽管电子文件实体转交档案部门保存的现象依然普遍,在网络化水平不高、信息安全保密要求较高的机构中,移交电子文件介质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归档方式,但是电子文件归档的重点正由文件实体的移交向文件管理权力的移交转变,而且电子文件管理权力的交接并不必然伴随着实体的移交,这个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建设的全面开展而日益明晰。

对于电子文件实体移交和权力移交关系的处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环境中整个档案管理工作重点的转移,档案管理的重点将不再是实体保管,而是智能管理,包括档案信息的规划、控制和组织。

分散保存和集中保存

在纸质环境中,文件在归档前分散保存于形成人员的手中,归档后则集中保存于档案部门。由于集中保存为统一管理文件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文件归档后应集中存放的做法在电子环境中仍然得以延续,只不过在采取逻辑归档方式的机构中,负责集中保存电子文件的角色有了变化。

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是可以为众多用户跨时空共享的,这个特点允许人们将集中保存电子文件的做法延伸到文件归档前,即文件在产生的时候便实现集中存储。这样,机构在确定电子文件归档前后的保存方案时,就面临两种选择:其一,归档前分散保存,归档后集中保存。这里的分散保存是指电子文件存储在形成文件的计算机中,如个人计算机;集中保存是指电子文件集中存储在指定的专门的服务器中。其二,归档前集中保存,归档后集中保存,归档前后文件的保存位置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文件产生之前,文件的存储方案就已经预先设定好,业务人员个人操作的桌面机中不保存机构的文件。我们将这种方案称为“面向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集中保存方案”,逻辑归档采取的就是后一种方案。

一般地,网络化程度较低,机构信息管理水平较低,或者对安全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单位一般采取归档前分散保存,归档后再予以集中保存的做法。其优点是成本低,方便文件形成者的使用;缺点是不利于机构掌握自身所拥有文件信息的整体情况,也不利于文件归档之前的统一管理,如果在归档之前文件管理措施不当,往往需要在归档后付出更多的代价加以弥补。

随着网络的建设以及在网络平台上信息管理经验的积累,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采取面向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集中保存方案,具体来讲,该方案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其一,物理集中,即机构中用以集中保存归档文件的服务器,在物理上集中存放于一个地点,如信息技术部门或档案部门。其二,逻辑集中,即机构中用以集中保存归档文件的服务器,分布于多个地点,如业务部门、档案部门、信息技术部门都设有保存归档文件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中存放信息的种类、数量、相互关系等需要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和实施。如果机构规模小,业务简单,没有分支机构,数据量小,可采取物理集中方式;而如果机构规模大,业务复杂,地理分布广,数据量大,一般采用逻辑集中方式。面向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集中保存方案的优点包括:

1.有助于机构实时掌握文件的情况。惠普公司的一位首席执行官卢・普赖特曾说过:“如果惠普知道它知道什么,我们的盈利将超过目前的3倍”。②如果文件一经产生,便得以集中保存,那么机构可以从文件生成之时起开始实时地、主动地掌握文件的情况,而不必等到文件归档后才被动地清点自己的知识资产,从而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之中,提高机构信息管理的水平。

2.有助于及时纠正错误行为。由于文件生成之后便处于统一管理的状态,因此机构可以及时发现针对文件的非法、不当、错误的处理、操作,避免事后弥补。

3.有助于集成文件归档前后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归档前文件的集中存储是一种前端控制措施,在确定电子文件存储方案的同时,还需要统一规划、设计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将协调、整合、统一、集成曾经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管理行为,包括文件归档前后的分类、编号、著录等,以减少因归档前后整理、组织、加工方法不同导致的摩擦、重复劳动,实现集中存储、统一管理的规模效益,提高管理的效率。

在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面向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集中保存方案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成本高。这里的高成本不仅表现在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关软件的支持,还表现在文件集中存储方案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需要配套的管理制度的保障,涉及文件命名、分类、编号、著录等方面,而后者更难实现。此外,该方案还需要实现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机构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虽然在信息技术强大的作用力下,电子文件实体保存的分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档案部门已不是机构内部以电子化方式产生和保存的文件实体的惟一保管者,但是,因为归档前后电子信息存储位置的设计与实施也是一个事关信息化成本和效益的问题,需要在综合考虑机构业务活动、业务人员、业务信息、信息基础设施等各种因素之后加以权衡,档案管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角度,而从档案管理的角度对于电子文件的保存提出功能要求,是档案部门的分内之责,所以,即便是不承担电子文件实体保管任务的档案部门,也并不能完全将电子文件的存储、保管作为一个黑箱来看待,而要参与到文件保存方案的设计、实施之中。比如,对于归档前采取分散保存方案的机构而言,需要依靠一些手工管理方法来实现对电子文件形成阶段的监控;对于归档前采取集中保存方案的机构而言,则需要在软件系统中严格限定不同人员产生、处理、利用文件的权限。再如,除了在线保存方案之外,为了安全起见,机构还需要制定脱机保存的策略,诸如银行、税务等数据量大,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机构,一般还需要进行异地备份。

独立开展和集成管理

长期以来,文件归档被视为按照先后线性顺序开展的管理流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对于形成文件的业务流程而言,归档是最后一个步骤;对于档案管理流程而言,接收文件归档则被视为档案工作的第一步。但是在电子文件的管理中,随着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原则的贯彻,归档不再简单地充当顺序连接业务流程和档案管理流程的接点,它与产生文件的业务工作之间的集成以及与其他文件管理活动之间的集成的趋势日益明显:

1.归档与业务活动的集成。机构在文件形成之后,即可对重要文件打上归档标记,保证其在处理完毕之后即可存入档案数据库。这个动作将一直被定位为业务流程最后环节的归档提前到业务流程的开始,也将归档更紧地纳入形成、处理文件的业务流程。

2.归档和鉴定的集成。对重要文件打上归档标记,这也是对文件保存价值的一个判断,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以将鉴定与打上归档标记合并开展,只要鉴定的结果是文件的保存期限大于零,那么系统便可以自动赋予文件以归档的标记。如果电子文件采取物理归档的方式,那么归档与鉴定的集成还表现在归档文件的质量检查和文件的技术鉴定的合并。

3.归档和权限设置、备份等安全保护活动相集成。归档意味着电子文件管理权力的转移,对文件的操作权限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对于归档的电子文件,适当的备份是必不可少的,权限设置、备份等安全保护活动与归档都是密切联系的。

4.归档和整理的集成。实现逻辑归档的前提是事先确定电子文件的整理方案,包括分类结构、编号构成、著录项目等,随着归档的进行,必须同时确定文件在机构信息结构中的位置、代号等,而文件的分类号、顺序号、归档者、归档时间等又都是著录中的重要项目,设计精良的管理系统应能够将其自动记录到著录数据库中。

这些集成现象的发生促使我们思考其成因,机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应用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原则?并导致原先相对独立的文件、档案管理活动逐步融会、彼此链接?信息化背景下文件管理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是寻求这个答案的两个线索。

我们说归档最重要的内容是文件管理权力的移交,而机构之所以要改变文件管理权力的归属,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子文件形成目的之外的多种用途,后者是电子文件管理的总体目标,不管技术环境如何变迁,这个总体目标是保持不变的。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新模式 探究

0 引言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以备考察的文件材料。主要是由人事、组织、劳资等部门在培养、选拔和使用人员的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是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状况以及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个人参与社会方方面面活动的记载和个人自然情况的真实反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更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 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性质

1.1 社会性增强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复杂,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集体经济,还有私营经济,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外资经济等,这样的经济组织结构使得我国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加速了人才的交流和人才的利用率。与此相冲突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各单位各自管理本单位职工人事档案的传统陈旧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更加社会化、更开放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这种制度不但不会阻碍人才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还会起到促进作用。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我国已经逐渐摸索了一套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人才的流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具体办法是在各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成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而是面向社会,为整个社区内所有非国有单位等不具备人事管理资格单位内的流动人员提供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服务,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1.2 档案来源更加广泛和复杂 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来源将会更加广泛和复杂。在计划经济时代,某单位员工的档案管理都是由本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的,人事档案的来源仅限于本机构内部,成分并不复杂,而在上文提到的由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来源就非常广泛,包括了管辖范围内的各种流动人员,来源一旦变得广泛,其结构和内容也就相应变得更加复杂。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的目标,人才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都同等重要。这就决定我们对于人才管理的载体—人事档案的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帮助人才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1.3 管理更加开放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事档案由本单位统一管理,一般情况下都密封起来,其他人是看不到的,更谈不上交流和共享了,充满了神秘色彩。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的到来,人才交流非常频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政治性没有那么强了,也减弱了神秘感,借助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愈加发达,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可续的信息化手段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将不含个人稳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进行交流,由单一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2 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特点

2.1 与传统模式的互补效应 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与计划经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模式中,人事档案是由单位内部组织人事机构分别管理,在过去人事档案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当今也还有一定的适宜范围。传统人事档案实行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难度较大,新的管理模式服务面广,易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但存在易泄密、丢失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克服各自的为弊病,使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充实与完善。

2.2 新模式目前的适用范围 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由于流动人员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科技、管理人员等。

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与原单位没有什么联系,他们的人事档案,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但有的人才交流中心还不规范,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2.3 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种方向。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提高,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今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庞杂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将得到改变,精简机构、合署办公、联合办学的大口径管理方式将被采用,每个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被取代,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会使政府对人事管理逐渐淡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管理模式。

3 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的的意义

在中国人事档案与户籍,对人才的流动具有极大的制约。如果建立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每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位人,每个人的人事档案由社会化的人才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与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协调运行,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对此我们持肯定的意见,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人才流动,人尽其才,更有利于人事档案规范化、现代化及网络化管理。

尽管在现阶段,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多类别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我们期待着这种管理模式的拓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檀竹茂.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24期.

[2]baike.baidu.com/view/1590466.htm?fr=ala0.

[3]高占海,刘永恒.关于地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4]徐娟,凌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科技信息.2009,(14).

文化交流活动方案范文6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一

以人为本,以德弘艺,以文化人的观念,找准公益文化的独特视角,是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能否成功的基本点。

公益文化活动一般属于群众文化性质,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应将群众参与性、传导正确的人生观和高雅的艺术享受紧密结合。

有人一提起公益文化活动,就想到找些明星来参与,那是极其肤浅的思维方式。

公益文化活动有多种表现形式

1、一般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活动、艺术节、文化宣教等。

2、捐助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慈善拍卖、义演、主题捐赠等。

3、高雅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诗会(朗诵)、读书会、书画展等。

4、竞赛型公益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

5、交流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城乡交流、城市交流、国际交流等。

6、名人主导型公益文化活动,如社会名流、政要、热点人物参加的文化活动等。

7、学习型公益文化活动,如讲座、夏令营、特殊训练班等。

8、旅游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参观、考察、探险等。

9、民族文化型公益文化活动,如少数民族凤情展、古代文化研讨会、文物展等。

10、重大事件型公益文化活动,如与奥运、突发事件、重大工程相关的文化活动等。

在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被滥用的时代,多考虑些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会更容易产生效益,且花费较少。

公益文化活动的主办单位

公益文化可以由政府机关、军警单位、媒体、文化艺术专门机构、企业等主办。

公益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程序

1、确立活动目标。

2、评估活动的可行性和取得的效果。

3、产生创意主题,包括主题词、宗旨、口号等。

4、搜集活动相关的资料。

5、撰写方案。

6、评估方案,核算价格。

7、修改方案。

8、成立活动组织机构。

9、撰写活动执行计划和实施细则。

10、准备活动物料、节目和现场布置。

11、检查准备情况。

12、活动正式举办。

13、活动总结。

评估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方案的几个误区

1、长官意志。一些领导者对文化并不了解,也没有时间具体研究方案,但却不愿意相信文化策划人。结果原本良好的创意可能丧失怠尽。

2、过分追求新奇。正确的做法是实用,出实效。

3、收到策划案之后,一些主办单位以为不过如此,随后抛开策划人进行操作,结果很达到预期目标。只有策划者的智慧贯穿整个活动中,活动的创造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4、忽视宣传的投入。缺少有效的宣传是当前很多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宣传并不等于简单地在媒体投放广告或张贴海报。

5、不知道正确选择策划人。优秀的策划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最理想的是在文学、艺术、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个方面富有学识。一些主办单位舍本求末,只看策划公司做过了什么,而那是极不准确的。

6、以费用取舍方案。公益文化活动必须节约,少花钱,办好事,但好的创意永远比费用重要。

优秀的策划公司善于整合资源。我们拥有一流专家、教授、作家、设计师、画家组成的创意工作团队,代表了公益文化活动策划新潮流、新方向和新起点。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三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2.社区服务日活动方案

3.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