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0-02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这一过程当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由于客体存在的形态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改造。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气质等内在素质的总和,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外部形象,综合体现为人的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人格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格称为主体性人格。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在现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主体性内涵,表现出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性格特征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依据

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对“人”的因素的关注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逐渐向“主体性人格发展”转变,这一表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主体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格的质量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实现又要受到社会关系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格因主体性发展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时代性。所以,将人的主体性与人格联系起来,以“主体性人格”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乎马克思主义本意的。

2.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感受到了“带血”GDP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大自然的“反作用力”全面刷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人本身也越来越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主体性人格”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3.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旧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独立个体的形成,也为个人主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主体性人格”的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必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的主要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中国的传统是敬畏权力,并以此来约束自我的意识活动,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严格的意识控制。不但从政治与伦理的角度钳制人的自由意识,而且积累了许多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强行让人接受某种既定的圣贤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忽略自我兴趣,目标指向职业地位、财富和家庭利益,这种动机驱使下的学习活动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与热情,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健全。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所需求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协作精神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巩固和完善。

3.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道德信条的灌输,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其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主体人格造成严重冲击。在教育目标上,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突出个体社会化而忽略了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表现出唯理性特征,将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在教育过程上,教育主体片面化,教师中心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淡化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品格上的自我养成和自我建构;在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制约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受到多重影响和制约。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建构途径

1.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主体性人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本、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形成一种强制性灌输教育,这样也就不可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主体性意识转化为主体性人格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领域,因而在教育过程当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理解的、尊重的、引导的、感化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形成思想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教给学生一些明辨是非、自我批评、自我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只有把学生真正激活起来,把蕴涵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构建“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信仰。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思想观念又存在一定冲突矛盾的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文化、群体心理以及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辐射和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能在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应,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

3.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人为本,调整教育目标,践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增强有效性,遵循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引导、指导,激发大学生需要层次的提高。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存在性,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应树立起崇尚的理想,要有直面现状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对自身言行负责的自我约束能力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龙彪.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直接贯穿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是一种必要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有助于这一教育管理工作的实现,同时它也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意识受到了忽视和抑制。其原因主要的因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然而却使得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差异性受到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足。很多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混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高等学府育人目标的概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现在仍然有很多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时,表现出一种量化管理的模式,过于在乎形式主义,使得目标管理体系呆板僵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采用了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那就是目标管理体制。它具有传统教育管理方案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使得它能够被使用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然而,并非每一件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同样也存在着缺点,我们只有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才能避免其中的缺点利用其优点收获实效。

(一)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设置时,学校往往会制定过高的要求,这脱离了学生承受的实际情况,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压力,学生为了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不得不采取一切能够完成目标的方法,其中可能还会包括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方法。相反,如果学校制定的目标过低,学生会觉得达到目标过于简单,从而会散失学习的热情和斗志。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目标上具体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因素过多过快从而使得各种组织活动都变得不确定。这样便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管理的实施,使得人力和物理遭到了浪费,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1]。

(二)目标体系缺乏灵活性

目标管理是指以整体目标为基础,然后将总体目标逐个分成各个小目标,之后分阶段分时间逐个突破小目标,直达将大目标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整体目标一般来说不会受到外界的改变,学校的学习计划和管理计划必须按照管理目标体系来完成。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计划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必须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的灵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德育性的教育工作,它主要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思想的大学人才。大学生只有在思想和道德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可以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的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大学生完成目标管理要求的积极性。目标管理的最大优势便是能够组织成员控制好自己的成就,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目标的执行等工作中,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拥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的程序分析

(一)制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制定管理目标体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时,首先要把握住整体局势,规划整体目标,然后以总目标为中心制定各个分目标,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种不同的小目标,这样形成一种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2]。

(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实施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后,便是开展对目标体系的实施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在于目标的实施情况。目标的实施工作主要是进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时对子自己的控制工作和实施之后监督与检查工作。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实施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使得总体目标得以完成。当然,目标管理在实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控制意识,这样才能让目标实施工作顺利的进行。

(三)制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便是对目标管理体系的评价与考核,这一时间主要做的事情便是分析总结前面各个步骤的管理成果,对前面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来增强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四、结束语

对于高等教育学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管理制度,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具有极强的整体性,由小目标来实现大目标的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各大高校都能够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管理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与高效。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 教学目标 有效性 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体系架构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意”、“行”的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切入,构建以大学生学习参与机制为动力,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指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认知目标:主要是解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基本知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主要让学生了解国史、认知国情、认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

(二)情感目标: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大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可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东莞虎门销烟池和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场馆的相关展览,让学生深切感受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情,使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三)行为目标:所谓“行”,即政治行为和思想道德行为,是把认识和信仰付诸实践。

它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政治认识、道德信念、思想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指导和支配下对他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达到捧出一颗真心,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效果。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基于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应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理论体系和功能定位、行为训练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把握新课程理论体系和功能定位是实现教学有效的基础。

2008年3月,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了重新调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要立足新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教学功能定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同时在内容上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和认识方法,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接受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提供历史依据,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选择了依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前进中的困难,选择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选择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生坚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保证及具体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势政策课》教学重点要放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上,增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教师在把握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后才能做到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把自身的一些重要内容讲清、讲透,而且也避免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通过外化教育达到内化效果的教学目标。

(二)行为训练是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否达到了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最终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换句话说,也就是要体现在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源于实践,需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以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行为训练,让学生走出校门,用所学理论去观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时,组织课堂讨论,并布置以宿舍为单位制定宿舍规则和宿舍全体成员成材规划;在讲授“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优良道德品质”时,可以做个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平时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方面的表现,如乘坐公交车时,是否主动让座?碰到犯罪分子破坏国家财产时,是否敢上前保护?等等。

(三)自我教育是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内驱力。

自我教育既是个体自我修养、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又是个体提高自我、顺利发展的目的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理论教育,又重视由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既要以思想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为参照,认识自己的差距所在,也要以思想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为参照,认识自己所处的水平;既要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予以正视与改正,也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优势以便取长补短、以优避劣。

其次要教育学生敢于自我负责。教育学生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把责任揽过来,培养敢于承担责任,完善自我,积极负责的习惯,从而形成忠党爱国、尊师爱生、敬业乐业、勤奋好学、知荣明耻的良好道德观念。

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人一生中挫折、失误、失败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就讲到要适应人生新阶段,面对人生新阶段如何调适自己的问题。结合东莞市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来说,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改革开放早,社会转型早,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加强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要根据教育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这样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提高其有效性。

(一)正面引导原则

所谓“正面引导”就是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和支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善于思考,乐于探索,接受新思想。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各种思想文化的介绍工作。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同时,应善于进行多种思想文化之间的比较、引导,让学生在拓宽眼界、丰富思想内容和多方面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坚定对正确思想、先进文化的追求。

(二)系统化、网络化原则

所谓系统化就是要求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从开学初到期末、从起床到熄灯就寝每个时段,从校内到校外每一个活动空间都要有自己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网络化主要指校内各方面的人员、各种活动的内容、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都要以有利于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一股活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三)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度,多些交流与融和,多些激励与关怀,敢于触及和解决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学生、培育学生、激励学生,关心学生的追求、愿望、情感以及其他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开展教学,而不是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导你行”的态度,也不是以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冷若冰霜的说服和训导来对待学生。在解决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反映出的思想问题时要倾注“实情”;在解决学生和家庭实际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要融入“真情”;在解决学生理想前提上出现的思想问题时要充满“感情”;在解决内外关心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时要主动“热情”;在解决道德纪律方面出现的问题时要坚持原则,破除“私情”。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丁堂.捧出一颗真心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体会.两课教学.

[2]唐娣芬.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宣传部,2006年.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4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5

一、建立和完善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首先,要建立高校本身机制体制的匹配性和谐,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群齐抓共管、学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学校要积极主动建立与家庭相互沟通的渠道,同时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大主体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形成既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和谐的校园服务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校园服务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首先,建立和完善和谐的校园保障体系。校园保障体系的功能,就是使相对贫困的学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学校除了按规定做好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等几项工作外,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指导机构。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了勤工俭学的基本能力。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这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助机制。学校应动员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资,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利用助学基金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的就业帮扶机制,贫困学生社会关系少,经济条件差,难以承担越来越高的求职成本,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学校要创造条件,免费为贫困生求职信息和办理相关手续,为他们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但思想问题的产生是有其主、客观因素的,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同样,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切实措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门机构,不仅要配齐专业化的人才,而且还要求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般来讲,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解决,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教育,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

三、建立和完善和谐的育人体系

和谐的育人体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要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其一,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一是坚持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和谐。坚持用科学的精神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与健康素质的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稳定、人员配备与专业素质修养的和谐统一。二是坚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的和谐。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模式,寻找新载体新方法,使政治理论教育与专题研讨、重大社会事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现代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育人方式。学校团委和各教学部门应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和专业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6

>>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十精神指引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略析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空壳村”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24.

[15]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6]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7] 邱柏生.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9):17-21.

[18] 王学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8-22.

[19] 胡凯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4(22):37-40.

[20] 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门知识的丰富及本科生培养问题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17-21.

[21] 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8):33-37(转56).

[22] 林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个性和共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