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例6篇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教育 德育工作 问题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时展的要求下,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规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先进人才,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文中所涉及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不是单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是所有为我国德育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们。以下将围绕我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究。

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情况来看,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体系相比也更加健全。除此之外,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更加紧凑。从我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情况来看,教学的重点也有所转移,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与锻炼。虽然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 进步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不合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思想与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人们越来越看重教育的经济价值,或者说是教育所能发挥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在人才的选择过程当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参选者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市场化用人的推动下,学校把学生的培养目标逐步向证书靠近,证书成为了工作的敲门砖,成为了人才市场竞争的利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成绩水平自然而然成为了学校和家长最看重的教学成果,也就成为了衡量教育者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升学率也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此下去,升学率的高低以及学生的成绩水平就逐步成为了整个教学追求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严重不合理。虽然很多德育工作者都在强调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政治教育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德育工作者没有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工作引起重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一味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灌输,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标。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问题

我国的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已经经历了几次改革,教学内容相对以往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内容的选取也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也更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成熟。但是从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以及知识的储备程度并不是特别吻合,同时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出现脱节的现象。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重心过于片面化,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必然导致内容的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价值,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目的。从根本上说,知识的实践价值要求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到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贡献,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学校没有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重视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和高考的磨炼。从大学阶段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来看,大学对人才的选择主要是看学生的高考成绩,根据高考成绩进行优胜劣汰。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所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升学率以及优秀毕业生的人数以及高考情况。在这样的人才衡量方法之下,高中学校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源和发展机会,就会十分重视学生对高考考试科目的课程学习情况。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一直不被看重,因而即使在课表中安排了相应的学习时间,但最终还是被其他科目的教学所占用。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模式不科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升学考试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关卡。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之下,应试教育成为了高中教育的主要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成长。整个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高考成绩而奔波,却渐渐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拓展。从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只是片面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内容来应付考试,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指导,也没有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知识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学习等等。

(二)教育者的素质不达标

由于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德育工作者是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指导的主要角色,因而在整个教育实践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成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有着显著的影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了解,不断探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从而才能真正促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从教育工作者对自我的认识方面来说,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来让自己到达更高的高度。当前还有很多德育工作者没有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存在错误。除此之外,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也没有达到要求的程度。导致教育工作者无法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行工作,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学习任务最艰巨的时候。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升学压力,因而怎样在短暂的三年时间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学习效率的提高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节约学习的时间,在同样的时间当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因而学习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学习效率不高,就导致很多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的时间拿来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教育模式的转型

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需要进行教育模式转型,关注社会的需求和时展的要求,从而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作用。首先,这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资,才能拥有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其次,应当积极转变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最后,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体制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二)大力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就包括对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道德素质是一个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是德育工作者进行教育事业的核心要素,是政治教育的必备素质之一。另外,教育者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处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位置,如果受教育者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则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结束语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一直坚持的教育事业。但是从我国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教育水平有所进步,但是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还需要采取措施来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都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和处理,但是在教育的要求与教育的实践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笔者以上的分析旨在针对一些突出的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让更多的德育工作者认识到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力争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璐.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6):137.

[2] 向光尉.略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4):138- 138.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孝道思想 高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论语》 传统文化

1 他山之石: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区区二十字却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养,即赡养父母。二敬,即敬爱父母。三安,即不给父母带去烦恼。四终生孝敬。

1.1 春秋时管仲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看到没有基本生活的满足就无从谈及孝道了,故而尽孝道首先要能够做到物质上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意思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敬”。

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意思就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孔子认为仅仅供养父母还是不行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父母怀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养父母之心,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的心情舒畅。里仁篇第十八讲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1.3 除了“养亲”、“敬亲”,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孝,还要注意“安亲”,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讲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意思就是说: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同时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2 玉石之契:《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关联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为先,遵守孝道、践行孝道是一个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爱人与爱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因而孝道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点。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设都出于对别人的关系与爱护,作为子女最先接触的思想就是父母的爱,从父母身上获得母爱或父爱,而今再融发出子女对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爱。如果没有对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对他人具有怜爱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渊源,当今许多的教育学家对于孝道进行了精神层次分析,明确进行孝道教育是进行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和睦的精神支撑。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遵循血缘以及宗法原则而进行,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遵循一个“孝”,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将血缘之爱推及他人,以对于父母之爱的善行对待他人,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充满相互爱护的文化氛围,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和蔼相处。因此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借鉴与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充满着爱心与关爱,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为社会尽一点责任,因此要以孝道为思想精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软肋。当前,学生群体的孝道缺失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孝道思想的教育不无关系。

2.2.1 学校孝道教育的重视不足。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对学生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政治理想层面与专业文化的学习的教育,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不足。首先,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曾讲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学生对所讲孝道内容并不能很好的领会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关知识,思想道德课更多的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忽视了对父母尽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并不是非常规范,关于孝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略显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学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脱节。学校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过重于理论环节的教育而忽视孝道实践,重点考察学生的孝道理论,而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孝道的引导,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很大的认同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身体力行方面却不能让人满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评价存在灵活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时也只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义等,而对于孝道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孝道实践效果忽视评价,同时学校对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的内容,学生在利用孝道知识时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过于死板,造成学生对于孝道的实质没有深刻的领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对父母孝顺,但是却认为孝顺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进行,因此目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践行的脱节。

3 攻玉之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启示

内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以《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鉴,我们要不断丰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笔者认为,孝道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能养:养父母之身。所谓能养,就是教育学生尽孝道首先就是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让父母吃饱穿暖,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尽孝最起码的要求。首先,学生应当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够养亲。父母老了以后,他们的劳动能力就会降低,他们就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时加上疾病的困扰,此时需要子女要进行赡养义务,以孝心尽父母养育之恩。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养亲的方式教育。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但由于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时候应随侍在侧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亲:养父母之心。所谓尊亲,就是教育学生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注意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得心情舒畅,这是尽孝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篇第七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情感上的关照,而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养”已经不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了,随着空巢现象这一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学生来说,精神上尽孝道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从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学生尊亲的重要性之后,还要注意教授如何来践行尊亲,要做到尊亲,就是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决定,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灵魂。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因此要从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孝道。此外,我们不仅因父母、妻子、儿女给我以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提携而感恩,还要对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谢社会给我们的一切。“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应当成为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3.4 践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顺与否标准很多,不一定认为孝顺的孩子就会给父母磕头,也不能认为给父母磕头的孩子就是孝顺的。孩子们的孝顺不能够用硬性的要求来要求和管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促使孩子们认为孝顺是应该的一种很自然的习性,是人们亲情的顺理成章的表现。孝道不应流于一种形式,更不应该把某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强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变成一种行动,让孝心变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谛。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动内容要有所区别。总之关于孝道的践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务实,在学校里可以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走出学校的小圈子,在各种社区、公众场所开展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而为整个社会孝道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从小事入手、正视对于学生的孝道意识培养和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参考文献:

[1]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163,164,69.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英语;价值观;思想道德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面,对大学教师来说,善于利用手头上有效的资源,在课堂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铸造优良品质是应该担负的责任。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高职英语课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受到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呢?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课堂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这套高职英语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讲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诚实”问题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对文中“员工应不应该向老板诚实地说明自己把老板委托他邮寄的重要文件不小心当做垃圾扔掉了”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千差万别。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诚信的问题给学生进行了一次耐心而又深刻的教育。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诚实,诚实的各种体现,和我们要诚实地八个原因,最后对他们寄语:“如果你不诚实,你就无法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你就会毁掉你的名声,那样的话,没有人会和你做朋友,没有人会与你做生意。相反,如果你诚实,人们会尊重你并高度赞扬你。如果你欺骗别人,别人很可能反过来欺骗你。如果你讲真话,别人也愿意对你说真话。说真话将有助于你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记住:诚实是最好的品德。诚实总是上策。”由此使学生明白诚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一个守诚信的人。

2.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要有感恩、宽容的美德。在讲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感谢母亲”时,教师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为自己做过的最难忘最感人的一件事,然后一起学习文中作者的母亲所做的一切,接着道出了母亲所肩负的责任“除了给你物质生活,还教你如何做人”,紧接着顺势进行情感教育,指出虽然孩子与父母在对某些事物的态度上会有些不同,但对养育我们的父母要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讲第三册第三单元“宽容”这个主题时,教师随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谈论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对学生所不理解的父母的教育行为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沉思,之后学生得出了结论:虽然有时父母会表现得近乎冷酷无情,但是他们的做法是用心良苦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沉淀出父母那份诚挚的爱心,怨恨怀疑父母的爱是没有道理的,要学会宽容父母有时“不恰当”的做法。通过这样的教导,学生认识到了:学会了宽容就会保持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3.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在讲第一册第六单元那个脚伤未愈但仍然跑完三千米比赛全程的女大学生时,还有在讲第三册第四单元那个与癌症进行了一场生死斗争之后连续五次问鼎冠军的自行车选手阿姆斯特朗时,学生为他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所深深折服。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又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那个在奥运比赛颁奖结束后一个多小时(拖着他受伤还在渗血的腿)才到达体育场终点的坦桑尼亚人感动了全世界,并成为了奥运史上最伟大的倒数第一名。这些英雄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背后包含着运动员们多少的艰辛和汗水,多少失败和伤痛。从这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深深懂得成功之路的坎坷艰辛。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增强意志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活动及训练课程实践

在此环节中,为了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主题演讲和编演短剧、单词比赛等多项活动。在学生学习高职英语第二册时,教师安排在每学一课前每个班都要出两名同学做本课主题的演讲,一个学期结束,参加过演讲的人数多达几十人,除了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之外,还使他们亲身体验了种种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在讲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一个甜美的爱情故事”后,教师组织了学生编演话剧,学生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班演的非常精彩,观看的人有的人甚至感动地流了泪。很显然,同学们对真爱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们的追求纯真追求美好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这对学生们以后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训练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如在《实用听说教程》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如何表达歉意、感谢和讨论东西方文明礼仪的异同,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怎样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矛盾、什么是好的礼仪习惯、怎样做一个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除此之外,我们的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方面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大学生毕业时将直接面临社会的挑战,而社会对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仍然较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者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宗旨,对大学教师来说,利用教材,在课堂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必定会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全面,不仅仅局限于只要求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过关,更对人才的道德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而我国高校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挑战。为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高校也应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形式,并且包含了许多内容。而在这些内容和形式之中,美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心理教育,是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借助,来开辟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它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相辅相成,组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而美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也具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美育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美育能有效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并且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行程,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分析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且对美育的基本内涵加以理解,从而充分运用美育的德育效应,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的相关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美育是泛指其能在一切自觉和非自觉的审美活动中,感染人、陶冶人并影响人的教育功能,而狭义的美育则是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塑造的这些教育活动。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美育的本质内涵都是基于现实基础和审美活动的内在依据。其本质上是为了人类对更全面、完整表现自己内在力量的特有生命需求,也是对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的一种形式。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为人塑造一个精神家园,从而抒发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加强人对自身价值的审视,提高对理想的追求激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并且也是美誉教育与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的有效结合,还是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美育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推动全面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1.1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教育目标有所差别,但却因彼此的相互联系,能通过某种教育方式,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下,培育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美化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是由我党的根本目标决定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基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而美育教育则可以通过对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通过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高,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对于美的传播和美的追求,来让全国各族人民积极的投入到共产主义建设之中。并且学生还能在各种审美活动之中,获得精神满足以及情感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教育方法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传播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说教,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等教学活动,但这些呆板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够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更是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等印象。而美育的教育过程,具有高度的形象化,其感性的美的形象,往往能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追求加以启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保存理性的内容,但要用感性的形式加以表达,并将枯燥的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到美的形象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三、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美育教育在建立善恶观、美丑观和人生观等基本观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不良思想观念充斥在校园之中,而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进一步对自身的心灵加以净化,从而在审美活动之中,对自身的理想目标加以审视。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相当于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光明的窗子,让学生通过对自身未来理想的审视,来认清自己。再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美育具有感情性和超越现实等特点,因此可以通过以审美活动,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性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学生的物质水平,但也加剧了学生功利心的行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更是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对美育教育加以提倡,净化学生的虚荣心和功利心,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生化,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2.2充分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对工作方法加以不断的改进,并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强烈的主动积极性。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理性的教学内容,更是加剧了学生对其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美育教育,并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以结合,从而采取更为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主动积性。在审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不同于传统理论对于学生说教的约束,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相应的教育情境之中,在引起学生美的共鸣同时,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需要认清美育的基本内涵,并对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景隆.美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专学报,2009(06):45-49.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5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为教育方法错位、互动性严重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增大教育投入,注重教育改革并强调教育效果的反馈。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通过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单纯地灌输某些教条和理念,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展开一些深入的探析,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程式化、消极化的特点,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师说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表现得相当明显。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方法错位

以“填鸭式”的宣讲为主要教育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中还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教育方法的误区在于,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讲完教材,不作深入拓展,未能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阐发。甚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出席听讲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课程秩序要求,形式主义相当严重。

(二)互动性严重不足

师生互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实现被教育者内心的反省,从而进一步改变被教育者的言行,本质上说是一种“攻心之术”。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缺乏了师生的沟通,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将无从知晓。遗憾的是,一些高等院校由于教育方法错位,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师生之间互动性严重不足。这一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出现互动性不足的现象,如学校热衷于组织思想汇报、观摩学习等活动,但是仅有活动而无交流,其具体效果无从知道。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略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教育对象,而是有着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求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教育工作者往往强调因材施教,但这是针对一些文化课程而言的,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的是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存在差异,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自己独有的迷茫和困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发现、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答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当然,因人施教的成本是很高的,面对大量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是造成当前学生的需求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

(一)什么是人文关怀

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如有学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入人文关怀,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空间。”这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是未能更深入地揭示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人文关怀被等同于人文素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点不在于“人文”,而在于“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给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需求和观点,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尊严得到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得以激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观点的客体,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

2.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求学过程是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在强迫和高压下产生的。

3.鼓励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表达,且学生的表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鼓励,而不是压制。

4.拓展学生的空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我,促进自身的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意味着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而是创造空间,促进学生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

1. 需求释放

目前缺乏创新性和人文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传授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道德素质的人。双方的需求可以在人文关怀下得以释放,使彼此均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满足对方的需要。

2. 信息传递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攻心之术”,因而教师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则教师难以获知学生的具体想法,而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表达得到鼓励,主体需求得以呈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均可以明确地知道,从而有助于教师实现因人施教。可见,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简单来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更善于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

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常见的解决方案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等等。这些对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提升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笔者看来,还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教育成本投入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元素的加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成本问题。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回应学生个体需求等最为重要的人文关怀对策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成本的高企。换言之,之所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于教育成本问题没有解决导致的,即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如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出现的某些教师或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重轻的观点是有害的,应予摒弃;第二,实现整体上的人文关怀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片面要求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观察,在教育投入上可能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难题,因而可以采取整体和个体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成本上的均衡与适当。

(二)注重教育方法改革

“填鸭式”或照本宣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单纯的灌输某些理念和价值,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如下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第一,平等沟通,教学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历程,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学生不应被看作客体,而是应被视作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平等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平视化”,而不是居高临下,以此增进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人文关怀;第二,增进互动,促进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和了解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加强互动,才能促进了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主体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因人施教;第三,有的放矢,个体甄别。限于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实现个体甑别,将最需要思想政治辅导的学生有效识别,实现对“问题学生”的特别关爱。

(三)强调教育效果反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人走茶凉”的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严重不足够,思想政治教育徒有虚表的表现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应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应确立全天候、无休止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效果反馈机制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教育效果,以改革教育方法,实现进步。笔者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增强非课堂教育的比例,尤其应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工具如微博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学生思想进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高校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而这些努力又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人文关怀的增进而终点,以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 高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傅钰(1959- ),女,山西长治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北京 1026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相比其他各方面能力,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视。想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然要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地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精神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崭新的解决方法,能够利用自身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去发明创造和革新的信心和勇气。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发明创造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几方面的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主要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个人理想,与此同时,还能帮助摆正自身位置,运用科学理念,培养自我良好的个人素质,使个人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大学生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培养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一项,并且能够鼓励大学生对创新的不断追求。

创新动机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创新动机是由创新意识引发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动机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自己所存在的价值,明确创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方面也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把自身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以此来寻求自身价值的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世界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它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使创新结果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

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维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要大胆开拓,求实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引领正确的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鼓励大学生不断深入实践,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运用崭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结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情况,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够很好地利用客观规律来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传达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转变自己的思路,改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方法,彻底解放大学生的思想。

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进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激发大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更高一层次的创新进行不断发展与迈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能够很好地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开拓创新和为国争光作为自身努力奋斗的主要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且把创新的主要方面放在解决社会和国家最紧迫的问题上。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创新的主要意义,增强其社会主义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向着更高的层次进行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采用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与学校的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密不可分,社会、家庭也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过程。高校要把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各个部分之间要相互配合,最终促使大学生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双赢”。所以高校应当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采用系统化的管理,结合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准确地看待和协调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现今的高校当中,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职责,这样的理解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的职责,高校的全体教职工和管理人员,高校的其他专业课老师都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要在自身的日常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成分,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力度,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高校要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创造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解放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身心感到更为放松,从而更能够接受和领会高校的教育意图,并且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能够很好地启发大学生的灵感,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展现自身创造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不断地鼓舞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观个性,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减少学校对学生的干预,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放任学生的发展,而是能够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自身的素质和品质进行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高校老师要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全方位发展。

3.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极少产生互动,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乏味无聊没有实用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成果,并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面的真正作用。所以,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力的培养力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在学生内部进行讨论,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力度。合理把握课外教学,把主动权交到大学生自己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老师可以直接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作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评判标准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力度,根据社会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管大伟.浅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

[2]雷随斌.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蓝少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观[J].人民论坛,2010(17).

[4]黎文珍,赵忠平.社会分层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商业时代,2011(11).

[5]廖礼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6]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