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化学专业的认识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1

首先说的是化工工艺在化工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化工厂比作一个电脑的话,化工机械设备相当于电脑的硬件设施,那化工工艺就相当于是电脑运行的软件系统。如果没有化工工艺操作,那么化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是无意义的摆设。化工工艺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学及化工机械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课程。强调化工生产的产品类别和操作单元,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对典型的化工、石油化工的生产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于初中毕业生来学习这门课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多,实际工作当中动脑多于动手。本门课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有机械、电器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因为化工生产以工艺流程为核心,确定一个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压强、流速、物态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所有课程设计面比较大,初学这门课常感觉摸不着边际,没有主线和思路。第二,学习这门课要把握好化工生产特点。对一个化工生产过程或一个具体的工艺流程,起初从表面上看很复杂繁琐,但都有规律可寻。其实任何一个化工过程都由三大块组成,即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反应和净制为成品这三部分组成。只要遵循这个规律,让学生用这三步工艺过程去学习看待任何工艺流程都会简单明了了。第三,单元操作的学习很重要。这门课的名字虽然叫化工工艺,但每个工艺过程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组成,即使同一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但其基本的单元操作都是相同的。第四就是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在平常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只讲理论显得很生涩枯燥,如果有直观的物体或多媒体课件的话,会使学习效果和兴趣有极大的提高。

对化工工艺这个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工厂的实际岗位状况,近几年我参加了一些招聘会,也关注过很多化工企业的网站和网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化工企招聘,从专业上看:需求最多的就是化工工艺,其次是化工机械设备,再者就是化学仪表电器自动化。从学历层次上看:招聘的人数多少与学历层次高低成反比。也就是说,中专中技类的人数最多,通常占到六成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实验教学的演示、验证性,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性、综合性内容。建设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相结合,能够形成教学、生产、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与能力培养相对应,即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提问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专业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重新整合、削枝强干,突破学科性的束缚,形成了讲、练、操作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界限,从职业需要出发,从文化素质着眼,整合为化学基础课;将原来的工业电器和工业仪表及自动化两门课程整合为工业电器与仪表;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课程是在原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了操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对于一些理论推导做了适当的削减,形成了化学工艺专业融理论、实践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与操作交互进行;化学工艺课程纠正专业理论偏多、偏深的倾向,增加主要工艺操作技术和分析处理一般故障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等。转贴于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专业发展

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施行,数学课程的改革促使对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数学教师如何走上专业化道路,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加速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自身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专业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主推能量. 而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发展需求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息息相关.

一、农村教师职业认同

1. 职业认同

“认同”是一种心理行为过程. 在不同的资料当中,对认同有不同的解释. 但共识是人向他人或其他团体的行为、观念、意识、感情等的认可,既是一种内化的“认识”,又是一种社会行为.

职业认同没有规范的定义.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人对从事的某一职业的价值观. 职业认同需要在从事职业前有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以及长时间从事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进行评价,职后对职业反思三个层次.

2. 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解释为教师在职前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以及职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评价. 在宋广文、魏淑华的研究中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殷晓静,文进荣在研究中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职业目标的心理基础”. 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个人内在认知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是对职业认同作出了明确的限定,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专业方向. 目前,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并且仅局限于调查研究. 笔者通过对参加2010~2012年“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147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职业认同情况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可分为职业认识、职业理念、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五大方面;同时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不高,处于中等水平. 特别是在职业情感调查结果中,年龄在30~40岁之间,有59.61%的教师反映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情绪.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农村教师的职业态度,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的专业化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然而,要实现教师教学专业化,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还要有教师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师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

近几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广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深化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目的到内容,再到评价,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期望,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被淡漠处理. 但是,没有教师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对职业的主观认同不可忽视.

2.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迈向专业化的标准要求,但是距离教师专业化还有一段差距. 特别是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研究能力较低,对于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掌握较差等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已经向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无助,具有针对性的、长久性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往往都放在关注教学环境恶劣、教学条件落后、信息资源闭塞等因素上,其实,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需求,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程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规划、认识和努力程度. 只有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活,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不足,10.38%的教师真正专业并非是数学,学历也参差不齐;5.32%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现状非常满意,缺乏持续发展和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也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 只有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1.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动力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切实的职业认识,只有教师自身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乐趣,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才能保证教师把职业需求转化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说明教师对该职业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坚定的职业意志,有明确的职业理念. 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中,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让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明确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协调自身在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将有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从而教师把关注多投入到对学生和教学中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就要求教师对该职业有扎实的职业能力. 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活动也高度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 所以,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反思,达到重新认识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能量来源

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形式、模式等角度观察,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教师主观需求的忽略. 调整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迷失”状态,为教师的持续性发展给予能量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的体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价值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内在价值恰恰是坚定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的意义.

面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及时更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这些都可归结为教师的专业能力,任何职业的认可程度与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只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注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状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这些都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息息相关. 只有善于从职业中获得幸福、实现理想、不断发展,才能得到职业认同,这是一名合格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加项目: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视角”,本文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

[2]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3.

[3]卢乃桂,钟亚尼.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 (2).

[4]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3

本文提出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以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培养基本技能;通过特色班的强化训练以培养专业特长;通过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建有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7.5学分,含大学化学实验、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4学分)、认识和生产实习(3学分)、SRTP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4学分以上),共计18.5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要求。本专业十分重视化工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定位为学科工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已在2010年成功获批部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为1∶2,学生通过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和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实践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初步掌握运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技能,使用AutoCAD绘制化工流程图、塔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的方法,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培育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拓展为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的认识实多存在基地单一、时间很短的缺陷,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本专业提出建立民营、国有、跨国企业及化工园区的三位一体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理解化工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接受创业教育;通过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实习,系统了解大型化工企业的流程、规模,各化工单元设备与装置的特点等,接受就业教育;通过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公司基地的实习,认识跨国企业的规模、设计、布局及管理理念,培养国际视野,接受创新教育;通过化工园区的实习,切身感受科学规划化工园区重要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中化工知识的重要性,接受生态教育。因此,三位一体实践基地的认识实习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感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三)以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和教学过程的统一管理,本专业于2008年对原先分属不同研究所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旧实验设备,对原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梳理,停开了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验,保留了八个基础实验,并增加了四个综合创新实验和两个远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实验是专业实验的升华,要求学生将基础课、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既总结和巩固了前期实验教学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实验则帮助学生实现了异地实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并丰富了实验手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特色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和“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两大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全国普及性,提升了其影响力,促进了国内高校化工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专业还针对“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创办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创建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实践基地。该竞赛为浙江大学校内唯一一个以实验为主的校级竞赛,每年本专业有30%的学生参加该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五)以特色班强化培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本专业在大三后依据学生兴趣,提供了不同类型特色班的强化培训:1.工程实践班,主要目的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2.能源化工班,目的是强化化工知识在能源领域的应用;3.产品工程班,重点突出高分子工程、精细化工;4.安全与工业生态班,主要强化化工过程安全、环境友好及化工园区规划;5.国际交流班,目的是强化外语授课与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4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认识实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5-02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6]张燕.关于完善短学期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化学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设 图书采购 学术 专业化 系统性 条理性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摇篮、学术的园地,学术成果在这里源源不断地产生,一批批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高等院校以它特有的形态孕育新事物,推动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对学术的追求由来已久,学术无论是对于高等院校自身还是社会各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等院校图书馆则在高等院校学术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学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高校图书馆之学术体现,其主要工具和手段是书籍、报刊,近期还开发了音像资料,它们记录了学术成就,传播了学术成果,同时也营造了学术氛围。“学术”一词,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为专门的学问”,也可以理解为学问、道理和真理等这些认识以及获取学问、道理、真理等认识的认识方式和过程。学术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主要包含专业化、系统性和条理性等核心内容。分析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深刻地理解学术的含义,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图书采购中,应用学术性相关知识,能更好地做好图书采购工作,这也是分析研究图书采购与学术性关系的直接目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重视学术性要求,选择学术性较强的图书作品作为馆藏,将会丰富图书馆的学术内涵,对高校图书馆建设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术的专业化

学术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化,专业化的起源是学科分类的细化,而它的含义则比较丰富,主要表征为认识的特殊性、准确性和深入性。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应该依据这些内容,把相关知识应用到采购活动中,使图书采购满足学术性要求。

专业化的特殊性存在于对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本质认识,专业的形成目的是实现专业的区别,专业化以缩小认识内容范围为前提,实现认识的深入,避免其他领域的干扰。专业化的特殊性要求在该领域形成独特的认识,独特的目的是使认识更完整,因为独特形成了区别,形成了某种限定。与此相关的是普遍性,专业化同样有着普遍存在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它与专业内容无关,但同样属于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体现在对认识的正确判断。专业化要求对世界的认识是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的结论和判断是精准的、正确的。专业化的准确性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体现在能否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实质,准确地掌握内在规律。

专业化的深入性表现专业领域的认识是彻底的、细致的,对专业问题能够具有深入的认识,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认识是透彻的、触及本质。专业化的深入性,能够使认识引向深入,使认识在专业领域达到触及本质和核心的认识程度。

专业化的几项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专业化的丰富内涵。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需要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并运用专业化基本知识,选择采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图书作品,以此满足学术性需求。

组建专业化的采购团队,由认真负责的专业教师组成采购小组,团队成员明确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的使命,理解专业化含义,肩负起图书馆建设的责任,以使命和责任为核心,加强采购小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采购小组各成员的专业技能,较好的完成采购任务。

采购团队建立以后,由他们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运用专业化的知识,结合系统性理论和逻辑学相关知识,按照资金的总量对各个专业进行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重视学术性要求,使图书采购活动迈向专业化,能够让图书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使图书馆传承与传播学术成果,使学术得到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图书采购小组依据采购计划,开始进行采购活动,它只是一项由采购小组组织进行的小活动,但是,它同样需要掌握专业化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专业化的实质和意图。重视学术性要求,重视专业化的需要,图书采购的小活动同样可以做得很专业,使小活动具有大意义。

综上所述,深刻理解专业化含义,掌握专业化基本知识,并应用到图书采购活动中,能较好地满足学术性要求,较好地完成图书采购任务。

二、学术的系统性

学术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一词来自英文system的音译,但系统的概念和思想,则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钱学森学者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考虑,以图书为元素,使图书形成系统,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

从系统内容上分析,它主要包含元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等几个方面。在图书采购中,考虑系统性要求,分析思考如何实现系统内容的满足,对系统包含的几个方面,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做法,按照系统的要素、结构、层次、功能和分类,进行分项研究,逐项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应该明确,图书馆管理的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这才是组成图书馆图书系统的核心。

从系统性的特性考虑,主要具备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等特性。

集合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 系统性是全部元素的集合,它是一个集合体。整体由个体元素或者若干组元素组成,个体元素或元素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元素、元素组集合而成,系统性是一个集合体。

系统的相关性表明,系统性中独立的元素或元素组是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关性的属性决定了系统性可以分解成若干系列的子系统,并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

整体性也是系统性的基本属性,它要求系统性是完整的、全面的。在一个系统中,整体的特性和功能不等同于个体的特性和功能,更不是个体特性和功能的总和,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于它的结构和本质,但是个体对整体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中,从系统性特性出发,综合考虑其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让图书元素或元素组集合成整体,横向和纵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相应的层次和分类,同时集合体是全面的、完整的,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可以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知识,使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具备系统性,进而满足学术性要求。

三、学术的条理性

学术概念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条理性,主要指思维与意识应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逻辑是思维规律,是不同思维内容与许多思维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普遍认同的思维规律。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使统筹规划的采购活动符合思维规律,使采购活动的思维过程是条理清晰的,意识的存在是明确的,两者都符合逻辑。

图书采购活动的条理性,首先,强调过程的条理性,它表现为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采购过程时,思想和目的要明确,意识和思维具备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其次,强调内容的条理性,采购的图书要求分类和序列层次结构都相当清楚、分明、有条理,元素和序列完整地有条理地排列。

此外,在采购图书时,还要考虑图书本身的条理性,选择条理性较强、较好的作品,使图书这个个体元素具有条理性,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收藏和推荐学术性强的优秀作品,提高馆藏学术价值,丰富图书馆学术内涵。

当然,图书采购者也应该明确,图书采购活动是分批多次进行的,是一项长期不间断的行为,全面、完整是相对而言的,图书采购有阶段性,它需要长期有条不紊地进行。图书馆管理第五定律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逐步实现,没有终点,永不停步的活动。

综上所述,学术的条理性表明:学术要求意识和思维是清晰的、有条理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使采购活动有条理地进行,并且注意选择学术性较强的优秀图书,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时,充分考虑学术性要求,能够让学术成就较好地收藏和传承,能让学术成果得到较好的传播和应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可以运用专业化理论和知识,使采购活动迈向专业化,较好地完成采购任务。其次,可以应用系统性理论和相关知识,使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活动具备系统性,进而满足学术性要求。此外,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使图书采购计划和实施过程保持意识和思维的条理性,使图书采购活动具有清晰的符合逻辑的思维,同时,内容又是完整的、有条理的,并且注意选择学术性较强的优秀图书作品作为馆藏图书,以此满足学术性要求。学术丰富了高校图书馆馆藏,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价值,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