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的培养范例6篇

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1

一、正视现状,帮助学生走出自卑,重拾自信

双高扩招以来,高中、高校占有了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优秀资源,来技校的学生,可以说是被九年义务教育所淘汰的学生。虽然近几年家长的“送子女读三本四本大学不如读高级技校”的观念开始形成,技校生源开始慢慢好起来,但尽管如此,社会上对职高技校的学生始终不大认可。这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经非常自卑,来技校读书似乎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我从很多次新生新学期计划中看到他们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由于中考的失利……”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向学生阐明目前国家最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而他们就是将来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优势心理学教育使他们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其次要以母爱之心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育人的根本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施以真爱、博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到技工学校教师的慈爱和温暖,使他们打开心扉与我们推心置腹,缩短心理距离。再次要坚持以赏识教育为主,并注意细心观察,随时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尚存的自信心,以此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焰,并有意识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学校内、实习实践中,充分挖掘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学生虽然基础、成绩都较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可塑性很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观念。引导学生和自己比,如果要他们和优秀学生比,不但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反而会使他们感到更自卑,甚至放弃学习。每当他们有进步时,就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考试成绩有提高了,哪怕一点点;作业能够认真做了,哪怕就这一次;上课能够听了、肯思考了,哪怕只有一会儿……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进步和成功。从而唤醒他们天真浪漫的朝气,重拾自信。

二、摆正位置,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职教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实际,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还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齐抓共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的综合治理网;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治相结合,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的自觉性,从小事作起,从点滴抓起,彻底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品格,在家和邻里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校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尊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形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精一门专业技能,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绝技得到创新和发展。为此,对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各单位在用人上既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职业资格鉴定必须以产业界的需要、生产和技术实际设置考核目标。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依次上升,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多,相互联系的较少。以车、铣、磨、刨、钳工种为例,都有完整的考核系列,这些规范性考核虽能以标准来考核个人的单一操作水平,却往往很难考核出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经常发生数控车床操作工专业和车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车刀,钳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麻花钻等问题,学生在校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是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的紧密结合,三是强调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四是传承技能技巧与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五是检查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水平紧密结合。要达到以上五个紧密结合必须在教学教法上进行改革。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法,在以上五个“紧密结合”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将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专业(工种)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技能教学型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感到空前的压力,经过调整、改制后的产业群体正处于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升级的关键阶段,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从事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必然促使教师队伍的调整。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缺乏符合产业界需要的专业教师前瞻性建设还很普遍;注重校内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与现代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达标),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达标)。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忧,更不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 用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对现职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

2. 向社会招聘具有“绝技”(技师、高级技师)的兼职教师;

3. 对现职理论教师进行高、新技术的培训,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4. 追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熏陶;

5. 开展经常性的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办法,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

五、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3-01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经环节和重要平台。我院在进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深入探究了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建设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也要求不断提高,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缺口,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焊接技术工人,因此,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技能焊接技术人才是我院焊接专业的培养宗旨,通过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这一模式也将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形成统一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文件精神,我院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充分发挥我院在国防科技工业及航天军工中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第一,能够促进我院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第二,可以促进我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三,通过与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第四,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第五,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节约办学成本。

第六,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创造经济效益。

二、我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院为探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用人要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和研究各企业特别是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企业对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确定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相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以更好的满足航天军工企业和周边装备制造业对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

要造就高技能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全面的校企合作培养和训练,并在实际生产中锻炼成熟,在终身学习中持续提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形式和实现途径是校企合作。

我院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符合学院实际,能满足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和地方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调研阶段(Research)、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评估阶段(Assessment)。该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分以下二种形式。

1.“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统化”的订单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是近几年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合作、资金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具有确定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合作形式等方面有明确的方向;学校根据行业专家、企业和学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订单培养方案或计划,并负责实施订单教育,企业为订单教育提供相应的校外实习设备、兼职教师、技术资料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最终企业负责安排接受订单教育学生的就业。

2.“基于校企合作的RPDA系统化”集中培养模式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或产品类型,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升级,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等,为使职工能很快地了解新知识、懂得新工艺、熟练操作和维护新设备,必须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另一方面,即使在不调整产品结构或类型时,但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也需要对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进行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由行业专家、企业和学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确定针对性较强的集中培养方案或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合作学校或在企业内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使企业职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技能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之间除了可以开展以上直接的培养合作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技术合作和校企文化交流等间接的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综合素质提高的合作。比如校企共同主办各种技能大赛、文化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等等。

三、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

1.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足,参与的态度不一。

2.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

3.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

4.教学资源重组频繁。

5.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

四、对策与建议

1.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制度

通过四川航天职教联盟,建立“三方共建,四方联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发挥我院“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优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我院与优质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

2.积极主动推进校企合作走内涵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探索;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然而,目前该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技工只有5千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了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我院作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市劳动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现有培训资源和条件,制定了培训高级工3000人、技师1500人、高级技师1000人的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借以加速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缓解西安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装备,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实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政府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偏重于普教、高教,办学经费长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既缺少资金投入,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西部和其他经济落后地区,长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无法保证,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享受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享受工程师级别的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反复指出:21世纪人才应该多方面发展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亦随之出现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时代风尚。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变学年管理制度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可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宽松的学习条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差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有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课程的互认和接轨;最后,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学年学制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必须在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新体制。实行弹性学制能够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学有所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收稿日期:2006―12―01

项目来源:安徽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03501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7jyxm152)。

作者简介:孙佩石(1954―),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合肥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等。

一、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大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现实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领域和行业,现有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需求缺口巨大,已经成为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因素。①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承担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应该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②

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1.紧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的原则。在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安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要面向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等行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背靠重点企业,按照专业技术领域或职业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招生,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新的教育培训方案。

2.努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狠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特色建设,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一是要抓好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遵循学科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按照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之间的链条关系,对现有传统学科进行整合重组、改造提升,使其成为适应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要抓好新兴学科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原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兴学科。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已经显示出未来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应利用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是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为龙头,组建学科群,保持学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

三、构建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1.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以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大体上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微观世界,但它却又是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直接关系学生的发展。”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培养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主旨和特征建设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连,坚持以专业(职业)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教学和培训,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能操作水平高、职业素质良好等特点。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薄弱环节。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职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依托重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紧跟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

3.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试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设“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4.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紧密衔接的双证制教学模式。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适应,明确要求“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展“全国百所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试点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经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合格并取得学历证书,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紧密衔接,全面推进双证制,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要将职业资格的培训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要以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技能为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能力测试为中心,建立职业能力考核体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

四、建设“双师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既能够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根据技术意图和工程图组织生产,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要培养这样的高技能实用型的人才,就需要“双师型”教师。《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的概念:“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电子商务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双师型”教师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④既要了解企业运作情况,又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一支既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又具备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单位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培训,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也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更要根据现代社会专业岗位和职业技能要求快速变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联合

1.“定单式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定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教学和企业车间无缝对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零距离互动。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随时要求学校就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应企业要求。“定单教育”真正实现了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车间和课堂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读结合、定岗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不能局限于企业作为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学校承担培训企业员工的任务这种简单的分工。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双向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实质性融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紧密合作,共谋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把学校办成生产力促进中心,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目的,培养出社会、市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注释:

①郭振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工人日报,2005.11.9.

②刘春生,马振华.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教育研究,2006,5(75).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5

摘 要 近些年来,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并凸显了高技能人才地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此,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越发突出其重要性。为此,文章就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展开探究。

关键词 企业 高技能人才 培养机制 构建

一、增加投入,构建保障体系

第一,为适应形势下发展,同时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技能人才退休高峰、技能人才总量逐年萎缩、人才断层逐步凸显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结合新型技能人才的素质特点,研究制定技能人才衍生计划:一方面,制定适当的技能人才引进计划,保持通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延续性;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核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核特有职业技能鉴定,既强化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势,同时提升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

第二,职业能力建设是技能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企业应当紧紧抓住中核集团公司强化推进职业能力建设的契机,加大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职业培训教材和鉴定题库开发。建成一套,即投入运行一套,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教材和题库,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同时加大实训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重点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利用3-5年的时间,建设一批覆盖关键职业领域的实训平台,为技能人才培养开辟新通道。

二、创新模式,优化队伍结构素质

结构是考量人才队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重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是优化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

第一,双轨制培养。一是在各重点职业领域挑选优秀的技能人才,配套专门的“短期+中长期”培养计划,短期培养成操作能手,长期培养掌握绝招的领军型技能人才;二是在培训中重点推进“大工段、大班组”模式,采取岗位培训和岗位互学,提升大班组(大岗位)职工的操作技能和维护检修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重点提高技能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对反事故应变能力,既确保企业生产线的安全运行,又提升人才风险防控能力。

第二,科研项目带动。高技能人才在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实际工作中,高技能人才极少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技改项目中。企业可利用科研技改项目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拔部分高技能人才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利用其突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对工艺现场和设备的熟悉程度,推动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利用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优势传、帮、带,并通过压担子、分任务,使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实现技术、技能相融合,培养选拔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技能竞赛选拔。技能竞赛是快速培养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针对关键岗位、重点职业,定期举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搭建技艺交流平台,激发技能潜力,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比武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主体的技能竞赛体系,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除配套的奖励措施外,还应当建立专项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成高层次领军型技能人才。

第四,技能大师工作室。相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而言,过去高技能领军人才是单兵作战,现在是突出一个团队,由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技术人员作支撑,两种人才资源相互整合,合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既能及时通过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能提高技能技术人员的水平,更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吸引、锻炼、培养一批批新人。企业可以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建设和运作,利用各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加强高技能人才团队建设。

第五,校企合作。针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局限性,可积极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定期选送优秀技能人才去职业院校深造,利用职业院校前沿理论知识和一流实训平台对技能人才进行系统化的超前教育,有利于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技能人才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更有利于企业了解掌握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先进操作,能够帮助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行和科研技改中保持领先水平。

三、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实际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认知度往往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转变观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学技能、钻业务,增强高技能人才荣誉感,带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健康发展。此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统筹考虑。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好企I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既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又有利于推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全面实现企业各项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民航 高技能人才 现状 培养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fines skill labor and its traits. It analyzes the contents, status quo, pipelines and features of aviation skill labors. Base on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provides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proposals for shortage of aviation skill labors.

Key Words: Aviation Skill Labor

Status Quo Training Approaches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再次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并且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高技能人才的概念。高技能人才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与特征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

所谓高技能人才,通常指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中,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工作的高级技工和技师。他们以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的中间层定位,与上层主要靠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方法来指挥生产活动的管理层、决策层相比,是典型的工程实践者、工艺创造者、部门管理者;他们关心的是工程原理、组织管理或服务沟通技巧如何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注重的是如何把生产决策从组织上和技术上落实到操作层面。与下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的操作层、执行层相比,他们除需要具备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外,还需掌握相当的技术原理、工作原理和专门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关键技术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组织开展技术改造和革新活动,指导操作层、执行层的人员开展工作。[1]

(二)高技能人才的类型

高技能人才就其职业岗位职能和掌握生产技术、服务技巧的复杂程度和知识智能的融入程度,可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人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工业化以来就出现的人群,他们现在既有丰富的经验技能,又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知识技能型人才指既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原理、方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且从事以心智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性工作的人群;复合技能型人才指掌握了交叉技术或服务知识和多种不同技能的人群[2]。他们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技术技能含量较高的生产、服务岗位上,起着技术创新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中坚力量的关键作用,是国家实现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的桥梁,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征

根据高技能人才涵义及岗位描述,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具有如下属性特征。

1.类型的多样性。既包括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包括掌握专门知识和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交叉知识和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而且,即使是同一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地区差异、岗位差异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何况还有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评价标准间的差异等。

2.认定的规范性。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程度,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连续从事某专业(工种)的规定年限,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合格,或通过技师以上职称考核评定,已经取得某专业(工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或《技师合格证书》)。这就从制度上规范了高技能人才的认定,还从侧面说明了专科或高职毕业生只是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3.层次的模糊性。因高技能人才属劳动力结构的中间层次,他们有从“蓝领”层发展而来的高级技工,即技术型技能人才;也有从“白领”层转化来的智能型技师或高级技师,即知识型技能和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三类人才构成的中间层,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含量的增加,往往会不断向高端与低端延伸扩张,与“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边缘重叠形成模糊地带。为此,人们形象地用“灰领”或“银领”来描述这一模糊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4.条件的软硬性。如果说起码的学历、资格或职称要求,是作为高技能人才认定的“硬件”,以突出“技能”的规定性;那么从现代企业用人标准、评价导向来看,高技能人才的认定,更注重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等相关“软件”,以突出“素质”的高要求。这就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内涵具有软、硬条件的双重属性。

5.技能的动态性。不同时期的知识、技术、技能不可同一而喻,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如工业化初期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多是技艺精湛、工种及操作技能单一的能工巧匠,而工业化后期或信息化时期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是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会使用复杂数控程序、会开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的复合性人才。

二、民航高技能人才及其现状

(一)民航高技能人才内涵

根据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民航高技能人才应理解为:具有现代民航生产一线从业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相关专业理论,较强的外语能力与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民航运输的某些关键技术和独特技能,能熟练操作、使用和维护民航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相关设备设施,持有某种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能独立解决生产一线技术、管理、服务难题,具备强烈安全意识、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水平,有较强继续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

对于某一具体岗位来说,上述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和独特技能则根据岗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能力标准。如飞行岗位,必须达到中国民航通用航空飞机驾驶执照的知识和技能标准;机务维修岗位必须具有飞机机体和发动机基本维护维修技能;空乘岗位必须具备航空公司空中乘务技能;民航运输岗位必须具备民航运输企业运输生产一线的管理、销售、服务操作技能[3]。

(二)民航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我国民航全行业共有运输飞机859架,职工约31万[4],其中包括7.7万的劳务工,[5]职工人机比约为360:1。航空公司从业人员约17.2万,平均人机比为200:1。从民航现有技能人才结构分析,在类型结构上,地面服务、行政管理、综合保障等部门人员过剩,而与安全密切相关的飞行、机务、空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航线分析等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在层次结构上,一般性人才多,高、精、尖、复合型的人才缺,尤其缺乏能够进行国际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6]。在人才成长环境上,就外部环境而言,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重仕途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地位与尊重,进入本行业的有些大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致使技能型人才的流失与短缺现象严重;就企业内部环境而言,重行政管理人员、轻一线员工;重长期合同工、轻劳务工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收入差距大。一是一线职工与行政管理人员差距大,二是长期合同工与劳务工的差距大;劳务工收入虽然都在当地最低工作标准以上,甚至大大高于标准,但却明显低于长期合同工,有的甚至相差2、3倍之多,且住房、休假、培训等福利待遇很少享受或根本不能享受;同工不同酬,合同短期化,只使用劳务工20~29岁的“黄金年龄”等[7],使24.8%的一线劳务工技能素质无法高移,造成高技能人才成长链条断裂,队伍不能发展壮大。

根据民航总局“十一五”规划纲要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将增加运输飞机680架,年均增长136架,其中2006年增加142架[8]。按国际民航全行业平均人机比300:1,国际航空公司平均人机比100:1的保守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企业至少需要增加各类人才20.4万,其中航空公司至少需要增加6.8万人。在净增的20.4万人员中,按照笔者对50多家民航相关企业人才招聘的调查数据——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平均占招聘企业总人数36%的比例预计,技能型人才大约需要增加7.6万人,即每年平均需增加15000多人。若按4%的比例配备,机务维修人员每年平均需要净增1630多人。若以平均每架飞机至少需要20名空乘人员来保障其正常运营计算,未来20年内全国民航业至少需要补充4万名空乘;如果加上国外航空公司在国内招收的空乘,今后每年国内对空乘人员的需求将达到2000人~3000人[9]。我国民航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发展需要说明,“十一五”期间,民航企业人才结构将率先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需求特征,并将面临高技能人才数量培养能力严重不足,质量培养能力和养成速度与民航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的严峻局面。

三、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与培养特征

(一)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

我国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部队转业的飞行人员、技术人员与少量党政人员;二是民航院校或非民航航空航天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民航企业根据岗位特殊需要,在社会上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经专门机构培养出来的特种岗位人才。

民航高职院校是培养民航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培养民航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不足。一是基础投入不够,专业学院少,全国仅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二是办学规模小,在校生规模仅5000人左右,年招生能力不足2000人;三是师资力量短缺,专业教师少;加之民航运输生产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致使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民航发展的需要。

(二)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征

与其他行业相比,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如下四大显著特征。

1.培养周期长。因为民航运输工具——飞行器集聚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与标准,且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范,加之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特征与国际化属性,使其设施设备操作的难度、运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岗位安全的重要性、服务质量的精细性、技术更新的速率与频率等,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这无疑会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周期和培训频率。业内人士知道,一名合格飞行员的培养周期,至少需要8年时间,而从副驾驶到机长,则需要10年时间[10];一名成熟的机务维修人员所需培养周期也要5~10年时间。[11]

2.培养成本高。如果说一个一般具有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培养只需不足8万元的成本,那么,一名合格飞行员则需要高达60万左右的培养成本;即使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民航运输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要购置价值昂贵的设施设备。如各种类型的飞机发动机、模拟飞行器及各种飞机零部件;要建设动则数千万元、数百万元的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如飞机维修实习基地、民航运输实训室、空乘模拟训练中心等。加之民航部分岗位以英文为工作语言,且按国际标准、国际规范执行的要求,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本、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均比一般同类专业多。这些,都使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大大高于一般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

3.培养渠道窄。因民航绝大部分专业所需设备设施投入高,开办难度大,且专业管理有较严格的行业壁垒限制;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属于原创,能承担此类人才培养任务的机构多限定在航空航天类院校和民航企业培训机构。虽然近年来一些非航空航天类院校或培训机构介入了航空服务、空中乘务等中、低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也必须依靠与航空航天类院校、民航企业或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办学、合作培训,才能实现民航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相对一般行业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说,民航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相对狭窄。

4.人员淘汰率高。民航高技能人才的淘汰不仅体现在飞行人员、空乘人员的选拔、培养过程中,还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尤其是飞机驾驶人员的培养,因各种原因的淘汰使其成才率通常不足70%;即使是已成才的飞行员,在从业的生涯中,也会因长期高空高压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空乘人员也是如此,她们服务年限往往更短。一是因为她们长期在密封增压舱连续高空作业,承受缺氧、低气压等“飞行负荷”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使淘汰率升高;二是中国服务行业人员的年轻化趋势、企业用人价值取向媚俗化、以及长期合同工与短期劳务工区别等因素的影响,20~30岁的“黄金年龄”一过,她们就有可能被淘汰出空乘队伍 [12]。

四、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高技能人员成才环境

良好的社会企业环境是技能型人才迅速成才的基本条件,因此,充分发挥行业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高技能人才成才环境极为重要。一是要在全行业营造重视技术知识,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一线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二要建立行业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个人努力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要健全激励机制,引导支持企业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在确定岗位薪酬中,充分考虑技能因素,鼓励用人单位对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要比照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工程师等专家实行政府津贴的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解决高技能人才政治和生活待遇问题,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四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大对民航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重点报道技能人才岗位成才的成功案例和为企业、为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五要完善技能人才保障制度,出台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相关政策,并加快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解决包括劳务工在内住房补贴、休假培训、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以及技能人才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

(二)发挥高职院校的摇篮作用,夯实高技能人员成才基础

工业化时期的显著标志是产品的批量化,因此,对于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自然也有批量化要求。显然传统的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培养速度是无法满足这种要求的。高职教育是工业化时代的产儿,历史理所当然地赋予了高职院校准高技能人才批量培养摇篮的重任。民航高职院校要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关注行业人才需求,按需导向专业建设与改革。要充分利用行业背景优势和各种信息渠道,做好民航人才供需市场的调查研究,坚持以行业人才需求导向紧缺专业的开发,技术升级导向传统专业的改造。要根据我国民航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广泛积聚人力资源,拓宽紧缺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养培训规模,优化培养培训结构,突出培养培训特色,使专业设置与行业职业群体无缝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技能岗位要求零距离吻合。

2.树立发展需求驱动的人才观,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不仅仅是靠需求驱动的,更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随着我国民航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宽,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专业技能人才,因此,要牢靠树立发展需求驱动的人才观,引进发达国家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根据国际民航专业化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施教,“1+1+1”模式(一年级文、工类专业课程全部打通,二年级按专业、三年级按方向)培养,规避人才培养与供需错位风险。

3.重视“关键能力”培养,夯实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基础。民航 “三高”行业特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极高,特别是对跨职业的、可迁移的、通用的、对未来发展起作用的“关键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民航高职教育必须按行业岗位群的共性要求为依据构建“宽基础”的必修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性教育,侧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具体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实施针对性教育,侧重学生“从业能力”[13]的培养。这样才能夯实毕业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适应民航技能岗位要求高、变化大的需要,同时使他们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协同发展。

4.突出“从业能力”打造,实现企业零距离上岗要求。要根据民航专业人才知识、技术、技能结构的变化要求,积极引进民航国内、国际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并将相关岗位培训考试大纲和岗位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双证书”、“多证书”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内容融入核心课程和技能模块中,使课程内容涵盖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作为按方向培养的主要依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行业授权建立校内职业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保证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使毕业生具备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的“从业能力”。

5.建立一个开放的、柔性的、以学习者为本的动态体系。创新多元化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尝试高新技术类专业的专—本连读,或专—本—硕连读,一方面配合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实现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目的。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成才机制

一是完善职工培养培训机制,将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一项投资,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保证足够的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使一线职工的知识、技术技能更新提高与行业技术、规范发展同步,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计算机管理意识、小组工作法意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国际接轨。

二是建立严格的技能岗位资格证书就业准入机制,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构建完整的包括分类标准、教育培训、鉴定考核、证书运行等系统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与劳动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相配套,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并在整个体系中逐步实现与国际民航职业证书的对接。

三是规范技能人才管理机制,推行“以人为本”管理制度,创造和谐、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推行行政管理序列和技术技能序列人才平行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两个序列人才待遇基本一致;缩小长期工与劳务工的待遇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同岗同薪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才链,抑制近亲繁殖,任人为亲的现象蔓延,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才。

四是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成才保障机制,鼓励岗位成才。企业生产一线是技术工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企业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业务培训、技能比武、观摩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使更多职工在不同岗位的实践中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打破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制度和体制障碍,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之间的对接机制,畅通并不断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五是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将支持投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毕业生就业指导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资源库,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发挥职工的主动作用,拓展高技能人才成才通道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改变个人及企业命运等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主动求知正在成为一种习惯和必需,而不是强迫;渴望学习和培训,渴望成才正在伴随着职工的职业生涯和成长过程成为最大需求;尤其在知识已不是“耐用品”的今天,学历知识也许出校门时有50%就已陈旧,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培训,才能使知识增值,才能具备“有用能力”。因此,帮助职工认识到培训是最简便易行、最通俗普及,最自然而然的终身教育方式和提高个人能力的方式,知识只有在转换为“有用能力”的前提下,才可以为个人、为企业创造财富;教育与培训是迈向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通行证和入场劵,是抵达成功彼岸的万国护照。为职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持续不断地参加学习或技能提高培训,既可以最大效率地发挥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拓展高技能人才成才通道,又可以使职工个人保持永不衰竭的“有用能力”,企业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2] 陈宇.论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3] 刘声.外企公司更看好人品好的中上等人才[EB/OL].中国青年. 51test. net/show. asp?id=14950,2004-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7~41.

[5] 牛向荣.浅谈民航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激活人的因素[EB/OL].空港在线. tongtu.com

/cgi-bin/index.dll.

[6][8] 杨园园.2005年民航工作回顾和2006年工作要点[Z].2005-12-26.

[7][12] 中国民航工会.关于当前民航系统劳务工状况的调研报告(民航发[2006]29号)[Z].

[9] 高虹.扩张再加剧人才饥渴 海航高调“招兵买马”[N].海南日报,2006-03-10.

[10] 钟山.影响中国民航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