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摘要】在合作培养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政行校企要建立秉承合作理念,明确合作目标和各方职能定位,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包含动力引导机制、沟通反馈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动态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协同管理运行机制体系。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能为外向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经营管理提供专门技术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以前的政校企合作育人要求相比,外向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对象的目标和规格更高,涉及到的工作面更广,培养环节的协调工作更大,需要协同推进的事务更多。然而,目前合作培养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存在着涉外的农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合作的执行力和工作成效受到制度缺乏、利益冲突、动力不足的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等等。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农业高职院校等因势利导,整合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坚持合作理念目标,明确各方职能定位

政行校企合作各方应坚持平等、合作、创新、共赢为理念,紧密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建立健全体现多元利益的合作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社会参与”合作框架。具体来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适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及时外向型农业企业与农人才需求情况变化,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农业相关行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指导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标准等,发挥在校企合作中的牵线搭桥作用,推荐龙头企业、涉外农业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行业最新资讯和合作项目等,指导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作为合作的双主体,更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积极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招生、教学、实践、就业等方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育人培养机制。

二、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体系

为保障合作育人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体系来组织、协调、落实各项行为、政策和举措。可以探索建立非法人的合作办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实行理事会制,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入为联盟单位。各单位选派代表组成联盟理事会,理事大会是联盟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是联盟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联盟的日常工作事务,一般可以设在学校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部门。设合作培养办公室,负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招生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师资管理、课程开发、实训实习、就业指导、出国培训等等,另外设置项目建设办公室和资产管理办公室,前者负责合作联盟内专项项目实施,比如合作基地建设改造、企业奖学金设定等,后者负责共同出资的资产管理,如教学经费预算、资产采购和账务报销等。

三、完善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

1.动力引导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合作培养人才中的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支持、优惠政策,提高校企合作培育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教育立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义务和享受权利,对参加合作培养的学校,在招生路径形式、培养计划、就业创业上出台相应政策,精简审批程序,减少办学成本。对参与合作的涉外的农业企业,在产品进出口、国外人员培训、税收补贴、技术输出、对外投资等方面上进行相应的政策优惠,鼓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针对“农业走出去”急需人才的现状,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面对农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采购,通过定向委托培养方式培养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政府要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专项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提高开展合作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例如设立专项资金,以项目的方式,针对校企之间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补助。

2.沟通反馈机制

根据合作需要,建立校地双方定期和不定期的沟通交流制度,及时就涉及双方的合作事宜进行协调磋商。定期召开理事会全体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针对合作重大问题和事务商讨审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举行校企合作工作例会,及时汇报交流校地合作进展情况,商讨酝酿具体的合作方案、合作路线,搜集相关数据,发现其中问题,确保合作联盟正常运行。进一步完善合作各方的信息反馈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联盟信息网络立交桥,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帮助学校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及时搞好专业布局和设置。

3.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对合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经济成本和收益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把握合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完善风险处理,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有理有据地处理,力争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重点针对出国培训、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风险、项目运行的市场风险、企业因派遣指导教师带来的生产损失风险、因学生技术不熟练损坏设备或影响生产等风险,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和物耗能耗补贴。

4.动态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动态跟踪制度,及时跟踪项目任务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明确各方的监管职责、监管任务分工、监管重点,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报告制度,对培养环节中的招生、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重点监管联盟内合作各方资金投入和使用、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等重大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加强风险预警,保障人才共同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5.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以效益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绩效评价为手段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合作办学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明确外向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包括全球视野、全球胸怀,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的能力,能够适应农业走出去的要求,能够胜任国内外工作岗位。贯彻落实考核体系,将其分解成相应的任务系统,明确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方法、考核形式、考核标准、奖惩措施,形成科学可靠、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6.保障机制

成立组织机构、筹集资金、制定相关运行制度等,为联盟理事会的长效运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人员、资金和制度等保障。强化协议机制保障,明确了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成员单位进入和退出机制,明确进入和退出联盟的条件,保障联盟整体的利益。搭建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搭建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创新沟通交流的方式,实现校地双方的有效沟通,推动双方不断达成和加深合作共识,推进校地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金存.共商共决、联动协同:“政校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探索[J].江苏高教,2013-01-05.

[2]李志大,高淑鹏.论校地合作互动机制的构建——以鲁东大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2-12-20.

[3]房红,孙艳.经管类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

作者:叶琦 张小宁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