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养范例

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范文1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培养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是规范操作,清楚为什么要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ZCY102),项目负责人为董丽丹。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学案在高职高专‘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H150631),项目负责人为蔺首睿。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前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基础,此后衔接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实验中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析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习、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1.深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实验现象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此前的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对定量几乎没有要求,使用的实验仪器也多是精密度不高的烧杯、烧瓶、量筒等。因此学生在最初进入分析化学实验室时,往往定量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如何依照精密度选用仪器。同时,很多学生在大学仍延续高中应试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实验缺乏主动性,忽略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1]。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重视理论课的特点,在理论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精密度和准确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思考托盘天平和分析天平、量筒和移液管的选用区别;在讲解误差这部分内容时,罗列不规范实验操作对结果的影响等。教师也可以搜集相关案例,向学生强调规范实验操作对实验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关联密切的趣味实验,先借助于学生熟悉又直观的变色、沉淀、仪器数值变化等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出更高的定量要求,循序渐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2.夯实理论根基,规范实验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并不是死记硬背、按方抓药,而是在夯实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勤加练习的结果。分析化学的实验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做到准确、规范、熟练,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耐心、认真练习操作技能。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先讲解、演示规范实验操作,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再组合,既要讲清如何操作,更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酸式滴定管漏液应如何处理这个实验操作,要讲清楚如何涂擦凡士林,但为什么要涂凡士林,为什么涂凡士林之前要吸干活塞和活塞槽内的残留水、为什么涂擦凡士林的量不能太多,为什么要避开活塞的小孔等问题都要依据学生的基础适时适当地给出答案,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如此操作的原因,轻松地加强学生对此规范操作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实验课堂中加强巡回指导,言语上鼓励学生动手,行动上纠正错误操作,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

3.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自我分析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可以将实验技能列入考核内容,在实验课和考试中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2]。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分析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分析误差来源,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蔺首睿 董丽丹 梁芳慧 牛艳秋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技能培养范文2

(一)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酒店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扩大,但面对愈来愈激烈的行业竞争,云南省的许多本土酒店因缺乏竞争力和特色而遇到了发展瓶颈,酒店从业人员缺乏有独特竞争力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旅游酒店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特别是来自世界知名品牌集团旗下的酒店纷纷入驻所带来的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云南省的许多本土酒店选择避开与世界知名品牌旗下的酒店提供同质性的服务,转而提供异质性的服务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酒店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这些主题酒店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并把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运用于酒店的管理与服务中。类似的主题酒店,既有经济实惠的宾馆、客栈,如大理古城的白族客栈、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客栈、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客栈等;也有高档的星级酒店,如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大理的风花雪月大酒店、西双版纳安娜塔拉度假酒店等等。这些民族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来经营管理。民族文化主题酒店所需要的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既需要酒店自身的培训和培养,但更重要的是从相应的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招聘。并且,从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招聘需要的人才不仅可以降低酒店的培训和管理成本,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就业途径。所以,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完整的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外,增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既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成为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也为自身的就业和发展寻求到更多的途径和更大的平台。

(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路径

作为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保护还是开发利用的难题,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陷入了传承断代的困境,培养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路径,也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机会。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应该保护还是开发利用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或者说如何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去“本真”、部分传统文化事项消失、文化多样性减少、文化同质性越来越强等问题。简言之,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全球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变迁等原因,也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缺失”的原因,并且后一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年轻一代不愿意“子承父业”般地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实现平台和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主题酒店那些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纳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中,不仅满足主题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从单纯的民间传承方式转变为民间传承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式,接受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将成为传承、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这不仅为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平台,还为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三)为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提供新思路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较为落后等原因,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酒店管理人才的水平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酒店管理人才相比缺乏竞争力。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育是提高云南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的竞争力的新思路。一个地方的人才培养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省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资源,还是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都落后于国内较发达地区。所以,如果云南省只是一味地完全照搬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可能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也无法有效满足当地酒店对“专业且有特色”的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造成目前云南省许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高星级酒店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地方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较为完整的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本地民族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为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新思路。

二、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的现状

(一)民族文化技能未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在云南省诸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在培养熟悉酒店企业各项主要业务,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通用型酒店专业人才,并没有将具有地方性优势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培养多集中于饭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等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方面。目前,云南省尚未有一所高校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作为专门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开发和实习实训。有些学校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设置了选修课程,但仅限于一般知识的了解,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地方性优势。少数民族的语言、艺术表演、手工艺、宗教信仰和年节习俗等民族文化资源是游客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的要素,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这些地方性优势资源要转化为地方性发展优势就需要有一批能够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经营管理人才。遗憾的是,因为在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未能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实现价值。

(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

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酒店专业教育中,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全面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校、学生以及当地酒店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现实中,各高校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方面的教学资源太少,既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没有现成的教材,相应的实训室资源也较为稀缺。更重要的是,各高校能够熟悉各少数民族知识并具备一定民族文化技能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各高校虽然理念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但却因教学资源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匮乏无法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结果就是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缺乏。

(三)未能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与潜能

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重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更没有相应的培养和培训实践,导致一些本身具备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就业中未能充分发挥。云南省酒店管理教育的学生中,本地生源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学生中,有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熟悉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并具备一些民族文化技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主题酒店来说,这些学生身上具备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正是他们需要和缺乏的,在就业中只需要稍加培训即可发挥其在文化展示和传播方面的优势。但现实中,云南省各高校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同一种模式下的“生产线”式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同其他学生进行相同模式的培养,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其民族文化技能方面的特长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酒店管理专业少数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一)将民族文化技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增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根据民族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市场需求,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代表性且内容较为完善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类:民族艺术、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餐饮、民族医药等项目。在云南省旅游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可以将以上几个模块作为特色开发项目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应该引起云南省教育厅、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将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作为一项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内容进行教育和学习。

(二)开发编制民族文化技能类的教材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使云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校园课堂知识,首先应该开发体现少数民族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并编制相关教材。只有如此,少数民族文化技能才能像其它专业技能一样得到教学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能更好的重视这项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教材的开发和编制应该至少有三方面的人员参与:一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是真正熟悉和掌握民族文化技能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民间工艺大师等;三是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和知名学者。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能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内容及难易程度;民间艺人提供民族文化技能的基本知识概括和内容展示;专家和知名学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大致方向进行把关,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前沿性。

(三)聘请民间艺人入课堂

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情景展示和实物制作过程的展现等,这个环节是专业课教师目前无法胜任的。因此,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缺乏具备民族文化技能的师资力量是一大难题。要解决师资力量的难题,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聘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亲身讲解和演示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聘请民间艺人、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创作者等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歌舞排练,手工艺制作等。这样既解决了师资问题,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使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民族手工艺,并从现实中了解其用途和文化意义。

(四)在学生实训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习实训环节,因此,为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实习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校应积极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建设培养培训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教室、实训基地以及民族文化展示或体验中心等。例如,提供舞蹈教室供学生进行民族歌舞的学习和排练;建立手工艺学习教室,供学生进行民族手工艺的学习和制作练习等。实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实训室资源,同时学校也可寻求当地的文艺表演单位、民间工艺作坊等作为实训基地。此外,学校最好能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厅或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展示厅除了展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可以展示学生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学生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等。民族文化展示厅或体验中心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最好可以向社会开放,学生的手工艺品也可明码标价进行销售,这样既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些商机。

(五)寻求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与支持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各项技能之后,最终要经过实训实习的过程走向工作岗位。目前,云南省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对于大部分的酒店而言,引入少数民族文化主题也是提升酒店竞争力实现较好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这些主题酒店聘请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来经营管理。因此,酒店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等方式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技能培养过程中是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利用酒店的需求和愿望,积极寻求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共同培养可以满足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需要的学生。当然,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云南省职业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寻求省政府、教育厅、省民委、文化厅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结论

技能培养范文3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国贸技能大赛赛制及其发展概况

(一)国贸技能大赛赛制解读。大赛的目的在于创新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针对设立了四个板块比赛流程:(1)数字贸易知识竞赛。数字贸易知识竞赛主要考察国贸实务、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以60分为门槛,设置100道国贸专业能力题目的测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提高与巩固。(2)数字贸易B2B实操技能竞赛。B2B实操模块是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团队协作,与其他参赛者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填制单据等完成一整个流程的操作。设置得分点,系统自动评分,考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3)数字贸易B2C实操技能竞赛。B2C实操模块以我国跨境电商为背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主要考查学生对跨境电商的操作,以把握产品推广服务能力。表2数字贸易B2C实操技能竞赛内容及能力考核(4)省赛要求。前三项比赛均为校内进行,由高校组织评比,选出晋级队伍。省赛决赛包括数字贸易新品会和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参赛队伍可以任选一项。数字贸易新品会通过团队线下录制视频的方式,着重考察英语表达能力和熟练程度、展示的方式与技巧、产品卖点的挖掘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业商业策划书主要考察策划书的创新性、商业性以及社会效益功能。要求突出数字贸易产业链、价值链方面的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预判项目可能带动的社会价值。

(二)国贸技能发展概况。安徽省国贸技能大赛为创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安徽省提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校际交流平台以及提供大学生同台竞技的舞台,吸引企业、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课外教学活动,为培养国际贸易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温床。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专业技能。(1)提升学科素质。学习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作为学生,要学会接收信息并努力将信息内化为自我的认知。数字贸易竞赛、B2B、B2C实操主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操合同的签订、核算成本与收益、单据的填写,还是产品的、与外商的贸易磋商,都需要脚踏实地完成。这无疑是对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仅巩固学习了专业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质。在此过程中学会总结,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知更是比赛所要传达的重点。(2)培养职业能力。素质和能力,是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实践,把潜力锻造为实力,从需要工作的人转变为工作需要的人,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国贸技能大赛一系列的流程对于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创新等职业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总结反省能力、谈判和沟通能力、协作与执行等职业能力。

(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1)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徽省国贸技能大赛结合课程理论包含实践操作,综合性强。有利于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自学能力,在竞赛过程中,通过校际交流为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学习提供平台。随着竞赛的开展,赛制的完善,使得学生们跃跃欲试。对于竞赛经验的交流以及专业知识的讨论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提供示范效应。以赛促学,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明确当前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2)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安徽省国贸技能大赛以团体赛为形式展开,学生在竞赛中培养交流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各施所长,培养全局意识。遇到问题及时交流,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竞赛中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保证效率的进展。(3)增强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强化心理素质。学生在开展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执行计划会遇到进展不平衡以及突发状况。在遇到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找寻新的解决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寻找,在一次次修改和决策中探索更新颖的呈现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寻求帮助填补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短板,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在比赛过程中每一次方案的优化,细节的修改,都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到刻苦探索更优方案的意义。同时,在困难中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三、以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建议

(一)强化竞赛教学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多元化的课堂形式,实践操作类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实操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汇报展示类课程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抓取重点,表达自我的能力。生生互评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从他人的表现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年纪为划分建立不同阶段的实践类课程。从易到难,由专业性实践到综合性实践过渡。树立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同时教师提供指导与建议,形成竞赛融入课程的常态化发展。鼓励小组竞争,跨专业组队,融合多专业知识,集思广益,打开学生视野。利用竞争机制,激发个人潜力,促进个人实践素质的提升。小组团体形成默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性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比赛成绩应被视为认可学术成就的一个条件,通过竞赛促进学习。现在竞争体系的建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挑战,学生缺乏对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激励学科竞争的机制,大力推进竞赛成果量化评价,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技能的客观需求。建立竞争性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了解运用真实场景的学习技巧非常重要,达到促进学习竞争、培养专业技能、完善竞赛制度、建设优良学风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色彩丰富、形式新颖、可靠性强的激励竞争机制,使之成为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有效工具。

(三)建立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打造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我们应该教育教师引入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学习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了使专业知识结构现代化,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施创新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强教师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教师和学科领导者。我们加强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培育在教育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中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对教师的跟踪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科研意识,促进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教育和科研活动,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情况、新特点,创设相应的教育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改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校企结合,推动竞赛发展。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相互补充,共享资源,有效提高教育的适宜性和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传递社会实践的独特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创新所需的思维方式。企业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设立实验室。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和创新竞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他们对于创新的思考。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大学、学生和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共同利益的良性循环,使得培养的人才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需求。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急需专业实践人才;同时,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教育注定要创新。商业需要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而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教育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教学的实力,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校企联合的“双赢”模式。

四、结语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是创新创业孵化的载体。将学科竞赛融入专业教学,形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递进式教育体系。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创新思维,逐渐得到高校和社会的认可。通过竞赛的方式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秋菊,罗清海,邹祝英,张红艳.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20(19):34-37.

[2]韩炯炯,杨长?,江伟.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20(05):57-58.

[3]陶成,徐克,吴相威,邓楠,方天意.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分析———以数学建模为例[J].中外企业家,2020(16):150-152.

技能培养范文4

【关键词】职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职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职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就目前职校实际教学状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中职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此为基本手段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钢琴提供动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一、中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

在对当前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很多职校的钢琴教学并没有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多数钢琴教学课程都是基于课堂中的即兴发挥,对教学形式、教学意义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不仅浪费了钢琴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同时也不能使学生的钢琴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一首曲目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曲目的教学重点,导致重点不够突出,不能让重点得到良好的认知和掌握。还有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随意发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钢琴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来说,会对其理解钢琴基础知识以及钢琴技能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学习缺乏有序合理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缺乏针对性,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钢琴的基础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及训练,就不能让学生共同进步。

(二)和实际应用脱节

中职教师在实际进行钢琴伴奏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基本上是以课本的基本要求来机械的进行曲目的练习,同时还会伴随一些经典乐曲的反复练习。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钢琴伴奏课程并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学生容易感到兴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甚至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在进行钢琴伴奏课的教学工作时,由于学生的音乐功底参差不齐,导致音乐教学的进度和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课程教学比较枯燥

钢琴教学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很多职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进行良好培养,但是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类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乐器,钢琴需要通过弹奏才能将曲目的内在情感表达出来。但是由于很多职校的钢琴教学并没有对情感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不明所以的感觉,也不能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感情,对职校钢琴教学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一些职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将钢琴教学的乐趣体现出来,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对钢琴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在长期的钢琴学习过程产生厌烦的心理。例如,经常会在的钢琴曲目演奏过程中会将本身完整美妙的一首曲目演奏得支离破碎,使得原本趣味性很强的钢琴教学变得枯燥,原本情感流露的钢琴曲目也成为了机械式的弹奏。

二、职校钢琴教学得改进措施

(一)明确钢琴教学目标

要想实现中职学校钢琴教学的长远发展,首先,必须要制定出积极的钢琴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来大力提升职校钢琴教学的质量,对职校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基础知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来提升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习的个人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钢琴课程教学前,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而要想将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乐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对乐谱的练习充分了解其中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对乐谱的曲式结构以及和声调性进行自主分析。另外,还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实现职校钢琴的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对钢琴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促进职校钢琴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创新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学一定要不断拓展教学方式,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在职校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枯燥的机械式练习以及死记硬背乐谱的方式来弹奏曲目,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曲目创作的背景及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解析音乐风格、创作技法来进一步挖掘音乐本身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对乐谱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乐谱进行创新,让学生充分将自身融入到钢琴音乐艺术中。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校教师在选择钢琴曲目演练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经典的曲谱,与此同时,曲目的选择还要兼顾对学生技巧循序渐进的锻炼提升,这样选择出来的优秀曲目才能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

(三)注重学生弹唱培养

钢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钢琴伴奏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弹自唱,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来不断提升对流行曲目的伴奏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提升伴奏能力,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钢琴弹唱练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开展针对性教学

学生在职校的学习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职校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因此,这样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逐渐形成特点鲜明的个性。目前的钢琴教学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发挥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极为不利。因此,在职校实际的钢琴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性格特点、知识理解能力、掌握程度等设置不同的练习方式,教师要注重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促进钢琴教学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促进职校钢琴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技能培养范文5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运用系统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项目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项目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因素:有限的范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成本。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项目三角形关系。形象地看,项目范围、时间和成本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而项目质量就是这个三角形所控制的内核。项目管理三角形涉及到项目管理体系中全部九个知识领域(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和集成管理)。项目三角形在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变化,因而需要通过调整,达到新的平衡。例如,实施项目时要计划好工期、预算成本,还要考虑项目实施的范围。在一个项目计划中,假若工期变化,则要相关地考虑其它两个因素的牵连。如果工期减少了,则成本增加,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去完成相同的工作;但是,如果不能增加成本,就要考虑缩小项目的范围;同样,若在项目实施中,要求成本降低则要增加时间,而不能增加时间就要考虑缩减范围。

二、在项目训练中培养项目管理控制能力

(一)规划创建项目任务

大多数设计项目都包括:新建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包括进度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源管理)和完成项目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进行越成功,完成这个项目的概率就越大。我们的项目训练过程从收集信息、设计、实施到完成一个完整的成品作为项目成果。这个项目需要总体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过程设计、成本预算、采购、建模、制作等一系列的工作进程。例如,在指导高技学生开展项目训练中,具体制作一个实体模型其必要的进程由CAD平面设计、建模→CS图像处理→3D效果渲染→实体模型。首先采用《AutoCAD》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体建模;再用《PhotoshopCS》进行后期配景,附加室内装修效果图;然后导入《3DsMAX》进行灯光、材质的加工,并添加相应的插件元素,对形成完整的模型图纸进行渲染,这样既绘制出平面设计图纸,又有三维立体渲染效果图;然后根据设计预算成本,购买材料、配件,安排工期、加工制作,最终制作成实体模型。形成由构思到成果的一系列相对独立任务制作的工作过程,整个过程的集成便是一个完整的模拟工程项目。为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必须计划好每个任务具体分工任务分配实行分层原则:项目→任务→工作单元。首先责任到人:按任务分配具体的资源,能更好地跟踪任务进度情况,工作责任到人;其次风险分解:将风险任务细分,可以更早更好地暴露风险,为风险的化解和缓解提供帮助,比如项目中需要应用新的技术领域等,这就需要进行细致的分解;再次逐步求精:高质量的任务分解需要花费时间,由于项目前期不可能考虑到后期非常具体的细节,因而初始的任务需要二次分解,执行时进行精细化监控。第四团队协作:在制定项目计划过程中,尤其是在任务分解、关键过程工程评估时,项目经理需要与任务负责人一起进行沟通确定。

(二)实时项目进程跟踪

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实时的监测、控制及调整,因为实际值往往与计划值存在偏差,实时跟踪可以准确高效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监测任务是否如期开始和结束,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准确掌握任务完成状态,确保项目任务计划按预期顺利地完成。项目开始执行后,需要及时更新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当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提供更多的缓解时间去调整项目计划。在《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中采用了项目任务跟踪甘特图来实现,当项目计划发生变化时,例如,提前完成某个任务,在项目任务跟踪甘特图上则可以直观地查看当前项目与比较基准计划的差异,从而确定更新那些任务信息;如更新任务进度、更新任务实际工期或更新任务实际时间。也可以采用里程碑计划法来跟踪,这样可更好的对项目进度进行测量,设置合理的里程碑点,检查阶段性成果的输出,以及实际进度与计划的偏差,调整项目计划,达到修改任务执行进程的目的。相反,如果某个任务拖延了工时,比如组员C因为生病,耽误了他所负责的学生宿舍、食堂、车库建模任务,从而造成了后续工程进度的影响,在项目任务跟踪甘特图便能很直接地反映出来,保证整个项目进程顺利按时完成。

(三)量化控制任务成本

在满足项目的使用功能、质量要求和工期要求的前提下,阶段性检查费用的支出情况或者变更情况,控制费用支出不超过计划值,并严格审核设计的修改和工程的变更,实现项目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我们在项目训练进程中就碰到这样的状况,当第二阶段三维效果图出来时,用户突然提出用玻璃纤维板代替木质夹板,这样制作出来的模型效果当然好看很多。但是,制作材料的更改,必然引起制作方法的转换、制作工艺的变化、黏合剂的置换、以及操作手法、操作流程的重新调配,由此引发出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变更、成本的重新核算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人工修改这一系列的变更,无疑工作量大而复杂还容易出差错。通过《Project项目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轻松地比较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同时可以查看任意时间里的任务成本情况,在更新任务进度或项目内容更改后,资源费率、固定成本和任务完成情况等信息随之显示出来,进而自动计算出任务的实际成本,则用户可以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进行任务成本控制。除在任务列表中查看任务成本情况外,还可以使用标识图形跟踪任务的成本情况,如在项目里程碑处进行事件跟踪和主要风险因素跟踪,当实际成本超过了“目标基准成本”则显示“红色标记图”,否则显示“绿色标记图”。采用标识图显示任务的成本情况,更直观地跟踪任务成本变化,进而对设计项目进行管理控制,不仅降低成本,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有效控制资源管理

通过《Project项目管理》可以清楚了解每个资源的消耗情况,以及资源成本的分布情况。当出现问题或偏差时,方便用户及时调整成本分配计划,尽量确保项目不超过目标成本。资源分配完毕后,还要检查资源分配是否超负荷,如资源超负荷过多,则计划很难执行。检查资源超负荷的方法是:要检查哪些资源已超负荷分配了,查看“资源工作表”中红色标志列中是否有感叹号,有则表示该资源超负荷分配了,需要对该人力资源分配的工作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用人才”,还要“适用人才”,“事宜其人,人事相宜”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培养"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能力的思考

(一)要明确和理解项目管理的特征,即一次性是项目于与其它重复性运行工作最大的区别。

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项目必须有确定的目标(如时间目标、成果目标、约束性目标等);项目的一切活动都是相关联的,构成一个整体;项目的组织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项目一旦结束该组织就不复存在了;项目的一次性属性决定了项目一旦失败就失去重新进行原项目的机会。

(二)由于上述特征所决定,我们必须做好分层管理。

任务项目管理是一个输入→实施→输出的过程,因此项目管理绝不是一个人能包办的事。要正常运作,就必须对项目进行分解、授权,实施分层管理、分层检测和评估。组织上就有小组合作、沟通、交流、协作,高技能人才也就有一个核心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项目训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项目系统输入信息后,便是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过程控制直到最终产生结果(项目完成)。

所以高技能人才有过程能力培养的要求。过程能力包括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三个方面。其中最易忽略的是经营过程,一般人以为经营是经济经商之事,实际上项目运作过程都少不了成本核算、项目效益、采购、人力资源等都与经营有关。

(四)项目系统管理是多专业的管理,需要多种专业技能的支持----配置、进度、预算、文档、合同、检查、评审(估)……,这告诉我们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各种人才。

技能培养范文6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体位、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技能培养范文7

1.教师的教学观念多停留在课堂学习上。让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上机课的实验操作也多是教材上的实训项目,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对软件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应用上,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技能培养范文8

关键词:卓越技能型人才;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操作减少,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它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但目前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加,而二级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就业单位需求减少[2],就业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针对以上形势,为培养具有卓越技术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课题。

1卓越技能型人才概念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卓越”的解释是“高超出众”,也就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要落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上,从而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学历划分上,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四个层次。中专层次医学检验人才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专科层次的检验人才将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生力军。但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面临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数量增加与优质岗位需求逐渐饱和的矛盾日益尖锐

2013年全国共有154所院校招收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2017年增加至197所[3]。安徽省有11所院校开设专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年入学人数维持在1200名左右。学生就业后半年月收入一般略低于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4]。而二级及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岗位对专科层次医学检验人才需求处于饱和状态,需求量大量减少。

2.2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及相关企业需求增加与就业比例偏小相矛盾

专科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毕业生普遍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基层医院就业意愿不强。此外,由于部分同学学生就业意识仍然停留在到医院就业,再加上就业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忽视了到各类检验仪器和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相关岗位就业,造成就业人数不多,比例不高。

2.3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近年来,第三方检验、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发展迅速,市场开拓、仪器试剂销售、售后及质检等医学检验相关岗位人才需求量增加。但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对接医院检验科相应岗位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造成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

2.4重技能培养轻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培养,一年进行顶岗实习,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深;在教学模式上改革力度不足,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检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堪忧,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2.5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弱

卓越技能型人才重要标准之一是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育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5],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迫切需要丰富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原则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3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3.1重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递进培养原则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技能实践”等六个模块式课程体系框架。通识教育课程含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及其他通识课程等11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国防意识及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想素质。职业基础课程包括医学检验技术导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及临床医学概论等10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技术课程包括寄生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9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进行检测样本前处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检测后的数据处理,强化技术操作的程序性、规范性和熟练性,培养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基础能力训练、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训练、临床形态学检验能力训练、检验综合知识训练、临床见习、医学论文写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8门课程。目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拓展课程(自选课程)含职业方向课和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前者为限选课程,包括病理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方向课程为限选课,实行三选一,每位学生选择一门课程学习,旨在结合学生兴趣和就业意愿,提高学生就业范围。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包括艺术美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多门课程。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形式完成,突出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自立学习能力,自我安全保护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生活和生存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主要是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多时段实地检查、师生微信群及校企带教老师间微信群以及校企指导教师交流会等制度,加强实习管理。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完成职业能力培养。

3.2加强校企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度凝练,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而深化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重要途径。近年来,大力实施“校企融合、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与合作单位合肥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合作。通过开设“艾迪康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习、技能竞赛、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避免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在学业评价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构建动态考核体系[6],着力完善“四结合”的成绩评价体系,即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行业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考试命题与职业资格考证试题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上,加强用人单位评价,并多年保持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人才培养评价报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各教学环节内涵。

3.3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3.3.1建立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

积极探索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的“生活导师-政治导师-学业导师”的“三位一体”的卓越人才培养导师制。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综合管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点对点交流,以及建立特色的班级规章制度(如班级日志、班级日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班级师生聚餐、校外郊游),形成点面联动的班级管理机制。丰富师生互动交流形式,解决师生交流少的难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建立特色的班级文化。

3.3.2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入校园活动,拓展学生相关岗位就业意识

近年来邀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行业专家,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新技术、企业文化讲座和教学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企业先进文化教育学生,以满足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医学检验然才的能力需求。

3.4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问题的源头主要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主学习能不足。围绕这个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检验综合知识训练》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课程,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在教材建设上,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依据“案例教学”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模式,编写职业核心课程案例版教材。如《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从实践入手,以典型任务处理与解决为依托,设计8个项目,精选19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等教学模式,按照“案例—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混合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对接。通过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5强化技能训练,着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

3.5.1开展“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条人才培养的主线。临床见习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启蒙阶段。依据学生获取能力的规律,实施“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医学检验技术导论》课程,增加临床认知见习,目的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专业和职业的认知度;第二、三、四学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实验实训,同时增加临床见习,并利用校内医学检验中心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强专项技能训练与考核,提高专项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2丰富技术技能培养手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成立专业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科学研究;通过举办院级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参加省级、全国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检验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五个结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7],即课内与课外技能训练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培养结合,院级技能大赛与省级技能大赛结合,形成性技能评价与终结性技能评价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5.3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的重要环节[8]。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探索“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以及“理论-实践-理论”等形式多样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3.6探索基本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多数人认为医学检验技术岗位不就是仪器操作,哪需要什么研究能力呢?至于回答需要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人中,对于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则往往具有多种答案。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以往必须掌握的各种手工操作收购在临床工作中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计划方案中,通过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成立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结合密切联系临床技术技能的课题,如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制备、溶血对科华和三维等公司产ELISA试剂盒测定HBsAg、抗-HAVIgM的影响、静脉血液量与血液涂片质量关系等课题的开展,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研究能力。

4结语

经过几年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学生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得全国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级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3人;学生参与专利发明4项;学生毕业后一年首次参加全国临床检验士考试通过率由54%提高到71%;在第三方检验中心和医学检验仪器试剂营销企业就业率由3.2%提高到17.5%,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当然,为达到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素养、卓越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与品牌化。

参考文献

[1]顾兵,郑明华,陈兴国,等.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2]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278-279.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D/OL].

[4]曹?宜.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麦克斯调研[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3(8):108-110.

[5]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12):52~58.

[6]胥振国,蔡玉华,袁星.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2):217-220.

[7]蒋斌,余先祥,苏琰,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构建与教学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5):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