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例6篇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系统动力学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总量稳步增长,即使在2007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跨国投资总量锐减的情况下,外资对中国制造业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热情。然而,中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上却并非高度一致,自改革开放之日起,在外资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是否应该对外资进一步开放这一问题上,比较集中的大规模讨论前后就不下四次,虽然每次大讨论各方的观点并未统一,但中国的政策实践基本仍遵循着积极开放的方向,一直到2005年以后,这种情形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分析FDI对就业的影响时,大部分学者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单方面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处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FDI与就业如何相互影响,以及FDI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

2.文献综述

FDI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也有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2.1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FDI对东道国就业数量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创造直接就业机会,或者通过关联效应创造间接机会。Hollis和Alan(1984)利用“两缺口”理论解释了FDI对就业的影响。他认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但由于缺乏充足的储蓄、先进的技术,造成了国内投资能力低的局面。从缺口外部开辟资金来源,即引进国外资金,可以同时填平两个缺口,进而刺激就业。

也有学者认为FDI可能导致裁员。刘继林等(2005)认为,FDI对中国经济有挤出效应,正是因为这种挤出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弹性明显下降。黄华民(2000)通过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有负效应,仅对第三产业有正效应,综合效应为负。

还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钟辉(2005)动态地分析了短、中、长期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程度。他认为,影响程度随着内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当前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呈简单的正相关。短期FDI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期FDI对中国总就业的影响尚不清楚;长期FDI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但这取决于内资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科研创造能力和竞争力,能否充分吸收FDI的外溢效应。

总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效应是积极还是消极,目前学者还未能达成一致见解。

2.2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外资对中国就业质量有提升作用。邓宁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时指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对就业最基本的影响似乎都不在于就业数量,而在于就业的产业构成、技能组合、质量及其生产力。”李雪辉(2002)对深圳、东莞和珠海三个外资集中城市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和工资水平的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FDI对就业质量的作用消极或不确定。Aitken(1996)在对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两个国家的外资企业工资溢出问题研究时认为,在墨西哥,外资的存在对国内企业工资不产生影响;而在委内瑞拉,外资企业的存在对国内企业的工资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Almeida(2003)在研究时发现,作为发达国家的葡萄牙,其国内企业在被并购后工资变化不显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国内企业被并购后工资变化非常显著。

综合来看,虽然在外资对东道国工资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并未完全统一,但大部分学者仍然认为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会支付更高的工资,会产生工资溢价。如果我们用工资替代就业质量,那么FDI对提高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3.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于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教授创立。它是一门基于系统论,吸取反馈理论与信息论的精髓,融合了控制论、非线性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等学科内容,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交叉学科(王运赣,1991;王其藩,1995)。系统动力学把事物看作一个系统整体,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来了解系统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它用回路描述系统结构框架,用因果关系描述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用流图描述系统要素的性质及本质规律,用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数学描述(黄丽珍,2006)。

3.1系统流图

本文将制造业就业视为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并建立就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解释制造业FDI对就业的影响。

制造业FDI对就业的影响,包括对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为验证制造业FDI对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影响,本研究设立了制造业就业数量回路,并且认为制造业产出差是拉动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最主要的变量(见图1)。在本研究中,就业质量直接用制造业工资水平来替代,其理由是从宏观层面看,就业质量与劳动力素质正相关,而劳动力素质与工资水平呈对应关系,这也是经济学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3.2指标处理与模型方程建立

3.2.1指标和数据处理

模型系统地域边界为中国,时间边界为2000-2020年,历史数据为2000-2008年,本文中,制造业相关的数据一般采用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模型中的常数参数主要从两方面确定,一是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如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根据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直接计算算术平均值,如:内资产品本国消耗比例、FDI制造业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耗比例、制造业就业中FDI就业比例等;三是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而得,如增值税率。

3.2.2模型方程的建立

基于前述模型的构建思路和数据处理方法,在分析系统结构、各子系统变量的有机联系,以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确立了系统动力学方程,其部分主要方程如下:

(1)制造业FDI=INTEG(制造业FDI变化量,制造业FDI初值)

(2)制造业FDI变化量= FDI产出差×制造业FDI与产出差比例

(3)FDI产出差=FDI产出差1+FDI产出差2

(4)FDI产出差1=FDI产品本国消耗×FDI制造业产出增长比例

(5)FDI产出差2= FDI制造业产品出口×FDI制造业出口增长比例

(6)制造业就业人数= INTEG(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量,制造业就业人数初值)

(7)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量=制造业产出差×每一单位产出需要的就业人数

(8)制造业产出差=FDI产出差+内资制造业产出差

(9)制造业工资水平=制造业利润×工资利润比例/制造业就业人数

3.3模型的运行与评价

系统动力学模型擅长处理大系统中长期的模拟和预测,本文在反复调试与修正的基础上,根据现状条件下的各参数,得到2000-202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人均工资的仿真值(见图2、3)。

图2仿真结果表明,2000-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较快,2008-2010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放缓,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缩小,就业人数增长缓慢。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制造业就业人数以较大速度增长。在没有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将达到16200万人。

图3仿真结果表明,制造业人均工资仿真曲线在研究区间内呈平缓上升趋势。2000-2005年人均工资增长速度较缓,2006-2009年人均工资增长较快,之后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仍高于2000-2005年的。如果在没有其它突发外部因素作用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制造业人均工资将达到51389元。

3.4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系统行为与历史数据的拟合度检验方法,即将基本模拟运行后的结果与2000-2008年的实际数值进行比较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人均工资和就业人数的仿真值和历史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01%和-2.07%,仿真值与历史值相差较小。从总体看,系统动力学模型较为真实的反应了制造业FDI 对就业人数与人均工资的影响,拟合度较高,认为该模型基本可以有效地模拟制造业FDI对就业影响的现状,并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4.结论与政策建议

系统仿真模型模拟是通过改变模型的政策变量值来实现的。本研究把外资政策分为成本政策和市场政策两类,并将这两类政策进一步细分,其中成本政策包括税收和工资调整政策,市场政策包括市场准入政策和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政策。将整个政策实验分为单政策(变量)测试和多政策(两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组合测试两种。经过多次冲击实验,我们得出同时提高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人均工资的可行政策组合(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政策冲击结果整理所得

注释:以上的个数表示政策组合目标的倾向性,越多,表示改政策组合越注重此目标的实现。代表为实现某种政策目标所需的政策强度,越多,表明所需给政策的强度越大;-表示政策的变动为减少;+表示政策的变动为增加。

由表2可以看出,以增加就业人数为首要目标有10种政策组合的策略(见策略1-10),以提高人均工资为首要目标有8种政策组合的策略(见策略11-18)。如果决策者不太关注人均工资,而较为关注就业人数的增加,那么可以选择策略1-4。如果进一步重视就业人数,那么决策者可以选择策略5-10。

如果决策者高度重视人均工资,又比较重视就业人数,那么可以选择策略11-17。

如果决策者不太关注就业人数的增加,而高度重视提高人均工资,可以选择策略18。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对政策提出相应的具体建议:

第一,税收和优惠政策对外资的进入和运营具有较强的成本调节作用,结构性税收和优惠措施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的可行政策,为调结构、促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在产业税收调整过程中,我们将给予扶持类产业、中性产业和限制类产业不同的外资优惠政策:对扶持类产业的投资,在内外资同等优惠的基础上,再给予外资一定程度的特殊优惠;对中性产业的投资,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享有同等的税收政策;对限制类行业的外资,不仅不予税收优惠,还应考虑加征一定的附加税。

第二,目前我国较低的工资水平催生了国内优秀人才单方向流向工资水平较高的外资企业的现象,使国内企业陷入人才流失的困境,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国应该健全工资标准管理制度;从企业的工资指导、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三方面强化工资的信息服务制度;在法律法规方面,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各级劳动部门、工会及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法律监督网络,和法律援助制度等方面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第三,控制市场开放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这就需要中国必要控制好市场准入的放松程度,在最大限度发挥外资对中国产业积极影响的同时,减小其负面冲击作用,在WTO基本框架下对外资进入加以控制。鉴于我国目前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划定关系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和敏感性产业,并规定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股权比例上限,不允许外资建立独资企业和控股企业。

第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配套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政府的统筹作用,把配套产业的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中。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何文,2008),注重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以健全体制机制,畅通融资渠道、健全物流服务、培养产业人才、推进产业配套信息化为保障,改善产业配套环境。

参考文献:

[1]Aitken B, Harrison A, Lipsey R.Wages and Foreign Ownershi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xico, Venezuel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40:345 - 71

[2]Almeida R.The Effects of Foreign Owned Firms on the Labor Market[J].IZA Discussion Paper,2003(3),785

[3]Hollis B.Chenery, Alan M. trout.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Review[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

[4]何文.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能力――以梧州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12):290-291

[5]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0(6):29 -32

[6]黄丽珍,李旭,王其藩.超市配送中心订货策略优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75-279

[7]刘继林,胡晓鹏.论跨国公司的就业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64-68

[8]钟辉.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11-15

[9]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升级;科研投入;出口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并一跃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中国紧缺的资金,更重要的是相伴而来的先进技术。山东省作为沿海开放经济大省,是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之一。山东省通过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的产业升级作出了哪些贡献?是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运用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的产业升级带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第二产业在山东省经济产出中所占比重逐步加大,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工业成为支撑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大发展,省内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一直在山东省的国民经济中保持50%左右的比例,自2002年超过50%以来,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在接近60%的高比例位置。体现出山东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例也在稳步攀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山东省2001至2008年统计年鉴可以得出山东省工业的主要行业部门的增加值的情况(相关数据可向作者邮件索要),作为拉动山东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部门,制造业占据了山东工业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部门。山东省提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规划后,上述制造业部门更是取得了飞快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承接了日韩的国际产业转移后,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山东省时,产业选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特别是山东省提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规划后,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领域也就确定为制造业部门。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比重,约为总值的80%。第三产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仍比较小,并且增长也出现反复。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制造业增加值的正向效应分析

建立双对数模型:,其中Y代表制造业各部门增加值,FDI代表山东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FDI与山东省主要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相关数据可向作者邮件索要),通过检验可以看出,FDI每增加1%单位,山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291298%单位,说明FDI对于山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存在正向效应。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系数不同,从而得出FDI对于不同制造业行业增加值的促进效应不同。偏向技术与资本密集行业的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329547%单位,电子家电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209139%单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457572%单位,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加1.284731%单位。偏向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食品业增加值将增加1.200586%单位。

山东省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将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部门的强强联合,打造具有明显地域优势的产业群。半岛城市群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已经形成食品与医药产业群、化学工业产业群、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上述产业集群通过规模效应,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山东省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还是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即:生产制造领域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模式较多关注产业的生产制造链条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共享,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服务业对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与发展的影响。发达的服务业的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最终趋势。生产业嵌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之中,发挥集群内部创新的化合作用。另外,发达的生产业(第2.5产业)还能够为产业集群内部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充当中间搭桥作用,促进区域内部要素效法的优化,进而提升集群生产的整体效率。因此,山东省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让服务业更好地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也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推动力。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企业科技研发的正向效应分析

通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的山东主要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指标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根据经济学理论,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FDI可以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合作获取先进的技术,从而带动本国产业升级与优化调整。FDI的吸收国企业表现出科研投入的比重在上升,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长远看来,也带动了区域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山东省工业中具体各行业的研发投入保持较高增速,通过山东省统计年鉴2001至2008年主要制造业行业的科技活动研发经费支出可以看出(相关数据可向作者邮件索要),研发经费费投入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化工、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部门,上述行业都是山东省的的优势产业,也是山东省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产业。科研的投入使这些行业做大做强,同时这些行业企业又拿出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科技研发中,从而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了山东省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建立双对数模型:,其中KY代表山东省制造业各部门的科研投入,FDI代表山东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FDI与山东省主要制造业部门的科研投入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相关数据表格可向作者邮件索要),由模型检验计量结果可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山东省主要制造业行业的科研投入都存在正向的效应。但是FDI每增加1%单位,不同制造业部门的科研投入增加幅度存在差异,食品业科研投入增加1.210316%单位,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增加1.153585%单位,化学工业科研投入增加1.002876%单位,纺织服装业科研投入增加0.8693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研投入增加1.576496%单位,电子家电制造业科研投入增加0.552748%,设备制造业科研投入增加0.896487%单位。总体上呈现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FDI对行业科研投入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电子家电行业表现出FDI对于行业科研投入的较弱的促进效应,原因主要体现在山东省在电子家电制造业中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半岛地区,青岛市海尔、海信等几大家电制造业巨头表现出强大的科研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所伴随的产业转移给山东省工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工业化的进程。但产业转移在资本形成方面更具意义的是通过其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带动效应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下游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技术培训、法律顾问、建筑服务等旁侧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产业的集聚,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据研究表明,1美元的直接投资将会导致3美元的资本形成。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资本的聚集效应,外资的进入同时带动了内资投入的提升。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国际先进工业产业的移入,带动着山东省技术要素的迅速积累,渐次引发工业项目内部、工业产业内部以及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优势技术要素比重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区域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大大提升了山东省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国内企业通过培育研发平台进行技术吸引、消化,从而有助提高国内自主技术研发水平。国外转移项目多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项目,山东省内企业可借助这一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实现自身技术升级。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效应分析

从出口贸易角度,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商品结出现了升级趋势,具体表现为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划分,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等。其中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大多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目录的出口商品则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除此之外,再单列出机电产品一项,同样用以分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通过对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相关数据可向作者邮件索要),从而分析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

建立双对数模型:,其中CK代表山东省出口分类商品,FDI代表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金额。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山东省FDI与山东省出口商品间关系进行计量检验。

由模型检验计量结果可以得出(相关数据可向作者邮件索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山东省各类出口商品都存在正向的效应。但是FDI每增加1%单位,不同类别出口商品的增加幅度存在差异,初级产品出口额增加0.814857%,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增加1.096445%,化学成品出口额增加1.081397%,按原料分类制成品出口额增加1.127516%,机械运输设备出口额增加1.540002%,杂项制品出口额增加0.807762%,机电产品出口额增加1.406347%。相对来说,FDI的增加对机械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化学成品、按原料分类制成品等商品出口的正向影响较大,对初级产品及杂项制成品出口的影响稍小。可见,FDI增加带动了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对山东省出口结构有优化作用。

四、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产业升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山东省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山东省内企业的科研投入,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竞争力;同时FDI优化了山东省外贸结构。同时,山东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外资进入时的产业选择仍集中在制造业,其他行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仍十分有限。而制造业领域的FDI也偏重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组装、装配阶段,技术溢出效应较弱。因此,下一步,山东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应在保持制造业部门的引资优势时提升其水平,加大研发性、高科技外资的引入。同时促进服务业、农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带动山东省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目前,山东省正在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升海洋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未来将成为山东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安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8(12).

[2]全春.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化[J].求实,2005(4).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3

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由于外来资本的高收益性,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国内资源可以转移到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的高收益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果东道国的传统工业有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也可以利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从而调整东道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产业部类升级是指东道国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变。研究表明,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看中了我国潜在的市场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其次,产业升级还有产业内部升级。这个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可以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产品中较低的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层次转换,即生产率提升、技术含量提高,要素密集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第三,可以促进产业质量的改善。外商直接在东道国的投资,可以绿地投资,也可以并购。研究表明,并购可以将已有的低质量资产盘活,变成高质量资产。如果是绿地投资,本来外商投入的就是高质量的新增资产,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可以促使东道国企业提升自身实力。

二、湖北省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现状

(一)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在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向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投向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相当少。从表一可以看出,2008年,在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26个项目投向了第一产业,而2008年在湖北省的外商投资项目总共有343个,投向第一产业的项目比重为7.58%,其中所有合同总金额为433742万美元,投向第一产业的为14152万美元,占比为3.34%。我们再来看第二产业的情况,第二产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2008年,湖北省新批的外商投资项目,投向制造业的共有172个,占总项目数343个的50.1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涉及的合同金额为为268475万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61.90%。由此可见,制造业已成为湖北省吸引外资的第一大产业。再来看第三产业,排第一的是房地产业,第二的是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7个,占合同总数343个的2.04%,房地产业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6669万美元,占所有合同外资总金额的10.75%,而实际的外资金额为66810万美元,占总金额的20.59%。

(二)湖北省的产业构成及其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从表二可以看出,湖北省第一产业在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1990年为35.72%,到2008年则下降到了15.71%。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其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中大部分投向第二产业的情况相符。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在GDP中的比重逐年稳定增长。到了2008年,比重就升为40.48%,增长了20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无论从项目数上还是合同金额上,都相对偏低;而第二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多,然而在其内部,大部分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应该首先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然后增加吸引力,进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更多投向第三产业,使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构成相协调。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湖北省自身的情况,对外资加强引导:

(一) 产业引导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外资的量,更要注重外资的质。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管理水平结构都需要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迅速的实现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技术引导

一般说来,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比较明显,因此要大力引进,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或者附加值大的项目是我们引进的重点。不可否认,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湖北省的剩余劳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产业规模大、关联度高的产业项目。

(三)领域引导

目前,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投向单一,如上所述,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整个湖北省吸引外资总额的81.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交通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起来也不过外商投资总额的10%。这些数据表明在湖北的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当前,国际外商直接投资中,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通讯等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大幅上升,我们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提高第三产业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当然,对于目前外资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情况,要客观分析。投向制造业的外资引导其投向诸如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关联度高的行业。对于房地产业,要严格控制。

(四)加强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一直是东道国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期望的结果。但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实现,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要完善内部治理,这样外资方更愿意和中方合作,技术溢出效应才得以发挥。引进技术后,要注意及时的吸收应用,在此基础上,加强自主研究和开发。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4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领域 投资环境 投资贡献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153个,总投资371.6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l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投资规模:外商实际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2000年开始,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大项目投资又有新突破,2004年l—9月份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7项。(2)投资方式:已由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转向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14个,外商独资项目达到674个。(3)资金投向:外商投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实际外资。200年宁波外商投资项目共1209个,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为1154个,第三产业为45个。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显现。(4)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近两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增幅明显。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德国、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增长较快。(5)地区分布:南北差距比较明显。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镇海等县(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要大于南区的奉化、宁海、象山。(6)引资方式: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正成为宁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快、竞争力强,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可以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双赢”。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的比较

(一)总量比较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与苏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宁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虽然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苏州的68.05亿美元相比,差距达近51亿美元之大。1998年到2003年6年苏州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16.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232.22亿美元,而宁波这两项指标则分别只有96.5亿美元和53.55亿美元,不及苏州2003年一年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看出与苏州相比,不管是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宁波总量偏低。

(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投向比较

无论是苏州还是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国家为辅。以2003年为例,在两地投资处于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相同,说明两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过度集中。同时宁波和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也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幅射影响、带动力比较

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缓解两地建设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经济的参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大。一在涉外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1997年以前,两地比重差不多,但1997年以后,无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在比重上,苏州都高于宁波。二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宁波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2003年也只是17.17%,而苏州这几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45%左右,说明宁波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明显不如苏州。三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莺上,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而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达到60%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86.3%。这说明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外贸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不如苏州。四在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上,从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在城镇从业人数中的比重来看,宁波和苏州两地的比重差不多,近几年都在40%左右,这说明两地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都差不多。

三、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宁波对利用外资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点上,而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出口创汇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仅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偏弱,而且支持、鼓励利用外资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少,与周边省市相比,往往落后一个节拍。

(二)配套条件不够强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进入,一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当地有没有大量的可用人才,信息是否灵通,企业配套资金能否保证,相关行业是否发达,市场潜力和辐射能力有多大等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宁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布局呈现“低、小、散”的状况,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1988年财政体制改革后,浙江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可调动各县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局面,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低层次竞争,不利十生产要素集聚。加上全省城市化进程慢,小城镇数量过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广东有31个,山东有27个,江苏有22个,浙江仅有8个。这样,必然造成浙江工业企业布局重复雷同、生产配套半径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质量的控制和要素的集聚,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难以落户。

(三)工作体制不够顺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机构不够稳定,专业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统一,项目管理、招商工作、外企管理都比较分散;招商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的成本较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招商网络不够健全,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大项目批准难,公关手段少,变通方法少。

(四)投资环境不够优

有关政策的科学性不够,透明度、稳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编纂不及时,优惠政策承诺随意性过大;法律制度还难以满足外商对投资保障的心理要求,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商的税外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涉及外商的经济纠纷发生频繁,外商投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

在服务机构建设上,除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市里虽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但服务、协调的制约很大。各地重招商、轻服务,不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服务工作不够深,服务效率不够高。

(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分招商队伍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个地方,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在招商项目准备方面,宣传资料十分简单,引不起外商的注意;项目资料也难以集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符合浙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部级新闻媒体对宁波的宣传力度与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比相去甚远,宁波主要媒体很少有外语节目或宣传国外先进技术信息的专门栏目

四、宁波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际资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向传统农业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商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arms0造等六大成长性产业;抓住我国开放服务业的契机,加大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

(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目前宁波的企业建设中,港澳台中小企业存量投资已经很大,今后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争取更多国家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投资设厂,并促进已投资跨国公司积极增资扩股。要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国外高技术企业来投资,以提升宁波的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加速折旧,优先提供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等,来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转让先进技术。通过实施企业r&d退税补贴,提高财政科技投资支出比重,优先提供土地、建筑、运输、电力等政策措施,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在宁波设立r&d机构或基地。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5

关键词:汇率变动;FDI 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1.引言

已有证据表明,人民币升值会减少资源导向型的FDI流入,刺激市场导向型的FDI流入,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改变行业内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账面价值,通过汇兑损益的变化影响其经营业绩,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或拥有高流动性、巨额人民币资产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是长期利好;相反,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冲击较大。那么,人民币真实汇率变动对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如何?为此,根据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演变路径作实证检验。

2.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商在华投资产业的影响实证检验

Froot和Stein(1991)基于1974~1987年从工业化国家流向美国的年度FDI数据研究了实际汇率对FDI的影响,把整个FDI数据流入分成13个行业进行实证研究;邢予青①(2003)运用1981-2000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汇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把整个FDI数据流入分成9个制造行业进行实证研究。那么这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关于分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对FDI行业划分的标准进行回归分析,由于篇幅限制省去了中间检验过程,仅列出结果,如下表。

从下表来看,调整后的R2、F统计值说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在给定5%显著水平,查表可得:dL=0.986,dU=1.785,从表中DW值来看,各方程均不存在自相关性;从t统计值业看,常数项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各行业的FDI均是不显著的;滞后1期后FDI对t期FDI产生显著影响的,只有制造业、水电气业、建筑业、房地产4个行业。中国GDP对t产生显著影响的,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8个行业。最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行业FDI产生影响,包括采矿业、制造业、水电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10个行业。其中人民币汇率升值,即直接标价值法下et下降,会刺激水电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8个行业的FDI流入,而抑制采矿业、制造业2个行业的FDI流入。

3.实证结论及其评述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FDI流入17个行业中,实证结果反映,8个行业;水电气、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公共设施、教育具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市场定位在中国。外资投资这些行业主要看中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因此可能某种程度上把流入这些行业的FDI视为市场导向型。同时,抑制的2个行业―采矿业、制造业,可以视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导向型或成本导向型行业。这些实证结论与理论推导不谋而合。

那么进一步分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商会减少在华成本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制造业。因为随着人民币升值,这些产业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外商会减少相应的FDI。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2006年,钢铁、水泥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41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降幅分别为66.67%和55。65%。另外,到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使得人民币升值容易冲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出口依存度高达62.5%。据不完全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对应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销售利润下降4.1%。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提升值必然会导致信息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制造业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该行业利润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制造业行业受损较大。①2009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合同外资金额1935.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4.8%,8.4%和2.6%。2009年,制造业仍是吸收外资的主要部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幅继续收窄。1~12月,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9767家,同比下降15.5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71亿美元,同比下降6.26%,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1.68%和51.95%。自10月份以来,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降幅继续收窄。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次,2009年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全年全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461家,同比下降14.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8.66亿美元,同比下降0.67%,占同期全国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41.3%上升至42.06%。全年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等行业。全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9家,同比增长25.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7.96亿美元,同比下降9.65%,高于全国平均降幅7个百分点。而农业领域增幅较大,1~12月,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96家,同比下降2.2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9.96%,分别占同期全国总量的3.82%和1.59%。其中,农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在2010年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59家,同比增长17.9%。从实际运行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抑制资源导向型(成本导向型)FDI流入。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商会增加市场导向型的房地产、金融业、交通、电力等行业的投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房地产行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0.9亿美元,占全年利用外资总额的22.85%,比上年增加了107.3%②,2008年达到了185.9亿美元,而在2009年房地产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达到了167.96亿美元③,主要因素在于国家政策性打压。对银行、金融、保险而言,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商实施股份投资的欲望在增强,特别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在金融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会越来越多。此外,由于交通、电力等产业的市场规模巨大,外商也会增加相应的直接投资,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导致市场导向型FDI流入。

4.结论

在产业结构层面,人民币升值会抑制资源导向型FDI流入,刺激市场导向型FDI流入。

参考文献:

[1] 马翔:《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 邢予青:《汇率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论坛,2003、6.

[3] 数据来源:李长安:《求解人民币升值与扩大就业之间的悖论》,《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9日.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范文6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经贸联系日益紧密。我国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等偏差,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表现为第二产业投资量偏高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量不足,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本文针对利用外资的现状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指出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提出建议要加强利用外资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 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2)提高对FDI的要求。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项目。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应该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对我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的项目,我们应该加以限制。一是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再向一般制造业倾斜,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手机、电话等家电和一般电信设备行业;二是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现阶段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应鼓励外资进入。对这些行业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政府可给予相应的科研补助,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三是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四是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较快的重化工业则应以注重产品的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原则,对于生态资源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造纸和一些重化工产品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加大税收征管,限制外资流入。   

    (3)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投资;鼓励外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三是逐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影视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