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例6篇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1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孩子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孩子独立性培养。受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如“母子脆弱症”就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特别担忧和溺爱,导致孩子也发生忧郁及对母亲特别依赖,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如:有的孩子被别人拽了一下衣服,他便冲上去抓打别人,老师看到正准备给他谈谈,他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而家长知道后却是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家长总会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在孩子的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据调查,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有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 孩子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行为不当之处。

3.父母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孩子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 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话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就不用再做了。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样是对孩子不公平,而幼儿则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是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活动。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就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长大后就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还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小朋友每天睡觉起床以后都会很紧张的找她的橡皮筋,起初我还以为孩子的习惯挺好的,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收拾;可后来发现她老是紧紧将橡皮筋捏在手里等着老师给她扎头发,甚至握到手心都冒汗了,便忍不住问起她的原因来,后来她回答:“妈妈说以前在其它班上就老是掉橡皮筋,现在到这个班就千万不能再掉了。”听她这么一说,我便体会到了孩子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情有可原的。再后来我就很留心观察孩子,的确她在平时生活中对小朋友总是斤斤计较的,铅笔、橡皮从不轻易借给别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这不由得让我觉得,孩子仅仅因为家长、成人的一句话,失去了很多与别人交往、交流的快乐,甚至为了保护成人眼中一点点自己的东西而终日小心谨慎。这样的童年似乎好像挺“悲哀”的。

5.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这时必然就会请家里的老人,又或者是保姆帮助照看孩子,像这类情况就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都比父母较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就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看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哈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行为活动中的过多限制和过多干涉,需求上的过多满足和过多“给予”,在金钱和宠爱编织的温床上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独立”的自由。众多的不会,降低了孩子的自身免疫力,埋下了未来潜在的危机,养成了自私、骄横、任性、孤僻、懒惰、依从、懦弱、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

6.教育中父母过早施加学习压力

一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只关心儿童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儿童学习以外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发展,这往往会扭曲儿童心理发展的轨迹。

如有一位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到了学前班,导致了孩子发展的障碍。孩子七周岁应该上小学了,却拒绝上学,家长一提上学,孩子就哭闹不安,反应强烈。调查后发现,原来家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多学些知识,孩子三岁本该入幼儿园小班时,家长就托人将孩子直接送入了学前班,孩子四岁、五岁本该入中班、大班时,家长却继续让孩子留在学前班。结果,由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总是远低于班里的大孩子,使孩子很不适应,造成了严重的学习与交往障碍,结果不但没有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孩子对学习极其厌恶和反感,而且在他人面前显得十分胆小、退缩,不爱说话,并拒绝与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交往。

前一段时间受媒体广泛关注的某“神童”,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顺利考入国家某重点研究所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就在其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结束并即将升入博士阶段学习时,却因学业问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原因而被劝退回家。媒体记者的跟踪采访与报道揭开了他成长经历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上高中时吃饭还都是由妈妈喂,四年大学也基本没有与同学在集体宿舍生活,而是单独住在由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中继续接受妈妈的照顾,结果造成了他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严重不良,而当他只身一人去北京求学,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与照顾时,成长中的缺陷就全面暴露,陷入重重困境。该“神童”的遭遇既令人惋惜,又引人深思。

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本身亦有规律可循。无论是父母或教师,在儿童早期开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必须既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尊重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同等重要,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缺一不可。优质的早期教育应该是符合规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促进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真正成才并早日成才,否则,片面培养的结果只能导致儿童的畸形发展,而难成栋梁之才,即便是出于促进儿童快速发展与成才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9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针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记录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时间、主要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在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尝试用音乐治疗他们心理疾病。音乐治疗分为聆听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在聆听式治疗中,我们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音乐乐曲的内容,达到放松肌肉、启发联想、安抚心灵、宣泄感情、缓解稳定情绪、释放减轻压力目的,引导他们将消极生活状态转变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来。如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抑郁症、以轻快活泼的音乐消除自我封闭症状。通过在校园播放音乐,改善学习紧张的气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在再创造式治疗中,让留守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谐,达到改善治疗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以鼓、铃鼓、木琴、三角铁等为工具,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即兴演奏各种节奏,在团体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建立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同样担当重任。我们音乐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音乐教育把每一位儿童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

[2]高亚兵.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1).

[3]仁真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5).

[4]普红雪.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8).

[5]李权超.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2007(5).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3

【关键词】ECCP项目;儿童;心理健康咨询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50-04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是指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儿童照料者(尤其是保教机构工作人员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的目标在于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帮助解决0~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ECCP项目( The 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主要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可能被保教机构拒绝的0~5岁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该项目通过提供支持、组织培训以及教育咨询等途径来提升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和儿童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实现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的目标。

一、项目简介

ECCP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特定服务项目(Child-specific Services)、班级服务项目( Core Classroom Services)和强化服务项目(Int-ensive Site Services),但它们是一个统一、连续的整体,即在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过程中,关注焦点由儿童个体扩展到儿童所在班级,乃至整个保教机构。〔2〕虽然这三类项目的服务范围不同,但每个服务项目的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包括评估、观察以及行动支持等。

(一)儿童特定服务项目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主要为可能存在情绪困难或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服务,包括对儿童进行评估,对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进行观察,召开行动计划会议以确定预防或干预策略,生成行动计划,并开展家庭或教师访问。对儿童的评估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来进行,如《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问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儿童版本的《感觉处理能力剖析量表》(Sensory Profile),等等。在对儿童进行评估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家长开展相关评估,如通过《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进行测试。〔3〕行动计划的生成对整个服务项目具有导向、参照作用,主要包括目标、参与者及具体干预措施等的确定。儿童特定服务项目历时通常为一个月,但项目服务结束之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仍会随访家长和其他儿童照料者,以便对儿童进行追踪评估,必要时还会给予额外支持,并对参与者(通常为保教中心主任、教师、家长等)的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

(二)班级服务项目

班级服务项目主要通过改善班级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班级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班级评估、策略制定、行动计划生成以及计划实施等内容。在服务班级的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也会对其隶属机构进行考核并提供建议。与儿童评估类似,对班级进行评估也会使用相关的量表,如《婴幼儿/儿童早期环境评定量表》(Infant-toddler/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al Rating Scale-revised,ECERS-r or ITERS-r)、《班级评估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等。〔4〕心理健康顾问每周会提供4~6小时的服务,整个班级服务项目历时约14周。

(三)强化服务项目

强化服务项目扩展到整个保教中心,包括进一步深入调查,开展两次覆盖全中心的培训以及形成整个中心的行动计划。在开展强化服务项目时,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会对保教机构的员工的工作信念与工作态度进行调查,还会对中心制定的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强化服务项目一般历时9个月。

二、项目申请

(一)申请途径

不同的服务项目类型,其申请途径有所不同。想要接受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服务,家长或是儿童照料者可以拨打免费的服务热线或联系该区域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直接联系ECCP项目总公司(ABH公司)提出申请。这些联系方式都可以在ECCP项目网站上获得。班级服务项目和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可直接联系当地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或者ABH公司。其中,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必须是在已经接受了其他ECCP项目服务之后才可以进行,且保教机构主管要有决心改革的承诺。

此外,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项目,在申请成功后,都必须与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签订一份项目协议书,明确规定顾问、家长、保教机构员工等人的工作职责,以及服务的频次和时长,等等。

(二)申请缘由

ECCP项目旨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只要有威胁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存在,都可以提出服务申请。

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家长、教师或儿童所在保教机构的主管提出。申请缘由可以是以下几点:(1)儿童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或在某些方面存在发展障碍,如焦虑、行为障碍(咬人、打人等)、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等等。(2)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而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弟弟妹妹出生、父母离异、亲人去世,或是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受暴风雨、洪水的袭击等。

班级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儿童所在保教机构主管或教师提出。申请该项目通常是为了获得班级管理方面的支持,如,为了改善班级的情感氛围,希望在加强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合作等方面得到帮助,等等。

强化服务项目的申请,一般由保教机构主管提出,但是通常只有坐落于市区或拥有150名以上儿童的中心才可以申请这项服务。申请该项目通常是希望在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获得支持,以期通过培养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建立与家庭的合作,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三、ECCP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一)ECCP项目团队

ECCP项目由ABH公司统一管理,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配备了专业的管理团队。该管理团队主要由ABH公司总裁、副总裁,ECCP项目经理、经理助理、行政助理以及20位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Consultants)组成,〔5〕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处于核心地位。ABH公司将20名顾问分散到康涅狄格州各个社区的保教机构中,每个机构配备1~2名顾问,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网络。

(二)ECCP儿童心理健康顾问

1.资历、能力要求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是项目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影响项目的服务质量。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须拥有公共服务相关领域(如社会工作、婚姻咨询、教育或家庭教育等)的硕士学位;其次,所有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都须具备有关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具体来说,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健康和儿童保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判断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2)能够与儿童、儿童照料者、教师以及其他幼儿服务提供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3)具备观察、筛选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有效信息。此外,在档案编制作、数据统计及分析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4)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要具备收集相关数据的能力,如收集儿童发展现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数据,为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辅导、建模、提问等)来保证行动计划的实施。(5)具备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与所在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双方的工作联系,从而提高服务质量。(6)具备实践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须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培训和考核

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需要进行通过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由ABH公司进行。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都涉及儿童心理健康顾问所需的六方面能力,每方面内容的学习需要2~3小时。

(1)职前培训

该阶段的培训主要帮助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学习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职前培训一般历时6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ECCP项目及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概述。②儿童特定服务项目相关知识。③儿童发展、项目筛选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④班级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内容。⑤早期保教中心以及班级的评估。⑥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在职顾问对其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其服务水平。在职培训一般历时18个月,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①婴幼儿教师的干预策略。②学前班教师的干预策略。③儿童的发展规律。④与“处于危险”人群一起工作的能力。⑤组织合作能力。⑥反思能力。

ABH公司除了培训儿童心理健康顾问之外,还对其工作实施考核。公司每月举行一次全体顾问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小组会议,以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现状,并给予一定的指导。ABH公司建立了一个ECCP管理信息系统(ECC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以期对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行追踪,并在必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6〕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在接受公司监督、考核的同时,还受所在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相对于ABH公司的制度化考核,机构的考核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其考核频次和形式多样化,但至少每个月会实施一次考核。

四、ECCP项目的特点

ECCP项目是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覆盖整个康涅狄格州、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一项免费心理健康咨询项目。

(一)目标明确、服务范围广、支持策略可行

ECCP项目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康涅狄格州0~5岁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与其个体因素相关,更多是有关周围环境因素,如照料者、家庭、同伴、教师等。基于此,ECCP项目的服务对象从儿童延伸至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照料者,服务范围从儿童本身拓展到班级及保教机构,以期通过提高照料者的教育能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该项目制定的行动计划以及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如在学前班开展相应的项目服务时,会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即在每个过渡环节都给儿童一定的提示(如灯光变暗、播放音乐等),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而不至于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

(二)形成了一个“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

ECCP项目为了全方位地满足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了一个涵盖“宣传-预防-干预-诊治”的统一体。宣传是为了引起家长及其他照料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预防针对的是处在心理健康“风险边缘”的儿童,做到防患于未然;干预和诊治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提供必要的支持来进行心理矫正。

(三)统一管理与自主运作相结合

ABH公司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专业支持。其中,专业的管理团队重在让项目从构想到实践实现顺利转变,从而为各个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数据平台能够记录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进程及其效果,对其工作监督、考核。ABH公司在统一管理项目的同时,又与各个社区密切合作,项目顾问须同时接受所属社区机构的监督和考核。统一管理和自主运行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ECCP项目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四)申请流程简单,客户参与评价

项目申请者可以直接在ECCP网站上获得所在区域儿童心理健康顾问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如果申请者找不到所在区域的顾问信息,还可以直接拨打ABH公司的服务热线。此外,申请者可以直接在网站递交申请表,只需要说明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及申请理由就行,并无其他繁琐程序。项目结束后,客户有权对顾问的工作进行评价,这也是对顾问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的一种方式。

五、启示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ECCP项目已日臻完善,在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一) 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弱,不够深入。有学者指出,我国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整合模式的转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德育所取代。〔7〕要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提交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二)整合多方力量,做防患于未然的事

全面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政府、社区、家长、保教机构等各方面必须联合起来。如政府要提供财力及政策支持,要成立相关服务机构;保教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方法。此外,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虽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应做防患于未然的事,而不是“亡羊补牢”的事。家长和其他照料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三)建设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机构,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

康涅狄格州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开展了ECCP项目服务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仅依靠幼儿园进行。若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更倾向于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儿童自身,同时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因调查、诊断评估到干预诊治,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专业人员。因此,需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队伍,以有效促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ABH.Early Childhood Consultation Partnership 〔EB/OL〕. 〔2015-05-06〕.http://.

〔7〕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ECCP Program in Connecticut of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u Xiaoquan, Zhang Li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4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部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 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 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 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7-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1978年以来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为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水平, 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系,有必要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国内研究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申继亮、武岳通过量化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压力事件水平上显著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但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并未发现留守本身给儿童的发展造成任何直接的不良影响,大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而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2]。总体上看,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基本的心理特征

陈广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远离父母少亲情、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怕挫折等[3]。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4]。很少有研究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些心理现象(如任性、逆反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这会使研究有失偏颇。有的研究者发现,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如王峰生的研究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挫折更加坚韧,形成了自主自强、勇敢负责的良好个性[5]。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王东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别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6]。周宗奎等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相互影响的[7]。申继亮等的研究结论是:母亲是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不同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的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一定差异[8]。吴桂华等指出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资源短缺;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9]。以上研究者都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负面效应,同时我们要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处境和经历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挫折更加坚韧,形成了自主坚强、勇敢负责的良好个性。综上所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王美玲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发展寄宿制教育,开展心理辅导课;组织自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在各年级设置“农村留守儿童自治班”;正确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0]。姚云提出,应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事实基础,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政府主动担负相应的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的构想[11]。郑哲认为,学校的教育影响是儿童入学后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12]。殷世东指出,“留守”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需要社会、国家、社区、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构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13]。叶曼等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互动模式,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互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14]。陈香从家庭教育角度指出,父母应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交流,更多关爱子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表达对子女的爱,同时取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15]。以上研究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却没有确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不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空洞无物,运作困难,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确立相应具体的心理健康内容: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良好个性塑造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素质。

4.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教育策略等;二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具体有心理测量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

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通过对近三十年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1)人格心理学:郑雪的研究中提出统合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人格良好的个体主要表现为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效能感[16]。(2)发展心理学:蔡少娜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概念、自尊高低、自我接纳的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否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自我调适能力等一系列相关的心理学概念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17]。(3)社会心理学:闻吾森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各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与积极应付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付方式正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负相关[18]。(4)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主观幸福感、乐观、宽恕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与健康心理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何树华、杨巍峰、姚杜娟、王巍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5)心理弹性理论:所谓心理弹性,是指在显著不利的背景中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申继亮等人的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远环境只是一个缺乏解释力的标签。远环境是通过影响儿童的近环境,从而作用于个体,因而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以往的研究更多是单纯地研究远环境,例如留守、留守时间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近环境的作用,例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和监护人的教育质量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研究能更有效地抓住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6)经典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认为早期的母爱剥夺有可能造成儿童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研究还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对待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此理论为我们成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了曙光。上述心理理论中可从社会和个体的角度分为两类。从社会角度考虑的有社会心理学、心理弹性理论;从个体角度考虑的有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经典分析理论。不同研究者因自己的研究视角不同,所依据的心理理论也不同,笔者认为应该同时考虑这些心理理论,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6.现有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

已有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特点:(1)大多数调查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县、市的小范围。(2)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输出比较多的省。(3)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农村留守儿童还比较少,15至18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尚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4)在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后,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举措落实的可行性及落实情况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问题与展望

(一)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不统一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迄今,对于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这将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留守幼儿、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报告中均有出现。其次,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农村留守儿童”上来,但是,不同的研究所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很不统一的,特别是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孩子的年龄”等确定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基本要素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剖析不全面

除留守以外,离婚、虐待都是儿童成长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些问题确实是留守状态造成的?哪些又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以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整个成长环境为背景,加以综合考察。很多研究者仅仅是以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假设,而以这种片面的假设为指导,设计出的往往只会是以某个或某些学校(或学校的某个年级)、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为研究单元的研究内容和调查方案,从而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儿童成长环境或者其他种类的危险因素给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研究分析和研究结论,其可信度有待考证。所以必须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3.文化客位影响

笔者认为,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存在一个文化客位的问题,即研究者有可能已经过早地将其个人的观点强加给了被研究者,那么自然会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在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如果研究者已经想当然地认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视他们为心理不健康的异类,那么在调查过程中也就带有这种偏见,调查结果就“意料之中”了。而在研究非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时则没有这种文化客位影响。因此,研究者在认同农村留守儿童中的部分人也许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不应该将此问题扩大化,刻意地认为心理不健康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把农村留守儿童都看作心理扭曲的异类和弱势群体,从而将其与非农村留守儿童明显地划清界限,这样也许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客观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所在。

4.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对研究有干扰作用

尽管学术界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但笔者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以后认为,其中只有少数的文献偏重于定量的研究,有多数的文献偏向定性的研究。前者是基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和验证,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所以成文的过程比较概括、客观。后者是基于对“既有事实”的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对策研究,其中,研究者的主观条件会情不自禁地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定性研究中,对同一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出发点而对这一问题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释。除了研究者的职业倾向以外,这些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偏好、信念、性格特征、年龄、性别、经济地位、家庭背景、个人与贫穷有关的生活经历等都可能导致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切入方式,从而影响研究结果。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反思,尽量避免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从而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5.忽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特征的关注

在描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时,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者谈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特征,而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聚焦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的研究。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练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而且,由于家庭的贫困,他们从小就较少得到父母的呵护与照料,逐渐培养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他们遇事比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学习和工作中普遍都勤奋好学,生活一般都艰苦朴素等。这些优秀的特点和潜质,更值得社会各界去关注和开发。如果只看到或强调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而忽视对积极心理特征的关注,无疑违背了研究的公平性原则,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会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即使是描述消极的心理特征,我们也应该持一种客观的、非批判的态度,更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中积极的特征。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在农村留守儿童领域,当务之急是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了解问题,为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1.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农村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由一张(1994)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今天通常指的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严格地定义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的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是父母双方还是单方外出的孩子算留守儿童? (2)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父母外出流动多长时间的孩子可以被视为“留守”儿童?(3)孩子的年龄界限。多大年龄的孩子算农村留守“儿童”?纵观现有研究文献,只有少数研究对上述三个要素作出了界定,但各项研究所作出的界定标准很不统一。

按照以上的要求可以组织小型研讨会,邀请曾经开展过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部分研究者和统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确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概念明确后,要以适当方式公诸于世,以便共同遵守执行。

2.组织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这点是能否成功开展下一步研究的先决条件,应该尽快组织实施。建议由权威机构组织儿童、教育、心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体攻关。研究内容要尽量覆盖教育、卫生保健、权益保护、营养、行为、心理、亲子关系等内容。

3.整合分散的力量和资源,及早开展一次大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查

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此前,由于没有全国性调查为支撑,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得不各自为政,导致调查研究的效率不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各地的调查常常规范性不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及早组织一次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题性全国调查,并在专题调查基础上组织深入的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各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4.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的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性调查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这种分布特点进行

此前,一些科研机构选择的全国性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地点并不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却又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样得到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极有可能反映不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

未来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扩大的同时,应注重研究方向、方式、方法,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作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完整且成熟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释及参考文献:

[1][10]王美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以蚌埠市燕山乡为例[J].现代农业,2009,(1):74~76.

[2]申继亮,武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4~18.

[3][4]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125.

[5]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学,2011(1):81~85.

[6]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477~479.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8]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83~185.

[9]吴桂华,邱中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以贵阳市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121~ 124.

[1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1~43.

[12]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56~57.

[13]殷世,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11):59~60.

[14]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67~69.

[15]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4):48~49.

[16]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1~147.

[17]蔡韶娜. 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360~367.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6

一、增强参与意识

这次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2019——2022)是我镇16个单位联合参与的,我们关工委是其中一员。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十分重要的重大政治意义。开展这次行动是塑造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成为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代“四有”青年。

二、推动健康行动

我镇关工委要围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要做以下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宣教,镇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教师要深入村屯、校园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讲演,重点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疏导,关心他们学习、生活。对生活困难家庭我们一对一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