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学范例

儿童绘画教学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1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

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使其在游戏中培养对绘画的兴趣。儿童常把绘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让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支配下绘画,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第二,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指责,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三,教师和家长要扩大儿童的视野、开阔儿童的眼界、增长儿童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多让儿童尝试绘画的新材料、新形式,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如何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

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动机,培养儿童自由创造的能力,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提高其审美修养和基本素质。目前,一些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误区。以训练美术技能为主的范画教学,使儿童丧失了自我表现的信心,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把美术教育变成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特色,即基于儿童的直观知觉,发展其感观(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培养其美学意识。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视觉造型反应、创造能力和对情感的视觉表达能力。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将造型和色彩作为两大要素,在教材的选择上顺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适合儿童接受,帮助他们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第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三方面的训练培养儿童的造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教材,当然,教材内容不必做过于严格的划分,有些可穿插进行,但教学要求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差异而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儿童的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避免用临摹方法,启发儿童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评定儿童绘画的成绩应以肯定为主,鼓励他们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心情愉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如何对儿童绘画进行认识和评价

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体现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的心灵纯洁无瑕,他们的绘画不受任何限制,这些使儿童画呈现出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画与成人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不同的,儿童绘画是儿童情绪的自然流露,但受他们绘画能力的局限,是人类的初级艺术创造。儿童绘画的价值不容忽视和贬低。评价儿童画应从儿童的年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独创性、艺术水平等多方面来看:作品是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表现出儿童的感受和天性;作品是否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作品构图是否饱满;造型与色彩是否大胆、具有美感、充满自信;等等。

二、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拓展

经过科学的教育培训,儿童的审美、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综合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拓展美术教育事业。

1.举办展览

举办展览,让儿童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展览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通过参加展览,儿童可以提升自信心,有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交流。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观展,提高对儿童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推进事业的发展。

2.出版相关图书

出版儿童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儿童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总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的发展。出版的图书形式可以是儿童作品的合集,也可以是个别突出儿童的专集。组织专家系统研究美术教育事业,然后出版相关的理论著作。目前,市场上有一些相关出版物,但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有一些不足,存在研究课题重复、定量研究少、成果缺乏可信度等问题,并且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共识和普遍影响力。只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定期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交流思想,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组织艺术研学游

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应该限于室内,应该是开放的。教师让儿童到大自然中采风、写生,到艺术机构去参观和学习,这些对开阔儿童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很有益处。艺术研学游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让儿童多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结。

4.创办专门的网站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2

本文通过儿童绘画教学为例,浅析儿童艺术课程教师教法的思考。从儿童涂鸦解读与儿童绘画与故事衔接解读两个方面解析了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语言与思维表达的发展。对教师在儿童绘画等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提出新的反思。要求教师从教课者的角度转化为引导者与分析者的角度。

【关键词】

艺术教育;绘画;语言;思维发展

我国《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未来发展做出了详尽描述。该指南的,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学指导与儿童发展考察奠定了可行性标准。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3-6岁时儿童语言表达急速发展的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其口语发展的对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和外显形式。正如《指南》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但是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不能把它狭义的仅仅定义为口语表达的发展,在幼儿的表达形式中,肢体、绘画、手工作品都是儿童“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正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一百种组成,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种思想,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因此,在儿童艺术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幼儿的表达多样性与创新性。那么,在幼儿绘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不是怎样教会儿童绘画,而应该是如何理解儿童的绘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如何连接绘画与故事叙述的表达?首先,每个幼儿的绘画都在无序的涂鸦中开始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实际也是儿童思维与语言的一种表达。那么,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老师能够帮助幼儿逐步地把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儿童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各类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其次在老师的帮助与协调下,由儿童自我表达,自主创作的涂鸦作品。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当与幼儿进行详尽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创作意图并且能够在每幅作品后详细记录儿童涂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表达,对事物的表达和认识有着自己的方式和特点。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涂鸦来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抒发情感,儿童会因此倍受鼓舞,从而更加喜爱儿童涂鸦同时为儿童涂鸦转化为儿童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儿绘画教学中,通过对儿童涂鸦的细致观察,不难总结出儿童涂鸦具有以下特点:情感的流露,以画表达话。由于儿童语言与脑力思维的发展还没有达成人的水平。因此,幼儿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的具有较强的情绪与情感控制能力。因此,在儿童信手涂鸦当中其情绪的好坏是很容易外露的。从1至2岁幼儿的乱写乱画直至到5至6岁儿童的开始出现具象表达的形象。我们都能较为轻易的感觉出儿童作画当下情绪中的喜怒哀乐。一张画纸、一片沙地、一根笔抑或是一支小小的木棍……,这些随手可见的生活物品都会成为儿童表达情绪的媒介,只要儿童愿意,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所想所思通过绘画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似乎儿童,特别是口语发展还尚未完全的宝宝更倾向于发现和创造一幅充满情绪的涂鸦绘画,比他们使用各种语言描述这种情绪来得更加容易,更令他们自己满意。例如:儿童在涂鸦绘画中如果反复地描画某种形象,并试图把它们画得尽善尽美,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个形象在儿童眼里是十分可爱与重要的。其次,内心充满阳光的儿童,几乎会在每一幅涂鸦作品当中画出明媚的天空和火红的太阳;当然,如果儿童在绘画中用线条把已经画好的形象涂抹掉,是孩子宣泄内心的烦燥不安、不满和愤恨时的常见表现手法;很多儿童在心烦意乱时,我们很难在其漫无目的与章法的乱涂乱画中看出他想表达的主题,也许,这样的涂鸦并不能称之为绘画,但儿童却可以有效的以这种涂鸦绘画的方式使自己纷乱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这一点与我们许多成人的信手涂鸦是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因此,了解幼儿绘画的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容易的接近儿童的内心世界,揭示那些容易被成人忽略的儿童们的思想,便于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儿童涂鸦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有效记录,通过儿童绘画作品的延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儿童思维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的发展历程。因此,儿童自主绘画与绘本故事的对接也就现的尤为重要。儿童在绘画或者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某个事物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例如:一个小动物,一张放在屋子中间的桌子,甚至于一件细小的图画。幼儿往往会一次为中心展开大量相关问题。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中,要求幼儿再次解读自己的作品实际上是培养幼儿思维发展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给儿童空间让儿童在自己的方式与思维模式过程尝试自己去解决处理问题,培养儿童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此工程中应当更多的是倾听者与记录者。而非儿童思维的引导者与介入者。因此在儿童提出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如果这个问题要交给让幼儿自己,他们会怎样回答与解决。在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儿童的自我绘本解读能力。首先老师拿出上一节课儿童的所创作的作品发放给孩子,让每位儿童再次解读和认识自己的作品,其次,要求每位孩子根据在涂鸦作品中提出问题或是在上一节课的作品中重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再要求幼儿思考如何来解决问题,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按照顺序画出来。老师在孩子画的每一步要记录下来。儿童涂鸦是儿童成长时期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所有的儿童从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能通过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在儿童的涂鸦世界里您会发现:儿童们创作一幅幅充满情绪的涂鸦绘画,比用语言描述各种情绪来得更为容易;面对大千世界,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通过绘画的方式,在宽松的创作环境下,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的创作与表达,为幼儿提供丰富多种的创作工具,并且因势利导的倾听与记录幼儿创作想法,将会对幼儿多种语言与思维方式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绘画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表达自我,抒发情绪和想法的一种方式,为何不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呢?绘画不仅是记录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还是治愈、调解、净化我们的心灵良药,同时是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重要体现”。

作者:苏靖涵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3

关键词:教学简笔画;高职学生;学前教育

简笔画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通俗艺术形式,通过精练概括、简中求美、以少胜多的艺术思维和造型理念,广泛运用多种艺术造型形式,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享受。其由于生动、形象、易操作的特点,常常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如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及其误区

对上海市某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处于“比较重要”(占35.0%)或“非常重要”(占42.5%)的地位,教学简笔画的价值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重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课程的课程价值主要在于:教授儿童简笔画、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等。部分学生认为,教学简笔画的重要性“一般”(占22.5%),主要原因包括:太过简单,日后工作用不到;本身有绘画基础,此课程对自身发展助益不大;等等。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教学简笔画的实用价值,但对于其课程意义的整体定位并不明确,认知比较流于表面,对于教学简笔画的理解有待加深。首先,从课程体系上看,教学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儿童教育岗位的必修课程。3至6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传递给儿童直观、具体的事物形象,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诱发儿童兴趣的目的。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其次,从艺术角度说,教学简笔画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能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虽然简笔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得形象、生动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选取合适的构图方式,将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合理搭配,并进行适当的幽默化处理。学习教学简笔画,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入门的基础,促进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最后,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教学简笔画的最终使命是服务于儿童的兴趣与发展。适宜的简笔画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绘画思路(将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体,突出表现鲜明特征),促进儿童自主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认知与艺术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及其误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的目的主要包括:学习绘画技巧、教授儿童简笔画、培养审美情趣、学习绘画一般知识、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学做手帐等手工、获得学分等。总体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绘画技巧与教授儿童简笔画是课程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分别占82.5%、62.5%),“能够毫无障碍、随心所欲地教小朋友画画”是其最大的期待;部分学生提到了希望培养审美情趣(占47.5%),学习绘画知识(占32.5%),了解儿童美术发展规律(占32.5%),应用于个人兴趣手工(占25.0%)等;消磨时光(占10.0%)与获得学分(占22.5%)也是少数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原因之一。有少数学生学习动机稍弱,将教学简笔画视为“不得不选”“不得不学”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修读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动机是实践导向的,围绕简笔画技能知识学习展开,拓展至个人情趣,最终目的是将教学简笔画落实于工作与生活实践。这与学生对教学简笔画课程价值的认识特点是一致的。但是,高职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目的也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将“教学简笔画”等同于“学画简笔画”

研究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简笔画”与“教学简笔画”的概念比较模糊,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教学简笔画”,部分学生重视“简笔画”而忽视了“教学”,将在课堂上绘画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简笔画与组织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未能将简笔画真正用于教学,使其失去了课程的真正意义。其实,教学简笔画虽然与简笔画有一定联系,但侧重点不同。从定义上看,简笔画是利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绘画要素,把复杂的形体高度概括地简化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及其组合,或简化成相应的几何图形,从而表现物象基本特征的一种绘画方式。它包括骨线式、廓线式、影像式、线形色块结合式和水墨式等表现形式。而教学简笔画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概括的图示形式将授课内容表达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板书形式,是形象化教学的一种产物。也就是说,教学简笔画是在简笔画基础上的进一步精简,它图形简单、形象鲜明、幽默风趣,通过突出主要特征、省略部分细节以配合教师教学,达到教师讲到哪便画到哪的目的。画面的美观应服务于课程教学需要,因此,教学简笔画对于教师的绘画速度、简化造型与即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将“教学简笔画”等同于“教学前儿童画简笔画”

简笔画对于绘画技巧的要求较低,简约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增加教学的吸引力与课堂的活跃度。简笔画在课程中的高频使用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其目的就在于教授简笔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事实上,教学简笔画与教学前儿童绘画并不能混为一谈。一方面,学前儿童的绘画并不是严肃地临摹,而是往往同游戏相交融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主要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三个发展阶段,具有主观性、独特性、随意性、幻想与现实交织、“画所知而非画所见”等主要特征。具体来说,涂鸦期的儿童通过腕部用力,用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进行无目的、无意义的作画,儿童对绘画的运动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感到愉悦;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用基本图形如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时的图像形象粗略、轮廓不明确、意图不稳定,充斥着儿童的想象;图式期的儿童所画的图像逐渐生动,结构逐渐完整,往往把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较强的主观幻想和创造欲望。在三个时期中,儿童的绘画过程价值都远大于结果,儿童在绘画中体验的是自主观察与自我表达,从而认识世界,这是短、平、快的简笔画教学所不能带给儿童的。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绘画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儿童由于个人经历和关注视角的不同,即使对同样的事物进行绘画,也常常呈现出迥异的画面,这正是儿童自我表达与创造性的体现,是儿童对于客观事物的思考。在呼吁回归“儿童中心”的今天,儿童的真实表达与创造正是学前教师应鼓励与支持的。教授儿童简笔画容易以固定的模式限制儿童的自主观察与表达表现,让儿童从肆意表达变成了“不会画画”,这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困难分析及其误区

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专业的美术学习经历,对于教学简笔画课程存在一定的担忧与疑惑,其认为学习课程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绘画基础(占52.5%)、缺乏天赋(占45.0%)、绘画材料昂贵(占27.5%)、课程难度高(占22.5%)、于未来工作用处不大(占7.5%)、占用时间多(占5%)与不感兴趣(各占5%)。多数担忧主要源自他们对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较少,如绘画基础要求、绘画材料、课程难度等;少部分担忧则是出于其对未来个人的职业倾向与规划,如不感兴趣和未来工作用处不大,这些担忧都是比较容易被理解与解决的。但是,“没有绘画基础”与“缺乏天赋”两个高票选项确实反映出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教学简笔画乃至绘画存在误解。

1.没有绘画基础就很难学好教学简笔画

是否拥有绘画基础是较难以学术视角定义的,通常在使用时,其隐含的含义是系统学习过绘画,且需具有较高的水平。将绘画基础作为画好教学简笔画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常常源自对教学简笔画艺术性的过度强调。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列举一些令人惊艳的简笔画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大师、名家的大作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但是,这样的作品往往基于画家长久的练习与精心的构思,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从而丧失学习自信心。事实上,虽然绘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绘画的基础知识如构图、造型、上色等理论知识确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之后便是不断练习与精进的过程。教学简笔画课程就是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及造型开始,掌握物象的主要特征,是绘画中最基础、简易的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切实了解教学简笔画的学习重点,多以往届学生或同等水平的作品举例,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从而打消他们的畏难心理,建立从零开始学习的自信心。

2.缺乏天赋就很难学好教学简笔画

学绘画是否需要天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部分教师将天赋视为学生学好教学简笔画的必要条件,将天赋不足作为学生学不好教学简笔画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绘画学习。天赋本身就是极具主观性的评价,一味强调天赋而忽视后天努力的学习观是有失偏颇的。人类生而具有个体差异性,即具有不同方面的天赋,只是有些被早早发现并加以利用,而有些长久地被忽视罢了。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在纸上肆意挥洒,用松散、恣意的线条绘画,创作出一幅幅只有自己才看得懂、讲得通的绘画,作品却充溢着绘画的快乐与无尽的遐想,能令人感受到绘画者的心情与畅想。因而人人都具有绘画天赋,只是对于天赋的认识大相径庭。天赋应该是绘画者感知美的能力,而非负担,天赋使绘画者感受绘画的喜悦,促进其进步,在这一点上天赋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将天赋当做借口或压力,那么天赋就是绘画的障碍、是阻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个人的潜能,并强调努力与练习的重要性,转变完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树立学好教学简笔画的自信心,如此才能为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笠中,杨珅.教学简笔画.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4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5

1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视力、听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不能够正常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能力普遍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是他们也有着旺盛的学习需求,需要获得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对绘画材料与绘画方法进行具体的认识与学习,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的感受,以此帮助特殊儿童树立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个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特殊儿童存在的不同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绘画教学活动。比如,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不同的颜色进行认识。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蜡笔,让学生描摹一定的物体,从而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的不同类型的颜色进行具体的认识;又比如,对于精神狂躁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引导其对客观事物展开全面的观察,提高学生心理的专注力。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们今天来学习描绘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对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哪些事物?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由此能够沉浸在春天的美好景象中,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并有意识的对春天的景象展开多角度的观察。比如,可以发现柳树的枝条是随风摆动的;燕子是在高空中盘旋飞翔的;溪水是十分清澈的。从而有效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相似的事物,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较为深度的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同时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春天和夏天情景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事物?有哪些不同的事物呢?”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观察活动,突然发现两幅图片中都有柳树,花朵和小鸟这些事物。但在春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更为嫩绿,而夏天景象的图片中,柳树的枝条略微有所枯黄。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这些结果描绘的图画中,进一步提高创作的特色。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学生能够对各种事物展开具体的观察,从而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普遍缺乏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针对绘画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与称赞,以此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树立团结集体的意思,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生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一定的重组,使其形成相应的交流与互动小组,以小组为单元来运用绘画艺术疗法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讨论和互动,从而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绘画任务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对本地区的风景以及人物进行描绘,尽可能全面的展现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不是需要相互合作呢?”学生由此能够产生相互配合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成绘画小组,展开具体的绘画活动。比如,在小组中,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搜集与居民楼、饭店、健身馆等有关场所的绘画资料;一些学生可以负责对本地区的自然场景进行观察,收集与花园、树林,有关的绘画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绘画资料,并商讨具体的绘画方法。又比如,教师可以让绘画技术相对不足的学生与绘画技术较为优秀的学生展开交流,学习绘画经验。比如,一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画面的结构设置上存在着困难,另一名学生可以辅导其根据事物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画面结构的设置。在绘画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回顾绘画的过程,对各自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定。对此,学生能够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对他人表述的内容进行接纳,对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绘画为话题,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有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相应的绘画活动,教师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绘画问题和实践问题,运用所讲解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解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提高互动交流能力,养成互动交流习惯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在内心中容易存在着自卑、消极、暴躁的状态,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还要注重通过绘画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度的认可,对他人进行深度的接纳,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山水画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让学生自主运用毛笔进行绘画练习,并与学生交流练习的感悟。学生能够发现毛笔的运用具有高度的技巧性,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毛笔的各种运笔方法进行了解,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毛笔这一种绘画工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高度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专心致志的态度,有效消除学生在存在的急躁、暴躁状态。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展览。之后,可以有意识的发掘学生在绘画中表现的优秀之处,对学生进行称赞,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在内心获得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生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绘画合作活动,让特殊儿童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个人情绪的有效管理。比如在进行山水画的创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和自己分别承担相应的创作内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给予完成创作的任务,因而产生出一些浮躁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创作的节奏,尽力追求将山水事物描绘出生动形象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自己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活动,让学生有意识的发现自身在心里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相应的活动特点来消除学生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提高学生的放松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会受到家长的过度管束,不能够充分进行自主放松活动,幼儿会与生活和社会产生一定的隔离感,从而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展开写生活动,让学生从多种环境中对生活和社会进行多方面的体验,从而有效消除孤独感,进行乐观成长。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多种写生活动。比如,一些特殊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中,会产生出烦闷的感觉,同时,这些学生对于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充满着探索的兴趣。教师可以和家长陪同学生进入到城市中的各个场所,让学生展开写生活动。比如在游乐场中,学生可以对各种游乐设施进行描绘,也可以对各个游客进行描绘,从而感受游乐场中的丰富乐趣,有效消除悲观抑郁的心理状态。又比如一些特殊儿童对于郊区的风景充满着感受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特殊儿童来到郊区中,对郊区中的花草树木,天空中的云彩进行写生。同时,还可以与特殊儿童进行一些游戏,让特殊儿童对游戏的过程进行描绘,进一步丰富写生的内容。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特殊儿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苦恼,并借助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开导。比如,一些存在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会对于自己的智力问题产生出一些自卑心理。教师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对城市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辨认,对行进的方向进行辨别,并将这些事物描绘在图画中,以此让特殊儿童有效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消除自卑感。又比如一些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残疾,不能够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在运动场中进行小幅度的运动活动,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描绘在图画中,以此让学生进行身心的放松,消除自卑心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能够引导特殊儿童通过多种类型的写生活动进行升星的,充分放松促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成长。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特殊儿童的学习活动以及思维活动和普通儿童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注意力更难得到集中,学习习惯难以得到养成。而运用绘画艺术疗法可以对其进行更好的干预,提供更加广泛的帮助,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所绘画的内容以及所需要呈现的效果,并且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获取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也会和其他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探索绘画的过程。这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了学习交流的好习惯。教师在带领着学生进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探究活动时就会鼓励特殊学生运用绘画的方式来对自己一天的活动流程进行记录,对于起床、穿衣、刷牙、洗手、吃饭、上活动课、午休、进行室外游戏、开展总结和互动活动进行更好的反馈,思考这一详细过程。教师会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来进行记录,形成一系列绘画简图。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运用简单的文字来进行介绍,形成具体的学习成果和思维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得到了培养,体现了绘画艺术疗法的应用价值。

6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

绘画艺术疗法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成果,教师需要针对这些成果来带领特殊儿童进行一些总结活动,并且在无形之中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巩固,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培养效率。在运用绘画艺术疗法开展特殊儿童干预研究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工作和反馈工作。同时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总结活动的主要实践者,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的能力,完成相关的总结任务。特殊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受到先天因素的限制,如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活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来进一步的解决问题。特殊儿童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认识到他人的优点以及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总结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员组成的实际情况以及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价小组的划分工作,组织特殊儿童来进行讨论活动和正式的人员分配活动。确保所有的特殊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形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应当基于这种形式来进行小组式的评价和总结活动。可以让特殊儿童对小组内其他学生的绘画艺术疗法的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所形成的一系列绘画作品进行评比,并且在小组内推选出最优秀的绘画作品。由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总结指出其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加强相关的训练工作,才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总结与反馈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小组评价的结果来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方向和内容的探索工作,并且将评价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形成系统性的记录,这样会为期末考核评价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6

研究和分析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少儿美术培训效果,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绘画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对少儿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人格成熟的进度。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并且影响了英国心理学家里德,里德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在这个文献中,里德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为少儿绘画心理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上来,其心理特征仍然属于幼儿阶段,教学活动仍然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实施教育和教学,并逐渐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小学生活。少儿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自由作画,与小学阶段按教材教学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如何转变儿童的绘画心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规划有计划学习美术的少儿。

所以此时选择的教材应该是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仅是教材要依照这一心理特征编排,而且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少儿教学,更应该以这种方法进行,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他们的绘画能力上可以看出。少儿绘画的中级阶段可以作为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过渡期少儿的绘画心理是不稳定的,呈现波动性。他们的心理成熟了,绘画水平也成熟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其中的不足。然而仅仅是发现而已,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对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水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作画的兴趣下降,泯灭他们心里的作画热情。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在两种思维模式交替阶段。是延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便保持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如果教师过度指责,缺乏鼓励和表扬,那么很容易使大批学生失去绘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做到适当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7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儿童画创作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随着社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规模激增,幼儿教师的缺口很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更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而美术教学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围绕学龄前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启蒙,因此,把握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非常关键。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还不能理解许多抽象复杂的事物,往往凭知觉认识事物,主要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认识多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美术是一门结合空间、色彩、图形,应用视觉、触觉、想象力,以及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来表达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艺术。其表达形式非常契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既能锻炼儿童的大脑和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其认识事物以及表达自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往往需要在幼儿园里进行环境创设,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环境创设主要是以美术为基础来进行创作。孩子的年龄很小,需要大量直观的外界环境来刺激感官发育,别致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美术是深受儿童喜欢的课程之一,而且渗透到学龄前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拓展美育形式,开展丰富而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

二、当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难度过高,专业性过强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内容应贴合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业所要面对的群体——儿童的年龄特征。而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存在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难度过高、专业性过强的问题,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很难应用到。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难度高的美术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二)注重临摹,思维模式僵化

以儿童画教学为例,传统的儿童画教学多注重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在学前教育的儿童画课上,不少教师喜欢进行临摹教学。让学生通过临摹教师的作品来记忆一些物象。比如画房子,就要画上窗户、门、烟囱和瓦片,将房子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这样学生画出来的物象千篇一律,想象力和创造力会被扼杀。临摹虽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是绘画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临摹教学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容易让学生的绘画形成定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三)评价标准成人化

在儿童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的作品。儿童的世界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分。儿童画不论有多稚拙、简单,都是难得的。作为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来看待这些画作,不能单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人们经常能听到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品:“你画得这个长颈鹿真像。”“天空应该是蓝色的,草地应该是绿色的,为什么随意涂色呢?”如果用这样的评语来评价儿童,长此以往,会抹杀他们最为宝贵的天性和创造力。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和学习特点,教师在安排课程时要注重美术基础的学习,所安排的课程要循序渐进,同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不宜过难和过于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整体示范、小组示范和个人示范等示范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针对临摹教学容易僵化思维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不要局限于范画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美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标准,临摹只是快速提高儿童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的手段之一,真正重要的是引导儿童把所观察到的东西,通过奇思妙想的创作,运用手上的画笔表现出来。在评价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评价的作用,明白自己以后作为幼师应该用童心来看待孩子的画,不能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儿童的作品,要看作品是否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表达。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了一生,才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画画。”可见孩子的每一幅画都是珍贵的自我表达,也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幼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倾听儿童的想法,赞赏儿童的创作[2]。

四、儿童画创作在美术课实践中的应用

儿童画是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具有稚拙和童趣的作品。儿童绘画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会刻意去追求比例、构图,所绘画出来的作品表现力极强,造型夸张,用色鲜明,更多以儿童主观的角度去绘画,表现了童真的内心,画面拥有儿童独特的风格。这里介绍四种儿童画创作方法,分别是盘子线描画、简笔画与彩笔画、吹塑纸版画和儿童水墨画。

(一)盘子线描画

线描画是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变化,使得画面产生艺术效果的一个画种。在线描画教学中,儿童需要用线去表达自己、描绘生活。这样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还能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散,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也会变得更细心,更有耐心。线描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纸上线描。为了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去美化生活,绘画可以利用蛋糕纸盘进行表现(图1)。这个活动除了可以启发学生多元化地表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简笔画与彩笔画项目

简笔画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绘画形式,仅仅用到点和线,具有概括性强、易学易懂、应用广泛等特点。简笔画的内容有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建筑风景、动物、植物、人物等,其中最难掌握的就是人物简笔画的画法。人物的画法要首先掌握结构、比例等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较弱,没有学习过人体结构和比例,在给学生讲人体比例时可以用“站七坐五盘三半”“三庭五眼”等小技巧来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简笔画简单,但教师还应用心引导学生将简笔画、彩笔画的知识技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可以进行一张节日贺卡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寓教于乐,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表达美好的祝愿(图2)。

(三)吹塑纸版画

版画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图和用色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版画有木刻版画、铜版画、纸质版画等多种类型,对于儿童来说,木刻版画难度较高,材料使用有安全隐患。而吹塑纸版画纸的质地柔软,很容易用铅笔在纸的表面留下线条等痕迹,并且用水粉颜料能够轻松上色,方便复制在黑色卡纸上,可以制作出形式多样的版画效果,颜色丰富多彩,很适合儿童使用(图3)。

(四)儿童水墨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有概括、简单的特点。水墨画需要借助宣纸、毛笔、墨汁和颜料等工具。借助勾勒法、点染法、色墨法等技法,水墨画能产生浓淡干湿等色墨变化。水墨画有一种古朴、生动、自然的艺术效果,正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水墨画要求学生在扇形生宣纸上绘画一张完整构图的写意画,题材不限,可以是蔬果、花卉、动物、山石树木,找自己擅长的绘画(图4)。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儿童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既要贴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也要符合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凤.儿童画教学探究[J].新西部,2012(17).

儿童绘画教学范文8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冯婉桢等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怎最佳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