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亚健康调理范例6篇

儿童亚健康调理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30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用奇偶数字法将300例儿童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9例,亚健康儿童11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2±0.8)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2例,消化不良6例。对照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7例,亚健康儿童13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5±0.7)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4例,消化不良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者儿童家属均事先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同意儿童参与。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常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儿童保健,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机体保健等;采用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对试验组实施儿童保健,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中心: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作为工作中心,将儿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将社区作为服务范围。明确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将需求作为导向,建立以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给予儿童保健指导。

(2)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儿童,也包括亚健康儿童,对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儿童疾病发生率,对亚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促进患儿疾病早日康复。

(3)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前,采用家访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儿童的详细资料,并为社区儿童建立社区保健档案,了解不同层次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④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嘱咐儿童家属定期带儿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对哺乳期儿童严格做好新生儿母乳喂养指导和护理指导。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实施心理发育咨询、营养指导、性启蒙教育、生长发育监测。对儿童家属进行儿童多发疾病、常见疾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鼓励儿童家属咨询保健知识,推进社区儿童保健又好又快的发展。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的预防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及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问卷中共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十分满意人数×1+满意人数×0.9+不满意人数×0.5)/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疫苗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儿童的疫苗接种例数有139例,其疫苗接种率为92.7%、46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为43例,其转归率为93.5%,而对照组儿童的按时接种疫苗例数108例,其疫苗接种率为72.0%,43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有29例,其转归率为67.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共为两组儿童家属发放30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统计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得出,试验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8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本次研究通过对试验组儿童实施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发现,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与常规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比较,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加强了对社区内基础设施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

(2)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为导向,保健工作目标明确,可有效避免常规管理模式的盲目性,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有效性。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概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4-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 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斯里兰卡与2009年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相对正常儿童,其总体表现却是和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是很优秀的。只是情感方面,相对会弱势些。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受到的关心比较小,因此造成幼小的心灵孤独不安,失落恐瞑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会对他们表现的很漠然,让其心理残留巨大的伤害,情绪不高傲,自卑的心理突发性状况会经常发生。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自今,辛自强博士一直观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变化模式。字观察研究发现,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4

【关键词】

儿童;哮喘;缓解期;T细胞亚群

The research of significance T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childhood with asthma

FENG Jinhuan,QIN Pu,ZHANG Juny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His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Schoo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ignificance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children with asthma.Methods To measure CD3+T cell,CD4+T cell,CD8+T cell and CD4+/CD8+ratio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ndcompare the results.Results The levels of CD4+T cell,CD4+/CD8+ratio in the children with asthma in the recovery perio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subjects(P

【Key words】

Children; Asthma; Recovery period; T lyphocytes sebset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67

作者单位:26603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海慈医院儿科

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了炎症过程[1],T淋巴细胞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支气管哮喘儿童缓解期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的缓解期哮喘儿童67例(哮喘组),男35例,女32例,平均年龄7岁,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2];对照组29例随机选取儿童保健门诊查体的健康儿童,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就诊前3个月均未接受免疫调节剂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及哮喘组均采集空腹静脉血(无菌肝素抗凝)3 ml,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试剂购自武汉生物技术研究所,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缓解期哮喘儿童与对照组比较,CD3+无明显差异(P>0.05),CD4+,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

表1

儿童哮喘组与对照组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x±s)

组别例数CD3+CD4+CD8+CD4+/CD8+

哮喘组6758.40±3.0933.3±1.94*34.36±3.31**0.96±0.24**

对照组2959.12±3.1642.57±4.0530.12±4.231.28±0.18

t值0.9411.81**3.54**2.18*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T淋巴细胞按细胞表面抗原分为CD4+细胞和CD8+细胞等,按免疫功能分为辅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和细胞毒T细胞(Tc)亚群。CD3+是成熟T细胞的表面标志,CD4+分子表达在Th细胞表面,CD8+分子多表达在Ts和Tc细胞。Th/Ts在维持正常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T细胞亚群在哮喘患者如何改变还有争议。但哮喘患者均存在T细胞亚群的失衡。部分研究结果证实,哮喘儿童发作期CD3+、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8+正常[3,4],也有部分资料显示[5],哮喘儿童治疗前后血CD3+、CD4+、CD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4+/CD8+比值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本组资料显示缓解期哮喘儿童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3+细胞无明显变化,表明T细胞亚群失衡与哮喘发病有密切关系,缓解期哮喘儿童仍存在这种免疫紊乱,从该角度表明哮喘在缓解期继续治疗的必要性。有学者研究表明[6],哮喘患儿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后病情稳定,Th1/Th2及CD4+、CD8+趋于平衡,因此应认真执行哮喘防治方略,尤其是缓解期的长期规范治疗。本组资料与文献报道不尽相同,原因可能为①T细胞亚群的测定方法不同,敏感度与准确度也不同,选取标本的差异等导致结果不尽相同;②CD8+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后迅速凋亡,发病时在外周血中含量不稳定;③CD4+T细胞在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7,8]。

总之,哮喘儿童缓解期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在缓解期哮喘的治疗中除了局部吸入激素减轻气道的慢性炎症外,尚需应用免疫调节剂以改善哮喘儿童的免疫功能,如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赵顺英.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768771.

[2]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751.

[3] 安肃英,孙宗芝,李根山.哮喘儿童血免疫球蛋白E、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02):117.

[4] 冯忠伟,胡忠昌,邢应如,等.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监测.中国煤炭工业医药杂志,2005,8(02):152.

[5] 刘力戈,侯安存,方惠秋,等.支气管哮喘患儿血T辅助淋巴细胞的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04):217.

[6] 赵启华,贾云义,潘贻珍,等.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0):784.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5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66-02 中图分类号:R 78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65

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也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三大疾病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龋病不仅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进食,同时,还会影响颌骨的发育,并可引起其它感染性疾病,危害儿童的健康。为更好地开展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概况作一综述。

学龄前儿童龋病诱发因素及流行情况

龋齿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疾病,是细菌、饮食、牙结构和唾液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孙晓旭等[3]认为,年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及喂养方式是儿童龋齿发病的影响因素,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患龋率迅速上升,在6~8岁达到高峰,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龋率逐年下降;城市的孩子患龋率远远高于乡村孩子的患龋率,因为城市儿童一般生活条件较好,家长溺爱,含糖食物摄入量较大,所以患龋率高;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儿童患龋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童的患龋率,因为母乳中含有适合婴幼儿生长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柳宏波等[4]认为,儿童患龋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患龋的儿童龋患率高于父母无龋齿的儿童。遗传因素在龋齿中的作用可能与牙齿的结构、化学组成、牙齿排列等方面遗传有关,进而影响到牙齿的龋敏感性,并且儿童与父母的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相似,这也影响着龋齿的发生。黄慧敏[5]调查结果表明,患龋率城区高于郊区,主要与城市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吃的食物精细,吃零食甜品较多有一定关系;而郊区学生饮食中的粗纤维含量较多,因此考虑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吃甜品和零食机会较少有关。精细食物不利于牙齿自净,且为细菌繁殖创造更好的条件。据调查,我国儿童患龋率为76.60%[6]。由于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卫生保健状况的不同,各地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也有差别。比如海南省三亚市为61.30%[1]、河南省焦作市为83.70%[7]、山东省威海地区为41.8%[4]、广西桂林市为38.23%[8],我国儿童乳牙龋齿患病高峰在5~6岁[9]。陈川碧等[1]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患龋率呈上升趋势,2~6岁儿童中 6岁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69.52%。城市的孩子患龋率远远高于乡村孩子的患龋率[3]。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治疗现状

龋病不仅影响儿童的进食,同时还会影响颌骨的发育,并可引起其它感染性疾病,危害儿童的健康,积极治疗尤为重要。治疗龋齿的主要方法是充填。即将龋坏组织去除净,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后,用填充材料填充,并恢复牙齿缺损的外形,龋坏即可终止发展。没有形成龋洞的初期龋,也可以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能达到一定的疗效。常用氟化溶液涂擦龋损,但涂药治疗仍可复发[10],治疗龋齿越早越好,即使是乳牙,若有龋洞,也应充填治疗[2]。龋齿是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幼儿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大力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普及龋齿防治知识,开展群防群治和普查普治,提高家长及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是控制、降低龋齿发病率的根本措施[11]。在龋病的发展过程中,若能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使致龋因素消除,龋损是可以终止的。乳牙龋有多发、龋损范围广等特点,尤其是乳前牙龋损面广泛的前龋,通常不易通过制备洞来完成填充治疗,而早期应用氟化物,可以有效抑制龋病的发展,促进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使龋齿得以终止。目前普遍认为氟化物能进入牙釉质的磷灰石,降低了牙釉质的溶解性并增加了再矿化比例,从而抑制龋损的进一步发展。局部涂氟安全可靠。对于氟水含漱,含氟凝胶泡沫[12],研究表明,使用氟化泡沫的试验组儿童较对照组儿童龋病发生率,龋均、龋面均明显减少[13]。氟化泡沫能促进牙齿表面的矿化程度和再矿化,以提高牙齿的抗龋力[14]。窝沟封闭是预防乳牙龋病的有效方法,窝沟封闭技术是在易患龋牙的颌面窝沟上涂布一层黏结性材料,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达到预防龋病发生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窝沟封闭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至今这项技术已逾40年。如今,窝沟封闭作为预防乳磨牙及年轻恒磨牙颌面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已被广泛接受[15]。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龋病的防治工作重在预防,加大对家长进行有关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形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家庭中起榜样作用,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让儿童在家庭这个最主要的生活场所里面,得到家长的督促指导,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最终降低龋齿的患病率[4]。儿童保健工作应不断深入,除加强对公立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外,卫生保健管理工作更应深入到私立幼儿园。每半年定期一次口腔检查,加强对幼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及卫生宣教,使他们增加认识,了解什么是龋齿及其危害性和预防的方法;了解为什么要对儿童乳牙填充治疗及龋齿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必要性;指导儿童建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16]。局部使用氟化物是一种有效的防龋方法。其机理是氟化物可以增强釉质表面抗酸能力和再矿化能力。含氟涂膜与其它局部用氟方法相比较,能较长时间黏附与牙釉质表面,缓慢释放氟化物产生更持久的矿化反应,是其防龋作用的中重要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花费时间很少,每人仅需约5 min。幼儿未反映明显不适感,有部分反映有气味辛辣[9]。防治最佳年龄应提早到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到乳牙列形成(2岁半~3岁)。妇幼保健机构口腔专业人员应主动深入社区幼儿园进行口腔健康教育,采取科学、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降低幼儿群体龋齿患病率,达到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中城市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无龋率平均为35%的目标要求[9]。美国牙科及儿童牙科学会、公共卫生学会认为,婴儿在出生一年内就应得到口腔健康评价并对其家长给予口腔健康指导,对于儿童的早期龋齿,更有效的方法是建立预防胜于充填龋齿的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定期口腔检查和应用含氟涂膜[17]。

总之,学龄前儿童的龋病患病率比较普遍,防治学龄前儿童的龋病的任务仍很艰巨,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儿童口腔保健工作者和保教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川碧,陈海琼,刑存乔.三亚市2354名2~6岁儿童 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330 -4332.

[2]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47-548.

[3]孙晓旭,杨太全,张 永.少儿龋齿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697-3698.

[4]柳宏波,韩 波,刘振虎,等.威海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及家长有关知识、行为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7-98.

[5] 黄慧敏.承德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25-427.

[6]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19.

[7]胡艳丽,舒雨梅.焦作市5635名2~6岁儿童患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87.

[8]王 雁.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824名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446-447.

[9]朱维建,武 洁,王兢兢,等.含氟涂膜对社区幼儿乳牙防龋两年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3):365-366.

[10]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05-2407.

[11]李佳蔚.历下区各类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378-381.

[12]张绍伟,阳宏林.氟保护漆去预防儿童乳牙龋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95-596.

[13]杨 莉,杨湘晖,胡哲勤,等.氟化泡沫乳牙防龋两年效果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611-612.

[14]Jiang H,Bian Z,Tai BJ,et al.The effect of a bi-annual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APF foam on dental caries increment in primary teeth:24-month clinical[J].J Dent Res,2005,84(3):265-268.

[15]曾晓莉,石四箴.窝沟封闭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05,25(3):255-257.

[16]陈小梅,张爱君,白静波,等.大庆城区公私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105-106.

儿童亚健康调理范文6

结核病耐药监测实施方法学评价 徐吉英,王国斌,胡惠义,彭义利,张莉

高疟区防治疟疾的做法与体会 杨亚东,郑树保,Yang Yadong,Zheng Shubao

开展城市社区精神病康复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黄春华,徐优芬,董坚,付旻

云南省1990~1998年孕产妇死亡现状及对策 刘凤英,李常青,刘丽达,林晓丹,郭光萍

绍兴县产时干预现状及对策 周青平,Zhou Qingping

助产士陪护进行心理指导在分娩时的临床作用 吴正平

湖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及对策 盛红斌,唐剑波,张新春

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08例体会 张晓霞,荆艳松,薛桂红

女教工妇科病现状分析 刘禹,彭原,吴茜,王秀英

会阴三度裂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柴福华,王翠

郊区计划免疫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胜利,张真诚,汪幸民

积极探索完善政策加快农村改水步伐 徐飞,任海良

倍它乐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李欣,刘天孚,王新欣

酒精性心脏病30例临床分析 周晓莉,刘爱魁,刘惠萍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 郑春霞,李虹,陈文

HIV/AIDS的病因研究及前瞻 王孝国,王红岩,王有立

围产期急性心源性肺水肿76例抢救体会 高淑珍,郭群

探讨儿童计划免疫的一种新模式 王宝杰,牛惠勤,郑云,王春霞,张君

苏州市计划免疫保偿制调查分析 李建安,刘广德,Li Jianan,Liu Guangde

家庭病床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李玉梅

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隋莉,李泓波,高冬,李忠义,付东蔓

农村婴儿辅食添加与营养状况调查 镇春先,毛开新,Zhen Chunxian,Mao Kaixin

稳态噪声对电力作业工人的影响--附461例心电图分析 王颖,刘长江

结核病的管理方式与病人发现途径、发现率及归口情况探讨 武桂英,龚幼龙,房俊涌,万利亚,赵丰曾,李风茹

齐齐哈尔地区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进展情况分析 高彦,时志新,Gao Yan,Shi Zhinin

对镇静药物中毒者的病情分析与预防探讨 常连仲,牟忠华,季宏波,李久红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喜臻,吴瑞琴

改良皮肤梭形切除术治疗腋臭 陈伟华,唐伟,孟庆刚,张毓涛

溶栓疗法在治疗TIA中的意义 穆懿,刘莹

肾病综合征用激素如何配合中药治疗 朱笑飞,高山

不重视术中快速病理及术后腊片病理诊断的教训 闫欣,洪大卫

讲求实效努力开创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马魁

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 牛春林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中的信息服务系统 卞鹰

浅谈日本新生儿保健管理方法 李玉明,孙永春,孙玉玲

WHO总干事G·H·布伦特兰博士在北京医科大学的演讲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

在布伦特兰博士演讲会上的应答词 王陇德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初级卫生保健--纪念<阿拉木图宣言>发表二十周年 王羽,Wang Yu

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夏迎秋,姜仑,Xia Yingqiu,Jiang Lun

施甸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情况及初步成效分析 杨潞标,赵英,Yang Lubiao,Zhao Ying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 吴小岭,邱健,Wu Xiaoling,Qiu Jian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展望 邱瑞满,陆生保

应用综合指数法考核乡镇卫生防疫工作 吴华,王海玲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促进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发展 广州市荔湾区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办公室

初级卫生保健给学校卫生工作带来了新面貌 刘忠泽,关沛

搞好社区保健造福金花人民 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办事处

溧阳市竹箦镇开展合作医疗的做法与体会 戴建华

乡镇卫生院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孔德双,李昌瑞,刘尚忠

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的有益探索——家庭式村卫生室 傅卫,王禄生,范文胜

江西省1995~1998年肺癌死亡情况分析 赵军,张昆照,朱丽萍,吉路,张鹏,廖海江

上海市徐汇区1999年居民死亡原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张红叶

21世纪防治生殖道感染的若干策略 张开宁,田丽春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1996~1999年出生缺陷动态监测分析 魏秋霞,赵忠文,张峰,彭云娥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1990~199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玉珠

奥平栓治疗宫颈糜烂156例疗效观察 沈爱新

重视女性青少年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 蔡雁,王赫

初产妇临产胎头高浮行剖腹产指征探讨 柴薇,李秀芬,李香曼

婴儿麻疹胎传抗体及初次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张玮,杨卫路,狄飚,金顺英,徐建敏,袁立懋

嘉善县百日咳、白喉、脊灰、麻疹免疫效果研究 黄阿明,陆金星,曹纳新,沈玉华

加强计划免疫管理控制儿童乙型肝炎 赵乙蔚,王刚,金成日

初中女生身心健康与学习关系研究 王卫平,刘年生,李三女,余四兰,严柳青,高晓霞,胡红云,张海林,陶少莲

儿童感染性疾病合并脑水肿脱水疗法疗效探讨 马祝黎,路风,邸顺祥

胃炎灵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温平,邓兰亭,杨海城

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研究 刘青梅,朱虹,于元龙

盐城市农村水厂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宋金林,杨益国

寿光市深井降氟效果调查与分析 李建志,孙建东,郭秀芳,隋英杰,李红

韶关市1990~1999年部分食品卫生质量分析 邓明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管理及卫生教育的措施 林春花,祁烨,穆晓滨,孙海玲

健康促进学校家长教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 周卫萍,吴蓓蓓,王书梅

绍兴市城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余昭,徐水洋,胡阳春,王家肃

平邑县中学生吸烟现状调查分析 刘玲,王亚玲,陈祥君,许云芳

《基础流行病学》讲座 李洪珍,王星云,王济东

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贾红英,吴丽萍,乐虹

中国西部40个贫困县乡卫生院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陈娟,张光鹏

宁夏回族自治区6县(市)村卫生室现状分析 李秀芳,徐月华,吴克萱,朱健忠,党少农

宾川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情况及初步成效分析

韶关市农村合作医疗考核结果与分析 陈海明

立足于社区的肿瘤防治 曾楚华,张光建,杨基然,赵莹梅,冯秀珠

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护理工作 绳从英

山西省223例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王济,何月英

江西省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体会 王枫,黄维新,习斌蓉

1991~1999年宁波市城乡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 王文光,应亚男,付婵荣,裴仁治,任亚飞

安徽省某县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Ⅰ) 李李,计国平

1999年襄樊市市区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鞠玉霞

阴道超声在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 林黎春

尼尔雌醇用于绝经后妇女取IUD66例体会 董瑞英

宫颈癌放疗中宫腔积脓32例临床分析 曾燕

120位居民接受注射安全性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雷纪丽,李弋,李雷,马风波,丁可,勾朝阳

徐州市1994~199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及监测分析 白智泳,沈皊皊

河北省白喉免疫监测分析 刘兰芬,梁勇,吴凯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不同针次免疫效果监测报告 解平

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容丽娟

泰安市中老年人高脂血症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李应光,张新力,郝继海,庄在信

盐都县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曹桂华,李银海

山东省某地区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刘淑贞,傅继华,康殿民,苏生利,黄涛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的生命质量分析与保健建议 张碧娟,张瑛,陈少贤

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谢为民,武亚军,王爱婷,焦雪成,牛晓茹,王大兵,蒋英华

普乐林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彭勇,寇叶

天津市幼儿园厨师、保健医师营养知识培训效果评价 董绮娜,解鸿翔

微量元素的药用探讨 赵桂英,刘敏

浅析影响深井水推行加氯消毒的因素 黄兆华

嘉兴市秀城区1995-2000年意外损伤与中毒死亡资料分析 杜哲群

曲江乡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及避孕节育现状 杨文方,谢琪,李芬,胡长江,江红

9 543名男女青年婚前医学检查情况分析 刘秀华,张国裕

永靖县村级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侯朝辉,孔德双

影响母乳喂养因素探讨 张瑛,朱春燕,禤春玲,蔡颖华,冼带英,古国平,肖苑云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216例新生儿窒息与高危妊娠关系的探讨 曹薇琴,远雅军,赵江萍,杨新峰

甘肃省农村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李桂荣,郝爱华

剖宫产术后发热高危因素分析 肖雪琴

开展"母婴、儿童保健保偿"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 张桂娟,张莉,刘惠萍

盐城市计划免疫保偿金管理状况调查及效益评价 姜仁杰

临床症状在麻疹病例筛选中的作用分析 雷纪丽,李雷,朱谦,杨奇春

论乡村医生在乡镇集中定点接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叶建国,曲军胜,原明修,孙晓娟

哈尔滨市19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调查分析 杜伟斌,曹子晶,张爱华,栾霁冬

吴江市中小学生5年前后营养状况分析 董建荣

散居儿童的膳食调查 张斯

大理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张丽兰,杨发莲,万凤山,徐云华,赵联祥

赣榆县4类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王福绪,庞中全,吴德林,李继波,王秋云,张进

福建省沙县农村改水10年期间饮用水质量状况分析 黄瑞钦,董建忠

于洪区农村改水工作现状及对策 印淑慧,姚德义

离退休知识分子生死观调查分析与心理卫生保健 濮宁镇

学龄前儿童智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罗再武,关伟,李垚

B超诊断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汪惠宁

小儿急性阑尾炎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 李洪江,李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护理 牟绍玉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00例电解质和血气分析 万云萍,李世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