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新教育范例

儿童创新教育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1

 

1、绘画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   自儿童出生,儿童就拥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本能。如:运动、模仿、感知、社交等。小孩子们生来就懂得饿了便哭,高兴了就笑,生来就好动,从不停地敲手踢脚到见到东西就伸手抓,放进嘴里,再到开始会爬会走。在不停的运动中,他们的运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复杂,这便是儿童的运动能力。据研究,新生儿在出生后15个小时就能在众多女性中辨认出自己母亲的脸。并且,新生儿是具有美丑辨别能力的,会注意颜色多彩、形状多样的东西,这是儿童的感知能力。可以说,最初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的本能的衍生能力,是儿童结合运动能力与感知能力而来。儿童随着多彩的颜色转移目光、儿童发现颜色会在手上身上甚至衣服上留下痕迹、进而儿童会发现怎样挥动手臂会出现一条带颜色的线等等,这都是儿童的早期美术活动。然而,如果忽略了这些本能,本能也会慢慢退化。   就好像长时间与狼生活的孩子忘记了如直立等人的本能一样。   对儿童来说,绘画和音乐是儿童对环境的首次接触,这个环境中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声音等,儿童在随之转移目光的同时,对于儿童会留下不同的感受。同时,儿童也会通过绘画、游戏、音乐、舞蹈等表现方式来表达感受。对儿童来说,绘画是和游戏、音乐、舞蹈等同样重要的表现领域,它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当儿童能初步的完成手、脑、眼等的协调,儿童的美术活动会形成儿童原生态的美术创作——涂鸦。儿童的涂鸦是儿童对探索过程的表达、是儿童对接触环境的感受。这种单纯的表达才是艺术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而正如儿童从爬行中学会站立,儿童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形成早期的美术活动,儿童且通过早期的美术活动所表现的符号语言与外界互动,儿童绘画中表现出的组合与节奏都来源于儿童生活中的感受与生活中的审美熏陶。吴冠中先生曾形容美术应如生态一般。所以这种天然的生态般的儿童作品是充满价值的。   2、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9世纪初期,人们仅仅把儿童美术教育看成是培养儿童学习技能技巧的课程,与儿童智慧水平和心理状态无关,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19世纪末人们开始把绘画与心理学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注重对绘画技能和方法的分析,人们开始关注美术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借助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绘画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探讨,认为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绘画被认为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开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描绘能力,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脑和肌肉群的协调能力、专注力等。然而,儿童能力的发展也如同生态一样,是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并不是模仿成人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对环境的原始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这个时候的思维才是没有束缚,天马行空的。   给儿童时间去进行“自然选择”是很有必要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绘画表现和创造中有着特有的表现方式。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认为绘画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他将儿童绘画分为6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0—2岁),绘画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涂鸦阶段(2—4岁),显示初步的手、脑、眼等的协调;前图示阶段(4—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图示阶段(7—9岁),画面出现明确的空间秩序;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绘画出现透视;拟写实阶段(11—15岁),开始能精确地表现实物。拿4岁左右的儿童为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手、脑、眼等的协调能力已经可以大胆的、独立地以自己为中心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   例如:“蝌蚪人”,小孩子把圆圈当做头部,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忽略身体的存在,创造出了富有儿童本性的人物形象。并且4岁儿童也有类似于抽象表现的可能,如悲伤的、开心的等。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感知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首先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特征来进行,儿童观察与成人们的观察是不同的,感受也并不相同。儿童对世界的感受更多的是单纯的没有世俗干涉的直觉和心理感受。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构,而是表现以自己为中心对观察对象的想象。儿童的观察是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加上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且儿童对环境的接触和经验有限,当他们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伸手去摸、去闻、去舔,不停的感受它。在这个儿童对环境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对儿童进行视觉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非模仿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   模仿这种表达方式在在儿童的拟写实阶段之前介入这会严重阻碍他们艺术感受和其他才能的发展。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大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就在于它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蔡元培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美术教育应该是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创新精神正是儿童需要培养的能力。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2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新

一、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培训提高教育为辅助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集中在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两个平台。在学校教育方面,各省、直辖市等几乎都对艺术课程的总课时量设有最低限制要求,大多学校基本要求其艺术课程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要求总课时的10%左右,而美术教育约占其中的一半。在课程内容上,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的设定围绕“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提高审美”“形成素养”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涵盖范围和内涵深度是合理、科学的。在校外教育中,随着社会培训机构的兴起,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这些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各有特点,但大致可分为以追求快乐成长为核心、以增强儿童才艺技能为核心、以追求技能提升取得考级以及升学优势为核心等。在课程设计上,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涵盖内容更为丰富。从幼儿时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到儿童时期的审美能力提升与创造力开发,以及专业性美术教育和技能性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了更多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产生教育模式化

当前,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依然比较侧重技巧的训练,弱化了学生审美和创造力的提升,这与丰子恺先生“重兴味”“轻写实”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相违背。视知觉能力作为智力发展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分学校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刻板,“根据不同标准发现儿童美术作品的创造力”尚未实现。仅仅从颜色、构图、线条、比例等方面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不客观的,儿童时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类一生中最为丰富的,让儿童通过快乐的方式表达感受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追求统一标准的评判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仍需要加强

长期以来,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吸引生源的“招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校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其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且具有教学经验,符合学校招聘的条件。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增加,部分学校已经产生了教师短缺的现象。

3.社会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隐患重重

社会培训机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虽然相较学校教学有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生动的教学手段,但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一些儿童美术培训机构,部分教师没有接触过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有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在兼职授课,这导致他们难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容易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儿童美术教育现存问题的创新模式探究

第一,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保障措施,避免儿童艺术教育时间“被压缩”;设立督导评价机制,全面开展督察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好提升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全面提高学校及相关机构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第二,科学管理相关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解决问题,建立相关制度以规范和约束社会培训机构,以此全面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同时,应引导和规范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发挥儿童思维想象力的教学活动。第三,提高儿童美术教育教师的质量,保证优质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相关教师应定期交流,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农村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提高认识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升美术教育的地位,使儿童美术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程,将提高儿童创造力和表达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美术教育在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第四,一元评价向多元转变,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反对单一的评价方式,给儿童释放天性的机会,使儿童在美术教育中感受快乐,建立健全的人格;使儿童快乐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鼓励儿童大胆尝试,通过创新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正使儿童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培训提高教育为辅助,制定行之有效的儿童美术教育保障措施、科学管理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师资力量、积极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模式,可对减少现存问题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瑞杰.学校内外儿童美术教育不同形式的研究比较——以天津市闽侯路小学和天津市河西区青少年宫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8(5).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3

学前创新教育不单单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应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创新理念教育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这也就要求教育者在优化人生观和人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从学前阶段就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理想和高层次追求的人才来,这也是学前教育者进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才会在未来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孩子们会沿着这个方向为之奋斗和努力。这也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创新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位孩子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三、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五、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4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创新是国家昌盛、民族繁荣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新驱动,人才是关键,作为高等教育人才摇篮、素质教育前沿阵地、教育体系重要根基的基础教育,其创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如何有效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涵、外延及特质

“创新”(Innovation)也叫“新”,包含了兼容并包,结合自身思维及知识,对事物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意义。具体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为实现某一目的,结合思维模式和已有知识、物质条件,通过思考、加工、整合、提升,创造出新思维、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它是人类认识与实践融合发展的产物,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教育理念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1]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中学)阶段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称。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涵,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从教育对象所处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根本,尊重基础教育内部发展规律,采取创新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育情境、师资队伍等方式开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其中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它是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须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根本,逐级发展、不断完善;其次,它是区别并优于原有教育的全新教育,是理念、手段、内容等方面对基础教育的拓延、创新和提升;最后,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

二、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第一驱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及新生力量,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对象。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8%,初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104.0%、87.0%,总学生人数达18041.64万人。如此庞大的基础教育生源数量,是践行“万众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新生力量,是创新教育的重点与核心。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充分表现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2]首先,青少年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智力、创新能力发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决定全面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成败。其次,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是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3]7学校具有教书育人职能,又肩负着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是人才建设的主力军、科技革命的动力源。创新教育的实施,是联接社会进步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纽带。再次,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教育、基础教育三者目标一致、互促共赢,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基础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创新教育提供宽松环境与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万众创新,三者相互联系、互促共赢。最后,通过创新教育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的不断突破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由“供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三)实现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桥梁

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更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协同创新,尽早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发展,也急需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青少年越早接受创新教育,越利于激发创新积极性及创新热情,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参与、融入、适应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成功建立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培养机制。

(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曾有媒体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近年来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也间接印证了中国基础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国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民创造力的培养提升是必由之路,青少年作为创新创业的后备力量不可小觑,从青少年阶段尽早开展创新教育,是追赶国际教育水平、强化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苏联等国相继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具特色。如美国通过“未来问题解决计划”“头脑奥林匹克”等专项计划推进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改革,侧重培养领袖人才,同时注重天才儿童的培养;俄罗斯则致力于挖掘学生个性潜力,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关注精神成长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4]日本重视教育过程中个性发展,充分赋予师生创新自主权、选择权;[5]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强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与他人相互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6]虽然早在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强调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国中小学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然而我国青少年创造力仍排倒数第五,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创新教育还相对落后,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改进:

(一)创新教育观念陈旧

目前绝大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的创新教育,是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和形式实施创新教育,脱离了创新的内涵与本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本质和目的是要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实施创新教育,则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根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当部分学校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实施,背离了创新教育的初衷。大部分教师重前沿知识的灌输轻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重知识创新轻思想创新、能力创新,重技能轻内涵,忽略了人在创新中的自主作用,忽视学生自觉性的激发及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师生交流与沟通,课堂外缺乏与社会各界的协同与合作,轻视创新教育内外融合,存在闭门造车、关门搞创新的问题。既背离了创新教育的目的,也与国家倡导“万众创新”的主旨思想不符。

(二)创新教育目的功利

基础教育阶段因受升学压力影响,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办学效益,决定了其创新教育带有功利性的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色彩,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仍聚焦在获得考试加分、提高学校升学率和优秀率、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学校层面的创新教育普及性、普惠性不足,停留在片面以结果论成败、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式创新教育。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从自身利益和喜好出发,主观上更偏爱具有特长、成绩拔尖的学生,忽略了普通学生享有接受创新教育的权利和自主创新的愿景,缺乏引导普通学生的耐心与热情。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相对单一,集中在开班、竞赛、社团活动上,缺乏多样化教育途径和渠道。从奥数班、重点班、尖子班、精英班到各类竞赛班、培训班等,多是通过开设特别班,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将拔尖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小范围培育,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对象,仍聚焦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创新教育发展滞后

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创新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多数地区,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小学仅开设了科学课程,进行简单的知识普及与初级科学小实验等,在初高中阶段创新教育尤其缺失,受制于升学压力,多以语文、数学、物理等主科课程教学创新为主,社团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辅,创新教育专门课程较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课内知识填鸭与灌输、解题思路与技巧的传授,忽略课外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培养、创新精神的锻造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比较少,缺乏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在考核方式上,单一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以试卷分数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强化客观题考核,弱化主观题的评判弹性,轻视学生批判思维及创造能力的评判,极大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径策略

全面深化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当前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阶段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自上而下的理念创新

国家应更加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尽快制定与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呼应的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政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教育理念,立足地方经济及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方发展需要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育方案及措施。校级管理层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将弘扬传统与创新有效融合,通过“三全”“五制”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蓬勃发展。“三全”是指:对学生实施“全纳教育”,接纳一切学生、接纳学生的一切,最大限度激发、唤醒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围绕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实践等核心内容在全校全员、全课程科目全面开展实施创新教育;[7]形成全程互动理念,将创新教育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形成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的有效衔接,在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儿童成长全过程加强家校互动、校社互动、校校互动、师生互动,促进融合,建立递进式、交互式创新教育模式。“五制”则是要多维度、全方位创新教育制度体系,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保驾护航,具体是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级学校,均需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身规划发展目标及实际特点,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指导和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定创新教育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创新教育的权利,明确学校创新教育的主体责任,细化教师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渠道方式;创新考试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多样性、多元化、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实施有效激励制度,通过学分认定、减免学分、荣誉授予或加分奖励、加强宣传推广标杆等方式,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中获得实惠,激发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评估制度,建立教师创新教学水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估机制,实现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以评促创。

(二)由内而外的教学创新

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客体内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既要注重第一课堂的内部知识传授与教学创新,又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外部创新文化氛围营造及创新素质能力的延伸。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体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创新教育改革,结合自身所学,积极吸收国内外创新教育方法,如“互联网+”时代积极开发并实施慕课、思播课等网络在线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升课内授课质量;借鉴和采取BPL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协同学习、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考试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创”人才,为具有创新思维、奇思妙想的学生提供厚植勃发的沃土。在第二课堂中,坚持学生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的树立与发扬,积极拓宽创新教育的领域与范围,营造健康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融入社会,以开阔的视野激发创新潜能,通过创新社团、各类竞赛、创新研究组织及活动,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合作、独立创新、自主学习的素质与能力。

(三)协创互动的管理创新

首先,牢固树立学校以创新为本,教育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由于基础教育涵盖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大部分阶段,每一阶段人的身心、智力、创新思维及观念发展各有特色各具特点,可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更多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其立足点是夯实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8]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应采取分段式管理模式。如,小学阶段处于创新教育启蒙阶段,儿童正处于创新能力敏感期,应侧重创新思维的启发、兴趣爱好的激发,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形式应多样化,成绩评定标准更应以鼓励为主,尽力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励儿童不断探索创新;初中阶段是创新教育能力锻造起步阶段,此时学生处于叛逆期、敏感期,同时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需求,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与自主权,为学生营造自主创新的宽松氛围,激发其创新潜能和爆发力;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始注重个性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创新教育中更侧重全局观念的把握、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通过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锻炼与提升,实现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其次,创新教育中要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协同互动创新的平台建设。通过加强校外互动、家校互动、校际互动,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低成本、开放式、全要素的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为学生创造便利的创新环境与条件。通过共建基地、共同开展研究,提升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通过参与创新实验以及共同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全程互动,协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最后,对教育对象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实施分层次、分类教育,针对普通学生、拔尖学生实施不同方式的创新教育,对拔尖学生根据其特长领域,创新机制,打破桎梏,实施特别引导,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在创新性探索中实现更高层次的重大突破;对一般青少年儿童,则应在侧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耀先.国外学校创新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4(12):95-96.

[2]巫文强.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新学科建立的必然性及其研究对象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0,26(5):32-36.

[3]叶立群,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李艳辉.俄罗斯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动向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2):89-92.

[5]杨慧玲,白晋波.日本中小学创新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2(13):10.

[6]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0-21.

[7]张凤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商业经济,2014(1):118-119.

[8]边团结,苗小军.中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5(5):10-12.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5

1.旧观念束缚着创新教育的开展

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老师只是硬性的进行示范,让儿童进行跟学,偶尔对儿童不规范的动作进行指正。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儿童的舞蹈光有形而无神,让人觉得这些舞蹈只是一些动作拼凑起来形成的。此外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取,也影响着儿童舞蹈的创新进步。有些舞蹈老师观念老套,只是依据教材来进行教学,使得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遏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同时,“尽信书其实不如无书”这一观念好像并没有深入人们的思想中。传统教材只是记录了一些歌曲和舞蹈动作教学,根本无法对儿童舞蹈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传统的教材却使一些舞蹈老师的教学受到了影响,进而导致儿童失去舞蹈学习的创造能力。

2.心理上的被动

我们都知道心理作用有时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在舞蹈学习中,如果儿童对于舞蹈教学存在的是积极心理,那么这种心理便会不断的鼓励着儿童的舞蹈学习。反之,如果儿童只是被动的接受,处于被动的心理状态,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一些孩子开始舞蹈学习往往是由家长做主的。这就导致儿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兴趣不大,舞蹈教学者如果对于此种现象置之不理或只是强制性教学,长久以往,儿童只会对舞蹈更加不感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3.情感上的忽视

我们的情感往往会由自身的行为,表情和语言表现出来。在舞蹈教学中情感上的忽视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

(1)师生之情:

好的舞蹈老师关心的不仅是学生舞蹈学习的情况,更关心的是学生本身。两者差别很大,前者只是一种单纯技能的关心,后者则包含了各个方面,包括其技能的学习。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实情感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关心不是单方面的,它其实是一种互动。如果舞蹈教学者态度强硬或者只把把儿童舞蹈教学只当作一种收入的来源,对学生漠不关心,那么儿童又怎么会对这一门课程感兴趣,又凭什么感兴趣。

(2)舞蹈的情感注入:

舞蹈教学者的教育其实贵在精而非多,在教育儿童时更应该教他们如何对一首舞蹈进行诠释,教会他们想象,跳出有着自己情感痕迹的舞蹈,不能只是单单进行动作指导。

二、舞蹈教学创新途径

1.舞蹈教学者创新观念的培养

舞蹈老师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启蒙者,只有教师带动了舞蹈的创新才能使得儿童学会创新。儿童的心思很单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这一套不能作用在儿童身上。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而老师因此也成为了学生的依赖,成了学生的标杆。因此老师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舞蹈教学者应当根据舞蹈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陈腐的知识应当及时的进行剔除,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教学应有特色,虽然可能吸收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大家都学习,创新也不叫创新了。这就极大的考验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自己进行舞蹈的创作或自己进行探讨研究怎样让舞蹈更加易学,舞蹈表现力更加丰富。

2.创新教学方法

(1)增加趣味

舞蹈作为一种细腻的艺术,极具戏剧性,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一些老师往往会发现,他们倾尽知识教学,但取得效果的却差强人意。其实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知识技能教多了,儿童不吸收,半点作用都没有。儿童是处在天真,活泼的年纪,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拥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教学者应根据这一点来进行教学。选择儿童感兴趣且有意思的题材,在教给学生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可以给儿童讲讲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阻止他们分神。

(2)鼓励儿童观察和想象

儿童舞蹈是需要观察和想象的。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来源于动物动作的组合,儿童如果不理解很难在跳舞时表现出舞蹈本身的寓意。因此,舞蹈老师应当教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导者旨在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和引领他们观察。如小蛇的游动,鸭子洗澡。儿童通过各自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会让其舞蹈更加传神。少儿时代是最有权利想象的时代,有些舞蹈是虚幻的创作,观察无法起到作用,这就要教育者在教学时将他们带入各种情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让舞蹈富有灵气。

(3)娱乐和舞蹈学习相结合

众所周知儿童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但其实他们对一个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有时限的。儿童没有沉稳的性格,他们十分好动,并且对一种舞蹈的热衷度不会太长久。因此,如何来维持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点。此时,娱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们吸引了儿童的注意,让儿童觉得一个舞蹈学很久其实也不是那么的乏味。娱乐和舞蹈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舞蹈学习。

三、结束语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6

摘要: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是人类第一个本源性的文化方式。随着物质文化不断提高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早期的艺术培养,基于这时代背景,本文在研究当前幼儿舞蹈教学的现状并了解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幼儿舞蹈教学做一次初步的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幼儿舞蹈;素质教育;方法;策略;创新性探索

一、幼儿舞蹈的教学意义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幼儿舞蹈符合孩子爱动、爱跳等的特点,也符合孩子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幼儿舞蹈教学时,让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模仿能力,更加深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前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观念不断发展,许多家长选择舞蹈来进行孩子的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学习舞蹈提高孩子的素质。因此,幼儿舞蹈教育事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但是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幼儿舞蹈教学却也存在这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一种是让幼儿一味地被动模仿学习,没有详细讲解或图象引导。另一种是在创编活动中,教师始终持放任自由的态度,孩子跳什么、怎么跳完全让孩子自己决定,忽视教师的辅导和幼儿掌握应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分析以上两种情况得出以下两种理念问题:

(1)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幼儿仅仅只是被灌输的容器,培养只能模仿而不能创造的幼儿。

(2)教师忽视了自身的职责和作用,夸大了幼儿的主体的自由创造。孩子没有积累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表现技能,难于用舞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幼儿的舞蹈基本功、表演力平平。

可见,这两种理念进行的幼儿舞蹈教学都将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

2、不合适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某些教师在进行创作时并没有用儿童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和思考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是他们并不熟悉儿童的生活学习。另外,有的教师自身创造乏力,就将已有的表现成人舞蹈的节目稍加改动就对幼儿进行排练演出,对幼儿舞蹈的认识不到位。

3、教学条件不完善

近些年来,各种幼儿舞蹈培训机构蜂拥而至,由于办学层次参差不齐,分别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如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的职业素质偏低;再如经费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的不足等等,这样,不仅降低了幼儿舞蹈的质量,也给舞蹈教育培训本身带来了消极影响。

教材内容不合理,有些培训机构由于缺少优秀的舞蹈教材,教师想到什么教什么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类现象,要想确保幼儿舞蹈教学的科学合理性,首先,在选材上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其次,要克服成人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舞蹈的动作要简单、活泼。只有合理规范的教材,才能使幼儿在接受舞蹈培训之时产生对舞蹈的兴趣,变训练为表演,充分的发挥孩子们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舞蹈教学方式探索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舞蹈的教学,不应以传授高难度的舞蹈技能为重点,而应首先以培养其浓厚、持久的舞蹈兴趣,使其能深入感受每一支舞的精神内涵为主要任务。注重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感受力,并协调运用适当的舞技使其能利用舞蹈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2、适度的舞技传授

教师运用丰富的舞蹈知识、准确生动的示范和精练有趣的讲解,调动起幼儿各感官、知觉协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掌握各种动作和技能。在教授幼儿舞蹈动作时,必须要重视基础的建立巩固,并在扎实根基的前提下做适度的拓展,过快过难的动作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3、赏析国内外经典作品

优秀生动的的经典儿童舞蹈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媲美的。它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提高幼儿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力。因此,经常赏析国内外的经典儿童舞蹈作品将使我们的教学收到奇效。

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舞蹈作品时,把握好“赏”与“析”的均衡。比如抓取某些有代表性的瞬间将画面定格,着重对演员的表情、动作的夸张性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孩子充分理解和吸收。如作品《心鼓咚咚响蓝天》中领舞娃的眼神、作品《奶奶的小油灯》中小姑娘夸张的嘴形等。让幼儿学习体验饱满的情感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增强幼儿学舞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充分学习经典作品的种种优点。

四、幼儿舞蹈教学策略探索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产生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很多教学中,不考虑幼儿阶段的固有特征,一概笼统的教学和成人化的模式大行其道。其舞蹈效果经常会过于刻板和乏味,其作品缺乏新颖和生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舞蹈的表达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有针对性

在舞蹈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舞蹈题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采用层次理论学说,将难点分层,逐个累加,使幼儿逐渐学会动作,掌握队形,体验成功。

2、增强直观性

幼儿理解能力差,只能直观具体的理解,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归纳进而分析判断。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必须增强直观性。首先,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直观,要能被幼儿看懂。其次,幼儿舞蹈的动作应该形象、直观、生动。不能一味追求难度上的突破。作为教师,要不断注意观察,适时的捕捉某些有特点的儿童动作造型,并加以提炼,逐渐丰富幼儿舞蹈的动作词汇。而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素质和艺术修养,学习优良的舞蹈教学方法,以适应工作需要。

3、增加趣味性

对于儿童来说,儿童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两个重要特征,才能抓住孩子对舞蹈的吸引力,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舞蹈所传达的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总结:

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舞蹈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儿童观,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应当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在舞蹈世界里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只有这样幼儿舞蹈事业才能更加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樊更生.体育舞蹈基础教程.2004-7

[2]赵童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2003-6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4]韩凌云.浅谈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5-5

[5]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6]孙丽.论幼儿舞蹈的创作艺术[J]:云南教育.2001年第14期

第二篇:幼儿舞蹈教学策略的创新

[摘要]在舞蹈教学中,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幼儿对舞蹈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在创新教学中进行尝试,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充分发挥幼儿在舞蹈方面的潜能。

[关键词]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创新教学

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比如在幼儿时期,儿童视觉,听觉等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是进行绘画,音乐,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儿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对儿童进行舞蹈教学。

2.通过教材选择进行幼儿教学舞蹈创新教学

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其本班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等具体情况,对所教授的儿童进行舞蹈教育,在选择教材过程中,应选择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没感性的教材,所选择教材应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选择的教材,还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幼儿对其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改进。

在选择和编排的幼儿歌舞,如“花仙子”、“波斯猫”等都受到了孩子的喜欢。在教学时,幼儿教师先对此舞蹈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情景表演,让幼儿对其有个整体的感觉,并进一步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并让幼儿进行表演。我们还应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引导幼儿对来自大自然,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感兴趣,这样既能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孩子们的求知需求,支持并鼓励孩子们对感兴趣,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在深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让孩子们在良好轻松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学习。

3.通过兴趣法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学习舞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供舞蹈刺激,使其对所学舞蹈内容有很好的把握,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4.通过以情动人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舞蹈就是表达个人内心丰富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表演舞蹈过程中,要有个人情感,那样才能把舞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舞蹈表演需要“以情动人”通过“美成理”的过程,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感兴趣,能丰富幼儿情感的舞蹈,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舞蹈教育的目的。教师还应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一些奇迹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也应以引导为主,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减少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有一种安全感。也应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师生之间建立起互相真诚的感情后,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才能真情流露,更好地用自己真诚的情感表达舞蹈。

5.通过游戏化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幼儿在童年时期是喜欢各种游戏的,通过做游戏,幼儿之间能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增加幼儿之间的情感。舞蹈学习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在娱乐中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学,在娱乐中学习舞蹈,这样才能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如小时候玩的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教师都能利用玩这种游戏对幼儿进行教授,并在编剧舞蹈剧本的时候考虑加进所玩过的游戏。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心灵,幼儿教师要仔细洞察孩子们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孩子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能被孩子喜欢和接受。同时创造性的开展舞蹈教学,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

结论: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对幼儿在舞蹈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基本功并不是枯燥无用的,而是一个扎实的基地,要学习练好基本功,才能把舞蹈淋漓尽致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小坚.加强舞蹈教学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J〕.舞蹈.2009,(5)

第三篇:浅谈幼儿舞蹈教学的创新

【摘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本着融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原则,更多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选择教材进行幼儿创新教学,选用适合幼儿特点的的舞蹈,即具教育性,又具艺术性、兴趣性,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到基本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做为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师,更应了解和掌握幼儿舞蹈的规律特点、丰富幼儿舞蹈表现素材,开拓幼儿舞蹈表现思路,为舞蹈教育、教学、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幼儿舞蹈反映的是幼儿生活和他们的情趣,要创编好幼儿舞蹈,幼师的舞蹈教师除了深入生活,还要深入到幼儿园当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理念对待幼儿舞蹈。下面谈一下幼儿舞蹈创新教学策略。

一、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材进行幼儿舞蹈的创新

幼儿舞蹈的创编者首先要掌握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与幼儿实际动作的发展和接受水平,采取具有童话、科幻和游戏的特点的舞蹈形式。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创编丰富多彩的幼儿舞蹈。在教学中,先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启发让幼儿喜欢上这个舞蹈作品,并通过好的艺术作品陶冶幼儿的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通过兴趣法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幼儿舞蹈的表现内容要力求内容简练、单纯、主题思想明确。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推动幼儿探索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受兴趣的支配,因此幼儿舞蹈的教学目标应是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首位。比如在教幼儿舞蹈动作时,先把舞蹈编成故事让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依据理解创造性的表达舞蹈形象,让幼儿知道在舞蹈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不断地发挥。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培养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舞蹈的乐趣。

三、面向全体、寓教于乐、以情动人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在和幼儿的接触、了解中,仔细洞察幼儿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幼儿质朴的情感,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以情动人,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师生和和谐和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舞蹈教学的目的性。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创新教学观和从儿童的角度看世界

教师要让幼儿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克服困难,把创编幼儿舞蹈的根深深的扎在日常的生活中。上课态度积极、精神饱满,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扬为主,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拥抱,一句赞美,都无形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另外让孩子当小老师教其他孩子的动作,增添了极大地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师以多重的身份比如哥哥、姐姐、朋友、妈妈去感染幼儿,培养与幼儿之间的无间的亲情,有了这种亲情,孩子会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表现自己,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与性格的良好的养成。

(二)作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应该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要把这用良好的个性感染到每个孩子,在上课时有一股激情和孩子唱啊跳啊,用优美的动作感染幼儿,反应出对舞蹈的陶醉。把舞蹈课渲染的积极、活泼。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中,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的样子,把幼儿带动到舞蹈课的氛围当中。幼儿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又如在“两只老虎”的律动游戏中,教师首先示范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再表现出老虎的凶恶与贪婪,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体验律动的快乐,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影响孩子个个兴致勃勃的参与游戏,在不觉中把一课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完成。情感是舞蹈的灵魂,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及对作品的理解,要充分把舞蹈的精髓用肢体语言有感情的表达出来,动作、眼神、等在训练中教师要极为注意。感情训练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难以表达出感情。感情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睛和柔和的舞姿协调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眼到、手到、心到,利用假设目标随遐想而转动。如:我在训练中,要求幼儿做数星星的动作时,要感觉自己好像夜晚坐在阳台上,仰望天空无数的星星,用眼睛去告诉观众,自己在喜悦地数星星。这样训练后,跳舞时幼儿有了灵魂,感情也逼真了。创编舞蹈如小班歌曲《秋天》,我先让幼儿根据歌词内容,配合音乐自己创编舞蹈动作,我一边启发一边帮他(她)们进行少量的修改。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还启发幼儿自己将自己所学到、看到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并组合成新的舞蹈。创作儿童歌舞首先要有一颗童心,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动作特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与幼儿打成一片,这样创造出的舞蹈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味,才能赢得儿童的喜爱。

四、通过游戏化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创新教学

教师要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学习小鸭子走路,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宝宝跟着妈妈学本领等,教师和小朋友都带上头饰,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示范的引领性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用肢体语言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在教学中,首先示范动作要准确,节奏感鲜明,要有充沛的感情和优美的舞姿。如:舞蹈《小花猫》,老师在示范时让幼儿仿佛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在翩翩起舞,使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以使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动作的准确性由于幼儿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舞蹈动作也多种多样。在教幼儿新舞蹈时,一是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要领。二是分解动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图快而一下子教很多,欲速则不达。三是一个一个动作做到位,要求幼儿手到同时眼要到,并让幼儿用心去体会动作要领。训练的有效性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往往要经过若干步骤才能完成,并且需要反复训练。节奏训练幼儿节奏差,我现在所教的幼儿都在3――5岁之间,在训练中要求他(她)们能自动的在同一个音乐节奏上,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换节奏,以训练幼儿掌握节奏的能力。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紧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幼儿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运用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领悟舞蹈的内涵,这就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幼儿舞蹈才会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幼儿的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编,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9

[2]黄式茂编著幼儿舞蹈教学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材编写组董立言刘振远主编2000年

第四篇:基于幼儿舞蹈教学过程思维的创新引领研究

摘要:舞蹈既是人们肢体借助音乐展开的律动,也是三度空间内诠释肢体语言的表演艺术,更是肢体动作过程创造的有形之美。一位舞蹈教育者应该以品德和素养为基底,呕心教育,创新教学,站在现代教育思维的高度引导幼儿爱上舞蹈学习。然而教学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注重幼儿学的结果,更需要将过程思维加入,启发诱导幼儿舞蹈学习,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本文指出幼儿教师就是这个作用发挥效能的推动者,只有打开思路,注重过程思维,运用智慧将舞蹈教学过程精彩化,才能引领幼儿步入舞蹈的奇妙殿堂。

关键词:过程思维;创新策略;幼儿舞蹈教学;过程精彩化

幼儿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引领幼儿学习、编排和创造舞蹈的作用,应突破传统,关注幼儿对舞蹈的兴趣,观察幼儿舞蹈个性特质,挖掘幼儿舞蹈的表现能力;应注重幼儿过程思维的引领与培育,鼓励幼儿积极创造,掌握舞蹈基本动作,展示出自然舞蹈动作的美感,并逐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关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思维引领与实践创新,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机械地让幼儿重复动作,以强化反复练习教育幼儿。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更局限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幼儿教师在实施舞蹈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过程思维创新引领这个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问题。

1确立幼儿舞蹈教学过程思维引领策略理念

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思维引导是过程教学创新策略的体现。创新策略包括问题策略、过程策略、前言策略和示范策略以及生成策略,过程策略是创新策略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发展进程。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教师引导就是这一过程策略的体现之一。幼儿是灵动的,他们习惯无拘无束,这种自由的诉求是他们本性体现,却不是舞蹈教学课堂或者其他课堂所能完全接受的。在教学环节中,正确引导幼儿专注课堂内容学习,从最初的课堂开课前简单想一想,逐步发展为结合教学课案设计系统、科学的引导思路研究。这种认识本质上的飞跃,体现了过程思维教学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过程策略成为舞蹈课堂的主导。运用这一主导思想引领幼儿专注课堂学习,随教学而动,动则有所得,才是过程思维创新追求的最终目标。

2实践幼儿舞蹈教学过程思维引领创新对策

过程思维创新促进舞蹈教学实践创新。过程思维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更为突出,因为幼儿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构建的过程,如何编排舞蹈,如何指导动作,如何被幼儿理解,都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进行,这一方法的构思、建模、雏形以及最终完成都离不开过程思维,更需要创新来增加教学构思的趣味性,培养幼儿寻求舞蹈学习中乐趣的热情,提升幼儿艺术水平,让他们专注倾听、示范,乐于模仿和表演,并善于动脑创造。

2.1过程思维要站在幼儿的视角,善于“吸睛抓心”

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思维中,教师首先要摒弃教学过于“成人思维”“过度专业”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从思维意识上明确教授对象是幼儿,他们对于舞蹈的情感需要通过教学培养,他们意识形态中对舞蹈理论的认知需要培育。实施舞蹈教学要“以生为本”站在幼儿的视角,增加教学中的童趣体验和舞蹈基础知识在他们内心灵魂深处的根植。这一过程思路的创设,决定了施教过程的层次化,施教内容的贴近化。

幼儿注意力较难集中,对于舞蹈教学课,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被他们等同于自由活动课。所以过程策略第一步就是要“吸睛”“抓心”。即,吸引住幼儿的关注力,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老师教的舞蹈动作,抓住他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让他们跟上课堂节奏不分心。前者依靠施教层次化解决,后者依靠施教内容贴近化展开。例如,对幼儿基本舞步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搜集的优秀幼儿舞蹈表演视频,让孩子先投入兴趣,看看其他小朋友的表演,从赏析中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教师适时的讲解:“这么美的舞蹈其实我们也可以跳!只要学会了几个基本动作,我们跳的可以和他们一样好!”这是从诱发喜爱到诱发学习兴趣的过程引导。进而与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展开走动、跑动和跳跃舞步的基本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容易产生“自我陶醉”,就是不服从教师教学自己四肢乱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耐心,表扬其“创意”而后让他站在圆圈中心表演。这样在大家的关注下,他就会有所收敛,而这个时候老师再对动作进行校正,他就会快速的接受。

“抓心”过程可以说是幼儿舞蹈教学的核心,怎样让幼儿喜欢舞蹈,通过协调的舞蹈动作展现内心对音乐的感悟,提升幼儿舞蹈技能和舞蹈文化素质是舞蹈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就要围绕“童趣”来抓。教学老师在过程思维创新中要将舞蹈是否满足幼儿兴趣需求和是否丰富多彩放在首位,编排舞蹈的时候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以他们喜好的题材为舞蹈教学的本体,用幼儿视角去分析和再创造,将动作更简化将教学语言更童趣化,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和吸收。

2.2过程思维应结合多种艺术手段,善于“创新出彩”

过程思维引领幼儿舞蹈教学在当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多样化”就是幼儿舞蹈教学过程变化的创新思考,一个音乐背景下可设立多个舞蹈题材,幼儿可以依据内心喜好创造不同的舞蹈角色,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展现出舞蹈的艺术内涵,这是过程策略教学浓重的一笔。这涵盖了:舞蹈创作、舞蹈表现形式、舞蹈背景布局、音乐、舞蹈道具以及舞蹈组合等方面,这些方面要完美配合才能达到幼儿快乐学习舞蹈,爱上舞蹈的目的。例如,幼儿舞蹈《爵士舞玩偶》,一开始这个舞蹈结合八音盒的美妙音乐就一下让幼儿喜欢上了,边哼唱边跳起来。舞蹈编排上用提线木偶的方式展示韵律节奏,让肢体动作都表现出协调统一。木偶和小主人分层次展现舞蹈动作,体现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爵士舞蹈的肢体抖动、四肢的自由律动表现出玩偶的可爱和小主人和玩偶一起玩耍的开心。教师在一个舞蹈的教学思路中贯穿了多种艺术手段,让孩子在舞蹈技能获得提高的基础上拓展了知识层面。教师在过程思维中要不断激发幼儿的舞蹈潜能,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创作欲望,用动作表现自我个性,表现内心中对美的向往,伴着音乐节奏,踩着韵律,协调动作,团结一致,形象地展现舞蹈技艺。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幼儿设立舞蹈实践的舞台,不局限于一堂课,可借助班级交流,文艺会演和比赛等方式,给幼儿舞蹈艺术教学实践的机会,验证教学成果的同时让幼儿积累舞台表演舞蹈的经验。

过程思维教学让幼儿舞蹈教学呈现出精彩化,过程思维的创新内容和围绕教学的体系思维构建与拓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幼儿舞蹈课堂教学众多环节息息相关,是舞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干,思维过程设立的成败能够决定幼儿舞蹈教学艺术水平、舞蹈创作水平及其整体的教学质量,能促进幼儿整体文化艺术素质的升华。过程思维创新使幼儿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从幼儿自身实际出发,有明确思路的展开教学众环节,让幼儿舞蹈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抓住了过程思维创新,就能够抓住幼儿舞蹈教学课堂的灵魂。参考文献:

[1]康昕.浅谈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的认识与感受[J].青春岁月,2012(09).

[2]叶骊.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体验快乐[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02).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7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影响因素;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目前家长对孩子学习钢琴有着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儿童本身年龄较小,对技巧性较强的钢琴弹奏往往缺乏较高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若采取常规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儿童真正感受到钢琴弹奏的魅力,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

一、儿童钢琴教学中影响孩子学习钢琴的因素

(一)零基础且学习自信心较低

儿童钢琴教学所对应的群体即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身没有生活阅历,学习钢琴是零基础,本身学习自信心便不足,而钢琴教学对基本功要求极高,这些都使得幼儿初期学习难度增加,若不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便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二)引导教学设计不足

钢琴教师的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不足,比如,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尽快让孩子掌握课时内容,教师可能会减少互动,重点放在知识讲解以及纠正姿势方面,无法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最终使学习氛围较为严肃、刻板,儿童不能快乐地学习钢琴知识,自然无法感受到钢琴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方法单一儿童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即使教学内容有变动,教师也多是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度创新,并未能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分析儿童学习理解能力来创设多元化教学方法,最终造成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教学效果也因此很难达到预期[1]。

三、儿童钢琴教学中对其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以儿童为中心,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要想培养其钢琴学习兴趣,必须以儿童为中心,科学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之前,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告诉孩子要学习钢琴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坐姿,如果坐姿不正确会很容易造成身体疲劳,继而失去学习兴趣。将意思准确传达给孩子,但不用严格要求或者刻意固定其坐姿,只让其注意保持即可。比如身体要正对钢琴键盘中央区域,双肩放平同时脚要与地面充分接触等,教师可手把手教儿童正确摆放双手。摒弃以往的模式化教学,按照先完整弹奏再分段分句讲解的方法,向孩子进行示范演奏,在示范演奏过程中教师要放慢速度突出重点,避免模仿学习的情况出现,使钢琴教学过程不会显得枯燥。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明确儿童思维特点。绝大对数儿童易于接受活泼、有趣且感染力强的事物,所以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寓教于乐,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同时有效降低学习钢琴的难度。

(二)家长参与,通过情感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通过家长参与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师必须理解儿童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安排适当的时间段让家长在一旁陪伴儿童,并给予儿童一定的鼓励,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钢琴教学本身作为美育教育,教师必须与儿童建立和谐交流的情感关系,与儿童交朋友,让其对教师产生一定好感,也对培养儿童钢琴学习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告知家长,不能因为考级、比赛等功利需求致使儿童学习钢琴压力过大,这样不仅会破坏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严重的甚至会摧毁儿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家长要有耐心,与教师一同去慢慢见证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这也是培养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2]。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儿童学习钢琴的自信心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提升儿童学习钢琴的自信心。教师要与家长共同配合,无论是在课堂学琴还是在家中练琴,构建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比如为儿童打造相对独立且安静的空间,在房间内张贴与钢琴音乐等有关的装饰画,摆放简单的音乐资料,等等。从整体环境上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儿童学习欲望,最终使其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也为后续儿童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童钢琴教学中影响孩子学习钢琴的因素分析,以及对其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看出,在实践期间,必须以儿童为中心,科学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家长参与引导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儿童学习钢琴的自信心,确保儿童学习钢琴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促进现阶段儿童钢琴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经。

参考文献:

[1]陈婉,王毓.钢琴启蒙教学之教材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21):78-80+120.

儿童创新教育范文8

一、要注重小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社会文化,人们的思想得到改变,这也满足了发展中的需要。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母亲管教太严,竟然伙同朋友将母亲杀害,弃尸荒野;一学生因为父亲不给钱上网,就与父亲大打出手;还有游戏厅、网吧、溜冰场等娱乐场所,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基地。现在这些学生的所作所为令人咂舌,但细细想来,这跟我们学校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身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出,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做得还不是太好,老师的顾虑在于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了,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间。由于存在这样的心理所以发生了很多让人心痛的案例。在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才是重要的核心,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所以,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加强起来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二、关于我们国家小学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分析

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是必需的,重在怎样进行改革,这与小学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结合小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并顺应时展的要求,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具体如下:第一,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向,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提倡的教育就是素质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国家小学改革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优秀人才,不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创新教育方向的改革,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创新是非常关键的,它体现了主体的价值,创新教育存在人的个性的区别,为了每个人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教育结合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教育,所以,我们国家小学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创新教育,小学教育只有进行创新教育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与精神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我们国家的事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管是创新教育还是素质体育场,对于我们国家的小学教育来讲都是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改革是首要的,我们国家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对成绩比较看重,对于能力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非常欠缺。只有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再就是改革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的教学内容只重注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动手方面的能力培养非常少,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构建起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同时,运用高科技的教学方法,优良的教学条件对于小学教育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