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例6篇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1

一、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将其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了对绘画疗法(Drawing Therapy,DT)的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我国,最早关于绘画疗法的理论介绍是1994年龚鉥的文章《艺术心理治疗》。20世纪末,绘画疗法在中国得到认同,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目前,绘画疗法已逐步应用于特殊教育等诸多领域,成为针对特殊儿童的有效的辅助康复与教育方式,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优势

听障儿童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统的心理治疗主要以面访为主,听障儿童往往会产生防卫和阻抗的心理,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因此很容易错过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而绘画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画幅的大小、线条的轻重、颜色的搭配、构图的设置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听障儿童的个体信息。通过解读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听障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其协助,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处理听障儿童的情绪障碍

听障儿童能够明确感知自己的各种情绪,但在产生不良情绪或遇到不良情境时,还不能加以合理控制,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用理智的方式去阻止不良事态的发生及寻求外界支持。听障儿童与健全人交流较少,他们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听障儿童普遍存在易冲动、自卑、焦虑、自制力差、猜疑、退缩、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绘画疗法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表现真实的自我,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紧张、焦虑、恐惧,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实现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绘画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地表达内心感受,安全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有效方式。例如,当听障儿童情绪不稳定或有心理创伤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让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宣泄。这是一种自然、无威胁的交流方式,听障儿童可以将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用绘画直观地表现出来,达到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促进听障儿童的自我探索

绘画是自我潜意识的投射,绘画作品投射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是绘画疗法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之处。绘画疗法既可以帮助绘画者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又可以保护绘画者的自尊和自我。绘画是听障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通过自主地表达内心视像,反映出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自我,深入了解听障儿童通过绘画所投射的内心世界,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例如,运用“房树人”绘画疗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观察听障儿童的构图可知:图中人物过小,投射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内向、缺乏安全感;人物缺乏整体性,投射出耐挫力差,容易冲动的心理特征;棱角分明的躯体体现出个性倔强,过大的躯体投射出个体心理防御较强,过小的躯体投射出有自卑倾向。

(三)改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绘画疗法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听障儿童更多地是借助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运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交流。听觉通道的缺失,导致听障儿童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涵义,学习语言非常困难,感知觉与语言活动不同步。他们感知事物主要以直接经验为主,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常表现出错误的认知,如:预定目标过高,过分讲究生活享受,盲目追求异性,过度自卑或自傲,等等。而绘画心理治疗统合了触觉、视觉、知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通道,能锻炼和发展听障儿童的观察力、运动感知能力及注意力,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四)提高听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听障儿童,大多积极乐观,性格开朗,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有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体的缺陷,很多听障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偏少,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看待人际问题较为片面,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发展为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绘画有助于提高社交技巧,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绘画疗法既适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也适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先要求听障儿童分别将各自的内心世界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相互分享作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听障儿童发现 彼此画的意义不同后,就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不同,因此各自的心理感觉也不同,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学会相互理解,及时纠正无意识层面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重构。

四、应用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接受绘画心理治疗时,有的听障儿童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辅导教师应重视绘画创作环境的布置,既要让听障儿童感到舒适、安全,又要激发其创作的欲望。绘画创作环境应具备安全、舒适和隐密等特点。此外,绘画材料的尺寸、颜色也会影响听障儿童的创作。心理辅导教师应提供适合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动作协调程度、特殊兴趣和需要的绘画材料。常用的绘画材料包括四开、八开的图画纸,石墨铅笔、彩色笔、签字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

(二)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

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心理素养、专业能力及其对儿童、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尊重等都会影响听障儿童参与治疗的程度及创作的内容。听障儿童常常会把心理辅导教师看作权威人物,而非帮助自己表达并分享情感的人,因而产生害怕和焦虑的心理。所以,心理辅导教师要重视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既要具备美术、心理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耐心、敏锐地与听障儿童开展互动,要做到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使其在互动中体验到安全感。

(三)治疗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绘画疗法并不是要求听障儿童提供完整的作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要求其进行完整的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的特点是没有固定方法、经验可循,最能反映真实的自我。相反,对接受较慢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限定具体的绘画事物,指导其按照自我的性格特征绘制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绘画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而是治愈心理,因此,过程更为重要。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是心理辅导教师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要重视听障儿童本人的解读。心理辅导教师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标准来解释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对听障儿童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龙云,陶全方,夏瑜浩.浅谈绘画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

[2]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学;团体处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2-03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8] MYNARD H,JOSEPH S.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al scale.Aggress Behav,2000,26(1):19-78.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体培训;心理干预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近1000万(15.1%)常年与父母分离,导致70%存在心理疾病,其中34%有自杀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隔代监护不力、教师管理乏力和社区治理有限,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吸毒、犯罪和自杀等社会风险。目前,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念理念、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等相对薄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提出:若要发挥出整体性治理的力量,应进行多元治理主体治理功能的整合和公私部门的整合。要治理留守儿童问题,应创建多元主体培训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共治”效应。

一、留守儿童治理主体功能发挥障碍

1.留守儿童家长监护监管缺位

据权威调查显示:如果父母在3个月内都没有与孩子见面,孩子的“烦乱情绪”会迅速升温。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少父母的情感陪伴,缺少父母的贴身监护,儿童易出现行为失范、心理失衡、安全意识差等问题。

2.祖辈隔代监护相关常识缺乏

相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占53%。本课题组在重庆市石柱县某小学调研发现,隔代监护1457人(50~70 岁),其中1089人(75%)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仅仅只能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层次――饥饿需求。我国每年有近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在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一些做法中,往往关注留守儿童本身,而缺乏对祖辈隔代教育的培训。

3.学校教师专项管理培训缺乏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若家庭功能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应进行有机地整合和补偿,使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娜妮・J・西格尔指出: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60%)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存在某种关联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课程,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力量,缺乏辅导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体系。

4.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缺乏

非洲有一句关于描述社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格言:“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孟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现代社会的儿童照顾与支持应强调社区这一主体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活动的三大区域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区是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区域。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而基层社区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尤其是农村社区,受经费和传统落后思想意识的限制,社区及其相关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治理能力受限,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5.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相对缺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敏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偏差。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专家或经过专门心理训练的专业队伍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辅导,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旦风险突破儿童承受能力,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意外伤害、犯罪、吸毒和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多元主体培训体系的创建

留守儿童问题多元培训体系的创建,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一方面涉及三个层面的培训――政府主办培训、政府购买培训和社会志愿培训;另一方面涉及相关主体――家长、祖辈、学校、社区和社会,从而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

1.加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基层相关职能部门聘请教育心理专家,或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方式,定期地开展亲子教育、儿童教育方法等讲座,提升家长的教育监管能力,增强家长监护责任意识。二是依托留守儿童家长务工相对集中的企业,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和情感关爱技巧等培训。三是依托相关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系列早期教育培训、公益性培训班与家庭教育巡讲队等。

2.促进长辈隔代监护培训

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政府购买“隔代教育”培训服务。对隔代监护人开展专业性、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关爱儿童的正确方式方法,了解不同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等。其次,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聘请知名教育专家撰写、出版发行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的“隔代教育”手册。最后,采取政府购买或社会捐赠形式,在社区学校开设“祖辈学堂”“亲子学堂”等专项培训服务。项目师资来源于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捐赠。

3.健全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由各级教委及民政部门主导,针对中小学教师,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师资培训。二是建议由公益组织牵头,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与专业心理学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交流留守儿童治理问题与教育辅导技能、心理发展特征与特殊群体教育策略等,提高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

4.改进基层社区教育培训方法

首先,扩大基层社区参与留守儿童问题治理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可依据志愿者具体情况进行基本的培训,使其胜任基本职责。其次,建议由基层教委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工会、民政部门等组织,协同调配物力资源,对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他们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及监管留守儿童的能力,形成留守儿童照料长效机制。整合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资源,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5.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网。建立区域性“留守儿童心理数据库”,把握留守儿童整体心理趋势,测试心理数据预警,优化疏导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鼓励各高校志愿者组织及社会志愿者介入学校留守儿童心理监测辅导培训。其次,由政府购买,聘请教育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项教育培训,调适留守儿童心理情绪,引导留守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最后,鼓励心理管理培训机构面向偏远农村留守儿童举办公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等培训。

参考文献:

[1]叶 璇.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6): 110-112.

[2]刘 平,杨通华,魏 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7):46-50.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4

工作目标

团结、带领、教育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在少先队组织的带领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以体验教育和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牢牢把握少年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把服务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少先队工作的根本目标,不断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坚持全团带队和团教协作,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少年儿童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切实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不断拓宽少先队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活动覆盖,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心理素质强的少先队工作队伍,不断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更加有效地服务少年儿童。

工作措施

一、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教育,争当“四个好少年”

1、认真学习贯彻xx贺信精神,深入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组织争当“四个好少年”学习讨论,让少先队员原原本本知道争当“四个好少年”的具体内容,了解党、团、队的特殊关系;制订争当“四个好少年”具体计划。围绕争当“四个好少年”的目标,制订符合实际、有针对性的个人计划和少先队集体计划;围绕争当“四个好少年”的标准,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踊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争当“四个好少年”大力宣传。全市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宣传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要求,使全队都动起来;树立争当“四个好少年”先进典型。各少先队组织要分级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结合开展阜康市“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少先队突出贡献奖和少先队红旗大、中、小队以及红领巾小社团评选表彰,动员少先队员、少先队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树立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全面推进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在体验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少年儿童的民族团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感恩教育。各少先大队要以“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各族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从小树立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定思想。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各少先大队要深入贯彻落实xx贺信精神,结合争当“四好少年”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竞赛活动,并于“六一”期间举办“庆六一民族团结”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各族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拥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深入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和“祖国发展我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征集并展示60年来一代代少先队员、少先队工作者的故事,征集并展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少先队事业的故事和老照片。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更加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基层少先队组织做好事、办实事,特别是以多种形式支持“手拉手红领巾书屋”建设,唤起全社会的“红领巾情结”,优化少先队的工作环境。以“红领巾心向党”和“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引领,紧紧抓住纪念“五四”运动和庆祝建党89周年、建队节等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通过歌咏比赛、读书竞赛、红色之旅、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用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进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二、坚持“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打牢少先队组织基础

4、积极参与“昌吉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讲师团”,根据自治区团队一体化培训工作计划和昌吉州基层少先队培训工作的需要,推荐一批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有思想、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教师加入首届“昌吉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讲师团”,以加强各级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

5、加强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分级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力争在5月底前完成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基层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为辅导员和创造良好的进修学习条件。今年市少工委将进一步扩大辅导员培训的覆盖面,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自治区、自治州培训的同时,计划于5月份举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

6、要继续做好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的聘任工作,发现和选拔社会各个层面的优秀代表和热心少先队、校外教育工作的优秀志愿者充实到志愿辅导员岗位上来,不断巩固和发展志愿辅导员队伍。

7、要组织各级少先队开展少先队辅导员技能比武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辅导员的技能水平要按照《关于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做好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待遇。

8、做好推优入团工作。继续做好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的工作,巩固少年团校,加强团前教育,切实加强团队衔接。

9、加强宣传工作。认真做好争当“四好少年”的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广播、报刊、网络、手机报、手机短片、公益广告等大众传媒,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作用,通过儿歌、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借助志愿辅导员等社会力量,影响和引导少年儿童。借助主流媒体力量,宣传少先队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三、深化品牌活动,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水平

10、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结合《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的普及实施,根据《纲要》的分年级内容要求,健全“雏鹰争章”活动体系,结合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安排,进一步规范开展“雏鹰争章”活动。通过印制《雏鹰争章手册》明确争章模式,优化颁章方法,突出护章效果,强化争章过程的体验环节,力争创出好的争章活动品牌,把“雏鹰争章”作为队员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和激励手段,推动“雏鹰争章”活动的新发展。

11、不断深化创新“手拉手”活动。各少先大队要积极开展以促进各族少年儿童情感融合为目标的手拉手、结对子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各族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各族少年儿童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和睦相处,争当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形成我市各族少年儿童紧密团结的大好局面。继续深入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进一步探索少先队工作机构、少先队辅导员、中小学校以及少年儿童之间“手拉手”的长效机制。在“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少年儿童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手拉手”、“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等新的活动模式。加强对“手拉手”活动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表彰,推进活动深化,强化活动效果。

12、进少年儿童科技教育活动。要广泛开展科普体验活动,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意识与态度的确立,为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深入实施红领巾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五小”(小发现、小问号、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评比表彰等科普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广泛开展环保“四个一”活动。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节约资源、“保护母亲河”植绿护绿、绿色环保征文、书信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尊重天性;以玩促学

少年儿童如同初升的太阳,稚嫩的脸上写满纯真,无邪的笑容里透着蓬勃的朝气。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会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任务。为了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接受并理解党的思想精髓,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党创立了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少先队,并在其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准备。因此,辅导员在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道德习惯,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也应注意到,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尚小、心理不成熟,在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将就如何开展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略谈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尊重天性”――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理念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的目标和内容是培养少年儿童较强的组织意识、良好的品德习惯、正确的政治思想、全面健康发展的成长取向,辅导员在少先队员活动课程中做好这些方面的教育工作,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求辅导员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意方式方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小学课堂上的学生容易出现爱吵爱闹、坐不住等情况,如果辅导员严厉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但是,如果o导员利用好这一点,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玩乐活动中,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尊重天性,寓教于乐”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思想。以此作为指导进行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教学实践,既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玩出名堂”――少先队活动课程实践策略

使学生在玩中学习,需要辅导员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将“玩”与“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玩促学,玩出名堂。以玩促学的方式丰富多样,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分析两种较为常用而有效的方式。

(一)设计游戏,使学生边玩边学

游戏是一种极易被儿童接受和喜爱的活动,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有趣味的游戏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上,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树立民族自信,培养爱国意识。在上课之前先布置学生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搜集古今爱国名人及其事迹,预先学习。辅导员准备好如文天祥、之类爱国人士的故事或图片,在活动课堂上,组织学生列队、升旗后开展“爱国名人知多少”的知识竞答。辅导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投影上放出爱国名人的事迹文本或图片,让学生抢答,答对得多的小组获胜,答对得少的小组罚唱爱国歌曲。然后指导学生集体学唱歌颂祖国和党的优秀歌曲。最后辅导员总结,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组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

体验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组织实践,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习,既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对学习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经历。例如,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少先队品牌活动时,以“小小讲解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培养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意识。再如,在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品牌活动时,辅导员将学生带到革命博物馆里和烈士陵园里,让学生切实感受我党的建国历程,感受党员的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党的崇敬之情和向往之意。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实践的课程中,顺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尊重天性,寓教于乐,以玩促学,玩出名堂。可以有效提高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少年儿童在党的指导下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儿童心理辅导的方法范文6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