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总结范例6篇

康复护理总结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1

【关键词】肝移植;肠内营养;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10-02

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的肝移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事项可供大家借鉴,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也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具体到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促进作用报道则较少;肝移植病人在术前往往有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源性营养不良,且又受到麻醉、手术创伤,机体产生系列的应激反应,倡导受到不同程度的肿胀与粘膜损伤〖1-2〗,科学的早期肠内护理对患者术后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保护脏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本人从循证医学的理论原则出发,针对肝移植病人进行术后观察,特别是在其肠内营养护理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进行总结,为肝移植病人的术后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的意义

由于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的机体术前因长期肝代谢功能障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3〗。而在术后由于手术应激和创伤,机体出现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分解明显和负氮平衡加剧,而对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下的营养及能量要求,机体只有微弱的反映。机体消耗自身脂肪和肌肉组织来补充部分能量,于是体质量下降。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因此,患者术后尽早(术后12-48 h)实施肠内营养和尽快过渡至全肠内营养,其作用表现为:(1)减轻术中无肝期胃肠道淤血影响、术后肠黏膜肿胀和黏膜损伤,预防肠道菌群移位,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1,4,5,11〗;(2)肠内营养物质从门静脉系统吸收供给肝.有利于肝代谢,促进移植器官功能恢复;(3)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2〗;(4)肝移植术后早期,机体多处于循环超负荷状态,早期肠内营养可大幅减少静脉补液量;(5)减少长期静脉营养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导管感染、移植肝淤胆〖5〗;(6)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肠蠕动恢复。

2 观察对象、方法与效果

2.1 观察对象:肝移植手术患者169例,男115例,女5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肝癌合并肝硬化62例,原发性肝癌43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8例,重症肝炎16例,全部患者均采取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

2.2 方法

2.2.1 早期肠内营养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早期肠内营养液浓度由低向高,量由少极多,液体注射有慢到快。电子加温器固定在鼻胃管接近患者端,营养液温度保持在37-40UC,肠内营养泵24小时匀速泵入换这个体内。

2.2.2 早期肠内营养方法:患者均在术中常规留置鼻胃管,建立肠内营养通道,在术后10-15小时内对患者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价,肠鸣音存在,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应激状态者,无需排气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启动初期给予5%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ml以20-30ml/h继续泵入,如患者无不良反应,营养启动第二天给予短肽类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500ml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稀释到1000 ml,由40ml/h逐步增加至100ml/h持续泵入,三天内增加到百普力1500-2000ml/d,100-120ml/h持续泵入,直至过度到完全口经口进食〖6〗。

2.2.3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与护理措施

(1)肠内营养时机选择,大肠功能在术后3~5 d恢复.而小肠功能通常在术后12 h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术后12~48 h)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不会增加胃肠负担。一般认为,肝移植术后进食时间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故通常在排气、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才给予肠内营养〖7〗。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肠内营养时机应选择在生命体征和机体内环境稳定以后,一般在手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

(2)常规肠内营养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制度,每24小时更换肠内营养泵管1套,妥善固定鼻胃管,保持喂养管道通畅,患者在无特殊原因情况下,应保持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减少反流误吸,强化口腔与鼻腔护理,给予1次/6h护理,防止机械性压迫所致口、鼻腔黏膜破溃与感染,减少消化道细菌移位。

(3)胃肠并发症监测。胃肠道并发症腹泻、恶心、呕吐、腹痛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因与营养液的浓度过高、温度过低、注入速度过快、营养液配制污染等有关。针对上述原因,护士应30~60 min巡视一次,注意营养液温度、滴速,配置保存营养液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营养液。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肠鸣音变化及大便性质。病人如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培菲康、双歧四联活菌片、胃肠动力药如普瑞博思等经营养管注入。

2.3 效果:164位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患者中,12位患者出现胃肠并发症,2例由于身体恶化腹内压力增高而终止肠内营养,其余10例中通过减慢输注速度并辅以胃肠动力药物而缓解,7例患者出现腹泻,通过治疗后得于好转,继续进行肠内营养。本组患者平均肠内营养时间84.6h,均未见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患者均在2-4d排气、排便,顺利过渡到经口进食。

3 讨论

3.1 肝移植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通过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体内环境的问题,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能很好的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和肠黏膜释放一氧化碳,减轻炎症反映,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病情康复。

3.2 规范的肠内营养护理与监测,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据研究表明,与肠内营养相关的反流、误吸及上呼吸道感染可造成患者呼吸支持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8〗。因此规划的监控,可以防止反流与误吸,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限制肠内营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腹泻,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输注速度过快、脂肪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菌群失调等原因均可引起腹泻〖9〗。在本次观察中有7例出现腹泻,通过严格规划的护理操作,持续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最终得于好转。

3.3 血糖监测与控制是提高肠内营养效果的关键一步。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步骤〖10〗。肠内营养液百普力在治疗过程中会导致血糖增高,高血糖容易造成机体细菌繁殖、能量供给不足、抵抗力下降、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因此对于肝移植患者肠内营养的过程中进行准确、客观、及时的血糖监测,是患者肠内营养进行,术后积极康复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恢复,早期营养很关键,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而且规范化的操作能够很好的增加花针肝脏血液流动,提高肝脏对营养物质的提高。因此在操作中注意患者、加强并发症和血糖监测,能有效的保证患者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常规护理;腹腔镜;胆道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辅助下开展胆道手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相比临床治疗效果也有明显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手术属于有创治疗,术后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患者绝大对数对腹腔镜手术治疗了解还不够全面,在临床接受方面仍然较差,也是影响患者疾病康复的主要因素[1]。有关研究中指出,在手术围手术期开展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对预后改善效果显著[2]。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的护理方案分析中,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进行腹腔镜胆道手术护理研究,将100例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37~70岁,平均(52.30±1.10)岁;病程2~9年,平均(4.10±0.40)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2例,单独胆结石患者15例,胆囊息肉患者12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11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5∶25;年龄36~72岁,平均(52.60±1.50)岁;病程2~8年,平均(4.60±0.50)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3例,单独胆结石患者14例,胆囊息肉患者13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入组后均开展完善的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病变;进行手术禁忌证及适应证评估,患者均可采取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择期手术;患者及家属明确本研究目的、内容及风险后同意入组。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恶性肿瘤及器官、系统、组织病变者;有手术禁忌证者;患者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患者为急诊手术;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异常、手术不耐受等不能参与研究者;精神异常等配合度较低者。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与患者家属交流,向患者家属进行患者病情交流,以及需要采取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手术流程等健康知识,获得患者签字同意。研究组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①术前护理:患者手术前除了常规口头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另外通过多媒体以及讲座的方式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在术前充分了解自身疾病,明确腹腔镜胆道手术为较好的治疗方法,明确相关疾病健康知识,从而能够积极投入到手术围手术期的配合当中。手术治疗前为患者做好术前用药指导,手术前一晚需要将40mL开塞露进行肛塞,告知患者手术前2h需要口服250mL10%的葡萄糖液,无须为患者放置胃部导流管,手术前指导患者连续卧床排尿,以避免放置导尿管。②术后护理:手术完后6~8h可指导患者进食少量流质食物,手术后24h可进食正常食量的流质食物,手术后2~3d即可更改为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通食物。手术后4h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抬臀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手术完成后24h即可协助患者进行床边活动,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告知各类疼痛的发生原因,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如患者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通过硬膜外镇痛或者自控镇痛方式进行镇痛处理。手术完成后2~3d通过B超检查了解患者胆囊窝积液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夹管处理。1.3观察指标①评估两组手术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后恢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统计总住院时间;将100例患者的上述指标统计完成后,以平均值作为评估标准。②评估两组治疗安全性,对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腹胀、恶心呕吐、胆漏等进行统计,取总发生率进行对比。③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及疼痛程度,前者评估的工具选取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3]。评分区间为0~100分,后者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4]评估,采用带刻度的直尺评估,直尺上的刻度0~10分别代表疼痛阈值,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采用两组100例患者平均得分作为对比指标。④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评价,评价项目主要有护理及时性、护理态度、病区环境、护理管理工作以及总满意度[5],各分项评分总分均为25分,总评分为100分,以100例患者的平均给分作为对比指标。1.4统计学分析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测,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对比,研究组患者恢复指标(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2.2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研究组术后各项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2.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研究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4.60±2.10)分,对照组为(80.30±1.60)分(t=38.301,P=0.00);术后疼痛程度对比,研究组VAS评分(2.30±0.50)分,相比对照组的(3.90±0.80)分更低(t=11.992,P=0.000)。2.4对比两组患者工作满意度临床评估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及时性的评估中,评分分别为(23.30±0.10)分、(18.40±2.10)分(t=16.480,P=0.00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评分为(22.50±0.30)分,对照组为(17.60±2.00)分(t=17.132,P=0.000);研究组患者对病区环境的满意度评分为(21.90±1.00)分,对照组为(18.10±1.60)分,经计算t=14.241,P=0.000;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评分为(23.40±1.00)分,对照组为(18.60±1.50)分,经计算t=18.827,P=0.000;研究组患者对总评分的满意度评分为(95.60±1.30)分,对照组为(80.30±1.20)分,经计算t=61.151,P=0.000。

3讨论

胆道疾病是外科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由于胆道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涉及的器官组织比较多,手术治疗难度也比较大,如手术及护理操作效果不佳,容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后恢复差,会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影响,还会造成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威胁[6-7]。目前,经济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及工作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也在逐渐提升。而患者对临床治疗及护理的要求也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加强业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临床治疗中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以期达到目前临床治疗要求。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胆道手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各项护理干预措施的完善确保手术质量的提升[8]。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患者术后康复进程较对照组快,且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从这一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到,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患者符合快速康复的条件,因此,采取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指导,因而患者经过术后恢复及康复训练,可顺利排气、进食及下床活动,身体功能尽早恢复,也可缩短期治疗时间。而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因此导致的痛苦也较少。本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疼痛程度也低(P<0.05)。说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可降低手术对患者系统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而患者术后痛苦少。通过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也显示,通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患者术后疼痛等不适感较少,且并发症少,患者术后可尽早参与到康复训练中,各项身体指标能够尽早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康复后,能够尽早出院,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当中,因而在生理、心理、躯体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本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从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患者得到了较为专业及针对性、全面、规范的护理,因而能够在围手术期规避影响康复效果的行为,并尽量尽早开展相关的康复训练,从而获得较好的术后康复效果。综上所述,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患者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干预,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护理人员按照规范的护理干预流程实施,可确保工作质量,能够缓解患者痛苦,促进其疾病康复同时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对于整体治疗水平的提升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伟,蔡剑锋,袁年勇.快速康复外科结合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8,24(9):604-608.

[2]黄惠贞.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胆道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1):3258-3260.

[3]廖皓宇,杨明,黄波.腹腔镜及胆道镜在肝胆手术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6):10925-10925.

[4]安维娜.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530-531.

[5]刘改平,韩爱荣,闫慧荣,等.快速康复外科在普外科腹腔镜胆结石切除病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33):4223-4225.

[6]钱宏亮,王军宏,高振华,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3):178-179.

[7]李素霞,车明明,车媛媛.浅谈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21(9):717-718.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25-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教育是护士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我科为康复科,收治对象是工伤后的残疾者、骨科恢复期、老年病及有功能障碍者、慢性病病人等,康复护理措施除一般的基础护理外,均需对病人进行残余功能锻炼,以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我科初步实行健康教育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如何把健康教育运用于康复护理工作的一些方面。

1 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文字卡片。

1.2 口头讲解。

1.3 提问与讨论相结合。

1.4 示教与指导相结合。

2 制定规范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

2.1 康复治疗的宣教重要性。

2.1.1 加强病人对康复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不服从治疗,不认真锻炼,均可导致不应有的并发症,造成或加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1.2 康复治疗前将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定一个康复治疗方案,由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学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康复治疗组去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评定、调整,直至治疗结束。并将功能锻炼的计划步骤、练习方法、注意事项告知病人,使之了解及掌握,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锻炼计划。鼓励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有任何不适及疑问要随时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说明所做的治疗项目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鼓励患者报告任何副作用的征象。

2.2 康复护理的宣教内容。康复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总的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紧密配合康复医学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而进行工作的[1]。它是工伤康复医疗体系整体的一个环节,与康复临床医疗、康复治疗并列,为工伤康复的三大支柱之一,共同为工伤职工恢复其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劳动和社会工作能力提供医疗保障。康复护理宣教能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可促进和巩固效,缩短患者工伤医疗期。康复护理的宣教内容如下:

2.2.1 及转移术:如保持良肢位,轮椅移动,床上移动等。说明保持良肢位可以预防继发性残疾,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如防跌倒、防烫伤等。

2.2.2 早期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技术:翻身拍背防压疮,排尿及排便功能训练,关节活动能力训练,预防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等。

2.3 “自我护理”及“协同护理”的宣教内容。“自我护理”指根据不同疾病、功能障碍程度,在康复护理评估后,即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残疾病人,充分发挥其潜能,使他们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同时鼓励家属参与,以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宣教内容:穿衣、洗漱、梳头、进餐、写字、握物等动作训练,假肢、矫形器、辅助工具的使用指导及训练技术等。掌握康复的简单康复技术,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矫正等。

3 职业康复的宣教内容

职业康复治疗就是通过对病人残疾之前职业专长、兴趣、工作、习惯、作业速度、工作技能、身心功能状况和就业潜力及职业适应能力做出综合性分析评定,对适宜参加的工作提出建议,对需进行就业适应性训练者进行就业前训练,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4 《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规讲解

我科收治以工伤病人居多,通常,工伤事故是在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涉及事故的人员基本上为青壮年,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困扰他们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三大点: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②担心病情预后不佳影响日后工作和生活;③对工伤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系列知识的了解和缺乏[2],护理过程中对工伤医疗的程序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康复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为工伤患者全面康复打好基础。为此医院准备最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应的法制法规,用于派发给患者,并为患者讲解其中的条款,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权利,维护了合法权益,减少可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拉近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5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对工作的潜在作用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就会对护理工作充满信心,热情主动,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语言就会有情感,就有亲和力,使患者放松,减轻因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患者就能很快的熟悉环境,适应病人的角色,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配合医护人员顺利进行检查和治疗。因此,护士自身心理健康对患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康复护理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丰富康复护理的内涵,注重早期康复护理的介于,将功能指导与心理疏导、预防和保健及健康教育相结合,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技术[3]。通过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临床护理之后,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增加,有利于病人对护理各项操作的配合。通过健康教育,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健康教育,消除或改变了病人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增强和提高了患者自觉认识和预防能力,让病人充分意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确保了疗效;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尊医行为,并提高了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联合出版社,1998:2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高血压

护士行为是受思维支配的,外在表现是护士护理患者过程中有意识的行为[1]。为了研究护士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的意义,我单位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社区管辖范围内于2012年1月~12月所筛查并随访的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对100例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分级统计[2],全部患者中一级高血压56例,二级高血压32例,三级及三级以上高血压12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49.6±4.5)岁,男性58例,女性4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治疗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符合此次研究条件。

1.2研究方法 在100例高血压患者中进行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质量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涉及的有护士仪表、语言沟通、疾病掌握情况以及健康宣教宣等能力。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为,针对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接待,并对其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所有患者进行15d一次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主要监测血压控制情况。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的总复发率,对比护理干预对疾病恢复的效果。

1.3效果评价标准 满意度评价标准为:问卷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非常满意,总分为60~90分者为基本满意以及总分

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随访调查,分别统计他们在医生治疗的前提下进行护理干预对他们血压的稳定情况,研究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调查期间血压一直处于120/80mmHg以下的患者视为护理显效,血压处于120~139/80~99mmHg的视为护理有效,出现血压高于130/90mmHg的视为护理期间护理无效,统计护理干预前后总复发率。总有效率=(总病例-复发病例)/总病例。

1.4统计方法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以及t检验,以P

2结果

2.1满意度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护理干预前后总体满意度分别为79%、95%;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干预效果 依据护理疗效评价标准,所有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如表2,干预前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97%;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干预行为直接干预患者的心理,最明显在语言及仪表上。护士行为对患者心理干预方面包括,抑郁、焦虑、自我角色恢复、身心健康影响[3]。

依据大量调查数据发现护士应具有良好的仪表和风度,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当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护士仪表的端庄和热情,都可使患者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有所减轻,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信任感。护士应当以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并用自己的行为去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了解和满足患者对疾病治疗、护理、健康的心理需求。有研究调查证实在一个良好的护理条件下才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的环境,使患者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5]。患者在病情转归过程中,患者的求知心理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对病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愈后康复的知识需求,这就更加要求护理理论知识水平要达到更深更广。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证实在干预前与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疾病的稳定情况有显著的差别,护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7%,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因此我们相信,高质量的护士行为干预不仅受到高血压患者的认可,同时护理干预可以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荣志宏.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5)03:132,135.

[2]韩彦彬,董柏青.高血压人群健康干预常见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1)05:540-543.

[3]吕雪.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9)22:5184-5185.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脑瘫;社区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078-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1]。在我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为1.8‰~4.0‰[2]。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患儿的病残率,以达到康复的目的,是目前我国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值得探讨的问题。2006年3月~2010年3月对我院收治的169例脑瘫患儿中85例患儿实施了社区康复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我院就诊的169例脑瘫患儿中,男111例,女58例,年龄3个月~6岁。按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分型标准,其中痉挛型64例,肌张力低下型43例,手足徐动型31例,共济失调型22例,混合型7例,震颤型1例,强直型1例。

1.2 方法

1.2.1分组方法

根据患儿常住地是否有社区康复中心,将16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能够按时到所在地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为社区康复护理组,对所在地无社区康复中心仅能做常规出院指导的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 护理方法

1.2.2.1 常规护理组按照出院时康复护理指导基本原则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

1.2.2.2 社区康复护理组在一般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社区康复训练。根据小儿的运动发育规律先后训练其头部竖直、肘部支撑、翻转身体、独自坐立、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同时给予综合药物治疗和智力干预。社区康复除进行医疗康复外,还要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康复等,保证通过社区康复的力量,帮助患儿上学,提高上学率及升学率。同时配合电话会诊,加强医患交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2.3评定标准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经过一年康复护理的脑瘫患儿康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有效:大运动、精细动作基本正常,智力、语言正常;运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智力有所提高,语言较前有所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1.2.4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两组护理效果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例)

3讨论

一直以来,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是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5]。然而在综合性医院内其费用高、床位有限、康复治疗的普及面较小,许多脑瘫患儿多因经济问题,无法长期在院内行康复治疗。为了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伤残程度,促进其早日康复,院外的康复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单纯的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庭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社区康复治疗具有简单易行、经济有效、作用持久、适用人群广泛等特点,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对我院169名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疗效的对比分析,发现常规康复护理的对脑瘫康复患儿的总有效率为60.71%,社区康复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75.29%。社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其很好地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缩短了康复治疗的时间,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患儿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的总有效率对比国内相关报道相对偏低,这可能与脑瘫患儿的年龄、父母护理时的耐心程度、社区卫生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也逐渐走向社会走入社区。由于院内康复护理的费用较高,社区康复护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延续了医院的康复护理工作,让患儿在社区中得到如同医院一样的护理,促进了我国脑瘫康复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0.

[2] 田小平,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J].甘肃中医,2006,19(1):76.

[3]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7.

[4]张淑梅,王岚,祁艳.护理程序在脑瘫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实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61.

康复护理总结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65-02

所谓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指利用生物的相容性以及机械性能较好的人工髋关节假肢,对原有发生病变的髋关节进行替换和修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却极易出现压疮、关节脱位、感染、恢复时间长等并发症,需要对其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健康教育等,才能保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为探讨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2011年1月―2012年1月该院将健康教育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入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为对象,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5~50岁,平均年龄40岁,患病时间5~8年,教育组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8~51岁,平均年龄39岁,患病时间4~7年。

1.2 方法

将50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教育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护理,对教育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在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身体恢复以及并发症出现等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教育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工作满意度、身体恢复以及并发症出现等方面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的情况比较[n(%)]

由表1可知,对照组25例患者中,对健康知识的知晓,优者为5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0%,良者为10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0%,差者10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0%,对护理工作满意者8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2%,较满意者10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0%,不满意者7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8%,教育组25例患者中,对健康知识的知晓,优者为15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0%,良者为8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2%,差者2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8%,对护理工作满意者16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64%,较满意者5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0%,不满意者4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在身体恢复、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比较[n(%)]

由表2可知,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效者8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32%,好转者5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0%,无效者12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8%,总有效率为52%,出现并发症者10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0%,教育组25例患者中,有效者18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72%,好转者6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4%,无效者1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4%,总有效率为96%,出现并发症者2例,占该组患者总数的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