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评估范例

康复护理评估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1

【关键词】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

近年来康复医学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级医院已设置专业的康复医学科,但大多医院尚未建立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我院康复护理工作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现对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做以下探讨,以期为康复护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康复患者治疗的特点为:日间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午间以临床治疗护理,晚间休息时间较多。2014年我院开展了由康复专科护士专人指导康复护理延伸训练,责任护士负责全面治疗及护理的工作模式,经过临床实践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专科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较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掌握不全面,影响患者满意度。(2)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全面治疗及护理,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康复指导,这种责任分工的模式不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及康复护理。(3)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病房康复护理延伸落实不佳。(4)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康复护理技能提高不大。2015年3月以来我院改进了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实施了由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成效明显。

1方法

1.1组织结构

1.1.1人员的组成与配备

按照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要求床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0.45[2]。如康复科室编制床位30张,配置护理工作人员14人,平均在康复病区工作4年,可设康复专科护士1~2名,康复责任护士4~6名。康复专科护士及康复责任护士均达到护理部要求的任职资格。

1.1.2工作分工、人员职责

按照扁平化责任制与责任小组负责制联合模式[1],结合护士层级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将病区分成两个责任组,(设机动护士1名,康复责任护士值夜班或休假时接管其分管患者),康复专科护士担任责任组长,负责指导本组工作,对康复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康复专科护士每周带领本组责任护士在康复训练区进行查房一次,与康复治疗师沟通,了解患者现阶段的康复训练情况。根据康复患者康复治疗的特点,采用APN排班模式[4],康复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上责A班(7:30AM—15:30PM)和责P班(14:00PM—21:30PM),负责本组患者病区内康复护理延伸训练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1.1.3康复设施配置

科室配置简易康复训练器械:如沙袋、哑铃、各类训练带、各类捏球、豆类、软、硬毛刷、写字板、认知、言语训练卡片、各类宣传册等。设置有专门的康复训练活动室,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小组训练及文娱活动,促进患者间的沟通交流。

1.2工作内容及程序

1.2.1入院评估及健康教育

康复责任护士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康复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知识、康复流程、康复团队工作模式以及功能障碍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1.2.2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康复责任护士准确的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确定患者的近期及远期康复目标,提出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由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审核、指导。

1.2.3参加康复团队评定会议

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康复专科护士和康复责任护士定期参加患者的康复评定会议,反馈患者康复护理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康复团队其他成员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病房康复护理延伸内容及下一步的康复目标,及时调整康复护理计划。

1.2.4按康复护理计划落实病房康复护理延伸及各项护理措施

康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如:(1)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各项临床治疗。(2)良肢位摆放、床上翻身、转移训练。(3)坐位平衡训练。(4)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训练。(5)ADL指导。(6)步行能力指导与训练。(7)辅助器具使用指导等。

1.2.5康复训练区查房

康复责任护士定期去康复训练区查房,了解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及病房可以开展的康复延伸项目、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反馈患者存在的问题,保证康复护理延伸训练的正确、有效开展。

1.2.6康复护理病历的规范书写

康复责任护士准确、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康复护理指导内容,康复护理延伸训练情况及患者的功能障碍进展情况,康复专科护士对其进行审阅。

1.2.7效果评价及出院指导

出院前,康复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给予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书写患者出院康复护理小结,出院后定期随访,指导社区康复功能训练及必要的家庭环境的改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2效果

实施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后,(1)护士能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治疗。(2)层级搭配的责任分组制,既独立又相对合作,有利于低年资护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有利于康复专科护士自身成长,同时也保证了康复护理工作质量。(4)提高了医患的满意度。(5)康复治疗有了有效的延续治疗模式,康复治疗效果提高。

3讨论

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采用APN排班模式,依据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规范了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有效利用患者的休息时间,体现了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地积极性明显提高,各项康复护理指导、康复健康宣教等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患者、康复医生、治疗师对康复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康复专科医院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颖.章瑞云.王建丽.扁平化责任制与责任小组负责制联合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C].护理与康复,2014,13(5):475-477.

[2]曾讯.陈燕.苏霞,等.综合医院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43-544.

[3]李娟.徐燕.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A].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1-4.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2

1.治疗方法

术前完善检查,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即与家属谈话,签署治疗同意书,行ADIM(阿霉素、达卡巴嗪、异环磷酰胺、美司钠)方案化疗2周期后,对照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3例、异体骨植骨术15例,干预组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例、异体骨植骨术14例。术后行继续化疗4~6周期,方案同术前。

2.护理

2.1常规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化疗及手术不同时期给予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化疗护理、术前术后护理、肢体功能锻炼。

1)心理护理:恶性骨肿瘤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病程长,预后差,60%~70%的患者都会对自己所患肿瘤的性质有一定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配合,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对治疗的信心。

2)化疗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化疗通路,全面进行化疗知识宣教,观察化疗副反应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明确患者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潜在感染病灶和淋巴结、肝脾肿大等,以作为确定能否化疗及其观察化疗反应的依据

3)术前康复护理:提前戒烟戒酒,行深呼吸及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指导患者患肢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及完成各项术前准备。

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引流液的情况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保证患者的营养与水分的摄入;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术后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患肢功能锻炼方法。手术后1~5天:被动活动,每2小时按摩10分钟,协助关节屈伸活动;主动训练,足的背伸和跖屈,每隔1小时10下,每个动作持续10秒;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手术后5~14天:可在保护下进行抱大腿上提屈膝活动、侧身患肢在上做无重力屈伸膝关节动作、仰卧于床边患肢小腿悬于床沿下、健侧足与小腿压于患侧足上做向下悠压动作、上楼梯以及双拐下地行走等主动活动,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手术后15天~2月:逐渐负重行走,可进行无辅助平路练习行走、上下楼梯练习等功能锻炼;拆线后进行用力推拿按摩瘢痕部位,使瘢痕软化。该阶段锻炼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平衡能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定期复查及门诊随访、按时返院继续化疗等。

2.2全程康复护理干预组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整个住院过程中,实施全程康复护理干预。

1)术前康复护理注重前瞻和取得患者配合:自患者入院起,即充分告知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根据患者病变部位,指导并教会患者术后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每日2次检查患者掌握情况,对没有完全掌握者继续进行指导直至病员完全掌握,并督促病员练习。

2)术后康复护理注重早期、个体化、实效:将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时间前移,自患者术后全麻清醒或持续硬膜外麻醉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即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足的背伸和跖屈以及踝关节旋转活动,以尽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与主管医生讨论,了解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特殊要求,必要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责任护士每日上午、下午、术前3次督促指导病员进行康复锻炼,术后疼痛者给予充分镇痛,保证病员按要求完成锻炼。

3)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病区成立延续康复小组,小组成员为三级医师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护士。通过电话或QQ每周一次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康复锻炼进展、进行肢体功能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继续康复锻炼。

3.评估工具

本研究结合下肢恶性骨肿瘤手术病员的实际康复需求,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的部分项目评定患者下肢功能,能客观的反映病员术前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状况。

4.统计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Sig<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肢体功能(采用2.0版本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部分项目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差)在腿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情况、行走状况、坐立状况、站立状况、睡眠状况六个项目评估总分相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2周、1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肢体功能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相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3

【关键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老年;骨科;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

骨科康复为专门研究骨科伤病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以手术、假肢、功能锻炼等为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1]。董倩等[2]研究认为,对刚结束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尽早被动或主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纤维粘连,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减少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恢复中,借以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55±3.2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69±3.20)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手术。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脏器的严重损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后对患者情绪、身体情况、肢体损伤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方式采取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术后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病情干预、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培训后参与研究;(2)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第一阶段(1~2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定后,患侧肢体进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训练等,2~3次/d,5~10min/次;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跖曲、背伸运动训练,5~10次/d,5~10min/次;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骨折断端肢体肿胀情况;上肢骨折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握拳、提肩、上肢肌肉运动等动作。第二阶段(3~4周),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上肢伸展、外展、内收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时间以及活动量;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抬腿、髋关节伸屈活动,并结合下肢进行攀扶站立,再逐渐进行负重活动。第三阶段(5~6周),该时期患者的软组织等恢复正常,肌肉力量也基本恢复,属于临床愈合期,因此除了骨折部位适当限制外,其余动作可扩大范围。第四阶段(7~10周),以患者主动运动为主,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度工作;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爬坡、上下楼梯等活动。(3)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倾听患者的内心诉求,用成功的案例对其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另外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管理,通过家属二次传达健康宣教的内容,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对护理的积极性。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后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共50个项目,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3];按照3级计分法评定,0分为患者不能完成某一项动作;1分为患者基本可以完成指定动作;2分为患者可以充分完成指定动作。(2)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包含吃饭、大小便、穿衣、日常活动等项目,共100分;ADL评分>80分为优,表示可以生活自理,60分≤ADL评分<80分为良,表示在他人辅助下可以生活自理;40分≤ADL评分<60分为可,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ADL评分<40分为差,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4]。生活自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负性情绪:采用Zumg氏焦虑自评(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评分进行评估;SAS评分>4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状态;SDS评分>41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状态[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4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基层医院;剖宫产;早期泌乳

剖宫产为临床产科分娩中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主要是用于解决一些产科合并症或难产问题,对挽救母婴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剖宫产手术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剖宫产率也在逐年上升,但由于剖宫产手术属于非自然生产,发生产后并发症的概率更大,所以对产妇身体健康及泌乳问题均会产生消极影响[1]。为此,临床常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身体康复及泌乳情况进行护理干预,但由于常规护理手法及内容不够细致全面,因而护理效果并不显著,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通过优化护理内容以起到减少产妇心理及生理上创伤的作用,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2]。本文就快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基层医院剖宫产产妇对其早期泌乳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6月收治剖宫产产妇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初产妇8例,经产妇35例;年龄22~37岁,平均(27.12±3.84)岁。观察组初产妇7例,经产妇36例;年龄21~36岁,平均(26.76±3.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纳入标准:①产妇均进行剖宫产术;②产妇及家属均知悉护理方案,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医嘱服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②存在凝血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③存在妊娠合并症、腹部手术史。

1.2方法: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普及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进行常规补液、查房观察产妇身体各方面体征避免突发状况等。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3]:①完成交接查对:病区责任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边交接,交接内容有对产妇生命体征、腹部切口、引流管、镇痛泵及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估测量,掌握手术情况及新生儿情况,交接完毕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②术后疼痛护理:护理人员评估产妇疼痛程度并根据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程度的减痛处理,一般情况,疼痛评分<3分时,护理人员教授产妇如何分散注意力、深呼吸、改变体位等方式帮助其缓解疼痛,若痛感明显,疼痛评分≥3分时,指导其正确使用镇痛泵,如仍未能缓解时立即告知医生进行体查并及时处理;③术后切口护理及会阴部清洁护理:注重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并观察有无出血渗液,对于无渗血现象产妇不进行常规更换敷料及消毒皮肤;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做好会阴部清洁,指导其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卫生垫;④术后排尿护理干预:于术后12~24h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夹闭导尿管,在产妇自觉有尿意后可拔出导尿管,指导产妇自行排尿;⑤术后活动指导与干预:术后鼓励产妇早下床运动,术后2h内,麻醉作用未消失前,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自下肢远心端开始渐趋大腿根部挤压肌肉组织的方式协助产妇做下肢被动运动,术后2h后鼓励床上翻身和下肢主动活动。另外,康复运动应鼓励家属在旁协助与陪伴。术后24h,根据产妇病情及跌倒评分情况,判断产妇是否可下床活动,注意第一次下床时需有人从旁协助,指导产妇起、坐、立各30s,避免突发状况;⑥术后饮食护理干预:术后2h,对产妇进行吞咽功能试验评估,若无呛咳、恶心呕吐等表现可给予少量多次,逐渐增加饮用温水。术后6h可进食米汤、萝卜汤等流质食物,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量,过渡到正常饮食;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要避免食用易发酵、产气多的食物,如奶类、糖类食物,避免腹胀;⑦母乳喂养指导:向产妇普及母乳喂养的益处及必要性,在产妇同意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下,于术毕返回病房后,立即让新生儿俯卧于母亲胸腹部,协助新生儿早吸吮、早接触,促进乳汁分泌。传授一些实用的挤奶手法、喂养姿势、喂养技巧等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于产妇,并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视频以便产妇进行学习,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如指导产妇取侧卧位进行喂乳以防止挤压切口造成二次伤害;⑧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普及:关心产妇身体状态并主动与产妇沟通,了解产妇身体基本情况后根据其性格及情绪等的特点,用产妇喜欢的方式引导其陈述自身情况及疑惑,护理人员声音轻柔、态度友善地解答产妇问题。告知产妇及其家属出院后应注重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及康复活动相关事项,包括避孕指导、母乳喂养指导、饮食指导,其中饮食指导鼓励产妇多食用易消化的事物及增加蔬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发生;⑨做好出院后回访:护理人员协助产妇进行社区信息登记,以便于进行沟通进行家访,提醒其术后14d、28d、42d回院行健康复查。

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并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早期泌乳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早期泌乳情况包括产后泌乳时间、产后2d泌乳量、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其中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估量表对产妇相关知识进行评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产妇对母乳喂养状况的满意度、对乳汁分泌的满意度、乳头的含接、是否按需哺乳等,总分为14~70分。产后并发症包括子宫复旧不良、切口感染、出血。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后早期泌乳情况比较:观察组产后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d泌乳量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病历和文献回顾为临床依据,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参考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7-11],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诊治、康复护理和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200例脑卒中的护理病历,提取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

1.2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方法,专家纳入标准:(1)就职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包括神经内科、康复科、神经外科;(2)在临床医疗或护理领域工作10年以上;(3)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自愿参与和配合本护理路径制订。咨询内容包括介绍本项目的研究背景、项目目的和填表说明及要求,专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研究生导师类别、职称及专家对相关康复护理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等级。判断依据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直觉选择,影响程度用大、中、小表示。第1轮通过开放式调查,对专家意见汇总,归类,列出康复护理内容和执行时间、顺序一览表。第2轮,将整理归纳统计后的一览表,再次匿名反馈给每个专家,征求其意见,最终形成稳定的条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专家情况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共纳入10名专家,其中男3名,女7名;年龄35~57岁,平均(45.6±10.3)岁;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3名、硕士5名、本科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3名。

2.2专家积极性

两轮共发放咨询问卷20份,每轮各10份,共回收20份,均为有效咨询问卷,有效率为100%。两轮咨询分别有8名(80%)和6名(60%)专家对脑卒中康复期专科护理临床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2.3专家权威系数

(Cr)Cr由熟悉程度系数(Cs)和判断依据系数(Ca)构成,是二者的算术平均和,即Cr=(Cs+Ca)/2。第1轮咨询调查中,专家的Cs为0.90,Ca为0.90,Cr为0.90。第2轮咨询调查中,专家的Cs为0.92,Ca为0.90,Cr为0.91。

2.4专家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表示专家对全部咨询项目评价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为0~1,协调系数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一般专家的协调系数在0.5以上即认为有较高的协调性,可结束咨询。本项目中第1轮咨询调查中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79,第2轮的咨询调查中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618。

2.5建立脑卒中康复期专科护理临床路径

综合分析专家组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经课题协调小组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了脑卒中康复期专科护理CNP。

3讨论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6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康复护理学;功能障碍评定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认知理论及情景学习理论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1]。情景教学法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Palmer和Hornby运用于语言教学中,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2]。护理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再现出来[3]。本研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康复护理功能障碍评定教学中,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模拟场景,课中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我校2015级护理专科1、2班共102人作为研究对象。设1班为研究组,共50人,设2班为对照组,共52人。两组在男女比例、入学成绩、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选取康复护理学功能障碍评定章节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心理评定、疼痛评定等8个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医疗情景,要求学生分组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交谈法、观察法、检查法及问卷法对不同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康复护理评定,最后进行点评讨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最后归纳教学要点。

1.3教学效果评价

(1)课程结束时,采用自行编制的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吸引力、师生互动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质量等;(2)通过实践考核,评价两组沟通表达能力和康复护理评定能力,满分各100分;(3)比较两组康复护理学期末理论成绩。

1.4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情况

2.2两组沟通表达能力和康复护理评定能力比较

2.3两组期末理论成绩比较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疾病治疗不再是单纯治病,而是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重视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提高[4]。《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提高康复医学服务能力和护理水平。”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学生康复护理理论与技术培养。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康复医学、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等,具有涵盖内容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康复护理评定是由护理人员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其功能障碍进行诊断的过程,是康复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但康复护理评定内容较抽象,学生反馈对知识点只能机械记忆,较难透彻理解。常规课堂中,教师仅依靠多媒体讲授难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学生积极性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考,让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让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更好地结合[5]。本研究在康复护理评定章节应用情景教学法,真实再现各种疾病所致功能障碍患者及护理人员测量评定功能障碍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本研究中,研究组沟通表达能力和康复护理评定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与秦莉花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秦莉花等认为情景教学法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沟通能力、评估能力及学习成绩。在情景模拟活动中,一方面,学生扮演医护人员角色,运用多种交流方式采集病史,在互动中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利用工具亲自检测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康复护理评定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成绩。本项研究中,研究组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教学效果评价中,研究组80%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法能提高学习质量,92%的认为能督促自己主动学习,差异有显著性,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似[5]。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充分准备,这一过程使其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演示互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研究组学生在课堂吸引力、师生互动情况、团队合作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研究组96%的学生认为课堂具有吸引力,84%的学生对师生互动感到满意。情景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成为“导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师生互动。在康复护理评定章节开展情景教学,师生共同创设情景,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训练了护理工作中必备的病史采集与功能障碍评定能力,还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发展。本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样本量小、评价指标不全面等问题,需在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孙柳,吴瑛.情景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4):354-357.

[2]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2008(23):258.

[3]丁建红,李璐.情景模拟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优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58.

[4]李敏,李秀艳.康复护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刘悦.以PBL为基础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5.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7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等并发症,进而易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遭到损伤,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及偏瘫等症状。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低,日常生活能力差,导致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1]。此外,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预后还受饮食、环境及肢体锻炼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治疗时间长,若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中重度偏瘫,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中,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但效果并不显著[3];综合康复护理是指应用各种措施以减轻患者的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使患者尽可能的重返社会生活[4]。本研究将综合康复护理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中,以探讨其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类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6.36±11.23)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9例,基底节区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7.11±11.34)岁;出血部位:丘脑5例,脑叶8例,基底节区10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的诊断标准;有高血压史;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伴有一侧肢体偏瘫;出血时间在24h内;意识清楚。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交流障碍;依从性差;伴有精神类疾病;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包括以下内容。①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整理被褥,定时给病房进行通风,及时帮助患者更换输液袋等。②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用药事项,嘱咐患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清淡饮食。③嘱咐患者家属要定时帮助患者按摩肢体,并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多协助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以促进疾病的早日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的情况、转归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可以正视疾病、了解疾病。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图文分析式及一对一健康教育式等。②心理护理。因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悲观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多与其交谈,询问感受及困惑,进而帮助其排忧解难,给予一定的鼓励,以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配合度。③肢体功能护理。首先,护理人员每日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手法先轻后重,以促进患者的四肢血液循环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对其进行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对于可以下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指导其进行自主运动,并嘱咐患者家属陪同。必要时,给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锻炼,以促进身体早日恢复。④语言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的病情之外,应多与患者交流,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其次,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多讲述一些患者感兴趣的事情,使患者能够愿意交流、主动交流。⑤饮食护理。患者的吞咽功能较弱,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缓慢进食,防止发生呛咳等。并详细嘱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如多食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类食物等。必要时,打印图文结合的小册子,发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能够严格规范饮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护理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估,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90%,且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89%,且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为有效;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60%,或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6]。护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心理健康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程度,两个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即代表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越严重[7]。(3)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好[8]。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MotorAssess-ment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9]。(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ImpactScale,SIS)及健康状况简表(the36-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评分进行评估,SIS包括记忆、情绪、交流及移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满分100分[10];选取SF-36的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4个维度评估,各维度满分100分[11];两表的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健康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I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I及FMA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I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IS及SF-36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康复护理评估范文8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是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之一[1]。语言发育迟缓不仅影响儿童与社会的交往,阻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同时使注意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2]。在儿童发育早期(3岁前)进行干预将明显降低语言障碍的短期和长期不良影响[3]。2011年3月-2011年10月,对我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3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儿童共40例,由儿童保健专家对患儿进行综合评估,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36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9-35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定标准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对每个患儿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半年后的发育评估。该量表包括5个部分,即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结果以发育商(DQ)表示,智力正常包括中上(DQ>110)、中等(DQ90~109)及中下(DQ70—89);智力低下包括轻度缺陷(DQ50—69)及中度以上缺陷(DQ<50)。   1.2.2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专业语言训练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儿保科专家先根据每个患儿的认知发育水平,确定干预对象的干预目标,护理人员根据干预目标,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计划,内容包括语言康复护理教育、家庭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定期家庭和电话随访。于干预开始时发放护理人员自己编写的语言康复教育指导手册,包含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和表现、语言训练的治疗原则,具体方法、儿童各年龄阶段语言表达的水平等;发放康复日志,随访时查看;以“康复沙龙”为平台,开展康复讲座,同时开展网络课堂,满足家长不同的需求;干预期间开通康复热线,每周1-2次电话随访,每月1次上门访问,解答家长在家庭康复中的问题。家庭康复训练教育包括①为患儿选择合适的玩具、书籍和活动;②向家长传授语言沟通技巧,即以儿童的兴趣为主导,针对其关注的东西展开话题,创造条件和情景让儿童多听家长正确的表达、并有更多的机会自我表达③训练的时间一般最好选择儿童注意力较集中的上午,训练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让家长记录下训练时患儿的各种正、误反应;④根据儿童的语言表达水平,让家长了解目前干预中主要期望的表达水平,并要求家长及时应答和鼓励儿童的适当表达方式。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2组患儿干预前发育商分值和干预后发育商分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语言、社交行为发育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适应能力也有提高(P<0.05),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3讨论   3.1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儿童早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生后1.5~3岁是小儿语言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儿童发育早期(3岁前)进行干预将大大降低语言障碍的短期和长期不良影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不认为孩子说话迟是一种需要矫正的疾病,从而使其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因此患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要做好的家长的宣教工作,使家长能意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依从性。   3.2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发育商赵晶[4]等研究显示,言语和语言障碍占儿童保健初诊病例的6.6%,儿童在3岁以前绝大多数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父母及其他抚育人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成长过程。因此,家庭康复训练教育尤为重要,在护理人员的定期指导下,由患儿家长对其进行语言干预,让父母了解儿童语言发育水平,使患儿接受教育的环境从医院环境转移到了儿童日常生活环境,使孩子语言的学习在交流的环境中进行,家长能根据孩子语言发育的水平进行应答。观察组患儿经过半年的康复护理干预后,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发育商都较对照组有提高,说明在患儿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社交行为也明显改善,显示出了追赶效应。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语言发育迟缓患儿语言水平,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