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毕业总结范例

康复毕业总结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1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一)儿童康复专业的特点

儿童康复专业具有教康结合以及医教结合的特点,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通俗点讲,也就是毕业生通过3年到4年的学习,熟练掌握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相关技能,服务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因此,为学好儿童康复专业,并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残疾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具有大爱情怀,善于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并经过努力满足其需求。

(二)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

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坚持医教结合、立足儿童康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师+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取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成效。

三、实践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实践育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为创新教学方式变提供借鉴和启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儿童康复专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儿童康复工作者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一课堂来开展,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以致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残疾人康复主要包括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三种形式。教育康复是通过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的有效方法。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应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单纯靠课堂学习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的实践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康复。因此,儿童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懂得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从广的意义上讲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些是相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会工作作为国外的舶来品专业,其理论知识更需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仅靠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操作才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知识,在实践中还能学到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习之余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残疾小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用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为他们服务。活动的过程还会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课。实践育人可以将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时期“好学生”。除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之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践育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或者是自身技能的提升,或者是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是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争取机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成长导师。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探索

(一)“殊博汇”:关注特殊人群、传承博爱精神、汇聚正能量

“殊博汇”是康复科学学院多年来实践育人的成果的凝练,也是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殊博汇”由康复科学学院团组织实施专为特殊人群汇聚博爱能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暑期及每周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为地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为目标,将地方组织力量与高校专业优势相结合以形成联动机制,青年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新老志愿者接力、与助残对象结对”的服务模式,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功能评定、康复计划制定与实施训练等系列专业服务。

(二)“暖阳公益”:送知识,送服务,送教育,以实际行动推进融合教育

暖阳公益是南京特教学院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暖阳公益一直致力于推广平等、博爱、融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培训专业志愿者,通过暑期夏令营、宣讲会、体验日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推广融合教育理念,让当地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走进日常的课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特殊教育精神与正确的残疾人观,达到推进当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品牌塑造的过程及意义

实践育人品牌是育人的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有助于实践育人成果项目化,品牌化,从而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是培养懂社情、国情、民情,做人做事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高飞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大学跨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2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

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

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

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

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

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

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

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

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医学人文教育;康复医学;岗位胜任力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医务工作者也因为这些冷冰冰的设备取代了古老的“望闻问切”,从而忽视了充满人文的温情医学。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广大医务教育者关心的话题。由此,致力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康复医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医学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康复医学科患者的心理特征

康复医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患者主要病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骨折、小儿脑瘫等,年龄分布从几个月到近百岁,这些患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长期受病痛折磨。中青年患者患病前多为家里的生活及经济支柱,患病后不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反而需要家庭人力及经济支持,这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对于兢兢业业的社会建设者而言,残障更是直逼尊严的拷问。老年患者本身即面对身体机能的减退,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当因各种原因致残的时候,多数患者自觉变成了家庭的拖累,这是对患者心理的再次打击。有荟萃分析显示,仅脑卒中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18%~33%,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而经过心理社会干预的患者,康复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1-4]。所以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可能较其他医疗科室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沟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诉求,还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因此,康复医学科的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更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

2中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专业定位的框架下,以当代康复医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主导,以康复治疗和岗位应用转型为契合点,以国家医疗改革为导向,以造就高素质岗位胜任力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符合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技术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要求,以原有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总教学学时,梳理课程板块,整合相关课程,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开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4年的培养时间里,前3年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共44门,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国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平均每学期7~8门课程加上期末的理论考试模式,给学生造成了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该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的教育。学生接触患者后在沟通过程中即暴露出各种问题。

3康复治疗学专业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社会和人群,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相信每一位医学生都听过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5],即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现阶段医技人员关注最多的是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导实习医生最多的是如何建立临床思维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然而忽略了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是最终目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才是医学的最终目标[6]。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有其特殊性。首先,康复科患者住院期间与治疗师接触最多,相比管床医师,部分患者更加依赖治疗师,且对高年资治疗师更加信任。刚参加工作的治疗师初入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加之缺乏自信及沟通经验,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对其专业水平的质疑。但是在临床中也能看到,部分新入职的治疗师也能受到患者青睐,这部分治疗师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他们能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接触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进行换位思考,切实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其所承受的苦痛和面临的困境,从而发自肺腑地去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患者本身。这些情愫体现在一言一行当中,自然而然地被患者接受,得到患者的配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康复科患者本身心理问题较其他科室患者突出,因此加强康复治疗师的人文教育,在治疗师的言行中体现出对患者的关怀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

4改进教学模式

4.1优化课程结构及考核模式

参照国内其他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根据学校教务部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教师的意见及建议、99~101期(2013—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反馈,本专业整合相关课程,缩减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医学基础课课时,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实践课比例高达66.7%。同时也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和调整。期末考核成绩由笔试及平时成绩组成,根据课程内容,平时成绩包括小论文撰写、小演讲等考核方式。这些举措无形当中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课程中,增强动手能力,以期在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进入临床工作也能更加自信。

4.2改进教学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以网络授课为契机,本专业增加了课前预习的教学部分。正式课程前,由任课教师以雨课堂的模块预习课件,课件上多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预习后完成相应的考试题目;正式课堂中,预习课件的部分内容不再重复讲述,这样便节省时间增加临床相关病例分析讲解。同时实践课前要求学生录制重点操作视频,教师会对每个操作进行指导纠错,课程中再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对重点技能的掌握。目前,国内外均有康复专业医疗机构引用工作坊的模式进行教学[7,8],均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外亦有文章报道,应用工作坊的模式进行训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度,为未来的工作增添了信心[9]。因此本专业试验性地将“工作坊”的模式应用到病例分析中,进行角色扮演,引进临床真实的情景模拟,使学生切身体会患者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在实践课中增加实践机会,使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亲自体验康复治疗仪器及器械,以期在真正操作仪器时准确判断仪器正常运行状态,同时提前告知患者治疗感受,赢得患者信任。

4.3注重医学人文知识传授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本科教育课程内涵盖人文医学的课程有医学伦理、物理治疗从业基础2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形式,而应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传授人文知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意义等主题理解日益加深,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学生自发关注和思考生命价值、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并在道德情感方面有自身领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做过这样的阐释:“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假使学生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简单机械地获取人文知识,以应付态度完成学习,或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缺乏独立思考和共情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把知识传授和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情感层面的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这种情绪,才能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10]。同时也应该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学生从教师和患者的第一声招呼,到规范的问诊,细致耐心的查体,到温柔的操作治疗,无不穿插着人文关怀,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接受、熟悉掌握康复诊疗过程中如何具体地体现对患者真正的人文关怀。利用科室宣传板及电子设备,播放一些患者日常生活指导视频、常见问题小贴士等,使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人文氛围。

5小结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在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党和国家的持续关注明确了新时代特殊教育的新使命,为新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殊教育在最近几年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而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凸显出的教师专业化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使特殊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从而顺利回归主流社会。黑龙江省目前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2所,尽管发展迅速,但是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仍然凸显,尤其是随着重度残疾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为了促进黑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为特殊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助力,笔者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工具和过程

(一)研究对象。黑龙江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72所,教职员工2260人,专职教师1938人,本研究选取了其中63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1541名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受访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第三部分为职后培训情况,全部为封闭式题型,结合自编的《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情况访谈提纲》对部分校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参加培训的困难等。

(三)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教师访谈等研究形式。根据需要,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63所特殊教育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80份,回收1541份,回收率97.53%。同时,对11所学校的7名校长和178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结果分析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1.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情况。根据表1的数据,受访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占27.8%,30—45岁的教师为42.1%,45岁以上的教师为30.1%。总体看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教师队伍年龄比例合理。2.特殊教育教师学历结构情况。表2数据显示,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3.1%,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3.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结构情况。表3数据显示,约有45%的教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而55%的教师毕业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由于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养和训练,很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主要依靠职后培训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1.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情况。香港学者刘扬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研究述评》中指出,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笔者据此编写调查问卷,根据表4的统计可以看出:65.1%的特殊教育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38.5%的人认为他们具备较强的普通教育理论知识,而在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这一选项中,却有多达45.3%的人认为自己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比较一般。2.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情况。顾定倩先生在《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一文中,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特殊学生测量与评估、特殊教育教学设计、特殊教育组织与实施、特殊学生康复训练、特殊学生行为塑造、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特殊学生激励与评价、特殊学生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共9个领域[2]。从特殊儿童诊断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到具体实施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再到特殊儿童的管理,以及与特殊儿童、同事、家长的合作等,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上述九项能力涉及到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方方面面,是特殊教育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3],据此设计如下表格。表5的数据显示,44.2%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比较强的特殊教育组织与实施能力,43.2%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特殊教育设计教学能力,而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特殊学生行为塑造能力和特殊学生康复训练能力的教师只有11.2%和17.8%。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通过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的教师占48.7%,参加过市县级培训的占68.6%。关于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排在前两位的是通识知识(64.3%)和学科教学知识(47.2%)。关于教师培训的形式,排在前两位的是专题讲座(71%)和观摩实践(49%)。通过访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普通教育的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普通教育的相关知识,与特殊教育专业并不相关。同时,笔者选取了178名教师围绕培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和理想的培训形式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53%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加强了校际间的联系,提升了教学质量;37.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四、讨论

(一)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占69.9%,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53.1%的教师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参考国家2018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研究生毕业和本科毕业比例为70%,专科毕业比例为28%[4]),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平均学历仍有待提高。从专业结构来看,我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特殊教育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比例为45%,非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比例为55%,一半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和其他大中专院校,缺少特殊教育专业训练,通常依靠在实践中自学和职后培训的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从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看,65.1%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但只有21%的人认为他们具备较强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学科文化教学工作,而对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不够深,通过访谈可以知道,教师们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特殊理论学习的时间极为有限。从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看,排在前三位(选项为“强”和“较强”)的能力分别为:特殊教育组织与实施(70%)、特殊教育教学设计(66%)和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61.2%);而特殊学生行为塑造(20.7%)和特殊学生康复训练(20%)则排在最后两位。这充分说明,特殊教育教师们基本能够胜任日常教学工作,而运用专业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的能力和运用康复技能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辅导和治疗的能力则严重不足。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情况。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培训,在我省的特殊教育群体中,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人员占有很大比例,这一部分教师在入职时不具备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职后培训的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对教师的深入访谈,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差强人意。首先,专门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设计的培训很少,教师们由于有晋级要求,不得不参与一些针对普通教育教师的培训,这类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效果不显著。其次,针对特殊教育教师设计的培训由于主办部门不同,缺乏系统性,往往导致同样的知识,同样的讲座听过多次,而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又得不到培训。第三,培训的理论性大于实践性,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教师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尽管教师们参加过一些特殊教育专题的职后培训,但所学习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无法通过培训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第四,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教师很难有机会去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们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5]。

五、建议

(一)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机构合作机制,进行系统科学的专业培训。在目前特殊教育教师普遍缺少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尤为重要[6]。因此,需加强特殊教育教研机构、医疗机构与大学的合作,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黑龙江省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理念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了特殊教育若想发展,必须加强与大学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单纯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显然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目前,黑龙江省有一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绥化学院,也有专业的医学院校,鉴于此,建议特殊教育教研机构、特殊教育学校与大专院校加强联系,以专科大学为培训基地,教研机构和医疗结构合作,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培训保障机制,组织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开发出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提供相应的培训设备及场所等[7]。这样既整合了资源,又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特殊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与普通教育不同,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除了应拥有普通教师资格外,更应有相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它在依法管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保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8]。国家和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普通教育教师,因此,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从事特殊教育人员的专业程度。同时,特殊教育工作从专业性上讲又是一个多元的系统,除了需要来自师范教育的学科教师,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言语矫正、肢体康复、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基于此,建立并且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特殊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黑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假肢;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近几年,假肢技术领域国际化步伐加快,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向国际假肢矫形学会申请专业评估,旨在实现本专业与国际标准的完美对接。专业评估要求之一就是提升假肢技术专业学生在本行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信息显示,假肢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外资企业,如奥托博克、奥索、宝泰欧等公司,假肢技术专业毕业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学好假肢专业英语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结合行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将英语与假肢专业相结合,努力培养假肢技术专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并能熟练使用假肢行业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高技能综合人才。假肢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前期通识英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但是,当他们面对专业课上的“假肢”“矫形器”“AFO”“KAFO”等专业词汇时,却成了“外行”。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假肢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能用英语对假肢或矫形器产品进行专业介绍和探讨,锻炼他们阅读假肢行业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和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假肢专业英语包含了大量专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也需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1假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本文结合英语教师对本门课程特点的分析与思考,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总结出高职高专院校在基本学情、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方面的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情问题

假肢专业英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大部分学生在开课前就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专业英语太难,自己肯定学不好,因此在学习上非常被动。部分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即可,没有必要下大功夫。假肢专业英语学时短,难度大,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薄的现象,学起来更加吃力,集中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等,学习结果令人担忧。另外,假肢专业英语教材资源匮乏,教材内容多为说明文,教材内容较枯燥,形式单一,晦涩难懂,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法宝。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讲授,英语教学课堂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果不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激情和兴趣大大降低,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过多的知识讲解让学生长期处在被动接收语言知识的环境中。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往往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从简单的任务驱动开始,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1.3师资问题

办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优劣,而教学水平优劣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人才和创建优质课堂的保障。假肢专业英语自身的学科特点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将系统的基础英语与假肢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使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参与专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如针对假肢专业英语现有教材中涉及的“假肢”“矫形器”“步态分析”“患者诊断”及“截肢”等专业话题,教师自己在备课时需要对这些专业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当前,高校的许多英语教师虽然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其他专业背景,无法灵活驾驭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忽略了专业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课堂学习收获不大。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假肢专业英语的教学,高校必须根据假肢技术专业英语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探索

2.1注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而教学设计是课堂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高校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以新的教学思想引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透彻的了解,要做到教学构思一目了然,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其次,教师应结合假肢专业,利用任务驱动法,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带领学生学习专业词汇与地道的表达方式,汲取文章的语言精华与思想内涵,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再次,教师还要注重创设教与学的每个过程,设计师生互动环节,保证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时长与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从假肢领域的专业性问题引出单元主题,根据GuidingQuestions部分中列出的问题,首先鼓励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对每一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合适的答案。同时,学生应主动查阅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学习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基于语篇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并给出有益的指导,确保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2.2利用信息化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及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占领高校课堂,这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恰逢这一契机,假肢专业英语也有了新的“阵地”。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积极动手制作微课、速课等网络教学课程,并通过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预习任务放到网络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网上课堂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云课堂”“微助教”等信息化软件进行签到、抢答、选人及主题讨论等师生互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课后,教师可以在网络课堂上布置作业、测试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上传教学课件、视频等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温故知新,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3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良好的英语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词汇的日积月累和大量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学生需要在丰富的语篇阅读和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从而改善他们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阅读。教师可以从学习教材和国外假肢专业网站与杂志中为学生选取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自己精准恰当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需要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假肢专业问题的探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略读、跳读等阅读技巧,掌握更多专业英语词汇,提高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

2.4加强教材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前,国内假肢专业英语课程缺乏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国内外也尚未发现有专业学者对假肢专业英语教学做过相关研究,市场上涉及假肢技术专业领域的教材只有《康复工程专业英语》一书。为了让假肢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的相关内容,教师需要将所有能查询到的网站、杂志、文献等进行系统整合,编写授课材料。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假肢专业领域知识,因此需要搜寻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英语视频来辅助教学,并提高自己的假肢专业素养。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多阅读康复领域的书籍,多浏览相关领域的网站,多参与假肢专业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增强对假肢专业课程的深入认识,以更好地开展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

3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假肢专业英语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同时,笔者建议各大高校为假肢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提供参与假肢专业国际活动的机会,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高校应大力培养实用性复合型英语人才,满足假肢技术专业国际交流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推动假肢技术专业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方新,张静.中国假肢矫形教育发展对策[J].中国康复,2006(21):211-212.

[2]李洪霞,张凤仁,刘劲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康复教育,2013(19):598-600.

[3]龙华.康复工程专业英语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4]王珏.科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22):71-72.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易军.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成功(教育),2012(7):93.

[7]张云莲.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创新教学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252-256.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医骨伤专业

1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世界范围内医学生毕业后再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和国家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质量而实行的重大举措。2013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1],要求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理论知识面覆盖广的特点,各种业务技术、理论知识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加之住培医师前期知识结构不同、学习领悟能力不同、各基地师资水平不同等因素制约,因此,在短暂的3年住培期间提高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的接诊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各培训基地尚处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阶段,完成培训的住培医师临床能力提升程度也不尽相同。自2015年开始,在甘肃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甘肃省中医院承担起中医类别住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教学成果,获得了上级管理部门和住培医师的一致认可,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积累了一些带教经验,于此汇总,以期为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工作提供参考。

2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

2.1保障住培师资力量

2.1.1遴选师资,定期培训

住培工作事关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住培工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甘肃省中医院住培办公室近年来为切实做好我院中医住培工作,多次举办或遴选人员参加中医类别住培师资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全院师资人员带教能力和水平,完善了师资人员的基本教学知识。在骨伤住培医师培养方面,依靠我院中医骨伤学科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学(专)科,已经储备以高级职称、硕(博)士生导师等为主,包括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岐黄学者在内的力量雄厚、专业精湛的骨伤专业师承导师团队,临床带教医师全部为骨伤科高年资主治医师,能够充分保证骨伤专业住培的师资质量。

2.1.2量身定制,双向促进

目前,住培医师或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或为硕士研究生,或为未就业社会人员,或为单位委托培训,根据参加住培的学员构成复杂的特点,我院住培办公室深入一线了解临床带教工作中的困难与不足,定期为师承导师及具备带教资质的高年资医师组织临床带教座谈交流及培训,鼓励带教医师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水平。此外,实行师生双向评分、临床科室与住培办双向质控评分制度,并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当中,每月定期反馈与改进,相互促进,力求为住培工作提供最优师资保障。

2.2培养临床思维

2.2.1重点突出,定期深入督导抽查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地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引导和鼓励住培医师逐步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住培带教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院通过执行规范的教学查房制度、门诊跟师制度,由临床教学部住培办公室定期组织中医骨伤学科教研室高级职称人员深入临床教学科室督导、抽查,以督促学,提高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

2.2.2教学查房,夯实临床思维基础

教学查房有助于塑造住培医师对于疾病诊治的基本临床思维。教学查房每周由所在科室组织1次,科室主任或带组的(副)主任医师指导并点评,高年资临床带教医师主持,主管当次所查教学查房病例的住培医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带教医师对所汇报的病例中医辨证施治、初步综合治疗方案等进行指导。教学查房的全部内容应有:(1)主管该教学查房病例的住培医师详细汇报病史、中医四诊及查体所见的阳性体征以及重要的阴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放射影像学等辅助项目,提出初步的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及入院中西医诊断,最后说出接诊环节中的困惑;(2)带教教师点评该住培医师在询问病史、中医四诊、骨科专科检查、中西医诊断环节中出现的不足,进一步讲解和纠正其理论和查体错误,对于错误或者不到位的查体操作进行正确示教;(3)最后,指导教师就所查患者的伤病,简要讲述目前该伤病在行业内的治疗进展,如诊治的新手段、新认识等,指出查房过程中存在的专业问题,教育住培医师积极查阅相关文献,注重科学临床思维的养成;(4)在住培办随机下科室督查时,由住培办负责人和教研室高级职称督导专家分别进行最终点评和教学建议,促进住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及临床技能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临床科室师资教学能力,从而在临床带教教师、青年医师之间搭建良好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2.2.3门诊跟师,体悟导师临床心得

门诊跟师是住培医师学习师承导师临床思维最便捷的方式之一。门诊跟师制度要求住培医师跟师学习频次每周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半天,每年不少于30次。在住培期间,住培医师跟随师承导师在骨科门诊出诊,临证学习,培养其骨伤科门诊接诊临床思维能力。要求住培医师及时整理跟师心得、临床医案,每年年度考核时必须提供反映师承导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体现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不少于10份,提交跟师心得笔记不少于3份,住培结业前提交总结师承导师临床经验或学术思想的论文1篇,并尽可能发表于学术刊物。通过上述的门诊跟师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交叉学习,以学促教,教学相长,逐步使住培医师建立科学临床思维。

2.3参与手术治疗全程

因骨伤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一名合格的骨伤专业住培医师不可或缺。为了培养住培医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住培医师积极参与手术治疗的全过程,即术前准备、手术基本操作、术后康复随访。

2.3.1引导参与术前准备,提升关键认知

在参与术前讨论的过程中,住培医师通过亲身参与适应证的把握,手术安全性的掌控,可以熟悉骨伤科常见疾病、多发疾病在围术期的临床路径。通过积极参与每一场手术的术前讨论并及时撰写术前讨论记录,如常见骨折的切开或闭合复位和固定术,人工(髋、膝、肩)关节置换术、韧带修复术,关节镜技术,椎间孔(盘)镜技术,断指(趾)再植术,血管吻合术,矫形术等,提高自身对骨科常见伤病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领悟,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该过程中,临床教学医生可以向住培医生提出与该伤病诊治或手术适应证相关的关键知识问题,督促其记忆。

2.3.2给予术中操作机会,夯实实践基础

在带教医师积极引导下现场观看或参与手术,在参与手术的过程中,除锻炼住培医师的观察能力之外,主刀医师应该逐渐给住培医师一些具体的上手机会,培养住培医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譬如术前患者体位的摆放、术区消毒铺单、缝合切口、内固定物取出等简单操作,带教医师或师承导师先示范,阐述安全要领及需要特别关注的点,随后放手让住培医师动手体会,导师从旁协助,保障医疗安全。当然,可以鼓励住培医师在术前预习相关术式,术后根据在手术台上的体会进行复习回顾,从而使住培医师在实践中成长,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骨伤科住院医师夯实基本功。

2.3.3鼓励跟进康复治疗,巩固基础知识

由于骨伤科是一门追求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并重的专科,所以康复治疗也尤为重要,我院实行骨科康复一体规范化工作,康复科治疗师每天早晨随同骨科治疗组医生查房,与治疗组沟通康复方案,指导患者康复。在所管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指导住培医师虚心向治疗师请教,对整个康复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及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的认知与巩固。

2.4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

2.4.1规范执行考核制度,以考促学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住培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一环,主要内容有日常考核、月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日常考核、月考核以出勤、病历书写、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为主,同时由带教医师考核医德医风、沟通能力等情况。出科考核在即将完成为期6个月骨伤科轮转的最后一个星期内举行,由科室教学主任组成专门的考核小组,该小组包括科主任或者教学主任、教学秘书、高级职称医师。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两方面,目的是了解住培医师轮转以来对骨伤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等。严格考核制度的实施,促进住培医师以更加积极负责的态度完成在科室的学习,以考促学。

2.4.2定期举行评优选先,奖优惩劣

有效的奖惩制度有助于提高住培教学质量。在培训期间,每年进行一次全基地优秀住培医师、优秀师承导师、优秀带教医师评选,工作认真积极、对医院做出较大贡献、积极参加临床技能操作比赛并获得名次、在部级会议做报告或在部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均为优秀住培医师评选加分项,并对评为优秀者进行宣传和经济奖励。对于在工作量化考核中弄虚作假、模仿师承导师及带教医师签字、旷工、不按计划轮科、医疗服务过程中态度恶劣被投诉、引发医患纠纷或造成医疗事故等,按照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医学教育相关处罚规定处理,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处罚。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励住培医师认真培训学习,巩固培训质量。

2.5健全多样学习内容

2.5.1利用骨科底蕴,提供学术会议交流平台

我基地骨科作为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专)科、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骨科创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优良学术传统,每周一下午4点举行大骨科阅片会,由每个亚专业轮流定期主办,遴选本科室疑难病例或本专业典型病例进行展示和讨论学习,是难得的学习机遇,鼓励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积极参与学习。各骨科亚专业每周四上午进行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由各组医师轮流积极准备,向大家传授学科新进展、新技术、新理念,在科轮转住培医师也可申请参加该科室业务学习汇报,培养其探索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由我院骨科主办或承办的线上线下学习班多种多样,其中“华夏黄河骨科大会”品牌学术会议已连续举办7届,所邀请演讲嘉宾皆为国内外学术界知名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广泛,供包括住培医师在内的低、中年资医师学习提升。另外,还倡导住培医师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学习,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

2.5.2定期技能培训,提高基本临床操作水平

在住培办公室的主持下,每年度组织全院相关专科师资进行住培大纲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和现场考核,内容包括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心肺复苏术、产科及妇科检查,分年级分小组进行。对于现场考核不合格的住培医师,继续参加下一小组学习,直到合格为止,学习态度散漫、多次不合格者则予以一定额度经济处罚。

2.5.3举办知识竞赛,形成传承中医经典风尚

为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各亚专业住培医师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的风尚,增强住培医师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经典运用能力,还组织每年一度的由本院部级名中医、省级名中医担任评委的中医学经典知识竞赛,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由基地全部住培医师参加,经选拔优胜者组队进入决赛环节。通过比赛培养住培医师学习中医经典的能力,传播中医思想,传承中医经典文化,提升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有效提升我院住培医师临床水平,高效学习和传承中医经典。

2.5.4重视人文教育,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水平

重视住培医师的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成为所有医学院校甚至全社会的共识;加强住培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世界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骨伤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手术类型多,复杂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高,担任管床医师角色的住培医师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教育住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牢固树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基本人文精神,也要强调法制观念,尊重患者隐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详细告知相关医疗操作的风险及注意事项,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尤其是骨伤专业住培医师,可以鼓励其协助或主持术前谈话工作,在此工作中,住培医师不仅要熟悉该病例的诊治进展、手术操作过程、禁忌证、康复周期,还要了解相关器械材料价格、医保报销比例等。例如,关于关节置换术的术前谈话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2)询问关节假体的选择,进口或国产?非限制性假体、部分限制性假体、高限制性假体或全限制性假体?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或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单间室、双间室或三间室?(3)介绍术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哪些安全性评估?为什么?(4)介绍术中有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如何治疗?预后如何?(5)介绍所选假体使用寿命多久?倘若假体松动、折断后能否翻修?(6)介绍术后如何康复,需要康复多久才能正常生活?通过诚恳、理智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和风险有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携手共同战胜疾病,加深住培医师对骨科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也强化其医学人文素养。

2.5.5培养科研意识,体会祖国医学传承使命

在临床实践中,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治病救人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及时知晓行业发展动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临床科研思维意识。我院大部分住培医师为“四证合一”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故具备一定的医学科研思维意识更是必要,而这种意识恰好在部分骨伤专业住培医生中有所缺失。鼓励科研意识不强的住培医师积极参与师承导师组织的组会、项目研讨会,承担导师主持项目当中的具体工作,体会中医药科研的传承责任与使命意义。与同门住培医师沟通交流学习心得,多阅读相关文献,多向上级医师提出相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引导住培医师参与科研处举办的各类科研设计与课题申报培训学习班,发散思维,提升科研素质。

2.6传承中医骨伤特色

2.6.1以流派学术思想为底蕴,奠定骨伤教学基础

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防治骨折和脱位,基于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吸纳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人体骨折和关节脱位以及有关损伤的研究,是一门不断吸收新技术、不断进步的学科。甘肃省中医院骨科,即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是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的9个骨伤科学术流派之一,坚持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的治病观念,传承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的陇中正骨学术思想。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以流派学术思想为教学源泉,传承精华,发扬光大。

2.6.2以流派骨伤特色为导向,传承中医骨伤优势

在住培工作中,以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特色为导向,重视中医骨伤特色的传承教育。教育住培医师不能忽视传统中医骨伤“简、便、验、廉”的优点,比如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常采用小夹板固定特色治疗,疗效满意;著名骨伤专家赵继荣教授主持研发的院内制剂“杜仲腰痛丸”蜚声省内外,其辨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骨伤名家宋贵杰教授传承的“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轻症)定为省卫健委行业技能比赛项目等。在临床接诊过程中,师承导师注意引导学生翻阅骨伤科典籍,培养住培医师对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体会与认识,做到兴趣先行,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与体会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7

一、上海特殊教育情况介绍

自2000年以来,上海将特殊教育作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类型、高起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满足残疾学生的多种教育需求,使上海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我市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学生的入学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辅读学校19所,盲童学校1所,聋校5所,初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特殊幼儿园1所,全市共有学前教育点3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9384名,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4640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4341名,特教班就读学生403名。全日制盲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92名,学前班在园幼儿564名。(1)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上海市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由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安置方式,使不同残疾程度和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根据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可能,采用举办专门的特教职业学校、在普通职业学校举办特教班、普通职业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升学打基础。目前本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已经接近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智力残疾学生中有66%继续进入中专、职校接受学历教育;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和市盲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3)注重拓展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渠道,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自2000年起举办艺术类聋生大专班,上海师范大学自2002年起为视力残疾学生开设本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起招收视力残疾学生,并不断拓展专业。我市在全国首创视力残疾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的方式,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设备、师资、专业等资源,开展融合教育。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31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207名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入学率为66%;市盲童学校45名高中毕业生中,有43名进入高校就读,入学率达96%。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电视大学等高等学校相继通过举办成人业余职业培训班、开展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盲、聋、肢体等残障人士就业、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构建残疾人终生教育体系。(4)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减轻残疾儿童的障碍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逐步开展对0~3岁残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以普通幼儿园特教班为主体,部分特教学校学前班为补充,开展以融合教育为特点的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工作,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自闭症等残障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努力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个无障碍、无隔阂、能与普通幼儿进行共同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的丰富的环境,该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康复后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比例达50%以上。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1)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2005年至2010年,我市新建改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92122平方米,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经费达11735.31万元,添置设施设备的经费达4817万元。此外,市教委自2004年开始建立特教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特教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市教委专门制定了高于普教学校的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教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目前,28所特教学校都实现了信息网络校校通,建有多功能教室。同时,每所学校都配备了用于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感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的器材。(2)率先在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从2005年2月1日起,免除在盲、聋、辅读学校接受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课外教育活动费等费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不同程度地免除了残疾学生在校的伙食费等费用。(3)对特殊教育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市教委、市民政、市残联等六部门自2003年起联合推出“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建立了助学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累计接受帮困助学的各类残疾学生达72029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284.1万元。一些渴望踏进大学校园的残疾学生,在春雨行动的支持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此外,市民政局还通过福利公益金,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特教残疾学龄儿童检测、康复等工作。

3.深化特教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根据特殊教育发展要求,上海市研究、编制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制定了《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聋高中课程方案》《聋高中课程标准》《盲高中课程方案》《盲高中课程标准》等规定。同时,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在特教学校普遍开展,取得初步成果。

4.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制定专门的鼓励政策。将特教津贴的发放方式由原来的每月300元变为按工资15%的比例发放,并随工资的增长自然增长,从事特教事业满25年的可记入退休金。对从事聋、盲教育满25年、智残教育满10年的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设立“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专项奖励,定期对特教学校、普通学校、教研等部门从事特教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研究人员给予表彰奖励。(2)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和上海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全面开展特教学校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以及各种类型培训工作。在全国率先实行特殊教育教师“双证”制度,规定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证书,特教学校新教师全部为特教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目前,特教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素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市1189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占7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占4%,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占55%,评选出3名特级教师。全市建立了开展特教名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名师培养基地。#p#分页标题#e#

二、特殊教育中的蒙氏教育

1.蒙特梭利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

蒙特梭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后,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在这段时间,她接触到了智障儿童,从同情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的特殊教育著作与伊塔的研究报告。在接触智障儿的过程中,蒙特梭利发现这些智障儿童所需要的不单只是同情、关心,她认为:“只要以特殊教育方式教导他们,一定能有效地改善智能障碍的问题。”从而奠定了她的教育基本理念—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在就任意大利国立启智学校的校长后,蒙特梭利把她从塞根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孩子们身上,同时,还用特殊观察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仅如此,更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具,把所设计和改进的教具放在创办的“儿童之家”,让儿童通过自由选择进行使用。只要是儿童不感兴趣的,她就会把那些教具淘汰掉,最后留下的都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感兴趣的教具,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还在使用的蒙特梭利教具。结果两年后,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并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举行的公共考试。因此,她自己也说:“在国立特殊儿童学习这两年,才是我真正从事教育的开始。”现在,蒙特梭利学说在国际蒙特梭利学会继续推广之下,遍及世界各地。

2.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特殊教育理念相一致

蒙特梭利针对智障儿的研究及成立国立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等,都显示其理论学说与特殊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与关系。作为一种脱胎于智障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通过对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深入学习,认识并吸取其教育精髓,努力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寻求一个切合点,使其服务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以促进智障儿童得到适合其个性的发展。

(1)儿童才是教育的中心。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原则是以儿童为中心,教育者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良好的智慧与品格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特殊学校课程改革研究方案》中提出了要“以发展和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环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改革指导思想恰恰与蒙氏教育法中所倡导的“以孩子为中心”“满足孩子的内在需要”的教育思想是相通的。

(2)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强调身心协调,手脑结合。蒙特梭利在罗马精神病所工作期间觉察到:“儿童除了食物外,还会在房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的抓握能力。”她认为孩子有股内心的“需要”,需要有东西让他们的双手不断地活动,接触事物,体验感觉,同时发展智能。蒙特梭利把身心协调、手脑结合作为教育的关键和指南。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全部要点也在于联合手和脑的动作。她声称:“自由就是动作”“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目的。她认为如果儿童在每个发展时期都能够从事适合其自然发展的、既动手又动脑的特殊“工作”,就可以造就和谐的个性。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包括了大量的练习项目。一类是实际生活训练,又称为“肌肉教育”或“动作教育”,这类练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日常生活技能紧密联系。另一类是“发展的练习”,它包括感觉训练、读写算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动作练习来实现的。蒙特梭利认为,日常生活训练可以在人格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她还认为,这种练习是一种要求神经系统与肌肉高度协调的综合性运动,对儿童的发展也不无裨益。在蒙特梭利“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和专门的教具,力求将动作完成得准确、迅速。为此,还可将较为复杂的动作(如穿衣)进行合理的分解,指导儿童有分有合地进行训练。日常生活教育,可以说是蒙特梭利教育的入手处。我国特殊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要培养学生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它强调了对智障儿童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正常化。这样的总目标也揭示并决定了特殊学校课程生活化的本质特点,即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理念指导下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把教育教学活动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又是与蒙特梭利主张的“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让儿童在手脑结合的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蒙特梭利教育法虽然脱胎于智障教育,但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正常儿童,其教育活动从内容、形式到目标都是针对正常儿童而言的。而智障儿童有着与正常儿童不同的特征,他们的智力水平、身心发展水平根本无法同日而语。那么,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训练项目设置、目标要求以及训练方法等都必然存在着不能通用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思想以及智障儿童的个性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所列举的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方法和训练目标进行必要的改动或增减,使其适用于特殊教育,使蒙特梭利教育法更好地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服务。

三、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案例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招收轻度弱智儿童向招收中、重度弱智儿童、多重残障儿童转变。生源的复杂化、残障程度的陡然加剧,对特殊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对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融入了蒙氏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我们认真研究总结了特殊儿童的特点,在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教育目标,并逐一细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个别化训练为主,分组化教学为辅的多种形式,采取多途径、多时间、多地点、多器具进行训练,给予补偿性帮助和提高。下面我们以上海某辅读学校为例。该校选取了一到五年级“中重度”残障学生,包括智障、自闭症、脑瘫、癫痫、情绪障碍、多重残疾的儿童,其中智障和自闭症、多重残疾学生占主体。年龄从五到十六岁不等约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行动研究法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进行研究。#p#分页标题#e#

1.中重度残障学生的特点

中重度残障学生包括智障和自闭症、多重残疾学生均有以下的特点:(1)感官的感受性相当迟钝。往往对强烈的声光刺激没有半点反应,不会主动集中目光注视物品,甚至对教师指令毫无反应。(2)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学生对变化快的东西不感兴趣,反而对没有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如两指对捏将小木块竖起这个连贯动作,学生面对示范常不知所措、无法完成。(3)精细动作发展极其滞后。很多学生甚至连整手抓握也不会。(4)感知分化程度明显薄弱,主动选择性差。例如学生不能区分出粉红色、大红色;不能区分出有叶子和没叶子的两个苹果的不同。(5)感知恒常性差,无整体概念。观察时盲人摸象是他们的显著特点。(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感知程度低。教师将玩具放在盒子前边,让学生照做,学生不懂对照操作,往往会放反或不知所谓。他们的这些特点,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目标确立及细化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班级安置是以生理年龄为参考纬度,不是以智龄划分,很可能四、五年级学生的能力还比不上二、三年级的学生,因此,我们以高中低三个年级段为经度,以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操作难易程度为纬度,将目标分成低、中、高三栏,并将这三个级别的目标细化为操作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很多有情节的活动,以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如:撕“星星雨”给老爷爷撕长胡子、给姑娘做草裙、水果大丰收(撕水果)等,变着花样训练同一项内容。

3.训练的形式

目前,同一年龄段学生的发展差异很大,造成集体教学的效果不明显,然而由于受到班级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等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个别化训练,因此,除个别化训练外,分组化教学则成了不错的选择。分组教学即根据能力将学生分成ABC三组甚至ABCD四组。在同一教学内容范畴下,各组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和练习强度,配备不同的教职人员负责。以“撕纸”为例进行说明,(见表2)。

4.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在探索蒙特梭利教育法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据统计,通过训练,有95%的弱智学生在各训练项目的成绩有进步,其中30%的学生是有极其明显的进步,35%的学生有明显进步。为更直观地说明学生的这一变化,我们从四年级中随机抽取学生的各项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年级受试的重度弱智儿童中大部分的学生,受试各项目训练平均成绩在进行感知康复训练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除四种不同粗细小棒插孔、手指沿线移动两项,训练前后差异不太显著,其他各项训练前后均有显著进步。说明他们的小肌肉精细动作、手指力量、各关节灵活性经感知康复训练有显著提高;同时他们的视觉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有很明显的进步。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视知觉、观察模仿能力、精细动作、协调等各种运动能力都有普遍提高,在生活中体现非常明显,给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了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加强;也为弱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与思考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蒙特梭利教育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精细动作、观察认知能力的训练后,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蒙特梭利教育法是符合智障学生学习特点的,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精髓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内在需求,允许孩子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在辅读学校中,大多数低年级段的学生正处于3到6岁这个智龄阶段,利用蒙特梭利核心理论中的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理论,针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智障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康复毕业总结范文8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