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管理范例

康复护理管理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1

【关键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老年;骨科;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

骨科康复为专门研究骨科伤病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以手术、假肢、功能锻炼等为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1]。董倩等[2]研究认为,对刚结束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尽早被动或主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纤维粘连,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减少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恢复中,借以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55±3.2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69±3.20)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手术。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脏器的严重损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入院后对患者情绪、身体情况、肢体损伤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方式采取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术后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病情干预、饮食护理、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培训后参与研究;(2)康复功能锻炼方法:第一阶段(1~2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定后,患侧肢体进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舒张训练等,2~3次/d,5~10min/次;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跖曲、背伸运动训练,5~10次/d,5~10min/次;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骨折断端肢体肿胀情况;上肢骨折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握拳、提肩、上肢肌肉运动等动作。第二阶段(3~4周),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上肢伸展、外展、内收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时间以及活动量;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抬腿、髋关节伸屈活动,并结合下肢进行攀扶站立,再逐渐进行负重活动。第三阶段(5~6周),该时期患者的软组织等恢复正常,肌肉力量也基本恢复,属于临床愈合期,因此除了骨折部位适当限制外,其余动作可扩大范围。第四阶段(7~10周),以患者主动运动为主,上肢骨折患者可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度工作;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进行爬坡、上下楼梯等活动。(3)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倾听患者的内心诉求,用成功的案例对其进行讲解,逐步引导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另外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管理,通过家属二次传达健康宣教的内容,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对护理的积极性。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后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共50个项目,总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3];按照3级计分法评定,0分为患者不能完成某一项动作;1分为患者基本可以完成指定动作;2分为患者可以充分完成指定动作。(2)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进行评估,包含吃饭、大小便、穿衣、日常活动等项目,共100分;ADL评分>80分为优,表示可以生活自理,60分≤ADL评分<80分为良,表示在他人辅助下可以生活自理;40分≤ADL评分<60分为可,表示有轻度功能障碍;ADL评分<40分为差,表示有重度功能障碍[4]。生活自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负性情绪:采用Zumg氏焦虑自评(SAS)量表和抑郁自评(SDS)量表评分进行评估;SAS评分>4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状态;SDS评分>41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状态[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比较

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人本护理;康复科;护理管理

0引言

康复科患者的特殊性比较强,具有明显强于其他临床科室患者的护理需求,护理质量会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康复科患者中,行动不便、活动范围受限患者占据大多数,这些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性心理,导致患者依从性变差,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及医患纠纷的发生风险,因而还需要在科室内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出院。由于传统康复科护理管理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及研究界一直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近年多项研究指出,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本护理后,能够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所以,本院康复科即将人本护理引入到护理管理工作中,效果较为理想,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康复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患者126例,男71例,女55例;年龄34-76岁,平均(53.8±6.1)岁;疾病类型:颈椎病39例,骨科术后35例,神经功能损伤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护理管理方法为传统方法;观察组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本护理,方法如下:1.2.1建立人本护理小组。人本护理小组组建时,组长由科室主任担任,统筹整体的护理管理工作,副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组员包含康复科所有护理人员,负责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人本护理小组建立后,需开展人本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含人本护理含义、重要性、具体措施等,增强护理人员对人本护理的认识程度,培训完成后实施考核,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能掌握人本护理理念及方法[1]。培训之后,即可结合科室情况、患者情况等制定人本护理措施,并在科室内实施。1.2.2实施人本护理措施(1)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以人为本是人本护理的核心,护理人员要时刻谨记,日常护理中,对患者感受密切注意,学会站在患者角度上思考问题,使客观护理顺利完成的基础上,保证患者主观需求能够有效的满足,护理人员可采取适当的技巧与患者沟通,通过主动交谈方式,增强与患者间的熟悉程度,拉近与患者距离,消除患者的不信任感及陌生感,形成和谐关系,给予患者引导,让患者能够准确的表达自身感受,便于护理措施的开展与调整[2]。(2)个性化护理:以患者具体的护理需求为切入点,制定符合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方案内容要涵盖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护理等所有方面,认真的落实及实施,同时,实施过程中,注意患者需求的变化情况,据此不断的改进护理方案,使患者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保证康复治疗及护理的顺利进行。(3)构建舒适的工作氛围:人本护理模式下,会有所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此,护理管理者在抓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调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定期组织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使护理人员能够劳逸结合的工作,并建立弹性的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的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逐渐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观察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前,调查其对护理满意程度,项目包含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护理操作、沟通技巧,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于护理服务。

1.4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3例患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例,发生率3.2%,肛周潮红1例、误吸1例;对照组63例患者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9例,发生率14.3%,误吸4例、肛周潮红3例、跌倒1例、压疮1例。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康复科收治患者中,大部分为老年人,多偏瘫、多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再加上身体机能的衰退,安全风险非常高。同时,科室患者疾病主要类型为骨关节创伤、急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具有较长的病程,患者在疾病长时间折磨下,会对自身体验及感觉过分关注,再加上处于医院这一比较陌生的环境中,导致负面情绪不同的产生,进一步升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为保证护理质量,并保障患者住院安全,康复科一直注重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常规护理管理中过度的注重“管”,忽略了以人为中心,导致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人本护理是指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主体性所具备的价值表现出来,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引入人本护理后,可促使科室内所有护理人员转变护理理念,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还会让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过程中同等关注患者客观及主观方面,即治疗性护理实施期间,护理人员以换位思考、沟通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观需求,进而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康复治疗认知,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并提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3]。另外,人本护理管理理念指导下,护理管理者还会将护理人员放置在中心位置,为其营造劳逸结合的工作环境,让其身心压力、工作负担均减轻,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工作质量不断的提高,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本护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方面,观察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综上所述,康复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本护理后,可有效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住院安全,同时,有助于保证康复治疗顺利进行,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王佳冰,冯慧慧.人本原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0):171+255.

[2]刘珊珊.精细化管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9):106-107.

[3]马玲,蔡敏克,徐应倩.PDCA循环在康复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4):113-114.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3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模式;康复科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0引言

近年来,人性化护理理念逐渐引入到各科室的临床护理中。康复科的病人由于病情复杂,恢复缓慢,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护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通过创造适合病人实际的个性化环境和护理服务模式,使患者满意[1]。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康复中心对患者采用了人性化护理模式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康复中心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收治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了人性化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并回顾性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下的110例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在此间的护理工作者没有变化,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年龄等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

1.2.1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人性化管理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重动作的人性化和规范化,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和医生的关怀。产生对医生和护士信任感,不仅能建立一种友好的护理关系,而且还能促进病人对护理的依从性,这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

1.2.2护理管理有助于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

提高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是医院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需要熟练的护理操作,也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护理部通过科学调配人力资源,强化重点环节管理,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指导科室进行弹性排班,加强繁忙、易疲劳时段及节假日时的护理人力配备,排班时注意兼顾新老搭配、技术互补,对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健康状况差,待产以及哺乳期的年轻护士,班次上给予照顾,使她们能工作家庭两不误。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管理效能,有效推动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管理方面,有必要将经济激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领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1.2.3护士对患者的人性化管理

(1)注重心理干预:康复部的病人在体力活动上受到限制,他们更多地依靠陪护者。病人经常伴随着保护性姿势,不愿进行过多的运动。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降低患者的依赖性,使其尽快开展康复培训。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积极、耐心地对悲观和失望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将有助于患者增强治愈疾病和培育自力更生的信心。(2)家庭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家庭情感支持对于病人恢复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向陪护者介绍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强化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促进患者的康复。(3)人性化的延伸护理服务:我院开展了对康复病人的人性化动态管理,医、治、护、患四维一体对病人实施不间断的康复指导,将康复训练从康复室延伸到病房的日常衣食住行中,使其在住院期间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空间,都能接收到专业的功能训练指导和督促,大大的提升了康复效果。人性化护理小组人员还负责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和健康指导工作,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行详细的调查,及时解决患者面临的各种医疗问题,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4)人性化的住院环境:通过围绕康复患者需求布置病房布局,张贴康复指导资料,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特殊情况合理调整治疗时间等措施,积极营造温馨、便捷的住院环境,有效的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主要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检验方法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我院康复科所采用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加强医院在社会中的声誉。开展人性化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康复科患者普遍存在治疗后恢复周期长、患者心理负担重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护理工作不应仅满足于常规的康复护理措施,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人性化护理管理要求护士能深刻认识患者的需求,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理念下,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而改进护理质量。总之,人性化护理模式基于人文关怀理论之上,能有效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减轻患者消极心理,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魏敏.人性化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1(2):296-297.

[2]邱春艳,金英福,穆源颖,等.人性化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6,8(12):73.

[3]程思锋.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6(12):1733-1734.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4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30例,男78例,女52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6.3±4.2)岁,其中有脑瘫痪疾病32例,中枢协调障碍42例,脑外伤后遗症18例,脑炎后遗症恢复期38例。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的管理能预见和防范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风险能深入的认识和警惕、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以最大的限度降低出现风险的几率。护理风险评价、定量分析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其护理风险评价在系统护理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位置,风险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在已知的风险中或绝对会发生的风险中运用,对风险带来的损失、影响做一定的评估。另外定量分析在系统的护理中对护理风险本质进行描述,如问题引发、引发出现的原因、出现风险的几率、损失的程度等。

1.2.2护理组长的设置

在护理的工作中,安排设置护理组长一职,对每班的指挥、协调、组织和质控承担起来,起到带头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配合各种抢救。对于当班的护士要给予帮助,解决疑难疑点,并进行技术的指导和监控各项的护理工作质量效果,快速有效处理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等问题。

1.2.3护理技术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顺应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对新知识也要不断的学习、认识来充实自己。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学历层次则成为护士的迫切需求,同时对小儿康复的相关知识及康复的措施也需深入了解认识。

1.2.4康复病房安全管理

患儿均是由于运动障碍和智力障碍导致不能正常行动,易于引起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要给予患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地面要采取防滑措施,室内光线适宜,物品摆放合理,室内设施规范,添加坐便器、浴室扶手安装等必要的辅助设施;电源插座尽量不要安装在患儿易于触摸到的地方;可行走的患儿,必须有监护人陪伴;禁止患儿彼此打闹和追逐等。

1.2.5康复病房患者的管理

病房要经常通风,每隔1天进行室内消毒,随时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室内的温度及湿度保持在22~24℃、50%~60%,对于转院或出院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易感的婴儿和脑瘫合并呼吸道感染婴儿给予床位安置时考虑通风条件比较好的。

1.2.6家长心理管理

不少家长由于患儿的病情严重等其他原因,出现了恐惧、焦虑、悲观和不安等不良情绪,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家长的种种不良情绪会导致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患儿的家长给予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采取科学的引导,与家长经常沟通,并耐心聆听家长的倾诉并给予安慰和鼓励。多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增强家长的信心,帮助其走出心理的困境,使家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患儿治疗。

1.2.7瘫患儿的饮食管理

对于脑瘫的患儿,会出现喉间的肌肉运动异常,因此在饮食中经常会出现呛咳,导致窒息。所以尽量供给富有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并让患儿学习进食的动作,尽早掌握独立进食的能力。

2结果

本院2011年6月开展系统护理以来的小儿康复患者130例,无一例有纠纷、意外差错出现。其出院时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护理的满意度调查,出院时对患儿的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家属满意人数为116例,总满意度为89.23%。

3讨论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5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伤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患者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

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患者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3],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护士是医生治疗后患者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患者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减少患者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导致患者长期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但使患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让患者和社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对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各地、各级医院的发展状况不一而足,特别是医院的等级阶梯式发展状态明显,医院的级别越高,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的越好,并通过定期组织讲座,选送护理人员进修,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等,使骨科护理健康发展。反之,低级别医院的骨科护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起效甚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这些思想上的原因,致使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生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患者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医生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生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原因,导致了骨科患者在恢复阶段未得到最好的治疗。

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4、在进修提素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且多向心脑科倾斜,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三、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院方、科室均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实证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日常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即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生沟通,也利于取得医生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生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康复锻炼工作[5]。

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和学校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士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士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士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进而促进其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4、双向引入,进修提素。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不满6年。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15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为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进修提素,即让高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康复科;护理管理;满意度;自我管理能力

脑梗塞、老年痴呆等是康复科收治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智能下降,然当患者出现肌力、智力下降后,其将出现情感淡漠和思维能力下降等情况,对康复缺乏信心,不能积极配合,并呈进行性加重,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将逐渐衰退,甚至将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同时给其家庭带来极大压力和负担[1]。临床通过药物与康复尽管可延缓康复科患者疾病进程,控制其病情发展,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耐受性,康复患者智能障碍不能有效配合,最终影响疗效。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有助于维护患者肌力和智能,改善其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以往护理主要以家属干预为主,但家属缺乏专业知识而影响护理效果,临床护理则主要对患者症状的控制,护理相对被动,从而患者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最终致医疗纠纷事件,不利于医院发展[3,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当前护理服务显然已难以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优质护理服务注重患者身心感受,体现出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理念,护理期间做到以人为本,并将情感融入到护理过程中,让患者感受到亲切感,提升护患关系。本文研究通过于嘉兴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旨在提高我院护理管理质量,做到让患者、家属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医院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康复科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文盲或影响本次研究者。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65~78岁;文化背景:初中及以下50例、高中及中专19例、大专及以上6例。对照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66~80岁;文化背景:初中及以下52例、高中及中专19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年龄及文化背景等资料相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日常常规管理和护理,做好患者入院的相关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家属住院期间所需住院的相关事项,积极给予药物治疗,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给予理解和支持。保持病房环境舒适,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让患者安心、舒适入住,保持地面干燥,以免发生摔倒。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如床边安装护栏,卧床上要及时拉上等,避免坠床等情况发生。严格根据医嘱服药,服药到口,严禁出现少服、多服情况。发放疾病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情况及相关护理知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病情状况,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同时了解患者家属存在的难处,并尽力给予解决。及时回答和解决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做到面带微笑、语气平缓、态度诚恳,交谈期间要经常互动,以示尊重。鼓励患者家属多来探视,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多参与集体活动、实施个体性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动手能力。告知患者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指导患者、家属学会相关护理知识。组织患者参与养生操、读报等活动,鼓励患者自己动手吃饭、洗碗、等,增强其自信心,减少不良情绪。通过听广播等媒介手段来增加外界刺激,让患者有意识地锻炼其思维能力,组织能沟通交流的患者进行座谈会,增强其社会交际能力。常与患者拉手,为患者梳头,搀扶其进行散步等。选择积木组合和点的连接及从平面图到立体图变化等训练,提高其分析和逻辑能力。积极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协助或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教会家属学会相关康复训练技能,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记忆力训练,指导其回忆往事,让家属带家庭相册,回忆其中青年快乐时光和学习成绩等,反复告知患者陪护人员和医师姓名,然后指导患者进行辨认,巩固和保持记忆力;通过将过去的事情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传达给患者,促进其回忆过去。加装防护栏,避免患者坠床等,保持走廊、厕所等地面干燥,避免患者滑倒。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能力管理表评价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况,得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5];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家属或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调查前30min由调查员将调查目的、意义、内容基本情况详细解释给被调查对象,满分100分,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6]。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康复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以控制其病情或改善其症状,然药物治疗期间可能存在不良反应,降低其耐受性,影响疗效,因此实施护理干预十分关键,护理可有助于缓解患者疾病进程,改善其生活质量[7]。以往护理主要以家属干预为主,且护理人员护理相对被动,从而致护理效果不理想,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优质护理服务主要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其体现出以患者为服务宗旨的核心价值观,护理人员护理期间注重对患者情感的关注,让患者得到心理、身体、物质等全方面的护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家属、患者进行及时干预,让患者家属掌握相关疾病知识,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家属护理服务可作为护理人员的补充,让患者得到更为周到的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对家属的培训和指导,让家属护理技术明显提升,从而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护理期间通过记忆力、行为等多种护理,有助于促使患者智力的恢复,同时通过简单的活动训练,可有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8]。实施心理护理、环境干预等人性化护理,可让患者稳定情绪,更好的接受治疗和护理,通过环境干预可让患者身心舒适,改善其睡眠,同时保障其人身安全。本文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注重对患者、家属的情感付出,同时将患者作为自己家人来对待,让患者得到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9]。同时做好相关安全管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而引发医疗纠纷,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和家属均得到实惠,从而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具有显著效果,符合当前人们对护理服务的期许,同时也是当前医院在社会激烈中赢得优势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曾秋华,谢倍英,陈紫梅,等.快速康复优质护理在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80-82.

[2]杨洋,梁洪生.优质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特征及胃肠道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3):182-185.

[3]张庆君.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909-911.

[4]米雪,于宏丽,张婷婷,等.优质护理服务的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0):1860-1863.

[5]吴彩虹.优质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2):86.

[6]张文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128-129.

[7]董燕鸿,张佛华.King达标理论用于脑卒中患者优质护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806-2809.

[8]刘江,高梅,蒋雅娟,等.优质护理对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24-26.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7

【关键词】ERAS理念;护理管理;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康复

肝内胆管结石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多为胆道感染、狭窄或梗阻等因素所致的胆色素类结石,解除梗阻、清除结石及感染、维持通畅的胆汁引流是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宗旨。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虽能取得一定获益,但受复发性胆道感染、肝功能损害等多因素影响,术后康复期并发症风险高,并具有一定死亡率[1]。加速外科康复(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是采用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生理、心理创伤应激反应,加速术前机体组成与器官功能恢复,达到早期康复目的的护理管理理念。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妇科肿瘤、结直肠、盆腔等多种手术领域发挥重要价值[2-3]。但当前关于ERAS理念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权威报道相对少见[4-5]。鉴于此,现采集资料并分析ERAS理念下的术后护理管理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肝内胆管结石的围术期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按随机、平衡、对照原则将其分ERAS组、对照组,每组45例。ERAS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9.87±5.14)岁;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9例,Ⅱ级26例;术前Child分级A级27例,B级18例;左外叶上段11例,左外叶下段13例,右后叶上段6例,右后叶下段7例,左内叶+右前叶8例,5例有肝内胆管炎发作史,1例黄疸史,6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T管外引流联合肝叶切除20例,胆肠内引流联合肝叶切除2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50.01±5.22)岁;ASA分级Ⅰ级23例,Ⅱ级22例;术前Child分级A级23例,B级22例;左外叶上段13例,左外叶下段12例,右后叶上段6例,右后叶下段7例,左内叶+右前叶7例,6例有肝内胆管炎发作史,5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T管外引流联合肝叶切除21例,胆肠内引流联合肝叶切除24例。两组均为腹腔镜手术,且性别、年龄、ASA分级、Child分级、结石分布、病史、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具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肝内胆管结石诊断要求;术前Child分级A及或B级;术前ASA分级Ⅰ/Ⅱ级;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排除标准:急诊手术患者;合并胆囊炎、肝脓肿破裂、胆道结石、急性胆管炎、胆管癌患者;Oddi括约肌功能损伤;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萎缩肥大复合征;肝门移位。

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临床路径进行围术期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基于ERAS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管理,成立ERAS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肝胆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师、其他科室医师,并明确团队成员在围术期的职责范围。两组具体护理管理措施如下。1.2.1术前1)对照组:常规术前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常规术前谈话签字;术前禁食12h、禁饮6h,术前口服磷酸钠盐或清洁灌肠进行肠道准备。2)ERAS组:卡片、多媒体、展板等形式对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开展围术期诊疗宣教;基于King达标理论进行心理疏导,并充分告知术后康复的预期目标、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不适、并发症等及对应的预处理方案,提升患者对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的认知度,帮助建立治疗信心,缓解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术前禁饮时间为术前2h,禁食时间为术前6h,可适当进食淀粉类固定食物,术前10h时饮用800mL12.5%碳水化合物饮品,术前2h饮用量不超过400mL即可。术前预防性应用α2受体激动剂,以增强麻醉效能,减少麻醉及镇痛药物用量。1.2.2术中1)对照组:全麻;不严格限制输液量;不进行体温管理;术毕常规留置胃管、引流管、导尿管。2)ERAS组:术中1h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切皮前30~60min输注完毕,手术时间超过3h或术中出血量超1000mL时重复使用1次;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气道管理,肺保护性通气,术毕或气管拔管前至少进行一次间断性肺复张性通气;遵循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理念,可适当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物维持术中血压不低于术前水平的80%;常规监测体温至术毕,冲洗液、静脉输注液体置于恒温箱(35℃)备用,手术床铺设38℃循环水毯,麻醉结束后充气加温毯进行体表覆盖,麻醉后给予曲马多维持体温≥30℃。1.2.3术后1)对照组:自控式静脉镇痛泵;肛门排气后予以流质食物,依据患者个体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使用时间为术后3d时;不强调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依据引流量拔除引流管;尿管拔除时间为术后第3天。2)ERAS组:术后多模式镇痛管理,时间为3d,若之后患者疼痛可予以口服止痛药;术后6h可饮水,术后第1天进流质食物,术后第2天进食半流质食物,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术后12h后床上活动肢体,术后1d开始床旁活动,便可由流质食物过渡至半流质食物,当经口能量摄入不足正常量的60%时,应鼓励患者适当口服肠内营养辅助制剂,出院后亦可继续口服辅助营养物;基于本人术前宣教、多模式镇痛、早期拔出各种导管,术后清醒即可半卧位或适当开展康复活动;若留置导尿管则在术后第1天拔除,对留置引流管患者若无胆漏、出血则在手术早期拔除。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术后1、2、3d时的疼痛情况;并于术中、术后6h时采集5mL外周血检测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肾素(R)、血管紧张素(ATⅡ)]水平;同时统计两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Grade分级对并发症等级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9.0,手术情况、疼痛评分等计量资料均用描述,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AS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术后疼痛评分。ERAS组术后1、2、3d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ERAS组术中、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两组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Grade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康复护理管理范文8

关键词:激励机制;康复科;护理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中护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护理工作质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1]。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及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临床护理工作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使患者的治疗安全及护理质量得以保障,且现阶段临床护理发展的新目标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的充分满足[2]。传统观念中以医生为主导,轻视护士的观念根深蒂固,使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导致不自信,致使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激励机制是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改善护理人员的行为,促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实现护理目标,努力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为了提高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自2018年1~6月,康复科对护理人员实行激励机制,取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康复科共有护理人员1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2名;年龄23~38岁;工作年限1~26年,本科12人。采用随机原则,选取2017年5~10月实施激励机制前和2018年1~6月实施激励机制后患者各56例,实施前患者男21例,女22例;年龄25~59岁。实施后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23~53岁。两组护理人员及患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即护士长根据康复科护理人员的人数、患者的人数制定工作排班制度,并综合护理人员的能力、性格为其分配不同的工作,对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并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激励机制,具体包括:①情感激励:护士长在护理人员工作时随时关注其表现,根据具体表现掌握其心理状态,分析心理状态的情况,多表扬,少批评,对负向情绪提供情感支持,遇事多协商;对护理人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使其工作及心理压力降到最低,使护理人员感受到领导的尊重与关怀,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目标激励:根据康复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护理计划及目标,前提是护理人员的个人效果、期望行为必须得到护士长的尊重,并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对护士长期望的护理行为都清楚知晓,个人的护理行为按照该标准执行,每月护士长需组织护理人员学习1次,并对内容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③榜样激励:护士长将康复科护理人员所做的好人好事及业务骨干等优秀事迹进行推广,树立榜样,以对科室其他护理人员起到激励作用。④语言激励:有研究证实,护理工作中采用鼓励性语言,其效果比指令性或批评性语言更好。鼓励性语言患者或护理人员更容易接受,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配合度和工作表现都会有所改进。⑤物质激励:科主任及护士长针对康复科的相关制度对其奖罚制度进行完善,并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效绩考核,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改进,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可在晨会中点名表扬,并在效绩考核中适当的加分,增加个人荣誉感,并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全面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⑥竞争激励:患者在出院前1天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患者满意度情况评选最佳护士,得分最高者即为最佳护士,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年底根据每个月的护理评分情况评选先进,得分最高者被评为优秀护士。⑦参与激励:护士长每月组织开1次护理例会,详细分析该阶段的工作状态、工作重点、工作难点,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激励机制前与实施激励机制后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并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中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及健康宣教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护理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情况,且以往的护理管理模式中“事”的管理是重点,放在首位的是惩罚与批评,在管理过程中护理工作是要点,这样易导致护理人员产生抵抗情绪,消极对待护理工作[3]。故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护理人员,建立激励机制,可促使科室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从根本上促进护理人员与护士长的关系,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得以调动,并将护理人员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中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周文华[5]研究结果相似,充分说明在康复科采用激励机制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分析这与实施激励机制后,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被充分唤醒,并且增加了护理人员的紧迫感,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热情充分增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位护理人员的潜能,实现多赢局面。综上所述,应用激励机制可有效提高使整体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康复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促使科室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增高,是临床提升护理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进菊.激励机制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5(10):148-149.

[2]谢玉兰.激励机制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9):222.

[3]通晴,丁琳.精细化管理在康复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4(12):56-57.

[4]胡军,江丹.康复科患者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2014,29(4):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