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康复护理论文

下肢骨折术康复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63.27±5.88)岁,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骨折26例,股骨干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22例,髌骨骨折14例;手术类型:切开复位内固定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参考组采用常规骨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全面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在术后将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尽早告知患者,使其能够明白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手术后通过按摩、聊天等方法将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分散,对其进行鼓励,提高其康复的信心。②基础护理,术后3天内间隔4h对测量一次体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等,术后将其患肢抬高,并观察其皮肤温度、颜色及动脉波动情况等,观察其肢体运动、感觉及伤口渗血情况;术后保持负压引流的通常,避免受压、扭曲、脱出等,间隔4h挤捏1次引流管,负压引流器的水平需要低于切口水平,减少血液倒流导致的切口感染。③功能锻炼。床上肌力锻炼,在术后第3天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在床上活动患肢,指导患者关节主动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4-6次,每次5min,足趾小关节被动及主动屈伸活动,逐渐朝足蹬运动、蹂关节活动、直腿抬高绷直,具体做法如下:足背用力屈曲,之后尽力绷直膝关节,然后将患肢提高45°,每次维持10-30s,最后双腿放平完全放松,每天5-10次;应用外固定支具或石膏托患者可先不进行锻炼;离床锻炼,手术结束后3-4周,根据患者情况可离床锻炼:压腿运动,患者双腿防止在病床上,将一软垫放置在踝下,持续膝部用力加压,压力恒定持久,如他人辅助按压,将其左右手分别放置在大腿及小腿上,严禁在髌骨处作用,从而减少不适感。屈膝功能锻炼,均在床侧进行,健肢托在患肢,身体坐起并向床边转移,膝关节下垂至床下,之后将健肢放置在患肢踝前方,轻轻用力后压,用力大小以患者耐受力为主。负重练习,手术结束后4-6周患者双拐下床行部分负重活动,指导患者正确持拐助行;拐杖以患者舒适为主,用软垫包裹拐杖顶端,有效减少腋窝压力;患者站立时挺胸胎头收腹等,患者身体稳定后转移患肢,每天联系200-500m,分为3次进行;手术后6-8周负重练习;粉碎性骨折患者负重时间尽量延长负重时间3-4周。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需要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等原则,具体根据患者病情进行。

1.3观察指标:患者护理结束后对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其首次下床时间。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护理结束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26.52±15.27)°,参考组护理结束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5.36±15.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康复期间出现1例褥疮,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参考组康复期间出现5例褥疮、2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7.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为(13.58±2.11)天,参考组首次下床时间为(22.05±4.1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以恢复负重及行走能力为治疗原则,然而术后骨折制动等均不能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快速恢复,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这就导致了术后褥疮、下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因此在术后尽早给予患者优质的康复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参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参考组,首次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下肢骨折术后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巫兰 单位:广汉市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