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措施范例6篇

康复护理的措施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发病率报道在1.7%-17.6%,40岁至60岁为高发年龄,男女发病的比例为1.27:1,有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理疗效果与康复护理明显相关,恰当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此病康复[1],现结合我院实际,将颈椎病康复期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心理护理 有学者[1]发现颈椎病患者在进入康复期治疗后,最为关心的就是前期治疗效果的相关信息,此时护理人员应详细的向患者介绍前期治疗的效果,消除患者的忧虑。在特殊颈椎病患者的护理中,向患者介绍治疗情况,应与主管医生沟通,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告知情况的不一致引起的患者焦虑。在实施心理护理时,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在康复期患者对家属的关爱、关心、爱护是迫切需要的,大多数研究者都提示应注意满足患者这方面的需要,但是对于不适宜被探视的患者,不能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应注意限制看望人数和时间,以及告知探望时的注意事项。

2.日常护理 因为颈椎病容易复发,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住房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纠正不良,保持端坐位,将后背坐直,保持颈部平直。选择正确睡姿,一般取低枕仰卧位,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及钙化者,枕头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底下垫一小枕。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冬季要保暖,夏季勿贪凉。加强营养,补益气血,滋养筋骨,坚持锻炼,巩固疗效,循序渐进。

3. 康复训练期间的护理:颈椎病康复护理对颈椎病有独特疗效,无颈椎病者可起到预防作用。其主要通过颈背部肌肉锻炼,增强颈背肌肉力量,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松节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颈椎保健操姿势[2]:两脚分开,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方法:①左顾右盼。头先缓慢地向左,后向右移动,幅度宜大,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停3.s~5.s,10 次左右。②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屈时尽量前伸,停3ns~5ns,10 次左右。③与项争力。两手置于大腿两侧,两腿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各10 次。④摇头晃脑。颈部放松,呼吸自然,头缓慢地顺时针旋转5 次,再逆时针旋转5 次。⑤擦颈按摩。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20~30 次,并用两手拇指或中指点按有关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等。

4.健康教育:①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头颈肩的不良姿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后背坐直,保持颈部平直。②选择正确的睡眠。睡眠时以保持颈、胸、腰部自然屈度,髋、膝部略屈曲为佳。③选择适当枕头,以中间低,两端高,透气性好,长度超过肩宽10 cm ~ 16cm,高度以头颈部压下后一拳头高为宜,忌高枕卧位。④注意颈部保暖,避风寒湿邪侵袭。加强饮食营养,以补益气血,滋养筋骨。行走或劳动时注意避免颈肩部外伤,一旦发生损伤,尽早诊治。⑤能自觉坚持锻炼,并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力量过大而引起损伤,加强上肢活动,以促进血脉畅通,预防关节废用性僵直。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冠心病治疗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4-02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虽然经过正规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免于病症的威胁,但是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在当前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到2020年左右会迎来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病高发期,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医护工作的核心基础。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经过时间的长期积累而逐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约而出现减缓,引起心脏缺血和心绞痛病症。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个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随着心脏的收缩来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身体各个器官,以供各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心脏自身的影响与氧气又是如何补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了两条动脉,从而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条血脉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但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各类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变较为严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步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粥状的脂类物质,从而使得动脉管出现硬化病变,进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心脏堵塞病症。

2冠心病护理措施

2.1心脏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运动治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治疗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恢复门诊治疗阶段和社区家庭治疗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复治疗方式,通常都是在监护病房进行的治疗过程。在这个阶段的治疗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治疗两个方面,在这个环节一般要对病人的活动强度进行控制,使得代谢当量约为(METS)[1METS=3.5ml/(kg・min)],在这环节的病人活动中,主要包含了生活、进食、大小便以及简单的上下肢运动等。而活动的时候所引起的血脉流动通常都是以力学性质进行改变的,同时心率不能够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这个环节之中,是不能够出现其他任何症状的过程,心电图也没有缺血现象进行改变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焦虑心态下的心理护理。这种心态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急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并发症和多发症,进而造成了不良后果与影响。由于现阶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会出现患病者由于脑力过渡、精神疲劳和对自己病症是否能够得以治疗出现焦虑心态,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等心态的产生,使得原本不怎么严重的病症变的更为严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个性心理,讲述有关本病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稳定情绪,使得病人能够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2.2.2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患者在被检查出患有冠心病时都会有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情绪极不稳定,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从而表现出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3

1.脑血管病早期症状

脑血管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甚至严重时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在我们的周围,都可以看到不少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停地被疾病所困扰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不便与压力,因此,我们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脑血管疾病早期症状都有哪些呢?

①经常性头痛、头晕、耳鸣。

②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是脑血管疾病的前兆,必须及早治疗。

③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

④蹲或坐着站起时头晕得厉害。

⑤手指尖或手指发麻,摸东西没感觉,甚至洗手脚时对水的温度反应迟钝。

⑥舌头经常发麻、发僵,说话不利索。

⑦嘴角常感到湿润或情不自禁流口水。

⑧偶尔感到腿发麻,需按压或拍打方觉得好转。

2.脑血管病的预防

据 2007 年 5 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资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脑卒中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非死即残,致残率高,脑卒中遗留长期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伤残。那么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 “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

目前我们已经掌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第1 类是不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第 2 类是可以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AF) ;第 3 类是一些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 如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等。

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介绍:

①一级预防:如果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它列为一级预防对象,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它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高血压病的预防最为重要。

②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为二级预防。

③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再发,为三级预防。

3.研究对象

对天水四0七医院神经内科 2011年3月―2014年5月收住的脑卒中患者160例,年龄在55-65岁,男性80例、女性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男性40例、女性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症处理;试验组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预测将来会出现的问题,给于提前预防,三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

4.研究结果

采用此护理措施的患者及家属能够认识到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后的后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此疾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能够认识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学习康复训练的方法,参与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病情变化,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医疗费用大幅度下降。

疗效判定标准:是利用表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运动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得出结果。

5.讨论结合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经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5%和40%,致残率分别为50%和45%,治愈率分别为5%和15%的对比,可以证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症处理;试验组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提前预测预防,收到的效果较明显,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让家属及患者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危害性,加强其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减少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发病率的因素及发病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前预防疾病和加强患病后的护理,使其早日康复,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的投入。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提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前预防疾病和加强患病后的护理,使其早日康复,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的投入。

②使人们认识到脑卒中对人类造成的后果。

③使人们了解脑卒中给社会及家庭造成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168

Effect research of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measures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ZHANG Wei-hong. Operating Room, Shandong Jimo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mo 266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ast track surgery nursing measures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ast track treatment group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Fast track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fast track surgery (FTS) nursing measure,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 for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s, transfusion time, first evacuation time, first defecating time, and total hospitalization co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the fast track treatment group receiving FTS had shortene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s, treatment time, first evacuation time, first defecating time, and lowered total hospitalization cost.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Fast track surgery; Colorectal cancer;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effect

近年来,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护理措施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 其主旨是减少患者的创伤和应激损害, 通过采用微创手术和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 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应激, 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康复速度, 缩短住院时间[1, 2]。本文应用FTS护理措施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干预, 通过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 加速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 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54例, 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其中男29例, 女25例;年龄28~72岁, 平均年龄(56.4±4.5)岁;其中升结肠癌8例, 横结肠癌9例, 降结肠癌13例, 乙状结肠癌13例, 直肠癌11例。快速康复治疗组患者54例, 采用FTS护理措施, 其中男27例, 女27例;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58.5±3.7)岁;其中升结肠癌9例, 横结肠癌9例, 降结肠癌11例, 乙状结肠癌12 例, 直肠癌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进行病理诊断, 排除已发生远处转移、心肺功能差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现报告如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快速康复治疗组 ①术前:首先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 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评估项目包括患者年龄、 营养状况、心肺功能及其他疾病情况等。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优点及围手术期各个时间段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进行心理护理, 减少患者的术前恐惧及焦虑心理, 采用FTS护理的患者, 不需进行常规机械性灌肠及口服泻药, 因机械性灌肠往往会导致脱水, 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快速康复治疗组采用术前1 d饮碳水化合物液体, 主要进肠内营养液的补充, 大量饮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并在术前6 h禁食, 术前3 h给予少量多次葡萄糖液体, 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②术中及术后:采用硬膜外持续镇痛, 控制液体输入量, 注意保暖[4]。术后不留置胃管或在麻醉清醒后当即拔除, 术后24 h后拔除尿管, 直肠低位前切除于术后 2~3 d 拔除尿管, 尽可能不采用腹腔引流管, 排除低位直肠癌骶前切除吻合术患者, 其他结直肠癌手术者常规不放内引流管。手术当天可在床上轻微活动, 3 d后可下床自行活动, 逐渐增加每日活动量, 24 h后可饮用含蛋白质的营养液, 48 h后可进行半流质饮食, 72~96 h给予普通饮食。

1. 2. 2 常规治疗组 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告知, 采用传统术前3 d肠道准备法, 术前 3 d 开始口服泻药并联合使用肠道抗生素, 实现全肠道机械性清洗, 术前晚清洁灌肠。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研究表明, 长时间的禁食禁水易导致低血糖, 加重手术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术前常规留置胃管。②术中及术后:采用全身麻醉, 术中不控制输液量, 不采取保温措施, 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 导尿管保留 3~5 d, 胃管于排气后拔出, 该方法增加了术后并发症, 限制了患者术后的活动, 手术创口较大, 常规缝合需拆线。术后3 d内, 自行在床上或者在协助下被动活动, 3 d 后可下床活动, 胃管拔出后给予流食, 后逐步过度到半流食和普通饮食。

1. 3 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 无须静脉补液, 能自主进食且不产生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切口愈合, 可自由活动, 术前症状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 。

1. 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其观察指标包括术后住院天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的总费用。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快速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1.99 ±0.6)d、(3.3±0.8)d, 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3.1±0.2)d、(4.5±0.5)d, 住院时间分别为(5.3±0.7)d、(6.9±0.5)d, 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5537±1368)元、(17324±1476)元,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术前准备 传统观念认为结直肠手术术前需进行常规肠道准备, 方法包括口服泻药或清洁灌肠等措施。但最近研究发现, 过度肠道准备引起患者肠道菌群异位失调、破坏了天然肠道屏障, 增加术后腹腔感染的几率, 同时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导致机体脱水引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不利于术后康复及营养状态改善[6]。本研究快速康复治疗组未进行常规和严格的肠道准备, 采用术前 6 h禁食, 术前3 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缩短禁饮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3. 2 导管的安放、留置时间及护理 常规结直肠手术做法是病房安置胃管、尿管, 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 并持续较长时间。近年的研究表明, 腹腔引流管的长期留置可能引起腹腔逆行感染, 增加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各种管道的留置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 同时使患者感到身体不适并引起心理排斥, 而且延迟了进食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应激反应[7, 8]。FTS理念认为胃管在术中难以起到有效降低肠道压力、防止吻合口瘘的作用, 而且安置胃管和尿管过程对患者本身就是不良刺激, 会导致患者不舒适感及咽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FTS组术中麻醉状态下安置导尿管, 且术后尽快拔除, 减轻了患者的不舒适感, 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9]。

综上所述, 在围手术期运用FTS护理措施, 保护了肠道天然屏障, 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 减少了静脉输液量和胰岛素抵抗, 提高抗感染能力, 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水平, 减少医疗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李艳辉, 王晓春, 李姣伦.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效果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13(21):1925-1927.

[2] 张龙凤.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吉林医学, 2014(27):6142-6143.

[3] 雷玉峰.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8):109-110.

[4] 张玉芳, 林渭珍. 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2):245-246.

[5] 王灵晓.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4):1935-1936.

[6] 谢桂生, 董保国, 韦建宝, 等. 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0, 2(2):99-102.

[7] 王淑萍. 康复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5):1324-1325.

[8] 孔祥红.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应用.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4):123-124.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一项非常成熟的手术,并且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及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8 年8月在我科住院行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术的患者18 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在55~67 岁之间,平均58岁,均系退行性骨性关节炎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护理和训练指导,患者术后无感染、 无早期脱位等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18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均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 术后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由于患者均为中老年人,行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精神变化,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采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24h,并给予氧气吸入及保持输液通畅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患肢护理:术后由于作用患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粗暴搬动患者容易造成关节脱位,从手术床移动患者时,派专人保护患肢,双手平托膝关节,患肢给以中立位抬高30-60cm,膝关节屈曲20°弹力绷带包扎固定,以利于关节腔压迫止血,并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

2.3 引流管护理:术后有效的引流能避免血肿形成,减少感染机会及术后瘢痕粘连,遵医嘱引流管接防返流无菌引流袋,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逆行感染。注意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因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的高危人群,因此患者术后不仅不能使用促凝药,而临床上经常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因此术后引流量多,全关节置换术中和术后出血总量约600~1200ml,并注意协助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脱出或扭曲。

2.4 心理护理:尽管术前已做好健康教育,但经历了手术创伤,特别是手术后患肢疼痛,使患者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要及时关心和照顾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止痛,告知患者“手术很顺利,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早日下床活动” 使患者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2.5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均为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术中老年患者,翻身及活动比较困难,我们采用铺防压疮气垫床,定时携助抬臀,保持床铺整洁干燥等措施预防了压疮出现;在患者卧床期间,嘱患者增加营养,以提高抵抗力;嘱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及结石;并鼓励其进食粗纤维及多维食物及定时进行有效的咳嗽,以预防便秘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术后6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开始由远端到近端按摩肢体,弹力绷带包扎双下肢等,术后第2d开始肌注低分子肝素等药,从而预防了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6 康复锻炼指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其原则是早期开始,活动度由小到大,强度由弱到强,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要在无痛前提下进行。①主动运动:术后6h鼓励患者行双踝关节及各足趾关节屈伸运动,术后1d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10~20min/次 3~5次/d;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利于局部炎症水肿的减轻和预防肌肉萎缩。②被动运动:CPM是早期膝关节锻炼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是恢复肢体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利于肿胀消退、牵拉挛缩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方法术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即可用CPM机,要在无痛前提下进行,角度从0~40°开始,以后根据患者忍受情况逐渐增加10°,1周内达到90°以上,速度为2min往返一次,0.5~1h/次2~3次/d,连续使用,直至自主屈膝120°停止CPM使用。术后7~9d根据患者情况,可扶助行器下地活动,先床上坐起再床边坐起床边站立扶助行器室内活动,但要注意安全,指导家属陪伴,避免发生意外。本组病例术后14d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拆线,复查X线示:双膝关节位置良好。

2.7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膝关节功能主动屈伸练习,术后1月扶双拐行走,术后2月视病情弃拐行走,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补钙,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患者通过膝关节置换术及正确的护理措施和早期有效的锻炼指导,进一步缓解了膝关节疼痛,矫正了膝关节畸形,改善了患膝的功能状态,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荆鑫,滕红林,吴海山,等.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95-1297

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偏瘫; 综合康复护理; 干预措施;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076-02

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相当高,存活者中约有60% 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约15%的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如何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备受关注,常规的护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综合康复护理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无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4]。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9.1±2.8)岁,平均病程(5.79±1.13)d;脑出血12例,脑梗死28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7例,在右大脑半球23例。试验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58.9±2.9)岁,平均病程(5.80±1.15)d;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9例,在右大脑半球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和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1)肢体训练:正确摆放患者的肢体并翻身,护士帮助被动运动患侧肢体,逐渐加大活动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练习腕关节和踝关节的背伸牵张;训练变化,抬高床头30°坐位,患者的最长承受时间达到30 min 后隔天增高床头10°训练,直到能维持90°坐位30 min后开始患侧、健侧起坐练习;训练站立平衡、坐站转移、步行训练,练习穿脱衣服、洗漱、梳头、用餐和处理便后等。迟缓期强调正确姿势,训练侧卧起床、翻身,痉挛期强调练习放松痉挛肌,抗痉挛手法及诱导训练分离运动,将训练日常活动能力作为作业治疗的主要部分[5]。(2)语言训练:若患者并发语言障碍则给予语言训练,清楚而缓慢地与患者进行对话交流,给其足够的回答时间,鼓励其积极与他人交流;播放影音来给予患者有意义的感官刺激;引导患者以聊天的方式与家属展开语言沟通、通过有声的方式阅读书报,逐步恢复语言交流、认知、沟通、思维等重要功能。(3)健康教育:教给患者基础的脑血管疾病知识,使其了解治疗药物方案,制定良好的作息计划,积极配合治疗时间,使睡眠质量提高;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6]。进行康复训练,教给患者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及辅助训练,在非治疗期间也可以使患者接受到部分训练,降低护理不当引起的再次损伤。康复训练45 min/次,1次/d,每周5 次。组织同病区的家属及患者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介绍成功经验,交流心得,彼此鼓励,每次30~60 min,每周2次。(4)心理辅导:护士要诱导启发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鼓励其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给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采用集体观看康复录像或发放宣教小册子的形式提供健康宣教资料。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帮助患者发挥其机体潜在功能和残余功能。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的心理疏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积极意义的环境支持,激发其康复的兴趣。护理前后利用Barthel指数(BI)评定并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1.3 疗效评价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数评价法评分:0~25分表示非常严重的功能缺陷,25~50分表示严重的功能缺陷,50~75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75~100分表示基本自理或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表示完全自理[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但试验组提高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能够调动其脑组织内的残余细胞从而发挥代偿作用,促进细胞再生和组织重构,从而使机体功能尽早改善或恢复[8]。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活动能促进相应皮层增加脑血流量,大大降低肌肉的萎缩,同时关节活动度增大,能防止发生萎缩、畸形等,这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利用病房的生活环境,将患者的肢体练习融入到护理及日常生活中,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9]。加强患者的语言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被动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练习,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的知识及采取的治疗方案,掌握康复训练的技巧,积极配合,改善饮食及睡眠,消除恐惧、悲观心理[10]。心理治疗能显著加速康复,护理时要注重患者的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的述求,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综合护理中注重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采取早期康复行为,使患者的残余机能实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中,试验组护理前后BI的提高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霍瑞霞.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5-16.

[3]刘丹,陈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23-2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甄君,欧建英,朱华.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8):1-2.

[6]付娟,罗婷,张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2999-3000.

[7]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

[8]谢见欢.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2-14.

[9]宋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2,12(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