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例6篇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内涵建设;课程

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经历了十多年,今天大多数职业院校已摆脱了生存危机,建设方向已从大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生均拨款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因此内涵建设将成为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谓内涵建设,即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学校声誉,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虽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仍然受到资金和政策的困扰,但内涵建设目标已经确定,如何逐步实施这一目标是高职高专院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提供了一些思路以资参考。

一、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以此推动招生与就业。高职高专院校不必再为招生与就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作为重要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来,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工作提高学校影响力,以科研促教学,产教融合,这就是内涵建设的目标。具体又可分为两个子目标,其一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其二是培养优秀的教师(大师)。任何高校无一不是以此两目标作为立校之本。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驰骋职场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双师型大师,教授级高工为最高目标。

二、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以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为抓手带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课程建设既是起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即:课程体系建设和单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结构形式,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建立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贯穿素质培养的结构形式,即建立基本技能――单项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三段式人才培养结构。课程设置要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和职业标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建立课内实训、专项实训、毕业实践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一般要达到总学时的60%。具体到每门课程的建设,要制定课程标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把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课程中。强化多种形式的模块训练和项目训练,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项目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三、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是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实训经费不足、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实训条件与教师队伍两个硬件是制约高职高专内涵建设的瓶颈,而这两个问题凭学校自身的力量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因此借助外部的力量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和生产中的问题,学校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企业资源为我所用。如校企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则教师和企业员工可以互相兼职、技术可以转让、资金可以融通,能为学校建设增添更多的红利。因此校企合作历来被视为高职高专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当前形式下为解决学校发展瓶颈,加强内涵建设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关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运作方式已无须赘述,笔者强调以下两点:一是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学生和教师是校企合作的纽带,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平台,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是基于其生产任务的需要。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没有接受大批量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在目前政府对企业的政策刺激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应安排部分顶岗实习经费,以期与企业找到利益平衡点,否则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顶岗实习要么无法开展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在流水线上日夜操作,学生的技术技能得不到全面提升。二是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学校要广泛接触企业,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越多越好,以满足大批量学生分散实习的需要,学生可以在3年学制内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训练不同的项目,获得多个岗位和工种的锻炼。尤其对于单年招生几百人的大专业来说,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的组织难度很大,多岗位交替实训的难度更大,因此有计划地把学生分散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训成为首选。从这个角度说,合作企业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涵建设的质量。

四、内涵建设之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小班教学

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然,这里所指的课堂不仅是理论教学课堂,还包括实训课堂(校内、校外)、一体化教学课堂、第二课堂等。面对扩招,高校的小班教学成为一种奢望,几十人、上百人的课堂随处可见,这样的课堂犹如会场,理论教学勉强为之,实践教学无法开展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很难想象,除了流水作业的工厂,还有企业愿意接受百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因此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开展小班教学,这是内涵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小班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充分交流,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为“翻转式”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工作室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当然,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各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小班教学还不够实际,各校可以边建边改,逐步推行。围绕内涵建设的目标,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支持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兴趣学习小组和专业协会来丰富第二课堂;根据市场需求组建专业工作室,对外承接业务,师生共同完成;分班分组错时开展实训教学;安排学生化整为零进入企业接受短期培训指导;实行导师制,部分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教科研课题;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培训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把文体活动与专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经常采取以上一些措施,既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弥补了理论教学课堂的不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步入了良性发展期和发展的转型期,内涵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真正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常态。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既要立足实际,主动认识新常态,积极克服眼前的困难,更要着眼长远,全面服务新常态,为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做贡献,为我国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教师职责;教学教研;考核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梅爱冰,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86-02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内涵建设又称“软件”建设,包括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专业较多,加上因规模扩张需要,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以前增多,但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2 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高职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认为专业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与普通教师联系不大,甚至有的教师直言当初选择教育行业是图当教师只上几节课比较轻闲,不关心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

3 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酬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除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2 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教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

三、内涵建设下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 制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师资队伍现状,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历;确定每一个专业应有的教师比例和职称结构,使其与相应的课程结构比例相匹配;确定合理的学历、经历结构,做到既有高学历的教师,同时也有从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兼职教师。引进教师时注意和原有师资队伍相匹配。

2 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梯队建设。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结合专业建设,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

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院办产业、实体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也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成熟完善。

4 明确内涵建设下的高职教师职责。高职院校教师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由规模到内涵建设的转变。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高职教师工作职责应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还要指导管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关心本专业招生宣传,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指导学生就业;做好就业单位回访和市场调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新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专业建设;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19-04

2011年长春市教育局制定了《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确定了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职业教育教科研项目等17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是《行动计划》的核心项目。

一、示范专业内涵及其建设思路

示范专业指学校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积累形成的,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在校企合作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内涵、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获得用人单位认同,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能给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的专业,是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示范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着眼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二、示范专业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评建结合和重在建设原则。以评选示范专业为手段,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以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为导向促进专业基本建设环节的改革和创新。

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原则。示范专业建设要建立在校企长期、稳定和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在专业与重点企业和企业群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及合作发展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和整体规划。

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原则。示范专业建设要突出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要突出示范引领,要给其他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体现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三、示范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实现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从办学模式来看,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决定招生规模,安排教学内容,而产业和企业无时不在发展变化,需要职业教育始终与产业或企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从教学模式看,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这就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营造训练技能的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与设计,需要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因此,示范专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为成员单位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计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如某职业学校依托机械加工示范专业建设实行“引企入校”。学校为企业提供厂房、电、水和实训学生;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训设备,生产、实训指导技术人员和生产、实训项目。通过“引企入校”做到了“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三共”,即在基地建设上实行校企双方共建,在学生实训上实行校企双方共管,在利益分配上实行校企双方共享。二是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三是实现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实现“学做合一”。四是实现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即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学校要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题论证研究,深刻分析与专业建设相关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求,进而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在一定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示范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体现能力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二是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三是在培养方式上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培养主体上变学校单一培养为校企共同培养;在学习环境上变传统的教室上课为专业教室上课;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变按学期进行教学计划设计为按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采取多学期授课制;在学习内容上变学科课程体系为按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根据以上要求,进行示范专业建设的职业学校要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总的模式要求,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提炼出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如某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示范专业构建了“两环境、四阶段、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环境”即将学习环境分成两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中完成,专业核心课(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并将“专业教室”创设模拟成企业生产环境;“四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专业认识(入校新生在第一学期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本专业有最基本的认识),第二阶段是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电工电子技能、装配钳工、机械拆装等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是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四、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第四阶段是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到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融合”即把职业资格鉴定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

(三)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及其顺序的排列,而且涉及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体系。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确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之后,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称为课程设计);二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评价和质量监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步骤: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优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专业主干课程。要针对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综合化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并着力把部分优质核心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新课程体系的要求,精心选择教材,编写特色校本教材、讲义、实习指导书、实训(实验)项目书和学材等教学资料;建立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文献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任务书、工作单等。

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在构建教学模式时要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包括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直观多元的教学方法、感性构建的教学环境、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等。探索采用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过程控制与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某职业学校护理示范专业构建了“三线并进、四能合一、五课递进”课程体系。“三线并进”即知识、能力、素质三线并进;“四能合一”即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职业能力四能合一;“五课递进”即文化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模块逐级递进。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分类制定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现状、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渠道、考核标准、保障措施等。重点是科学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各类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其次,要通过制定考核标准,明确通过三年建设各类教师应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果。如专业带头人按期完成专业建设任务,通过项目领导小组的验收,并被评为优秀或良好等级,等等。通过考核标准,使各类教师更加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五)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内涵建设是关键。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和环境建设;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建设;实训项目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包括:精心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定校外实习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增强校外顶岗实习的效率。

某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做法。一是按照真实的口腔修复工艺工作任务扩建义齿加工中心1间,改建口腔综合实训室2间,新建烤瓷技术实训室、模型修整实训室、铸造技术实训室、热处理实训室、打磨喷砂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中注重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坚持仿真性原则。二是与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同开发《口腔修复工艺实训教程》。《教程》中设计若干个支撑核心专业技能的实训项目。三是加强实训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实施细则》《实训基地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等。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能力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4

2011年,我校凭借多年“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项目实验学校”之一。在市教委制定的《2011年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特色高中建设必须注重内涵发展的原则”。而“内涵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因为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精髓。那么,特色高中建设该如何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呢?笔者认为:

一、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内涵发展引领正确方向

教育理念是办学的价值取向,是办学的灵魂,它决定着办学的思路和策略,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去因材施教,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所以说,“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是对“内涵发展”的正确引领和最佳体现。我校申报的“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科研项目,正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说,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去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矛盾,提升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层次与境界;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创造出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新风格,不断适应学生、家长、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新需求;才能为特色高中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奠定思想基础,引领正确方向。

二、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内涵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营造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知道:学校文化是指师生员工所持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师生员工共有的信仰、期望和态度。优良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员工以强烈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进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纯真、善良、理智的心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蕴含着这个道理。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员工在实践中集体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能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激发他们为共同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可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生命力所在。

我校在创建“学生自主教育”育人模式特色高中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民主、和谐、严谨、有序”的主流校园文化氛围,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巨大育人功能。因此,精心培育校园文化,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一项迫切而长远的任务。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约束、熏陶和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为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以尊重人为管理前提,以信任人为管理方式。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师生自觉地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并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

在管理中,要坚持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科学性是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校管理机制,注重管理的精细化,遵循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益。民主性是指民主决策,重大问题决策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表决,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人文性是指在精神、情感和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位师生予以关怀,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因此我们要做到态度精心,过程精细,尽量避免出错。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教育上的错误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决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教育无小事,学校管理要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中的所有细节,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我们在管理上特别注重用科学的管理实现学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同时我们注重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让团队内的教师感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快乐,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真正把自己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打造精干的教师队伍,为内涵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教师是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策略都要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优质、特色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重点,着力扩大优质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这需要我们不但要把高中学校的硬件建设提升到现代化水平,更要把高中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到较高水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要广泛开展校本教研,锻炼、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而鼓励、支持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要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整合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平台、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教师在班集体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实验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适应创建特色学校的需求。

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个性突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特色高中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五、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为内涵发展搭设展示平台

天津市教委在对“特色高中”进行概念界定时明确提出:特色的呈现既有整体性,又有标志性。其中,整体性体现在:鲜明的办学思想、浓郁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制度建设、独特的课程设置、系统的培养方式等。独特的课程设置再加上普通高中应有的课程安排,这就要求特色高中建设要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

我认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内涵”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完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理念,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要持续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跟踪,不断反思,逐步完善。要建立与完备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学校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坚持教育创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办学品位、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教育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要求,而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推荐的书

?筅《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筅《学校文化研究》,赵中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筅《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筅《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于漪等,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生活的厚度,知识的宽度,思想的深度。

教学的成功最先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课堂上学做一名“懒”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快乐地研究,幸福地生活。

和桂森共事多年,作为同事、作为朋友,亲眼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历程,见证了他为之付出的汗水和一步步走过的艰辛,更见证了他锲而不舍、执著追寻自己教育理想的精神。

桂森1994年被分配到大港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他不甘平庸,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默默地坚守和探索,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2002年,我作为数学教研员指导他参加天津市“双优课”比赛。从接到课题到上课只有短短一周的准备时间,备课、试讲、调整,他不断奔波于城区和农村,短短几天,人就瘦了整整一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情景图,他租车几乎跑遍了油田附近的每一个采油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他取得了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大港区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大港报》、《天津教育》等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2004年,大港区面向全区招考教研员,他再一次脱颖而出,竞聘成功。新的岗位,赋予了桂森新的角色,作为全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引领者,他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他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数学团队合作为抓手,努力推动区域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先后立项人教社“十一五”重点课题、市级研究课题,带动和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数学教学骨干。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 鸡西大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化”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任务。鸡西大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监控活动,坚持“六化”,通过对监控体系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从而有效发挥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引导作用。

一、以法制化内涵引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依法办学”是高校办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办学要有“法”可依,教学要有“法”可行。这些“法”也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法”,包含了监控的内容与标准。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法制化,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对“法”的规定内容实施监控;其次,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做到有“法”必执行,对不适合的“法”进行修订、完善,对缺少的“法”进行制定。我校正在研究对系院开展周期性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校内评估机制建设。

二、以全面化内涵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内容

教学工作涉及面较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内容主要以广义的教学工作为主,即不仅包含教师教学、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等,而且包括学校对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招生、就业、科研、图书、后勤、人事、师资、学生管理等各类直接与教学有关的或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创造教学环境的各项工作的监控。

在“全面化”监控上,我校主要采用四种方式。

(一)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审议。同时,利用校务专家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对学校重大的涉及教学的行政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审议和表决。

(二)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督导”的全面督导作用,对全校各项工作进行监控,具有一票否决权。

(三)借助校园OA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工作公开,实施工作督办。

(四)借助全校师生力量,对师生反馈的问题与现象及时响应和解决。学校正计划开通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短信平台。

三、以全程化内涵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活动

“全程化”包含四个全程。

(一)从招生―教学―就业的全过程。

(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教学实施―考试和毕业审核的全过程。

(三)各项具体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全过程,如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从教师的教学任务获取、备课、试讲(说课)教案、授课计划到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出题(试卷)、阅卷、成绩分析等各个环节实施监控。

(四)对学校的“办学发展规划”、校长工作报告、副校长工作报告、部门年初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或落实、完成状况进行全程跟踪,实施工作公布与督办机制,定期工作的完成状态。

四、以全员化内涵顺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在全员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施方面,我校除实施教学质量负责人制度(校长为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负责人、教学有关部门和系院领导为教学质量第一负责人,即教学质量“一把手”制度)制度外,还使用了其他四种方式。

(一)借推进全面推进工作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制订部门工作精细化实施方案,编制个人精细化工作手册,细化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建立工作“首问负责制”,发现问题,不管是否是自身职责,都要及时记录问题或解答问题或反馈问题。

(三)实施特定工作全员化。领导、教师、学生,人人是学校宣传员,人人是招生员,人人是就业推荐员,人人是教学信息反馈员,人人是学校工作监督员。

(四)完善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

五、以精细化内涵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让‘精细’成为鸡西大学的新标识”,这是我校提出的新的工作目标。我校的“精细化管理”自2005年提出,2009年全面实施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得到了较大发展,做到了用精细的理念指导工作,用精细的作风开展工作,用精细的方法监控工作。

(一)我校利用OA系统设置工作督办栏目,对办学规划或年初计划中各项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情况进行公示和定期督办,实现计划管理的精细化。

(二)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参见上文 第三点 全程化),实现监控环节的精细化。

(三)建立教学状态信息统计分析与机制,对教学质量实施量化分析,实现教学管理与建设的精细化。

(四)借用“精细化”管理,推进了教学环节、教学文件、教学工作的质量标准建设,实现监控标准的精细化。

(五)坚持落实“精细化”理念,对完成的工作要进行“是否可以更精细”的思考,力求实现工作的可持续优化。

六、用信息化内涵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引导作用

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除利用OA系统,实现校务公开、信息(教学资源)整合、工作督办等功能外还建立了系列以信息化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设计完成了包含69个数据汇总分析表和137个数据分析图表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模型,实现了基于历史数据的、全面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

(二)利用网络化的教务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表编制、学生选课、网络评学、网络评教、成绩管理、毕业生审核、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多项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利用该平台,完成教学计划变更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师与课程)、成绩分析、教室资源使用分析等常规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

(三)以全员听课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提出创新高校课堂教学状态信息库思想。该系统包括1个数据库和5大功能,即课堂教学状态信息数据库(听课信息汇总表),课堂教学状态数据汇总分析功能(包含24个数据汇总分析表),课堂教学状态分析模型(包含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统计图表189张)、课堂教学状态周环比分析功能、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评价功能、课堂教学状态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关于高职院校科技发展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5).

[2]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人文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7-02

【作者简介】赵伟,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丰富内涵,提升课程基地建设品位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学科的主干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再加上艺术。从广义上讲,人文学科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高中人文学科,按照国家课程的设置,包括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虽然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不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这些学科同样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蕴涵着大量的理性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把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人文精神和基地文化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本质追求,从而丰富了课程基地的内涵,提升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品位。

我校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创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与学的环境,加快人文校园的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主要围绕着以下五大目标进行探索。

(1)以社团活动及学习小组活动为载体,以思维导图模型及实物模型为支撑,以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情境活动室和人机互动网络为平台,改进知识的表达、呈现方式,营造出“参与、互动、体验,吸纳、借鉴、建构”的具有鲜明人文学科特色的课程学习环境。(2)以校本化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线索,构筑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支撑,促进文科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3)以反映徐州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建构文科特色校本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文学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辅助系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4)以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构建面向全市的教研基地、开展教研活动为平台,以高校合作为加油站,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带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5)以课程基地的实验室、系列模型、研究性小组、社团等为基础,以社区活动基地为辅助,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机会与空间,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我校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建构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先后围绕校史、学科、地方文化三个方面开发了一批校本课程,初步构建了人文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开设上,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校本课程,组织艺术社团、文学社、理科社团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学生选修课程上实行“分流分级、底线达标、规定学分、自主选课”的运行机制,具有“起点不一、终点各异、过程有别、自主发展、保证基础、优生优培”的特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的实施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拓展课程为补充,重在解读、赏析中外文学经典名著、现代文学作品,掌握中英文阅读技能;以活动课程为重点,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和体验课程,通过数字语音实验室、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人机互动平台和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感受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生成。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学校积极从教学、德育、管理和教师发展四个维度建构“自主・共享・成长”育人模式,把“以学生成长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内涵追求;采取“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做到遵循规律和务求实效相结合,实现科学推进;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做到分层推进和限期达标相结合,实现整体推进;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合作互动,积极反思,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认知训练和情感陶冶的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三、建立人文校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环境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学校的物质设施和环境,无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课程基地建设应重视育人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我校通过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为重点的生态型校园建设,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