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学科评估范例6篇

管理学学科评估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1

论文关键词: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

后勤管理是对后勤工作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质是探索并遵循后勤管理的客观规律,以实现后勤保障能力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实施管辖和治理的过程。要评价一个单位后勤管理科学化的实际水平,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考评,否则后勤管理科学化就只能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所以,加速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步伐,就必须开展对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研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对后勤管理本身科学与否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其实质是解决后勤管理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即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基础、可以准确衡量后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后勤管理评估的现状

(一)后勤管理缺乏标准化评估体系

项目评估在我军后勤的研究和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后勤装备效能评估、后勤演习评估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评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长期以来,我军缺少后勤管理方面的评估体系,无论是部队后勤还是后勤部队,对于后勤管理都缺乏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评估指标。要评价后勤管理的水平,不能仅仅依据主观意愿和临时拍板,应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后勤管理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

一方面,评估工作是一种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它既要求综合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军事后勤学,又要求结合决策层、执行层与研究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对后勤管理评估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后勤管理科学化这个课题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评估机构和人员。尽管我军后勤理论工作者对后勤管理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一些很好的评估方法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后勤管理评估缺乏完善的信息数据

后勤管理科学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需要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作为基础。但是,我军后勤管理长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在日常工作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没有进行较好的统计和保存,加之后勤部门对于取得的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整合,使大量数据闲置、流失。

二、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为考核后勤管理工作提供量化工具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是一套以定量评估为主的评价标准,它本身就是以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每个指标都是一个具体的量化工具,可以准确地评估和反应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劣。运用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来考核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主观臆断、定性分析和随机判断的传统做法,提高后勤部门的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的科学性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作为后勤管理部门考核、评价后勤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可以作为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指标。有了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每项指标按照要求的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后勤管理决策涉及后勤领域各个方面,如物资供应、教育训练、装备建设等,在这些决策中往往需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而通过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可以获得历史数据、现状信息、未来信息,从而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筛选,最终为后勤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突破后勤管理的思维定势,在改革和创新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要打破以往后勤管理评价缺乏标准、后勤管理多凭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的定式,探索出一条既适应我军后勤管理现状又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顺应新军事变革潮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内容可以分成3种类型:后勤成果类指标、后勤消耗类指标和后勤效益类指标。无论是哪个类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核心都是标准化问题,都可以用如下方法确定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首先,将后勤管理科学化作为体系的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建立指标体系,再运用统计数据和科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在这个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可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也有“模糊”的难以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所以,对于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定量指标(客观指标)和定性指标(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其次,确定指标体系要进行适当的分级,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一、二、三级指标等,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组成。下一级指标在选取时,要着重考虑能否体现上级指标的主要内容,是否符合评价目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所占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第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方法(主观判断)确定指标的权重,即确定评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依托我军现有信息化平台建立评估决策系统,用科学的手段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将我军的后勤管理推向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建立后勤管理科学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一)构成要素分析法

构成要素分析法就是按照影响后勤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来设置指标体系。例如,后勤管理若按照专业保障能力设置指标,就包括油料、军需、运输、财务、卫勤、营房等构成要素,可以将这些构成要素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再将这些要素的职能构成和影响因素设置为下一级指标,进而建立起层次分明的评估指标体系。它的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指标不易重复,便于进行单项评估;缺点是后勤管理包含若干构成要素,导致指标体系条块分割,无法反应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设计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设计法都是以后勤建制为基础,就是自总部往下级(或基层往上级)对后勤模块进行划分,根据评价对象的情况设置评价指标,各级部队的后勤按照保障环节再做进一步的细化。这样,评估指标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适用于内部自我评估或者是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单位的评价;缺点是层次较多,工作量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

(三)动态指标设计法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 资料管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7.2;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38-01

一、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高校教学秘书职责的重中之重就是为了满足高校的迎评,并在上级的领导下,依照自身的特点,遵照相应的教学规章制订适和自身的教学计划,还为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就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整体方向和结构,并安排学校相关的教学、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内容,进而制定学校的学科设置、不同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节数和教学时间等。所以说,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信息传输纽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各个院系、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为高校领导的日常事务起到参谋作用。

(二)档案管理者

教学秘书高效细致的工作,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对维护高校教学秩序的建立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教学秘书应该掌握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资料应如何分类、怎样分类,以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教学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以为各个院系领导搞好教学管理提供依据的档案信息,如教学规划、教学大纲、授课任务等信息;第二,为了领导了解日常教学的信息,方便领导对教学工作检查和监督的档案信息,如教学日志、教学进度、课程表等;第三,为了更好地让学院领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日常情况的档案内信息,如学生档案、成绩表等;第四,为了让学院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学运行情况的档案信息,如考试试卷、毕业论文等原始性资料。所以说,教学秘书应该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学档案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

二、秘书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工作效果的建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对学校某年的静态指标的考核,而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层级、办学水平的动态评估,因此一定要保证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绝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评估之前搞会战,整材料,那样将毫无意义。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效果,其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进一步满足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管理的需求,从而规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必须对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务秘书和考务秘书进行明确职责、规范分工管理。高校教学秘书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熟悉相关教学管理知识,掌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好日常的工作,并且协调好与各个院系领导、老师、学生的关系。只有教学秘书做好自己管辖范畴之内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己身不立,何以言他人。所以说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以及科学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对于教学秘书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教学管理的信息量的逐渐增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展的需求,那就需要用计算机来代替它。这样一来,计算机便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且最为实用的沟通工具,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教学秘书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技能,还要充分掌握计算机技能,并且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争取把新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校园内一种新的教学管理途径。

(三)增强沟通合作能力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信息传输纽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各个院系、学生沟通的桥梁。工作量大且繁琐是教学秘书工作的最大特点。因此,明确自身职责,提高自身的沟通合作能力是为了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教学秘书应该发挥自身的潜能,找寻一些适合自身管理的管理手段,将自身的工作与人文之间的关怀相结合,创造相对和谐的工作氛围。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需要和本学院以及本学院以外的相关单位领导进行协商,进而改善现有的不足,以为学校、老师和同学更好地服务。教学秘书还要随时与老师和学生沟通,了解老师和同学对课程设置及课程运行情况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及时处理学校现存的问题,以为学校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教学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教学秘书应当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沟通合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改善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领导、老师及学生的需求,顺利实现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以为高校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慧明.对高校迎评促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5,(4).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3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学档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办本科时间不长,教学档案总体建设缺乏规范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随着升本筹备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逐步走向规范,但是离《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规模相当,类型相近学校组建升格而成,由于原各校建立的时间或早或晚,各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层次以及千差万别 ,新组建本科院校后存在原各校档案体制管理不统一问题,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统一管理,有的新建本科院构实行分散管理。另外,由于办学经费匮乏等原因,某些高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的管理与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重视教学工作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存在, 在“迎评”过程使得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存在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也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的总体建设进展缓慢 ,存在着档案材料不完备 、档案数据不全面、重新排序以及管理体制重新理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二)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滞后,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多数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跟不上。组建合并前的原各学校,有的学校已配备专用的计算机,实行教学档案机检,有的学校特别是原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纸质档案、档案柜保管的状态,有的甚至缺乏存放教学档案的场所,且大多数档案还依靠“半手工式”手段进行操作处理,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评估档案的有效利用。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近几年由于不断扩招,学校各院系教学评估档案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档案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欠缺不到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建档和存档部门没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没有切实明确权责,建档归档机制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存在材料重复归档和建档,教学档案材料整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不归档或者漏档的现象。

(三)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

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是档案工作并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基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处于低层次的开发利用状态。另外,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 ,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宏观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会发生变化 ,教学管理机构也多次进行整合变动 ,教学管理队伍流动性大,导致造成教学档案资料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还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采取兼职管理办法,教学档案基本上由教务处人员和各院(部)教学秘书、教务员兼任,它们受过档案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往往造成学校评估结束后,出现教学评估档案支撑材料交接不清,被当事人拿走(当作私人财产),而未能将重要的或起关键作用的支撑材料复印件存档 ,造成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不完整而导致以后的评估复查的困难和利用不便。

二、实现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科学管理的措施

(一)以评估为契机,完善教学档案建设,构建评估档案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首先,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既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检查 ,也是对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要高度重视各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学校成立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教学评估档案建设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投入专项经费,配备相应档案用房,不断改善学校档案室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条件 ,适当添置专用电脑、复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符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学校档案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硬件方面的要求。

其次,《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业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管理, 势必难以有效地开展。为了切实发挥评估档案管理的作用,促进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法规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体系,如教学档案工作规范 、部门归档立卷制度、教学档案实体分类办法、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办法等 ,使评估档案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二)规范教学评估档案的整理,确保教学评估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于档案工作是一次全面的考验和检阅。“迎评”学校要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 合格评估 ,首先要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领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围绕“指标体系”做好支撑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一是要做好常规教学档案与评估档案的无缝衔接。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常规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按《高校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的,而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形成的评估档案是按评估指标体系归档 ,由于要求不同、分类不同形成差异 。所以,我们抓住迎评阶段的有利契机 ,抓好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整理常规教学档案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关注评估指标体系中所需要的材料 ,需要复印的就复印。在迎接评估过程中整理的评估档案同样也须关注常规教学档案的需要,对那些原先在教学档案中没有的材料 ,特别是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应补充到常规教学档案中去,使得常规教学档案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二是教学评估档案应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模块管理。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应进行分级模块管理――校级评估档案室和二级学院(部)评估档案室管理 。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过程中很多指标体所需档案不在校级归档的范围内,所以我们应按照评估的实际需要,加强和完善二级归档的内容,建立二级学院(部)为主的二级档案保管单位。评估档案建设与日常教学档案建设要求也存在差异,评估档案建设具体回 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客观地反映近3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工作状态教学档案,是以日常教务职能活动的写真记录为主要内容,比如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我们对于评估档案类别号应按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的顺序进行编号分类与编号设置,按照原始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原则对佐证材料进行收集、筛选、凝炼、整合加工、审定、立卷等环节进行模块管理 ,模块管理必须符合唯一性 、稳定性的要求 ,即同一立档单位的档案不得重号 ,并方便插卷但不能随意变动。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由于档案工作专业性较强,教学管理信息复杂多样,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技术。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秘书、教务员进行不定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档案业务素质 、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使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学合格评估 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92-03

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升格后,面临许许多多问题,急需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管理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士授予权的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等,千方百计缩小与省直高校、部属高校之间的差距,尽早达到合格的本科院校。很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希望摸索出一套实现快速发展的举措,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坐落在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贵州省凯里学院,2006年升本后,积极探索“跳起来能摘桃子”的快速发展的途径,2009年分别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上试行目标管理,效果明显,学校决定2010年全面推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目标管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校“一年一大步,两年一跨越。”

一、地方高校现状与差距

大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从大专院校升格而来,正因为是专科转型的,所以很多教学硬件、软件都有提升、发展和优化的必要,包括管理模式和手段,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学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促进教学而开展的科研的定位,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的定位等都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而改变现状过程中最需要缩小的差距是管理上的差距,加快发展最大的障碍也是管理障碍。高校目标管理是由各部门和教职员工根据学校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来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地、创造性地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学校的总目标得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都缺乏那么一股勇攀高峰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管理理念需要突破的瓶颈。高校目标管理最终能够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方位落实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缩小与“211”工程大学的差距。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一)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在行政机关、公司企业实践多年,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独有的特点。

1.职工参与到位:目标管理是职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由上下级共同商定,依次确定各项目标,人人都有任务,个个都是主角。

2.自我管理加强:目标管理以任务为导向,以自我管理为约束。目标的实施,由目标责任人自我组织,通过自身监督与对照,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3.总结评价客观:目标管理强调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照总结,经常自检自查,不断提高效益。

4.管理效率提高:目标管理将评价重点放在工作成效上,按职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使评价更具建设性。

(二)目标管理的优势

目标管理是系统的新兴的管理手段,在地方高校实施,与其他管理方式相比较更具有优势。

1.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创先争优、增比进位活动,促进全校工作的跨越发展。

2.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千斤重担众人挑的效果,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领导和机关作风的转变。在目标管理中为了加强同广大教职工的联系,校领导都有自己的联系单位和分院,适时对业务工作进行指导。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规定各部门都有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措施。每年年底目标管理领导小组都要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组到各学院,组织教职工对各部门的服务情况进行测评,作为部门年终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的依据之一。

目标管理由于其科学性和实效性强,将会在各高校得到广泛推行。

三、地方高校引进目标管理的实践

将目标管理理念引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领域,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才逐步出现的,是高校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地方高校的目标管理是对企业目标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应用,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一定时期内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引导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确定学校工作目标及其体系,并以目标为指针,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按照职责范围层层分解任务、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处理,以保证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组织活动。

目标管理具有使学校的管理和师生员工由被动规范到自觉履职的功能。凯里学院是2006年新升本科院校,升本以来学校就积极探索目标管理的途径,2009年起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方面单独实践,2010年开始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在推行目标管理中,学校按照211类高校的标准来制定目标,从严就高要求新升的本科院校,形成整体目标,在整体目标的确定后,分解细化,形成各部门分院的二级子目标,将二级子目标进一步细分为各科室的三级目标和个人目标任务,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个个动脑筋,人人见行动,更加有利于实现本科教学的合格。

四、目标管理在地方高校实践效果

目标管理在高校实施是有效的,地方高校尤其明显。以凯里学院为例,通过2010、2011年的实践,该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全校各部门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奋发拼搏、努力工作,有效地推动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校友会网的2012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中该校排名第465位,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较为靠前,是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唯一进入500强的院校。这充分说明该校实施目标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教学工作实现突破

2010年,该校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权的评估,2011年该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入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是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首批进入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的学校,实现了该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人类学”、“植物学”相继成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两年来,共有11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完成了2011届11个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学位认定及授予工作,授予率达到94.5%;“数学及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实现了该校省级特色专业的突破。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2011年开展了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立项2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校级教学团队、10门校级精品课程、10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课题。“民族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是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的唯一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该校是贵州省省级“质量工程”立项最多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取得新进展。学校完善了目标管理教学工作考核指标,出台了《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制定了《凯里学院教学档案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进实施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2012年8月组织了验收。召开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工作会议,制定和推行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2011年该校的英语“大四”、“大六”过级率和考研比例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实践教学建设走出新路子。2011年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该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是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年,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榕江、天柱、剑河等县合作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800名师范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构建了该校师范生教育新的模式。

(二)科研工作实现突破

学校按照“科研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定位,着力加大科学研究力度,2011年学校在学术团队、科研立项、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该校学术团队已具雏形。以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学术沙龙、非编科研机构为载体,开展学术活动和对外学术交流,整合校内外资源,基本形成了很具特色的一批学术团队。

项目立项成绩显著。2011年共申报科研项目355项,立项194项,立项率54.6%。其中部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地厅级项目35项、横向项目1项、校级项目136项,共获得校外项目资金218.7万元,同比增长44.3%。2011年该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5项,立项率35.71%,立项增长率150%,两项在全省均名列第一。

特别是《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实现了该校在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方面的重大突破,使该校成为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唯一学校。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2011年该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公开298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133篇;公开出版著作11部;在“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原生的法: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法人类学调查》获“二等奖”,还有三位教授的三篇论文分别荣获“三等奖”。在“第三届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中,《贵州〈锦屏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思考》获二等奖,另外3篇分获三等奖。

该校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该刊在2011年贵州新闻出版局对贵州省报刊进行出版年度核验中获学术理论期刊类别综合质量评估排位第三,仅次于《贵州社会科学》(一级)和《贵州民族研究》(二级),在二级学术理论期刊中排名第二位。

2011年在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对全省报纸和期刊质量综合评估《凯里学院学报》名列前茅,在全省27种同级高校学报类期刊中排名第8位,在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中名列第1位。

(三)学生工作实现突破

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2011、2012年在招生省份多、批次多的情况下,完成招生计划100%。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5%,其中本科就业率87.98%、专科就业率77.61%;年终就业率为86.01%,其中本科就业率为90.46%,专科就业率为80.65%。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了“学校―分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指导,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建立学生资助工作新体系。2011年修订了《特困生学费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完善了奖、助、贷、补、勤工助学等多种资助工作形式,2011年学生获资助9016人次,获资助金额3658.77万元。

该校领导、教师、职工自觉自愿广泛开展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

(四)人才工作实现突破

人才引进成绩显著。2011年成功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的院士专家团队,在该校建立了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引进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华教授为候鸟型人才;招考录用硕士研究生150多名,有效缓解了紧缺专业师资问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整合和提高。

教师培养有效开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或学历提升,两年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培训近百人次,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10余人。

(五)资金筹措实现突破

一是获得中央专项资金共5428万元,其中化债资金4230万元,这是该校建校以来所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最大的一笔资金,也是贵州省新建地方院校获得国家化债资金最多的学校;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资金500万元;生均拨款奖补资金678万元;中央特大抗旱经费20万元等,切实减轻了学校债务,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二是获得省、州专项资金1382万元,其中省教育厅专项资金235万元,省水利厅专项资金250万元,州财政贴息400万元、学生食堂补助125万元等。

三是获得社会各界资金450余万元,其中,朱英龙先生捐资290万元;从江、黎平捐建鼓楼、风雨桥折合人民币约65万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捐书总码洋约75万元等。

(六)后勤服务实现突破

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明显。学校继续以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为着力点,配套开展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内外关系,强化内部管理,全年实现经营性校产总收入147.95万元。校园节能减排成绩突出,被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

服务发展项目扎实推进。成功引资开发校园公交车、学生公寓直引水等服务项目,启用后勤服务楼,增设服务网点和项目30余项。

后勤保障措施有力。在2011年物价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学校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实现了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保证了学生食堂价格稳定。

(七)开放办学实现突破

2011年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地方院校校长论坛、贵州省红楼梦学会学术年会、全省高校社科处长联席会,成功举办了由该校倡议、贺州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

在第五届全国地方院校校长论坛中,10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代表云集该校,教育部领导亲临指导。校长论坛规模大、规格高,在该校尚属首次,在贵州高校也尚属首例。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与山东济南大学合作办学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该校又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宁波大学、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并在人才培养、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启动了部分合作项目。该校还与美国佩斯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开展本硕连读人才培养项目。

(八)人才培养实现突破

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如在2011年春节晚会上,该校学生演员为国家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独唱节目《天蓝蓝》伴舞,获得歌舞类一等奖,是该校大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最大规模的集体亮相。“金蝉组合”表演的原生态侗族大歌――“蝉之歌”,荣获2011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金黔奖,是该校大学生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得的最高奖;林安红同学在2011年全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三等奖;在第六届“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中,该校荣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该校学生胡朝贵在独竹漂男子直道竞速60米项目中获得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个一等奖,贺寿永获得二等奖。在独竹漂男子直道竞速100米项目中,胡朝贵、贺寿永又分获一、二等奖,为大学争得荣誉。

精心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2011年学校开展了以“多彩校园・闪亮青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20余项,学生参与达8000余人次,受到人民网、贵阳晚报、黔东南日报、黔东南信息港等十几家媒体的关注并进行了宣传报道。

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志愿者服务学校社会活动近千人次,每年暑期组建6支服务队分赴基层各地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得到上级关注和各级媒体报道。如团中央网站用大幅宣传报道了该校15名春晖志愿者在台江开展活动的感人先进事迹,并对该校义务维修、义务理发、留守儿童调查进行了详实报道。

(九)校园建设实现突破

该校在新校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点,集中体现科技规划、人文规划、环保规划和谐统一的内涵,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韵律。该校已经建成了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人工湖,最大的铜鼓广场,正在修建的体育馆也是目前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体育馆,很快开工的苗侗文化博物馆也是目前贵州高校最大的博物馆。校园内随处可见极具黔东南州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景观,如文化长廊、文化柱、侗族鼓楼、风雨桥,整个校园处处彰显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2011年完成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栽种树木1384株(其中栽植名贵大树22株),使校园绿化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8%,校园育人环境极大改善。为创建“绿色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党建工作实现突破

2011年,学校党委着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班级+支部”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增比进位和“五先进一满意”活动。加强干部选拔和任用管理,2011年,提拔任用正处级干部6名,交流任用副处级干部4名,副科提任正科级干部90名,科级干部交流33名。

该校宣传到位,网站在全省高校网页评比中取得了91.4分的高分,位居全省高校第五名,与毕节学院并列贵州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第一名。

该校安全稳定,荣获“2011年度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和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信息报送一等奖。

五、地方高校引进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地方高校引进目标管理容易出现一些在常规管理方式中不容易发生的新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校正。

一是容易使目标管理之外的工作任务被忽略。学校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难免会有突如其来的新任务,常规管理方式比较灵活,随时可以调整增加,但在目标管理体系控制下,新任务不容易渗透。宜增设加分项目,凡学校新增的任务都纳入异动的任务指标考核。

二是容易导致各部门、分院为实现各自的目标而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甚至忽略部门与学校间的协调,影响学校整体目标所追求利益最大化宗旨的实现。宜增设扣分项目,把影响其他部门单位和学校利益的都列入扣分项目加以考核。

三是目标管理容易导致唯目标是举,缺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宜将职工福利、休假、加班等规定作为指标进行量化,加到目标管理体系中去一并实施。

参考文献:

1.孙飞.论学校目标管理的优化

2.徐振鲁.略论高等学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3.谭家齐,王炎廷,曾德贤.地方高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战略意义与平台路径――兼论三峡大学目标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4.唐华生,叶怀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吴淑娟.关于高校推行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

6.代霞,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

7.任义.试论高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

8.张志远.地方高校推行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刘晓东,宋敏,罗跃纲等.高等学校学院制目标管理模式的构建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5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1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针对部门或组织而开展的绩效评估,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评估制度。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这里主要介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理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试图将政府看成是市场中的企业,而国民则是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政府需要向国民提供优质的钢公共服务,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科技绩效评估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比较绩效评估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是比较符合科技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由于其提出的比如交易成本等思想对传统研究范式的突破性革新而备受关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提供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的概念为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和具体权重的确立提供了指导[2]。由于目前影响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评估程序和体制的不完备,这种体制上的交易成本如何去除,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2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技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职能是指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科技管理职能则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本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履行的一系列职责和功能。一般来说,科技管理职能包括了制定相应的科学发展方针,同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框架,有时还需要直接投资一些高风险性的科技领域,促进科技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政策或是其他方面对科技产业进行扶持,提高本国科技竞争力。科技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技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为改进科技管理制度和体系提供借鉴。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分析

管理学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Abstract:Although our country appraised to officials achievements already has many year histories,but Our country 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ed as a whole also is at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phase,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The deepening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establishes the service government which the people satisfy,must consummate the 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al system,the innovation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pattern.

Keywords:Government achievements appraised Public management pattern Innovation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这为政府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其中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尤其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政府权力规范科学地运行。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1.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的战略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长期和近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手段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政府的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政府的服务职能、社会职能、市场职能作为基本的评估对象,与实现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紧密相联,是政府管理系统变革中的重大战略工程。

1.1政府绩效评估是符合行政发展的世界性潮流。政府绩效评估发端于20世纪初美国纽约市政研究院的绩效评估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来,绩效评估以其强调公共服务职能和受众满意率的理念而被西方各国纷纷提上政府改革的重要日程。进入新世纪,政府绩效评估已形成一种潮流,评估领域不断拓展,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成为行政管理的常态方式和基本手段;评估主体多元开放,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广泛参与对政府业绩的评估;评估的科学性不断增强,政府绩效评估逐步进入制度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实践表明,政府绩效评估既是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又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以绩效为核心、以科学测评为手段、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最终标准的新型管理模式。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政府绩效评估力度,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顺应行政发展的世界性潮流。

1.2政府绩效评估能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但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没到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导致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导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造成的。因而,加强政府绩效评估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影响与作用已得到中央最高决策层的认同,政府绩效评估业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杠杆。

1.3政府绩效评估能有效地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我们各级政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创新。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对政府管理的评估过程,同时也是对政府管理的诊断过程。通过全面的评估,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政府管理的长项和短项,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从而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的目的。因而,政府绩效评估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依赖。

2.现阶段政府绩效评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尽管我国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估已有多年历史,但就政府层面的绩效评估还处在初始阶段。所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总体上还处于以探索和试点为特征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2.1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和探索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工作指导和法规保障,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造成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影响了评估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由于缺乏制度性的权威规定,部分地方政府将绩效评估作为宣传政府业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使评估工作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降低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效力。

2.2科学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难以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客观科学地运行。我国各级政府现有的评估指标中,绝大多数是经济指标,且评估的内容几乎是基于政府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确定的,没有根据政府绩效管理内涵和性质而建立起科学、客观和全面的衡量标准。这无疑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客观公正地开展和推行。

2.3评估结果的运用机制尚未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基本上还处在自发状态,缺乏有效机制来保障绩效评估的长效运行。目前做法更多的是关注评估过程而不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这直接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地应用,使得评估缺乏持续的动力。如何从“绩”的评估到“效”的运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这些大大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4科学的评估方式体系尚未建立。目前绩效评估多数是政府内部评估,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或是专门行政机制,评估的随意性很大,社会公众参与较少;评估方式多为“运动式”或“评比式”,随意性较大,持续性规范性不强;绩效评估与干部考核的界限不清,群众参与的评估内容较少,特别是缺乏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第三方评估,从而影响了整个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工作,着力促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当前要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动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因而,必须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四个”转变,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3.1在评估理念上,注重由“绩”向“效”的转变。改变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建立从注重“绩”向“效”转变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能把政府绩效评估简单地看作是评价政府成绩的工具,而应该是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一套科学管理系统。政府绩效的提高必须通过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创造良好的政府绩效评估运行环境,突出改革的重点,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摆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位置。缘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绩效意识,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创造条件。

3.2在评估制度上,从注重“政府保障”向“法律保障”转变。政府公共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支撑。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绩效评估,尤其是对其自身行为的绩效评估,没有法制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而且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绩效评估的内在要求,也是绩效评估的规范化要求。在当前情况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构合理而完善的绩效评估法律体系,增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为政府有效推行绩效评估提供法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