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1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四川的汶山地震和玉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知名专家无法马上赶到现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缺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重症伤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失去宝贵生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遇到自然灾害时,知名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当地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救治,使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有效的保护。

1 系统分析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2]。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流程

2 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2]。

2.1 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2.2 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2.3 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3 数据处理

3.1 Server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2]。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3.2 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 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3.3 数据安全交换

我们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代理服务器,在内外网的代理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代理。代理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代理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代理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代理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代理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4 远程诊疗流程

4.1 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2]。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4.2 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4.3 “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4.4 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5 结束语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可以把大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偏远的农村患者更好的服务。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了大中城市医院床位紧张,专家号一号难求,患者拥挤现象。当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远程专家不能到达救灾现场时,可以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对重伤员进行指导救治,为受灾的患者开通了获救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 胡外光,龙朝杰,陈敏莲,等.医院网上挂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55-57.

[2] 马锡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诊疗服务系统方案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4(30):208-210.

[3] 魏晓慧,盛海云.中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11) : 37-38.

[4] 边长杰,田俊峰,潘丽娅,等. 智能代理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1, 22 (3) : 50-53.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2

中国医疗变革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时期,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人员集中在大型医院,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实体资源利用率接近极限,不得不不断扩张。基础医院病床空置率偏高,设备使用率偏低,医师养成周期慢。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强调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并实施了远程医疗及双向会诊等措施。但由于存在远程通信传输质量不高,系统兼容性差,远程传输存在安全问题,缺乏终端执行操作平台,缺少大中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医生“医医沟通”平台等诸多问题导致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形同虚设。

为了配合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本次展会上同样云集了众多远程医疗智能化产品,是医疗信息化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和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有效达到大型医院与基础医院、基础医院与门诊部、医院内部之间高效接洽与服务水平的相融合。此次一康智参展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正迎合了市场需求,会上的咨询与会后的交流也恰证实了这次产品的成功亮相。

而一康智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如何呢?

首先农村、社区基层医院通过信息化医疗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患者信息,相当于大型医院中央监护系统延伸至基础医院每张病床边,为基础医院搭建患者的服务平台。其次采集的患者信息(可能含PACS信息、LIS信息等)由区域电子病历中心系统通过专网(高速专用网络)上传,运用远程会诊平台随时发送会诊请求。再次,大型医院的医生通过移动医疗平台随时随地获得全部医疗临床信息,并根据上传信息进行远程会诊,在不影响现有工作时间及地点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远程会诊,甚至进行视频指导诊断、治疗或转诊,让远程会诊日常化。

此解决方案的具体流程可概括为:基层医院对患者通过服务终端刷医保/社保卡,识别身份(个人身份兼医保、社保多功能健康卡结合终端实现病例的采集、存储、传输一体化);然后农村、社区基层医院医师对患者检查、生成电子病历;选择远程会诊申请,则可直接选择某大型医院的科室/病区与专家;信息传输到大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会诊列表,等待会诊通知;专家通过电子病历查看远程会诊病人监护信息,了解当前状况及其病人完整电子病历(含技诊报告);通过视频查看病员情况;诊断完成后发送远程会诊结果。以上流程,运用计算机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言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

远程医疗克服了时空距离给求医问诊造成的障碍,以其便捷、快速、经济、权威等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实质作用。远程医疗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缩小医疗水平的差距。对医院来说,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的信任度;对医生来说,既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隐患;对病人来说,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意见,既可把握最佳的诊疗时机,又节省了异地就诊带来的巨额的费用开支,从而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社区远程诊疗;医生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345-03

Application and Design of Community Telemedicine System

ZHANG Ling1, ZHU Guang-ping2

(1. Network Center of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2.Henan Roady Limited by Share Ltd, 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ty telemedicine system is the use of comput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technology will be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ractical hospital moved to the Internet,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can solve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between rural and city's problem; sudden natural disasters, city well-known experts can not reach the disaster scene, community medical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rural area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can use the remo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for treatment of the wounded.

Key words:Computer network; community telemedicine; doctor workstation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的老人越来越多。人们工作时间长、生活没有规律,人们的心里压力都是由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受污染环境所致,最终引起所有慢性病的发作,如人们的血压高于正常值、心脑血管阻塞、糖尿病和骨头软化症等症状的病人非常多。当前,中国医院的资源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各省市经济不同资源建设极其不平衡。威望高医疗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和世界先进的医疗器械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资源都是集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而偏远农村的慢性病和老年病人行走不方便,想去医院做检查看病非常不便,给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居民带来健康隐患,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病人长途跋涉跑到市或省城看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开支,还使省市等城市大医院床位出现紧缺、医疗辅助检查器械不够用的情况,反而使乡村医院病床闲置和医生清闲。这就是设备分布的不均和医疗人员浪费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卫生资源的价值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能力,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和解决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1]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四川的汶山地震和玉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知名专家无法马上赶到现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缺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重症伤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失去宝贵生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遇到自然灾害时,知名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当地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救治,使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有效的保护。

1 系统分析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2]。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流程

2 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2]。

2.1 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2.2 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2.3 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3 数据处理

3.1 Server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2]。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3.2 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3.3 数据安全交换

我们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在内外网的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4 远程诊疗流程

4.1 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2]。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4.2 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4.3 “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4.4 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5 结束语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可以把大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偏远的农村患者更好的服务。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了大中城市医院床位紧张,专家号一号难求,患者拥挤现象。当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远程专家不能到达救灾现场时,可以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对重伤员进行指导救治,为受灾的患者开通了获救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 胡外光,龙朝杰,陈敏莲,等.医院网上挂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55-57.

[2] 马锡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诊疗服务系统方案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4(30):208-210.

[3] 魏晓慧,盛海云.中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11) : 37-38.

[4] 边长杰,田俊峰,潘丽娅,等. 智能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1, 22 (3) : 50-53.

[5] 师硕,李锡杰.远程医学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展望[D]. 上海:2005中国医学图像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 162-164.

[6] 朱新建,吴宝明,彭承琳. 国内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进展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5) : 26-28.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技 远程医疗 远程会诊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随之产生。它集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精华于一身,形成医疗、教育、科研、信息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建立在该系统中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通过该系统的运作就能有效地实现了对医学信息、技术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

2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组成

2.1 基本功能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常由视频通信、会诊软件、可视电话三大模块构成,用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方面。

2.1.1 可视电话

可用于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远程医学的基础应用,即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途径将会诊资料,包括病人的病历、病情状况、X光片、CT、B超心电图等在约定会诊日期前提交到会诊单位,在会诊时通过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可视电话与主管医师及病人互相交流。

2.1.2 会诊软件

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会诊软件系列,可通过会诊软件将病人的电子病历、X光片、CT片等提前或实时传输到会诊方,双方还可通过共享会诊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网络实时互动。此外,还可进行三方或三方以上的小规模病情讨论和教学。

2.1.3 视频通信

具备远程医疗需求的一方与远程医学服务方兼容的网上会议视频系统,不仅可高速、清晰、不失真、实时地传输会诊病人资料,进行远程医疗会诊,还可组织远程医学电视会议、远程医学教学培训、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高端应用。

远程医疗会诊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手段相比较,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中已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2.2 组成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组成大体上可以分为:配备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专家、医疗人员的医疗中心和医疗信息中心,其中包括医学中心数据库、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等,系统主要由医学影像采集、视频交互、远程诊断、远程监护、远程病例档案管理以及由互联网与局域网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等组成。其中:

2.2.1 医学影像采集系统

患者的病灶通过X光机(计算机X线摄影机CR与数字化X线摄影机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机,磁共振成像设备(MRI)等生成的影像,转换成为DICOM3.0标准的数字影像,再通过采集工作站传输至远程会诊服务器。

2.2.2 远程诊断系统

通过专门开发的远程控制采集模块和广域网与局域网的传输,实现对多头导入连线式的远程数字医学检测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即专家可以实时的指导对方医生的操作,并把检测结果保存,上传的管理中心,并对会诊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归档。

2.2.3 视频交互系统

为了实现视音频交互功能,系统使用专业试音频交互设备,以便与远程的医学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专家医院的医生与申请医院的医生之间的交流,对远程的病人进行面对面直接交谈和远程教学及与各医疗单位的高清视音频系统。

2.2.4 建立远程病历档案管理系统

按照卫生部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服务规范的要求建立远程病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基本信息:检查结果、检验报告、手术分析与报告、医学影像、诊断结果等病历资料。

2.2.5 远程监护系统

远程监护系统由中心工作站和远程监护终端两部分。可以对诸如心率、血压等参数进行预警。

3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医院中的应用

3.1 远程医疗技术的优点

近年来,在国内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和医科院校已经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这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在适当的场所和家庭医疗保健中使用远程医疗,这样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二是可以良好地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它可以通过将其相关的医疗信息传输到关键的医务中心来实现。三是可以使医生突破地区的限制,实现共享病人的病例和影像诊断,从而有利于临床研究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医学教育。

3.2 远程医疗技术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大多数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这样,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住院医疗费等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给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更多的不适,而家庭条件相对差的没钱到大医院的病人则耽误了诊疗,给病人和家庭造成了身心的痛苦。如果使用远程会诊系统就可以让病人在本地享受专家级的治疗,这样就可以减少就诊的费用。

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在大多数城市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放射科、外科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远程医疗系统中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技术,尽管形式不同但所提供的医学信息对病人、医护人员、专家非常重要,因而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5

而本文所指的移动医疗服务是一种基于无线传感技术、无线宽带网络和数字化技术而形成的新兴医疗服务模式。移动医疗服务技术通过各种先进的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实时的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1移动医疗服务相关技术欧洲委员会引发的移动医疗项目中提出,移动医疗服务可以满足病人在医疗监视器的监控下任意移动[7]。每个病人会佩戴一种轻量级的医疗监视系统———人体局域网络(bodyareanetwork,BAN),这种系统首先通过无线传感技术与人体相连接,然后通过无线宽带技术与网络相连接,可以实时将病人的有关信息传输到网络上,供医生查看。BAN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设计个性化的监视功能,无论是需要长期还是短期医疗监控的患者,都不需要留在医院接受监视。移动医疗服务不仅可以为患者带来自由,也为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模式。医生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BAN,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无需采用传统的固定式医疗设备替患者诊断,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8]。用户随身携带的BAN通过无线传感技术获取医疗数据,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传递给医院的医疗信息处理中心,供医生查看。

2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

3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2移动医疗服务的主要媒介是移动通信技术。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4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

5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

6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远程医疗服务方案范文6

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是对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作为创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实践,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保障模式——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电检查和监护服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远程医学模式和新式远程心电设备和网络技术,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工程中将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将是首先走入家庭的新型医疗服务项目。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整体架构中,远程心电监测服务作为家庭患者管理功能板块中的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已在社区医疗系统中首先实现。

示范工程中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采用了德国威达丰公司的便携、移动式心电记录系统,使用者在家中自行记录心电图信号, 通过普通电讯网络(电话机、手机)将心电图信号首先传输到相关的社区诊所,如需要会诊可上传协同医疗的上级医院,进而得到相应的快速的医疗服务。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实现了患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即能得到医生的心电监测服务,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评估。

在北京示范区内,目前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已将海淀区的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社区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网络管理之中。并已让患者受益。

1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总体结构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由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心电监测终端仪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协同医疗诊断单位、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等部分组成。WWw.133229.coM先进的设备加之优质的医疗监护诊断服务是远程监测服务的保证。

1.1 远程心电图信息数据接收转发系统概述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ecg信号记录器,由使用者自行掌握使用;第二部分为ecg信号接收处理器。 ecg信号整个传输过程如图1。

心电信号通过isdn电话连接方式传入数据服务器,经一系列运行后心电图最终传送到医疗服务单位。医疗服务单位接收的方式可选用电子邮件和/或传真接收,接收后医疗服务单位可根据与使用者达成的服务契约提供相应医疗监测会诊服务。

远程心电监测的心电图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及运行操作是全系统主要的技术部分。德国vitaphone公司生产的远程ecg数据处理器中的关键是一套运行软件,名称为remos软件系统。它在debian 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该系统自接收心电图至转发心电图全过程为自动化运行,无需配置专门人员进行日常操作。此系统内数据库为双备份,一般性维护可采用远程操作。 数据服务器工作模式如图2。

1.2 终端远程心电监测仪 为适应不同患者、不同临床诊断的需求,终端仪器目前配备了3种不同用途的远程监测仪器。

1.2.1 远程心电监测仪 单导联便携移动式心电监测仪。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无需粘贴电极,心电信息可随时通过电话传送医院监测中心的特点使此款仪器可长周期使用。特别适用于有一过性、偶发性症状的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电监测。

sm100/100ir:仪器重量37克,可连续工作5年,比信用卡稍大,可随时随地由患者自行记录、传送心电图信息,从而得到诊治。把过去认为需专业人员操作使用的心电图检查方法让患者“像小孩玩玩具那么简单”的使用起来,就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独特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使用sm100/100ir,85%的心律失常可在一周内确诊,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而只有50%的心律失常被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出)。

1.2.2 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 单导及3导远程心电事件记录仪可预先设定心律失常的参数,仪器可自动识别记录心律失常心电图。事件一旦记录,心电信息将自动通过蓝牙传送方式发送到医院供医生诊断。此款仪器适用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及术后和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测。

1.2.3 网络诊断管理系统 医院心电监测中心的远程心电诊断管理系统的远程监护平台软件可实现心电图接收、患者自述症状语音接收与回放、心电图网上诊断、未诊断心电图自动提示、诊断统计及短信自动回馈等方便医生工作的模式。医生在网上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行远程咨询、诊断服务。

远程心电监护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用户设备管理、计费和结算系统,方便项目的具体实施。

诊断管理系统的网上会诊功能可建立多个医院间的合作,形成多级会诊,建立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作医疗模式。

2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协同医疗的应用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由一个一级监测中心,多个二、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及诊所组成。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由社区诊所直接进行,监测中心采取中央监控的形式对社区诊所提出会诊的病例提供医疗支持, 并将会诊结果传回社区,由社区诊所将心电监测诊断结果及医生建议打印报告交予患者。 患者如需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患者的相关监测信息可以在各终端监测站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社区医疗卫生站作为中心医院的触角,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中心医院优良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支持社区卫生站的医疗诊断。广泛覆盖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网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医疗的医疗资源、患者资源的共享。

2.1 适用人群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提供帮助。

2.1.1 对协助医院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有积极的意义 ①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②为心脏病患者提供院外心电监测服务,减少住院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

2.1.2 对亚健康人群及治疗期间的心脏病患者提供日常的心脏保健和病情监测 ①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日常心脏保健服务,减少亚健康人群盲目就医;②实时、互动地对用户进行心电监测,对预防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意义。

突发的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心性猝死患者全球每年1200万。大约5%的中年人(45-55岁)有心律失常发生,但这些心律失常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心电图的及时确诊。十分重要的是在患者发生突发性猝死前常有心律失常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心慌、心悸、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大多发生在下列人群中:①以办公室工作为主;②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③因职业关系缺乏活动;④经常处于紧张状态;⑤经常出差工作(变换生活地点);⑥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⑦严重心律失常人群;⑧各种病因所致的高危人群。

常规心电检查仪有时难以对这类心律失常做出明确诊断,常常待患者就诊时心电图检查已错过了最好诊断机会。许多患者因患心律失常需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重复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等,都不可能马上捕捉到严重的和急性心肌缺血。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讲,争取及时诊断与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远程心电监护仪可由患者方便地在发生症状时记录心电信号,非常适用于极易发生心律失常、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易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运动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猝死,诊断也常有困难。使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后患者自行操作,不必到医院就可记录下心电图,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诊断。

2.2 目前的实施方案与数据分析

现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图室建立了远程心电监测中心, 此中心与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医院利用网络诊断管理系统建立了分级诊断,集中会诊的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社区居民选择本地社区诊所接受远程心电监测服务,初级监测由社区医生进行,疑难心电图上传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网络的诊断管理系统上为用户建立了完善的个人数据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协同医疗单位间跨地区、实时、可靠的信息共享。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监测信息数据随时写入档案, 协同医疗单位可通过不同的授权范围,调阅用户信息。 个人用户可随时登陆协同医疗公共信息网站查询心电图及个人资料等信息。

社区医生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心电监测项下,预先为患者贮存进以往的12导心电图一份,以便于医生在对居民提供心电监测服务时进行心电图的比较,患者可在任何时间传送心电图,专业医生将患者现在的心电图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患者有紧急情况时与急诊医生联系或与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联系并与急救中心联系、尽快给予治疗。

在开展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的5个月中,我们对2008年10月份的259例近800个发送的信号进行了追踪,了解到2/3的患者传送的信号是在8:00~18:00期间,1/3的患者传送信号在18:00~8:00期间。74%的患者是在有临床不适症状时(如胸痛、气短、心慌时)记录下心电图并传送到远程心电监测站点,26%的患者传送信号是无症状时传送心电图信号,有43%的患者发现有心律失常的出现,其中有36%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如胸痛、心慌。25%的患者通过第一次有临床症状时的心电图而明确诊断,这样可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关系。

远程心电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80%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如需休息,找社区医生或再次监测(传送几次心电图信号),或者服用药物进行治疗。还有20%的患者需要立即到急诊室就诊,这其中有35%需要住院治疗。这样通过远程传送的心电图,医生可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远程心电监测项目组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资料显示,没有远程心电监测仪时,即使患者有临床症状,也只有11%的患者去医院, 而89%的患者是等待。有了仪器时,有3%的患者在15min内与医生联系,85%的患者在1h内与医生联系,12%的患者在1h后与医生联系。这样通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方式。它可及时的传送心电图,医生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