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例6篇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远程医学;医学信息;远程医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4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说是由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以及远程护理、远程培训、远程信息分享等内容构成的。通过狭义的角度对远程医学进行理解,主要是指远程影像学、远程护理等远程化医疗活动。远程医学不仅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的路途奔波,还可使医学资源得到共享。[1]近些年来,远程医学信息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1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以及全面推广阶段。起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此阶段主要是借助一些独立的远程技术来实现医疗诊断的目的;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医疗基金会在这个阶段中成立了自己的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成功举办了各种有关远程医学的专题讲座、手术现场直播以及学术交流大会等,在此阶段中,远程医学逐渐从以往的学术研究向商业化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2-4]2000年至今为远程医疗的全面推广阶段。

2我国远程医学存在的问题

远程医学所应用到的技术十分多样化,其中最基本的为医疗技术、远程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攻克,才可以确保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医生及患者对于这种新科技下的医疗方式接受度较低;②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个人安全以及隐私保护问题;③没有制定规范的收费标准,未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④远程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够健全;⑤通信条件以及通信资源匮乏;⑥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兼容性较差。

3构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31构建远程会诊电子病历信息库

电子病历的主要作用在于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记录着每一位患者从头至尾的远程就诊过程,例如远程诊断结果、远程治疗方案、远程随访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医生及患者提供远程信息查询功能。[5]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加强病历库的安全防护。

32建立医院电子病案信息库

电子病案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医学领域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详细、完整的病案资料是确保就诊质量的最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6]完全摒弃了传统病历不便携带和查找的弊端,大大节省了医生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病案必须与纸质病历一样符合相关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病案信息的完整、无误,为患者就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3建立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在兼容性的网络平台中构建一个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一套具备完善远程医学信息及相关服务功能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远程就诊、远程治疗、远程信息查询等服务,具备良好的通信平台兼容性,可以在各种通信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很好地解决了网络远程医学信息业务工作开展对相关应用技术的需求。

4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的应用

41远程医疗就诊的实现

远程医疗会诊是目前为止在医学服务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项目,它主要是通过远程医学信息进行全方面的会诊。[7]远程医疗会诊可以为医院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为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带来了一丝曙光。

42远程诊断的实现

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借助计算机模拟系统展开辅助诊断;使用传感器系统来完成一些疾病发展趋势的检测,以及部分伤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此外,随着LIS系统以及PACS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碓蕉嗟囊皆嚎始导入这两种系统进行应用,这将在本质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质量及有效性。

43进行临床教学

医院可以在手术室中设置相应的监控设备用于记录整个手术过程,并在教室中通过转播的方式传递给实习人员,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后保存进医疗学习系统当中,用于后续的学习与观摩。这样一来,手术教学工作并不会对手术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观看人数,确保更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术教学来获取更多样化的医疗知识,掌握更丰富的医疗经验,能够很好地培养见习医生和青年医生。

5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51组建管理机构

组建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专门为远程医疗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技术层面来保障远程医学信息可以畅通传递。

52培养专业人员

选取业务骨干,培养一批技术过关的高素质人才,学习远程医学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远程医疗工作流程,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信息查询等操作,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式,遇到常见的仪器故障可以快速进行反映与遏制,确保远程医学工作的流畅性与高效性。

53构建完善的远程医疗设施

构建远程医学中心与网络中心共用网络机房,通过网络布线实现与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之间的连接。在铺设网络线路时应确保一定的合理性,确保铺设方式满足相应规范要求。远程医疗中心需要配置一些基础设施与场所,例如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录像仪等,为远程医学及培训工作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6结论

远程医学信息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产物,我们必须针对它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度思考。远程医学信息无论是在医疗资源还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都具有充分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现代化临床医学中的主流趋势。此外,远程医疗信息还有利于国内医疗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一些基层医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的解决步伐, 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霞,孙晓琳,张喜雨远程医学的研究及其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8):35-38.

[2]傅征,连平远程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6

[3]许锦标,廖翔云,王群智能化医院的功能及系统设计[C].北京: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4]王金才,周梅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5):21-23

[5]荣剑远程医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9):6-7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2

为促进我县远程医疗服务实现长效运营,提高远程医疗各方积极性,保障远程医疗真正服务到患者,进一步规范和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根据《XX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的通知》(X卫计发〔2018〕XX号)和《州发展改革委、州卫生计生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州财政局关于印发的通知》(X发改发〔2018〕XX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服务机构

1.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远程医疗中心(室、点)作为管理部门,明确分管领导。

2.县级远程医疗中心配备2-3名专职管理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管理人员。

二、明确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利益分配

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XX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的通知》(X卫计发〔2018〕XX号)和《州发展改革委、州卫生计生委、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州财政局关于印发的通知》(X发改发〔2018〕XX

号)文件有关要求,签订远程医疗服务协议,确定本单位的远程医疗服务实际执行价格,严格抓好落实,远程医疗服务发起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疗机构为邀请方,开展远程指导的医疗机构为受邀方,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由邀请方统一收取和结算按以下原则分配。

1.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远程诊断类项目,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2:8的比例分配。

2.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会诊、远程门诊等项目,邀请方、受邀方按照3:7比例分配。

3.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诊断类项目,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7:3的比例分配。

4.远程医学教育内项目由邀请方和受邀方按照远程服务协议分配。

三、费用收取和结算

(一)严格财务管理

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由邀请方医院向患者统一收取、负责结算,并建立远程医疗财务专账;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受诊患者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结算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工作之便,通过假会诊病历、出具假票据等任何方式套取其他方远程医疗服务资金。

(二)及时费用结算

1.远程医疗服务费用结算。由邀请方医院于次月5日前和受邀方医院进行对账,并于次月10日前按分配比例将远程医疗服务费支付给受邀方医院,受邀方医院开具相应额度的发票。

2.远程培训教育费用结算。远程医学讲座和远程医学专题教学的费用由邀请方按协议规定支付给受邀方,受邀方医院开具相应额度的发票,具体结算标准以与邀请方和受邀方协议为准。

四、加强管理、强化激励措施

1.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远程医疗服务制度(含激励奖惩机制、邀请方医疗机构专家库选聘制度、病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制度等)和流程,

2.县级医疗机构要建立专家库,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推送专家信息。认真组织开展远程会诊工作。

3.各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针对远程医疗相关服务人员制定激励政策,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绩效分配方案,确保其工作积极性,原则上远程医疗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不低于50%用于补助会诊相关业务人员,不低于25%用于补助远程医疗部门的运行和发展。

五、督导考核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定期对各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对优秀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考核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了解省委、省政府远程医疗服务全省覆盖重大决策惠及民生、利于基层的重要意义,扩大远程医疗的影响,推动远程医疗的广泛使用。

(二)精心组织,密切配合

各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及时研讨出现的问题,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积极稳妥做好各项工作。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人口众多,但医疗资源分布却极为不均。优秀的医疗资源都分布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边远的中西部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在当地医院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就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

这样,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用、住院医疗费等都给病人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有些病人无力承担外出就诊费用只能任病情恶化。另外,伴随着国内医疗机构集团化发展的势头,一些大规模集团化发展的医疗机构也在通过信息技术来谋求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来加深集团化内部的沟通与学术交流。

规模化发展

信息交互遇困境

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以下简称“坤如玛丽医院”)是由全国卫生产业协会副会长、上海侨联委员、新加坡华侨詹玉鹏与陈建萍夫妇为代表创办的以妇科、产科、乳腺科及不孕不育为主要专科特色的医疗投资与管理为主的大型连锁医疗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妇产科医院集团之一。集团以“微创、无痛、安全、温馨”为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组建了一支由百名世界著名妇产科、微创外科专家,以及国内权威妇产科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为旗下医院所在地的中国女性提供国际标准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2009年12月,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上市平台整合成功,旗下青岛坤如玛丽妇产医院、青岛妇婴医院、无锡坤如玛丽医院、黑龙江坤如玛丽医院、重庆坤如玛丽医院、天津坤如玛丽医院、城阳玛丽妇儿医院等七家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品牌全面升级;它标志着坤如玛丽卓越的国际医疗技术和充满人性关怀的医疗服务正式进入中国。

2010年开始,集团迅速扩大网点布局,规划在5-10年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辐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等区域,以省会等大中型城市为主的妇婴医疗网络,形成以妇科、产科、乳腺病、不孕不育等为主,以抗衰老、医学整形美容为辅,基本覆盖了女性医疗健康全部细分领域的大型专科医院集团,打造国际化妇产医院连锁品牌。

规模化发展的坤如玛丽医院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在患者中间树立了自身的品牌,为了更好的发展,打破多家连锁机构信息交互禁锢的困境,并想寻求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交流机制。经过深思熟虑,集团决定部署建立国际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视频会议系统,与国际知名机构、专家团队合作。

直击痛点 精心部署

经过对集团内部各家品牌医院的需求调研与未来集团发展的战略打算,信息中心决定将此次项目的规划应用功能设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中包括远程医疗咨询、远程病历访问、远程会诊和诊断、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并且暂定此次方案中不包括远程手术应用,并将系统运行的其中30%-40%的时间用于远程医疗会诊,60%-70%的时间用于远程会议和教育培训应用。

本次应用实施的单位包括:集团总部、青岛两家医院、济南医院、哈尔滨医院、无锡医院、重庆医院、泉州医院、天津医院、中骏总部共10个机构,未来一年内集团医院扩张需考虑递增10家左右的品牌医院,集团总部将作为管理中心。

从施工到上线投入使用用时近一个月左右时间,上线以后受到不错的反响。目前每周三下午,各医院直接都会采用此系统进行远程医疗,而且集团内部还会不定期的采用系统召开内部会议。

智慧服务 为患者分忧

通过部署视频会议系统,坤如玛丽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借助远程系统,各家品牌医院都可为患者提供多项远程医疗服务,其中包括:

临床交互式会诊:患者可以“点播”专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权威医学专家与医院专家及患者“面对面”会诊,实现疾病诊断的国际化;并可通过坤如玛丽专家预约平台提供国内外权威专家手术预约。

远程影像、病理会诊:医院出具影像诊断咨询报告、病理报告,实现疑难影像、病理的快速远程转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权威影像专家作出的诊断咨询报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病例讨论和多学科专家会诊:主要针对需要多科室专家联合会诊的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

双向转诊:由会诊专家确定是否有转诊的必要,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转送更高一级或国外医院救治;双向转诊平台将实时反馈患者的救治情况,当患者经上一级医院救治稳定后,可转回当地医院,并由当地医院严格执行国际会诊专家制定的诊疗方案继续康复治疗。

远程培训:建立远程医学讲座、课件库;为各地基层医生提供手术培训、疑难病例的示范诊疗。

青岛坤如玛丽医院业务院长黄素勤表示,此次坤如玛丽医院打造的国际专家远程会诊绿色平台,打破了传统医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此套远程会诊系统,可与集团特聘的世界着名专家,以及集团下属各医院站点相连,实现国内外权威专家与患者、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切身、最科学的治疗方案,能更加准确、及时的针对重大或疑难病患者进行远程诊断与救治,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坤如玛丽医院集团专家的亲诊和诊疗服务。

记者手记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医院门诊 档案管理 网络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医疗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医疗困难的问题相对严重,如医务人员分配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突出,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人口增多,各地区外来人口迅速增加,这又给医疗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门诊病历档案可以作为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门诊档案体系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推动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现有的门诊档案流动性差、记录保存困难,这造成了在医疗过程中,就医患者和医疗机构都难以提供完整病历信息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重新进行全面检查,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生也难以及时发现患者健康隐患和其他健康问题,从而造成医疗方案的不够科学。

一、网络环境下医院门诊档案的重要作用和建立可行性

(一)建立医院门诊电子档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医院门诊档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是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内外来人口增加;二是就业岗位多样化,流动办公人员、因公外出人员迅速增加;三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消费观念、健康意识的转变,使外地旅游、远地度假现象普遍,人口流动性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而我国医疗业发展并不完善,医疗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首都、省会、沿海城市等经济政治较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边远地区、农村郊县等经济发展较慢、各项制度不完善的地区医疗资源较为欠缺;同时疾病发生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人口流动性的扩大,给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各地区不平衡的医疗配置、差距明显的医疗水平,也逐渐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门诊病历作为医疗方案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建立统一、完善的门诊病历档案系统对提高医疗效率、应对流动人口医疗困难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医院门诊电子档案能够了解疾病变化和用药历史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门诊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对应对流动人口中患者的就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门诊病历系统相对封闭,患者异地就医或更换医疗单位时,很难提供准确完整的就诊资料;手写式的病历资料可能因书写习惯的差异造成医务人员识别困难。而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掌握不全面,将造成医疗方案制定的困难。网络环境下门诊病历可以不受地域和就医单位的限制,准确快速地提供患者疾病变化和用药历史,节约患者诊断时间和医疗成本。建立网络门诊档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医疗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医疗事故。并且,建立网络环境下的门诊档案管理体系,不仅是降低医疗压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提高整体的医疗效率,加强各地区医疗单位的联系,促进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建立医院门诊电子档案能够掌握疾病动态

网络环境下建立统一的门诊档案,为各类疾病信息的汇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医院能够通过门诊电子档案及时掌握门诊疾病动态、了解疾病发生情况,这对疾病预警信息的提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医院门诊档案查询过程较为困难,信息汇总速度慢,各项信息的掌握、预警信息的都存在滞后现象。而网络电子档案为信息查询提供便利,对各类疾病的爆况一目了然,为医院制定医疗方案、实行整体控制提供了信息基础。另外,建立电子档案可以为医院了解疾病暴况、医疗方案选择、药品使用和医疗器具消耗情况提供更便捷的途径。

由于各地区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疾病治疗情况的复杂多变,有时患者疾病的治疗需要更换医疗单位,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医疗单位的配合和协作。传统的门诊记录在转移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资料缺失,这对医疗方案的制定将造成困难,甚至耽误患者的治疗。网络环境下门诊病历档案信息能够完整保存,医务人员的交流也更加方便,这为多个医疗单位展开协作医疗提供条件。另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对疾病信息远程沟通、异地会诊和医疗技术指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改善偏远地区医疗水平,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患者来说,实现门诊病历资料的共享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节省诊疗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患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医院门诊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患者病历信息的唯一性

医院门诊病历资料应与患者的个人身份信息一一匹配,病历信息应具有唯一性和专用性。这就要求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门诊电子档案系统要解决不同医疗单位和地区诊所中出现的重复记录和同名误用问题。另外,对个人信息识别卡的损坏、丢失、伪造、盗用情况的应对和解决也是保证个人病历信息准确、唯一的重要因素。

(二)防止病例内容被篡改

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特征资料更为客观真实,病历记录的借鉴性和可信性更强,医务人员在此时对疾病信息汇总尤为重要。医务人员不能根据治疗结果和治疗手段,修改和删除已有的病历资料,人为地对病历信息进行篡改而造成信息失真。另外,设置严谨的病历信息录入和保护制度,对保证患者门诊病历原始资料信息的准确可靠有重要作用。

(三)隐秘信息的保护

网络信息技术从产生时就伴随而来的信息保护问题,也是医院门诊病历信息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递、知识普及、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为隐秘信息保护、信息妥善保存造成了极大困扰。间谍软件、木马程序等电子病毒的出现也为网络安全管理敲响警钟。医疗信息对患者的健康恢复、疾病治疗,甚至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个人隐秘医疗信息的泄露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建立门诊病历信息档案,不仅需要对相关软件进行及时升级和维护,而且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信息安全问题。

(四)特殊病患群体的档案管理

特殊病患群体主要包括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休克或昏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等特殊人群。医疗过程殊群体患者存在识别困难,或无法直接准确地识别身份的问题。在档案建立过程中可以借鉴和使用更广泛的个人信息识别技术,如DNA验证、指纹验证、眼角膜验证等。档案录入和整理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耐心询问和认真核实,确保病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资料存储和维护制度

医院网络门诊病历档案管理系统建立之后,如何对资料进行妥善保存和定期维护也是现阶段档案管理面对的重要问题。医务人员尤其是门诊病历资料录入人员,要熟悉电脑操作,具备基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信息录入和档案存储的统一格式,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患者门诊病历档案有很大部分需要长期保存,随着患者档案的逐渐增多,信息存储和维护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网络环境下医院门诊档案管理的实际意义

(一)网络技术在门诊病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当前,我国普通的市级医院每年门诊部接待人数高达80万人次,咨询人数约100万人次,门诊部接待处和问诊台工作繁重,员工工作压力极大。随着电子档案的建立,医院通过开启自助查询、机器挂号等服务,帮助患者更快进行会诊,这大大降低了门诊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就诊速度。电子档案的建立,促进了整个医院就诊环节的非纸质化办公,从诊断到制定医疗方案、开具处方、进行治疗,逐渐实现电子化办公。这对形成完整的患者资料,对个人病历的整理、保存和借鉴使用都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对病历资料进行整理,相关人员可以对医院用药、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应用网络技术对门诊档案进行整理和保存,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查询速度,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患者信息的及时有效交流,便于医院对疾病信息进行掌握和汇总。

(二)新型档案管理系统对医院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型医院门诊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门诊部门工作压力,帮助医院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新型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后,资料收集和调查更加方便,这为大量患者信息的横向、纵向比对提供了可能,从而便于疾病发展阶段的观察和研究;患者间个体差异更加明显,诊断更加方便,同时为多方会诊提供交流平台。新型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加强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联系和交流,能够有效推动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另外,新型门诊档案管理系统还能够为患者诊疗记录查询提供便捷条件,一旦有医疗事故发生,档案信息也可以为责任判定提供资料依据。并且,通过原始图像资料存储和查询,便于对疾病个案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汇总。另外,通过网络,还能实现各类档案的交流,进行医疗知识培训、多方会诊、远程医疗协助等医疗活动,这便于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娟,薛满全.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门诊信息化建设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2).

[2] 邹慧.浅谈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5

从2007年起,北大人民医院以“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平台,致力于应用最新的远程医疗和信息化技术,促进和推动“医疗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能无差别地享受同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同体一方面以包括北大人民医院在内的大型顶级医院为中心,建立“X+X”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纽带,跨地域联接多省市医院,为共同体居民提供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到疾病诊治所需的各项服务。

面向患者的远程会诊服务和面向基层医生的远程病例讨论,对高质量影像的迫切需求,促使共同体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把“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作为一项特色重点工程来进行。而“影像集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开展和普及,尤其是基于“高保真影像即时共享”开展跨地域远程会诊和讨论。

这种以“影像集成”为核心,由服务实践提出技术需求,由技术突破回馈推动服务实践的模式,成为共同体医疗服务实践中一项突出特色。

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和共同体信息平台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建立起源于2007年。据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区域医疗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刘丽红介绍,2007年,北大人民医院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了名为“基于中心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示范工程”的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患者之所以选择大医院,一是觉得基层医院的设备和药品不够齐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课题还包括对转诊标准的研究,“基层医院不是大医院的挂号室,从那里转过来的患者必须确实是以他们的医疗水平诊治不了的,通过转诊标准的甄别,保证基层医院的首诊负责制实施。”

如何改变患者多在大型医院就医而基层医院受到冷落的“倒金字塔”形态,让“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改目标成为可能,是共同体的初衷所在。“当时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区域医疗的探索,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成熟的、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刘丽红说,“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项目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手段,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借助信息交互平台技术进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及信息共享,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行使相应职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大人民医院与海纳医信、IBM等多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建立了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协作医疗功能,为基层医院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提供远程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服务。“可以告诉患者到哪个楼层找哪个专家,甚至可以建议患者在某一时间段来医院就诊,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就诊者的无效候诊时间”,这种服务并不额外收取费用。

另外,平台可以为就诊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在北大人民医院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其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挂号时,平台会通过数据库内部自动抽取其诊断、检查检验等医疗信息,为患者建立和管理个人健康档案。

第三,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的功能。远程教育分两类,一类是北大人民医院的讲座,医院专家团队针对共同体会员的特点制订课表,每月进行两次讲座,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另一类是远程病例讨论。

截止到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共有会员249家,其中北京95家,外埠154家。

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

根据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实际需要,共同体提出了在信息平台上集成来自不同地域影像的要求。“影像集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上传、集中存储”。“影像集成”的实现必须和多项实际需求相联系,充分考虑并解决多项实践问题。

首先,医疗共同体中的基层医院数量很多,且分布遍及全国;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少,同时还保有大量非DICOM格式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基础设施方面,往往存在带宽低、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网络条件下,满足医疗共同体基层医院的影像上传需求?

同时,在影像存储上,由于共同体仍然处于建设推广阶段,当前需要集中存储的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影像集中存储的数据量,必然快速增长。考虑到在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中集成影像的需求,影像增长的速度还将大大加快。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存储容量?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所采用的存储方案能够支持动态扩容。从而能够分期、分批,根据共同体需求增长,采购存储硬件。

进一步地,影像的网络上传和集中存储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影像的随时、随地即时调阅,以影像的跨地域共享来支持跨地域医疗协同服务,包括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

依据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共同体组织专家经过多方比较和严格论证,最终选择了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系统进行该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医疗共同体远程影像平台,采用B/S架构,无需部署安装,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该平台支持DICOM和非DICOM多种影像格式。同时,在影像上传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损压缩和断点续传技术,既保证了传输过程的无失真,而且还提高了上传效率和稳定性。

远程医疗会诊实施方案范文6

一、项目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原则:惠及居民,服务医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综合配套,协同推进。

(二)建设目标:

1.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验证测试和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探索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标准化社区、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机制,落实机构,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

2.2011年下半年,在国家医改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下,逐步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五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两大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一个信息专网的建设。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实现通过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切实达到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一)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

2011年:启动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探索区域内卫生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并接入全省统一的卫生业务虚拟专网。

2011年下半年: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市级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续进行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完成“一卡通”建设,实现支撑核心应用服务和五大业务应用的建设和部署,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五大业务应用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开发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市市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与监管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区安全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支撑,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2.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1)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及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内容。远程医疗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等。

(2)社区健康体检系统:满足从体检单位(个人)管理、体检套餐制定、体检收费及核算、体检结果录入与审核、体检报告打印、体检数据接入与上传等功能。

(3)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医护人员通过使用移动数字助理(PDA)实现接受病人呼叫、医嘱准确核对、身份确认识别等工作。

(4)“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具备语音及视频通话功能、紧急医疗呼叫功能、个人健康数据查阅、上传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医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区域心电和预约转诊,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宣教和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健康体检系统和区域LIS系统。暂缓IP视频电话建设。

依照前期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推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选择推广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2012年~2015年:实现以市级医院为中心,上联省市(地)级医院、下联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3.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上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异地网络出院即时结报,对采集的新农合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市(地)级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互联。

4.基本药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共享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报销、使用等数据,根据监测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基本药物监测管理的基础数据。同时,做好基本药物应用系统的对接和部署工作。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加强卫生财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卫生行业决策水平。此系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系统的垂直应用,需要依照具体情况,逐步选择开展该工作。

(三)两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1.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完成传染病专项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1年下半年:扩大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公共卫生数据、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

2.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涵盖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

2011年下半年:启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门诊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与市级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传输的建设,并在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统一上传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三院、康慈医院、妇保院、濮院、石门、洲泉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市(县)级信息平台的对接。

(四)一个信息专网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需求,建立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向上联入地市级网络和省级网络,向下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系统接入。

2011年上半年:启动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的建设,向上联入省级卫生专用网络。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2012年~2015年:持续完善网络建设,使用卫生部统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与上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撑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和跨机构医疗服务协同。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建设经办机构。

2.确定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方案。

3.落实项目立项和财政配套资金。按照项目任务,编制概算。

4.对建设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组织招标工作。

5.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1年8~10月)

1.编制各个项目实施计划,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范围、时间进度、项目成本、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2.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市(县)级信息平台、标准化社区、电子病历、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

3.对软、硬件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三)总结评估(2011年11月)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总结样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四)改进推广(2011年12月)

依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选择样板示范区建设中符合地区实际需求、效果显著的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五)持续建设(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稳步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成立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二)落实经办机构。成立市卫生信息中心,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拟定和落实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保障卫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